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讀書筆記5篇 三人讀書筆:思想碰撞,知識相融

來源:巧巧簡歷站 8.88K

《我們仨讀書筆記》是一本精彩紛呈的讀書筆記集,記錄了三位作者在閲讀過程中的感悟、思考和心得。這本書不僅為讀者提供了深入思考的觸發點,也展現出作者們對文學、生活和人性的獨到見解。無論您是熱愛讀書的書蟲,還是對文學有着濃厚興趣的人士,本書都能為您帶來一場有趣的閲讀體驗。

我們仨讀書筆記5篇 三人讀書筆:思想碰撞,知識相融

第1篇

流光易把人拋,歲月催人老。看着母親門面的牙齒脱落將換假牙,看見父親黑髮窟裏偷藏的白髮,看着姐穿上嫁衣、披上頭紗,我逐漸知道我們這個四口之家也在變化,正向着解體之路前進。

楊絳先生説像她們家這樣的三口之家是最平凡不過的,社會上都是這樣的羣體,不禁想起列夫·托爾斯泰的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而楊絳家庭的一世波瀾只有自己最曉得其中血淚。

摸着充滿紋理的牛皮紙書皮,看着封面上不明的手筆:mom,pop,圓圓,我彷彿亦能瞭解到楊絳一家充滿紋理的一生。

起初,讀到的便是楊絳先生做的一個夢,丈夫錢鍾書勸慰她,説,這是老人的夢,他也長做,接着就是錢鍾書先生為她編織的一個萬里長夢。我一開始拙笨地真將它當夢來讀,越讀越不對勁,故事進行到一半時,我大約知道這是真了,夢裏女兒離世,鍾書離世,楊絳將她歡愉的大半生以夢做結,也就是想告訴我們人生如夢幻泡影,逝者如斯。當楊絳先生接連失去兩位至親只剩自己一個在三里河寓所時必定恍如隔世,她説:“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我想她寫這本書的時候還是對失去家人有點不能釋懷,她不能把沒有丈夫和女兒的寓所稱為家,但是作為一個讀者,我也有自己的看法:心中有家便是家。只要常懷對故人的眷戀與深情,家永遠都在。

但是,我始終欽佩她温和從容、歲月靜好的一生,(雖然他和丈夫也遭遇了很多坎坷,至少都是陪伴着度過的,有多少夫妻能夠相伴走過將近一生的年華),我一直記得她一百歲感言時的一句話:“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便是內心的淡定和從容。”

自我母親跌壞牙齒開始,我就常常在想,人自一出生,機體就在受着不同程度的缺損,有時小病小痛,有時大病磨人,機體在成長也在消耗,慢慢地度過了一整個人生的保質期。有了這種想法之後,感到奇妙和恐懼,一想到人生的結局就惶惶不能自已,但轉念就想自己還年輕,二十多歲,人之壯年,人生的結局且待幾十年以後再想罷!可近來母親體力不大好,以前在澡堂洗澡還能給兩個鬧騰的孩子搓背,待三小時也不嫌累,而現在卻是一小時也待不住,不禁想起大伯母的話:“你看人啊,是沒什麼變化,但卻是一年不如一年的。”我覺得很有道理,也許母親的光陰就隨着澡堂淋浴頭噴出的水水嘩嘩流逝了吧,也在陪伴照顧兩個孩子的成長中流逝了。

讀楊絳的《我們仨》,體會到了一個萬里長夢的悲慼,也體會到了一個學者家庭的單純温馨,更讓我體會到時光易逝,一不小心做了一個夢,就是一生,所以且行且珍惜着吧,但願我們每個人都不要遇到“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的境遇,卻有“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的温和幸福。

我們仨讀書筆記5篇 三人讀書筆:思想碰撞,知識相融 第2張

第2篇

第一次看着“先生”這詞是在冰心上。後來查字典才知道原來有學識得人尊敬的女性方才讓人喊做“先生”。

看《我們仨》時,並沒有多大的起落,只是心裏是滿着一種很温馨的感覺。很細膩也很滋潤,慢慢的瀰漫在全身。

我記得是在國小的時候學冰心的課本,裏面説她喜歡讀書,不愛風花雪月的辭藻。

?我們仨》就好像翻開的一片紙張,樸素稚嫩,無聲息的融入整個人心裏,彷彿是要在血管裏流暢過的都是發了柔韌之力的波浪。

在我很小的時候,大概是在國中。我每天下午回家就在牀邊的電腦桌上練字,看着窗户下的馬路邊的人來人往,背誦着論語百家。我總是認為自己已經很老了,現在所過的一切生活不過是年老後嚼在嘴邊泛起泡的幼年生活老調罷了。

當把時間放在某個點上,每一日都是很平常的,又像着在做着無味的重複,當這個點過去,轉換到另一個點上,就會生出無限的感慨,總認為這個點真真是一眨眼就忽兒過去了。若是在這個點上什麼也沒做成讓自己滿意的,心裏自然是不願意的。

人生裏總是要這樣一個長長短短,滿滿缺缺的點集合在一起,堆成一塊,成為一片。

第3篇

這樣一本三口之家的回憶錄讓我越來越能體會到讀書的意義。

我比現在更年輕,年齡更小的時候,總覺得年老是一件特別可怕的事。“四十歲以後的人生有什麼意思?都老了,活着還有什麼樂趣?”我在很小的時候,就產生過這種想法,小孩子的無知與不懂事讓我對年老的定義非常狹窄,生活經歷的空白也讓我完全不懂得人生百態的精彩。我只是單純的覺得,那個年齡的大人都不玩耍,做的事也都好沒意思,生活有什麼樂趣?後來,慢慢長大的我,對於小時候這種可笑的想法,也早不在意。

現在,偶爾讀書。讀一次書,就是與作者對一次話,讀一讀他們的所思所想,品一品他們的處事哲學,再順便窺探一下他們的精神世界。這樣的對話,跨越時間,跨越空間,跨越年齡。通過讀書,我可以做到如此交流,可是,在實際生活中,平凡普通又不善言辭的我卻不那麼容易做到。這是讀書帶給我的益處。

我熱愛自己的精神世界,也越來越羨慕那些學者大家的高尚氣度,深厚的文學素養,沉澱濃郁的儒雅氣質,每一個人都獨具魅力。年老之際,內心的從容,精神的富饒,都是讀書可以帶給我的。楊絳先生與鍾書先生的相處與點滴生活,讓我深深體會到了讀書的魅力。

文筆有限,讀書太少,好多想説的話説不出來,想表達的意思也不完善,總之,希望以後的我也會是一個慈眉善目,富有涵養,有自己豐富精神世界的老太太吧~

第4篇

妞妞,距離你要到這個世界上只有3個月了,我想不光我和_媽,還有很多人都在為你的到來忙碌着,特別是你的媽媽,所以首先,感謝_媽,正因為有_媽懷胎十月的辛苦,才會有我們普通的平凡的《我們仨》!

妞妞,爸爸之所以就着看了楊絳的《我們仨》後寫這個話題,思考的核心還是怎麼實現人生的價值,其實這個問題我和_媽也説不清楚,但是馬上就為人父母了,不能也教育不清楚你吧,你看這就是一個悖論了,自己弄不明白還得要教清楚孩子,所以爸爸決定告訴一個正確的路子,至於你在這個路子上走發現什麼風景,那就看自悟了吧...

第一,要多看書,書是人類總結經驗的載體,雖然現在網絡很發達,甚至有“內事不決問百度,外事不決問google”但是爸爸還是希望你直接看原著,瞭解其他人的無數個人生,你就有很多重的精彩;

第二,學習語言,這個其實包含了幾小點的:學習語言可以掌握第一手的信息,這個信息可以是技術paper也可以是社會經驗,然後學習語言可以直接跟人交流,以後就是學外語也不能走老爸這個不能開口的路子,雖然我在改正;

第三,讀千卷書還要走萬里路,不能侷限在空想和死記硬背中,格物致知啊,只有自己親眼所見才知道語言的魅力以及修辭手法與後現代主義的奧妙;這點看老一輩的人就要好很多的,比如錢鍾書,魯迅,還有王小波,爸爸希望你能就他們的文字去追尋上個世紀的軌跡;

第四,學會反思,所有的人——特別是你的父母——是深深愛着你的,這種愛是無私的,是垂直向下的!但是,爸爸希望你能融會貫通理論後在實踐中相輔相成,這就是反思和計劃的作用了!我們不希望你留名青史,但求物質精神雙小康吧!

妞妞,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烙印,爸爸的認識不知道會不會侷限在20xx年,但是我想至少大的條框是沒有出格的,這都是在善良和平和的心態上完成的,當然我和_媽會做好榜樣!

還是要囑咐一句,從我和_媽的經歷來看,人怕沒自己的目標以及知道了沒有毅力去克服碰到的困難,人最後還是要超過自己!

第5篇

歲月難掩風華,且以優雅過一生。來來往往,形形色色的人,有人羨慕林徽因的才氣,有人着眼於張愛玲的率真,垂涎於蕭紅的洛神之名。

在我這,我愛的是不曾位列“民國四大才女”的楊絳。提到楊絳有人可能第一反應就是,哦……楊絳啊,就是《圍城》作者錢鍾書的妻子。可是她頭頂的光華是不能被人忽視的。楊絳先生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清華大學研究生,先後前往英國牛津大學和法國巴黎大學進修,

曾任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的研究員,作家,評論家,翻譯家。《唐吉訶德》譯文是公認最佳譯作,並作為禮物被開國元勛鄧小平贈予西班牙國王。九十年代後,丈夫錢鍾書和獨女錢媛先後去世,楊絳先生隨即將自己與丈夫錢鍾書的稿費與版税捐贈給母校清華大學,隱入深居,基本封筆。20xx年,《我們仨》問世,這本書以夢幻文學的方式記錄了錢鍾書和錢媛生前最後的時光,以及夫婦二人青年時同遊歐洲以及建國之後的一些事件。乾淨明晰,無陰無晴,是這個人,也是我對這本書的感受。

在《我們仨》中,楊絳先生這樣説到“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楊絳先生的晚年平平淡淡但不乏味,面對好奇者的詢問她一如既往的微笑,在我看來,楊絳先生雖沒有“四大才女”的頭銜,沒有“洛神之名”,但似乎這樣的狀態才是她要的,她愛的。錢鍾書在《圍城》中有這樣一句話:他説的“讓她三分”,不是“三分流水七分塵”的三分;而是天下只有三分月色的三分。且以優雅過一生是楊絳先生的人,“不着一字,盡得風流”是楊絳先生的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