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手讀後感3篇 殺手之旅:扣人心絃的讀後感

來源:巧巧簡歷站 1.1W

在當今大眾文化中,謀殺、復仇等題材始終備受關注。然而,當我們讀到《殺手》這部小説時,我們會發現它的獨特之處。《殺手》以其精彩的故事情節和深刻的人物塑造,引發了我們對生命、正義和人性的思考。讓我們一同探索這部令人眩目的作品所帶給我們的獨特觸動。

殺手讀後感3篇 殺手之旅:扣人心絃的讀後感

第1篇

這部片子高中時候看了超過十遍以上 當時印象最深的台詞是 要麼愛要麼死 leon看着門外的光亮漸漸傾斜的橋段 也讓我哭了十次以上除此之外其實好像也沒有什麼別的體會 當時就是莫名其妙的喜歡這部電影

前兩天看到微博上分享這部電影的gif 火速快播了一下 在阿拉斯加回西雅圖的飛機上沒有算好時間 看到一半就降落了 昨天斷斷續續把後面一半看完幾年以後重温 之前每每讓我落淚的橋段我卻也哭不出來 不知道是不是分了兩天看 情緒斷掉的原因

是leon激發了matilda性格里的不羈和真性情 讓她活的肆意自由 可以喝香檳喝到打嗝 在坐滿人的餐廳裏大聲笑個不停 趴在桌子上偷親leon無所忌憚的告訴他對他的愛與依賴 這才是好的可以讓人快樂的愛情

還有一個以前沒有的感受是 我覺得matilda的性格和我有相似點 這樣説有點奇怪 但是確實是觀影之後的感覺 我需要在開心不開心的時候表達自己會做一些人看來瘋狂奇怪的事情 需要冒險着生活 有時候勇猛到衝動 需要隨時跟隨自己的內心去愛去討厭去生活

其實我在想 如果他們沒有相遇 leon大概最後會成為tony店裏作為佈景的那個老人 老到沒有辦法殺人 只能一個人坐在店裏等死那matilda大概會懷着對世界的無比厭惡 咒罵着生活下去 他們彼此讓對方的人生變得絢爛 就像matilda説的 是胃裏暖暖的愛情但是這種飛蛾撲火真的是值得的麼 如果他們只是相遇 然後分離 是不是可以懷揣着温暖和美好 各自好好活下去?

但是我卻想不到 改變結局的橋段 就是在什麼節點 讓他們分開 是讓情節自然又生動的 呂克貝鬆的劇本果然兼顧商業與觀賞性 其實電影即人生在生活裏即使沒有cleaner這麼炫酷的職業 但即使知道這是一節也許要開下懸崖的火車 又有多少人可以點到為止 見好就收?其實這也就是要麼愛要麼死的含義了吧

殺手讀後感3篇 殺手之旅:扣人心絃的讀後感 第2張

第2篇

“人生總是這麼痛苦嗎?還是隻有小時候是這樣?”瑪婷達的一句話沒人作出解釋。

里昂,一個冷酷無情的殺手,殺人的時候從來不會手軟,槍法穩準狠,只會執行派給他的任務,做一名出眾的殺手,不殺女人,不殺孩子。瑪婷達,一個內心叛逆的女孩,深愛着自己的弟弟,痛恨整個家庭,有着自己的想法和不屬於她那個年齡的成熟。兩個人的相遇註定了要走一段不平常的路。

瑪婷達的弟弟被無緣無故的殺害,她的父親因為貪了一點毒品而被殘忍地殺害,連帶着她的所有親人都死了,但是她只愛着她的親弟弟,所以生出了要為弟弟報仇的願望。

里昂的生活因為瑪婷達的進入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她給他帶來了快樂,里昂教給瑪婷達如何變成一個殺手,並和她配合,瑪婷達教里昂識字。當里昂為救瑪婷達而招來災禍時,他的內心還是時時刻刻都在惦記着瑪婷達。里昂的內心住着一個和瑪婷達同一個年齡的孩子,為了愛可以犧牲自己。最後壞蛋死了,里昂也犧牲了,瑪婷達回到了學校。故事也就結束了。

這部劇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孩子的內心變化,瑪婷達和里昂之間有着深刻的聯繫,她們都可以為了彼此犧牲自己,都有着孩子內心的願望。兩個人都是孩子,都是帶着內心的純真去生活的。

第3篇

愛是什麼?對於年輕的男女戀人,愛是依戀彼此身體的肌膚相親;對於相濡以沫的夫妻,愛是風雨同舟的不離不棄;對於暮年的老年伴侶,愛是攜手走過的,一輩子的回憶。

每個人的愛都有所不同,每個人一生中的各個階段,對於愛情的理解和實踐也各不相同。但總有些東西是在每一份可以稱之為愛情的靈魂訴求中都存在的共性。比如與對方在一起的渴望,比如從中獲得精神滿足的一種心理動因。

從這個意義上來説,萊昂與瑪蒂爾達之間的情感,無疑可以被稱之為愛情。

他們是互補的。對於瑪蒂爾達,萊昂是她缺失的父母之愛與渴望的兩性之愛最好的彌補者,而萊昂的職業也為叛逆和渴求刺激的她帶來了別樣的感受。或者可以説,萊昂在為她帶來一種情感上滿足的同時,也為她帶來了急需的安全感和對報仇的一絲期望。而對於萊昂來説,瑪蒂爾達的純真、活潑,恰能在他如一潭死水的心中泛起漣漪,將他行屍走肉般的生活變得有人的氣息。一個值得玩味的情節設置是,在萊昂教會瑪蒂爾達如何使用槍械的同時,瑪蒂爾達也教會了萊昂識字,這也象徵着當他將她帶進殘酷的成人世界時,她卻彌補了他童年的缺失。

在影片的一開頭,導演就用凌厲的鏡頭語言,為我們勾勒出一個功夫絕倫的殺手形象。電影人徐浩峯在他的影評集《刀與星辰》中説道,槍戰片最大的本領在於擺造型。相比拳拳到肉的動作片,熱兵器很難拍出飄逸靈動,所以吳宇森式的香煙墨鏡加上慢動作的扮酷套路風靡一時。但在萊昂恐嚇黑幫老大的這一段裏,完全沒有他手持槍械的拉風造型入境,不是隻保留手和槍入畫的出鏡處理,就是以血漿和彈孔表達的一擊制敵,最後深藏在暗影中以匕首威脅老大的鏡頭更是設計巧妙,生生塑造出“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的超絕俠客,倒是頗有些古龍筆下武林高手的意味。與之相對的,是他近乎活死人般的清苦生活,刻苦的鍛鍊、單調的飲食,和坐在椅子上的睡眠。只用了短短几分鐘,萊昂的多面生活就展現在我們面前,觀眾也被暗示,他身上還藏着更多的故事。

瑪蒂爾達出場時的香煙和眼眶上的瘀傷告訴我們,這不是一個那麼簡單的女孩子。導演運用的鏡頭語言很巧妙,先是以萊昂的主觀視角,讓女孩從腳到頭的緩慢呈現,卻又朦朧在雕花欄杆之後,既表達出一種命運的相逢,又讓瑪蒂爾達以一種墮落天使般的形象出現在這個地獄般的住所之內。這位未來奧斯卡影后的演技天賦在她的處女作中展露無遺,娜塔莉.波曼完美的演繹了這個性格矛盾的問題少女,她與讓.雷諾這對大叔與蘿莉的組合成為影史上另類情侶的經典。

當悲劇發生,瑪蒂爾達故作鎮靜的穿過走廊,絕望卻期待的按響萊昂的門鈴。片中的戲劇張力第一次達到巔峯。萊昂打開了那扇門,他古井無波的生涯從此結束,而他的毀滅與救贖之路也從此打開。

導演藉着兩人的對話,説出了一段經典台詞:“人生總是如此痛苦,還是隻有兒時如此?”影片的整體氛圍是壓抑和灰暗的,但詼諧的細節成為了舒緩的調劑。萊昂和瑪蒂爾達互猜電影角色的片段,成為本片為數不多的温暖畫面,而萊昂最喜愛的懷舊西部電影和約翰.韋恩,應該不僅僅是導演在向好萊塢黃金時代的前輩致敬,更多的,還是象徵着萊昂這位現代牛仔,如何與時代格格不入。

雖然呂克貝鬆打破了今生只拍攝十部影片的諾言,但毫無疑問,在三十年的導演生涯裏,這位法國奇才依然是低產的。從1983年的處女作《最後決戰》,到2013年的《黑幫家族》,即使算上最近幾年爆發式的影片產量,也不過寥寥十餘部。特別是在他聲名鶴起,佳作不斷的九十年代,他用整整十年的時間精心雕琢出五部影片,除去紀錄片《亞特蘭蒂斯》名氣稍遜外,餘者都是可以名列影史的鉅著。其中最為成功,也最能展示導演深厚功底的,仍然是拍攝於1994年的《這個殺手不太冷》。在那個著名的電影豐收年裏,本片依舊可以傲視同儕,所依仗的,正是將好萊塢商業類型片的感官刺激和價值觀與法式的浪漫融合得相得益彰的本領。在萊昂與瑪蒂爾達的關係中,女孩總是主動的哪一個。她説自己能夠感受到對對方的愛,是因為在遇見萊昂之後,她總是感覺打結成一團的胃,再也不會難受了。這是一種古怪卻浪漫的説辭。而他們攜手執行殺手任務,萊昂卻從不讓瑪蒂爾達的雙手真正染上鮮血。這樣的情節設置,如果將主角換成普通成年男女,應該是抒情的、浪漫的,而導演越是讓他們在年齡、身份等各方面格格不入,我們越能品位到這份情感在二人心頭從萌發,到坦誠的種種來之不易。

以瑪蒂爾達的冒失行動為轉折,影片進入第三幕高潮戲份中。在這裏,槍戰的火爆與刺激是好萊塢式的,萊昂與反派boss的鬥智鬥勇是符合類型片套路和商業片賣點要求的。而最終,導演沒有設計大團圓的結局,而是讓萊昂在即將獲得自由的那一刻,倒在反派boss的冷槍之下,卻在奄奄一息之際,用最後的力氣引爆手雷,與對方同歸於盡。並不圓滿的結局,為萊昂留下了宛如希臘古典悲劇般的英雄形象,而那株與他形影不離的萬年青,也終於生長出了根芽,重新回到大地的懷抱。走進感化院的瑪蒂爾達,在她未來的漫漫人生裏,這樣的一段經歷,這樣的一份感情,恐怕只有深埋心中,空歎“便縱有千般風情,更與何人説”了。

這樣一段不倫的愛戀,卻無論在影片上映之際還是在日後的近二十年時間裏,卻沒有遭到衞道士們的口誅筆伐,那是因為影片中的兩位男女主角,雖然並非道德上的完人,在情感上卻近似“發乎情,止乎禮”。瑪蒂爾達最出格的行為也不過是索吻失敗,兩人的肢體接觸少到可憐。我們也不知道他們之間的愛萌發於哪一個瞬間,是萊昂的手第一次被異性牽起,還是他猶豫着放下了指向對方的槍。又或是萊昂向對方訴説着往昔的時候。也許,根本沒有這樣一個瞬間,而是慢火熬製、水到渠成。兩人之間的畸戀,正是因為他們都沒有正常人那樣愛上別人的能力,於是,兩隻會蟄傷他人的刺蝟,只能相互偎依着取暖,哪怕,這將讓他們彼此傷痕累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