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大學聯考廣東滿分作文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W

優秀的作文是需要融入自己的真情實感的,一個好的作文開頭可以對作文分數有很大的提高,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2023大學聯考廣東滿分作文6篇,感謝您的參閲。

2023大學聯考廣東滿分作文6篇

2023大學聯考廣東滿分作文篇1

每一個季節都有自己獨特的自然現象,彩虹、雷電、暴雨、雲朵、雨滴……這一切是那麼繽紛,而我卻只有單調的白色。

“冬天,來臨了,我的生命,該結束了。”我喃喃自語,潔白的身影透露出無限的悲哀。“沒關係啊,下個冬天我們又是雪花啊!”一旁的雪花小露對我説,沒錯,我就是一片潔白無瑕的雪花。“你還想做雪花嗎?”我轉過頭對上小露那猶如漣漪般透明美麗的眼睛。小露點點頭,又説:“雪花很純潔啊。”“純潔,嗎?”我又一次的自言自語使小露摸不清頭腦。見她那副可愛模樣,我微微一笑。

“鐺鐺鐺”一陣急促的鈴響,使雪花們不知所措。一切都結束了,這就是擁有美麗的代價嗎?我在心中默唸着,轉頭對小露説:“該走咯。”小露高興地奔向大地,邊樂天地説:“美麗的大地,我終於能見到你了!”而我,依依不捨地望了一眼天空,這裝滿我回憶的家園,“不知何時再見了。”我輕輕地説,便緩緩走向大地。

就這樣,這一年的第一場雪,降臨了……

“天哪,這真美啊!”等待降落的我,聽到一陣陣的讚美聲,緩緩睜開眼,十分詫異:這真的是大地嗎?此時的大地猶如銀蛇舞動般,銀裝素裹的大地是那麼閃耀,一條條大道上鋪滿了白雪,像一條通往天堂的聖潔之路,真讓人不忍踩上去。

“快看,下雪了!”隨着男孩的一聲吶喊,在教室裏的孩子們都紛紛跑了出來,剛想玩雪,便被老師攔住了,接着又似乎自言自語地説:“雪,是冰冷刺骨的,因為它是哭泣的眼淚凝成的悲傷;而雪,又是純潔美好的,因為它是寧靜的天空送給大地的天使。”才讀幼兒園的孩子根本聽不懂老師講的是什麼意思,只知道這是從天而降的我們是世上最美的仙子。

聽了老師的話後,我彷彿找到了心靈的寄託,悲傷的心情彷彿得到了一個向知音吐訴心聲的機會,畢竟,人們看到的只是擁有美麗外表的我們,根本不會真正去體會雪花的內心,去體會雪,為什麼是冷的。老師的話讓我豁然開朗,我發自內心的一笑,在空中綻放着只屬於我的獨一無二的美麗,獨一無二的純潔,獨一無二的夢幻,獨一無二的温柔,以及那一絲絲掩藏不住的悲哀。

此時被雪裝飾的天與地,顯得那麼温柔,那麼寂靜,又那麼悲傷……

我緩緩走向老師,輕輕躺在她肩上,老師的體温在我體內翻滾着,我知道,一靠近人類,身體會融化得更快,但是能在生命結束之前,聽到有人對我們雪花的真情吐訴,肯瞭解我們,“真幸福啊!”我説出來我一生都不會對人類説的話。身體已經融化,但老師身上的餘温卻遲遲不肯退去……

作為雪花,作為純潔的天使,我此生無悔……

2023大學聯考廣東滿分作文篇2

強者不喜,弱者不悲

“生而強者不必自喜,生而弱者不必自卑”,這是毛澤東1917年4月《新青年》發表《體育之研究》一文中提出的觀點。

1917年,當時的毛澤東正值青春風華年代,當時的國家也正遭受外國列強欺凌蹂躪時代,我們的國家,從實力上來説,是弱國,外國列強從國力上來説,是強者。但是,強者,你不要沾沾自喜,弱國,我們更不自卑。強者,如果隨意欺凌踐踏那些弱小者,必定是失去道德,失道寡助,人民的力量,如涓涓細流,彙集在一起,可以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濤濤江河,滾滾向前。

從毛澤東當時所處時代來看,我們當自強,弱者要變強者,必須自強,自強則需要要努力,需要勤奮,有奮鬥精神,有戰鬥力,有自信心,有搏擊長空的青春力量!

生而弱者,不可悲;只生而強者,不必喜。強者,更強,則要有一顆良善之心,不可以強欺弱,正如列強之國,以自己的強勢來侵犯弱國,這就不是真正的強大了,這種強,終究失去民心,這種強,必將將世界推向戰爭,失去和平,將歷史推向倒退!所以,如果不是懷有大愛懷有良善的不是從歷史和世界和平的強,不可以稱之為強!我們需要的強,不是霸權,不是獨裁,不是唯我獨尊的一言堂!

生而弱者,是可以強大起來的,正如一個的體質,弱小多病,倘若勤鍛鍊,勤堅持,不放棄,對身體和生命懷有熱愛之情,那麼,日積月累,你的體質是可以由弱變強的,你的身體是可以日日強健起來的。同樣的道理,一個企業,一個國家,也是可以從弱至強的,前提是,一個企業,一個國家,有奮鬥心,有敢戰敢搏的精神,不自棄,有信心!

其實,強與弱,是辯證的,真正的強,來自不捨的努力,永遠的熱愛,持久的勤奮,如果能做一點,我想,即使是暫時的弱,也會在堅持的努力下,步步為強的。個人如此,國家也如此!

2023大學聯考廣東滿分作文篇3

記得開學後不久的一次班會,龐老師讓每個同學在卡片紙上寫下自己學習方面的心願,然後摺疊起來,放入愛心箱。再由同學們排隊隨機抽取一張卡片,幫助被抽取到的同學實現願望,還要不被對方發現。由於當時,我比較膽小,所以在人際交往上不是很強,不能夠交到更多的朋友,甚至有時會有“落單”的尷尬,所以我毫不猶豫的在卡片上寫到“希望自己增加人際交往能力”。然後,緊張而又期待的放入了愛心箱。

我的性格比較內向,朋友不多,所以當我抽到那張藍色的卡片紙時,我心裏一直想的就是“一定要是我的好朋友呀!”,“不是好朋友,但願是個女生吧!”……伴隨着我的“禱告”,我緊張而又哆嗦的打開了卡片紙,“吳宛凌”三個字一下子躍入我的眼簾。“呼……”我長出了一口氣,還好是個女生。但是我又焦急了起來,我和吳宛凌很少打交道,我要怎麼做,才能既幫助她,又不被她發現呢?再一看她的心願:1、改掉上課走神的習慣。2、改掉上課説話的壞毛病。平時我和吳宛凌很少説話,她説的第一個心願,我自己做的也不夠好,怎麼辦?嗯……我想,讓我們一起努力來改正它吧!

為了和她一起改掉第一個壞習慣,上課時,我也努力做到認真聽講,不走神,順便再看看吳宛凌的表現。由於她和我坐在一排,中間只隔着過道,所以在聽講的同時,還可以“監督”她,我暗自竊喜。我發現吳宛凌學習成績很好,上課大部分時間都很認真,老師講的重點,她都有認真記筆記,只偶爾會走神一下。而我往往重要的知識點沒有認真聽,導致了我的學習效率較低。在這一點上,我反而要多向她學習呢!

我決定幫她實現第二個心願。發現她平時上課會有一些和其他同學説話的現象,有時説話次數較多了,我就假裝若無其事地説:“別説話了,打擾到我們學習了!”她有時也會盡量去改正,但還是會經常管不住自己。但是,能有一點進步也是好的。“慢慢來吧!”我心想。

不知道是我的`後知後覺,還是我的“隱形天使”做的太隱蔽,又或者是“她”或“他”根本忘記了幫助我,我怎麼一點也沒有感覺到我的“隱形天使”在行動呢?不過我想,自己的心願也不能全倚賴別人呀!我也要自己努力起來!慢慢的,我交到了新的朋友,也嘗試主動和同學們説話了,雖然剛開始還是會有些小緊張,但是我已經很滿足了!

2023大學聯考廣東滿分作文篇4

北京的香山就是一個小小的自然圈,秋天的它是那麼的美,如同一處火的海洋。走近其中,就如走近自然。

走上香山的林間小道,踩着落葉吱吱作響,微風吹動一片片綠的、黃的、紅的樹葉輕飄飄的散落,帶着自然的清新的味道蔓延在人們的嗅覺之中。香山的土地是那麼的柔軟,踩上去如同踩一塊海綿上,時不時浸出一點水來,便鞋子上沾滿土氣息。落葉鋪在地上,形成一道紅火的小徑,待秋天一過,它們化為養料,化作春泥,使香山的樹長得更加茂盛,也讓這裏的景更加美麗。

茂盛的樹上有鳥類鳴叫,婉轉的歌聲猶如天籟之音,引得我幻想這些鳥類的模樣,它們的樣子肯定是極可愛的吧!一隻不知名的鳥兒從一處枝頭撲稜撲稜地飛向空中,帶着自己的希望向天邊飛去時,也讓我知道了這個自然的神奇,鳥兒帶我更加走近香山的自然。

秋天的香山,美的是這裏的樹,紅中夾帶着黃與綠,錯落有致,樹的根鬚向地下室直蔓延,突出它們的年齡以及經歷過的滄桑。這裏的樹我大多叫不上名字,但又何必去了解它們的名字呢?我們是來親近自然,而不是辨別自然的,自然這麼美,為什麼不多去體驗呢?你看這火紅的樹葉飄散是否會讓你想起霜葉紅於二月花?這裏美麗的景象是否地讓你停車坐愛楓林晚?自然啊,你為何這麼美?讓我站在香山裏為你駐足。

天氣不似預期,天空中風起雲湧,樹葉沙沙作響,散落的葉片層層高。雨,毫無預兆地下了起來,香山中的花果清香,叢林氣息霎時間融入雨水中,人們似乎在雨中就能走近自然,感受它的愛。當你也隨我撐起雨傘走上半山腰,再俯視山下的樹林,雨模糊了他們卻給他們帶來一場美麗的交響樂,也給她們繪製出一幅美麗的油畫,這等美景是電視與電腦體驗不來的,因為這裏還有自然的氣息與自然的聲音。

雨漸小,自然的氣息依舊瀰漫在空中。可惜時間給予我領略自然的太小了,匆匆忙忙踩着混和樹葉與雨水的之地,帶着這裏的自然味道跟隨旅行團離去。自然的清香留在我心,又有身臨其境才能真正地走近自然。

蘇軾有言:人間有味是清歡。漫賞春光,流連山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何必侷促一室之內?品味自然的滋味,親近自然,投身明麗山水,如畫風光盡享生命清歡。

怡情自然之樂,遍賞山水,自古已有文化淵源。東晉謝公隱於東山而不仕,會稽秀麗山水中,留下他瀟然背影,如同凝成一支笛曲,悠然迴響於林間。宋代雅士林逋亦曾言:山水與我情相宜也。文人墨客總有牽掛心中的山水情懷,山水為伴,生命在其中找到了文化共鳴與深長情誼。

親近自然,感悟自然,從中獲得的是心靈的洗禮與靈魂的豐盈。王摩詰隱居終南,行到水窮處便坐看雲起,偶遇林叟便談笑無期。與清風明月共修煉,與花草蟲鳥悟菩提。他在自然界的花開花落中,品味出生命的浩瀚博大,獲得人生的徹悟,再無煩惱困頓,靈魂純粹而明淨。自然便是如此玄妙,看似無法滲透,實則身處其中,便能獲益無窮。喜馬拉雅山下的不丹王國,一塊藏傳佛教深入人心的土地,人們深信自然有靈,皆與自然和睦而居,在這裏只有純淨的山水滋養人心,人們接受明媚陽光最無私的饋贈,臉上洋溢着安寧的笑容。自然,其實觸手可及,每個人都能夠對話自然,感悟自然的無限生機與平靜安寧,靈魂自然受到洗禮,這正是自然最美好的饋贈。

投身於自然,用心去感知,用心去觸摸,身處其中,這本身更是一種積極的生命姿態,一種高致的精神美學。福樓拜曾寫信致女友:我拼命工作,按時看日出……惜時如金的世界大文豪竟將晨曦之降視若盛世,按時靜賞。原來,當那晨光穿過天幕,彷彿朦朧如蛋殼白的天空,是一天中最新鮮純淨的時刻。靜坐窗前,那是自然對生命的致禮。正如王開玲曾説:做精神明亮的人。親近自然,每一縷晨光的意義,代表着自然的張力與生機。感悟品味,生命接收自然的贈予,豈不是一種積極的生命姿態,一種明亮樂觀的精神美學?

現代社會的紛擾喧鬧中,人們更應走近自然,投身自然,讓自然之美洗去浮華與疲憊,詩意地棲居。王國維曾説: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跳出世俗浮華,擺脱生活的煩惱與疲憊,投身自然,尋覓生命最純粹的本色,最本真的格調,盡享塵世清歡。

春風飛揚,春意浩蕩,又是一年春光明媚,歲月在春色中甦醒。願親近大自然,遍賞春光爛漫,生命芳香瀰漫,清歡相伴。

?點評】

這是一篇議論文,中心突出立意明確,文章首段明確提出中心論點,即親近自然,盡享生命清歡。全文圍繞親身感知自然的途徑所獲得的結果、意義行文,層層深入思路明晰。文章思古鑑今,指出文人墨客盡賞山水的情懷自古有之,親近自然一方面能獲得心靈的洗禮與靈魂的豐盈,另一方面,用心感知、觸摸自然,更是一種積極的生命姿態,一種高致的精神美學。能夠從這兩方面分析和論證,顯示出該考生對材料的理解和思考已達到了一定的深度。雖然文章後半部分借用了王開嶺《按時看日出的人》一文的觀點和語句,但運用得還是較為貼切自然,不生硬。反觀現代社會,文章呼籲人們投身自然去尋覓生命本色、盡享塵世清歡。末兩段稍顯拖沓,收束可更簡練些。整篇文章緊扣中心,材料豐富,語言簡潔並具有古典的詩意美感,書寫乾淨美觀。

看天光雲彩,能測陰晴雨雪;漫步林間,能觀草長鶯飛,枝葉枯榮,可無法細説萬物之性。打開電視,輕點鼠標,可知萬物原理,可無法身臨其境。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遠。在我看來,身臨其境,用心感受,即便不知萬物原理,自然也並不遙遠。

看來山峻嶺,清流激漓,即便你不懂山的形成,你卻能用心感受山的巍峨,水的靈動;看萬花紅遍,綠蔭環繞,即便你不懂花的種美,樹的生長,你卻能用心感受花的甜美,樹的奉獻;看繁星閃爍銀月懸空,即便你不懂星星的距離,你卻能感受黑夜的神祕與趣味。由此可見,如若心有自然,心繫自然,雖不知萬物進化理論,卻能感受自然的魅力,自然的靈魂。自然,近在咫尺。

身臨其境,用心感受自然,使人獲得身心愉悦。古人有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當你貼近自然,你會收穫不少意外的驚喜。當你與家人朋友出外旅遊時,因為有清泉叮咚,你會收穫趣味;因為有雄偉瀑布,你會歎為觀止;因為有蟲魚鳥獸,你會驚喜不斷。當你在自然給予你的一切中享受,當你被自然親切納入懷抱之時,你是否有發現,即便你不懂鳥性不懂花語,你卻已經與自然如此貼近?你是否有發現,是自然帶給你的喜悦與驚奇,讓你覺得自然其實並不遙遠?

身臨其境,用心感受,自然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昇華。蘇軾被貶黃洲時發出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慨,是自然的雄洋壯立,使他認識到人生短暫,何必難為自己?才會有他積極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嵇康喜愛竹林,喜愛竹林中悠閒的雅士生活,是自然的清高秀麗,使他擁有竹子般正直的性格,不願與世同流合污。我認為,我們從自然中感受到的力量,吸收到的精華,能使我們的涵養進一步提升,使我們的信念更加堅定,使我們的生命更加圓滿。而這一切,難道懂得萬物表面的原理能比得上嗎?

誠然,有人認為懂得物性更重要。不可否認,通過現代的信息技術,我們可現清楚瞭解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然而,這一切卻只停留在表面,你未曾用心去感受自然,你亦未曾得知自然的真諦,所以這樣,自然只會越來越遠。

嗅一嗅花草的清香,感受清風的靈動,融摸水的温潤,你便會窕爾一笑,用心感受自然,你會發現,自然,就在身邊。

伴隨着現代科技的發展,人類得以藉助電視、網絡等手段以認識自然。但若把科技當做感知自然的真正途徑,在我看來,不免可悲。

是的,科技只是工具,只有親身走進大自然中,仰觀宇宙,俯察萬物,才能夠真正感知自然的美與力量。

何謂感知?感即感受,知為相知。明白了這一點,便可知為何科技手段無法讓我們真正地親近自然,感知自然。

電視可讓我們知曉全球天氣,網絡可讓我們將生物知識盡收眼底,科技的確為我們提供了了解自然萬物的一種極便利的途徑。然而,這頂多可算作對與自然相關的科學知識的學習與認知。科技歸根到底只是一種工具,它始終無法讓人感受自然之美。正如孩子們從來不會為屏幕上的紅花綠葉而歡呼雀躍,畫家們從來不會面對電視上的湖光山色欣然揮毫;同樣,天氣預報不會讓詩人詩興大發,生物綱目種屬也無法讓作家文思泉湧。作家遲子建曾説過:大自然是我的另一顆心臟。既然如此,我們必須放下鼠標,離開電視,親身走向大自然,方有望與大自然相感相知,相親相近,讓心靈得到美的洗滌。

以親身走進自然的方式,其意義還不止於對美的感知,更在於通過與萬物的接觸,感知自然的智慧和力量,從而對自然長存一顆敬畏之心。

人本為自然的一個部分,然而,工業文明的興起,斬斷了人與自然間的紐帶。人們得以認識自然,改造自然,這便使人類對自然失卻了敬畏之情,卻添了一份征服自然的野心。試想,若只從天氣預報中認知自然,又何談對藍天白雲的珍惜;若只以生物知識概括自然,又何來對花草樹木的珍視與保護?過分依賴科技,卻失卻了對自然的親身感觸,使人類忘記了自己在世界上的身份,於是我們肆無忌憚的破壞自然,製造出霧霾封城,河水重金屬含量超標這樣種種的荒謬事情。科技並沒有讓人與自然更近,相反,它疏遠了人與自然的關係,讓人在自高自大的狂妄之中忘乎所以。因此,唯有讓我們重返自然,親身感受自然,我們才能重拾那份敬畏之心,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靜坐蓮池旁,與蓮花久久對視,莫奈才能創作出傳世佳作《蓮花》;走進馬羣中,與奔馬朝夕相處,徐悲鴻才能在畫中淋漓盡致地展現馬的健美與力量。此二者,皆以親身接觸的方式,走進自然,想必這便是他們得以與自然相感相知,並從其中獲取心靈的力量的原因。

讓我們走進自然,於天朗氣清之時,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與大自然真正相感相知,相依相守。

?滿分作文點評】

本文立意準確,自始至終均在證明一個觀點:要想感知自然,就必須親身走進自然,才能敬畏自然。

文章採用先破後立、層層推進的手法證明自己的觀點,結構嚴謹。

文章先指出電視網絡等科技手段在感知自然時的不足:無法讓人感知自然的美和力量。用孩子、畫家和作家面對屏幕等媒介的表現證明自己的觀點,又用遲子建的言論作證,事、理結合,言之鑿鑿,使論證嚴密。

接着,文章提出一個深刻的觀點:親身走進自然的意義不止於對美的感知,更在於感知自然的智慧和力量,從而對自然長存一顆敬畏之心。作者提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是人類卻因不親近自然,或只通過媒介瞭解自然,造成嚴重後果:與自然疏遠,甚至破壞自然,使霧霾封城,河水有毒。行文至此,問題的原因、結果已經闡明。以上是破。

最後兩段,文章通過莫奈親身觀察荷花、徐悲鴻走進馬羣的成果證明,人只有走進自然,才能真正與自然相感相知,獲取力量和智慧。這是立。

全文1000字左右,內容豐富,所用材料真實、典型,具有説服力。對比、假設論證手法的運用,突出了通過親身感知自然這一方式的優點和通過媒介感知自然的不足。語言流暢,成語運用恰到好處;用到反問、排比等修辭手法,使文章更有氣勢和力量。

這篇考場作文,還有一個優點:卷面整潔,字跡美觀悦目。

不足之處:開頭稍顯拖沓,可以更加簡潔。一味否定科技媒介的作用,沒有辯證認識。

隨着科技的進步,互聯網、電視等的出現使秀才不出門,盡知天下事成為了可能。通過科技,我們不僅能看遍世界的美景,還能更深入的探索自然的奧妙。科技,拉近了人與自然的距離,讓我們更好的感知自然。

科技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透過這扇窗,我們看見了世界的壯美與遼闊。目前,一組世界與內蒙古撞臉的圖片在網絡上走紅。從圖片中我們能看到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景點在許多地方與內蒙古有異曲同工之妙。網友們紛紛感歎,要是沒有科技,我們也許永遠也不會發現內蒙古那具有國際範的美。的確,如今的人們處在邊界的互聯網時代,不出家門,我們就可以看見內蒙古廣闊無垠的草原,感受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壯闊氣勢。這要放在古代,人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雖然感受更真切,但要忍受旅途的疲憊。在偌大的世界裏,人是渺小的,只有通過科技,才能滿足我們對自然無限的好奇心。

科技總能把我們帶入另一個時空。通過科技,我們無需實地考察,就能從宏觀上把握自然,感知自然。尼泊爾發生了8.0級大地震,令世界為之悲痛。如今,有了科技,我們得以換一種方式心繫災區。通過電視,我們瞭解到災區的各方面情況。通過上網,我們還能瞭解到尼泊爾此次災難發生的原因,震源深度以及可能引發的各種氣象災害等等。科技拉近了我們與尼泊爾的距離。我們無需親自前往災區,便能夠感受自然的巨大威力。有了科技,我們對自然的感知就不僅僅停留在感性層面,我們能更加理性地面對自然,對自然常存敬畏在心間。

我們應該慶幸我們生在一個科技如此發達的時代。科技激發了我們對自然的想象,推動了我們去探索。回首在科技不那麼發達的時代裏,哥倫布歷盡艱險發現新大陸,卻未發現那不是他所向往的亞洲;近代中國人因為科技落後而缺乏對世界的瞭解,妄自尊大……我們要好好利用科技,開眼看世界,更好的感知自然,利用自然。

日前,一封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教師辭職信被稱為史上最具情懷辭職信。我們在最大限度利用科技同時,也不要忘記邁出腳去看看,生活,畢竟還有詩和遠方。

總而言之,在這個不斷向前發展的時代裏,科技的出現總是有利於人們更好地感知自然的。我們應感激:科技拉近了人與自然的距離。

?點評】

這是一篇優秀的考場議論文。本文完全符合題意,觀點十分鮮明。標題科技拉近人與自然的距離就是本文的中心論點,全文圍繞此分別從科技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和科技總能把我們帶入另一個squo;時空squo;兩個方面層層深入地展開論述,層次清晰,論證嚴謹,觀點突出。

本文立意深刻,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思考和見解。作者反覆強調科技能讓我們更好地感知自然利用自然,更好二字體現了小作者並不否定親身感知自然的重要。文中倒數第二段,作者借用時下流行的教師辭職信,提出了也不要忘記邁出腳去看看,生活,畢竟還有詩和遠方,可見其論證思維的嚴謹、辯證,值得點贊。

全文用例恰當,中外並舉,引古説今,詳略得當,內容豐富。語言簡潔、流暢,有一定的文采。假如論證能更深入一點,用例再斟酌一下,本文會更精彩。

星野道夫曾言:同一個地方,不同的人通過自己的角度去看,看到的是不同的風景。感知自然的途徑參差多態,或打開電視欣賞色彩鮮豔的熒屏,或輕點鼠標瀏覽千奇百怪的世界。而我認為,惟有走出房間,走進自然,用眼去看,用心去聽,才能讓我們感受到自然的無限魅力。

通過虛擬的信息網絡途徑去了解大自然也未嘗不可。隨着信息多元化的發展,身處網絡信息時代的我們只需輕輕按動手中的電視遙控器或是鼠標,只要是我們想看到的信息和圖片,都將毫無保留得展現在我們眼前。正如網友侃言:如今的每一個人都是身處茅廬而心知天下的諸葛亮。形形色色的自然風光當然也無一例外得被囊括在其中。人們坐在舒適的家裏便知曉南極企鵝的生活習性,瞭解撒哈拉沙漠的廣闊無垠,清楚四川九寨溝的風景怡人。這種種體驗都是前人無法想象的。

然而,虛擬的網絡途徑只讓人們感受到大自然美好的冰山一角。坐在沙發上或電腦桌前,你也許可以知曉南極企鵝的生活模式,卻無法瞭解身處天寒地凍的環境中,那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是如何抗爭自然給予的挑戰,是如何書寫生命帶給它們的壯歌。躺在舒適的牀上,你也許深知無邊的沙漠帶給探險者們的種種艱辛與困難,但無法體會那炎熱的空氣給人的窒息般的痛苦和那乾燥的沙粒給人帶來的絕望。正如你觀賞着眼前九寨溝的斑斕色彩,卻永遠無法享受那溪流的清冽與拂面而來的清風之柔和。由此可見,僅從虛擬的途徑瞭解自然是遠遠不夠的。

既然如此,不如走進大自然,與它擁有一個心貼心的擁抱吧!當你踏進綠綠的草地,自然給你的不再只是一張翠綠的圖片,而是沁人心脾的幽草芳香和生機勃勃的小動物樂園。當你走進寬闊的大森林,自然給你的不再是一幅幅野獸的畫像,而是地球之肺給人帶來的清新空氣和舒適的蔭涼。比起在網絡中源源不斷的海量自然信息,你不僅收穫了自身親歷的難得體會,而更多的是自然贈予人類的無限美好。還在等什麼?難道要放棄掉那用再多的金錢都買不來的自然厚禮嗎?而只有通過自身經歷的途徑才可真正瞭解那份禮物的厚重與美好。

羅素有言:參差多態乃幸福本源。不要再呆坐在沙發上或電腦前,走出一成不變的生活,用眼去看這大自然的參差多態,用心去聽聽大自然脈搏的跳動。惟有此途徑,人類才能知曉自然母親的美好與神奇。

用眼去看,用心去聽。

?點評】

本文圍繞走進自然,用眼去看,用心去聽立論,思路清晰,結構嚴謹,論證周密。文章開門見山,於首段提出中心論點,主體部分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論證:先從反面論證通過虛擬的信息網絡途徑去感知自然雖然未嘗不可,但是遠遠不夠,再從正面論證只有走進自然才能收穫自然贈予人類的無限美好,結尾再次點題。行文連貫,照應嚴密。語言整飭流暢,句式長短結合,富有節奏,藴涵情感,顯露出較為堅實的表達功底。稍微有些美中不足的是,個別引文不盡準確,個別地方得地不分,個別句子因存在掉字現象而損害到語言之美。

洪荒宇宙之中,歲月長河之上,我們就降生在這一時代,不偏不倚,不快不慢,誕生在屬於我們的時代。我們生長的這片土地,有林立高樓,燈紅酒綠;我們停靠的這個海岸,有冷漠喧囂,名利衝突?

於是我們埋怨此岸的風景,一心想跋涉到看似富饒的彼岸。恰如歷史學家湯因比,他選擇出生在公元一世紀的中國新疆,去感受眾多文化交織迸發的絢爛景象。但正如狄更斯所説的: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每個時代都有其兩面性,所以面對身處的時代要積極地投入其中,縱使身處喧囂,只要在心中修籬種菊,也如身處淨土。

還記得大唐時代的玄奘,那時只有烽火狼煙,錦書雁帛,交通不便,但他乘危遠邁,策杖孤征,穿越一百二十多個國家,心懷寧可西行求生,絕不東還求生的信念,最終達到印度,取經返回大唐。從此,讓更多人在佛經中虔誠地洗滌盡自我的靈魂。玄奘沒有生於這個科技發達的年代,但他憑藉心中的信念,到達了心中的聖地。因此,環境的束縛並不重要,我們所要做的就是適應時代,儘自己所能為腳下的土地植樹種花,涵養靈魂的源泉。

所以面對生活節奏快的今天,我們要在日常工作後為自己衝一杯淨心之茶,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面對道德缺失,人情冷漠的現狀,更要堅守內心本真,儘自己所能為世界點亮一絲光。

生於此岸,認真走好每一步,儘管歲月的跫音落在了此岸,靈魂卻盡情地遊蕩,去感受過去的淳樸,揣摩未來的發展。著名作家熊召政便深刻地體會到這一點。獨自行走在黃山的雨夜中,他不感到寂寞,因為黃山的每一山、每一水、每一木都是等待了他千年的酒友,陪他把酒言歡,與他在崇山峻嶺間完成了一次心靈的對話,讓他領略了千年間時光留下的箴言。

恰如居里夫人所説的:我以為,人們在每一個時期都可以過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生活在這個鋼筋水泥築成的年代,我們也依舊尋得自我的價值,同時也能在心靈清淨中聞宮商角徵羽,行仁義禮智信,我無法趕上李白的春夜桃李夜宴,也不想到未來的土星上居住,我需要的是好好愛護腳下的土地,欣賞此岸的風景,然後讓心靈攜取古今的有益的思想,細描未來的美妙,且歌且行,足矣!

你是否沉浸在電視網絡上獲取全球天氣的便利中,卻早已遺忘庭前靜觀雲捲雲舒的坦然樂趣?

你是否醉心於輕點鼠標即知萬千生物的進化歷程、綱目屬種,卻不曾細嗅薔薇的暗香浮動?

你是否偏安於水泥森林的一隅,滿足於隔着厚厚的玻璃遠遠地觀望着自然,卻未想過掙脱這高科技的牢籠,與天地同呼吸、共起舞?

我們的心啊,不知不覺中已經遠離了自然。當自然僅僅化成屏幕上的數字幻影,它便抽離了我們的心,留下的是乾涸、是機械、是缺少感知自然美的生命。若想真正徜徉於自然之中,唯有將一顆心放逐自然,讓它流轉於鄉野田園、茂密森林、高山溪澗、渺遠天際,心貼接近了自然,自然才會款款而來。

荷爾德林説,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可謂精妙。人本是集山川日月之精華而成的萬物靈長,有什麼理由脱離自然這生命之泉的源頭呢?於是,屠格涅夫潛入深邃的廣闊森林,心與林中生靈的脈博一起跳動,他所感知到的,不僅有生機勃發的四時美景,更有天人合一的舒暢——這才是真正的感知自然。其著作《獵人筆記》,不知要比當下數字化了的自然美景鮮活百倍,縱使所見所感難逾目力之所及又有何妨?所謂心近,自然的真諦便會隨風而來,滋養你心,而自然無窮無盡的魅力,正在於此。

心之近,亦需身之到也。我們運用現代科技觀天象識地理探究萬物奧妙無可非議,然而這些科技越是入侵着生活,我們切身迴歸自然的時間與精力越少,便越難深入體會感知自然的全貌。當今時代,提倡與自然之間的心近,更是倡導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態度。台灣學者的《田園之秋》此。脱離了自然的人,疏遠了自然的人,肉體逃避了自然的人,終有一天會走入過分掠奪自然的怪圈,從而被自然的憤怒吞噬。

心近,自然來。有美景須自去看,勿將科技當成你惟一的眼睛。心貼近自然,自然方會用他的懷抱擁抱你、迎接你,讓你受到精神的洗禮、靈魂的救贖。唯有這樣,方可讓目之所及,變成心之所及;自然之美,化成人心之美。

古諺有云: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這是世代積累傳承的觀天經驗,但看雲捲雲舒,從微末中推測天氣變化,是種享受與樂趣。而回頭開啟電視,世界範圍的天氣預報映入眼簾。兩種感知自然的途徑不同,卻無外乎為觀得天氣,殊途同歸。自然並無需劃分出近與遠。

對於自然,人理應藉助科學發明和經驗去了解,通達宏觀層面,同時用細膩的心仔細體會和感受身邊的微觀自然之美,方可達成宏通科學之通,微感自然之美的境界,實現人、科學與自然最終的和諧。

科學與自然不曾分離,從古代各種水利工具的發明應用到如今發達的天氣監測預報系統發展,人類生產力的提高和科學進步一直相輔相成。人之於自然,甚為渺少,人類沒有能力一一親自探尋自然的所有奧祕,因此自然似乎離人很遠。而科學應用,正是解決人想在宏觀上更好了解自然的需求的有力工具。通過電視,人類可以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地獲取天氣信息、地理資訊,增長了自然知識、彌補了人自身能力和視野的侷限。同時,科學知識對人形成科學思想也大有裨益。達爾文曾説,他對自然的興趣正是從前人的科學著作中萌生的,其中的科學理論如生物的綱目屬種,都對他形成嚴謹的科學思維產生巨大作用。可見,利用科學感知自然,既便捷全面又有利於培養自然科學思維,正是仰觀宇宙之大的好方法。

而俯察品類之盛則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人生於自然,也歸於自然。漢字性中由一人和一生構成,可見人性之真必然離不開生態自然。中國古代有生的哲學,生生不息,物我一體是古代給人們不竭的追求。孟浩然、王維醉心於自然山水,感受天光雲影之變,細觀雲過水動之美,創作出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這樣反映人與自然渾然一體的傳世佳句。人的生命,融於自然生態,同呼吸、共命運。因而多留心身邊微觀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樹,方可融入自然,微感自然之美。

中國儒家學説中重要的和諧思想,要求各方面達成統一與協調,在當下,人既不能肆意丟棄傳統感受自然的方法,也無法抵抗科學發展的潮流。因此,務必達成人、科學和自然的和諧統一,就像時興的觀星活動,利用高科學望遠鏡觀測遙遠星體的人們,也同時在夜晚的山上感受涼風與蟬鳴,信可樂也!

宏通科學之道,微感自然之美。人既與自然親近、融入自然,又可以更高的視角認識自然。心有宏觀看待自然的猛虎,亦可微觀細嗅身邊的薔薇。

秀才不出門,盡知天下事。現代社會,人們打開電視,便可知明日天氣;輕點鼠標,便一覽生物種類,但朋友,可不可以暫時放下手中的手機,張開雙臂,擁抱自然呢?

每一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約翰·唐尼在《沉思》中寫道。人類從遠古的人猿走來,依自然而生,傍自然而活。可以説,我們,便是大自然哺育的兒女,大自然精妙的藝術品。而工業革命以來,科技在人類與自然間築起了一道牆,人與自然似乎很遠,但其實不過一步之遙。

古人很早就開始擁抱自然,為現代人做出表率。王維行到水窮處,生看雲起時的悠閒令人讚歎;蘇子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令人欣賞。即使是在現代,也有千萬驢友身體力行,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村上春樹通過日復一日的長跑從大自然中汲取寫作的靈感。穿上跑鞋,不必帶有過多煩慮,便可以跑步去擁抱自然;戴上耳機,不必在意世俗紛爭,自己便是自己世界裏的神。只要我們有親近自然的心,那麼張開雙臂,擁抱自然,對於我們真的不是一件難事。

擁抱自然,為了是收穫一份恬淡,感受一份幸福。看天光雲影,測陰晴雨雪,也不必在乎難逾目力所及,因為目力所及之處,即為風光最美之地。登高遠眺,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即為一種小確幸。這種小小的確定的幸福,又哪能是獨坐家中所能感到的呢?

顧城有詩:草在結它的種子/風在搖草/我們靜靜地站着/不説話/便十分美好。其實我們擁抱自然,又何必知道花鳥之名呢?細聽鳥鳴婉轉,靜聞花朵香氣,這一切,不就已經很美好了嗎?草長鶯飛,雲捲雲舒,大自然自有其美妙之處,枝葉枯榮,四季更替,大自然自有其生長規律,只要有發現美的眼睛,生活何處不美?自然何時不美?

誠然,自然雖美,但我們也要珍惜愛護,切勿讓伸手可及的美變得可望不可卻。柴靜的《穹頂之下》喚發了人們的環保意識。去年的apec藍也讓我們看到政府治理環境的決心。我相信,我們擁抱的,一定是一個純淨無瑕的自然。

天人合一一直是儒家提倡的境界。朋友,請暫時關掉電視,請慢下點擊鼠標的速度,張開雙臂,擁抱自然吧。

昨日之時,你教我草長鶯飛,細雨朦朧。

今日之時,我教你細數花名,測天看雲。

仍記得小時候,父母外出,外婆你總是在鄉下帶着我忙農活。正當夏時,天氣炎熱,忽然一場大雨,你放下農活,笑眯眯地翻過我趴在牀板上的身子,説:囡囡,熱了吧?走,外婆帶你涼快去。一個激靈,魚躍而起。外婆打着把破舊的傘,肩上騎着小小的我便出了門。外婆所説的納涼好去處竟是村裏的一片蓮藕地。地是小方的淺池塘,有一間破木屋,我們進去時已濕了身,外婆順手摘了片荷葉搭在我的頭上,淺淺的荷香,彷彿我就正是荷花欲開時剛醒來的花仙子,我離荷塘多麼多麼近啊!大雨沖刷了盛夏的暑氣,連人身上的毛孔都是清涼的,溢着花香的。

荷花淡淡開,在風雨中舒展姿態,綠色的裙襬隨風揚起。我偎依在你懷裏,糯糯的聲音問道:外婆,為什麼下雨了就會涼快?為什麼荷花夏天開?為什麼… …哎呦,可問怕外婆了!外婆哪裏知道些什麼,外婆只管曉得看看天,就知道明天下不下雨。那後天呢,大後天呢?我追着問,你捏了捏我的小臉,説:那要等囡囡長大後才能教外婆了。我心中略有惆悵,這片荷塘已離我有些遠了。

是啊,長大了,我會了。我會牽着你去散步,瞧見路邊開得正爛漫的小野花,我可以指着它,告訴你:外婆,那是覆施子,有清熱解毒之用… …那是金錢草,因為它的葉子圓圓的像銅錢……你笑而不語,臉上盡是自豪。你突然看看天,我知道你想看清天上的雲是怎樣的狀況。但你眯着眼,總是看不清,覺得天更遠更遠了,自嘲的説道:哎!老了,眼睛不中用了。我拍拍你的手背,翻了翻手機裏近幾天的天氣預報,説:外婆,明天又是晴天呢,這個星期都不會下雨,我們去看荷花吧,我可以告訴你荷花有哪些藥用價值哦。我揚了揚手機,天空就在這裏,自然也在這裏,不遠。我們可以離那片荷塘更近。

很感謝你,帶我去看荷賞雨,讓我親近自然,獲得感性認識;現在,我帶你去看荷花成片,給你數數荷花的藥效,讓我們理性認識自然,不必遺憾。

我們,去看花海成片,細數花名。

2023大學聯考廣東滿分作文篇5

在我還不是一個天使的時候,我曾經無比嚮往做一個可愛的小天使。當我真正當上了一名天使時,才發現,天使不是可愛,而是可憐沒人愛。

在天堂上,有一大堆的規矩,不準這,不準那兒,簡直限制了我們的人身自由。而且在天堂上也沒有誰玩兒,找上帝吧,他又是一本正經的,沒趣兒。我開始後悔當上一個天使了,天使有什麼好?不就倆翅膀,頭上一個光環,看起來好像很聖潔的樣子嘛。那都是假的,你知道我們天使最大的痛苦是什麼嗎?就是不自由,無聊。整天無所事事的閒逛,天堂再好,也有逛膩的時候。而上帝只會派那些特別優秀的天使到人間去救濟人類,而我們這些中等的天使呢?只能在天堂上做個傀儡罷了。

開始討厭天堂裏的一切,我骨子裏的叛逆思想開始發芽了,是被逼迫的,是被不自由而逼迫的。我開始學“壞”,違反天堂的規定。上帝是仁慈的,他一次又一次的原諒了我。可我屢教不改,再仁慈的人,他的忍耐度也是有限的啊。於是,上帝發火了,我被關了起來,被剝奪了自由在天堂裏閒逛的權利。

我在牢裏,不停的咒罵着上帝,咒罵着天堂上的一切,我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怎麼會這樣做,仁慈的主啊,原諒我吧,我只是想變回一個自由的人類。只有這麼做,惹您生氣,我才會被罰下人間的啊。我在心裏默默地想着,在胸前劃了一個十字。10天過去了,本來就無聊的生活更加無聊了。我忍不住了,我想再犯錯。在天使給我送飯的時候,我拉住了她,對她説:“你告訴上帝,我恨他!”天使詫異極了,回過神來,走了。我知道,我犯了不可饒恕的罪過。果然,不一會兒,我就被叫到上帝那兒了。無論上帝怎麼勸我,我都只是低頭,不説話。上帝生氣了,他説:“你好大的膽子!既然你不想好了,我也不白費口舌了,安琪兒,把她的兩個翅膀割下來,再把她推下凡!”哈哈,我終於達到目的了。

割斷一隻翅膀的天使會死,但割斷兩隻翅膀的天使就會變成人類。許多天使無法承受割斷兩隻翅膀的痛苦,寧願去死,我自認為自己的忍耐度夠大,所以,我決定變成人。

我痛苦地呻吟着,人類啊,你把你的雙手慢慢的割下來,一分鐘切一個口子,你就知道我的痛苦了。一個小時過去了,我脆弱極了,本來就一身白了,現在,連嘴脣也變白了。終於,我變成了人類!

我終於得到了我所謂的“自由”,我到現在才醒悟了:在天堂是受上帝的管束,而到了人間,就要受自己的管束。所謂了自由,只不過是人們所向往的不可能達到的境界而已。而我這個折斷翅膀的天使,也要為自己當初愚蠢的舉動,付出一生的代價……

2023大學聯考廣東滿分作文篇6

中國有句名言説道:“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可見,報答他人的善意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並被沿襲了下來。這是有一定道理的。人都有需要幫助的時候,如果 接受了幫助卻當作理所當然,而不懷感激之心,報答以愛的話,誰還願意提供幫助呢?因此,為了社會和諧發展,請莫傷好人心,讓愛雙向流動。

令人可喜的是,心懷感激的人在我們的社會是佔主流的。當一個白手起家的商人發財致富時,他必定不會忘記自己以往艱苦的日子,這也就使他有了傳遞愛意給那些還 有需要的人的願望。我們都是凡夫俗子,相信大多數人是願意品嚐到感激的喜悦之情的。當施捨者看到自己幫助的人懂得回報,哪怕不是對自己,而是對社會、他人,他已經看到自己所為的價值,這無疑讓他產生了延續自己善舉的動力。這是愛的付出,是愛的雙向流動,也是愛的獲得,社會因此受益。

也許你只付出了一分,但社會可能受益萬分。還記得去年夏天北京那場特大暴雨嗎?災情在播報着,但温情也在上演着。一夥從河北農村趕來的人們救助災民,置個人 安危而不顧的行為受到大家的讚賞。殊不知,他們都是當年唐山大地震的獲救者,是眾人的無私奉獻讓他們擁有了繼續生存的物資和信心。而現在,不忘回報的他們 來幫助另一撥人獲得新生。愛與正能量的流動頂託着社會,站立、前進。我們也忘不了那最美麗的鄉村教師——伍玉錫,身患胃癌十多年,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的他這麼多年來從沒落下一節課,從沒少批改一次作業。是社會人士和學生以及學生家長的關懷、幫助他支撐在講台邊。這種雙向流動的愛比金子更寶貴、更堅硬。

當然也存在着愛的“返回鏈”缺失的現象。看看陝西一位任內幫眾多企業融資,任後卻慘被企業“拋棄”的局長便可知,單向的愛是多麼痛苦,社會將會變得不那麼和諧。

莫讓“雙向的愛”缺失,讓愛傳遞下去。

慈善,本該是一個充滿人性關懷的字眼,是一個能讓行善者體知自身對於社會超出個體有限價值的義舉,亦當成為受助者生命的冬天裏的一把温暖的手爐,但如今,它遭遇的敏感和尷尬人盡皆知,就如那個感激卻婉拒的家庭。

使慈善處於如此進退維谷的境遇的,在我看來,可能是行善者披着慈善外衣的功利和作秀之心,但更多的情況下,我無奈地認識到,行善者的一顆赤誠之心無可置疑,而他們行善舉的方式往往成了讓愛傳遞的最大阻礙。正因為他們總是慣於以“救世主”的目光來表達對弱勢羣體的善意,受助者在這目光的省視下被點燃的一顆過於澎湃的自尊心讓善意之舉充滿了火藥味,從而,受助者拒絕犧牲在弱勢地位下愈顯珍貴的尊嚴和平等來滿足慈善家的自身價值認同。就如那最後以施捨之名拒絕捐助的家庭,我相信,生活尚且難以為繼的他們需要這份幫助,也許是以往受助的不堪經歷或這位富翁的施助方式讓他們艱難的選擇拒絕。

然而,慈善之路不應因行善方式不當而閉塞阻滯。既已找到癥結,何不求良醫以自治?

真正的慈善家往往堅決丟下慈善這件標籤,而以人類共同體的身份去行善,如同約翰多恩那句:“人不是一個孤島,所有人的不幸皆是我的不幸”。唯有如此,行善者才能真正懂得他想幫助的對象,才能以最適當的方式給他們以樂於接受而有意義的幫助與扶持,讓受助人覺得,他們是以平等的地位扶持着前進,而不是如難民領取政府施捨的粥糧。

晏陽初,世界平民教育之父,他是在發現了“苦力”的價值的基礎上向他們伸出援助之手。在平民教育運動中,與其稱他為教育界的慈善家,不如尊其為所有農民、苦力的老師、朋友。他曾説:“欲化農民,必先農民化。”他不願安居太師矣,空談誤國計,而是紮根到農民中,探索真正對他們有用的善舉——開化與教育。

人類作為一個共同體,要成為堅固的島嶼,需要慈善的力量來修補脆弱的堤壩,而要讓慈善有力前進,就必須行善者脱下救世主的眼鏡,帶上捐助對象的眼鏡,紮根到他的世界中,問一句:“你需要什麼,我們能共同努力改善些什麼?”這才是有持久力量的真正慈善,需要我們以對的方式共同前進。

?點評】

本文緊扣富翁熱心慈善事業,捐助三個家庭的材料,引出有關慈善的話題,並以此為中心內容展開論述,符合本次作文的材料內容和含意範圍。

文章開篇簡單點出慈善的意義後,順勢提出慈善遭遇婉拒的尷尬問題,進而分析產生這一問題的根本原因在於行善方式不當,緊接下文論述如何改變方式,以人類共同體的平等身份行善,並舉晏陽初的事例以佐證。最後,以共同努力改善慈善的方式為願望收束全文,回答了文章標題提出的問題。

文章觀點明確,真正有效的善行需要採用適合捐助對象的行善方式,在捐助者和受助者之間搭建起平等互信的橋樑,讓善意順利進行,讓愛心順利傳播。對當前慈善存在的社會問題分析較深入,認識較深刻,能夠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揭示事物內在的因果關係,思路清晰,論述較有層次。

比較遺憾的是,文中一些長句的語言表達不太流暢,意思不太清晰,全文例證較薄弱,不夠豐富有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