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8篇 深度反思: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的探索和挑戰

來源:巧巧簡歷站 7.85K

本文主要從教學方式、教具使用及課堂氛圍等方面對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進行反思,探討如何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8篇 深度反思: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的探索和挑戰

第1篇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識字、寫字。難點是理解兩句諺語“眾人一條心,黃土變成金”。在教學中,我主要通過以下方面來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的。

一、初步瞭解漢字的特點,培養學生主動識字的興趣。

?識字7》第一部分是通過看圖會意識字,來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教學中,我逐個出示圖片和生字,讓學生圖文結合來認字,隨着一個個小人的出現,學生的興致也越來越濃厚,從他們的眼睛裏我讀出了漢字的`無窮魅力。這裏書本只是一個引子,通過書本我們為孩子打開一扇窗,從而使孩子能樂於主動識字。

教材的第二部分是要讓學生懂得團結力量大的道理。兒歌意思的理解是本課的一個難點,第一二兩行的意思直觀,學生能讀懂,“眾人一條心,黃土變成金”的意思抽象,言不盡意,很難有明確的表述,光説讓學生心領神會,可怎麼才能達到這種效果呢?我主要是通過故事、和聯繫生活,讓學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小螞蟻搬青蟲》這個故事生動有趣,,透過小螞蟻的成功,認識了一羣螞蟻的力量遠遠超越一隻螞蟻,這是和團結合作密不可分的,團結起來力量大,這就是“眾人一條心,黃土變成金”學生一聽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三、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難點,為了能夠更好的完成這一教學任務,我重點指導了“眾”“羣”“成”這三個生字,主要採用直觀教學和觀察教學等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和良好的寫字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很好的體現學生的合作學習。例如,在講完小故事後,可讓小組學生討論小螞蟻身上具有什麼精神。學生讀的形式單一,還可以加上小組讀、同桌讀。就更能體現學生的合作學習。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8篇 深度反思: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的探索和挑戰 第2張

第2篇

本課的教學,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充分的張揚,熱烈的學習氣氛給人以很大的感染,具體體現在:

1、低年級國小生活潑好動,喜歡做遊戲。根據學生這一特點,結合教材實際,張老師創設了找字寶寶等多種識字的小遊戲,讓學生在玩中識字,識字教學紮實、到位。張老師在讓學生理解柳樹各部分名稱時,用髮梢來作比,既形象又生動,結合了學生的實際,學生易於理解。

2、課堂上張老師建構了一種以人為本的開放式教學,營造一種輕鬆和諧的學習氛圍,給孩子自由表達的空間,讓孩子輕鬆上陣,暢所欲言,説春天裏的人,説春天裏的物,讓他們有機會説、敢於説,甚至人人爭着説,轉變了以前以老師為主的“一堂言”所帶來的有的孩子缺乏交流的興趣而“甘於寂寞”或怕同學笑話而“金口難開”。

接下來我提點我的想法:我覺得本課張老師對“醒”“軟”的'用詞準確性讓學生體會得不夠。如果在説到柳樹醒了時,師如果能邊説邊出示可愛的“柳樹娃娃”,柳樹娃娃醒了,舒展枝條,慢慢長大的課件,這樣學生將有更好的感性認識,再讓孩子們展開想象,説一説在春天裏,還有什麼醒了呢?孩子們憑着對課文的感悟,結合生活經驗,能説出“小草醒了;小花醒了;青蛙醒了;小溪醒了……同時在理解“醒”“軟”時,還可通過擺出動作、表情來體會,在説柳枝軟了時教師也可再問句:“小柳枝為什麼會軟了呢?”如果能這樣做的話,可能不僅能使學生的想象力得到鍛鍊,思維空間也能得到更大的擴展,能使學生感受到文章用詞的準確性,同時也為第二課的仿編句子做好了鋪墊。

第3篇

一年級語文文下冊第一單元是關於春天的,識字一有八個四字成語:春回大地、萬物複數……一開始我覺得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説他們根本沒有認真的觀察春天,這些詞語是很難理解的。當我從百度上打開一個課件,課堂思路一下子明朗了。課件中有一幅春姑娘的畫面,我由她導入了本課的教學。

春姑娘沉睡了一個冬天,她帶着禮物來和我們玩耍了。誰知道她都帶來了些什麼呢?同學們的積極性一下子提起來了。有的説是温暖的陽光,有的説是漂亮的花兒,有的説是春雨……孩子的回答五花八門,精彩極了。同時,我們又回顧了上冊的《陽光》《雨點兒》,既與前面的內容相聯繫,又學習到新的.詞語,在相機出示精美的畫面,這樣一來對這八個詞語的理解就非常到位,且興致勃勃。

不過,課堂上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讓同學們提到春天開的花,居然説出有菊花,這是孩子們經常犯的常識性錯誤究其原因就是缺乏生活實際,因此我們應多引導孩子注意觀察生活。

?哪座房子最漂亮》本課認識一個偏旁“草字頭”,學會7個生字和會認9個字。在7個生字中,要重點指導讀準“青、前、香”的字音。9個認讀字要讀準“座、哪、房、最、亮、窗”的音,在記字形方面,可以利用熟字,筆畫筆順記字形。

1、用比較的方法,觀察圖畫,讓學生説説哪座房子最漂亮?再讓學生指指哪是國小堂。

2、讓學生觀看過去農村破舊房屋、矮窄門、小低窗、房前房後樹少草多的錄相。

第4篇

在學習生字的環節中,我請同學們看“蟬”字。讓學生理解蟬是一種昆蟲,所以有蟲字旁。

由於《所見》這首古詩比較淺顯,所以我告訴學生們説:“這首古詩給我們講了一則有趣的小故事,誰能試着把它用自己的語言講給大家聽聽呢?”

學生們大都能理解,在圍繞“意欲”一詞的商討後,就用自己的語言把《所見》的意思快速地講述了出來。而且發現經過學生自己的理解後再記憶,學生背誦古詩的勁頭更大了,速度也快了很多。

學生的感受是通過朗讀來實現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所見》的教學片斷中,我充分信任學生,把讀的權利還給學生,相信學生靠自己的力量就能讀懂課文,鼓勵學生不斷探索,尋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讀的樂趣,這種教學方式符合新課程提倡的教學理念,培養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樂趣。

第5篇

一、識字方法百花齊放,識字課因自主而充滿詩意

只有當學生髮揮了思維的積極性、主動性,以其特有的經驗作為記憶的支柱形成聯想,或利用漢字的造字規律,特別是形聲規律對形音義進行有意識記,才能比較牢固地建立起字形與音、義的聯繫,記憶的效果也才會好。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我鼓勵學生把自己的識字方法與老師同學分享,並不時地鼓勵學生觀察仔細、方法巧妙,並熱情地為學生精彩的發言鼓掌,學生識字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識字興趣濃厚,因為識字教學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學生呈現出的識字方法可謂百花齊放,課堂充滿了詩意。

二、讀出節奏和意韻,識字課因書聲朗朗而充滿詩意

詞串識字課文,像優美的詩,節奏強,意韻美;似迷人的畫,有情有境,情境相融。要使課堂書聲朗朗,充滿詩意,教師要善於引導,教會學生邊讀邊想,讀出畫面,擴展情境,使課文所描繪的圖像在腦海中明晰起來,進入課文情境,實現“言——像——意”的統一。並藉助學生特有的生活經驗,啟發他們張開想象的翅膀,大大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和樂趣,獲得審美體驗。我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反覆誦讀、品味、欣賞,指導讀出詞語間的停頓、間歇,讀出韻腳和整個詞串的節奏感,於是讀詞串便有了吟詩般的美感。

三、放飛想象,識字課因有情有境而充滿詩意

學習詞串識字,學生看圖、讀詞的過程中一定要加上聯想和想象,使詞串和學生合而為一,對文本的認知和對生活的認識合而為一,進入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的美妙境界,在《識字1》的教學中,我讓學生變成小蜜蜂,問問他們喜歡在哪些花朵上採蜜,問問他們看到了哪些小動物,還讓他們再編一些詞串,此時一個個詞與一幅幅畫面不停地閃爍,帶給他們的是愉悦的`心情,快樂的回憶,美感便油然而生,學生放飛想象,由文本又聯想到生活,入情入境,草長鶯飛、鮮花爛漫的情景浮現在學生的腦海,美好的意境,和諧的音韻,陶冶了學生的審美情操,學生由衷地喜愛春天、喜愛生活、喜愛語文課。識字課如詩一般美好,語文課充滿了詩意。

創意,碰到正確答案的時候,只能承認自己的幼稚,並懷着羞愧的心情鞠躬離去。創意,往往在訕笑聲中無地自容。有時,創意那麼不合常規,那麼不可思議,人們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將它否定。“雪化了之後是什麼?”標準答案是“水”。有個孩子説是“春天”,得到的是鬨笑和“傻瓜”的綽號,對這個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了……

第6篇

【教材簡析】《識字四》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四組課文中的一篇識字課文,編者獨具匠心地將14個生字編排在一首充滿童趣的兒歌中。這首兒歌寫的是小動物在夏天時的情景,這裏寫的小動物大都是昆蟲,讀來琅琅上口,情趣盎然。這節課中,我讓孩子們讀讀、想想、説説,發現識字特點,探究句型形式,再結合拓展説話,從課內延伸到課外,不僅學好漢字,而且喜歡漢字,喜歡語文,喜歡生活。

鑑於本課生字有着明顯的特點,【“蜻、蜓、蝴(蝶)、蚯、蚓、螞、蟻、蝌、蚪、蜘、蛛”】均帶有“蟲字旁”,孩子們覺得非常有趣,在教學中可利用形聲字的構字規律進行。

我採用了集中識字的學習方式,當孩子們看着生字卡片一個一個地讀着生字時,如:“蜻、蜻、蜻蜓的蜻,左右結構,蟲字旁,形聲字。”“蜓、蜓、蜻蜓的蜓,左右結構,蟲字旁,形聲字。”……連着讀了三個生字,孩子們一個個笑了,已經有耐不住的孩子説了:“怎麼都是蟲字旁,形聲字啊?”於是乎,“蝴、蚯、蚓、螞、蟻、蝌、蚪、蜘、蛛”連着讀得不亦樂乎。

一遍讀完,孩子們已經樂不可支了,有的已經是前俯後仰了。所以我們也就順勢瞭解了“形聲字的特點”,知道了這些生字都與“蟲”有關,便得出“與昆蟲有關”的字一般都有個“蟲字旁”。

我再引導孩子想想像這樣的字還有哪些?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説:“螳螂、蚊子的‘蚊’、蒼蠅的‘蠅’、蟬……”

在這個環節的學習中,孩子們情緒高漲,無比歡快,有發現的快樂,亦有成功的'喜悦。

一路探究,孩子們發現這裏的句子一開頭都寫了“誰(或者什麼)”,然後寫“在哪裏”,但是“在”這個字沒有出現,最後寫“幹什麼”。於是,我就在黑板上板書:

接着,楠楠又發現了每句話中都有一個動詞:飛、捉、造、運、遊、結,而且一起研究後發現一般動詞都在倒數第三個,只有“飛“放在了末尾,孩子們很興奮,知道句子中還根據不同的動物(昆蟲)寫出了它不同的特點,動詞用得恰當。

當然,每句都由7個字組成,孩子們也發現了。在這探究的過程中,孩子們相互啟發,一起享受着成功的快樂。

有了這樣的探究和發現,我讓孩子嘗試也用這樣的句型繼續往下編,孩子們的積極性非常高,有的孩子妙語如珠,便讓他們記錄下來,有不少的精彩之處,摘錄部分(如下)。

松鼠樹上摘松果。(陳諾言) 燕子天上飛得歡。(沈恬伊)

青蛙田野吃害蟲。(汪易欣) 魚兒水中輕輕遊。(胡云迪)

小魚水中游得歡。(袁顥然) 雄鷹空中展翅飛。(黃一璐)

?原來的句子太過於雷同,便夥同孩子們一起進行修改,小作者也很開心,因為用的動詞不一樣了,讀起來也更有勁了。另外,我還建議孩子只寫前面的四行,把“獅子林間跑得快,鯊魚水裏追小魚”捨去。理由是:前前面寫得“飛機、火車、汽車、輪船”都是交通工具,而“獅子、鯊魚”是不同類的。經過這樣的修改之後,孩子們的寫話水平也能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前兩行在句式的表達上有問題,“在”字應省略,後面應有三個字,改後孩子認為很好。後三行“幹什麼”有雷同,建議保留一個,其餘兩個改一改,在爭得大家的意見後覺得“小鳥天上飛得高,小魚水裏遊得歡”比較好。就在這樣的修改中,孩子們的語言得到了錘鍊,很多孩子還學會了給別人提建議呢。】

一篇簡單又通俗易懂的識字課文,就在這樣的探究學習中,孩子們的語言得到了提升,再通過説話寫話,孩子們運用語言的能力也能逐漸增強,這也應了《語文課程標準》(20xx版)中提出的: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聚焦於“語言文字運用”,正像“修訂解讀”中指出的:教學目標和內容都必須圍繞“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運用”這個核心。

第7篇

集體備課時,大家選擇了《烏鴉喝水》作為彙報課的內容,因為這篇課文篇幅短小,故事性強,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易於課堂把握。但當聽完實驗老師的課之後,大家都開始茫然,這課咋講啊?咋這樣的路子呢?怎麼隨文識字呢?這樣教學識字能紮實嗎?課文理解透了嗎?朗讀練到位了嗎?帶着許多的不解與疑問,我們按照學校的培養目標進行了閲讀教學,在自己教學完之後,又聽了同年組老師的課,對《烏鴉喝水》或者説對我們的語文課堂有太多的反思。

如果沒聽別的老師的課,真注意不到自己在課堂中會説那麼多廢話!是的,老師在課堂中説了那麼多的'廢話!我們教學的是一年級的國小生,你説那麼激情的導語孩子能聽懂嗎?孩子都回答對了,你幹嘛還沒完沒了的重複呢?孩子讀的少的原因是不是我們的過度語佔用了他們的時間?孩子們回答問題的聲音怎麼那麼小呢?老師應該怎樣去引導?上課的時候,那些不會聽課或者説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我們應該怎樣訓練怎樣引導呢?教師應該把知識落到什麼程度?語文課堂做實驗的目的是什麼?

太多的疑問,讓我感慨。如果讓我重新來講這篇課文,我會把開始複習生字那部分內容落得更紮實,面向全體,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張嘴,發現問題,隨即解決!

第一段的講解很成功,我會保留。成功的原因是學生朗讀得很到位,我引導得也深入,學生抓住了“到處”進行理解,朗讀得很有感情!教學時,我好像沒用“到處”説話,如果重新教學,一定特別注意。

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應該重點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每一句話應該讀出不同的語氣,比如第一句應該讀出烏鴉高興的語氣,第二句話讀出烏鴉失落的語氣,第三句話讀出烏鴉的問話。要一句一句的讀,自由讀,個人讀,教師示範朗讀,小組讀,再整體讀,讀通讀透,讀出感情。而不是為了教學環節走過程。

在教學第三自然段的時候,不用講的那麼深,只要把烏鴉看見瓶子旁邊的小石子的心情讀出來就可以了。在教學第四自然段的時候,我們每位教學的老師都做了實驗。我覺得還是很有必要的,這一環節應該保留,因為這樣一次實踐體驗,也許能讓學生從此愛上科學、迷上科學,走向科學研究之路。

本課有一個教學目標,讓學生在遇到困難時,能積極想辦法克服困難。課末,我還以“如果瓶子旁邊沒有小石子,烏鴉該怎麼辦呢?”這樣一個問題為討論點,滲透這個教學目標。

總之,通過這次彙報課,我感覺自己需要學習的,需要改進的地方特別多,我會努力讓自己成為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讓課堂成為學生展現自我的大舞台!

第8篇

在教授《畫家鄉》一課時,我隨機讓孩子們説一説自己的家鄉在哪裏,很多孩子回答“清怡小區”“宣家小區”等家庭住址,看來他們根本就不懂什麼是“家鄉”。於是,我給孩子們做了簡單的講解,然後又讓孩子們進行了回答,這次孩子們的答案回答到了點子上,他們有的説自己的家鄉是沾化,有的説自己的家鄉在青島,有的孩子甚至能夠説出自己家鄉的一些特產。通過這種説話訓練,孩子們樂於表達了,也為他們進一步瞭解和理解課文奠定了基礎,更激發了孩子對自己的家鄉的熱愛。

接着,我即興介紹了自己的家鄉。我的家鄉在內蒙古,我介紹了我們那裏的風景和特產,孩子們一直認真聽着,興致勃勃的樣子,接下來學習的這整個的一節課,孩子們的狀態都很好,整節課下來效果非常好。

平時的授課中,我常常會以教材為中心,教材中的教學目標是什麼,就直奔主題,把很多説的環節討論的環節都省略掉了,為了給複習鞏固和練習留出更多的時間。可是實際上,有時候孩子們對課文無法做到很好的理解,或者產生不了一定的`興趣,那麼孩子們這一節課勢必對課文和生字的掌握和理解都不夠好。教授《畫家鄉》我隨機介紹了自己的家鄉,使孩子們產生了對祖國各地不同“家鄉”的嚮往和興趣,使得接下來的授課順理成章。

在《語文園地六》的學習中,讀讀背背這一部分內容,我又聯繫了地圖,向孩子們介紹祖國各地不同時間的不同景象,使孩子們進一步體會到了祖國的神奇,接下來的背誦就越加輕鬆了。

通過這兩節課的學習,我明白了聯繫生活實際會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以後的教學工作要多運用生活引導教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