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謝中書書教案7篇 感恩中書書教案:讓學習更有效、更愉悦

來源:巧巧簡歷站 3.06W

這篇教案是中書書千尋老師在教學中精心準備的。他不僅深入淺出地講解了知識,同時還提供了大量練習,幫助學生提高實際操作能力。我們感謝他的辛勤工作,為我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提升。

答謝中書書教案7篇 感恩中書書教案:讓學習更有效、更愉悦

第1篇

1、能夠有節奏、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培養學生朗讀能力;

2、引導學生品味文章畫面的精美,語言的精練,優美的意境,培養學生初步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集體背誦《三峽》後,教師導入:同學們,學習了《三峽》這篇課文後,我們領略到了三峽的奔放之美、清幽之美以及悽婉之美。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山水美文《答謝中書書》,再一次感受中華大地如詩如畫般的美景。

1、多媒體配音示範朗讀(教師提示學生注意朗讀節奏,語調,感情等);

2、自讀課文,提示學生注意模仿朗讀的節奏、語調、感情等;

1、自主學習,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幻燈片出示問題)

(1)、文章主要寫了什麼內容,請用一個詞來概括?

(2)、文章可以分為幾層?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各層層意?

(1)、文中一共描繪了幾幅風景圖畫?結合課文內容,給每一幅風景圖畫取名。

(2)、根據課文內容,想像文中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些畫面。

(1)、課文中作者給我們描繪了優美的意境。細細品味文中寫景部分,分析文章的意境美主要體現在哪些地方?

文章語言清新凝練,言簡意賅,極富特色。細讀課文,找出課文中你認為寫得好的詞語,並説一説,好在哪裏?

(例如:我認為“高峯入雲”,這一句中的“入雲”一詞用得很好。因為它寫出了山高聳挺拔的特點。而且“入”字把靜止的山給寫活了,顯得生動形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品味:“見底、亂(“亂”可不可以用“齊”來替代)、躍、實是”等詞語。

文章主要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你是怎麼知道的?

你在學習本文的過程中,還存在哪些你不理解的問題,請大膽的提出來?大家一起來討論解決。(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師生共同討論釋疑)

1、教師提示:這篇課文不僅景美情真,語言凝練,而且在寫作方面給了我們不少啟發。請同學們回顧一下,這篇課文在寫作方面有哪些方法值得我們去借鑑呢?(學生歸納,教師板書)

2、練筆:教師播放一段有關長城的視頻影象,要求學生運用多角度寫景、寓情於景的方法寫一段文字。

同學們:孔子曾經説過: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們膾炙人口的文章寫盡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讓我們去品味,讓我們去感懷。其實,大自然無時無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靈性感染着我們,只要我們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寬廣的胸懷去發現,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們的陽光將會變得更加燦爛,我們的生活將會變得無限的美好。

答謝中書書教案7篇 感恩中書書教案:讓學習更有效、更愉悦 第2張

第2篇

1、重視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3、品味文章語言的精練及佈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學生初步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1.學習《答謝中書書》,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純淨美好,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奏、韻律、情調,在誦讀中仔細品味文章的語言,意境,獲得美的享受。

播放錄像《最美中國——山水武陵》 讓學生初步感受山川之美。(板書:美)

感受錄像內容,能夠談自己的感受,為學習課文做好內容、情感鋪墊。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時丹徒秣陵(今江蘇省江寧縣)人。他曾經擔任諸王的侍讀,因看透了混濁的人世,後隱居句曲山,可是“國家每有吉凶征討大事,無不前以諮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謝中書即謝徵,字元度,陳郡陽夏人,曾作中書鴻臚,所以稱之為謝中書。陶弘景給謝徵的這封回信,稱道江南山水之美,筆籠山川,紙納四時,文辭清麗,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時,因政局動盪,矛盾尖鋭,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並作為對友人的安慰。

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峯/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2)多媒體顯示圖片,結合圖片學生談對文句的理解。(投影)

a、山水相映之美(板書)。“高峯入雲,清流見底”,巍峨的山峯聳入雲端,明淨的溪流清澈見底。山的倒影給水鋪上異彩,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b、色彩配合之美(板書)。“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葱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山青水綠固然清幽雅靜,但色調單一卻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爭輝;又有青林翠竹,間雜其中,就如五彩錦鍛上綴以碧玉?翡翠

c、晨昏變化之美(板書)。“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寫的是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時,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將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是一幅多麼熱烈歡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靜幽寂的暮景。

d、動靜相襯之美(板書)以上各種景物,交相作用,互為影響,構成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畫軸。

學生根據板書提示,復背課文,深入領會文章的詩情畫意。

明確: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中間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峯入雲”,再俯瞰“清流見底”,再平視“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後分“曉”與“夕”兩層來寫。最後以感歎總括前文。

b、教師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點撥:文章中最能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開頭寫道“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個“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實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飄飄欲仙的自得之態。“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字裏行間,與謝公比肩之意溢於言表。總言之,全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第3篇

?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文章以感慨發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將內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樂事。作者正是將謝中書當做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其作者陶弘景生於江東名門,祖陶隆,於南朝宋時侍從孝武帝征戰有功,封晉安侯。父陶貞寶,深解藥術,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有《陶隱居集》,中國南朝齊、樑時期的道教思想家、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幫助修訂《本草集註》。卒諡貞白先生。

2、能夠有節奏、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培養學生朗讀能力;

3、引導學生品味文章畫面的精美,語言的精練,優美的意境,培養學生初步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都喜歡遊山玩水,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描繪山水風光的優秀詩句。比如蘇軾的“橫看成嶺側成峯”……

生:“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

師:這些優秀的詩句真是不勝枚舉。你看,好山,好水,好畫,好詩。而今天,我們要走進的這篇文章,更是被稱為是一幅“清麗的山水畫”,又是一首“流動的山水詩”,既像畫又是詩,那會是一篇怎麼樣的文章呢?我們馬上一起來感受和學習這篇短文《答謝中書書》

師:大家注意這個課題,“答謝中書書”兩個“書”字連一起,這題目是什麼意思啊?

生:“謝中書”是個人名,題目的意思是給“謝中書的信”。

師:指導學生閲讀,明確:“中書”是官職,“謝中書”指的是謝徵。陶弘景給謝中書的一封信。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號華陽隱居,丹陽秣(mò)陵(現江蘇南京)人。生於江東名門。祖陶隆,於南朝宋時侍從孝武帝征戰有功,封晉安侯。仕齊拜左衞殿中將軍。他精通陰陽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氣象。父陶貞寶,深解藥術,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有《陶隱居集》,中國南朝齊、樑時期的道教思想家、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幫助修訂《本草集註》。卒諡貞白先生。南朝南齊南樑時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因為看透了混濁的人世,“雖在朱門,閉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閲為務。”(《南史》)後隱居句曲山,可是“國家每有吉凶征討大事,無不前以諮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 其思想源於老莊,並受葛洪道教影響,亦雜有儒佛觀點。主張儒、佛、道三家合流,鼓吹“百法紛湊,無越三教之境之美,將內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樂事。作者正是將謝中書當做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五色交輝:這裏形容石壁色彩斑斕。五色,古代以青黃黑白赤為正色,交輝,指交相輝映。

沉鱗競躍:潛游在水中的魚爭相跳出水面。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用了借代的手法,鱗指代魚)

康樂:指南朝著名山水詩人謝靈運,他繼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為康樂公。是南朝文學家。

?答謝中書書》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自豪之感。將在山水之中飄飄欲仙的自得之態表露無疑。這篇山水小品,僅用了六十八個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羅了四時,兼顧了晨昏,山川草木,飛禽走獸,抒情議論,各類皆備,可謂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本文的成功,主要表現在如下三方面。優美的意境。以飽和着感情的語言再現它,激起讀者審美的興致,從而形成文學作品的意境。本文作者從如下幾方面濡墨染彩、熔裁營構,使文章清幽雋雅,像詩一般優美動人。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陽欲頹,沉鱗競躍”,由靜景轉入對動景的描寫。猿鳥的鳴叫聲穿越了清晨即將消散的薄霧,傳入耳際;夕陽的餘暉中,魚兒在水中競相嬉戲。這四句通過朝與夕兩個特定時間段的生物的活動,又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了生命氣息。這十句作者擇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組合,使讀者對山川景物產生完整、統一的印象。最後,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實欲界之仙都”,這裏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三、細讀課文,整體感知: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將內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樂事。作者正是將謝中書當作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2、接下來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筆觸具體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高峯入雲,清流見底”,極力描寫山之高,水之淨,用筆洗練,寥寥八字,就寫出了仰觀俯察兩種視角,白雲高山流水三重風物,境界清新。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又改用平遠、高遠的視角極目遠眺,青翠的竹木與五彩的山石相映襯,呈現出一派絢爛輝煌的氣象,在清爽宜人的畫卷上平添了萬物勃發的生命力。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由靜景轉入對動景的描寫。猿鳥的鳴叫聲穿越了清晨即將消散的薄霧,傳入耳際;夕陽的餘暉中,魚兒在水中競相嬉戲。這四句通過朝與夕兩個特定時間段的生物的活動,動靜結合,又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了生命氣息。這十句作者擇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組合,使讀者對山川景物產生完整、統一的印象。

“實是欲界之仙都”,這裏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王國維雲:“一切景語皆情語。”本文寫景,沒有僅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靈魂,即自然萬物的勃勃生機,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體現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問題三:“沉鱗”指什麼?這裏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每人選擇一句來翻譯,再找1-2名學生做通篇介紹,要求優美流暢,師生點評。

在理解的基礎上分兩大組進行朗讀比賽;教師做出評價。

四季常景:高峯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3、課文可分為幾部分?每一部分的內容分別是什麼?

中間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峯入雲”,再俯瞰“清流見底”,再平視“兩岸石壁”“青林翠竹”,而後分“曉”與“夕”兩層來寫。

(討論,明確)一個“將”字活畫出輕紗似的晨霧逐漸消散,於是山水從朦朧中依次顯出。

一個“欲”字,生動形象的寫出了夕陽鮮明的色彩和動感

一個“競”字,着力表現了魚躍清波的無限樂趣,使整個畫面充滿生機。

本文作者用寥寥數筆,描繪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畫卷,其間景物色彩燦爛,生命勃發,靈動飛揚。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體現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

6、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説説這句話表達了作者怎麼樣的情懷?全文表達了作者怎麼樣的思想感情?

“實欲界之仙都”言簡而意藴。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並深感自豪,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於言表。

自然景物的綺麗風光,本身就構成優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獨特的藝術感受,以飽和着感情的語言激起讀者的興致,從而形成文學作品的意境。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變化之美,動靜相襯之美相互作用,構成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畫。全文只有68個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羅了四時,兼顧了晨昏,山川草木,飛禽走獸,抒情議論,各類皆備。先以感慨發端,然後以清峻的筆觸具體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後以感慨收束。

全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開頭寫道“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個“美”字,是山川風物的客觀形態,也是作者對山川風物的審美感受——愉悦,“實是欲界之仙都”,將在山水之中飄飄欲仙的得意之態表露無疑。“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於言表。

孔子曾經説過: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們膾炙人口的文章寫盡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讓我們去品味,讓我們去感懷。其實,大自然無時無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靈性感染着我們,只要我們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寬廣的胸懷去發現,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們的陽光將會變得更加燦爛,我們的生活將會變得無限美好。

第4篇

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山水景物,曾經引起了無數文人墨客的無限情思,他們為我們奉獻了大量的歌詠自然山水的優美篇章。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南朝梁代陶弘景寫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謝中書書》

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答謝中書書》是作者寫給謝中書的一封談山水的信。書,書信。謝中書即謝徵,字元度,夏陽(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書鴻臚,故稱“謝中書”。本文是作者給謝中書覆信中的一部分內容,是作者寫景的名篇。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南朝齊、樑時期思想家、醫學家。隱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國家大事,常去山中徵詢他的意見,時人稱為“山中宰相”。

南北朝時,因政局動盪,矛盾尖鋭,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並作為對友人的安慰。

1、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各種色彩交相輝映。五色,古代以青、黃、黑、白、赤為正色。交輝,交相輝映。

4、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夕日,夕陽。頹,墜落。沉鱗競躍,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躍。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鱗,指代魚。

5、實是欲界之仙都 人間的仙境。欲界,佛教指沒有擺脱世俗的七情六慾的眾生所處的境界,即人間。

6、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康樂:指謝靈運,東晉人,是謝玄的孫子,襲封為康樂公,故稱之為謝康樂。復,再;與,參與,指欣賞。奇:指奇山異水。

高峯如雲,清澈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清晨,夜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可聽到猿猴鳥兒此起彼伏的鳴叫聲。

傍晚,夕陽將要落山的時候,可見到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躍 。

這裏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第5篇

?答謝中書書》是一篇山水小品,僅用了六十八個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羅了四時。抒情議論,各類皆備。可謂尺幅能容千里。本文的特點首先表現在優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語皆情語”。本文寫景,沒有僅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靈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機,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主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悦。另一方面,本文結構縝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另外,這篇小品語言極富特色,以四言為主,很是整飭,最後,以長句收束,猶如滔滔急流,瀉入大海。《答謝中書書》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思想。雖然沒有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卻以其高超的藝術,創作了具有相當美學價值的精品。

學生雖然已經到了八年級,但文言文基礎較薄弱,閲讀能力偏低,思維能力、審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學時,必須指導學生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疏通文意並積累重點詞語,在理解感知的基礎上懸着恰當的角度對詩歌進行賞析,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和審美情操。

1、能夠有節奏、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培養學生誦讀能力。

3、引導學生品味文章畫面的精美,語言的精練,優美的意境,

理解親近自然歸隱山林的志趣,體會文中藴含的熱愛自然思想感情。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麗的。古人説: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莽莽神州,高山大嶽,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畫的風光無不讓人心動神搖,今天我們來學習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共同欣賞一幅清麗的山水畫,品味一首流動的山水詩。(板書課題作者)

1題解: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南北朝時,因政局動盪,矛盾尖鋭,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並作為對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寫給謝中書(謝徵)的一封書信,寫的是江南山水之美。古代文人們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並作為對友人的安慰。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峯/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yù)其奇者。

2、學生大聲朗讀課文,品味四字句的節奏。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奏、韻律、

(二)學生自由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意。

2.同桌之間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酌情指導。

(1)五色交輝:這裏形容石壁色彩斑斕。五色,古代以青、黃、黑、白、赤為正色。交輝,交相輝映。

(7)康樂:指謝靈運,東晉人,是謝玄的孫子,襲封為康樂公,故稱之為謝康樂。

?全文翻譯】: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讚歎的啊。巍峨的山峯聳人云端,明淨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葱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嗚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裏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

(二)、中間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峯入雲”,再俯視“清流見底”,接着平視“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後分“曉”與“夕”兩層來寫。

根據文中寫景的語句,體會作者寫景的特點。(教師稍加點撥。)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勝收,美在何處呢?你腦海中浮現了怎樣的畫面?

“高峯入雲,清流見底”,巍峨的山峯聳入雲端,明淨的溪流清澈見底。山的峻峭,水的明麗。

山的倒影給水鋪上異彩,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葱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藍天作背景,綠水為襯托,絢麗動人,美不勝收。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寫的是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時,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將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是一幅多麼熱烈歡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靜幽寂的暮景。表現了萬物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襯托這裏大自然的無限美好。

學生各抒己見,有的認為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有的認為流露了現實歸隱之意,等等。

文章最能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開頭寫道:“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個“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實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飄飄欲仙的自得之態。“自康樂以來。未復能有與其奇者”,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字裏行間,與謝公比肩之意溢於言表。

總之,全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同學們:孔子曾經説過: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們膾炙人口的文章寫盡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讓我們去品味,讓我們去感懷。其實,大自然無時無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靈性感染着我們,只要我們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寬廣的胸懷去發現,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們的陽光將會變得更加燦爛,我們的生活將會變得無限的美好。

第6篇

2.分析、理解、賞析文章的意境,説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這一單元我們學習了很多寫景狀物的文言文,今天我們再次跟隨陶弘景的腳步,去領略一番祖國的山川之美。首先請一位同學朗讀課題,應該如何斷句?(屏顯:答謝中書書,不加標點)

師補充解題:答,答覆;謝中書,姓氏加官職是一種敬稱;書,書信,一種文體。這是陶弘景寫給謝中書的一封回信。那麼這封信裏寫了什麼呢?請大家齊讀課文。

(生交流後自由回答,師補充:歇,頹,鱗,四時,與)

同學們對文中字詞已經瞭解了,再讀課文希望讀出點味道來,在節奏和韻律上下點功夫。

同學們都讀得很流暢了,為我們理解文章打下了好基礎。“山川之美,古來共談”,自然山川的美麗,自古以來都為人津津樂道。陶弘景筆下的山川到底有多美,請同學們用美景再現的方式,將它翻譯出來。

給同學們五分鐘時間討論,五分鐘後,我們進行眼明手快小遊戲,屏幕上隨機出現一句原文,在不看課本的情況下,看誰翻譯得又快又準確!

同學們都很了不起,把幾百年前的山川之美用自己的語言還原了,下面我們再讀課文,試着把作者觀賞這美景的心情也還原出來。

最後一句,陶弘景表達了極致的讚歎之情,他為何發出這樣的感歎?請大家填空回答“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在橫線上填上文中的景物。提示:可從景物、描寫方法、修辭手法、寫作手法等方面賞析。

山水相映,五彩斑斕,生意盎然,實是欲界之仙都啊!難怪陶弘景對此帶有滿滿的讚歎,現在請大家再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感受我們找尋到的山川之美。

實是欲界之仙都,可是“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作者在暗暗自得,不是誰都能領略到這仙境般的山水之景哦!為何唯獨陶弘景能有這樣的領悟呢?我們來了解一下陶弘景其人:

陶弘景生於世家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17歲時就入南朝為官,在朝廷任職20年。37歲這年,陶弘景辭官隱退,隱居山林。樑朝建立後,梁武帝很感激陶弘景給予的有力支持,親筆寫了一份情真意切的御書“山中何所有,卿何戀而不返?”,盼望陶弘景出山輔政,重回朝廷。然而,徜徉於大自然懷抱之中,併為道家仙風所陶醉的陶弘景,接到詔書後,深思很久,下定了不出山的決心。提筆寫下“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贈君。”

明確:山川之美,只可以自己欣賞,卻不能獻給君王。

師:梁武帝其實很委婉,君王並不想和他一同品味山水,只是想讓他出山輔佐自己,陶弘景答應他的請求了嗎?

生:沒有,他委婉地用寄情山水來回答君王,不想回到朝廷做官。

生自由回答:厭倦官場,淡泊名利,熱愛自然,寄情山水……

這是鍾情于山水的陶弘景,這是熱愛山林自由生活的陶弘景,才能做到眼中有山水,心中有美景,自在生活,而這又何嘗不是我們大多數人所向往的呢?現在我們試着通過背誦課文,體會作者神仙般的自然生活吧!

千百年來人們對山水之美津津樂道,我們通過對文字的回味也能感受到自然之美的享受,以後同學們遊歷名山大川時也要學着用美的文字再現美的景緻。

2.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十課《答謝中書書》知識點

謝中書:即謝微(一説謝徵),字元度,陳郡陽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書鴻臚(掌朝廷機密文書),所以稱之為謝中書。

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五交輝:這裏形容石壁彩斑斕。五,古代以青黃黑白赤為正,交輝,指交相輝映。

沉鱗競躍:潛游在水中的魚爭相跳出水面。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競躍,競相跳躍。

欲界之仙都:即人間仙境。欲界,佛家語,佛教把世界分為欲界,界、無界。欲界是沒有擺脱世俗的七情六慾的眾生所處境界,即指人間。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康樂:指南朝山水詩人謝靈運,他繼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為康樂公。是南朝文學家。

4.將聽覺、視覺結合,由靜入動,表現一日之美,傳達了生命氣息的對偶句是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本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6.全文抓住哪一個字去寫?共描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哪些特點?

①“美”字②山峯,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鳥,魚兒③有靜有動,有聲有。

7.文中所提到的“康樂”是指誰?作者舉他有什麼深意?

表達了作者對謝靈運的仰慕之情,説明能夠欣賞領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現作者以謝靈運自比的自我欣賞和自鳴得意之情。

有高雅情懷的自豪感以及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9.分析“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表達效果。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陽欲頹,沉鱗競躍”,由靜景轉入對動景的描寫。猿鳥的鳴叫聲穿越了清晨即將消散的薄霧,傳入耳際;夕陽的餘暉中,魚兒在水中競相嬉戲。這四句通過朝與夕兩個特定時間段的生物的活動,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了生命氣息。

3.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十課《答謝中書書》知識點

本文是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中書,古代掌朝廷機密文書的官。書,即書信。

陶弘景,字通明,號華陽隱居,人稱“山中宰相”,南朝齊樑時思想家,著有《陶隱居集》等。

夕日欲頹(tuí)沉鱗競躍(yuè)猿(yuán)與其奇者(yù)

3、夕日欲頹,沉鱗競躍。欲:將要。頹:墜落。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競躍:爭着跳躍

①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動詞,參與,文中指置身其中)

譯文: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

第7篇

1、瞭解《答謝中書書》中的優美意境、縝密的結構、凝練的語言。

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自古以來文人墨客都喜歡遊山玩水,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描繪山水風光的優美詩文,南朝梁代陶弘景寫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謝中書書》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之作。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篇美文。

明確:答,回;謝中書,即謝徵(掌朝廷機密文書);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這是陶弘景寫給謝徵的一封談山水的信。

這封回信宛如一幅清麗的山水畫,又像一首精彩的山水詩,走進這富有詩意的畫境中,讓我們與作者共同欣賞這奇山異水吧!

1.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奏、韻律、情調。

(1)多媒體顯示優美的山水圖畫,教師配樂朗誦,學生聽讀,掌握字音、節奏。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峯/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

明確:可用“讚美”“愉悦”“自豪”等感情來讀課文。

學生自由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意。質疑答疑

(2)同桌之間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並向全班質疑問難。

(3)多媒體顯示下列詞句,教師指導學生積累詞語,理解文句。

曉霧將歇:歇,消散。夕日欲頹 : 頹,墜落。沉鱗競躍 :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競躍,爭着跳躍(出水面)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與yù ,參與,文中指欣賞。譯為: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學生提出問題,然後小組交流解決問題,如有質疑,或新的發現提出來師生互動解決問題。

提示從以下幾方面賞析:描繪的景物;優美的意境;點睛之詞;

明確:作品首先為我們呈現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峯入雲,清流見底”,巍峨的山峯聳入雲端,明淨的溪流清澈見底。山的倒影給水鋪上異彩,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繽紛的色彩美。“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葱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山青水綠固然清幽雅靜,但色調單一卻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爭輝;又有青林翠竹,間雜其中,就如五彩錦鍛上綴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變化之美。“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寫的是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時,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將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是一幅多麼熱烈歡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靜幽寂的暮景。

“高峯入雲,清流見底”極寫山之高,水之淨,用筆洗練,俯視與仰視,白雲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兩岸石壁…四時俱備”用平遠和高遠的視角極目遠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襯,呈現出一派燦爛輝煌的氣象,在清爽宜人的畫卷上平添了萬物勃發的生命力。

“曉霧將歇…沉鱗競躍”由靜景轉入動景的描寫。通過描寫朝與夕兩個特定的時間段的生物的活動,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了生命氣息。

分析提示:以上內容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或寫,或畫,或説,或唱,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2 、“一切景語皆情語”,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傳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數筆,描繪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畫卷,其間景物色彩燦爛,生命勃發,靈動飛揚。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體現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

3 、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説説這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實欲界之仙都”言簡而意藴。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並深感自豪,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於言表。

學生分析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師根據學生講解歸納成板書。

六、指導學生背誦課文,理清背誦思路(介紹你背誦的竅門)

本文雖屬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佈局,全文可分為三部分,看看應該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間有何聯繫?

明確: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中間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峯入雲”,再俯瞰“清流見底”,再平視“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後分“曉”與“夕”兩層來寫。最後以感歎總括前文。

結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學生自己背誦,然後在學習小組內展開背誦競賽,看誰背的又快又準確。

美麗的風景勾起了我們無限的暇思。同學們根據作者寫景的特點,讓我們拿起筆,書寫心中感受最深的自然景物吧!教師出示圖片提示。

王國維雲:“一切景語皆情語”。其實,山水本是無情物,因古代文人融入了自己的細膩情思,山水便有了性情,自然便有了生命,人與自然可以親切的交流對話,在以後的生活中,我們要熱愛大自然,描繪大自然,讓我們與大自然親密接觸吧!

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晨昏變化之美 動靜相襯之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