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3篇 《追風箏的人》:那些關於人性和救贖的思考

來源:巧巧簡歷站 9.45K

《追風箏的人》是阿富汗裔美國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代表作,講述了阿富汗納塔什村少年阿米爾和僕人哈桑以及在戰亂中漫長的分別與重逢。小説細緻描寫了人性的複雜性與情感的真實性,深刻反映了戰爭的殘酷與人性的瑕疵,成為近年來備受推崇的文學經典之一。

《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3篇 《追風箏的人》:那些關於人性和救贖的思考

第1篇

風箏,就好象一位天使般的信使;亦好象一個信使似的的天使,它傳遞着美好和願景;聯繫着人間和天堂。我聯想這其中的故事也一定是美好的。

我懷着期待進入了作者用輕描淡寫的筆調營造的情景,從容平和卻暗含憂傷的靜美心態講述的記憶裏,一口氣讀了70多頁。我也喜歡卡勒徳筆下的喀布爾的冬天,他説:“冬天是喀布爾每個孩子最喜歡的季節,至少那些家裏買得起一個温暖鐵爐的孩子是這樣的。”他説得真實在,喀布爾的冬天和我們這裏一樣是孩子們自由的假期,時間的流水濾盡了童年的煩惱。

但當看到哈桑受侮辱,阿米爾的置之不理,我的手緊握捶着桌子。當“……説了這個謊——我希望這是一長串可恥的謊言中最後一個。”時我已氣的把書摔掉,喘不氣來。不該是這樣的啊!他們不應該是最親密的嗎?一個風箏的最好的放飛着,一個是最好的風箏的追逐着,這不應該是最美的故事嗎?

但是,風箏就是風箏,它的天職是飛翔。我不知道在天空中飛翔的風箏,是天使;而落了地的風箏,卻是魔鬼;落地風箏就是那經過世俗浸染過以後的人性。

打了3天我都不理睬在角落的書,心中的怒漸漸消退但思考卻與日俱增,我想知道所以又捧回書。隨着劇情的跌宕曲折,我的心也是波潮起伏。這個故事枝節複雜而且太厚重,但好似一切輪迴又回到了起點,最後又重合為一點。風箏也是一樣,故事起於它,止於它。風箏讓哈桑失去了快樂,卻讓他的兒子索拉博找回了快樂。

讀完書後,我覺得是依然是一個感人美好的故事。我也找到了天使——阿米爾。雖然書中滿是他的懦弱,懺悔與自我救贖。但我覺得他真的是墜落人間的.天使。其中他的爸爸才是魔鬼,而哈桑則是試金石,拉辛汗是引路蜂。阿米爾一直在爸爸走也走不出的陰影下呼喊,誰能教他挺身而出?面對父親和別人指責自己是懦夫時,天使的血液在説:“也許爸爸説的對。”他敢於承認,而且他善良的心把所有的錯全都怪在自己頭上,這是和他經歷相似的爸爸和事情的始作俑者阿塞夫永遠不可能做到的事,因為他是天使。

這讓我體會到人總有醜陋的一面,“醜陋總是與美好如影相隨的,在美的背後,醜正探出半張臉龐。”更讓我懂得人生並不總似温情脈脈的樂園,温情是一段心路掙扎後的驛站,供遠途的旅人歇腳。

讀完這本書就像品一杯茶,有一點點苦澀,但其中的甘甜讓你回味良久。其實人生不正是一杯差嗎?

《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3篇 《追風箏的人》:那些關於人性和救贖的思考 第2張

第2篇

有人説這是一部需要相信靈魂的人才有必要閲讀的`書籍。看完這本書,心靈有種被洗滌過的虛空但卻深沉感覺。很多次,我試着,放下,但最終,人性、救贖、忠誠、愛迫使我在很久以後仍然為它傷心,為它瘋狂。其實,至今仍有一種情愫在心裏藏了很久,卻驀然發現任何文字都顯得蒼白。我試着去感知這種情愫的存在,但是民族、宗教、正義、歉疚卻糾結在一起,讓情節複雜,卻直擊我的靈魂深處。從我捧起它的那一天起,這種複雜卻又温暖的集結就在我的心裏紮下根——這時,我猛然發現,原來,我們都是,或者曾經是像哈桑,像阿米爾般的追風箏的人。我們從來看不見,也不去看風箏的影子,只是知道,它——心中的風箏,會準確無誤的落在我們意味它設計好的角落。張開懷抱,風箏,就會從空中劃過,來到這裏。圓滿我們的喜悦,實現我們的悸動,甚而,烙進我們的靈魂。

為你,千千萬萬遍。為你,我可以做任何事。你,是我一生最好的朋友。因為,我們曾經那樣愛過。阿米爾和哈桑,喀布爾的蘇丹。

阿米爾的前半生都在逃跑,逃避他對哈桑的情誼,逃避他所犯的錯,逃避他的責任,於是他就一直被困在當年那條污穢的小巷無法動彈。人們一直奇怪哈桑為何那麼善於追風箏,還紛紛猜測他追着風箏的影子。其實,像他如此坦蕩純真的人,風箏會跟着他的腳步飛翔。那隻風箏就像傳説中的獨角獸,只有最純潔的人才能擁有它。

而我們,只有一直追,追天上的風箏,追逐我們心靈的風箏。

第3篇

早上聽書的時候,點開的是《追風箏的人》,這是一部很早就聽過的書,但一直沒有去看過,只知道大家對它讚譽有加,而我還一直以為是本散文書,今天一聽才知道是小説。

書中説的是兩個身份懸殊的小夥伴,他們一起長大,一起放風箏,不同的是其中一個是少爺,一個是僕人。僕人哈桑對少爺拉米爾是唯命是從,為了他什麼都願意去做;而相反的,拉米爾則更為懦弱一些,看到哈桑為他撿風箏被打,卻選擇了無視與逃跑,後來甚至要父親把哈桑趕走,因為他無法正視自己內心的自責。

後來因為戰爭,拉米爾和父親達到了國外,只到有一天他重新回到家鄉,得到哈桑已經去世了,而他的真實身份,其實是拉米爾同父異母的弟弟。

因為愧疚與贖罪,拉米爾把哈桑的兒子帶回了家,就像哈桑曾經守護他一樣保護着那個孩子。

在這本書中,我被哈桑的真誠與樸實所打動,可我們每個人內心似乎都會有像拉米爾那樣的懦弱與自私在作祟,好在知道真相的拉米爾終於選擇了勇敢面對,這也是對於我們的一種啟示。

每個人都有可能會因為膽小或者其實一些內在的因素選擇做了懦弱的事,其實最為受傷與備受譴責的還是自己,而最終能夠救贖自己的還是自個本身的選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