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邊》説課稿6篇 跨越山巒的故事

來源:巧巧簡歷站 3.23W

《在山的那邊》是一篇優美的國小讀物。本文通過一個小女孩的眼睛,描繪了一個神祕的山村,生動地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麗,引導孩子們珍視自然、尊重生命。在閲讀中,孩子們不僅可以享受語言的魅力,更可以獲得美的享受和生命的啟示。

《在山的那邊》説課稿6篇 跨越山巒的故事

第1篇

本單元是七~九年級階段語文學習的第一單元,這篇課文是當代詩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與“海”這兩個有象徵意義的藝術形象告訴人們自己成長中的人生感悟,並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饒,堅持奮鬥,要不停的翻過無數座山,要次戰勝失敗和苦難,才能達到理想的境界。對剛入中學的七年級學生來説,這首新詩很有吸引力,在國小他們接觸更多的是格律詩,這首新詩語言美,富有節奏韻律,會給學生們一個全新的感受,併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本單元以人生為主題,五篇課文都是抒寫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這在起始階段具有定位、定勢的意義,對形成學生的正確地人生觀和價值觀有着積極和深刻的影響。教師一定要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為目標,牢牢把握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他們在愉悦的氛圍中迸出思維的火花,體驗對人生的感悟,培養樂於探究的學習習慣。

根據詩歌的文體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根據新課標要求培養學生“具有一定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教材自身特點,我把本課的能力目標定為:

1、初步瞭解詩歌常識,反覆朗讀,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2、理解、積累痴想、凝成、誘惑、喧騰、一瞬間等詞語,學會運用;

3、學習象徵的手法。根據新課標要求: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

1、感悟人生,學習詩人對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啟迪;

2、樹立正確的理想,積極樂觀的生活,實現人生價值。

(確定此目標的依據是:新課標中強調了要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

新課標要求“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根據詩歌的文體特點。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為:反覆朗讀課文,品味語言;本詩的難點是:對詩中無數座山的理解;新課標要求國中學生在閲讀時能夠了解常用的寫作手法,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為此我特確定本課的關鍵點是:理解文中“山”與“海”的象徵意義。

我面對的是剛進入國中的學生,他們對國中語文的學習還處於一個適應期。對剛入中學的七年級學生來説,這首詩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們要從國小生過渡為中學生,有很多困難等着他們去克服,另一方面詩的第一節詩人以一個孩子的語調來寫,能調動他們自己的生活經驗。學生一般能較好地把握詩中的山與海的象徵意義,但對詩中“無數座山”的理解,對實現理想的長期性和艱鉅性往往估計不足,需要教師因勢利導,突破難點。

本課是整個國中階段語文學習的第一課,對貫徹課程標準和整個國中階段的語文學習有着深遠的影響。教師一定要着眼於“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牢牢把握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作課堂的主人,教師只是課堂的引導者和組織者。

在教學過程中突出朗讀訓練,調動學生情感來理解作品。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聯繫地域特點,提問:如果我們不是生活在……而是生活在蒼茫的大山裏,同學們會想些什麼呢?引發學生想象山裏孩子的想望,搭起通向作者心靈的橋樑。 )

(七年級是起始年級,一定培養學生打好基礎,不能忽視認字、寫字的訓練。)

(教師範讀課文,學生仿讀並思考:山那邊是什麼?山和海的象徵意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全詩為什麼分為兩節? )

(學生通過朗讀,自己主動品味揣摩語言,從中發現問題共同探究賞析。)

(請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説説這首首詩給自己的啟示,引導學生在欣賞文藝作品時,能走過文字的橋樑,用自己的心靈與詩人溝通達到共鳴,從而獲得美的享受,有益的人生啟示,豐富自己的個性,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 )

(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把自己的體會和收穫表達成文字。)

《在山的那邊》説課稿6篇 跨越山巒的故事 第2張

第2篇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在山的那邊》。

這篇課文是整個國中階段語文學習的第一課,因此對今後的語文教學有着重要的意義。它是實現新課改理念的開端,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着眼於“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牢牢把握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師的引導與組織下使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主要內容是當代詩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與海這兩個有象徵意義的藝術形象告訴人們自己成長中的人生感悟,並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達到理想境界,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要不停的翻過無數座山,要一次次戰勝失敗和苦難。

1.朗讀課文,品味語言。注重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詩句,在朗讀中品味,感受詩歌的內涵。

2.注重理解詞語,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句意,結合自身實際瞭解作者的思想。

3.把握詩中山與海的象徵意義,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敢於拼搏,堅持不懈的意志品質。

聯繫我們登雞冠山的情形提問:當我們站在山頂,都看到了什麼景象,那時那地你有何感想?

教師範讀課文,學生仿讀並思考:山那邊是什麼?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全詩為什麼分為兩節?

請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説説這首詩給自己的啟示,引導學生在欣賞文藝作品時,能獲得自己的人生體驗,從而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

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把自己的體會和收穫表達成文字。

第3篇

以《新課標》為依據,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的學習方式,以朗讀貫穿始終,在師生平等互動、對話交流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及賞析能力,給學生以有益的人生啟示

?在山的那一邊》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這首詩歌語言清新、凝練、意味雋永,因而既是指導學生朗讀的好材料,又是引導學生體味人生的典範之作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意在培養學生初步的語感)

2、品味語言,體會情感(意在培養學生的賞析能力及審美情趣)

3、聯繫生活,感悟人生(意在引導學生在薰陶感染中,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以上目標的確定依據了新課標、單元學習目標、詩歌特點及學生實際

第一:《新課標》對詩歌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閲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第二:本課所在單元要求“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用心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並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思考人生,還要提高朗讀能力”

第三:豐富的想象、濃烈的感情、簡約的語言是詩歌的基本特點本文語言的形象性、含蓄性及深刻性的特點也決定了教學的重難點

第四:對於剛踏入國中的學生來説,對於詩歌的知識知之甚少,因而只要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能整體感知形象,初步體會作者情感即可

為達成目標,我準備採用的方法有:創設情境法、朗讀指導法、誘導點撥法

1、創設情境法,詩以情成篇,以情動人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醖釀一種利於調動學生思維,引起共鳴的氛圍如上課時,採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大山綿延不絕的畫面,創設情境,導入新課;範讀時,以鋼琴曲《海邊的星空》配上優美的畫面,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帶給學生身臨其境之感;講析中,採用直觀形象的板書,以促進學生的理解

有感情地朗讀是詩歌朗讀的最高境界,但對七年級學生來説較難達到,因而應加強朗讀指導,我將通過示範讀、指導讀等形式從停頓、節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給學生朗讀技巧

?新課標》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而老師則是學生的引導者,因而誘導思維,指點迷津、宏觀調控應是教師的主要任務

1、朗讀法:通過反覆朗讀,理解詩歌的情感及凝鍊形象的語??

2、聯想想象法:學會展開聯想與想象,欣賞詩歌優美的意境,精煉準確的語言,培養審美情趣

對詩中意象含義的理解,對語言的品味及情感的把握,都應在自主學習的前提下,通過合作探究達成目標

我們從小聆聽着黃河雄壯的濤聲長大,看慣了滔滔河水奔湧向前的氣勢,卻對巍峨挺拔的大山充滿了嚮往如果我們生活在大山裏,每天抬頭看到的只有高聳入雲的大山,蒼蒼茫茫,綿延不斷,你會想些什麼呢?(課件播放大山的畫面)

詩人王家新從小生活在山裏,他的童年,從未走出過山的世界一片寂靜的校園,一條清澈的小溪以及無數座無言的羣山,便構成了他幼小的心靈世界面對大山,他又想了些什麼呢?今天就讓我們共同翻閲《在山的那一邊》,去探尋人生的哲理(師板書課題及作者)

學生根據自己瞭解的詩歌方面的知識,討論制定出學習目標,師作簡要板書:

此步驟共分三大環節:初讀,求流利;再讀,顯技巧;三讀,含感情

第一環節以學生為主,通過反覆朗讀達到正確、流利的要求;第二環節以教師指導為主,通過範讀、指導讀等形式引導學生掌握朗讀技巧;第三環節需要在品味語言的基礎上達到要求

此環節要求掃除障礙,讀準字音,讀順句子,初步感知詩歌感情

指生朗讀,其餘學生從語速、語調、停頓等方面進行評價,師做及時點撥在評價過程中,找同學進行局部示範朗讀

3、教師範讀:教師配樂朗讀詩文(課件顯示重重高山、碧藍的大海及詩文內容,並配有較舒緩的音樂),幫助學生確立本課的感情基調,進一步體會重音、停頓等技巧學生對比初讀情況查找不足,並總結出朗讀要領:

①停頓要合理 ②重音要突出 ③感情要飽滿(師作簡要板書)

在學生思考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初步把握意向的含義及文章的主旨,師作及時板書

感情是以文字為載體的,在學生初步理解感情的基礎上,自然過渡到對語言的品味學生嘗試從文中找出自己喜歡的詩句或認為含義深刻的句子細細品味,並隨時標記遇到的疑問

(此環節的設計意在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體會語言的魅力)

3、“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紮下了深根”,飄來的東西是輕的,怎麼會紮下深根?

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學生透過語言體會內涵,感悟人生哲理,明確只有樹立遠大的理想,只有不懈努力,才能到達理想的彼岸

在理解詩句的同時,穿插朗讀,使理解與朗讀互相促進,融為一體如:當學生理解了“鐵青着臉”是運用擬人的手法,表面上是寫山的顏色,實際是寫自己心情的難過時,讓學生試着讀出難過的感情

(一邊賞析,一邊將詩句要體現的情感補充在屏幕上的詩文中)

探討完以上問題後,學生帶着對詩歌的深層理解再次齊讀課文

對海的嚮往使詩人一次次翻越重重山嶺,相信他最終一定會看到心中嚮往的海在同學們的生活與學習中,遇到過山嗎?你們又是怎樣面對的呢?請同學們打開記憶的閘門,談談類似的生活經歷

(以上環節的設置,意在引導學生聯繫自身的生活實際,進一步體會詩中藴含的人生哲理,激發學生面對困難、勇於進取的精神)

翻越重重高山的過程是艱難的,可“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只要肯付出努力,碧藍的大海就會展現在你們眼前最後讓我們再一次飽含感情的齊聲誦讀最後八句詩

第4篇

2、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詩歌凝練的語言。

由於七年級的學生年齡和心理都還處在從國小到中學的過度階段,他們對於山和海的認識有的還處在感性認識的水平,因此在教學中老師要有啟發性的指導,從而啟迪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遠大的人生目標,激發他們學習知識、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1、作家作品介紹:王家新,1957年生於湖北均縣(現在丹江口市)。1978年考入武漢大學中文系。現在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從事教學工作。出版的詩集有《紀念》、《遊動懸崖》(1997年)等。

詩歌:文學的一類,與小説、散文、戲劇並列的一種文學樣式。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飽含着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富於想像,語言凝練而形象,具有節奏韻律,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歌詠、朗誦。

新詩:指五四以來產生的白話詩歌,也叫現代詩,是與傳統詩歌(舊體詩)相對而言的詩歌體裁。其特點是形式較自由,每節詩和每行詩字數不同,押韻要求不嚴。

教師預設疑、難、拓展點及解決辦法。你認為的疑點、難點是什麼?

1.請你把喜歡的並認為含義深刻的詩句找出來,細細品味。(自讀課文)

揣摩詩歌語言的凝練而有豐富的內涵。(學生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老師引導)

“鐵青着臉”。擬人——顏色(表面);心情不好(實際)

(2)在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想一舉成功,一旦失敗怎麼辦?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不能達不到目的就灰心喪氣,因奔向理想的人生的征途是漫長的,跌倒後要能爬起來,只要堅持就能成功。

(3)用響亮的聲調和喜悦的心情讀最後幾句,“是的……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此句有人生哲理,當願望實現了,就高興萬分,你有成功的經歷嗎?

課外練筆:根據“山”與“海”在文中的含義,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也可以寫自然的海)。

教學本文時主要考慮新入國中的學生對“山”和“海”的感性認知能力,循序漸進的引導他們對困難的理解與克服。作為老師,我們應時刻謹記着,每一個學生,都是活生生的智慧的個體,我們要激發個性的種子,讓他發芽。只要我們盡心的引導,就能讓學生在閲讀中儘可能的綻放出迷人的花朵,散發出醉人的馨香,從而在翻越一座座山後而看到充滿幻想的大海。

第5篇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所謂知彼,首要的就是了解教材和學生

?在山的那邊》是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單元的課文都是以人生為主題,都是抒寫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閲讀這些文章,可以引導學生體味人生,關愛生命。

?在山的那邊》是當代詩人王家新的一首現代詩。這首詩書寫童年的嚮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國小教材中接觸的現代詩歌較少)(為以後的詩歌學習打好基礎、做好銜接)

語文課程標準對詩歌教學提出明確要求:“閲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繪的情感。”《對於六年級的學生來説,(吸收能力有限,簡單介紹詩歌常識即可)學習時不應過多的講解詩歌的理論知識,而應該把重點放在朗讀及品悟主題上》《教學過程要明確實習課標的要求》。

我面對的是剛進入國中的學生,他們對國中語文的學習還處於一個適應期。本課是詩歌,它的意藴深刻,學生難以理解,在學習過程中他們很難體會詩的情、理、意等,這加深了他們對內容理解的難度,再加上學生面對的是一個新的學習環境,心理上會有緊張感和膽怯感,這會影響教學效果好在他們在新的環境中表現出了很強的求知慾。針對以上情況,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學習,根據詩歌的文體特點,我制定了相應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

根據上述的教材和學情分析,我制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1品味重點詞語的深層含義,.領會詩中“山”與“海”的藝術形象藴含的意味,培養欣賞詩歌的能力。

2.發揮理想、想象能力,整體把握感悟詩歌的主要內容和感情。

感悟詩歌表達的信念和哲理,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樹立理想,並培養為實現理想而不懈奮鬥的精神。

因為本文是一篇淺顯的現代詩歌,其重難點應該放在朗讀和主旨的感悟上,所以我的教學重難點這樣安排:

理解詩歌中大海、羣山的象徵意義,深入體會戰勝困難的長期性和艱鉅性。

這是一篇比較淺顯的詩歌,應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加深理解與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情感啟迪”,“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同時在教學中通過多媒體觀看一些實物圖片,以增強感官的效果,因此採用如下教學方法: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採用這樣的學習方法以求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

圍繞本課的教學目標,參考教學重、難點,我將主要從以下幾個環節來展開教學活動

步驟1:由“夢”説起,老師有感情的説:“童年的生活是無憂無慮的,童年時我們會編織美麗的夢想,你們童年時都有過哪些夢想呢?今天能告訴我嗎?”

步驟2:學生各抒己見,各抒己夢(此環節的目的是激活課堂,使學生進入自主角色) 步驟3:教師小結,引出課題,展示圖片(有一位詩人叫王家新,他從小生活在大山裏 作者兒時的夢是什麼呢?)

(二)檢查預習情況,積累詞語,瞭解詩歌理論(此環節7分鐘)

展示課件,朗讀生詞,點評(此環節是為落實知識目標)

①指名朗讀詩歌的第一節學生評議,開展比較讀,比賽讀的活動(此環節的設置是為了讓學生能準確把握詩歌第一節的感情基調)

②教師發問:朗讀詩歌第一節,你讀到了什麼,有何感受?讓學生暢所欲言,學習品讀詩歌.

③播放課件,聽讀課文,體會意境(此環節的設置是為了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產生情感共鳴)

①老師範讀,學生仿讀,生生評議;(新課標要求: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此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讓學生以讀促讀,以讀悟情,在讀中比較,在讀中品味,並領悟,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培養學生髮現問題、主動探究的意識,同時尊重學生的探究成果,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1、教師提問:你們通過讀、聽發現兩節詩中“山”與“海”有什麼不同含義嗎?

(此環節的設置是為了落實知識與能力的目標,學習象徵的手法,體會它在文中的表達效果,從而把握詩歌主題,感受作者的信念並陶冶情操)

2、學生誦讀自己最喜歡的詩句,品味揣摩詩歌的語言從中發現問題,共同探究討論 (此環節的意圖是為落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促進學生體會主題)

配樂師指名學生大聲朗讀課文,其餘學生閉眼體會意境,結束本課學習。這一設計既能讓學生生動地在腦海裏浮現本節課所學的內容,又能通過配樂朗讀的方式感受語文的審美情趣。

1、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給學生提示:這個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澀的。

這一環節的設置體現了“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學理念,這是結合課文的一次練筆,讓學生結合本文的象徵寫法,發揮想象,創造出自己心中的大海。

第6篇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詩《在山的那邊》。這篇課文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説課:(一)教材分析;(二)學情分析 (三)教法學法分析;(四)教學流程。

本單元是七—九年級階段語文學習的第一單元,這篇課文是當代詩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與“海”這兩個有象徵意義的藝術形象告訴人們自己成長中的人生感悟,並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饒,堅持奮鬥,要不停的翻過無數座山,要一次次戰勝失敗和苦難,才能達到理想的境界。對剛入中學的七年級學生來説,這首新詩很有吸引力,在國小他們接觸更多的是格律詩,這首新詩語言美,富有節奏韻律,會給學生們一個全新的感受,併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本單元以人生為主題,五篇課文都是抒寫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這在起始階段具有定位、定勢的意義,對形成學生的正確地人生觀和價值觀有着積極和深刻的影響。教師一定要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為目標,牢牢把握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他們在愉悦的氛圍中迸出思維的火花,體驗對人生的感悟,培養樂於探究的學習習慣。

根據詩歌的文體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根據新課標要求培養學生“具有一定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教材自身特點,我把本課的能力目標定為:

1、初步瞭解詩歌常識,反覆朗讀,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2、理解、積累痴想、凝成、誘惑、喧騰、一瞬間等詞語,學會運用;

3、學習象徵的手法。根據新課標要求: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

1、感悟人生,學習詩人對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啟迪;

2、樹立正確的理想,積極樂觀的生活,實現人生價值。(確定此目標的依據是:新課標中強調了要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

新課標要求“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根據詩歌的文體特點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為:反覆朗讀課文,品味語言;本詩的難點是:對詩中無數座山的理解;新課標要求國中學生在閲讀時能夠了解常用的寫作手法,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為此我特確定本課的關鍵點是:理解文中“山”與“海”的象徵意義。

我面對的是剛進入國中的學生,他們對國中語文的學習還處於一個適應期.對剛入中學的七年級學生來説,這首詩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們要從國小生過渡為中學生,有很多困難等着他們去克服,另一方面詩的第一節詩人以一個孩子的語調來寫,能調動他們自己的生活經驗。學生一般能較好地把握詩中的山與海的象徵意義,但對詩中“無數座山”的理解,對實現理想的長期性和艱鉅性往往估計不足,需要教師因勢利導,突破難點。

本課是整個國中階段語文學習的第一課,對貫徹課程標準和整個國中階段的語文學習有着深遠的影響。教師一定要着眼於“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牢牢把握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作課堂的主人,教師只是課堂的引導者和組織者。

在教學過程中突出朗讀訓練,調動學生情感來理解作品。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聯繫地域特點,提問:如果我們不是生活在xxx,而是生活在蒼茫的大山裏,同學們會想些什麼呢?引發學生想象山裏孩子的想望,搭起通向作者心靈的橋樑。

七年級是起始年級,一定培養學生打好基礎,不能忽視認字、寫字的訓練。

教師範讀課文,學生仿讀並思考:山那邊是什麼?山和海的象徵意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全詩為什麼分為兩節?

學生通過朗讀,自己主動品味揣摩語言,從中發現問題共同探究賞析。

請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説説這首詩給自己的啟示,引導學生在欣賞文藝作品時,能走過文字的橋樑,用自己的心靈與詩人溝通達到共鳴,從而獲得美的享受,有益的人生啟示,豐富自己的個性,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

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把自己的體會和收穫表達成文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