關於優秀《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範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2W

教學行為是一種公共行為,教育也是一個人人都能參與的事情,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優秀《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範文,以供參考。

關於優秀《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範文
關於優秀《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範文

讀着佐藤學二十多年的實地研究匯聚成的這本書《靜悄悄的革命》,裏面的知識我慢慢咀嚼,內化,雖然不能準確地説出我收穫了多少,但是開卷有益是必然的。

不由想起剛剛調到二小工作改行教語文時的經歷,俗話説“隔行如隔山”,一點兒也不誇張,我臨時代理一個班的語文課老師兼班主任,那時我真是兩眼一抹黑,對於教語文我什麼也不懂,怎麼辦呢?每天下了班,我就要趕往以前單位教語文的前輩邵老師家裏,跟她學習怎樣備課,一學就是幾個小時,可是心裏還是空落落的,即使課本上記得滿滿的,第二天該怎麼上課也是茫茫然。當時的我迫切想知道我該怎麼上好語文課,怎樣説好每一句話,怎樣讓學生聽我説話。

印象挺深的是厚着臉皮蹭了兩位大姐的課,看她們在講台上揮灑自如,台下的學生聽得有滋有味,我羨慕得不得了,心想,她們是怎麼練就的這一身的功夫?然後,我就依葫蘆畫瓢,把聽到的學到的搬運到我的課堂上,結果是邯鄲學步,課堂上我依然手忙腳亂。

現在想想,我一味地關注自己要説什麼,要做什麼,不去想學生需要什麼,不傾聽孩子們的聲音,怎麼可能上好課,可見,會傾聽也是種能力啊!佐藤學説,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是擅長傾聽的兒童,因為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那麼不善於傾聽的老師呢,往往自己很愛講話,但講話時是不會對自己的言辭進行謹慎的選擇的,也對在場的每個學生能否聽到或理解自己的話毫無意識。

每一次讀到這些,課堂上那些我唱獨角戲的場面就會跳出來,好像在嘲笑我的自以為是。老師應該怎樣傾聽呢,書中寫到,老師在課堂上以慎重的、禮貌的、傾聽的姿態面對每一個學生,傾聽他們有聲和無聲的語言。在學習能夠豐富地展開的教室裏,教師在向學生講話時,不僅能意識到自己的言語,選擇合適的言語,還能有意識地專注地傾聽學生的言語,其“講述”的行為同時也就是“傾聽”的行為。

最有意思的是關於傾聽學生的發言佐藤學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好比是在和學生玩棒球投球練習。把學生投過來的球準確地接住,投球的學生即便不對你説什麼,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學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準確地接住的話,學生後來就會奮起投出更好的球來。

現在我一直提醒自己努力做一個傾聽者。我的課堂語言會有意識的慢一些,開口説話前有個緩衝,思考一下有沒有更好的表達方式,能不能激起學生聽的慾望和説的衝動。

當孩子們小組比賽朗讀課文時,讀罷,我請他們互相評價,以往評價好像是我獨攬的,然後梳理出讀好課文的方法,現在,我會把這樣的機會交給孩子們。男孩旭從作為朗讀者和傾聽者這兩個角色的不同角度來總結,他認為自己可以讀得更好一些,而且,他用詞很講究,説話有條理,我肯定了他的表達,鼓勵他做得更好。自那以後,每節課上都能看到他高舉的小手,期待我做他的傾聽者,我發現,他也在回報給我尊重和信任,我倆的投球配合得不錯。

接到學生的投球給我帶來成就感,讓我想接住更多的球,甚至是投偏的球,作為投球者,孩子比我的渴望更強烈,每想到此,我更堅定地想成為優秀的傾聽者,與自己對話,與學生對話,傾聽孩子有聲的、無聲的語言。

課堂上的質疑、梳理我會有選擇地放手讓孩子們做,而我就是傾聽、判斷、指導。比如,當孩子説出自己的想法後,我發現有待調整的地方,就會請其他的孩子給出建議,再回到原問題上有針對性對話,讓孩子們在傾聽與對話的過程中有效的學習,我嘗試着用有意識的自我提醒和約束來改變我的課堂。

佐藤學説,會傾聽的老師才能實現與學生的對話。這種對話絕不是表面上熱熱鬧鬧的課堂,而是站在欣賞、體味學生髮言的立場,或許,課堂上是靜悄悄的,但是老師的傾聽讓課堂浸潤在一種不一樣的氛圍裏,空氣中流動着孩子和老師的思考、碰撞、融合、完善、超越,那必定是潤澤的課堂,也是我努力想要追求的課堂。

關於優秀《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範文

日本東京大學佐藤學教授撰寫的著作《靜悄悄的革命》倍受我們廣大一線教師的關注。此書封面設計簡單素淡,正如書名一般“靜悄悄”,毫不張揚。輕輕打開書本,靜靜地閲讀,更感覺平靜、淡定,作者用平實的語言,和讀者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靜靜讀來,收穫頗豐。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由“前言——改變教學的教師們”;“教室裏的風景——向創造性學習邁進”;“改變教學——學校改變”;“設計課程”;“學校改革的挑戰——中國小的實踐”五部分構成。佐藤學博士從觀察者、推動者、研究者的角度,對這場自下而上的,由學生、教師、校長、家長和社區共同參與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總結和介紹,提出了一些值得我們借鑑的觀點和做法。

日本的文化傳統和我們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這本書和我們中國的教育現狀也很契合。當今社會大環境的急劇變化正在引發着日本的教育的 “靜悄悄的革命”。 佐藤學教授指出:“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裏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

“這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讀了這些話,我理解了這本書命名的原因。認真讀完《靜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靈也得到了一次洗滌,自己教育實踐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特別是以下兩點,更是極贊同佐藤學的觀點。

關於優秀《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範文

這本書是一年前一次上阮老師課,佈置下來要看的書。由於當時沒有做硬性的規定,所以也就沒有看。當時倒是看了張華老師中國版的《靜悄悄的革命》,兩本書都可以説是一種田野研究或者質性研究。張華老師是自己深入一所國小,自己和老師同學在一起生活的所見所聞,描述的是當代中國教育課堂內發生的人和事,很真實感人,可讀性高。今天咱不提這本書而單説説日本教育名家佐藤學的著作。

這本書通俗易懂,不像一些教育學家寫的文章,很多人怎麼也讀不懂,裏面主要敍述筆者在一些學校參觀時發生的一些事情,在這些事情中確揭露了日本教育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換。課堂教學結構、師生關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師的思想在慢慢對新課程由批判轉變為認同,再到身體力行的去執行新課標。這本書分別從教室佈置、教學改革、課程設計、教學實踐等幾個方面來講述日本的課程改革是超前的,而且是靜悄悄的。筆者的一個重要的觀點是教育是一個慢的學科,教育改革急躁冒進是很難成功的。

這本書最大的特徵就是通過一件件鮮活的事例來描述當下日本教學改革的實況,我們知道日本的教育教學現狀與我國的相差不大。在本書的前面,教室裏面的風景——向創造性學習邁進。其中一個老師説:"判斷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裏每個學生的表情、學習姿態,看他們是否是持續學習?"這説明新課程裏面的態度、情感、價值觀已經引起教育評價的注意。一切自主的學習都是理想的學習。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才是目前新課程改革的學生學法指導的中心即自主學習能力。

在這本書中提出反對形式主義的教學形式——手勢。在教學效果中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傾聽的教室".只有在用心相互傾聽的教室裏,才能通過發言,讓各種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則交流不可能發生的。交流不是突然發出信息而得到應答,而是在發出信息之前就想到了對方的"應對".多數教師只注意自己的教學進度,並沒有去想準確地"接住"每個學生的發言,未能與那些傾心"投球"的學生的想法產生共振。這些話讓我想到了我國古代的私學,特別是孔子的教學形式因材施教。對話才是最有效的教學。對話是要把沉默後面藴藏着的聲音轉化為語言,對話是學習的核心問題。只有對話才能把問題進行深入探討,所以現在大學裏面的讀書沙龍對學習十分重要。

此書中有兩個形象的關於教師的比喻:服裝裁剪和交響樂團。在此書中,服裝裁剪是按照每個人的身體尺寸量體裁衣那樣去對應每個學生的個性創造課堂。每個學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盪,迴響共鳴的活動,所以稱之為"交響樂團".

此書中強調的另一個重點是在中國小中的公開課非常重要,因為學校中的教研只有相互之間聽課,相互指出缺點,切磋。只有這樣每個老師才能共同進步。學校裏面的教研才能真正實施,有效進行。我也認為教學行為是一種公共行為,所以開門上課是正常的,推門聽課也是每個老師應該接受的。教師上課應該主動讓別人聽。

綜合學習是本書的一個重要論題。綜合學習是一種沒有正確答案的學習,最大的魅力就是從人活生生的現實出發進行學習。綜合學習可以提高人的素質,而且有利於學生創造性的開發。我國以後要重視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學。

教師常常愛用"大家"來稱呼學生,但是在教室裏並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有自己的名字和容貌的一個一個的學生。所以教師不應該忽略深入學生內心,來教育他們。班級授課的一個缺點就是老師目中無人,悲哀的事是對待不同的學生用一種方法。這樣不利於發現拔尖人才。如果想真正教育一個人,前提條件是瞭解他們。

教育是一個人人都參與的事情,包括家長。家長應該常常去學校瞭解教育。此書中,如果學校失去了這些熱心於教育和學習的人們,那麼,它即使能夠招收和訓練學生,也不過是一個不能發揮任何創造能力的機構而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