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8篇 深刻感受:這些教師建議,讓我們更優秀!

來源:巧巧簡歷站 3.29W

近日,一篇名為《讀給教師的建議》的文章在各大社交平台廣為流傳,該文以行文簡潔、內容實用聞名。本篇文章將就該文中提到的一些教學建議進行分享,為廣大教師提供參考和幫助。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8篇 深刻感受:這些教師建議,讓我們更優秀!

第1篇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指出:勞動在智育中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兒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雙手靈巧的兒童,熱愛勞動的兒童,能夠形成聰敏的、好鑽研的智慧。只要是複雜的、創造性的勞動,這種勞動裏有思想、有巧妙的技能和技藝,就會讓兒童越聰明,讓他們對事實、現象、因果聯繫、規律性進行深入思考,同時他們的分析能力就表現得越鮮明。

我們先來看一下,蘇霍姆林斯基説的勞動是什麼?首先是指複雜的、創造性的勞動,這種勞動裏要有思想、有巧妙的技能和技藝。一年年積累的事實更有力地證明,這裏面有一種直接的'聯繫。手所掌握的和正在學習的技藝越高超,兒童、少年和青年就越聰明,他對事實、現象、因果聯繫、規律性進行深入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就表現得越鮮明。有一點,我是非常讚賞與認同的,那就是"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心靈手巧是互通的。結合目前我們學校的實際,我認為可以創造性地利用蘇氏的觀點。那就是要讓學生學會"玩",這裏的玩是和蘇氏的"勞動"是相通的。

在我所任教的家政課中,在帶領學生學習一個新的菜品時,往往出現了一種現象:那就是動手能力好的學生完成的較快,動手能力差的總是落在最後。就拿我教的涼拌三鮮來説,聰明的同學聽完教師的講解,三下五除二,就弄好了。而一些動手能力差的學生,就是手把手地教,也是糊塗。因此,我主動聯繫班主任,在家長來校接學生的時候,與家長溝通,放假在家讓家長配合,適當放手讓孩子回家也試着練習做一些基礎菜品,因為孩子小的時候,一定要讓他們多動手玩耍。尤其是一些比較複雜的活動,它的各個步驟和操作之間都有依存性,而且它要求高度的注意力、精神專注和動腦筋思考。這些動手的過程其實腦力也是在勞動的。

會玩的孩子聰明,因為他們反應敏捷,接受新生事物速度快。因此,勞動(有意義的玩)在智育中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當然,玩耍(勞動)還要和閲讀結合起來,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通過讀書學習,使我深刻認識到教學中強調的動手實踐學習方式的重要性,回想到自己的課堂,有關這方面的訓練較少。當學生在學習新知遇到困難時,與其老師一遍又一遍的口乾舌燥的説,我們不妨讓學生放下刀磨一磨(動手操作),磨刀不誤砍柴工。當然勞動不能僅僅停留在課堂上,老師讓學生動手操作,不就是在培養學生思維的過程嗎?我們教師應時刻留意,給學生創造勞動的機會,讓勞動在學生的指尖上生花。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8篇 深刻感受:這些教師建議,讓我們更優秀! 第2張

第2篇

暑假我看了學校下發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認真研讀,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着我,蘇霍姆林斯基運用許多實例真實地寫出他怎樣地愛學生,學生又是怎樣地愛他,真是感動人。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這樣寫道:“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他還説:“離開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師愛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劑。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基礎教育階段的兒童處於生命中最主要的集中學習時期,他們缺乏社會經驗,各方面處於形成階段,有着多方面的需求和發展,充滿生命活力和潛力。這段時期的教育影響遠遠越過該階段而擴展到終身。因此最需要老師對學生的愛,懂得兒童時期對生命的獨特價值,並善於開發其生命潛力。如果一種教育未能觸動人的靈魂,無法引起人的共鳴,不足以震撼人的情感,那就不是成功的教育。師愛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具有愛心和知識,對學生來説,他們喜歡前者。學生們特別渴求和珍惜教師的關愛,師生間的真摯的情感,必定有着神奇的教育效果。愛學生就讓我們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吧。

這本書給我一種領悟,一種發現!將心比心,以心換心,用愛去贏得愛,用愛去化解許多的矛盾。愛我們身邊的人,無疑是播下愛的種子,讓他們也懂得去愛護和關心別人,尤其是當老師的我們,面對的是正在成長,性格還沒有定型的孩子,他們最需要的是愛的滋潤,我們給予他們的愛心也一定會影響到日後他們對待別人的態度。曾幾何時,看到書上有幾句話:”不會對別人寬容的人,對自己也不會寬容的;不會愛別人的人,別人也不會愛你的!“總相信你負出的愛越多,你也會獲得越多的愛。

第3篇

?給教師的建議》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一部教育經典,蘇聯的霍姆林斯基所作,雖然年代有些久遠,但其價值依然熠熠生輝。它不僅有光輝的教育理論,更有鮮活的案例指導,每次讀它的時候,都有豁然開朗之感,彷彿找到了教育的活水源頭,彷彿撥開了困惑的迷霧見到湛藍天空······

“學校教學大綱的知識對於教師來説,應當只是他的知識視野中的起碼常識,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的能手、藝術家和詩人。”

想起自己初為人師時,總是碰到這樣的情形:因為對教材不熟悉,因為知識儲備不夠,所以上課的時候自己總是拼足所有的力氣去記住教材的內容和授課的邏輯順序,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教材的內容上,而沒有關注學生的思維和心靈,對課文的理解是粗糙的,語言的表達是沒有情感的。沒有鮮明情感的表達,學生聽起來自然費力而又無趣。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一節好的課堂的前提應當是老師的知識儲備是這堂課的知識容量的20倍以上,這樣你才能減少對教材的關注度,做到上課遊刃有餘。你對教材的關注度越少,你對學生的關注度才會越高,教師在講課時才能直接訴諸學生的.理智和心靈,關注學生的思維以及學生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

那麼如何才能讓自己的知識視野比學校的教學大綱寬廣的無可比擬呢?

閲讀,閲讀,再閲讀。教師是知識的傳承者,但知識會老化、會過時,教師必須要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把閲讀當作飢餓時的食物,當作自己的精神需求,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靜下來,深入地思考。閲讀,有時候還能幫助自己抵制職業倦怠,能讓自己的思想保持活力,能讓自己無論處於何種境地都有一份底氣和自信。

“先進的教師們的經驗告訴我們: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識往往變成了不能移動的重物,知識被積累起來似乎是‘為了儲備’,它們‘不能進入週轉’。這在實踐中會導致什麼結果呢?結果就是知識脱離學生的精神生活,脱離他的智力興趣,學生掌握知識變成了毫無樂趣的可言的事,變成了為知識而知識。”

現行教育真正可怕的失誤在於,它把學生的主要精力用到了消極地掌握知識上去了,就是讓學生記憶老師講過的現成的知識,死背教科書。學生揹負着厚厚的知識行囊,越學越累,而他們用大好的青春時光學到的知識,卻是人工智能幾秒鐘就可以搜索到的。就像馬雲近日在貴州大數據峯會上所言:現今社會,如果我們繼續以前的教學方法,讓我們的孩子去記、背、算,不讓孩子去體驗、去思考,我可以保證,三十年後,孩子們找不到工作,因為他們無法競爭過機器、智能。知識可以學,但智慧不能學。

“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裏”,這才是學校和教師應該指向的地方。

教育是一門藝術,需要慢慢積澱,需如靜水一般,不喧囂、不浮躁,慢慢流深。如此,真正的教育才會發生。

第4篇

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他的名字對我們從事教育工作的人來説,都不陌生,在我們的教育成長之路上,可以説都曾得到過他卓越的教育理論和教育精神的滋養。

從這本《給教師的建議》娓娓道來的文字中,我懂得和徹悟了一個教師所應明白的道理:教育需要智慧;教育需要藝術;教育需要經驗更需要技巧,還需要為人師者付出愛心與真心進行“人文”教育。讓我敬佩的是,他當年所闡述的很多教育理論,在提倡素質教育的現在,依然閃爍着智慧的光芒。它們並沒有因為時間的流逝而失去它理性和實踐的光輝。這本《給教師的建議》是專門寫給國小教師的,書中沒有生硬的説教,沒有空泛的大道理。在書中的字裏行間,在每字每句裏,都滲透着蘇霍姆林斯基對學生的真愛。他在給教師的每一條建議當中都結合了他自己多年教學當中生動感人、令人信服的教育事例。他對教育的闡述形象精準,加以精闢的理論分析,一針見血地點明瞭教育的真諦。為在教育工作中遇到迷惘感到困惑的人們指點了迷津,使我們感到貼心和温暖,也找到了前進的方向。通讀全書,感悟很多,但總的來説,我認為蘇霍姆林斯基是真正為學生着想的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是為“人”服務的,是為人的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服務的。從他的文字中,我們隨時感到他的道德、信念教育是與情感培養、美育乃至智育非常和諧地統一起來的。蘇霍姆林斯基格外重視德育,力求讓孩子從小就有鮮明的是非觀和羞恥感。他説:“羞恥心是對於卑劣的,醜惡的東西的強有力的抗毒劑;形象地説,它是能浮載榮譽感,良心和自尊感的大船的深水。如果一個年輕的公民,沒有早在他的童年時代就體驗到對卑劣行為的蔑視和為別人的痛苦分擔憂愁,那就難以設想他會有成為一個好人的志向。” 蘇霍姆林斯基善於利用一切小事鼓勵孩子們善良的念頭,幫助孩子們體驗正義的思想取得勝利的`心情。蘇霍姆林斯基耐心地培養着孩子們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操和道德信念,始終堅持在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教育中,德育居於首位。這種教育理念在我們今天看來,也是非常可取的。

在培養智力方面,蘇霍姆林斯基自始至終屏棄死記硬背,強調思考的重要性。他認為,只評價學習的最終成果,而忽視學生的勤奮、努力程度,這是不公正的。不能把評價變成威脅人的東西,任何時候評價都不可變為貶低個性的手段。“學習、上課、完成作業、經常得到分數——這一切絕不應當成為用來衡量、評價一個人的惟一的、概括一切的尺度……如果在教師看來,他只是一種頭腦裏被填塞知識的生物,他就不會成為全面發展的人。如果一個人不能宣告自己的存在,不能在人類心靈的某一領域成為主宰者……那麼,所謂的人就是不可思議的。” 這一段話可以説是振聾發聵的,對照素質教育,這不就是素質教育對我們提出的要求嗎?可我們在這方面到底做了多少呢?恐怕還是説得多,認識的多,但實際上孩子們還是掙扎在學海題海中難以自拔,或是在老師設計的學習程序中機械地完成着記憶的訓練。 蘇霍姆林斯基在文章最後説了一句話:“在其中傾注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話的思想的教學方法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值得我們研究和探索一輩子的,我們有太多的方面要向這位教育理論家學習。

第5篇

在閲讀教育類書籍時,經常看到一個響亮的名字——蘇霍姆林斯基,看到文中引用他的經典名句,可從未真正靜下心來閲讀過他的任何作品。假期剛好看了一本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有幸拜讀,感覺它真是一本好書!

其中在《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這篇文章中提到,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應該成為教師的`精神需要。

讀了《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後,我真的觸動很大。我也常抱怨沒有時間,一個字“忙”。每天早早到校,很晚才離開學校,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處理學生之間的問題,已有點應接不暇,還要忙着生活中瑣碎的事情。正當我看不清方向時,蘇霍姆林斯基告訴了我答案——教師的時間從讀書中來。“只有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可謂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明白了,為什麼那麼多優秀教師,課堂上總是那麼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不管學生出現什麼突發事件,他們都能巧妙引導,讓課堂因生成煥發精彩。想想自己的課堂,也做了精心準備,教學環節環環相扣,但課堂上卻總感到語言貧乏,缺乏感染力,教得費力。這才恍然大悟,優秀教師是平時的點點積累,在日常工作中提練,借鑑其他教師的先進經驗,用一輩子來備課,而我只用課前的幾個小時來備課,“書到用時方恨少”,效果當然不同。

一位優秀的高級教師曾説過:“只讀兩本書(教材、教參)的教師無論如何是不能成為優秀教師的”。讀書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的愛心和社會的良心。這是做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有人説‘沒時間讀書’,關鍵還是他不想讀書……”這樣的讀書箴言,我完全贊成,並深有同感。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那就是喜歡讀書的精神。”

第6篇

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經常苦惱於如何集中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如何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如何有效地進行課堂學習效果檢查等一系列問題,終於在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裏!

概括本書第60-65節的內容,我認為要解決好以上問題,蘇翁給了我們以下建議:

蘇霍姆林斯基把“不斷地記誦和死記硬背”稱為“畸形的腦力勞動”,認為“誰不善於閲讀,他就不善於思考”,“閲讀能力又反過來促進智力才能到發展。”因此蘇翁肯定地説道:“必須教會少年閲讀!為什麼有些學生在童年時期聰明伶俐、理解力強、勤學好問,而到了少年時期,卻變得智力下降,對知識的態度冷淡,頭腦不靈活了呢!就是因為他們不會閲讀!”

我們教師都深有體會,哪個學生閲讀的多,那麼他(她)的語文成績就好,理解力也強。因此我們一定要激發學生閲讀的慾望,培養學生默讀的能力,讀思結合,讓那些詞彙變成美麗的音符,在孩子心中彈奏響詩的琴絃。但是閲讀,也不能只讀教科書,因為“思考習慣的形成,在決定性的程度上是取決於非必修的閲讀的。”

記得剛踏上講台的一段時間裏,教案寫得特別詳盡,而且教學內容幾乎能背下來。課堂上原樣把準備好的東西一股腦倒給學生,並且指導學生做好筆記,不敢稍有疏忽,如果哪節課沒有講完,甚是遺憾。考試時,學生成績不理想,便一再埋怨學生:“我都講過了,你們為什麼還做錯?”講過了,學生就一定學會了嗎?讀過《給教師的.建議》才明白教師不能機械地進行知識搬家,只有經過學生獨立思考獲得的知識才會更牢固!

那麼該怎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呢?首先教師要做一個善於思考的人,用自己的思考指揮學生,使學生折服和欽佩,這樣學生才能“親其師而信其道”。課堂時間有限,要給學生多留思考的時間,教師必須精講。“數學老師和語文老師在一節課上所需要的時間,不應超過5-7分鐘。”“有經驗的教師拿出5分鐘、10分鐘甚至15分鐘,讓學生去思考,精神集中地、獨立地周密思考。”雖然我們的課堂時間不一定非得按這個時間分配,但我們一定要少講讓學生多練,每個學生都投入思考訓練中,課堂注意力問題便會迎刃而解。

教師要做到精講,還必須具有深刻而廣泛的學科知識和專業知識,“教師所知道的東西,應當比他在課堂上要講的東西多10倍、多20倍,以便能應付裕如地掌握教材。”這樣教師備課時才能目中有人,才能抓住教材的重點,才能在課堂上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

語文課堂上,哪些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素養呢?本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特別注意利用草稿本”。我們每個學生也有預習本,除了預習之外,還用來聽寫生字、默寫優美句段等。以後這個本子可以讓學生進行新詞造句、美句仿寫、概括提煉、內容分析等一些促進學生思維訓練的活動,這樣課堂效率或許會更加高效。

總之,學生的腦力勞動是教師的腦力勞動的一面鏡子,我們要努力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裏,把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展示給學生,從而完成教育的重要任務:培養具有好鑽研的、創造性的、探索性的思維的人!

第7篇

閲讀安奈特的這本《給教師的101條建議》,讓我想起了很似乎已經淡出我腦海的工作前的設想,也勾起了我工作之後的許許多多成敗得失。本書中那些成功或失敗的故事中彷彿都有自己的身影,這本書有了讓我找回最初夢想的衝動。

閲讀這本書,我覺得當好老師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與學生構建一個和諧的師生關係。如“優秀教師的態度和行為”“永不消散的教師魅力”等兩個章節,給予自己做教師應持有的健康心態和良好的行為,仔細想來,是不是隻有具有良好行為態度,具有魅力的教師,才能夠受到學生的歡迎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這就是我們一直提倡的“温馨教室”的軟件內涵。想想,我們每天面對的是一羣還未成年的孩子,他們很直接很真實,很少有學生想去主動適應老師,只有我們去主動改變自己去適應學生,這樣才有機會構建和諧的師生關係。再如:“關於課堂管理”“實際授課指導”兩個章節,給了不少良好的建議,有的建議正如雪中送炭,解決了我的燃眉之急,讓我知道怎樣面對我的新學生,怎樣讓自己的工作有一些突破。那麼擁有這樣良好的課堂管理和優秀的實際授課方法,還發愁與學生不夠和諧嗎?還會沒有學生喜歡你嗎?師的改變帶動生的喜歡,也就構成了我們期盼已久的和諧的師生關係。

同時和諧的師生關係也是成功教學的基礎。如果老師和學生相互不喜歡,關係不和諧,那麼我們又何談教育,我們的教學工作又怎樣才能落實了?工作中我們有這樣的體會,班主任所教的'科目總是學生最重視的,這裏不乏有權威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作為班主任的我們還是相對來説做了很多工作的,在朝夕相處中與學生的關係較為密切。反過來説,如果科任教師不只是在教學,同時也在努力的成為學生的朋友,在教學之餘也能夠與學生多多溝通接觸,那麼她教得也會非常省力。就像今年與我搭班的英語老師陳老師一樣。在教學任務之外她常常做班級學生的思想工作,每次我開班會課、家長會她都會給我提一些意見,我們一起共同商量,班級裏出現了什麼突發事件,她也會第一個站出來……因此,她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這一年中進行了兩次最美教師評選,我們班級的學生總會選擇我們兩個人。而且,這個班級的英語也提高了非常多,要知道英語老師從來不會佔課拖堂,她緊抓自己的四十分鐘課堂效率。這都得益於和諧師生關係的建立,正如李鎮西所説“教師與學生應該是探索真理道路上的志同道合者”。

我們得承認自己的平凡,得承認自己是個會犯錯誤的凡人,這本書裏也一樣,有成功的例子又有失敗的例子,才會讓我有信心讀下去,才會讓我更加信服。雖然,我不能(或者説每個人都不能)百分之百的做到其中的每一條,但是走到講台上的平凡的我就得做出一些努力才行,畢竟我是不能魔法棒一揮就能改變一切的,畢竟我們的工作會影響某些人的未來。要構建和諧的師生的關係我覺得以下兩點很重要。

一、要真誠的對待學生,就像對待你喜歡的朋友那樣。

試着想一下,在馬路上見到一個陌生人的孩子,他正在亂扔垃圾,或者做了其他一些不文明的行為。那麼,這個時候你走上前,像教育你的學生那樣教育他,或者和顏悦色的去給一些建議,你能不能想象得出這個孩子的表現呢?我想多半是無效的,弄不好還會被無禮的説成是“多管閒事”。這是為什麼?因為,你們之間是沒有任何關係的兩個人,一個人又豈能隨隨便便的聽另一個人的擺佈,而且也令人感覺莫名其妙。就是這樣的,沒有關係的兩個人或者關係不好的兩個人怎能很好的形成良好的知識傳輸和接收系統,難以建立情感交流。

所以,在師生關係上我比較贊成這樣一個觀點——師生應該成為朋友。所謂師生朋友,不是讓我們老師以為的巴結學生,討好學生,而是指師生之間彼此信任、彼此充滿真誠感情的朋友。我們要拿出真誠來對待我們的朋友,才能夠在學海之中“達成共識,共同成長”,從積極意義上為良好的教育創造更好的條件之一,讓我們的教育充滿人性。

在安奈特這本書中的許多建議也有助於朋友式師生關係的建立。如“貫徹‘你還好吧’策略”、“每天都問候學生”、“採取‘親近’原則”、“讓每個學生都成為你的‘最愛’”、“瞭解每一個學生”等章節對待學生的態度都如對待朋友一樣;另外“不要帶着怒氣行事”、“不要把詩人問題帶到課堂上”“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對事不對人”教會我們怎樣正確的對待我們的朋友以取得他們的信任。而我們面對的是一羣朋友而不是一個,書中又建議我們公平的對待每一個學生,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能夠及時關注到每一個學生的優點,“給學生比實際情況稍微高一點的評價”,用成功來激發更多的成功,給每個學生未來的希望,我們“不求完美,只求進步”,讓我們的教育充滿愛和鼓勵的人性的光輝。

陶行知説過:“我們希望今後辦訓育的人要打破偵探的技術,丟開判官的面具。他們應當與學生工生活、共甘苦,做他們的朋友,幫助學生在積極活動上行走。你若變成小孩子,便有驚人的奇蹟出現:師生立刻成為朋友,學校立刻成為樂園;你立刻覺得適合小孩子一般兒大,一塊兒玩,一處做工,誰也不覺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這聽起來有點理想化了,但是每一個有事業心的教師,都應該試着追求這種並非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境界,我們不能讓教育向“科學”挺進中,卻讓“人”在教育中失落!

二、要學會剋制自己,讓不合理的情緒在課堂以外消化。

我想作為教師,我們懂得“愛的教育”,我們也時刻都在無私的的播撒着愛心,用“愛”來感化我們的學生。但是我們常常覺得某個同學太不聽話,屢教不改,或者怎麼也教不會,即使再有耐心也被吞噬了。此刻,我們會做出一些讓自己非常後悔,又導致功虧一簣的事情——對學生大發雷霆。往往只要這樣一做,無論你是出於好心,還是真實氣急了,無論你之前做過多少努力,此時在學生心中就只留下眼前的情景——老師很無禮,老師太過分了,怎麼有這樣的老師……你很難或者再也走近不了這個學生的內心了。

李鎮西有過這樣的教訓,我也有過這樣的血的教訓。那是工作的第一年,是最有工作熱情和想法的一年,但是我確實不知道是哪一件事情讓這個女學生對我失去了信心,導致他們一起玩的幾個同學都對我不理不睬,我一直很困惑,直到臨畢業前,因為她不能參加考試退學後,我才鬆了一口氣,通過她的好朋友得知,這個“結”源自於某一次的嚴厲批評,我覺得很遺憾,我沒能在她走之前將這個心結解開,也許一輩子都沒有機會解開,我永遠記得她看我的眼神。

所以,如果你不想功虧一簣的話,那麼就一定要學會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讓自己的語言表達不至於過於激烈或者帶有諷刺,學生聽得懂也心裏明白;批評學生不要聲音過於高亢激烈,其實最力的是平和輕柔的聲音,高亢只能激發學生的“攻擊慾望”;不要把生活中的不愉快帶到課堂上來,是不是被當成出氣筒你心裏明白,學生更明白;要讓自己常常保持愉快,你在課堂上思維活躍,學生也會跟着活躍;要常常讓自己跟學生微笑,讓微笑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對待後進生也要有足夠的耐心,要讓他在你的尊重和鼓勵中獲得前進的力量,讓他感恩的心成為他持之以恆的動力……

在這一百零一條建議中,我們沒有發現任何一條是鼓勵教師要如何嚴厲的懲罰學生的,他在書中時刻建議我們:“保持微笑”“經常向學生表示感謝”“平和青樓的聲音最有力量”“對待學生要‘人性化’”“切忌冷嘲熱諷”“不要帶着怒氣形式”“時刻保持鎮靜”“不要挑起學生的‘攻擊欲’”等等。蘇霍姆林斯基的一百條建議也同樣,縱觀古今中外的教育名家的思想,也從沒有有一條提到要如何嚴厲、激烈的批評才能獲得學生的進步。不是他們有意規避了這個問題,而是生氣發火真的不是解決問題的最有效的方法。

在工作中,我們要學會冷處理,對於學生的一些挑釁要學會隨機應變,或者裝作沒看出來挑釁,當做正常事件處理,學會打太極,學會以柔克剛,學會化骨綿掌,讓挑刺的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磨平稜角,讓懂事的孩子在你的教育中感受你的人格魅力,成為你的忠實擁護者,那麼,我們的教育就會更有效更水到渠成的開展。

仔細看看這一百零一條建議,其實當初工作的時候都是這麼想的,但是面對不可預知又千變萬化的情況,我們的初衷在不斷被改變,閲讀這本書,從中找回自己最想要的自己的形象,讓那些不知不覺中成長出來的不該有的東西剋制下去,做一個健康的老師,做一個愉快的老師,做一個有愛的老師,做一個有效的老師,讓自己的學生和自己一樣能夠健康的成長!

第8篇

作為一名教師,要有學習的願望、要有對知識的渴求和智力活動奧祕的志向。而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育素養,這就需要我們持之以恆地讀書。多讀書,讀好書,從而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儲備。蘇聯現代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提出了一百條建議。書中每一條建議,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而這很多都來自於蘇霍姆林斯基自身教育教學中的實例。閲讀完《給教師的建議》之後,使我感受頗深,受益匪淺。

什麼是知識呢?《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的第七條這樣寫到:“知識——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只有當知識成為精神生活的因素,佔據人的思想,激發人的興趣時才能稱之為知識。那麼這就要求我們作為一名教師,要努力做到使學生的知識不要成為最終目的,而要成為手段。“不要讓知識變成不動的、死的‘行裝’”,要讓學生在學習知識過程中與多樣性的實踐活動充分聯繫起來,從而使知識“活起來”。

如何更好地學習知識呢?書中的第二十一條建議指出“興趣的祕密何在?”每一個教師都希望在自己的課堂上,能夠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那麼,怎樣才能把課上的有趣?興趣的源泉又在哪裏呢?書中提到:“學生對知識的興趣首先就在於教師對上課時要講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實所抱的態度。”在學習過程中,教師的靈活教學往往是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如果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爭取到學生熱愛你的學科,那麼這將會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能夠使學生的天賦得到更好的發展。其次,興趣的.源泉還在於學生是否能夠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如果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可以運用到獲得的知識,這就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更能夠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較大的收穫。

書中的眾多理論都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借鑑,但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第七十五條:“教師,要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我們的工作,就其本身的性質和邏輯來説,就是不斷地關心兒童的生活。學校裏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裏裝進另一個頭腦裏,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讀完這段話不僅使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面對學生我們永遠都要保持善良的心,用愛去撫育、培養、澆灌他們。教師應該是孩子們最信任的人,是能使他們在失落、傷心時一起尋找問題、排解憂愁;也是能在他們喜悦、快樂時,共同分享並將快樂傳遞給更多的人。建立師生之間的友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信任學生,更重要的是要加倍愛護學生對我們的信任!

教學無涯,丹心永駐。在教育這條路上,我們青年教師任重而道遠。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今後我還將繼續學習更多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優秀的教育經驗,希望通過我們的不懈努力能夠“讓孩子們心裏的詩的琴絃響起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