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大學聯考作文大學聯考作文範文6篇 大學聯考滿分作文範例研究

來源:巧巧簡歷站 2.33W

全國大學聯考作文是每年大學聯考必考的一項內容,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思維深度。那麼大學聯考作文應該怎樣寫呢?以下是一些具有參考價值的大學聯考作文範文,希望能夠對學生們的複習備考有所幫助。

全國大學聯考作文大學聯考作文範文6篇 大學聯考滿分作文範例研究

第1篇

智慧大約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心繫蒼生,積極入世;另一種則是超然物外,高蹈世界,瀟灑出世。

但此兩種,都要有“愚”。這裏的“愚”,並非愚鈍,而是老子所言的“大智”,乃是要求人們忘記一些東西,讓智慧成其為智慧。

這幾年來,網上湧現許多“大v”,粉絲也是動輒上百萬。其中有如孔慶東,時常與人掀起罵戰,粉絲皆叫好,稱其為“犀利”、“智慧”。要我説,這並非智慧,充其量不過是“小聰明”罷了。

智慧者,首先着眼於大事,從不拘泥小事;其次,心中須無雜念。像那些左顧右盼者,心中其實充滿了“欲”,實在難以稱之為智慧。

不免有人要説,要人心中無“欲”,豈不是個個都去當和尚嗎?非也!我所謂的“無慾”,乃是專注心中所思,摒除雜念,篤定地行己,抑或是堅持人生的某種信念。

我們中國人歷來是講究中庸的,而當下卻戾氣不少。於是,當我們面對生活中的爭吵乃至網絡罵戰時,若能平和以待,堅守“中庸”,這便是智慧。這種智慧,本於我們對傳統道德的堅守。

智慧也是一種“慾望”,是一種把他人接納到自我中的慾望。這便是入世的智慧。孔子一生風餐露宿,周遊列國,只為傳播“仁”,恢復禮制,乃至被農夫嘲笑“其愚不可及也”。孔子愚嗎?他確實有點愚,愚就愚在“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永遠像箭一樣,一往無前;愚就愚在明知會失敗,卻盡力一搏。“天不生孔子,萬古如長夜”,孔子以他的失敗,以他的智慧,豐富了人類精神,啟示着我們民族的心靈遠遊。

智慧又是人生境界。佛家有語:“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這智慧,是看破了俗世糾葛的一種超脱。王維正是有了這種智慧,才會在官至右丞後突然隱去,才有了“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曠達;才有了“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的澄澈。清人張潮也是在看破物質喧囂後才寫出《幽夢錄》,才有了“人生三境界”。這時,智慧之愚便是對於人間煩惱的忘卻,對生命大自由的執着追求。

智慧的景象,其實是我們對於人生和生命的感悟。能“愚”者,善“和”善“舍”,無“欲”有“願”,故能漸臻“三境”,智慧地生活。

全國大學聯考作文大學聯考作文範文6篇 大學聯考滿分作文範例研究 第2張

第2篇

當下,碎片化閲讀正以不可阻擋之勢席捲而來,處身其中的我們,應該何去何從?

每天每天,我們都在接受着往來不絕的信息的衝擊,而完整的、深入的、豐富的“深度閲讀”,正在與浮光掠影的淺閲讀做鬥爭。當深思熟慮、嚴肅理性淪為雞零狗碎、東拼西湊的碎片時,閲讀的本質便發生了扭曲,我覺得,這是閲讀的悲哀,更是文化的悲哀;這是個人的悲哀,也是我們羣體的悲哀。

碎片化的閲讀,在街頭巷尾隨處可見——早晚刷幾條勵志微博,公交車上用眼一瞥今日新聞,下班後用電子書“秒殺”網絡小説——我們將閲讀時間分解,用簡化了的語言闡述了更大的信息量,我們在急促的生活節奏下擠出一點精力享用一碗速成的心靈雞湯。但是,我們卻忘了,雞湯雖好,卻不管飽。

碎片化閲讀,暴露了時代文化生活的弊端。其實,真正的閲讀是不可複製的個人體驗,它能帶給人精神的觸動與心靈的昇華。薩特曾這樣描述自己的閲讀體驗:我在書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我又在書裏重新開始我的生命。是的,完整、深入、全神貫注的閲讀,才能直抵靈魂最深處。而碎片化的閲讀,最終只會讓我們的思想成為風中的柳絮,碎片化的閲讀,難以帶給人內心的震撼與精神的洗禮,更不必説靈魂的淨化和提升。

碎片化閲讀不僅反映出破碎的生活,更折射出個體精神碎片化的困境。當整片美文被撕扯成碎片,當斷章取義引發越來越多的誤會和矛盾,當囫圇吞棗不求甚解滲入到了人的思想,於是,我們的生存語境便成為一地雞毛,雜亂無章。我們對長篇鉅著和深邃哲理的理解感到無力,對功利與平等的渴望令人奮不顧身投身於成功學的羅網。於是,教授為官、文壇出位,文化淪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赫胥黎在《美麗新世界》裏警告人類:我們將毀於自己所熱愛的東西。的確,碎片化的閲讀表面上看起來提高了我們的閲讀量,但也正是這碎片化閲讀碎片化了我們。

“我們真正感到悲哀的,不是因為不會笑與不會思考,而是我們不知道我們為什麼笑與為什麼不再思考。”在面對碎片化閲讀鋪天蓋地而來的時候,我們是否應該為時代文化的失落與精神文明的失陷敲響警鐘。

第3篇

我在沉睡中,突然,我被一輛車搶走了,原來,這輛車是時光老人變的。

我看到10年後的地球,樹木鬱鬱葱葱;河水清澈見底;小溪叮叮咚咚的唱着歌;來到了森林,動物們又蹦又跳,葉子新鮮嬌嫩,空氣甜潤誘人;來到小溪邊,撩起一口水,那水又幹淨,又純淨。

我們來到城市,花兒欣然怒放;人們正在給花兒澆水,正在給小草施肥。

來到大海里,小魚歡蹦亂跳;小蝦東張西望;彷彿在説:“大海好美啊!大海變得比以前美麗多了!”

來到山莊,看見樹木的葉子,一個個濕潤潤的,一定是剛下過雨吧!人們也不再砍樹木了,有的人還在種樹,當然變得很美,人們也不砍樹木燒飯了,都是用一個個不污染器。汽車也不會在冒煙了,飛機也不會污染天空了,大自然也寧靜了。

江河奔流不息,河水碧波盪漾,讓人們覺得這是多麼美好,讓人們覺得大自然是不能破壞的,水也要珍惜的。我敢猜測,幾十年後的地球,一定會比我想象的更加美好,雄偉,華麗。而且,我們人類一定會開心,地球媽媽也一定會眉開眼笑的,這樣多麼美好,多麼壯觀,多麼的讓人類自豪。

我生在家鄉,長在家鄉,和家鄉有着豐厚的感情,幾年後,我的家鄉將會更美麗!

幾年後,家鄉有了綠色環保的工廠,不會污染,反而讓花草樹木不斷長。變成森林,變成草坪,變成大花園……花、草、樹有了生機,有了一個全新的綠色生命,把家鄉細細裝扮。

幾年後,家鄉有了環保汽車,不用汽油,有光就能開動,那兒開開,這兒開開,既省錢又省心,把原來的家鄉污染永遠消失。

幾年後,家鄉有了環保形房屋,房屋裏感受到綠樹成蔭,百花齊放的想象,往外看,全是樹,全是綠色,藍天作為白雲的背景,天天有好夢。

幾年後,家鄉有了環保牛奶,食品,打開綠葉包裝,聞起來有樹和草的味道,吃起來有花的清香,無香精,純天然,醫院再沒有病人。

幾年後,家鄉有了……總是説不完,慢慢地,漸漸地,家鄉一定會變成綠色又環保的世界,既乾淨又美麗的大家園。

第4篇

蘇格拉底曾言:“寬容不是始於高尚,而是始於天然:不應因別人的舉止粗魯而生氣,正如不應因身體上有缺點而生氣一樣。”因此,站在個人的角度上談寬容,這種寬容事實上是不存在的:寬容只存在於民族,國家,或者説人類的前提之下。

曼德拉在飽受二十七年的牢獄之苦後,並沒有將自己的怨恨發泄於任何一個白人身上,相反,他卻化干戈為玉帛,使南非躲避了一場血雨腥風的戰爭。假使在他出獄之後選擇的第一件事不是寬容,而是一昧地報復白人,那麼這個國家將會永遠處在仇恨之中,南非將永遠沒有未來。在他後來對自己出獄時心情的描述中,他寫道:“當我走出囚室,邁過通往自由的監獄的大門時,我已經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與怨恨留在身後,那麼我其實仍在獄中。”為什麼曼德拉在這樣一種境遇之下選擇了寬容?因為尼采説過:“偉大的自我意識,不是作為個體,而是作為人類。”曼德拉正是考慮到了種族歧視給人民帶來的巨大迫害和全體人民的福祉,才會以大局為重,與白人握手言和的——他的寬容建立在了國家之上。誠如他在就職演説上所説的:“南非屬於一切居住在南非的全體人民,沒有黑人和白人之分”,“把南非建成一塊沒有仇恨和歧視的土地,一塊充滿希望的土地”。

清朝時期,宰相張廷玉與一位姓葉的侍郎的老家都在安徽桐城。兩家毗鄰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但為了地皮,卻發生了爭執。張老夫人便修書到京城,要張宰相出面干預。但這位宰相到底見識不凡,在看罷來信之後,立即作詩勸導老婦人:“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漢始皇。”張母見書明理,立即把牆退後三尺。葉家見了,深感慚愧,也馬上把牆向後退讓了三尺。這樣,張葉兩家的院牆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張廷玉為什麼能在身居高位的情況下,選擇寬容?顯然,他的寬容並不以自身為前提,而是以鄰里和睦為基礎。

“天稱其為高者,以無不覆;地稱其廣者,以無不載;日月稱其明者,以無不照;江海稱其大者,以無不容。”什麼才是真正的寬容?如果寬容僅僅建立在個人利益的基礎之上,那麼,就像蘇格拉底所説,這樣的寬容事實上是不存在的;真正的寬容必然建立在國家、民族,乃至於人類之上。

第5篇

從傳統中萃取出新式花茶,是小羽對創新的詮釋。正如庫克所言:“不創新的後果,就是消亡。”而小羽面對鋪天蓋地的抄襲之風,坦然改弦更張,用規範改造市場,以創新披荊斬棘,迎來了新式花茶的春天。其中創新鑄就的匠人精神便可窺見一斑。

有人會問:難道傳統不好嗎?延續傳統固然是對經典文化的尊重,正如我們公認西湖龍井沁人心脾,鐵觀音香甜濃郁一樣。但我們不得不贊同李可染的觀點:“踩着前人的腳印前進,最佳結果也只能是亞軍。”而小羽看到前所未有的,並堅持發展壯大,帶領更多的人走向致富之路,她堪稱花茶之冠軍。反觀那些毫無頭腦,以複製為傲之輩,這些人難道不是我們中國市場上的“中堅力量”嗎?小羽是創新鑄造的工匠,講究精益求精,而他們則是鬆散的市場監管下偷生的`蓬蒿,在無人問津的荒郊瘋狂地搖曳,可悲!可歎!

中國缺的就是這一份工匠之魂,中國是製造大國,然而“中國製造”卻怎麼也洋氣不起來,令國民尷尬的是,日本馬桶蓋被熱捧,澳洲奶粉被中國代購哄搶一空……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何在?歸根究底,就是我們有了太多太多的假冒偽劣者,而少了和小羽一樣肯用心打造出作品的匠人,(壽司之神)一度讓我震撼:小野二郎為了讓章魚肉不像橡膠似得僵硬,要對其按摩四十分鐘;為了使米飯鬆軟可口,要保持它在人體温度左右。如此用心對待自己的作品,而不是草率地謀求暴利,對自己的商品不加情感。這也許是海外商品更滿足國人需求的原因吧!

真正的工匠精神當然不止於庖丁解牛般的,抑或是小野二郎般的熟能生巧和認真對待。更重要的則是市場監管下的創新了。只有嚴厲打擊假冒偽劣者,宣揚真正的大匠精神,就像齊白石告誡弟子:“學我者生,似我者死。”讓商家認識到:質量比重量重要!才能為更多的“小羽”鋪設暢通的大道,為他們提供創新的信心!

而小羽的同行要做的,就是《禮記》中所説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多駐足想想怎樣做得更好,怎樣帶領市場前行,使中國有朝一日成為“瑞士手錶”“德國製造”一般的存在,這才是我們的追求!

大國工匠,用規範引領共贏之路,以創新鑄造工匠之魂!

第6篇

方有方的稜角,圓有圓的弧度,兩種不同形式的美,讓人讚歎。殊不知,將兩者巧妙結合,更能達到令人驚歎的效果,所謂完美無缺,是也。

方形建築給人以莊嚴,圓形建築給人以遐想,將方形與圓形相結合,予人以清新、脱俗的視覺感受,我想,看這樣的建築,永遠不會感到累。不難發現,一些獎盃也是將圓與方有機組合,經多種變換,構成這麼個吸引眼球、令人神往的物件。有圓無方,抑或有方無圓,均讓人感到厭倦——太單調了。而方中有圓,圓中有方,給人以神祕的色彩,這樣的效果,僅藝術所有。所以説,方圓之用,何以用,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

圓的物件,常用方形器具裝固,通常是因為圓形(或球形)物件不穩固,而方形的器具能穩如泰山,試想,如若沒有方形器具,將會造成多大的麻煩和擔憂。圓形的酒瓶一般裝進方盒裏,是為了減少運輸、遞送過程中的碰撞,起到了緩衝的作用,倘若沒有方形盒子,這將帶來多大的損失?方圓之用,其實也就是各取所長的過程。

為人處世亦如此。我們就如同那方形物件,需要不斷地完善,不斷地磨鍊,成為圓形的物品。我們也如那圓形的物件,可以通過不斷打造,或者通過“方形”的幫助,來彌補自己的缺陷,從而活出稜角,活出精彩。方圓之用,不僅是一門藝術,更是我們處世中悟出的一種哲思,這種哲思,需要我們不斷地去品味。

能做到方圓之用的人,才是真正的王者。做到方圓之用,需要我們清楚地發現自己的不足,需要我們謙遜地向他人學習其長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容易地獲得成功。生活中有些人,正是因為不懂得“方圓”之道,從而錯失良機,無法達到彼岸,這樣的悲劇,讓人心痛,更讓人警醒。

方圓之用,永遠是一個説不清楚的話題,它因人而異,因事而變。方圓之用,永遠值得我們去體味,去感悟,去實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