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兩小兒辯日》教案集合5篇 《兩小兒辯日》教案精選:學生口語提高利器

來源:巧巧簡歷站 8K

《兩小兒辯日》是中國民間故事傳統中的經典之作,許多老師喜歡用它來進行啟蒙教育。因此,公文網將推出一份精心收集的《兩小兒辯日》教案集合,以幫助教師更好地教授這個故事。本教案集合詳實全面,內容包含多種教學方式、方法和技巧,是老師備課的良師益友。

關於《兩小兒辯日》教案集合5篇 《兩小兒辯日》教案精選:學生口語提高利器

第1篇

懂得事物具有多面性,要敢於思考,大膽質疑,要實事求是

兩小兒辯日 如車蓋(大—近) 如盤盂(小—遠) 孔子不能決

①太陽是遠是近,兩小兒各有不同的結論,其根據是什麼?

參考: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學無止境,即使是博學多聞的孔子也會有所不知。我們要不斷學習。

認識自然,探求客觀事理,要敢於獨立思考,大膽質疑。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要“強不知以為知”,要誠實謙虛。

認識事物從不同角度出發考慮,會有不同結論,要注意客觀科學地分析事情。

一兒曰:“日初出( ) ,及日中則( ) ,此不為( )而( )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 ),及其日中如( ),此不為( )而遠者涼乎?”

關於《兩小兒辯日》教案集合5篇 《兩小兒辯日》教案精選:學生口語提高利器 第2張

第2篇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這是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的基本理念。

選自《列子·湯問》的《兩小兒辯日》一文屬於傳統經典篇目,但它出現在新課程標準與理念統攝下的新教材中,教學設計就應該跳出傳統教學的框子。

為此,在教授此課時,我嘗試設計以學生的活動為主線的教學方案,讓學生能夠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別,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力求達到“積累文言詞語,理解本文寓意”的教學目標 ,力爭在教法上有新的突破。

以新課程標準倡導的新理念為主要內容的教育教學改革正如火如荼的開展,我校領導積極抓住這一契機,不惜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於今年三月帶領高、國中教師北上河北衡水、南下江蘇洋思取經學習;他們還親自驅車前往陝西師大拜訪“誘思探究”教學理論的創始人張熊飛教授,把最新的教育理念傳授給教師。至此,全校自上而下掀起了探究學習和課堂教學改革的高潮,在這種轟轟烈烈的教改氛圍中,每位教師都深深地感到,改尚恐不及,不改則更無立身之處。

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我切實體會到:落實新的教育教學理念,關鍵在於課堂。為此,在教授經典古文《兩小兒辯日》一文時,我特意設計了一套全新的為七年級學生所樂於接受的教學形式。適逢市教研員李亞紅等 一行三位專家到我校檢查新教材課改進展情況,聽了我這節課;當時陪同聽課的還有我校教學副校長和語文組同仁,共計十位老師。

懷着滿腔的激情,邁着自信的步伐,我踏進了七年級七班的教室。“同學們,上學期,我們學習了《論語》十則,其中有一句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學生異口同聲地隨聲附和。看到大家情緒高漲的樣子,我很滿意,接着講下去:“這句話是講做人要謙虛謹慎,不要不懂裝懂。孔子還説過:‘聽其言而觀其行’,即要從這個人的所作所為去判斷他是否言行一致,那麼,孔子所做是否如其所説呢?《列子》中的一個故事告訴了我們答案。請同學們朗讀《兩小兒辯日》一文,並藉助課下注釋,也可以與同桌討論,看誰能疏通一下這篇課文?”

課堂頓時活躍起來,大家有的眉頭緊蹙,認真思考;有的大聲誦讀,書聲琅琅;有的激烈爭論,各不相讓…….幾分鐘後,一名男生勇敢地走上講台,疏通課文。他話音剛落,馬上有一學生站起來糾正説:“孔子東遊中的‘遊’不是‘旅遊’的意思,而應為‘遊學’。”我表示肯定後,又趁勢問到:“‘湯’古意為‘熱水’,哪個成語中有此義呢?”略作沉思之後,幾位同學脱口而出:“‘赴湯蹈火’。”看到大家探究的`興趣已萌發, 我又因勢利導:“兩小兒辯日的焦點在哪裏?為什麼會有不同結果?”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如出籠的小鳥,嘰嘰喳喳,熱火朝天地發表着自己的看法,他們認為兩兒辨日的焦點在於太陽距離地球的遠近,一兒是用眼睛看到的,一兒是用體温感覺的,所以會得出不同的結果。我隨即以簡潔的詞語板書:

然後,我請三位同學分角色朗讀課文,他們抑揚頓挫的朗讀,把文中的韻味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其他同學也隨之深深地融入到課文所創設的情境中。

看到大家意猶未盡的神情,我提出新的問題:“兩小兒笑曰”中的‘笑’是什麼意思?”兩三分鐘沉靜後,大家紛紛舉手。

生1:“這是自豪的笑,兩小兒認為他們的問題難倒了大思想家孔子,他們感到很自豪。”

生2:“這是嘲諷的笑,因為人們都認為孔子無所有知,無所不曉,但兩小兒發現並非如如此。”

生3:“這是痛苦的笑,因為像孔子這樣的大學問家都回答不了他們的問題,天下還有誰能解答呢!”

大家的爭辯愈來愈激烈,熱情一浪高過一浪,我歸納道:“每位同學的見解都很正確,只要大家言之成理,就應給予肯定。那麼,我們又如何理解‘孔子不能決’一句呢?”

生2:“孔子那麼有學問的人還有不懂的知識,説明知識是無窮無盡的,我們應該‘學海無涯苦作舟’。”

生4:“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就不同。”

生5:“應該學習兩兒獨立思考,勇於質疑的精神。”(完成板書:獨立思考,勇於質疑)

這次的發言毫不遜色於前次的辯論,大家各抒已見,爭先恐後,聽課的老師也都微笑頷首,課堂氣氛達到了意想不到的高潮。

我又趁熱打鐵,順理成章地把教學引入到“拓展、遷移”環節:“假如你是掌握了現代科學知識的孔子,你會對這兩小兒説些什麼?讓我們共同表演一出《新兩小兒辯日》。”頓時,課堂沸騰了起來,大家踴躍舉手,有的同學急得甚至站了起來。我把講桌搬到教室一側,空出地方做臨時舞台。三位同學初生牛犢不畏虎,落落大方地走到前台表演起來:

生1:“今天早上我上學時看到太陽像車篷那麼大,中午放學時太陽卻像個小盤子,你説,太陽不是早上離我們近而中午離我們遠嗎?”

生2:“不對不對,今天早上我上學時還穿着毛衣,中午放學時我只穿了件襯衣還覺得熱,應該説太陽早上離我們遠而中午近才對呢”。

正當“兩小兒”脣槍舌劍的時候,扮演孔子的生3擺出一副智者的樣子,慢悠悠地走了過來:

“你們兩個説得都有道理,只是觀察的角度不同。其實早上地球表面有云氣,透過雲氣看太陽就顯得大些;而中午雲氣散去,太陽自然就會顯得小些,這是我們視覺上的一個錯覺。再者,太陽早上斜射,我們自然就會感到涼些;而中午直射,我們就感到熱些。其實,太陽不論早上還是中午,離我們地球的平均距離都是14960萬公里。”

“哇——”教室中發出一片驚訝聲,大家都為這位睿智的“小孔子”掌握的現代科學知識所折服。

生2立刻做鞠躬致敬狀:“孔子就是孔子,不愧是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佩服佩服!”

課堂上立刻爆發出一陣笑聲,隨即是一陣熱烈的掌聲,整節課在聽課老師的頷首默許中結束。

1、一位哲人説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地球。”在設計本課時,我巧妙地讓三千多年前的孔子灌輸進現代科學知識,配以學生惟妙惟肖的表演,使大思想家栩栩如生,鮮活地走到我們面。我驚奇地發現,學生童稚的內心世界是如此之多彩多姿。從他們流暢的語言﹑豐富的表情﹑協調的動作上,我可以參透到他們預習是多麼的認真,體驗到他們成功後又是多麼快樂;也深切感受到換一種教法﹑放手讓學生盡情去展示自我的妙處。只要給他們一把鑰匙,智慧的大門就會敞開在他們面前。

2.再老的課文,只要肯花心思,總能找出新的角度,上出新意。成功與否,關鍵在於自己對教學有沒有更高的追求。

3. 再新的設計,如果脱離了雙基的落實,脱離了學生的實際,就不能算是好的設計。任何時候都不能被新的想法衝昏頭腦,而導致課堂流於形式。

第3篇

師:剛剛見面,彼此都不認識就要上課,會有很多困難,我先做個自我介紹,我的介紹很短一共有6句話,但這6句話中有真有假,你們要認真聽,學會分辨、要辨別真假。

師:因為要用嘴説話,所以應該用這個辯。不要怕錯,只要敢説就行。讀一下題目──兩小兒辯日。我呀就不懂這個題目,今天我當學生,你們當老師,咱們師生互換一個位置。今天你們是師,我是生,兩小兒辯日誰來告訴我這是什麼意思?

師:古文用了五個字就説了你剛才的意思,哪五個字——兩小兒辯日。古文有一個特點一個字,哪個字。

師:古文是簡,但意思卻不少,讀古文第一要把它的意思弄清楚。今天我兩小孩就着太陽的問題用語言來進行爭辯、進行辨別。拿起紙,咱們來讀一讀全文。要進入讀文言的絕境,因此這樣讀起來和現在的白話文不一樣,請同學們流暢地讀一讀。兩小兒辯日齊讀。

師:我有一個字不認識,這個字“盂”念什麼呀,你們以前認識嗎?

師:我要是不認識的話,還有一個辦法,問老師,不是,識聲旁識字。什麼是“盂”。

師:嗯,比盤子的邊高一些,比碗的邊要矮一些,這種叫什麼?叫盂,讀一下盂。回到課文就讀這一段,讀全文,趕緊讀。

師:當我遇到困難需要幫且,你遇到困難需要幫助嗎?任何人遇到困難都需要幫助。所以你們這四人就當老師的小小的備課組,你們一起研究這篇文章到底怎麼讀,文章到底怎麼解。我發給你們材料中也有註釋,也有其它註釋。看哪個組最好,給五分鐘時間,自己組解決,只給五分鐘。

師:這是六年級的課文,再早些時是國中的課文。今天我們五年級就來讀,讀了五分鐘,事先也沒有接觸古文,我請你們讀一讀,看你們自學使用之後能達到什麼程度,達到什麼效果。請你們看偏字,看講義,不要看大題目,你們看題目的閲讀和看書的閲讀,要用不同的視覺掃一下。你們看偏字,誰來讀,我不喜歡齊讀,喜歡一個人一個人讀。好,你願意讀嗎?在她讀的時候,所有的同學都注意聽,聽什麼呢?聽她是不是在讀古文,古文與現代文有什麼不同,古文有古文的韻味,聽她有沒有讀出這種味道。你不慌,準備好。

師:你先別坐下,你們看我讀,孔子東遊,遊是什麼意思,是遊玩的意思嗎?

師:對,這裏的遊是學習、交流的意思,你跟人家學習、學流,這叫遊。見兩小兒辯鬥。鬥什麼呢?為什麼用鬥,鬥是什麼意思?

師:用白話説就是問你們在爭什麼,問其故就是問他們爭辯的原因。要把它的意思放到古文中來,你再來讀這一句。

師:所有的同學把紙給扣上,跟我背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師:多好,把古文的特點和我們的生活、體現和現代文的意思結合起來。這沒有什麼難的,你們説是吧。現在請你們其中一組替我講一講。(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近也。)我要求一個組起立,一個人一個人講,其他人補充。他所講的是代表你們組的水平,哪組來,不是你一個人,是你們組五個人,明白嗎?

師:你們各組聽一聽,一是抱學習的態度,二是抱挑剔的態度。好,開始。

生:我請請其他小組補充,就是一個小孩説,我認為太陽出來的時候離我們比較近,而到中午的時候太陽離我們比較遠,因此另一個他認為,早上太陽出來的時候離我們比較遠,中午的時候離我們比較近。

生: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近也。

師:什麼叫日初出,日初就是日始出這個意思嗎?日初出,這個初,日初出,日剛出,它為什麼念初?你看這是“刀”,這是“衤”這是衣服。你買來布要做成衣服,首先要幹什麼,第一步就要裁剪。刀把布裁開,引申為開始,所以叫做初。

師:好,道聽途説也是長學的一個辦法。對不對,但是要記住,要追問他,你這個故事從哪來的呀,怎麼會跟衣服有關係?每次孔子看見一件事都要問個明白,而且要再三追問。問是一個好的學習方法。你懂了嗎?再讀,你就會讀的很好。

生:讀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近也。

師:你們讀得對,但沒讀好。你們沒有讀出那個情,沒讀出古文的韻味。怎麼讀呀,也是什麼意思?是個語氣詞,沒有什麼意思,相當於現在的“呀、啊、哪”。有人説讀古文最難的是感歎詞,這是不對的,難的是實詞。也就是説,這個字是什麼意思?比如説“盂”這個字,是什麼意思,我不懂,什麼叫車蓋,什麼叫滄滄涼涼?我都不懂,這比呀、啊好懂嗎?全班再讀這個句子,讀出韻味,讀出味道來。

師:就這樣讀,讀得非常好,你們組能勝過他們嗎?讀下一個,讀了這段,意思懂嗎?懂什麼意思?一個小孩認為什麼,另一孩兒認為什麼?

生:一兒認為早上太陽離我們近,中午太陽離我們遠,一兒認為早上太陽離我們遠,中午太陽離我們近。

師:下面就講到為什麼一個説遠,一個説近?這二段我請兩組來比較一下。哪組來?你們既向他們這組學習,也審視他們這裏。要説明情況,要幫助他們。好,讀吧。

生:(齊讀)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其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師:能給我和同學們講解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這句嗎?

生:這句話的意思是説:難道不是在遠的地方就小嗎?在近的地方就大嗎?

生:就是一個小孩子説在太陽剛剛出來的時候,像車的蓋一樣大。

師:蓋是什麼形狀的,圓的。以前只有王爺的馬車有遮擋,五將的.車沒有遮擋,所以這個蓋就像傘那麼大。接着講下去。

生:當太陽升到天中央的時候,卻像盤子那麼小,這不是在遠的地方東西就小,在近的地方東西就大嗎?

師:這個地方,誰有提問。我知道你要説什麼,站起來。

生:她説遠的地方和近的地方都是同指一個太陽,你不能説遠的東西就小,近的東西就大。

師:你們比編書的編者還高,你們打開教學參考看看,人教參上寫,這不是遠的太陽比近的太陽大嗎?這句話是錯誤的,不應該説這個遠的小,近的大。而應説遠時小,近時大。如果説遠的小,近的大,就變成兩個太陽了;遠時小近時大,這時就只有一個太陽。哪個準確?

師:我把人教社的教參原始地給你們印出來在後面。這兩位同學我就特別注意,她站起來我就想到她準會提這個問題出來。這説明什麼,同學們初學古文就那麼咀嚼、消化,去一點一點地品味、去讀。這種閲讀品質太可貴了。請你繼續把這段講完。

生:一個小孩説當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像車的蓋子那麼大,當太陽升到天空中央的時候卻只有盤子那麼小,難道不是遠時小,近時大嗎?

生:(疑問)老師,她不是當升到天空中央的時候,而是到了中午的時候。

師:及就是到了的意思。懂嗎?講得真好,還有什麼疑問?給他們鼓掌,哪一組講得好?接着講下一段,你們組敢講嗎?請你告訴我,敢嗎?

師:説敢,要有點勇氣。四個推一個代表,不行,你一定能講好的,你最敢講。所以我想請你做代表。

生:試一試吧。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

生:因為湯是指熱的水,把手伸到熱水裏面試試,所以叫探湯。

師:我們現在的湯是煲出來的,而古時的湯就是熱水。有一句話叫“固若金湯”這裏的湯就指熱水。這裏有一盆熱水,我把手伸進去叫探湯。到中午的時候,熱不熱就好像把手伸到熱水裏面。你接着往下讀。

師:相信他能進步嗎?給點掌聲,再讀一遍。你看老師們期望着你,同學們盼望着你。多好,我幫助你一齊讀,你一定能成功。你看着黑板,咱倆一塊讀。

師:我們就看着同學們在課堂上生成,課堂上在我們的幫助下進步,這是我們大家最欣喜的事情,比自己進步還要高興。你姓什麼,叫什麼。陳曉旋,我可以跟你握握手嗎?

師:還不鼓掌,等什麼時候。你們一起讀,大聲讀,從一開始不敢讀到現在你敢讀,會讀嗎?能愛讀嗎?

師:愛,又害羞了,今天不愛,明天不愛,慢慢你就會愛了,懂嗎?全班讀這兩段。

師:給課文分個段,實際古文是沒有段,有時連個標點也沒有,它是連在一起的,我們讀這兩段要連在一起,為什麼?是一個層次。因為第一個小孩説,離得近,為什麼,因為看起來很大;為什麼中午遠,為什麼,因為看起來小。早晨看起來大,中午看起來小,所以説近大遠小。另一個小孩説,早晨看起來遠,為什麼,因為感覺冷,中午看起來近,為什麼,因為感覺熱。兩個小孩針鋒相對,把兩段合起來讀,懂那意思特別好,大家看着書讀,讀出味道來。

師:這時候兩個小孩就問孔子了,孔先生,你説我們兩個到底誰説的對呀,孔子能判斷嗎?能決斷嗎?

師:再讀,用現在的話就是,孔子不能判斷。兩小孩笑曰:“孰為汝多知乎!”什麼意思?

師:對呀。誰説你知道的比我多。孰就是誰;為就是認為、説;汝就是你;多知就是知道的多;乎就是呀、哪。“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孩是怎麼説的這句話。

師:諷刺、譏笑、嘲笑、嘲諷、冷笑,還有嗎?對嗎?聽老師讀,然後體會,這是善意的笑還是惡意的。到底是善意還是惡意?

生:善意,因為你的語氣越來越低,如果是惡意的語氣應該是越來越高。

師:文章並沒有表成,是我讀完文章以後的感受而讀的。到底這笑是什麼笑?

師:好,咱倆的觀點不同,我請教你一個問題,孔子知道大小的問題嗎?不知道就説不知道,這叫什麼?

師:是,用今天的話説就是實事求是。該嘲諷嗎?該冷笑嗎?

師:孔子實事求是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他們會感到怎麼樣?

師:哦,是失望的笑,但是那兩小孩不認識孔子,他以為只是胡弄地笑?他們知道不知道孔子,從文中哪裏可以看出?

生二:知道,因為根據兩小孩的話:“誰説你知道的比我們多?”這是一個反問句,孔子是一位聖人。

師:你是聖人,就一定知道的比我們多嗎?你是聖人不也答不上來嗎?是不是這個意思。那你説他們知不知道孔子。知道,好,越點越明,就是要這樣學,學不但要問,而且要思;不但要思而且需要辯;不但需要辯而且要服從真理。只要人講的有道理,我就服從人,你們説孔子做的對嗎?對在哪裏,你説。

師:對了,孔子雖是聖人,但他不是所有的天下事都知道,對不對,有沒有天下所有事都知道的人?可能嗎?

生:不可能。如果當時科技發達一些,孔子就知道了。

師:恐怕在今天孔子知道的科學知識都沒有你們知道的多呢?時代的侷限、歷史的限制、科學技術的限制,你們承不承認。你們説是早上的太陽遠還是中午遠,是早晨的大還是中午的小?趕緊看材料,替孔子解圍。同學們回去後去網上查一查,找出更的答案來解釋。看完且明白的請舉手,明白的請起立。這就是閲讀的收穫,我讀了而且還明白了。好,我問三個問題就知道你懂不懂。

生:視覺、錯覺。跟背景有關,不是近大遠小的問題。

生:沒有,中午感覺熱是因為太陽曬了老半天,地面就很熱。

師:同學們都學過《太陽》這篇課文,太陽嗖地面距離有多遠?

師:還有什麼問題沒有,我們現在要把古文寫成白話文有好幾百字,甚至上千字,而用古文寫這段話,用了多少字,知道嗎?117個字。就是你們稿紙的五行多一點。這麼短就把故事寫完了。下面我請同學演兩小孩,我們演一演,行嗎?

師:誰扮第一小孩,誰扮第二小孩?我扮孔子行嗎?你們現在開始辯,辯得越熱鬧越好,你們自己什麼觀點都記住了嗎?

師:就這樣一篇一篇讀,一篇一篇地積累。把這故事的原文出處都記下來。以後讀書一要用心二要記住三要做筆記。記要準確地做筆記,遇到不明白,有爭論的地方標出來,當別人説的有道理時,要服從,這是最良好的學風。這節課我向在座的小老師們學到了不少東西,因此在課堂上你們也是老師,我也是學生,我們師生互動。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其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第4篇

2.自由讀課文,思考:課文中一共講了哪幾個人物?(孔子、兩個小孩)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於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從小生活在貧困之中,與寡母相依為命,學會了幹不少“卑賤”的雜活。後來做過委吏(管倉庫)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魯國叔臣季氏賞識,做了魯國司寇,才進入大夫的行列。

孔子熟讀古代文獻典籍,並整理好向弟子傳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學在官府的狀況,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為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開了先河。

同學們,平時你注意觀察過太陽嗎?説説你的觀察結果。今天要學的這篇課文就是討論這個問題的。

(1)遊:在這裏指遊歷説服,走訪各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

(孔子東遊,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便問他們為什麼爭論。)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午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4)用自己的話説説第一個孩子的看法。(他認為太陽剛剛升起來的時候離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時候離人很遠。)

(5)再説説第二個孩子的想法。(他認為太陽剛升起來的時候離人遠,可是到了中午的時候離人很近。)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個孩子為什麼會認為太陽初升時離人近,中午時離人遠?讀一讀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這。乎:助詞,表示疑問,跟“嗎”相同。

(3)説一説他有這樣看法的.理由。(太陽剛初升時大得就像車蓋,到了中午的時候,就像盤盂,這不是遠的小而近的大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1)第二個孩子為什麼會認為太陽初升時離人遠,中午時離人近?

(2)説説他有這樣想法的原因?(太陽剛初升時陰陰冷冷,到了中午太陽熱得就像把手伸進熱水裏去。這不是離着近的熱,而離着遠的涼嗎?)

(孔子不能判斷。兩個小孩笑着説:“誰説你知道得多呀?”)

五、以表演的形式複述課文內容。(一個演孔子,兩個演小孩兒,一人當旁白。)

第5篇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六年級下冊。

師:帶有“日”字的詩句,你能説出一兩句嗎?生1: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師:胸中有積累,出口自成章,好。今天我們學習“兩小兒辯日”,“辯”字中間是“言”,意思是——生搶答:爭辯(辯論)。

師:這是一篇文言文,第一次接觸,有難度很正常。聽老師讀讀,感覺感覺。(師範讀,生自發鼓掌)

師:謝謝大家。其實,文言文本身就藴涵韻律美,要是讀上十來遍的,也能讀出味兒來。

師:悟性真好!讀文言文就要慢點,要注意停頓。想不想感受感受?好,根據大屏幕上的停頓提示,自己讀一讀。(生各自練讀)

師:“盂”這個字見得少,怎麼讀?你怎麼知道的?(一生説查字典找到的)

師:治學就要這樣嚴謹。不過,我喜歡先猜一猜,上面是個“於”我猜可能讀yú。我還猜出了它的意思——

師:對,大膽猜測會讓你的閲讀更快樂。當然最後別忘了像他一樣小心求證。

生:“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是不是我開始出去,太陽就近些?

師:為學患無疑,疑則進也。好啊,看看,這句話的意思誰能用自己的話説説。(回答)

師:你從哪個詞知道孔子去問原因?“故”就是原因,你怎麼知道的?

師:兩小兒辯日,孔子問其故,不能決也。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小組合作學習)

師:對這一問題,兩小兒的看法截然相反、針鋒相對!説説。

生:一個孩子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近,到中午離人遠。

師:現在,你掌握這個方法(指看註釋)了。早上離人近,中午離人遠,應該説“日中時去人遠”,説意思時,你能比照前文添上,不錯。比照法也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繼續説。

師:能用課文中的句子亮出雙方的觀點嗎?找到了嗎?齊讀。

師:一大一小,請用輕重讀出太陽的變化。要據理力爭,反問句要讀出自信。

師:辯得熱鬧,我們分兩大組辯一辯。(師根據板書用手勢提示關鍵詞)

師:老師這裏準備了一段動畫,想請大家配配音,有信心嗎?先自己試試。(生背課文)

師: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孔子不能決的難題已不成其為問題。課前不少同學查了相關資料。我用文言文來提問:孔子不能決,汝能決否?你能用文言文作答嗎?試試。

師:從感覺難讀,到能用文言文對答,為自己喝彩吧!

師:一日之中,遠近一也。多簡單!孔子還號稱什麼“多知”呢!你有不同看法嗎?

生:因為孔子那個時代沒有望遠鏡之類的儀器,科學沒這麼發達,他當然不可能知道。

師:哦,你的意思是看問題要聯繫當時的歷史條件看。有道理。

生:可以説學無止境吧,因此才會有多知的孔子也不知道的事。

師:有見地,我領教了。我真得重新考慮了,我想起孔子曾説過“知之為知之——生搶答: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師:正所謂“疑則進也”!正因為有當日他們的“不知”,才有後人的探索,才有今日我們的“知”。説得好啊!你們從剛開始的難讀,到讀出這麼多感悟,真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師:走出課堂,我們還大有可為。(出示練習)你來選做:

2.善於積累的你,可結合大家的發言,記下你的點滴感悟;

3.善於表達的你,可坐上時空穿梭機,當一回孔子之師;

4.愛思索哲理的你,去讀讀《列子》(如:中國古籍經典漫畫版)吧,那裏有更多寓言故事。

這堂課對我們語文教師如何上好文言文將有頗多的啟迪,至少有如下幾個特點。

第一,正確把握了文言文教學的特點。《語文課程標準》中總目標的第二條強調:“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文言文就是實現這一條目標的一個途徑。《課標》還要求學生“能借助工具書閲讀淺易的文言文”。劉老師這堂課中學生的表達最後用文言來回答,可以看出這堂課是比較成功的。

第二,把讀落到了實處。語文課堂就要有朗朗的書聲。現代白話文尚且離不開朗讀,何況是學生沒有一點基礎的文言文呢?我認為,只有讀到了位,語感訓練才會落到實處,學生在一堂課中才會有收穫。據統計,這堂課中不同形式的'讀共有22次之多,學生讀得興趣盎然,自然也就收穫不少。

第三,注重了課程資源的運用。學生讀了這篇課文後,自然會提出這樣的疑問:太陽到底什麼時候離我們最近呢?劉老師讓學生事先查找資料,這樣,學生豁然開朗。劉老師沒有忘記語文課的特點,不像有的教師那樣把語文課上成太陽知識彙報課。這是很難得的。

第四,注重了學法指導。如教“盂”時,運用漢字的構字規律讓學生去猜,猜讀音、猜意思。再如指導學生根據課文下面的註釋幫助理解文言文等。不過,我認為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要發揮教學機智,隨機應變。在板書中,劉老師先設計“故”與“不能決”,再把“遠”和“近”插進去,這是好事。但是,之前有一個學生在談感受時已經説出了這個問題,我想教師如果適時把“遠”和“近”板書上去更好,不一定要嚴格按自己的設計進行,可以隨機變通。

這個評析,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的亮點。一是用課程標準去衡量一堂課。讓教者與聽者知道如何用課程標準去指導我們的教學。像這次評析,用課程標準中文言文的相關要求去衡量。這樣,教者與聽者也就會明白課到底好不好,好與不好表現在什麼地方。

二是體現學科特點。在很多評課中,我們常常發現遊離於學科特點之外的評課,如講普通話如何、板書如何、教態如何等。雖然這些也是評析的內容,但不是主要內容。它們是每一堂課都應達到的要求,是共性而非個性。這次評析,旗幟鮮明地提出語文課要重視讀,以提高學生的語感的觀點,對教者與聽者都是有啟發的。

三是提出自己的看法。這些看法可以是優點,也可以是不足之處。當然,不管是什麼樣的看法,都要言之在理。這就要求評析者自己有一定的理論水平,不然,提出的看法不服眾,對於教者與聽者也就沒有好處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