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兩首《夜書所見》《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設計6篇 融入文化,課堂精彩紛呈:《夜書所見》《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古詩教學設計

來源:巧巧簡歷站 2.05W

該教學設計將分別以蘇軾的《夜書所見》和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為教材,引領學生進入詩歌世界,感受藝術之美。通過解析詩歌結構、意境、藝術語言等方面,培養學生對古詩的欣賞和鑑賞能力,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

古詩兩首《夜書所見》《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設計6篇 融入文化,課堂精彩紛呈:《夜書所見》《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古詩教學設計

第1篇

2、一邊讀一邊展開想象,從秋天的聲音中體會秋天的美好。

3、學習藉助註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感情,激發和培養學習古詩的興趣。

師:在外面肚子餓了,冷了,我們最想去哪裏?(回家)那我們學過想家的古詩嗎?(李白《靜夜思》)

師:那我們今天學的古詩也是一個身在外地的人,一起來看他是不是也會想家

師:大家思考一下,等會説説你們想怎麼來學習這首詩?你們想學到什麼知識?

師:我發現同學們提問題的水平還真不錯,你們都想學這些知識。那我們來看看以前的大哥哥大姐姐他們在三年級是怎麼學古詩的,他們有四星級

(板書:一、解詩題。二、知作者。三、明詩義。四、悟詩情)

師:我們今天也來學習一下,爭取超過他們。一起跟老師再來讀一讀這首古詩。

師:很好。我們同學都能獨立思考剛才同學提的問題,那到底應該怎麼理解這題目呢?你們贊成哪個同學的回答。(第四個)

師:剛才有同學提問葉紹翁是什麼時代的人,還有他的詩。誰在哪裏能知道他的這些資料呢?

師:對啦,我們碰到問題自己就要想辦法解決,可以像這兩位同學一樣自己查書。那葉紹翁還寫過什麼詩有誰知道嗎?

(沒有學生知道《遊園不值》這首詩,老師介紹,並強調要做好課外閲讀和積累)

師:同學們以前看到不懂的詞語,你用什麼方法弄懂?

師: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種新的本領,用註釋來看詞語。大家看看語文書35頁,找到註釋,一起來齊讀一遍。

師:現在我們把這些詞語的意思放到古詩裏,一邊讀一邊想,句子的意思是什麼。選出你最喜歡的句子,試着説説它的意思。

師:現在我們回頭來想我們最開始的問題,詩人想家嗎(想)

古詩兩首《夜書所見》《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設計6篇 融入文化,課堂精彩紛呈:《夜書所見》《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古詩教學設計 第2張

第2篇

分析教材: 《夜書所見》是人教版第五冊語文第九課中的一首古詩,這是南宋詩人葉紹翁創作的一首詩篇。詩人先是寫客遊在外,因秋風落葉,感到孤獨鬱悶,由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憶起自己的故鄉和童年的生活,於是那種鬱悶之情又被一種親切之感所代替。

1、學習本詩中兩個生字,理解詩句,瞭解古詩的內容。

在反覆誦讀中,感受詩人熱愛秋天、熱愛家鄉的情感,並背誦古詩。

2、在詩言——詩意——詩韻間走一個來回,從而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有效策略。

2、指名學生讀古詩,糾正字音,學習古詩中的生字。

1、教師:大家讀得很好了,那麼怎麼來學習古詩呢?(黑板出示)

因學生沒有其它的途徑瞭解作者,這一部分就由教師向學生簡單介紹詩人。讓學生了解詩人寫這首詩的背景。

(1)現在我們把這些詞語的意思放到古詩裏,一邊讀一邊想,句子的意思是什麼。

(2)學生選擇最喜歡的句子,試着説説他們的意思。

引導學生調換詩句的順序,用因為……所以……來説説三、四行詩句的意思。

(3)作者還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請看第一、二行詩。

引導學生觀察圖畫,回想詩人寫詩的背景,體會詩人的情感。

第3篇

師:同學們,還記不記得袁枚寫過的一首詩。(師板書:所見)生:齊背。

師:對呀,這是袁枚的《所見》,那你們還記不記得見是什麼意思呀?生:看見。

師:對,牧童騎黃牛就是他看見的。(師板書:看見)師:這個見還有什麼意思?

生:聽見。師:他還聽見歌聲振林樾。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葉紹翁的《夜書所見》。

師:書有兩種意思:書:(1)寫,記錄;(2)裝訂成冊的著作。這裏的書選哪種呢?

師:把它裝進題目裏説一説,試試,大膽地把自己的的意見説出來。生:把自己看見聽見的寫下來。師:是的,也就是把自己看見聽見的寫下來。(再請生説)

師:如果在前面加上誰什麼時候看見和聽見的,就説得更完整了。

師:你已經理解題目的意思了,老師給你個建議,把書放到前面説更順。

師:你們剛才聽説的就是這個題目的意思,我們再把題目讀一下。

師:如果在這裏加個頓號就更好了。師:是夜裏,如果輕輕地讀就更好了。

師:接下來我們去讀讀古詩,在讀之前,這個字要注意一下。(師板書:挑)

師:讀詩之前,老師有兩個要求,1.把古詩讀正確、讀通順。2.對照註釋,想想詩中哪些事物是詩人的所見。

師:同學們讀得最認真,有的還讀得津津有味,誰願意把自己的朗讀展示給大家。

(一生讀)師:你很聰明,聽老師一説,馬上把這個挑字讀對了你知道為什麼讀第三聲嗎?

師:挑是提的一種動作,把泥土挖開,把裏面的蟋蟀挑出來

(一生讀)師:有個字要注意一下。(師板書:促) 你再讀一下。(生讀對了)師:掌聲送給他。

師:古時候蟋蟀、蛐蛐叫促織,這裏還有個故事呢?願意聽嗎?……

師:剛才聽了這幾位同學,都能把古詩一字不差地讀下來,真能幹。

師:要把古詩讀得有味道,還要注意停頓,這些|就表示停頓,試一下吧。

師:相信每個孩子都讀得很棒,我們先請男生讀讀師:我給你們打滿分,女孩子試試看,加油。師:讀得越來越有詩味了,也給你們打滿分,老師也想讀了,可以嗎?

師:讀得有點詩味了,我們還可以讀得更好,理解了古詩就能讀得更好。

師:哪些東西是詩人所見呢?生:捉蛐蛐。師:用詩裏的話就是——兒童挑促織。

師:(師板書:—燈) 這裏的一燈是哪裏的一燈呀?(師板畫籬笆)

師:月長籬落無人過,唯有蜻蜓蛺蝶飛。/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師:蕭蕭是什麼呀?(師板書:蕭蕭)師:不僅有蕭蕭的風聲,還有什麼?

師:老師還有個疑問:兒童挑促織到底是不是作者親眼所見?不管是不是,都要從課文裏找依據。師:他到底是看到什麼,才知道有兒童挑促織?

師:他看到籬笆旁有一盞亮着的燈,才知有兒童在捉蛐蛐呀。原來後一句,要先解釋夜深籬落,再解釋兒童挑促織呀。

師:蕭蕭是一個擬聲詞,是風的聲音,風有時候很柔和,比如説習習的涼風;風有時候很凜冽,比如説呼呼的寒風。秋天的風吹過來有什麼感覺?

師:秋風不那麼凜冽,但已有一點冷冷的感覺。師:那這樣的風怎麼讀出來呢?

師:秋風像蝴蝶一樣落下來,也許它們在樹上搖擺,發出沙沙的聲音,風吹過樹葉,它在沙沙地響。也許像同學們所説,樹葉落下來,發出蔌蔌的聲音,這就是蕭蕭樹葉。

師:你們把秋天的寒意都帶過來了,加上江上秋風,誰也能這麼讀。

師:江上秋風帶來陣陣秋的寒意,詩人感受到這些,他想到了很多。自己的家鄉在福建,可他居住在杭州,他已經好多年沒回到家鄉了。他很思念自己的家鄉,葉紹翁對於這個村莊來説,他的身份是什麼?

師:他只不過是這裏的一個客人,這裏不是他的家鄉,對於這樣的夜晚,他怎能不動感情。

師:怪不得他覺得這樹葉這秋風都送來了陣陣寒意。同學們,他僅僅是身體寒嗎?還有什麼?

師:是呀,還有心寒呀,把詩人的心情帶進去讀了:蕭蕭……江上……

師:對於詩人來説,自古逢秋悲寂廖,秋天是個悲傷的季節,對於孩子們來説,又是個好玩的季節。師:緊張、高興、激動的時候,我們説話的速度就會——快。

師:可是我就是有個問題想不明白,他只不過是看到了籬落、一燈;他怎麼就猜到兒童在挑促織呢?師:他可以猜他摺紙飛機啊什麼的,為什麼非猜他們是捉蛐蛐呢?

師:他肯定也有過這樣的經驗,他想到小時候也捉過蟋蟀,也那麼開心的時候,那該怎麼讀?

師:想到往事那麼開心,卻又勾起了詩人的思鄉之情,只有那籬落陪着他,還有其他體會嗎?

師:在這樣一個秋夜,詩人忽喜忽悲,所以讀的時候也有快有慢。

師:平時回家多讀、多寫、多動筆,你們的語文一定能學得很好。

第4篇

今天早晨第一節課完成《夜書所見》的教學,原先以為,這首古詩會很難,但是上下來,感覺還錯。無論是孩子們的表現還是課堂效果,我認為都比較不錯。把這堂課的實錄記錄下來。

孩子自讀課文,抽幾個孩子糾正讀音。(在讀書的時候,一個細心的孩子發現了註釋,向我提出了問題。)

萬穎朗讀古詩,指導認識“紹、翁”。(這兩個字書上沒有注音,其他字書上有注音,孩子們讀得還不錯。)

師:剛才有個細心的小朋友問了老師一個問題,古詩上怎麼有些數字呢?

師:釋正是解釋的意思,而注是注出的意思,就是把詞語的意思注出來,讓大家知道。

師:註釋上告訴我們“蕭蕭”是風聲,誰能將這句話的意思説出來。

師:客在這裏不單指客人,還是客居他鄉的詩人。他動了什麼情呢?

看孩子們不能體會這裏詩人的感情,我決定放下,先體會後兩句的意思。

師:我們先放一下,看看後兩句,從後兩句中去體會一下究竟是什麼感情。

師:是按照每個字的意思説的,可是覺得説得通順嗎,怎麼才能讓它通順。

生:夜深了,籬笆深處有明亮的燈光,知道有小孩在捉蟋蟀。

師:那詩人看到這些小孩會有什麼樣的心情呢?天上明月,正是人月兩團圓的時候,可是他卻在異鄉他這時最想什麼呢?

師:讓我們帶着這種思鄉之情一起再來讀讀這首古詩。

( 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課文題目)此文轉載於

第5篇

隨着課改不斷深化,語文課堂教學變得活躍、奔放、而富有活力,不禁使我在教學過程中產生迷惑,語文課到底怎樣上?這個問題總是縈繞在我的腦海中。聽了上海骨幹教師的語文課和他們的講座,頗有感悟。因此,將我所悟出的點滴,融入到《夜書所見》一詩的教學中。

語文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同時也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的獨特體驗。”中年級的古詩教學,要重視指導學生感受詩的內容,充分領悟詩人的情感,然而詩的語言是濃縮的精華,加之詩人的創作背景學生根本無法考證。所以,不能單單逐句理解詩句的意思,而應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將心比心地進行彈性感悟。這樣才有可能領悟詩的內涵意境。

?夜書所見》是國小語文三年上冊教材。在教學時,我以學生熟悉的《靜夜思》引入,使學生體會李白看到皎潔的明月,而產生的思念家鄉的感情,讓學生明白“景”與“情”的聯繫。接着展示圖畫讓學生説説“看到了此景,你有什麼感受?”學生踴躍回答“高興!”“有趣!”這與作者孤單寂寞產生了鮮明的對比。“面對同一情景為什麼感受會不一樣呢?”這又為理解作者寫作背景做了更好的鋪墊,使學生更深刻體會到由於作者獨身一人,遊離在外,才產生強烈的思鄉之情。身臨其境、遷移體驗是使學生與作者達成共鳴的最好途徑。我班住宿生比較多,對於三年級孩子來説,離開父母,孤獨無助,想家的感覺尤為強烈。藉助這一特點,我把他們很自然引進情境中“你們離家在外,有什麼感受?“想家!””想哭!”“心裏很難受!”……(當時有一位女生説着説着竟然掉下了眼淚。)趁此機會,我説:“那你用這種感受,把這首詩讀給他們聽好嗎?”此時的效果,不言而喻。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年級的學生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在本節課教學時,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選擇安排了學生自學的基本步驟,設計了這樣的過程:1、自己正確讀古詩,對不認識的字,可以查字典;2、把詩讀給小組內的同學聽,評評誰讀得好。(小組長先讀,組員依次讀);3、藉助註釋、圖畫自己理解詩意;4、小組合作討論,歸納總結出完整的詩意;5、畫出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難問題大家解決。課堂上,學生興趣盎然,做到獨立思考,激烈討論,彼此間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在自己獲取知識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小組長先讀,組員依次讀)的要求設計,既樹立了小組長的威信,又使學生明白合作學習也要遵守秩序,才能順利地完成任務的道理,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精神。

多媒體科技應用於教學領域,是教育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教育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積極使用多媒體,以優化課堂教學。在教《夜書所見》一詩中,為了掃除學生學習的障礙,突破學生對“梧桐樹”“促織”詞語的理解,我精心製作了課件,將形象、生動的畫面展現在學生面前,變深為淺,化難為易。由此我體會到多媒體的使用,不能只注重形式,課件內容的選制一定要圍繞教學目標,目的是要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脱離教學目標重點,只是為了渲染課堂氣氛的多媒體教學,只能使課堂教學更落後。

以上三點只是我在《夜書所見》一課中,略感到的成功之處。但本節課可也存有不足。

語文課標中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語文課程必須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擴大視野,把課堂教學資源延伸到課外學習資源,使學生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夜書所見》既是一首描寫秋天景物的,又是充滿濃郁思鄉之情的詩。類似這樣的古詩很多。在教學時,我只是鼓勵學生課餘進行大量蒐集,沒有及時對學生進行組織、督促、交流,沒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厄制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體驗不到成功的喜悦,得不到自主學習意識和習慣的充分培養。

總之,語文教學應該為造就現代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面對社會發展的需要,教師要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實踐,從實踐中反思,從反思中實踐,才能更好的駕馭現代課堂教學。

第6篇

今天早晨第一節課完成《夜書所見》的教學,原先以為,這首古詩會很難,但是上下來,感覺還錯。無論是孩子們的表現還是課堂效果,我認為都比較不錯。把這堂課的實錄記錄下來。

孩子自讀課文,抽幾個孩子糾正讀音。(在讀書的時候,一個細心的孩子發現了註釋,向我提出了問題。)

萬穎朗讀古詩,指導認識“紹、翁”。(這兩個字書上沒有注音,其他字書上有注音,孩子們讀得還不錯。)

師:剛才有個細心的小朋友問了老師一個問題,古詩上怎麼有些數字呢?

師:釋正是解釋的意思,而注是注出的意思,就是把詞語的意思注出來,讓大家知道。

師:註釋上告訴我們“蕭蕭”是風聲,誰能將這句話的意思説出來。

師:客在這裏不單指客人,還是客居他鄉的詩人。他動了什麼情呢?

看孩子們不能體會這裏詩人的感情,我決定放下,先體會後兩句的意思。

師:我們先放一下,看看後兩句,從後兩句中去體會一下究竟是什麼感情。

師:是按照每個字的意思説的,可是覺得説得通順嗎,怎麼才能讓它通順。

生:夜深了,籬笆深處有明亮的燈光,知道有小孩在捉蟋蟀。

師:那詩人看到這些小孩會有什麼樣的心情呢?天上明月,正是人月兩團圓的時候,可是他卻在異鄉他這時最想什麼呢?

師:讓我們帶着這種思鄉之情一起再來讀讀這首古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