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牧童》與《舟過安仁》教學設計5篇 「古詩教學案例:《牧童》與《舟過安仁》設計」

來源:巧巧簡歷站 1.94W

本文結合中學語文課程要求,針對《牧童》與《舟過安仁》兩首古詩展開教學設計。通過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古詩的意境和意義,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文學鑑賞能力。同時,通過實際教學實踐,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和教育水平。

古詩《牧童》與《舟過安仁》教學設計5篇 「古詩教學案例:《牧童》與《舟過安仁》設計」

第1篇

想象詞所描繪的情景,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體會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牧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大家聽説過“八仙過海”的故事嗎?誰知道“八仙”是哪八個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牧童》相傳就是八仙中的“呂洞賓”寫的。呂洞賓到底是不是神仙我們不知道,但歷確實有呂洞賓其人,他原名叫做“呂巖”,是唐代人。呂巖考過科舉,做過縣令。後來唐代暴發了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時局動盪,呂洞賓就帶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後不知去向,傳説他已經得道成了神仙。

2.小組齊讀古詩、互評、互相正音。(注意強調“蓑”字的讀音和寫法

4.學生反饋並質疑。(師適時板書並回答學生的質疑)

1.再讀古詩,利用工具書和學習資料進行“小組學習”。

他連蓑衣都沒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詩人嚮往寧靜淡泊,飢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生活。)

1.自由讀詩,帶着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思想感情朗讀。

2.比賽讀詩,單個比,小組比,男女生比。(教師適當點撥抑揚頓挫)

古詩《牧童》與《舟過安仁》教學設計5篇 「古詩教學案例:《牧童》與《舟過安仁》設計」 第2張

第2篇

1)初讀《牧童》,説出整體感受:景色的優美,牧童的悠然自得。

師:“加上感受,結合節奏和平仄,練讀詩歌。讀後自評,師評後再讀。

1)三讀《牧童》,默讀古詩,結合註釋,理解詩意。

2)練讀“橫”,讀出草地的茂盛,練讀“弄”,讀出牧童的頑皮,可愛,練讀“卧”,讀出牧童的無憂。

引讀:詩人正是被草地的豐美所吸引,才寫下這首《牧童》(生齊讀古詩),詩人側耳傾聽,又聽到悠揚悦耳的,富有趣味的笛聲,有感而發(再讀古詩),牧童的隨遇而安,天真可愛深深地吸引住了詩人,落筆成章,寫下了這首趣味盎然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在齊讀古詩)

1)師範讀古詩,生閉眼想象畫面,再説情景(重點猜想“卧月明”)

第3篇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古詩《牧童》。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學習古詩,不僅讓學生了解了豐富多彩的祖國文化,可以豐富學生的語言,發展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詩學素養。今天我將以淺薄而又真誠的見解,談談我對《牧童》這一課的教學構想。我將從説教材、説教學目的、説教法、説教學過程、説板書設計這五個方面來説。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組第五課《古詩詞三首》中的一首詩。本組教材是以童年為專題來編排教學內容的。《牧童》是唐代詩人呂巖所作,呂巖也就是民間傳説中的八仙之一呂洞賓。整首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兒童晚歸休憩圖:草場、月夜、笛聲、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畫,使我們的心靈感到寧靜。全詩意境優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的表現了牧童悠閒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

五年級的學生已學過很多古詩,他們能借助註釋、工具書、想象畫面等多種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對學習古詩抱有一定的熱情,但有時,則對詩歌背後藴含的詩人情感不能深刻的體會到。

根據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結合本單元教材分析、教學要求和本課教學要求,依據課程標準中的三個維度,在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一下的教學目標。

2、使學生體會到詩中畫面的優美意境,並從中感悟到詩人對悠閒自在、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嚮往。

3、通過學習,使學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樂,感受中華語言的精妙。

並以此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體會到詩中畫面的優美意境,並從中感悟到詩人對悠閒自在、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嚮往。同時這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教學本首詩,我重點運用情景教學法、設景想象教學法,藉助多媒體課件與音樂來創設學生樂於接受,能走進其間的意境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多向互動的情境中閲讀、感悟、表達與創新。

此外,我還採用了誦讀法、重點字詞剖析教學法進行教學

課前,我先播放了一首歡快的樂曲《田園之歌》,讓學生聽。隨後問學生:歡快的音樂帶給你什麼樣的心情?然後順勢引導:其實,能帶給人快樂的事有很多,比如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學習,就很快樂。見到久別的朋友,會很快樂。認識一位新朋友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現在,就讓我們帶着一顆快樂的心跟隨詩人呂巖去結識一位新朋友。由此導入古詩《牧童》,並板書:牧童

這樣的安排,我旨在快樂二字上展開教學,不但消除了學生上課伊始的緊張感,又讓學生以快樂的心情走進課堂。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課堂基調,課堂教學也因學生的入情而進入了積極的狀態。

歌是唱出來的,詩是誦出來。詩只有用心朗誦,才能彰顯它獨特的韻味。在此,我採用了誦讀法,設計了三讀環節:

學生初讀本首詩時,我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詩句。重點認讀鋪、蓑、卧。

在學生讀準讀通詩句的基礎上,我告訴學生:詩歌更講究節奏,讀詩要讀出它的抑揚頓挫,讀出它的變化,才能讀出它的美。

通過以上兩個環節的練讀,學生大多已能熟讀古詩,並初步感知古詩大意。此時,我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讀——品讀古詩。我鼓勵學生,會讀詩的孩子一定能讀懂古詩,請你在心裏品一品每一句詩,你從中讀出了什麼?

此環節我會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想象畫面意境,讓學生用一個合適的詞形容一下這景、這人、這物。此時出示課件:你會填嗎?

如此,學生從單個詞語入手,經過紮實的語言文字訓練,使詩中的景、人、物變得鮮明生動起來,併為下面的古詩理解降低了難度,體現了學習的階梯。

王國維説:一切景語皆情語。本首詩的特點是敍事抒情,情景交融。為了讓學生體會詩人的情感,我從詩中人物牧童切入,讓學生邊讀邊悟。要求學生把所填的詞語放到詩中去讀一讀,並猜一猜這是位什麼樣的的牧童?大多學生通過反覆的讀能感受到牧童的快樂心情。在和學生的交流中,我相機板書:快樂、悠閒。

三讀古詩環節,我力圖將學生置於閲讀的的主體地位。用不同形式的讀,調動了學生學習古詩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讀出層次,讀出詩韻,讀出詩情。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思維。充分體現了快樂讀美文,輕鬆學古詩的理念。

在熟讀古詩的基礎上,我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學們,你們發現沒有?這首詩的題目為《牧童》,可整首詩並沒有出現牧童二字,你是從詩的什麼地方看到了這樣快樂悠閒的牧童?並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相機教學。

當學生回答從笛弄晚風三四聲中看到了一個快樂的牧童時,我接着引導:誰在吹笛子?在什麼地方吹?這個問題旨在引出第一句古詩。接着,運用畫面再現情境,讓學生感受牧場的遼闊,並對學生進行語言概括能力的訓練:説説你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你從詩中的的哪一個詞看到了青草的繁茂,草場的遼闊?引導學生領悟了鋪字的精妙後,我話鋒一轉:這麼大這麼美的草場,你喜歡嗎?誰更喜歡?什麼原因是他如此喜歡?

這一教學設計為牧童的出場做好了鋪墊。這最後一問必會引起學生積極地思維,他們會給出牧童喜歡草場的種種原因,可能會説:快樂地做遊戲、翻跟頭、打滾、捉蛐蛐、吹笛子等等。我適時播放樂曲《牧笛笛子》,用音樂來渲染情景。在美妙的音樂中學生彷彿走進了這美麗的原野,和這位快樂的牧童一起嬉戲。鼓勵學生也用自己優美的語言把剛才的所見所聞描述出來,實際上也是考察學生對詩句的理解情況。

只有入境,才能悟神。本環節中,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特點,先運用畫面與音樂再現情境,後用語言描述情景,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氣氛。美的畫面,美的音樂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進行體驗,使學生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都得到了發展。

有的學生會指出從不脱蓑衣卧月明中感悟到了牧童的快樂與悠閒。我出示課件:《牧童休憩圖》給學生以感官上的體驗,再領引學生回到文本中,讓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你覺得詩句中的那個詞更能體現牧童的無拘無束?

在班級交流中,根據學生的不同見解,我分別預設了以下問題引起學生的思維與想象:

(1)不脱蓑衣:為什麼不脱蓑衣?是累了,想躺下來好好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歡月夜裏的草地,想好好的欣賞一下?

(2)卧什麼是卧?卧在怎樣的地方?怎樣的時間?怎樣卧?把卧換成坐或者立,放到詩句中讀一讀,感覺如何?

這樣的教學設計,避免了古詩教學中逐字逐句的枯燥的串講串問,而是抓住重點字詞的剖析,品味其精妙之處,突出語文學科的特點,進行紮紮實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讓學生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美妙,使學生真正學有所獲。

接着,我採用設境想象教學法挖掘教材的空白處,讓學生開啟想象的閘門:(音樂漸起)躺在柔柔的草地上,聞着青草的芳香,望着天上的明月,享受着晚風的撫摸。此時此刻,假如你是這位躺在草地上的牧童,你會想些什麼?做些什麼?

也許他睡着了,又會夢見什麼呢?讓我們輕輕地背一背這首詩,送給他一首催眠曲吧。

這樣,讓學生進入詩境,走進牧童的內心世界,抒發情懷,發表見解。此時,學生化牧童為自己,化自己為牧童,與詩中人產生了情感的共鳴。

讀詩,不僅要讀出詩中畫,還要讀出詩中人——即詩人的思想體現。這對孩子們而言是學習古詩的一個很好的導向,是從一個層次到另一個層次的深入。自然,也是這也是學習詩詞的難點之處。為了很好的解決這一教學難點,我這樣引入:快樂的心情是相通的。眼前的一切不僅令牧童陶醉,令我們大家陶醉,也令詩人呂巖陶醉。其實,呂巖喜歡喜歡牧童,還有另外的原因呢。讓我們先來看一下呂巖的資料,快速讀一讀,看你捕捉到了什麼信息?(同時出示課件。)

這樣的引入,我旨在讓學生帶着好奇心與探究的慾望走進詩人的內心,用自己敏鋭的目光去發現,去窺探詩人內心的情感。學生通過自己的發現獲取信息,得出結論,增強了他學習的信心,使他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把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落到實處。

通過這個教學環節,使學生透過詩,看到了詩人心靈深處的一種追求。瞭解到了詩人嚮往遠離喧囂、悠閒自樂生活的原因後,我再次引領學生誦讀古詩。這不僅使教學回歸到古詩的本體上來,更是學生的情感在迴歸和昇華,從而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進而解決了本課的教學難點。

學習古詩,就是要讓學生在欣賞古詩詞的同時愛上古詩,所以在學生意猶未盡情猶未止時,我出示了一組以兒童生活為體裁的詩句賞析

同時出示的還有袁枚的《所見》和其它的詩句,並要求學生課外積累和背誦此類古詩。將本課的古詩輻射到其餘相關詩句,真正做到課內外的有機融合,從而讓學生愛上古詩詞,愛上中華傳統文化,感受其中的博大精深。

自此,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在教學中,我努力尋找人文精神與語言訓練的契合點,通過各種形式的閲讀訓練,將學生帶到情境中去感悟、去體驗、去主動探究。使學生在輕鬆快樂的語文課堂中進行學習,這也體現了我寓教於樂的教學理念。

最後,我説一下板書。我的板書簡潔明快,一目瞭然。快樂、悠閒二字彰顯了詩人的內心情感。是教學內容的精華體現,也是整個教學過程的點睛之筆。(附板書)

第4篇

1.有感情地背誦課文,默寫《牧童》,能用自己的話表達古詩的意思。

2.體會詩的意境,豐富學生情感,從詩句中感受童年的快樂。

3.認識本課4個生字,會寫7個認識的字。理解“六七裏”、“弄”等詞語在詩句中的意思。

同學們,你們正經歷着童年這一純真美好的時刻。童年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哪些事情是令你難忘的呢?(生説)你們想知道一千多年以前的兒童的生活是怎樣的嗎?今天我們來學習《牧童》這首古詩。(板書:牧童)

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他寫的這首詩中有沒有你的影子。

1、檢查古詩的朗讀情況,指名讀古詩,(多叫幾個同學讀)請其他同學認真聽,及時糾錯。強調“蓑”的讀音。

2、瞭解詩人:請學生説一説對詩人的瞭解,(學生對呂巖比較陌生)師簡單介紹:

呂巖,字洞賓,就是我們常説的“八仙過海”“八仙之一呂洞賓,呂洞賓到底是不是神仙我們不知道,但歷史上確實有呂洞賓其人,考過科舉做過縣令,後來唐代爆發了農民起義,他便到終南山學道,後來便不知去向。

1、請學生帶着出的問題自己先讀古詩,先自己思考。

2、看來同學們用心品味古詩了,但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讓我們四人小組討論討論,待會兒一起來交流。

3、小組派代表解決部分疑問(生對“六七裏”,“弄”的理解可能還比較模糊。)

詩歌之所以能千古流傳,就是因為它的語言凝練而涵義深厚。,而本詩僅有寥寥的28個字就表達了豐富的含義。我們還得通過細細的品讀才能把謎團解開。就讓我們再次走進詩裏,看看詩中描繪的是一份怎樣的意境。

2、指一生讀,其他同學邊讀邊想象詩中描繪的畫面。

3、指幾生説想象到的畫面,師相機歸納詩意,抓住重點字詞。

請學生説一説自己通過這兩句詩看到了怎樣的畫面。(生説)

生:鋪字,橫字。指草地像綠毯一樣展開,這裏讓我感覺到了草地的廣闊。

師:是啊,一個字就是一幅畫,你看得真準!大家讀讀前兩句,看看有什麼發現?

師:那不用説了,“三四聲”也不是説只有三四聲笛聲了。那這裏為什麼這樣寫呢?當時是什麼時候了?(傍晚)那時環境怎麼樣?(很幽靜)那麼這裏這樣寫是為了?

師:是的,這裏的數字都不是實指,而是虛指。在寂靜的鄉間小道上,晚風吹來,牧童是怎樣的心情?(生:很愉悦)那他會怎樣吹笛子?(生答,表演)他還會怎樣吹?(生表演)那麼這個“弄”字在這裏怎麼理解呢?(生:表現出了牧童很淘氣的樣子)

師:大家理解得真好,看來這個“弄”字很值得我們好好研究一下,咱們試着用一個字來替代“弄”,看看哪個字用的最好。

師:大家覺得哪個字用得更好呢?(戲)的確,同學們的想法更棒,抓住了牧童那悠閒自得的神態。可見,寫作文時也要字斟句酌,這樣才能表達得更貼切。

生:牧童吃飽飯歸來時已經是黃昏之後了,他連蓑衣都不脱就睡在了草地上。(對“月明”沒有提及。)

師:你找得真準!通過註釋,我們知道了蓑衣是什麼樣的衣服?(生答)

師:那絕不是件漂亮舒服的衣服,為什麼他連脱都不脱就躺了下來。

生:他可能是怕脱衣服的聲音太大了,怕吵到草地的那些小動物。

師:同學們的想象真豐富 ,把老師也帶入了詩人描繪的畫中。以地為牀,以天為帳,餓了就吃,困了就睡,無牽無掛,自由自在。多麼可愛的牧童啊!你們喜歡嗎?(喜歡)那請你們帶着對牧童的喜愛之情,再讀這首詩。(可能有的學生也説牧童的生活很苦,同情牧童,我們要尊重學生的感悟。)

2、請同學們下去之後再蒐集一些有趣的兒童詩,下次課我們來交流交流。

這是我們學校組織聽課時講的一課,課後我有進一步完善的教案,在本節課中我最滿意的一點就是我尊重了學生的體驗,最後我讓學生談一下自己的感受時,有一學生站起來説我感覺他的生活很悲慘,接着他用很低沉的語氣讀了起來,看得出他很用心,我藉機對我那平時不怎麼發表自己的想法的同學説:“這就是我所要的語文課,希望同學們多發表自己的看法,想法,讓語文課成為我們真正的交流平台。”我想以後的課堂會有所改善的。

第5篇

?牧童》是一幅圖。這首詩生動地描寫了牧童放牧晚歸後那種安然與恬淡,自由自在與愜意的生活。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這生動的一幕,是由遠及近出現在視野裏的。

在整個理解詩意,悟其情感中,我主要引導學生不斷抓住相應的字眼品味古詩所傳達的意境。有的同學從鋪字體會草的翠色慾流、生機勃勃,就像軟軟的毯子和草場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有的同學從弄字體會到了一種情趣和牧童頑皮與可愛;有的同學從卧字中體會了那種無憂無慮、充滿野趣的牧童生活……學生的思維和詩中的字詞不斷地碰撞,也激發了他們在情感上的共鳴。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感覺要是能讓孩子們進行一下模仿創作,進一步提升孩子們的語文素養,可能教學效果會更好。可以先試着出示幾幅生活的圖景,讓孩子們去感受童年的快樂,並和自己的生活聯繫起來,去試着讚美它們,即便只是讓孩子們説説,也能讓孩子們在感受美的時候試着去寫下來。以後我可以在教學中嘗試多種方式讓孩子模仿創作,提升孩子們的能力,至少讓孩子們有這方面的感知。

?牧童》一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息圖。草場、笛聲、月夜、牧童、笛弄晚風,組成一幅恬淡的水墨畫,使我們感到舒心、寧靜。詩句不僅讓我們感到了農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的安然與恬靜,也讓我們感受到了牧童心靈的無牽無絆、自然放鬆。

教學開始,我以童年的美好、純真、難忘引入,學生們嘰嘰喳喳,各自説着自己童年的趣事。如:到水塘游泳、摘野果、掏鳥蛋、放牛……我抓住放牛,讓學生把放牛的經過説具體,引導學生體會自己童年的美好、幸福時光,激發學生對一千多年前的兒童是怎樣度過自己童年的興趣,並分享古代兒童生活的樂趣!

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聽錄音,感受詩的節奏,之後練習有感情的朗讀詩。在小組比賽有感情朗讀詩的過程中,學生滿腔熱情。我讓學生們跟着我,我讀一句學生們讀一句,同時學生們要在圖畫裏找到詩句所描寫的景物,並説出來。然後聲讀詩句,我找景物。待生熟悉後,我讓生結合課文註釋,小組討論詩的大意。大部分學生討論較積極,只有個別學生閉口不開。小組討論發言結果時,只有五、六個學生舉手,他們説過之後,我就把對詩句的意思對學生説了一遍。我的指導教師在這個方面給我提了建議,我給學生討論的時間應長一些,對詩句的理解,讓學生多説,讓他們知道,這樣説也對,那樣説也對,最終説得有道理的都可以。還有就是儘量想辦法讓閉口不開的學生開口,鼓勵他們暢所欲言。這個問題一直是我教學中的難題,我會虛心聽取指導教師的建議,並付諸行動,讓大部分學生,甚至全體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在引導學生把《牧童》一詩改寫成一篇白話短文時,學生只會説詩的大意和畫面的內容。經我一提醒,學生們七嘴八舌,説得頭頭是道。學生們的想象讓我驚歎不已。我是這樣引導的: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春風微微的吹着,小鳥在枝頭歡快的歌唱。一個十一、二歲的牧童,趕着一頭大水牛,來到一片青草茂盛的空地上……生1:大牛享受着豐盛的美餐,不時回頭瞧瞧小主人,好象在感謝小主人對它的好,同時也回味着青草的美味。生2:小主人的笛聲悠揚動聽,蝴蝶翩翩起舞。生3:回家後,牧童吃了飯,因為沒有電視看,再説外面的青草綠得如地毯一樣,他躺在綠毯上,軟軟的,舒服極了。生4:牧童光着小腳丫,看着月亮想,美麗的嫦娥是不是在跳舞。生5:牧童想保護月亮,如果天狗來吃月亮的話,牧童就用悦耳的笛聲把天狗誘過來……多美的想象啊!我自歎不如。美中不足的是,在我沒提醒之前,學生打不開話匣子。主要是我的問題太大,不具體,學生不知道怎麼展開。經我的提醒後,學生的思維才打開,而且一發不可收拾。課後在和指導教師研討時,給了我很好的建議。當我們遇到問題,應結合實際,讓學生從身邊的事説起。我們的問題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把問題化成放牛的經過,這樣學生們就有話可説,再加上教師的提醒,效果一定不錯。

是的,我們應該把課堂帶到生活中,把大問題化小問題,讓學生多説,充分發揮想象,讓我們的課堂有生活的氣息,有知識的氣息,有希望在飛……

?牧童》這首詩生動地描寫了牧童放牧晚歸後那種安然與恬淡,自由自在與愜意的生活。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這生動的一幕,是由遠及近出現在視野裏的。

在教學中,學生興致勃勃地朗讀古詩,詩中有思,學生不斷抓住相應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詩所傳達的意境。從鋪字體會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從弄字體會到了一種情趣;從卧字中體會了那種隨心所欲的牧童生活,還有的學生的腦海裏湧現出許多不同的理解,在彙報的過程中,更是精彩紛呈,充分展示了孩子們個性化閲讀背後的個性化理解。

在教學中,我特別注重引導學生在對詩意有所理解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感悟和課文的插圖,想象詩中呈現的情景,體會詩中描述的孩子們童年生活的有趣。如不脱蓑衣卧月明引導學生想象:是累了,想躺下來好好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歡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賞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兒,牧童心裏會想些什麼?學生通過想象,體會孩子們童年生活的有趣,並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心靈世界的一種追求,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一種嚮往。

課堂中我還設計了一個小練筆。充分調動學生的經驗積累,鼓勵他們大想象,揣摩人物心理,恰當的描寫人物的語言,把自己喜歡的詩句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就像是電影裏的人物讓他動起來,配上聲音,有了色彩,那就是充滿生活氣息有聲有色的故事。

在一碧千里、翠色慾流的原野上長滿了青青的野草,好似給茫茫的大地鋪上了一張天然翠色的綠毯。晚風拂過,在安靜的原野上,突然傳來隱隱約約的笛聲。時而快、時而慢,時而飄逸、時而沉重。原來是一個放牧的兒童在吹笛嬉戲。牧童是在家裏吃飽了飯出來的,快臨近傍晚了,他還是身着自己放牧時穿的蓑衣,小禿頭上戴着一個藤條編成的斗笠,打着赤腳,直接躺在無邊的原野上,眼睛目不轉睛地望着圓如玉盤的月亮,彷彿在想什麼,手握着長笛,嘴巴里含着一根草,用手枕着頭,自言自語地説:今天就這樣過去了,明天該怎麼放牧呢?把可愛的牛兒帶哪兒去呢?......過了一會兒,他就睡着了。

綠草如茵,茂盛平坦的草鋪滿廣闊的原野,放眼望去無邊無際。猶如一塊巨大的綠毯,蒼翠欲滴。牛羊走在上面,好像給巨大的綠毯繡上了大花。忽然,從遠處傳來一陣陣笛聲,笛聲悠揚悦耳,婉轉飄逸,時斷時續地,隱隱約約地從遠處傳來,似乎在逗弄微風。天漸漸暗了下來,一個戴斗笠,身披蓑衣,穿着灰色的衣服,腰中繫着一根紅繩子的小牧童從遠處走來。他長得眉清目秀,一雙眼睛炯炯有神。他手恥鞭子,一邊驅趕着羊羣,一邊唱着牧歌,歌聲清脆悦耳,如同一隻快樂的小白靈。歌聲盪漾在草坪上,樹蔭裏。當牧童吃飽飯後,已是黃昏了。他連蓑衣也不脱,就躺在地上看着天空的月亮,月明如鏡,好像一個銀盤,也似一面玉鏡。他手託着下巴,心想:月亮上是不是真有一位嫦娥仙子?好想到月亮上看他的花容月貌。要是我也有一隻玉兔該多好,就可以和玉兔一起玩耍了......

讓學生做到讀寫結合,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從此看出,這樣授課的效果很不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