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五年級語文《春望》教案範文5篇 「春望」教案示範:國小五年級語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47W

國小五年級語文教學中,經典詩文的教學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其中,唐代詩人王之渙的《春望》以其簡單但又深邃的意境,被廣泛應用於語文教學中。今天我們就為大家分享一份國小五年級語文《春望》教案範文,以供參考。

國小五年級語文《春望》教案範文5篇 「春望」教案示範:國小五年級語文

第1篇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春望》閲讀欣賞課堂教學實錄

您正在瀏覽第一範文提供的文章。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課文題目的關鍵字!

師:老師知道,大家都喜歡誦讀古詩,誰願意展示自己,選一首喜歡的古詩背給大家聽?

師:大家積累的古詩真不少,老師這裏也有兩首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詩,想讀嗎?

師:請大家大聲地讀讀這兩首詩,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師:剛才她讀時有一個字,就是“卷”應該怎樣讀呢?

師:對,這是個多音字。在這兒要讀“漫卷(juǎn)詩書喜欲狂”。

師:短短的時間我們就把詩讀得這麼流利,真棒!詩的意思有沒有信心弄懂呢?

師: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這兩首詩,並藉助下面的註釋想想這兩首詩大體的意思,同桌之間可以互相探討,如果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用“?”標出來,等會兒我們一起來討論解決,開始吧!

師:大家學得很投入,討論得也很熱烈,誰願意説説詩的大體意思,想説哪首都行,能説多少就説多少。

生:我知道了《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寫的是杜甫聽到官軍收復失地時心情很高興。

生:我知道《春望》寫的是作者看到國家破碎,心情非常悲傷。

生:我知道《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表達的是高興的心情,《春望》表達的是悲傷的心情,。

師:我們通過互相幫助又解決了這麼多問題,你們真會學習呀!

師:請大家快速默讀這兩首詩,想一想它們之間有什麼相同和不同?

生:這兩首詩不同的地方是一首表達的是高興的心情,一首表達的是悲傷的心情。

生:這兩首詩不同的地方,《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每一句是七個字,《春望》每一句是五個字。

師:你們真聰明。剛才大家説到這兩首詩都與一場戰爭有關係,知道是哪場戰爭嗎?

師:你的知識真豐富。那可是是改寫唐朝命運的一場戰亂,老師這有一段錄象,請看。

師:在這樣一場堪稱浩劫的戰爭中,人民生活會怎樣?

師:是呀,在連續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亂中,詩人飽經流離和凌辱之苦,所以當他聽到官軍收復失地的勝利消息時,他的心情會怎樣?

師: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並想一下哪些詩句表達了詩人的喜悦?

生:我從“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知道了詩人非常高興,因為他聽到收薊北的消息時,眼淚把衣裳都沾濕了。

生:我從“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知道了詩人非常高興,因為他聽在大聲唱歌,開懷暢飲。

師:是呀,大聲唱歌,開懷暢飲,慶祝勝利,那是一幅怎樣的場景?

生:那是一幅喜慶、熱鬧的場景,不光是詩人,人們都在慶祝勝利。

生:我從“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知道了詩人非常高興,因為他家裏人臉上的憂愁都沒有了。

師:你能想象當家人聽到失地被收復的消息時的情景嗎?

生:家裏人臉上的憂愁一掃而光,非常高興,激動的東西都來不及慢慢收拾,胡亂的收拾書籍還有其他東西。

師:是呀,愁消哀散,狂喜不已。“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生:我從“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知道了詩人的心情非常急,他想快點回家去。

師:真是歸心似箭,身在巴峽,心已回到了家鄉洛陽,“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師:我們一起體會了詩人的喜悦之情,讓我們再來讀全詩,再次感受詩人的喜悦,好嗎?

師:我也感受到了你們的喜悦。是呀,戰亂初定,家人團聚,國家即將迎來和平,詩人狂喜流淚,當戰火連綿時,詩人的心情又怎樣呢?讓我們一起來讀《春望》。這首詩寫於《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之前,當時,安祿山的叛軍攻陷了洛陽,杜甫聽説唐玄宗逃往西蜀,素宗在靈武即位,便把家人安置在四川,隻身北上投奔靈武,不幸被叛軍截獲,送往長安,他身陷賊中半年之久。春天來了,看着昔日繁華,如今滿目淒涼的京城,他不由觸景傷懷,寫下了《春望》。

師: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這首詩,想一想,在這暮春時節,詩人望到了什麼?

師:山河依舊,國已破碎,昔日繁華的長安城,如今滿城草木叢生,人煙荒蕪,看到這些,詩人心情如何?

師:剛才大家的發言圍繞一個字“悲”。(板書:悲)

生:春天來了,花兒都開了,鳥兒在快樂地歌唱,可是詩人看到、聽到這些,反而感到更加傷心。

生:春天來了,百花盛開,鳥語花香,可是詩人想到國家破碎,自己妻離子散,傷心的眼淚都滴落到花上。

師:是呀,動盪的時局讓人憂慮,所以詩人見花開而落淚,又想到妻離子散,所以聽鳥語而心痛,此刻,詩人心情怎一個悲字了得,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生:戰爭已經打了三個月了,詩人和家人分離,盼望着家人的書信,在詩人的眼中,一封家書比萬兩黃金還貴重。

生:戰爭已經打了三個月了,書信都沒有辦法傳遞了,詩人收不到家人的書信,心裏很着急,所以覺得家書比萬兩黃金還貴重。

師:戰爭阻斷了家信的傳遞,一封普通的家書讓身陷囹圄的詩人望眼欲穿,而音訊全無。於是,這國傷家恨讓40歲的詩人“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生:不但頭髮都白了,而且都快掉光了,連簪子都別不住了。師:誰還願意來讀這句?

師:國家已處在危難之中,人民飽受流離之苦,身處亂世的詩人不禁心痛流淚,讓我們再來讀全詩。

師:此刻,兩相對比,我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詩人的“喜”與“悲”,讓我們再借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吧!你想讀哪首就讀哪首。

師:讀得真好,你們的心與詩人相通了,已經與詩人同歡喜,共悲傷,請你們想一想,詩人的“喜”與“悲”,僅僅是因為自己的離別和團聚嗎?

生:因為京城被叛軍佔領而悲,因為官軍收復失地而喜。

師:是呀,杜甫不僅是一位滿腹經倫的詩人,更是一位憂國憂民的愛國詩聖。他的血脈感情總是隨着國家的命運跳動,他的詩中有很多都滲透着強烈執着的愛國之情。請大家課後多讀讀杜甫的詩篇,進一步去感受杜甫、理解杜甫,好嗎?

您正在瀏覽第一範文提供的文章。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課文題目的關鍵字!

國小五年級語文《春望》教案範文5篇 「春望」教案示範:國小五年級語文 第2張

第2篇

3、寫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756年詩人杜甫得知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後,便把家小安頓在鄜州的羌村,不顧安危投奔唐肅宗,想要再有一番作為,結果在投奔靈武途中,被安史叛軍擄至長安,過了半年多囚徒一樣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鳥語花香,長安城處處呈現出一派生機。而詩人與家人久別,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傷感。詩人觸景生情,感慨萬千,於是寫下了這首感時恨別、憂國思親的五言律詩--《春望》。

2、學生質疑,領悟全詩內容(由學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師生共同解答)。

1、詩中常使用反襯手法,即以甲物之是來襯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開頭兩句就使用了這一手法,你能夠説説自己的理解嗎?

“國”是指都城,即長安--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其繁華熱鬧可以想見。但是,目前的長安,惟有山河存在,這不就意味着過去的繁華都城已被叛軍糟蹋殆盡,剩下的只有

山山水水了嗎?春天來了,城裏到處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煙稀少才讓草木叢生嗎?

2、如何理解“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的意思?

課本的註解是:“感時花濺淚”——感傷國事,看到美麗的花兒都禁不住落淚。“恨別鳥驚心”——傷心離別,聽到婉轉的鳥鳴都害怕。其實在這裏運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意思為:由於為國事而感到傷心,為離別而感到遺憾,所以看到美麗的花兒都禁不住落淚,聽到婉轉的鳥鳴都害怕。

(2)《春望》與《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兩詩,雖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達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樣的。是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呢?

1、以“家書抵萬金”為話題説幾句話,你想説些什麼?

2、根據老師教的賞析詩歌方法,自選一首你最喜歡的寫景抒情詩進行賞析。

第3篇

詩歌教學重在引導學生體味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和韻律美。在緩歌慢唱、密詠恬吟中感悟作者通過外在的客觀物象所表達出來的內在的思想情感,欣賞他們為創設美好意境、抒發內心哀樂所運用的高度凝鍊的語言,把握詩的用韻、節拍、停頓,聲調的輕重緩急,字音的響沉強弱,語流的疾徐曲折,從而濡染心靈,陶冶性情,培養文學趣味。誦讀是教學詩歌的一種很好的方法。那種善於傾注強烈感情的誦讀既能讓我們體會“無地-沙鷗”的淒涼落魄;又能使我們回味蘇軾李白的豪放不羈……

八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維的能力,他們的知識儲備,生活閲歷都較以前大大改變。因此,在教學這四首詩時,本着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發揮他們的主體能動作用和創新精神的原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過各種形式的誦讀,體會詩中的愛國深情,培養他們品味語言鑑賞詩歌的能力,以期達到提高語文素養的目的。

2.深入理解名句,培養學生品味語言鑑賞詩歌的能力。

3.加強合作學習,養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習慣。

1.理解詩歌內涵,準確把握詩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養學生品味語言鑑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方法和手段:討論交流為主,多媒體教學,配以幻燈片,背景音樂等。

1.反覆誦讀四首詩,結合對詩人身世、寫作背景的瞭解,準確理解詩中深沉的愛國情感。

舉手發言,列舉中國愛國名人名言或他們的愛國事蹟1例。

3.切入本課,明確目標:學會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深入理解詩歌的思想主題,並學會對名句進行賞析。[幻燈片出示本堂課學習目標]

二、 配樂朗誦,總體感受並進一步理解四首古詩所表達的愛國情懷。

2)學生活動:靜靜地欣賞,並正音正字,正確把握詩句的朗讀節奏,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1)四首詩分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你是怎麼知道的?[投影]

2)學生活動:4人一組,各抒己見,並努力使對方接受。如對方不接受,則應竭力反駁。

提示:可查閲資料瞭解寫作背景、詩人身世,探究詩中意境,體味真情實感。[明確:《春望》抒發詩人觸景傷懷、憂國思家的痛苦心情;《泊秦淮》抒發詩人心中對世風和時局的憂憤;《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表達自己為收復失地、統一祖國而獻身的強烈願望;《過零丁洋》慨歎抗元事業的失敗,表達了寧死不屈的堅強決心。]

2) 教師適時點評,加以引導。[在交流中穿插幻燈投影,介紹背景材料,幫助學生了解寫作背景、詩人身世,正確理解詩歌內涵。]

1) 如果你是詩人,此情此景,此時此刻,你會帶着怎樣的情感分別吟誦這四首詩呢?

①走進那個時代,把自己當作詩人,用詩的語言抒發心聲。

③小組之間開展朗誦比賽,比哪一組朗讀得最有感情,最為流暢。[播放背景音樂]

3) 同學互評,教師點撥,適當進行比較鑑賞。[明確:《春望》(憂傷)、《泊秦淮》(憂憤)、《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悲愴豪壯)、《過零丁洋》(慷慨悲壯、正氣凜然)]

2) 教師小結:詩歌是激情的產物,不是帶着強烈感情的人是朗讀不好詩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讀好詩歌,我們必須做到以下兩點:正確理解詩歌主題,深入體會詩人情感;採取多種朗讀手段,充分調動自身激情。

2.交流、點評。[鼓勵學生大膽説出自己的想法,有創新者,只要合理,都給予肯定。]

本節課通過討論交流我們理解了四首詩的思想內容,學習了有感情地朗讀這四首詩。希望同學們今後多加練習,養成良好的朗讀詩歌的習慣。

2.品味詩歌字裏行間的愛國深情,提高鑑賞古詩的能力。

3.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引發熱愛家園、報效祖國的熱情。

[課前播放張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國心》,營造課堂學習的良好氛圍。]

[音樂停]上節課,同學們飽含深情地朗讀了四首古詩,理解了詩歌的思想主題,並在朗讀中學會了審美,提高了文學欣賞的水平。不知道同學們還能不能背誦這四首古詩?

1.這四首詩都寫於國家危難之時,詩中都藴含了詩人深深的愛國情懷。你認為四首詩最能體現愛國深情的詞或句子分別是什麼?為什麼?

2.自由朗讀,邊讀邊思,並結合有關資料,在書旁寫下自己的想法。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個“深”字寫盡山河破碎,人民離散。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因為感時傷懷,加之久別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對鳥語花香的春景,

不但無心賞玩,反而落淚心驚。“濺”“驚”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動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淚水飛濺,鳥使我的心靈驚悸。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連三月”見戰禍之長。“抵萬金”極言家書難得。足見思家之苦。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苦痛無法排解,搔頭更增哀歎。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個“寒”字,不但讓人想到時值深秋,更在心頭掠過一絲寒意。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詩人指責商女,其實是一種曲筆,真正該汗顏的是座中那些點歌的人。足見詩人對世風和時局的憂憤。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僵卧孤村”四字,寫出了詩人當時的處境:年老久病,無所作為。但“不自哀”則引出詩人對收復失地的強烈願望。

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現實轉入夢境,自然而巧妙,滿腔愛國熱忱化為豪壯的詩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與遺憾!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形象的比喻描寫國家與個人的命運。

惶恐灘頭説惶恐,零丁洋裏歎零丁。----兩個帶有感情色彩的地名來抒寫詩人的憂慮不安,孤苦伶仃。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激勵人心的議論表現出詩人高尚的情操和捨生取義的生死觀。

[鼓勵學生大膽説出自己的見解,有創新者,只要合理,都給予肯定。]

①發揮想象,感受意境。②聯繫實際,體會真情。③品味語言,學會鑑賞。

運用已學知識朗誦並賞析自己課外收集到的愛國詩歌一首。

1.在小組裏有感情地朗讀自己課外收集的愛國詩歌,並請別的同學點評。

2.小組推薦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學推薦課外收集的愛國詩歌,並説出推薦理由。

思考:吟動人詩篇,品詩中深情。古人觸景傷懷,為國憂思,這給了你哪些啟發?

同學們,如今我們的祖國,經濟迅速發展,國家日益強盛,人民團結奮進。在這樣和平安定的年代裏,我們更愛我們的祖國。從現在起,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應該樹立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的遠大理想,勤奮刻苦,踏實進取,努力學習,為振興中華打好堅實的文化基礎。

第4篇

杜甫在25歲的時候,他父親杜閒在山東兗州任司馬,他曾借省親之機去山東各處遊歷,這首詩就是那個時期寫的。我們讀杜甫“安史之亂”後的詩作,往往會覺得他是個沉鬱寡歡的老人;可是,讀這一首感覺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氣都將使你感奮不已。

分兩步:先通過解題使學生達到整體感知;後逐句詮釋。

整體感知。問:詩題叫《望嶽》,可見作者並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為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岱宗”兩句是遠望;“造化”兩句是近望;“蕩胸”兩句是細望;“會當”兩句是極望。)按:這是仇兆鰲的説法,“極望”一語,學生不易理解,無妨改為“俯視”。

逐句詮釋(按:此詩非律詩,不可使用“頷聯”“頸聯”等名稱)

“岱宗”兩句。問:“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麼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麼不同?(加“夫”則驚奇、讚歎之情更明明,也更強烈。)泰山之北為故齊地,之南為故魯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無論從北或是從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詩人這樣寫有什麼用意?(形容泰山極高極遠。)

“造化”兩句。問:“神秀”,指英靈之氣,這是古人的説法。試聯繫前面一句説説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遠,是天地間英靈之氣聚集的結果。)“陰陽”一句又是什麼意思呢?(據註釋作答,再補充説明:山前為陽,日光先臨,故易曉;山後為陰,日光不到,故易昏。)這是形容泰山高與天齊。

“蕩胸”兩句。大意已見註釋。問:這兩句寫詩人望嶽所見,試作具體描述(泰山中天門以上時有云團浮現,或高或低,故謂之“層雲”;鳥亦時常出沒于山谷間,須睜大眼細望才能見。)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嚮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兩句。

“會當”兩句。絕頂,極頂,指玉皇頂。問:詩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卻能“一覽(全都看到)眾山小”,這説明了什麼?(這是詩人神遊玉皇頂之所見,故謂之虛景。)

杜甫一生極為坎坷,特別是在安史之亂髮生以後,他四方飄泊,居無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後三年裏竟至以舟為家,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寫於這動盪不安的生活之中。讀過這首詩後,你對杜甫有怎樣的認識?能找到他取得如此偉大成就的原因麼?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途中叛軍俘獲,帶到長安。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春望》寫於次年三月。

詩的前四句寫都城敗象,飽含感歎;後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沉着藴藉,真摯自然。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悽然。司馬光説“‘山河在’,明無餘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温公續詩話》)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抒感,寄情於物,託感於景。為全詩創造了氣氛。此聯對仗工巧,圓熟自然,詩意翻跌。“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國破”的頹垣殘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對舉,對照強烈。“國破”之下繼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後綴以“草木深”則敍荒蕪之狀,先後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極贊此聯説:“對偶未嘗不精,而縱橫變幻,盡越陳規,濃濃淡淡,動奪天巧。”《唐音癸籤》卷九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一般解釋是,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墮淚驚心。另一種解釋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也驚心。兩説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於物,正見好詩含藴之豐富。

詩的前四句,都統在“望”字中。詩人俯仰瞻視,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視野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在景與情的變化中,彷彿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後半部分——想望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安史叛亂以來,“烽火苦教多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仍連續不斷。多麼盼望家中親人的消息,這時的一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啊!“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急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慼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於極無聊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髮,幾不勝簪。“白髮”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歎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遊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鏗鏘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餘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而不衰。

2.有人認為老婦的話不是一口氣説出來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問出來的。試據此想象吏與婦對話的情景。

石壕村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兒媳、幼孫三人以及

第5篇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自《詩經》起,經兩漢、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現在,將這些詩堆疊排列起來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長城,讀這些詩就像長城那樣綿延不絕。詩歌是情感的產物,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時間……都會產生不同的心情,創造出不同的詩篇。今天就讓我們來踏尋古人的足跡,推測名人心情,欣賞名作之境界。

4、由學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師生共同解答並翻譯全詩。

國都殘破,山河依舊,長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傷國事,見花而濺淚;悵恨離別,聞鳥而驚心。戰亂烽火已持續三個月,一封家書可抵萬兩黃金。憂而搔頭,白髮一天天短少,簡直掛不住束長的簪針。

⑴本詩是在什麼背景下寫的?抒發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春望》寫於安史之亂之後。當時,唐朝首都長安已被叛軍安祿山佔領,唐玄宗帶着楊貴妃逃往四川。詩人目睹破碎衰敗的祖國,黯然神傷,抒發了國破家亡、憂國思親的沉痛悲苦之情。

明確:詩的首聯寫望中所見。長安城被叛軍攻破後,遭到了驚人的破壞。叛軍焚燒軍宮室,殺戮無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國破山河在”,山河依舊,世事全非,失陷後的長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戰亂中的長安城卻是草木叢生,一片悽風苦雨。詩意形象生動,情感極其沉痛。

詩的頷聯是分寫,通過花和鳥兩種事物寫春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詩人睹物傷情,見到開放的鮮花,也禁不住悲愴濺淚;聽到鳥兒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驚。

“烽火連三月”,烽火連天,殺伐不斷,詩人遠離家眷,由於戰事緊張,音信隔絕,更覺“家書抵萬金”,在那種兵荒馬亂的歲月,一封普通的家書是多麼難得、多麼珍貴啊!

詩的尾聯總寫憂國思家的感情,刻畫了一個典型的藝術形象。詩人滿頭白髮如雪,因焦慮憂愁而頻頻搔首。這一細節描寫,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現了詩人的內心世界。

明確:全詩觸景傷懷,將憂國思親的情懷藴含在形象的描寫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