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讀者》有感7篇 閲盡人生百態,讀《讀者》悟真情

來源:巧巧簡歷站 2.52W

《讀者》是一本歷史悠久,有着廣泛影響力的雜誌,它以真實切實的故事和人生經歷深深地打動了很多讀者的心。無論是從閲讀體驗還是思想引導方面來看,這本雜誌都是一部非常優秀的作品。本文編輯將分享自己對《讀者》的感受,希望能夠和大家一起探討這部雜誌的魅力和價值。

讀《讀者》有感7篇 閲盡人生百態,讀《讀者》悟真情

第1篇

?寄小讀者》是冰心奶奶寫給自己的小讀者的信,這個暑假,我懷着激動的心情用心去看。下面就是我的讀後感。

冰心奶奶主要圍繞了三個項目來寫,分別是:報效祖國、瞭解友誼、報答父母親這三個項目。祖國是生我養我的地方,又是我的故鄉,我從小到大都在祖國的懷抱裏。不報效祖國怎麼能行呢?所以,我長大一定要報效祖國,為祖國爭光,我還要做一個對社會、對祖國有用的`人。

“朋友是不分國籍、不限年齡、不拘性別的,只要理想相同、興趣相近、情感相恰、意氣相投的人,都可以很堅固地聯結在一起。”這是冰心奶奶的一句關於友誼的名言。友誼是人生的調味品,也是人生的止痛藥,友誼多麼寶貴!不過友誼可不是那種“哥們兒義氣”,大家一定要好好利用友誼。

如果一個人失去了友誼,他的日子該是多麼難過呀!父母是生我養我的人,如果不孝敬父母,那你的良心上會有一生前所未有的痛苦。有一天,我算了算一年我平均需要花多少元。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12000元!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所以長大了我一定好好孝敬父母親。

我感謝冰心奶奶給我這麼多啟發,我以後一定按上面的去做。

讀《讀者》有感7篇 閲盡人生百態,讀《讀者》悟真情 第2張

第2篇

在散文《寄小讀者》中,冰心通過描寫她兒時幼稚的歡樂和天真的淚水,盡情歌頌母愛、童真、大自然和祖國。

?寄小讀者》是冰心“最自由,最不思索”的作品,因而最能表現出冰心率真的個性,塑造出冰心純真的自我形象。《寄小讀者》體現出冰心的性格、氣質、才情和思想風貌。通訊中無論是描寫母親的慈愛,姐弟的情誼,或是大自然的`每秒,無不映射出冰心的鮮明的自我形象。

第3篇

我們總是站在煩惱中,仰望並羨慕着別人的幸福,卻不料驀然回首,自己也正在別人的'仰望和羨慕中。總覺得,幸福圍繞着別人,而煩惱則纏繞着自己,其實,我們是幸福的,只不過往往在別人的眼中......放慢腳步,用心感受。

第4篇

今天我讀了《十六歲的彩脣》這篇文章,這個故事是我長大之後的一個啟示,我把這本書視為自己成長的指南--它教會了我太多,我發現自己的青春是那樣地蒼白單調,我希望在長大之後我的人生是繽紛四彩,快樂的。它可以讓我在16歲以後時在心裏埋下一顆叫"喜歡"的種子,它可以讓我在過去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方去想象,那時,我才知道什麼是"善意的謊言"。但讀《讀者》有感

今天,我看了《蘿蔔乾的滋味》這片文章後特別感動。

這篇文章講了一個家庭主婦的孩子每天帶出去的都是美食,可帶回來的卻是一塊乾巴巴的`蘿蔔乾,一個窮人家的孩子每天帶的是蘿蔔乾,卻有美食吃。原因是那個家庭主婦的孩子為了幫助她而故意拿錯飯盒。

我覺得這個男孩非常偉大,因為他雖然小但他內心強大,有一顆善良的心才是真正的偉大。

偉人不只是舉世聞名的人,幫助別人,克服困難,堅強不屈的人就是偉人,別以為偉人離你十分遙遠,其實他一直就在你的身旁。

第5篇

“冰心,原名謝婉瑩,中國著名兒童文學家……”念着這熟悉的句子,似乎又回到了年少時坐在課堂的時光,那時我們學冰心先生的《小桔燈》,認識那個勇敢樂觀的小姑娘,我們讀《繁星春水》,去感受文字帶給我們的驚喜。如今,我的孩子也走進了課堂,老師推薦閲讀《寄小讀者》,讓我有了再次拾起經典的機會

讀冰心的《寄小讀者》,我被深深吸引了,一如記憶中的細膩文筆,驚世才氣,作為成年人再讀冰心,更驚異於她竟有那般真摯、美麗、孩子般的心靈。冰心先生是善良的,這善良不僅是對身邊事物的體貼關懷,更是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對美麗自然的誠摯熱愛,對人間正義的堅持。所以聰慧如冰心,選擇了可愛、可敬的兒童做她的夥伴,與兒童相伴,人生的道路永遠鮮花相迎;與兒童為友,行走在世上永遠不缺故事。她關懷兒童,與他們溝通交流,傷心的事、快樂的事、後悔的'事、夢中的事、胡思亂想的事……林林總總,她毫無保留地與小朋友分享這些“針尖大的事”,這些在成人認為不值一提只會漠然處之的事,在小朋友眼中,卻是天大的事,或許會引起他們的一陣爭論,或許會為冰心放聲大哭,又或者拍手叫好,總之,他們永遠會毫無保留地給予冰心,給予親近他們的成年人最大的安慰與鼓勵。這便是兒童,冰心眼中筆下的兒童,這般可愛。

讀冰心,其實是讀兒童,如今我也是十歲兒童的父親了,在追憶自己童年的同時,更關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一個快樂的童年。三年級的她開始為寫作文發愁,我不知如何為她排憂解難,便搬出了冰心先生的話:有什麼可喜樂的事,不妨説出來,讓天下小孩子一同笑笑;有什麼可悲哀的是,也不妨説出來,讓天下小孩子陪着哭哭。只管公然坦然的,大人面前無需畏縮。——小朋友,這是我們積蓄的祕密,容我們低聲匿笑的説罷!冰心先生為兒童開闢了説話的“兒童世界”欄,鼓勵着所有兒童勇敢地説,説給兒童聽,説給大人聽,説給全世界聽,天真世界無限美好,先生對這些無污濁生靈的關懷與祝願,大概是源自現在的我們所沒有的寬容的胸懷。

小孩子的世界,才是真世界;小孩子的眼睛中,才有真淚花;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世界是混濁的;用孩子的心靈淨化世界,世界是美妙的。讀冰心,讀兒童,憶年少時的自己保有的美好純真,更加珍惜與自己的孩子一起成長的歲月。

第6篇

讀《朗讀者》,書中有很多描寫深深地打動着我,例如米夏從法庭回來,被漢娜在法庭的那種為了極力掩飾自己的文盲而最終承認法庭所指控的謀殺罪所困惑,他不斷去拷問:她這一切(做法)真值得嗎?為了維護自己這麼一尊自我形象,她不是反而使得自己變成呆子,變成跛子,變成癱子了嗎?難道為了所謂的可憐的自尊,就要把自己的一生的自由全部毀掉嗎?他多次找朋友嘗試地談談這個問題,但沒有什麼讓自己滿意的答案,於是他想到了他的父親,一位從事哲學教學、寫過康德和黑格爾的,也研究過道德的大學教授。雖然他和父之間有距離,但他還是在人生遇到非常困難時期,求救於他的父親,他想向他的父親傾訴,從父親那裏尋求一點幫助。雖然是父親,但要找他傾訴,還是要約談的,正象父親的學生、同有事要找他需要預約一樣。他的父親一般是在家工作,只是要上課或主持討論班時才到大學去。他的父親有兩間書房,米夏很少進去,對父親的兩間書房,他只能説都見過。《朗讀者》的作者施林克是這樣寫的:

父親的兩間書房我都見過。其中一間,窗户開向大街和房屋,漢娜曾經用她的手指劃過書架上的一排排書脊。另外一間裏,推開窗子,就可以遠望萊茵河谷。我們是六十年代初搬進去的,這房子就建築在俯瞰整個城市的山丘之上。我們孩子們長大搬出去後,父母還呆在那兒。在這兩間書房裏,窗户不是用來溝通房間和户外的大千世界,而是把這紛擾世界鑲在窗框裏頭,在書房牆壁上懸掛起來。我父親的書房其實是他的陋室和蝸居,在這裏,書籍、紙張、思想和煙斗雪茄的煙霧產生着自己的壓力場,與外部世界的完全不同。而對於我來説,書房是既陌生又親切。

對米夏而言,父親的書房卻有着非常特別的心靈的愛的體驗,因為這不僅是父親的書房,也是他在父親的書房裏,漢娜也曾和他一道進過書房,漢娜曾經用她的手指劃過書架上的一排排書脊的'那一瞬,讓他特別的震撼以致多年以後都難以忘懷。這也為後面的故事的悲劇發展埋下了伏筆。漢娜不會讀寫,但她渴望讀書,面對米夏父親的書架上那一排排的書,她卻不認的,可她為了自尊,又不能被深愛着她的米夏看破,只能是“用她的手指劃過書架上的一排排書脊”來掩飾自己的文盲。可對當時的不明真象的米夏來説,漢娜的這一動作卻是多麼的優雅迷人!

在米夏的內心感受中,他是多麼希望讓時間停止運動,“在這兩間書房裏,窗户不是用來溝通房間和户外的大千世界,而是把這紛擾世界鑲在窗框裏頭,在書房牆壁上懸掛起來”。通過這短短的文字,我讀出了米夏對過去他和漢娜那美好的交往和幸福的愛情的懷念,然而,時間是無情的,這紛擾的世界,還是把他置身於一個讓他非常痛苦、無法排遣的尷尬的境地。作為一上已經是法學院的大學生的他,只要他在法庭上,出來作證,告訴法庭,漢娜是一個文盲,她目不識丁,那份報告是不可能是她寫的,法庭對她的指控是不成立的,儘管她是有罪的,那麼,他的作證,是可以減輕她的犯罪的情節,作為漢娜的唯一的見證人,他應該勇敢地站出來為他曾經深愛的人作證,可是,他最終放棄了,背叛了他們的愛情,道德、良心、正義、犯罪……等等,無情的折磨着他的靈魂。漢娜在他生病的時候,給了他無私的關心和愛、性,給他的少年的生活注入了生命的激情和活力。只是因為她為了保護自己的一點自尊,她不辭而別,這雖然給米夏帶來了很大的痛苦,可對漢娜來説,這實在是她無奈而又是唯一的選擇。她要為了尊嚴而活着,寧可不惜犧牲自己的愛情。裴多菲有一句詩説“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但於漢娜卻是“愛情誠可貴,自尊價更高”。其實,在漢娜看來,如果一個連起碼的尊嚴都沒有了,還有什麼愛情可言?甚至到最後在法庭上,面對法庭的不實的指控,同夥的栽贓,為了一點“自尊”放棄為自己辯護的“對筆跡”、把所有的罪行攬在身上而被判終身監禁而失去了人生的自由!米夏想通過自己的努力為自己的曾經的戀人做點什麼,可又不知如何去做,這種心靈的折磨讓他痛苦不堪,要是時光倒流,再回到從前,並且讓它象一幅畫永遠靜靜地懸掛在牆壁上,那該是多好啊!他可以永遠給漢娜朗讀,洗澡,作愛,並排躺着,他聲情並茂地朗讀,她入境忘我地聽,讓這紛擾的世界遠離兩人的世界,這是一幅多麼乾淨、純美、浪漫的畫面啊。可是,這所有的、過去曾經擁有的一切的一切的美好,已經隨風而去,現在擺在他眼前的是非常殘酷的現實,如果他不出來作證,漢娜就要永遠揹負沉重的罪行;可如果他出來作證,他又將被置於一個什麼境地?讓真相公佈於眾,這對漢娜來説又將意味着什麼呢,漢娜會因此而崩潰嗎?這對漢娜是負責任的態度嗎?她為了“自尊”,可是什麼也不要了的啊。他也沒有這樣的權利和義務去做。他真是進退兩難。

對於前來求救的兒子,米夏的父親搖搖頭説:“我們現在並不談幸福,我們乃是在討論尊嚴和自由。”米夏對自己的父親把“幸福和尊嚴、自由”對立起來的觀點,卻成了一幅難以置信的藥,把他久久縈繞他心頭,無情地摧殘他的良心和靈魂的困惑給解掉了,他多年之後稱自己和父親的談是一起“美好際遇、美妙的活動”,他説,父親的微言大義,讓他終於放棄了去找審判長,也最終讓他“感到如釋重負”,這為他的背叛找到了所謂的“理論”支撐,即使是自欺欺人的“理論”。

“哲學又管不着孩子。於是,就移交給了教育學,而即使在那兒,這個問題也沒有得到很好的對待。”這是他的父親的觀點,也充分道出了在現實生活中,所謂的“理論”其實又是多麼的蒼白無力。這是時代的悲劇,也是人性的悲劇!

後來米夏父親去逝時,他都沒回家看他父親一眼,但為了正在服刑的漢娜,為了滿足漢娜那一點“自尊”,為了她的“聽書”,他把自己的朗讀錄入磁帶而寄送給漢娜,他就這樣在20年間卻來回不知疲倦地奔忙着。他為了漢娜再次回到家裏,這不知道是父親的悲劇還是漢娜的幸運?總之,漢娜在監獄中為了能更好地與米夏交流,也從米夏的朗讀聲中慢慢地學會了認字和拼寫,也能寫些短信寄給米夏,向米夏提點多寄點愛情書之類的簡單而又重要的要求。但他卻從沒有去監獄看過她一次。最後當娜於絕望之下在被減刑釋放的前日選擇了一條不歸路,留給人到中年、飽經滄桑的米夏只能是終生的懺悔了。

?朗讀者》有這樣的一個普遍的主題:人並不因為曾做了罪惡的事完全是一個魔鬼,或被貶為魔鬼;因為愛上了有罪的人而捲入所愛之人的罪惡中去,並將由此陷入理解和遣責的矛盾中;一代人的罪惡還將置下一代於這罪惡之中。施林克在接受採訪時,曾這樣給我們解讀這部作品的主題。這部小説雖然是一部描寫二戰給兩代人造成的創傷的作品,但它帶給我們人類的思考卻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二戰讓世界錯亂,讓米夏的父親的書房成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小天地,連自己的孩子都很少涉足進去,那些所謂的“哲學”也成了無用的“學問”,解決不了孩子們的現實中的問題,漢娜的文盲還對這些書籍卻那麼的羨慕,卻因無法閲讀而用手指輕輕劃過書脊,來掩飾自己的“目不識丁”。與其説她渴望閲讀,倒不如説,她想了解歷史,瞭解造成自己悲劇的時代。“文盲”不僅僅是不會認字不會拼寫,而是對歷史、對自己的命運的“無知”!自己做錯了事,但不知道這是在犯罪,卻僅僅是一份責任,她為了看守的這份責任,就能眼睜睜地看着300名婦女被活活地燒死在教堂裏,假如她把門鎖打開——這對她來説,是非常簡單的事,那300名婦女就可以得救,即使是暫時得救,起碼,就不會有後來人類對她的法律的審判。歷史是不會被假設的,歷史只能對那些對歷史無知的人的懲罰只能是終身監禁!可是,人死不能復生,漢娜的悲劇也不會避免。瞭解歷史,以史為鑑,這也可以説《朗讀者》給我們的一個思考和教訓吧。

米夏父親的書房,這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書房,更是一部悲劇的產生的思想源泉。

第7篇

今天除了讀《看見》外,還翻了翻《讀者》看到了這樣一篇文章:

?明天,明天》是俄國的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寫的,文章是這樣的;度過的每一天,幾乎都是那麼空虛,那麼懶散,那麼毫無價值!它給自己留下的痕跡是多麼少!這些一點鐘又一點鐘消逝了的'時間,又是多麼沒有意義,多麼糊里糊塗啊!

然而,人卻要生存下去;他珍惜生命,他把希望寄託在生命,寄託在自己,寄託在未來上面……噢,他期待着將來什麼樣的幸福呀!可是,他為什麼沒想,其它後來的日子,將不會同剛剛過去的這一天相似呢?

他就是沒有料想到這一點。他向來不愛思索——他這做得很好。“啊,明天,明天!”他安慰着自己,一直到這個“明天”把他送入墳墓。好啦——一旦在墳墓裏——你就不得不停止思索了。

這篇文章警示我們,要珍惜今天,不能把事情拖到明天,人這一生沒有都少個明天讓你去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