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與盾》教學反思6篇 矛與盾:教學摩擦中的啟示

來源:巧巧簡歷站 9.68K

《矛與盾》教學反思,是一篇引人深思的教育文章。該文以生動的方式描述了矛和盾之間的關係,引發讀者對於教學模式和方法的反思。通過對於學生思維方式的理解和引導,作者對於教育的目的和價值進行了深入的思考,為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學生提供了寶貴的啟示。

《矛與盾》教學反思6篇 矛與盾:教學摩擦中的啟示

第1篇

20xx年9月27日,我有幸參加了《全國七省七校教育發展聯盟》組織的教學活動,並聆聽了來自福建福州實驗國小的優秀教師葉榮豐老師講授的《矛與盾》一課。通過此次聽課,使我獲益良多,大致總結如下:

一、語言教學着重於讀,文言文教學更基於此,且文言文教學與普通精讀課文的讀相比,更應着重於讀。不讀就顯不出語言的特點,就品嚐不出文中的韻味,就難以理解出文中的意思。要反覆讀,多讀,才能理其義。因此,整節課上葉老師由始至終貫穿了“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這節課上,葉老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給學生充分自己讀書的空間,力求通過朗讀激發學習古文的興趣。進入新課時,先範讀課文,一下子把學生帶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點燃了學生閲讀文言文的熱情。最終把背誦課文變成了自覺行為。學生神情專注,搖頭晃腦,沉醉其中,讀得正確流利,讀出停頓、節奏,也對課文的內容有了一個整體的把握。

“讀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葉老師在巡視學生對照註釋讀懂句意時,注意尊重學生個性化學習,注重對文言文學習方法的提煉。如:一邊讀一邊看插圖,標明註釋快速學習,聯繫上下文猜讀,這些都是學生自主學習文言文不可缺少的枴杖。尤其是對照註釋,揣摩句意。如果將學習文言文比作一幅國畫,那麼這一步是一個局部精細勾勒的過程。經過這一步,課文的文言形式已在學生頭腦中逐步稀釋為相當的白話文。這些學習方法從學生中來又迴歸於學生中去,學生在讀通的基礎上再去讀懂。讀“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兩句時,要指導學生自然地將對古文的理解和讀緊密地結合起來,讀得有滋有味,讀出了張揚誇耀的語氣。體會到楚人説話言過其實,自相矛盾。

“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在指導朗讀“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時,葉老師不僅充分藉助文中插圖,還創造性的編加插圖,再次將學生融入情境,鼓勵學生設想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人在問這句話時的語氣、節奏,嘗試個性朗讀。於是,白髮蒼蒼的老者、年輕氣盛的小夥子,活潑俊俏的小姑娘,一臉稚氣的孩子,紛紛從遠古走來。具個性化的朗讀活躍了文言文的課堂。

在新的課程理念的指導下,葉老師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分角色朗讀,用自己的話講故事,熟讀成誦。鼓勵學生以一篇帶多篇,課外繼續接觸文言文,努力實現“語文課堂與生活零距離。”在一次次的拓展積累中,學生的語文功底、頓悟理解力也會漸漸厚重起來,對文言文的學習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在這節課上,和諧、幽默、歡快的氣氛充溢着文言文教學的課堂,學生覺得文言文並不難。

《矛與盾》教學反思6篇 矛與盾:教學摩擦中的啟示 第2張

第2篇

今天,我執教了人教版第五冊第二十五課《矛和盾的集合》。有收穫,也有很多缺憾。

?矛和盾的集合》是人教版第五冊第七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一單元安排了幾個有趣的故事,通過故事告訴學生怎樣看問題,怎樣想問題。因此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3、瞭解發明家是怎樣把別人的長處集合在一起發明坦克的過程,

其中,理解發明家是怎樣把矛和盾的優點集合在一起發明坦克的過程是教學的重點,通過教學重點的突破,讓學生掌握思維的一般過程,學會善於觀察,善於思考,解決生活中遇到的難題,

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第一至第四自然段,這一部分主要寫發明家由比賽這一普通的事情想到矛和盾各自的優點與不足,由此發明坦克的過程。這是文本的主體,學生只有經過對文本的充分接觸、感悟,才能明白文章解釋的道理,才能延伸到生活,主動地去觀察、去思考,學習如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對本文的教學設計,在上課之前,我準備在一課時內完成,既瞭解發明家是怎樣把矛和盾的優點集合在一起發明坦克,又明白課文揭示的道理,並且通過拓展,説説生活中還有那些例子也是集合了各自的長處,發揮了新的作用。既做到讀説結合,運用語言,更加深對結尾揭示的道理的理解體會。在經過認真研究教材,仔細思考教學過程後。考慮到課時容量太大,三年級學生概括的能力相對比較弱,還有課堂內隨時有新的生成,很難完成教學任務。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講,要學會歸納文章內容,要從故事的講述中瞭解發明家的思維過程,體會發明家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品質是有一定難度的。何況還要學生理解文本揭示的含義,在生活中的應用,難度則更大。全部放在一課時,只能是草草走過場。而現在這樣的處理,我覺得更科學,即落實了教學的重點,又能真正解決教學的難點。語文是自我感悟的過程,但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講,是需要我們的指點,需要紮紮實實地落實的。

這時這節課給我的第一個啟示是提醒我,我們的教學應該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性,圍着學生的發展服務。課堂的主人是學生,而不是看教師的表演的。

學會歸納是閲讀教學的一個重點,雖然課程標準對三上年級還沒有這樣的要求,但我以為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是不能被課程標準所約束的,適當地拔高點要求還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在教學中,我總是有意識地滲透一些高段的閲讀知識和方法。在這堂課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歸納發明家發明坦克的過程,這也是對故事內容的提煉。但畢竟是三年級的學生,不可能一步登天,因此,我設計了填空題,幫助學生如何找到思維的着眼點。只是,這個填空題設計的還不夠精緻,如果能用一定的句式套用,方法的體現就更為明顯。

同時,在初讀課文時,我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在小組長的帶領下,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並歸納出課文的主要內容;在學習“為什麼集合”時,讓學生在小組的力量下自主在課文中批劃,體會“像雨點般‘、“左抵右擋等詞語的意思,並通過小組間的'比賽讀,感悟發明家當時的心境;在學習結束,讓同學們在小組內完成練習,互相評價,效果非常好。

從我對本班學生半個學期的接觸來看,學生理解詞語的能力比較弱,表現在作業本上是題目給了意思,在課文中找相應的詞語,錯誤率卻不低。所以,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怎樣理解詞語。我採用表演的形式在學生對“左抵右擋”“難以招架”等詞語的理解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幫助學生在語境中理解詞語,再一次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我從課件展示的兩件古代兵器入手,引出“矛”和“盾”,因為這兩個是生字,要會書寫,所以在板書的時候,結合進行字音的教學和字形的指導。然後,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説一説它們的作用,並分別在“矛”和“盾”的下面板書“進攻”和“自衞”。在學習“坦克把盾的自衞、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這一句時,引出並板書“合而為一”和“大顯神威”。在理清坦克的發明過程後,認識坦克的各個部件,以及與矛和盾的優點,引出“槍炮口”和“鐵屋子”(結合板書小結:盾能自衞,改變成鐵房子,防衞的本領更大;矛能進攻,改成槍炮,攻擊的能力更強;再裝上輪子,安上履帶,會動了,坦克的作戰就更靈活了。坦克的發明就是把矛和盾的優點?——板書:集合。)這個板書很好地立清了文章的脈絡,也體現了本文的主要內容。

聽名師上課,最大的感觸是他們的評價語很豐富,很切合,無論是對學生來講,還是對聽課的老師來講,都是很好的精神享受。而這恰恰是我所缺少的。想一想,也許是自己平常太吝嗇,“書到用時方恨少”,於是,想表揚表揚,卻囊中羞澀,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課堂的教學氛圍。

因為很少有機會上公開課,平常上課的隨意性比較大,所以,在缺乏監控的機制下,慢慢地養成了説話的隨意性,很多時候,要麼説話不夠嚴謹,要麼重複的語句很多。

朗讀一直來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最常用最有效的教學方法。通過半個學期的接觸,我發現學生的朗讀水平有待提高。學生在朗讀課文時經常讀錯字,漏字,多字,還經常出現斷字現象。讀起課文來就像在唱歌。這都是對課文缺乏理解感悟,沒有引起共鳴,不能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表現。所以,在上課時,我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進行朗讀訓練,但還是不夠紮實,有些地方還是沒有做到位。想讓學生讀好課文,讀出感情來,這還是個長遠而艱鉅的任務啊!

本課的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充分採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把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我想學,我會學。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探索,成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

第3篇

過去一直來教高段語文,總以為詞語教學是低段的事。低年級的學生已經學會了很多識字記字的方法,在高年級沒必要浪費時間了。近兩年來,在與萬里學校羅樹庚老師、陸青春老師的接觸中,在不斷的學習中,逐漸改變了這種錯誤的意識。其實,學習詞語很重要,學習詞語不僅僅是要認讀此語,更要理解運用詞語,還要掌握一定的方法。縱觀近幾年的特級教師的展示課,我們都能發現特級教師的匠心獨運的設計。比如羅樹庚老師在教學《小木偶的故事》時,選擇的是表情詞。在課前談話時,他選擇了一些表情詞,讓學生通過做表情來理解詞語,來營造愉悦的'學習氛圍,而這些表情詞來源於文本,又恰當好處地為文本的學習作好鋪墊。在詞語學習環節裏,認讀的是13個表情詞,因為神態描寫是本文的一大語言特色,因為神態反映的是人物的內心活動。而通過這些神態詞的認讀,很自然地帶出“笑嘻嘻”。然後,羅老師讓學生找出有“笑嘻嘻”一詞的語句,通過四句話分別講的是誰與誰的故事,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結構。而藉助 “笑嘻嘻”對文本的解讀,讓學生在同情小木偶遭遇的同時,反省自己的生活,感悟快樂的真諦。

還記得在十月份的一次教研活動中,寧波江北區的一名老師説,現在的閲讀教學高段與低段沒有明顯的差別,低段的教學重點到底在那裏?這句話對我的觸動也很大,也是一直在考慮的。

因此,在設計本文時,我覺得應該在字詞上花功夫。但是,如果字詞是毫無規律地出現去認讀,那就違背了語文教學的方法論。因此,考慮按一定的規律出示詞語。可是,睜大眼睛,也只發現有特色的詞語是“左抵右擋”,它是由一組反義詞和一組近義詞組成的。如果當堂課積累,怎麼引出這個詞?要在短時間內馬上例舉這類的詞也是有難度的。

我望着這些詞語,怎麼也感受不到它的靈動。可是對於我這樣的年齡很難有這樣的機會,總不能輕易放棄。於是,我一個一個詞語讀下來,想一想,再讀再思考,終於找到了一些規律:“坦克、炮口、履帶、龐然大物”是描寫坦克外形的,“雨點般、左抵右擋、難以招架”是寫矛的威力的,“合二為一、大顯神威、亂作一團”是來表現坦克的威力的,“戰場、首次、長處、烏龜”是名詞,“自衞、進攻、集合、戳不到”是動詞,“緊張、固然、善於”是形容詞。當然,這些特點並不要求學生都知道,能發現一處,就能説明他有一定的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這也是學習這篇課文要培養的學生的情感目標。我想,語文教學的目標應該落實在每一個環節中,正像陸青春老師告誡我們的,我們在教學中應該經常反問自己:我要教什麼?為什麼教?怎麼教?要讓每一個環節發揮它最極致的效度。

當然,在教學的方法上還有不少可以思索的。比如,我讓學生自讀課文,自己劃喜歡的詞語和難讀難寫的詞語,並通過自由讀、指名讀識記。這樣安排的目的是讓學生主動地去學習詞語,去發現詞語,同時,通過大家的讀詞去發現哪些詞是大家都喜歡的,意圖是引出“進攻、自衞、合二為一、大顯神威”,為課文下一環節的學習自然過渡。但從課堂反饋來看,這種方法的是否合適還有待於進一步探索。

第4篇

國小第十二冊最後一組《古代寓言兩則》的第一則文言文寓言是《矛與盾》。學生在第十一冊接觸過文言文,都有了一定的學習基礎和經驗。語言教學着重於讀,文言文教學更基於此,且文言文教學與普通精讀課文的讀相比,更應着重於讀。不讀就顯不出語言的特點,就品嚐不出文中的韻味,就難以理解出文中的意思。要反覆讀,多讀,才能理其義。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這節課上,我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首先給學生充分自己讀書的空間,力求通過朗讀激發學習古文的興趣。進入新課時,我先範讀課文,一下子把學生帶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點燃了學生閲讀文言文的熱情。最終把背誦課文變成了自覺行為。學生神情專注,搖頭晃腦,沉醉其中,讀得正確流利,讀出停頓、節奏,也對課文的內容有了一個整體的把握。其次,讓學生感悟課文,分小組進行議一議,深入理解重點句。 “讀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我在巡視學生對照註釋讀懂句意時,注意尊重學生個性化學習,注重對文言文學習方法的提煉。如:一邊讀一邊看插圖,標明註釋快速學習,聯繫上下文猜讀,這些都是學生自主學習文言文不可缺少的枴杖。尤其是對照註釋,揣摩句意。如果將學習文言文比作一幅國畫,那麼這一步是一個局部精細勾勒的.過程。經過這一步,課文的文言形式已在學生頭腦中逐步稀釋為相當的白話文。這些學習方法從學生中來又迴歸於學生中去,學生在讀通的基礎上再去讀懂。讀“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兩句時,要指導學生自然地將對古文的理解和讀緊密地結合起來,讀得有滋有味,讀出了張揚誇耀的語氣。最後,我讓學生進行表演,讓孩子們親身體驗一下賣矛與盾的人是怎樣叫賣的,旁人又是怎樣質問的,他的矛與盾賣得出去嗎?通過表演,學生們體會到楚人説話言過其實,自相矛盾。這節課不需要教師的解釋,更不需要教師去概括寓言中藴含的道理,學生通過讀、議、演就能完全明白了。

第5篇

今天,我執教了三年級上冊第25課《矛和盾的集合》這篇課文,這篇課文寫的是發明家手持矛和盾,在與朋友對打比賽時,由矛和盾的長處想到了發明坦克。由此説明“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

學習本課時,我先從看圖猜成語、看動畫片《自相矛盾》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從故事中引出,什麼是“矛”和“盾”這個問題,讓學生通過圖片認識這兩種古代兵器的名稱,簡單瞭解這兩種兵器的作用。由於“矛”和“盾”是本課的生字,學生了解了這兩種兵器的優缺點之後,引導學生讀題質疑,提出疑問,如:為什麼發明家要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呢?矛和盾怎樣才能集合在一起呢?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結果又會如何?然後,讓學生通過讀課文,來尋找答案。新課標強調探究性學習,注重閲讀與思考相結合,在本環節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尋找答案,培養了學生的自我學習、自我探究的能力。

新課標要求學生學會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因此我在學生初讀課文及詞語後,設計了學習運用課文中的重點詞語來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的環節進行學法滲透,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方法,學生很快就能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了。

在學生能夠大致理解了課文主要內容後,我引導學生一起去解決第一個問題,即發明家為什麼要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呢?這就要從發明家和朋友的一場比賽中去找答案啦!翻開課文,自由讀第一、二自然段,邊讀邊劃出體會比賽氣氛的句子。讀完,學生一下子就找到了發明家緊張的比賽的句子,接着再引導學生用個性化的語言來説,我相機指導學生品味了“雨點般向他刺來;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固然”等詞語來理解。由於缺少體驗,學生在理解“雨點般向他刺來;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上有難度,所以我設計了讓學生來當一當發明家,老師來當對手,學生用書本當做矛,老師用筆當做盾的環節,通過一場虛擬的激戰體驗,學生馬上就能理解了這幾個重擔句子。新課標中具體的3~4年級閲讀目標是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能初步掌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複述敍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與他人交流自身的閲讀感受。因此,我引導學生通過找近義詞的方法來理解較難的詞語,抓住重點詞語來理解關鍵句子。並引導學生通過關聯詞語瞭解發明家思考的過程。

最後再抓住“進攻、自衞、合二為一”這四個詞語統領全文,突破重點。

第6篇

要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就必須講究課堂提問藝術。精心設計卓有成效的課堂提問是構建高效課堂的根本保證。目前我們的語文課堂,常常存在提問目的不明,提問邏輯不強,提問方法不當,提問時機不準,提問質量不高的問題。

“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當學生在學習課文中,似乎沒有問題時,教師就要採用揭疑式提問,促進學生思考,有疑問才會探究,尋根究底,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識。如:教學《矛與盾的集合》一文時,可以提出:發明家怎樣集合矛與盾的優點的?這種提問促使學生去思考,去發掘課文中較深的內容,同時,也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不要對那些看似明白的字、詞、句一晃而過,而應該動腦去思考,這樣才能找到問題的真正答案。

課時有盡而課堂無窮,提問有窮而思考無限。拓展提問是好的課堂提問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它可以就教材的內容、主題、結構或寫法進行拓展提問,也可以就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體會進行延伸提問,目的是達到拓展語文課堂的`時空,並收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

課堂上適時適度、而且富於藝術技巧的提問,能加快把知識轉化為語文素質能力訓練的進程,是發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為此,作為語文教師,應精心設計好各種類型的課堂提問,形成有自己特色、適合學生口味的提問藝術風格,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