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禮儀的故事6篇 《繁華背後的禮儀迷思》

來源:巧巧簡歷站 1.79W

禮儀既是一種行為方式,也是一種社會規範。它關乎一個人的教養、修養和素質。許多有趣的故事都體現了禮儀的重要性,它們讓人們明白,以禮待人的行為可以帶來諸多好處。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分享幾個關於禮儀的故事,相信它們會給你帶來一些啟示和思考。

關於禮儀的故事6篇 《繁華背後的禮儀迷思》

第1篇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説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遊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兒。

二程是洛陽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學家。二程學説,後來為朱熹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學派”。楊時、遊酢,向二程求學,非常恭敬。楊遊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後,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遊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正遇上這位老先生閉目養神,坐着假睡。程頤明知有兩個客人來了,他欲不言不動,不予理睬。楊、遊二人怕打擾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肅然待立,一聲不吭等候他睜開眼來。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頤才如蘿初醒,見了楊、遊,裝作一驚説道:“啊!啊!賢輩早在此呼!”意思是説你們兩個還在這兒沒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下起雪來。門外積雪,有一尺多深。

關於禮儀的故事6篇 《繁華背後的禮儀迷思》 第2張

第2篇

今天我要和大家談一談“講文明禮貌要養成習慣”的話題。

你也許會看到一些身強力壯的小夥子,旁若無人地坐在公交車的老弱病殘座位上;你也許會聽到兩個高談闊論的時髦姑娘,如何興高采烈地講出“他x的”之類的粗話;你也許會遇到有人撞了你一下,不理不睬便揚長而去。每當你看到這一切的時候,你一定會覺得這與我們物質文明的發展是多麼不相稱!但是,當前社會上仍有些人對於這些不文明禮貌的行為不以為恥不以為怪,並且為之辯護説:區區小事,何足掛齒。真的是區區小事嗎?我們要向這些糊塗思想的人大喝一聲:“你們錯了!如果這樣的狀況任其發展下去,那麼文明何在?禮貌又何在呢?”

我認為和別人打交道,最重要的是講究禮貌,它比智慧,常識都重要。可以毫不誇張地説,禮貌造就文明人。因此,必須養成講文明禮貌的好習慣。我們要養成哪些習慣呢?比如説,你在公共汽車上,不小心踩了別人的腳,請先説聲“對不起”;別人幫你做了事,要對別人道一聲“謝謝”;在校內外,見到老師要熱情打招呼問好;吃飯時,要把最舒適的座位讓給老者等等。這些都是講文明禮貌的基本要求 ,有了這些習慣,才算具備了文明人的基本素質。但這些習慣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慢慢養成。

怎樣才能養成講文明禮貌的習慣呢?首先要重視自身的道德修養。一個人的思想、行為,對社會是有益還是有害,要有一個衡量的準則,我們通常把這種衡量和指導人們思想行為的準則,叫做道德。而禮貌與道德是互為表裏的。禮貌是道德的外衣,道德是禮貌的內涵,因此,我們要認清哪些是我們應該做的,哪些是我們不應該做的,以此來規範我們的`行為。其次,要採取一些有效措施,來培養習慣。比如,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張貼着“不準隨地吐痰”標語的公共場所裏,照樣有人不時地大口吐痰。光靠張貼標語來提醒,對有些人看來是無效了,他們對“不準隨地吐痰”的標語不一定是故意違反,因此,在沒有養成好的習慣的時候,採取一些強制手段也是必要的。

同學們,在建設社會主義文明的時候,培養每個人講文明禮貌的習慣很重要。特別是我們青少年,更應該抓緊培養講文明禮貌的好習慣。

今天我之所以談這個話題,是因為要想讓我們的國家強大,讓我們都做一個有素質的中國人。

第3篇

張良,是西漢高祖劉邦的軍師,他的祖先是韓國人。在秦滅韓之後,張良立志為韓國報仇。有一次,因刺殺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張良在下邳閒暇無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橋上散步,碰到一個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張良旁邊,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橋下。然後回過頭來衝着張良説:“孩子!下橋去給我把鞋子拾上來!”張良聽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個老人,就強忍着怒氣,到橋下把鞋拾了上來。那老人竟又命令説:“把鞋子給我穿上!”張良一想,既然已經給他拾來了鞋子,不如就給他穿上吧,於是就跪在地上給他穿鞋。

那老人把腳伸着,讓張良給他穿好之後,就笑嘻嘻地走了。張良一直用驚奇的目光注視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裏把路,又折回身來,對張良説:“你這個孩子是能培養成才的。5天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這裏來同我會面!”張良跪下來説:“是。”第五天天剛亮,張良到了下邳橋上。

不料那老人已經等在那裏了,見了張良就生氣地説:“和老人約會,怎麼遲到了?以後的第五天早上再來相會!”説完就離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雞一叫,張良就趕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裏了,見了張良又生氣地説:“怎麼又掉在我後面了?過了五天再早點來!”説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張良沒到半夜就趕到橋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來了,他高興地説:“這樣才好。”然後他拿出一本書來,指着説道:“認真研讀這本書,就能做帝王的老師了!過十年,天下形勢有變,你就會發跡了。以後13年,你就會在濟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兒有塊黃石就是我了。”老人説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時,張良拿出那本書來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輔佐周武王伐紂的姜太公的兵書)!張良十分珍愛它,經常熟讀,反覆地學習、研究。

10年過去了,陳勝等人起兵反秦,張良也聚集了100多人響應。沛公劉邦率領了幾千人馬,在下邳的西面攻佔了一些地方,張良就歸附於他,成為他的部屬。從此張良根據《太公兵法》經常向沛公獻計獻策,沛公認為很好,常常採用他的計謀,後來成了劉邦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軍師。劉邦稱帝之後,封他為留侯。

張良始終不忘那個給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之後,他隨從劉邦經過濟北時,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見有塊黃石,並把它取回,稱之為“黃石公”,作為珍寶供奉起來,按時祭祀。張良死之後,家屬把這塊黃石和他葬在一起。

第4篇

某報社記者吳先生為作一次重要採訪,下榻於北京某飯店。經過連續幾日的辛苦採訪,最後圓滿完成任務。吳先生與二位同事打算慶祝一下,當他們來到餐廳,接待他們的是一位五官清秀的服務員,接待服務工作做得很好,但是她面無血色顯得無精打采。吳先生一看到她就覺得沒了剛才的好情緒,仔細留意才發現,原先這位服務員沒有化工作淡粧,在餐廳昏黃的`燈光下顯得病態十足,這又怎能讓客人看了有好情緒就餐呢?當開始上菜時,吳先生又突然看到傳菜員塗的指甲油缺了一塊,當下吳先生第一個反映就是“不知是不是掉入我的菜裏了?”但為了不驚擾其他客人用餐,吳先生沒有將他的懷疑説出來。但這頓飯吃得吳先生心裏總不舒服。最後,他們喚櫃枱內服務員結賬,而服務員卻一向對着反光玻璃牆面修飾自我的粧容,絲毫沒注意到客人的需要,到本次用餐結束,吳先生對該飯店的服務十分不滿。

看來服務員不注重自我的儀容、儀表或過於注重自我的儀容、儀表都會影響服務質量。

第5篇

藺相如是春秋戰國時期趙國的大臣,他很有見識和才能。在“完璧歸趙”、“澠池相會”兩次外交鬥爭中,捍衞了趙國的尊嚴,地位在名將廉頗之上。這使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説:“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為趙國立下了赫赫戰功。藺相如不過是憑一張嘴巴,説説而已,有什麼了不起,反而爬到我的頭上。一定要侮辱他一番。”藺相如聽説後,儘量不跟廉頗會面,每次出門,避開廉頗,有時甚至裝病不去上朝。有一次藺相如外出,遠遠看見廉頗的車馬迎面而來,連忙叫車伕繞小路而行。

藺相如手下的人對他這樣卑躬讓步的作法感到委屈,紛紛要求告辭還鄉。藺相如執意挽留,並耐心地向他們解釋説:“諸位認為廉將軍和秦王相比,哪個厲害?”眾人都説:“當然廉將軍不及秦王了。”藺相如説:“對啦,天下的諸候個個都怕秦王,可是為了趙國,我敢在秦國的朝廷上斥責他,怎麼會見到廉將軍倒反而害怕了呢?你們的`心情我是理解的,可是,你們想過沒有,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攻打趙國,就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將軍兩人的緣故。如果兩虎相鬥,勢必兩敗俱傷。我不計個人恩怨,處處讓着廉將軍,是從國家的利益着想啊。”聽了這番話,大家都消了氣,打消了告辭還鄉的念頭,反而更加尊敬藺相如了。

後來,有人把藺相如的話告訴了廉頗,廉頗大受感動,慚愧萬分,覺得自己心胸竟然如此狹窄,實在對不起藺相如,決心當面請罪。一天,他脱下戰袍,赤身揹着荊條,來到藺相如的府第,“撲”地跪在地上,老淚縱橫,泣不成聲地對藺相如説:“我是一鄙陋的粗人,見識淺薄,氣量短小,沒想到您對我竟這麼寬容大量,我實在無臉見您,請您用力責打我吧!就是把我打死了,也心甘情願。”藺相如見到這情景,急忙扶起廉頗,兩人緊抱在一起。從此兩人消除了隔閡,加強了團結,同心協力,保衞趙國,強大的秦國更加不敢輕易地侵犯趙國了。

第6篇

某局新任局長宴請退居二線的老局長。席間端上一盤油炸田雞,老局長用筷子點點説:“喂 ,老弟,青蛙是益蟲,不能吃。”新局長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不要緊,都是些老田雞,已退居二線,不當事了。”老局長聞聽此言頓時臉色大變,連問:“你説什麼?你剛才説什麼?”。新局長本想開個玩笑,不料説漏了嘴,觸犯了老局長的自尊,頓覺尷尬萬分。席上的友好氣氛盡被破壞,幸虧祕書反應快,連忙接着説:“老局長,他説你已退居二線,吃田雞不當什麼事。”氣氛才有點緩和。

評析: 表面看起來,是這位新局長沒有注意老局長的'心態想顯示點幽默,結果因比喻用詞不當而弄巧成拙,其實是新局長內心深處隱藏的某些想法,因過於得意而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來。所以,無論從語言運用上,還是從個人思想、品質、性格上看,這位新局長都欠修養。 從談話中的禮儀要求來説,應注意對方的心理忌諱,對心境不同的人説不同的話,清代《治家格言》中就説:“莫對失意人談得意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