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視教學反思5篇 電視教學:啟示與反思

來源:巧巧簡歷站 1.23W

本文以“看電視教學反思”為主題,旨在探討電視教學在現代教育中的作用和影響。通過對教學過程中的亮點和不足進行反思,我們可以更好地挖掘出電視教學的潛能,為教學改進提供思路和借鑑。同時,本文也將介紹一些成功案例,以期為讀者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啟示。

看電視教學反思5篇 電視教學:啟示與反思

第1篇

現在的孩子都是家長手心裏的寶,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因此,孩子的嬌氣與蠻橫是每一個家庭的必然。怎麼改變孩子的現狀呢?趁着第二單元的學習主題,我便嘗試着讓孩子們改變自我。瞧!

在教學《看電視》一課之前,我佈置學生回家預習課文,並額外地佈置學生回家觀察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在家裏愛看的電視節目。第二天的課上,導課時,學生們都很高興地把昨天自己觀察到的情況告訴了我。此時的我,並沒有揭穿孩子們的做法,而是將話題一轉,説:“小朋友們,現在我們要去一個人家看看,瞧瞧他們一家是怎麼看電視的”。學生們都躍躍欲試,因為昨天的預習學生基本知道了每個人都愛看什麼電視。點了一名平時還愛發言的學生回答之後,我又順勢問:“爸爸為什麼把最愛看的足球賽換成奶奶最愛看的京劇?”有些反應比較快的學生就説:“那是因為爸爸愛奶奶唄!”真好,學生能答到這份上,應該就是能理解課文要表達的主題了。

“是呀,爸爸愛奶奶,所以把最愛看的足球賽換成奶奶最愛看的京劇。現在你們知道奶奶為什麼又把京劇換成足球賽嗎?”

“是呀。因為愛,所以爸爸和奶奶互相讓着電視節目。”請小朋友們再仔細看看圖,奶奶在看足球賽時表情如何?

幾個小節教學之後,我不忘趁熱打鐵,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那能告訴老師,以前,你們家看電視是怎樣的嗎?是不是以你看電視為主的呢?”有不少學生沉默了,還有的低下了頭。“從今天起,你又會怎麼做?是繼續看你喜歡的動畫片,還是把精彩的電視讓給爸爸媽媽或者爺爺奶奶呢?”學生們都舉起了手,大聲地説:“我不會再搶電視看了!”“我要把好看的電視留給我愛的家人看!”

聽到這樣的回答,我樂了。語文教學,不光是教學生會學生字,會讀課文,還要教學生學會愛長輩、愛家人。

看電視教學反思5篇 電視教學:啟示與反思 第2張

第2篇

低年級的識字教學是重點,而形近字是重點中的難點,學生容易混淆,理解是區分的關鍵,而形近字最大的區別就是偏旁部首。

今天教《看電視》,有兩個生字的形近字特別多:妙、精,怎麼樣讓孩子們樂滋滋去認識它們的形近字呢?我用上了一種更兒童化的語言:找找它們的“姐妹”和“兄弟”。

先給“妙”字找姐妹,孩子們找出來了:“抄、炒、秒、沙”!怎麼記住它們呢?發揮孩子們的想像力,部首就是字的“衣裳”,看看這些“姐妹”字們穿什麼顏色的衣服?孩子們的回答令我拍手叫絕:“妙”穿的是粉紅色,“抄”穿的是“藍色”,“炒”穿的是紅色,“秒”穿的是綠色; “沙”穿的是黃色。這些聯想跟部首的含義很有關係,實在太有意思了。

輪到給“精”字找兄弟了,孩子們找出了“請、清、情、晴”,偏偏沒有人説出“睛”,我笑他們都把眼睛丟了。再給“情”字組詞時,孩子説出了“愛情”,然後我問孩子們什麼時候才能談,他們説長大後,是呀,長大後就可以談,他們還問,林老師有沒有,我笑了,當然有了,林老師都是成年人了呀,你們長大後也可以談呢,但是現在只能談什麼“情”呢?孩子們説了“友情”,是的,這一切的交談都是自然隨意的

第3篇

上課了,老師微笑的站在前面,把手背過去。讓學生聽一聽,猜一猜,是什麼聲音,學生説:“聽到了電視娃娃的聲音。”老師把電視娃娃拿出來,説:“你們猜對了,那麼你們是從那裏認識電視娃娃的?”學生回答:“看電視知道的。”老師再問:“你們喜歡看電視嗎?都喜歡什麼節目?”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的回答。老師又問:“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喜愛看什麼電視節目呀?”學生回答後,老師拿出一個大掛圖,是書中的插圖,可能是老師自己畫的。老師指着圖問:“圖上都有誰?他們在幹什麼?”學生一下就能看出來,是“我”、爸爸、奶奶在看電視。老師問:“他們在看什麼節目呀?你們猜一猜?”學生各自猜説。“你們可真能猜,看你們猜的對嗎?”老師説完,把課題——《看電視》寫在黑板上,並讓學生齊讀課題。

上面的教學環節,教師是讓學生聯繫生活導入課題。“電視娃娃”孩子非常熟悉和喜歡,由此引出看電視的話題,學生很感興趣,發言很積極。老師自制的掛圖也很精彩,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對圖中內容的描述,學生説的.比較簡單,我覺得老師還應引導下去,應讓學生具體説説人物的表情及動作,猜測心理活動,這樣便於理解課文內容了,因為插圖就是根據課文內容設計出來的。

接下來,老師給學生範讀課文。我認為這樣的安排過早,應在學生自讀嘗試的基礎上,需要老師讀的時候再讀。這是為了突出學生的自我發現能力,和自我語言的嘗試能力,因為學生藉助拼音完全有能力自讀下來了。

老師讓學生讀課文,並提出要求:邊讀邊畫出不認識的字,認一認,記一記,然後説給你的小夥伴聽。學生自學8—10分鐘的時間。這樣的安排較好。低年級識字是閲讀教學重點之一,識字的方法不同效果也不一樣,首先應讓學生藉助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基礎,自能識字,但不是按生字表來對應識字的,這樣學生以前沒有掌握好的字,通過本課學習,也可能被解決了。強調了相互的交流,把學習看成了是生生之間的互動過程,發揮了合作的優勢。

本節課的教學,我是根據新課改要求進行備課、授課。在授課過程中是從學生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一些適合兒童特點的、生動有趣的情境,使學生積極的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在彼此合作交流和活動中逐步形成數學知識,掌握學習方法。

1、通過創設“採松果”這樣的情境,引導學生提出有關加減法的問題,激發了學生學習慾望,使學生都積極欲試,強化了學生的思維。

2、通過採取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促使學生能夠主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同時也讓學生學會了學習,掌握了學習方法。

1、鼓勵學生算法的多樣化。在本節課中,一些強調計算方法的總結,似乎牽制了學生的思維,不能留出時空讓學生解釋算法的靈活性、合理性。新理念強調適合學生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教學充分相信學生,讓他們去研究、去發現不同的算法,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這樣就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意識。

2、要引導學生在“趣”中感悟和發現,教師的教學首先要注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但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在感興趣的同時,有所感悟和發現。否則就會使我們的教學流於形式,要讓我們的學生在思維訓練層面上得到更有價值的東西。

第4篇

教學《看電視》時,我讓孩子們看課文插圖,隨機提問:“圖上畫了誰?”不少孩子的回答爆出“明明”這兩個字眼。我聽得有點霧水,片刻反應過來。原來文本里有這樣一句話:爸爸明明是個足球迷,卻把一場精彩的球賽關掉。它給孩子們造成了誤解。當然,更多的人還是提“我”的。於是涇渭分明,課堂上出現“明明”派與“我”派。我便向正確答案持有者——“我”派成員提問:“你為什麼説‘明明’不是名字?”答案既顯力度又顯深度,可謂精彩紛呈:(生1)如果“明明”|是名字,課文裏會説“爸爸和明明”;(生2)這裏的“明明”的意思是“本來”;(生3)“我”都不知道為啥換成京劇,所以換頻道的人就只是爸爸,沒有“明明”……“明明”派成員全軍覆沒,因為他們恍然大悟的表情“出賣”了他們的心。

備課時,我忽略了這個“明明”,因此乍聽課文中小主人“我”變成“明明”很驚訝。殊不知一年級的小嫩娃閲讀能力有限,對某些句子的理解產生偏差再所難免。我站在成人角度想當然,卻產生了應該需要避免的失誤。往後,我得注意以學生角度為出發點去解讀教材,思孩子們之可能所想,繼而真正服務於學生,讓教師、文本、學生展開更有效的對話。幸虧這次能亡羊補牢,可是引以為鑑,下不為例才是最重要的,畢竟風雲萬變,亡羊補牢並非都能成。

第5篇

上課了,老師微笑的站在前面,把手背過去。讓學生聽一聽,猜一猜,是什麼聲音,學生説:“聽到了電視娃娃的聲音。”老師把電視娃娃拿出來,説:“你們猜對了,那麼你們是從那裏認識電視娃娃的?”學生回答:“看電視知道的。”老師再問:“你們喜歡看電視嗎?都喜歡什麼節目?”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的回答。老師又問:“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喜愛看什麼電視節目呀?”學生回答後,老師拿出一個大掛圖,是書中的插圖,可能是老師自己畫的。老師指着圖問:“圖上都有誰?他們在幹什麼?”學生一下就能看出來,是“我”、爸爸、奶奶在看電視。老師問:“他們在看什麼節目呀?你們猜一猜?”學生各自猜説。“你們可真能猜,看你們猜的對嗎?”老師説完,把課題——《看電視》寫在黑板上,並讓學生齊讀課題。

上面的教學環節,教師是讓學生聯繫生活導入課題。“電視娃娃”孩子非常熟悉和喜歡,由此引出看電視的話題,學生很感興趣,發言很積極。老師自制的掛圖也很精彩,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對圖中內容的描述,學生説的比較簡單,我覺得老師還應引導下去,應讓學生具體説説人物的表情及動作,猜測心理活動,這樣便於理解課文內容了,因為插圖就是根據課文內容設計出來的。

接下來,老師給學生範讀課文。我認為這樣的安排過早,應在學生自讀嘗試的基礎上,需要老師讀的時候再讀。這是為了突出學生的自我發現能力,和自我語言的嘗試能力,因為學生藉助拼音完全有能力自讀下來了。

老師讓學生讀課文,並提出要求:邊讀邊畫出不認識的字,認一認,記一記,然後説給你的小夥伴聽。學生自學8—10分鐘的時間。這樣的安排較好。低年級識字是閲讀教學重點之一,識字的方法不同效果也不一樣,首先應讓學生藉助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基礎,自能識字,但不是按生字表來對應識字的,這樣學生以前沒有掌握好的字,通過本課學習,也可能被解決了。強調了相互的交流,把學習看成了是生生之間的互動過程,發揮了合作的優勢。

學生自學生字後,教師檢測。出示小黑板(翻板),小黑板上寫出本課要求會認的所有生字。老師指名學生認讀,同時要求學生説説是怎麼記住的。從課堂的效果看,很精彩。學生認讀生字是有選擇性的,想讀哪個讀哪個,識記方法很靈活。例如“全”,是上下結構的字,上面是“人”字,下面是“王”字。合起來就念“全”。“腳”字去掉左邊“月”字旁就念“卻”。我認識“掉”字,我還能用“掉”組詞“掉下來”。等等,學生能聯繫生活、聯想、分析字形等諸多方法識字。識字方法不是教師強加的。在學生彙報的時候,説得好的同學,老師獎勵一朵小紅花,孩子感到很美。

讀生字。讓一名學生到前面認讀,其他同學跟讀。在這環節老師沒有對易混的方音,或平翹舌音進行強化,顯得有些不足。

教師語言描述:“春天來了,萬物復甦,柳樹伯伯也歡笑起來了,你們原意給柳樹伯伯獻上鮮花嗎?”教師出示一幅大掛圖(柳樹),再拿出花狀的識字卡片,指名學生認讀,讀出來的把花貼在樹上。這種遊戲識字的形式學生積極性很高。

老師:“樹伯伯多漂亮啊,我們一起唱支歌吧!”教師與學生律動。

朗讀比賽。教師提議後,讓學生自己練習。指名學生朗讀。評比朗讀冠軍。

結束語:我家看電視,可真有些奇妙。到底奇妙在哪呢?下節課接着學習?

通過比賽的形式,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也注意了面向全體的訓練。但朗讀的指導不到位,由於孩子小,讓每個學生把全文都讀下來,從課堂上看,有點吃力。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莫不如就讓學生讀一段,同時增加了其他同學參與的機會。教師的的激勵、調控、評價沒有跟上,這是教學沒有朗讀氣氛的直接原因。教師不僅要評價,也要讓學生參與評價。一是訓練了學生注意傾聽;二是從評價中知道了怎麼讀。

另外本課的收尾不太好,沒有什麼啟發性。課後應對本課出現的詞語找出來讀一讀,強調語文的積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