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百的觀後感14篇 震撼八百:一場感動的歷史之旅

來源:巧巧簡歷站 2.74W

《8百的觀後感》是一部充滿力量和感動的電影。影片通過真實而又驚心動魄的故事,展現了中國軍隊在80年前中日戰爭期間的英勇抗戰精神。細膩的情感表達和逼真的場景再現讓觀眾深受觸動,同時也引發了對歷史中的無數英雄事蹟的思考和敬佩。

8百的觀後感14篇 震撼八百:一場感動的歷史之旅

第1篇

?流量地球》是科幻片,是中國現代科幻片的先行者和引路人,居然看得人熱淚盈眶,這是什麼梗。

?流浪地球》中劉培強駕駛領航號空間站撞向木星大氣層,引爆了大氣球從而推動了地球加速逃離木星引力。

劉培強的岳父,我們親切的達叔,哦!現在應該叫達爺扮演的高級駕駛員最後選擇犧牲自己,把希望留給孩子們。

人工啟動行星發動機,裝填火石,工程師快速思索,人類的感性和靈機一動在此時與理性結合,沒有一次錯誤,也不允許出錯,一次搞定,含笑而逝,人生巔峯即終點,人生如此不遺憾啊。

電影中許多救援隊犧牲了,最後的完成率是71%,那麼就是説29%的救援隊沒有完成任務,也就是半路犧牲了,這些人的犧牲在我們看來都化作了數字,但他們的努力和拼搏不應該只是數字,努力而失敗和放棄希望是不同的。

這一次選擇犧牲的人有中國人,印度人,俄羅斯人,韓國人,日本人或者其他國家人,這一次犧牲是全球人的犧牲,地球人因此損失慘重,然而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惟其如此地球才有希望。

面臨天地浩劫,以往的外形入侵,史詩級的.大洪水,再到大地震,火山爆發等災難就顯得小兒科,一代不如一代的感覺,當面對天地偉力,傳統的超人,核彈顯然不夠看,這時候需要人類攜手解決,團結一致,靠的是集體的智慧和力量,舉全球的力量辦大事,搞大事,但總有人要犧牲,總有人要捨棄個人利益和小集體利益,不再以某國為中心,更不以某國的利益為重,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每一個普通人做出的犧牲都彷彿一個個的火石,火種點燃了發動機,推動地球前進,到達下一個伊甸園。

8百的觀後感14篇 震撼八百:一場感動的歷史之旅 第2張

第2篇

在讀過劉慈欣的《流浪地球》後,我就被深深吸引了進去,他通過平凡的方式寫出了不凡的科幻!

?流浪地球》以豐富的想象貫穿全文——20年前,地球航出了冥王星軌道,航出了太陽系,在寒冷的外太空繼續着它孤獨的逃亡生涯……讀到這裏,讓我不禁佩服起作者劉慈欣,佩服起他對宇宙的認知,他真是把科幻描繪的像真的一樣;通過他的想象,他發明了地球發動機,它的威力非常大,可以照亮北半球,當在太陽爆炸的時刻地球發動機能夠幫助人類逃亡太陽系,逃到其它恆星上尋找可生存的地方。“地球派”和“飛船派”是兩隊死對頭。這些“角色”在情節中不斷閃現,而就是這些“角色”為文章增添了許多色彩。

人就要有豐富的想象,想像是成功的一半,只有美好的遐想是不行的,只有通過我們的努力才能得以實現,才能夠駛向成功的彼岸!也許在實現理想的道路上,難免有崎嶇和坎坷,但只要有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會驅散絕望之雲!作者用豐富的想象,寫出了我們不保護地球的嚴重後果,雖有地球發動機給予我們的幫助,但它也需要資源{各種山體},如果地球真的滅亡了,那我們就要坐着超音數速汽車到別的星球生存,愛護地球,別讓他離我們而去!

這本書的作者劉慈欣簡直把科幻描寫得神乎其神,他把我們的現實生活和宇宙緊緊相接在了一起,表面上看起來不足為奇,可慢慢的品嚐,才能嚐出真正的味道。

讀完這本書的時候,就感覺到科幻原來由許多不同形式。如——塑造寫地球上不可出現的人或生命體,如通過寫我們的生活聯繫到不可思議的事……它讓我認識到了真正的科幻,也讓我對科幻燃起了濃厚的興趣!

第3篇

今天是8月22日,老師組織我們看了一場電影,電影的名字是《八佰》,這是一部抗日戰爭題材的電影,7:10分開演,我們早早的去集合,看完後,我們大家都熱血沸騰。

電影《八佰》講述了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史稱“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看這部電影的心情十分複雜,全程神經緊繃,一秒都不想錯過。蘇州河隔開的是“兩個世界”,一邊是天堂,一邊是地獄,但中國人抗日的熱情是一樣的,中國人的心不會被分開,只會更加緊緊相連。這場電影讓人震撼人心的戰爭場面很多,當敵人發起進攻時,為保衞倉庫,戰士們腰纏炸藥跳到樓下的日軍中,一個接一個,讓人看的熱淚盈眶;還有升旗時,為保護戰旗能夠矗立不倒,幾個軍人也獻出了寶貴生命,還有民族英雄謝晉元,給我們留下很深的印象,撤軍時內心的掙扎感,讓我們大家看着很揪心,能感受到軍人的血性,但又能在他對下屬的關懷中看到身上熱血浪漫的一面。

歷史上10月27日至30日的四行倉庫保衞戰硝煙瀰漫,六層樓鋼筋水泥築,牆厚樓高,易守難攻,有糧食、牛皮和絲繭,準備持久作戰。敵人放的毒氣,要過橋,水戰,空襲,遞送電話線,步步逼近,以小化大刻畫了一張張生動的臉。在年輕戰士身捆炸藥跳下樓的片段我們大家都熱淚盈眶。

看完後,我感覺抗日英雄不畏強敵,視死如歸,我們大家要向他們學習,這一場電影讓我們看的振奮人心,一會興奮,一會緊張,一會悲痛。抗日戰爭進行了很多年,最後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們最終打敗了日本人。我明白了,只有國家強大了,人民才會活得有尊嚴。

第4篇

俗話説,百善孝為先,孝敬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週末,央視播出了“2021年度尋找最美孝心少年”這檔節目,十位少年的孝心一次次地打動了我。他們猶如十一朵花蕾,在我的心裏慢慢地綻放。

當我看到了我們這個小地方的一對孿生姐弟,那一瞬間,我感到自慚形穢。團結國小裏,有這樣兩個小孩,他們既是舞蹈搭檔也是孿生姐弟,他們六歲學拉丁舞,現在已是我們這個地方的小童星了,但是他們的家庭條件並不是很好,出生不久,父親便離家出走了,母親患有風濕和骨刺,他們便幫母親承擔起這個家。一名六年級的國小生,卻有着我們這些中學生沒有的勇氣與擔當。他們每天都會幫媽媽去擺地攤,姐姐李依桐放學回家做飯,弟弟李易軒放學就去幫媽媽賣東西。回到家,他們為了讓母親的病早日康復,每天都幫母親泡腳,一人一隻,幾年來從未中斷過。他們只有十歲,卻有着讓我們全部人都感歎的孝心,回過頭,看看我們,我們是否給父母盡過孝呢?

李依桐,李易軒這兩個響亮的名字迴盪在我的腦海中,是他們的事蹟敲醒了我,讓“孝心”這個詞在我心中的烙印

更加深刻了,記得以前,我們的音樂老師教會了我們這樣一首歌“跪羊圖”,當初唱只覺得好聽,現在再一次唱起,我的理解不一樣了,我明白了,老師的用意不正是讓我們在生活中,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百善孝為先,説的不就是這個道理嗎?

我們一天天再長大,父母在一天天老去,我們總是認為父母嘮叨,怎會想到終有一天他們會離開我們,少了些許嘮叨,少了些許關懷,少了他們的疼愛,到時的我們只有低頭歎息,後悔自己以前為什麼沒有孝敬他們了。現在不把握住時光,好好孝順他們,又要等到什麼時候呢?真要等到失去了才懂珍惜,才知道自己以前擁有那麼多的幸福嗎?

孝似流水,温暖人心;孝似陽光,驅散了人生陰霾,孝應在行,而不止於心,暮然回首,對父母我們做的何其少。也許,只要一杯水,又或許,只是一句暖心的問候,甚至給他們一個燦爛的微笑,他們便已知足了。而我們,我又有多少次次疏忽了他們的愛,多少次將他們的關心拋在腦後。所以趁時光仍在,讓我們為父母,為長輩,敬獻我們的孝心吧!

第5篇

自古以來,中華人民即百善孝為先,觀看了《最美孝心少年頒獎典禮》我見證了什麼是“孝”,知道了“孝”的含義.接下來,我就選取兩個事例來詮釋“孝”的含義,稚嫩的肩膀撐起了一片明亮的天空

十六歲的黃鳳吃了不知多少苦,受了不知多少累,才艱難地走到了今天.她用她對父母的愛和對生活的不屈服,感動了社會.黃鳳在六歲時父親因摔傷,癱瘓在牀,而母親也離家出走,棄他們而去.一次又一次的沉重打擊,讓她變得堅強,承擔起照顧家庭的重擔,撐起了那因父親癱瘓而垮塌的天,為了給爸爸治病,她從貧窮的山村推着爸爸來到大城市――上海.這是長征般的行程,可她走過來了,在求醫的過程中,屢次受挫,但她從不灰心.她的事蹟被人們知道,她的孝心感動了社會.最後,北京一所醫院免費為她父親治病,皇天不負苦心人,她父親的病逐漸有了轉機.

她雖是孩子,但她比成年人更有孝心.最後我衷心地祝願她的父親早日康復.花季有“雨”

十四歲是人生花季,大多數人在這個季節裏享受着燦爛的春光,而十四歲的吳林香,卻在這美好的季節經歷着人生的狂風驟雨.禍不單行.父親不在,吳林香的唯一依靠――母親也不幸去世了.她必須靠自己照顧好年幼的弟弟和年邁的奶奶.以她稚嫩的承擔起超負荷的責任.她的夢想是當一句醫生,為了不讓更多的人不再受病痛的折磨.當弟弟對她説出“姐姐,我愛你”的時候,我落淚了.林香你是好樣的,別灰心,在你的身後有很多人在做你的後盾,加油!

人間有愛就有孝,“孝”字是沉重的,但若是心懷愛心責任心就能舉重若輕.讓我們向最美孝心少年看齊.學做“孝”人,學做“孝”事,做一個有愛心有孝心之人.

第6篇

“你有多久沒有朗讀了?很久了吧!因為很多人都覺得朗讀那是學生時代的事情或者説它只屬於一小部分人。不,朗讀屬於每一個人。”

這段作為《朗讀者》的開場白,擊在了每位觀眾的心裏。

“朗讀者就是朗讀的人,在我看來可以分為兩部分來理解: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則是展現生命。將值得尊敬的生命和值得關注的文字完美結合,就是我們的朗讀者。”這是這檔節目的自白,也是出彩之處。重點放在挖掘人的百態——每位嘉賓帶來的不是乾巴巴的選取片段,而是自身的真實寫照,自己的人生感悟。

既然名為“朗讀者”,那讓誰來朗誦就顯得尤為重要。節目的嘉賓設置沒有一味地追求大牌,而是採用“明星+素人”這樣葷素搭配的巧妙結合。在2月18日第一期節目中,明星陣容包括表演藝術家濮存昕、世界小姐張梓琳、聯想創始人柳傳志、著名翻譯大師許淵衝,還有鮮花夫婦周小林殷潔,無國界醫生志願者蔣勵這樣的普通人。

在節目設置中,更是看出了節目組的獨具匠心。每一期設置一個主題,配上的闡釋,再選擇相關聯的嘉賓和朗讀的作品。第一期的主題定為“遇見”,每位嘉賓都結合自己的故事選取最觸動自己的一段文字進行朗讀。還設置了開場曲的演奏和結尾的彈唱。此番用心在綜藝節目中實在是少見。

第7篇

本該是家人團聚,可是包括武漢在內的各地醫務工作者卻擋在疫情之前,在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護佑人民健康的堅固長城。不僅僅是醫務工作者,“逆行者”還有很多各行各業的人們:加班加點緊急生產緊缺的醫用口罩、醫用防護服的工廠工人們,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建築工人們、鐵路、警察、環衞、街道、戰士等等。

馳援武漢的第二天,年輕護士金珊遞交了申請書。金珊的母親是一名退役軍人,2003年抗擊“非典”時作為醫院檢驗科大夫戰鬥在第一線,當時金珊還是一名護校學生。“母親給我作了榜樣,所以這次我毅然決然報名來到了武漢。,他們都非常棒,我決心向他們靠攏,發揮自己的專長,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甚至有的退休老員也遞交了請戰書:“雖然我們年紀偏大了點,但先鋒模範帶頭作用的精神沒退!”在祖國和人民需要的時刻,從不會缺席。

在疫情面前,我們看到醫院和醫療衞生單位基層組織積極靠前指揮調度,組建突擊隊、設立先鋒崗,組織廣大醫護人員衝鋒在前、戰鬥在前,視病房如戰場、視病人如親人,臨危不懼、恪盡職守,爭當“最美逆行者”。各級街道、社區則圍繞疫情防控工作,建立責任區、設置責任崗、組建防控先鋒隊,組織和幹部帶頭分片包乾、全覆蓋登記排查、宣傳普及疫情防控知識。

第8篇

距離上次2003年非典僅過去17年,剛好降臨在春節之際。

這是一種急性感染肺炎,其病原體是一種先前未在人類中發現的新型冠狀病毒。

患者如初症狀為發熱,乏力,乾咳,並逐漸出現呼吸困難等表現,嚴重者呼吸窘迫或膿毒症狀休克,甚至死亡,目前認為該病主要通過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目前還未發現特效的治療方法和病毒疫苗。

病因原由吃了某野生中華菊頭蝙蝠、果子狸,人類處於食物鏈最高端,但也不是萬物皆可食的,溯源分析結果將源頭指向了武漢華南海鮮市場。

病毒形式可能嚴峻化,冠狀病毒屬於rha病毒,變異性極強,且目前疫情處於早中期階段,後續將可能出現病毒變異及超級病人,增強防控難度。

這是一次嚴重的危機,作為人類的我們不應該反思?如果疫情無法控制人類將何去何從?如果我們管好自己不貪嘴吃野味會有這等事?

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

我希望全國人民手拉手攜手共抗此次危機,都好好在自家呆好,不亂跑。武漢小可愛,不要害怕,有祖國在,我們一定可以度過這次危機,很多醫護人員已放棄和家人團年的機會奔赴疫場一線,我們更應該相信他們!

第9篇

從年紀倒數第一到考進名牌大學,這樣一個故事如果拿到中國來拍,拍的爛一點就是個《高中的你》,故事完全流水賬、人物情感無邏輯、早戀墮胎出車禍、大學聯考突然撞了鬼、回憶青春逼你哭。

拍的好一點也就是個《青春派》,對於佔了整個三年絕大多數時間比例的學習幾乎隻字不提,偶爾提到“大學聯考”兩個字就變成強行雞血,又完全落不到學習的方法上。所有學生都得服從大人們的意志——“累死你一個幸福你一家”,講到最後還是升學率大過天,完全不見所謂的“素質教育”。

當這個故事到了日本就成了《墊底辣妹》,它雖然還是一碗雞血,但它絕不強行灌到你嘴裏,而是用人物內心細微的變化、人物真實做出的奮鬥來慢慢把這種能量傳遞到你身上。更為難得的是我們可以在這部電影裏看到學生、家長、學校老師、補習老師對於升學的不同看法,他們這些多元的角度才是中國青春片最缺乏的。也正是有了這些多元的角度,“因材施教”四個字才有了説服力,如何讓學生改變心態、讓學生主動去學才是老師們最應該做的。

編劇完全不是用一種成年人居高臨下的姿態來擺弄未成年人的行為、錯誤地解讀未成年人的心理,編劇細膩的刻畫出了女主角內心一點點的變化,這樣才會產生真實感,也是正因為這樣才能感動另一個國度的中國觀眾。

第10篇

隨着衣服變寬,你永遠不會後悔,你會為伊憔悴。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生命,都在竭盡全力的往上爬,出類拔萃,生而為人,所以我們才會幸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我們會盡最大的努力,努力奮鬥:感恩眾生是值得的。

影片中的沙耶佳有一個放蕩不羈的青年,整天生活在頹廢墮落中,漫無目的地在街上游蕩。被學校辭退後,母親把她送到了實習班青峯學校,遇到了改變命運的奮鬥者平天老師。在老師的指導下,她開始改變,學會成長。老師不斷的自我提升也告誡她不要放棄。的確,困難和挫折在她的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她沒有逃避,而是選擇接受,調整自己,盡最大努力譜寫,最終她被慶應義塾大學錄取。

其實人生的每一步都是在和上帝打賭,還有無限的可能。

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在努力工作,讓自己過上奮鬥的生活。他們被努力感動,優秀,精彩。所以奮鬥有三種境界,一:月滿西樓,獨高樓,天涯海角;二:衣服越來越寬不會後悔,人會為伊拉克尷尬;三:人羣找了他上千次,突然回頭一看,那人在昏暗的燈光下。

上帝給了你比別人更低的起點,為了讓你用一生的時間為一個絕地反擊的故事而戰。

這個故事講的是獨立,講的是夢想,講的是勇氣,講的'是毅力,它不是自然而然的童話,沒有人類的苦難。這個故事是一個有意志的人,有一條路可以走,他會斷橋。120歲的秦關,終將屬於楚國。這個故事是一個苦心人。上帝付出了,他吃了自己的心。

第11篇

看完了這部影片,我的心情非常沉重,國民革命軍為守住上海最後一個陣地---四行倉庫,與相差十倍的日本進行血拼。在這場戰鬥之中,僅僅只有四百多人的524團卻要面對30萬日軍。這是一場力量懸殊的戰爭,但那四百多人卻讓我們看到中國人誓死保守祖國的心。在這部影片中,沒有主角,但每一個人物都讓我們記憶深刻。

陳樹生,在敵軍的猛烈攻擊下,他選擇在身上綁了七八個爆破彈,視死如歸,沒有絲毫猶豫,義無反顧地跳了下去,與敵軍同歸於盡,他説,必須要有人去打開一個口子。那一瞬間,我哭了,陳樹生他不是沒有猶豫,他有母親在家,怎麼可能不怕死,但是他沒有選擇,自己的犧牲會帶來更大的勝利。還有端午,原本只是湖北保安隊的一員,以為來上海只是清理戰場的,一心只想和自己的弟弟小湖北好好活下去,等戰亂結束一起去英國看看。但他為了國旗能夠順利升起,也衝出去英勇殺敵,最終中彈而亡。

整部影片導演並沒有想當然的把主角定為銘記歷史的第八十八師524團團附謝晉元,而是用了一個長的篇幅來描繪524團的戰士形象。其實在這些人中,大多數都是逃兵,他們一開始並不是我們心中的英雄,遇到危險時,他們會逃會怕死,但正是這種形象,讓我們知道了戰爭的殘酷。可最後他們不還是站了起來嘛,為了國家的尊嚴,他們不再退縮了,他們站了起來,去和敵人拼命!所以中華兒女都是好樣的,中國必勝!

第12篇

看了《八百壯士》後,我心中有説不完的激動,這部愛國主義影片,主要敍述當時日軍進攻上海的真實戰況,我八十八軍五二四團第一營官兵五百人,由團長謝晉元中校率領掩護國-軍之撤退,並陷入三面之包圍中,即戰四晝一夜,有四行倉庫通過穌州河進入英租界。這裏面有一個很英勇的女孩,叫楊惠敏,自願當童子軍,父親勸她回去,她不肯,説要讓中國立起來。上海鬧饑荒時,他去維護秩序,還將國旗送到四行倉庫,路上危機重重,可為了立志氣,強民心她死也要去。

故事的高潮在楊惠敏乘船送國旗一段,令人印象深刻。

大姑藝人唱八百壯士,在烽火連天的上海四行倉庫已陷入日軍圍攻謝晉元沉穩的指揮戰鬥,楊瑞符營長足智多謀,八百壯士英勇頑強,打退多路進攻。上海各界人民熱情支援八百壯士抗敵。女軍楊惠敏身負國旗,在日軍飛機轟炸下潛入倉庫,將旗幟送入倉庫。播音員為市民報告八百壯士戰鬥的情況。

當時,全國的童子軍堅守着“不要餉、不吃糧、不怕苦、不怕死”的號令。我為之感動因為他們不是為自己的利益而貢獻,而是為了國家未來的前途而貢獻着,不貪生怕死,這才是真正的中國人。800個烈士,多麼珍貴的“一筆財富”啊,就這樣犧牲在了日本人的手榴彈中,我真惋惜埃這時,我的心中又萌生了憎恨之情,日本人為什麼要將八百壯士趕盡殺絕呢?為什麼一定要佔領上海呢?為什麼要攻擊中國,不和我們做朋友呢?為什麼?為什麼?難道,為了統治全世界,日本人要傷害所有人嗎?要讓所有人看不起嗎?

我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壯闊國土,璀璨五千年華夏文明,幾萬萬華夏生靈開始遭受日軍大規模的踐踏與蹂躪。失陷的國土,逃難的貧民,潰敗的軍隊苦難時刻的開始。日本人,你們為什麼要這麼做?

如果不是當時的中國不強大,那麼,日軍也不會來攻擊我們了,從現在起,我要發奮讀書,讓祖國更加強大!讓世界各國都和平共處,再也不發生這種事情了。“……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愛我中華愛我中華愛我中華。”此時此刻,宋祖英的《愛我中華》迴響在我的耳畔,我的心也像宋祖英那樣裝滿了沉甸甸的祖國。

第13篇

今年十一假期,新冠疫情過後,終於走進電影院看了第一部電影——《我和我的家鄉》。這部電影是去年的國慶檔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的姊妹篇,採用了和《我和我的祖國》相似的結構,通篇由五個故事組成,由張藝謀擔當總監制,甯浩擔任總導演,張一白擔任總策劃,依然明星薈萃,增加了很多的熟悉感,我看的這場是滿場,這也是明星效應的一種。

這些故事就是放到去年的《我和我的祖國》的影片裏也毫無違和感。如果説《我和我的祖國》是按照時間順序組織故事的,那麼《我和我的家鄉》則是按照地理方位來串聯情節的,五個故事分別發生在北京、貴州、浙江、陝北和黑龍江,代表着中國的五個地理方位。那麼,哪個故事最讓人感動呢?哪個故事最讓人開懷大笑呢?

第一個故事是《北京好人》,導演甯浩,主演是葛優。這個故事和去年的《我和我的祖國》裏的《北京你好》簡直可以無縫銜接,葛優扮演的劇中人物的名字都沒有變,還是叫張北京,這次幫助的是衡水的親戚。葛大爺是十足的喜劇範,舉手投足都讓人忍俊不禁。中式喜劇的特點還是在語言上,“我的卡就是你的卡”,“村裏的蒲公英總算是保住了”,這些話從葛大爺口中説出來,別有一般風味,讓人心裏很放鬆。農村人有了醫保卡,和城裏人差別就不大了,電影宣傳了中國城鄉改革的進步,有寓教於樂的趣味。

第二個故事是《天上掉下個ufo》,導演是陳思誠,講述《唐人街探案》組合劉昊然和王寶強探案“外星人”黃渤的故事。貴州黔南有大科學裝置“天眼”,這是世界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這是中國探索宇宙和地外文明的先進裝置。估計就是這個大傢伙觸發了編劇的靈感,寫出來一部外星人的烏龍鬧劇。可以看出來,黃渤在努力扮演抖音中一位手工製作網紅,但是離真實網紅的那種怪誕的感覺還是差那麼一點點,不過劇中外星人服務員出場的那一瞬間真的驚豔到我了。貴州的綿延大山、千户苗寨、特色美食酸湯魚、還有氣勢雄偉的高速高架橋,這是一部挺好的貴州旅遊的宣傳片。

第三個故事是《最後一課》,導演是徐崢,主演是範偉。範偉真是一名好演員,早已擺脱了早期小品演員的羈絆,這次飾演的是一位失憶的老教師,在學生們的幫助下,回鄉完成“記憶拼圖”的故事。師生情是中國人特有的重要情感,傳統文化教育尊師重道,學生對待老師如同父母。年輕的時候感觸不深,隨着年齡的增長,不經意間發現老師們也老了,這真是一件讓人感傷的事。

這一場出場的明星是最多的:看,楊紫!看,李易峯!看,王俊凱!有徐崢,陳數,張譯,陶虹,還有演劉備的那個演員,叫什麼來着?故事發生在浙江千島湖畔,這裏的村莊發生了古老與現代的巨大變化,這一幕一幕時間的切換——範老師年輕時找顏料的瓢潑大雨,路上一次又一次的打滑,特別是最後一次過橋的時候,範老師一個不穩摔倒了,第一反應竟然是手忙腳亂地拿擠着顏料的調色盤!但已經晚了,顏料在水中綻放出絢麗的光彩,婉如一道炫麗的彩虹。可現在呢?他穿梭於大街小巷,燈光刺激得讓他睜不開眼睛,迷茫、孤獨、害怕……這一系列的動作所表現的情緒,令人忍不住流下眼淚。還有就是bgm歌曲《讓世界充滿愛》與畫面的結合,如果説你前面心裏還有一座堅固的大壩,那麼這裏所爆發出的強烈情緒足以沖垮這座大壩!

第四個故事是《回鄉之路》,導演是鄧超和俞白眉,鄧超和閆妮聯袂主演。閆妮是西安女子,這回也算是回鄉演出,一口陝北話鄉音濃厚,讓陝西人倍感親切。陝西蘋果如今是千億級別的大產業了,佔全國蘋果產量的四分之一,這一切當然都是一代又一代人艱苦奮鬥的結果。鄧超演的農民企業家起先看上去像個騙子,實際上卻是幫助家鄉脱貧致富的實幹家,這一反轉的劇情形成了圓滿的結局,鄧超其實就演不了壞人。需要説明的是,真實的陝北羊雜碎價格還是很親民的。劇中280元一碗的海蔘蟲草羊雜碎是劇情需要的誇張,製造幾個笑點而已,當不得真,沒有這麼貴的羊雜碎。另外説一句,西安相聲演員苗阜客串的角色演得挺好的,特別活躍氣氛。

第五個故事是《神筆馬亮》,導演是閆非和彭大魔,由沈騰團隊和馬麗團隊精心呈現。這一場整體就像一出小品。這次沈騰把他的招牌城市“西虹市”放到了東北,村子叫“茴香村”取的是“回鄉”之意,飾演的“第一書記”代表了農村脱貧攻堅的新時代,所有的場景在現實中都有呈現,東北就有稻田畫主題的旅遊景區。對白挺搞笑的,影院的笑聲不斷,小品演員動作也是很誇張的,讓人大笑不止。馬麗最後在高台演講説,“滿族人民、回族人民、全國各族人民”,挺牽強的,還好有馬亮的一句“這是觀景台,不是主席台”給圓了場。編劇大概是想增加民族的多樣性,中國文化的潛意識是追求大而全的,這是最後一個故事,就當是整個電影的總結了,宣揚了中國新時代鄉村振興的主旋律。

中國的文化是濃濃的家國天下,中國人都有家鄉情節,見面先問“你是哪裏人”,如果是同鄉心裏就先親近了許多。我們就愛看這種閤家歡式的電影,老少咸宜,如果在笑聲中再流下感動的淚水,則是這類電影的境界。從這個角度説,我給這個電影打9分。

第14篇

近期熱映的《我和我的家鄉》深受廣大觀眾喜愛,從一個個小人物為切入點,讓片中五個故事單元的主角用不同的方式建設着家鄉,展示了家鄉蓬勃發展的新面貌。於我而言,家鄉是“小橋流水人家”的生態之鄉,是“稻花香裏説豐年”的瓜果之鄉,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頤養之鄉。

以綠色發展理念建設家鄉“生態美”。《神筆馬亮》的故事中,馬亮放棄列賓學院的錄取,主動請纓前往鄉村,因地制宜,發揮所長,助力脱貧,帶領鄉親們描繪出一幅鄉村“稻田畫”,成功轉行為旅遊鄉村。我的家鄉在閩粵贛交界之處,是典型的南方丘陵地區,全縣森林覆蓋率79.39%。近年來,家鄉依託全國林改第一縣、福建省首箇中國天然氧吧的獨特資源優勢,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全域旅遊”產業,發揮生態優勢,走出了一條生態環境高顏值的綠色發展之路,實現了生態美,取得“全國森林旅遊示範縣”、“全國十佳生態旅遊城市”的名片。家鄉的“小橋流水”成為旅遊打卡的“網紅點”,農忙時節的“春耕秋收”成了旅客的現場“體驗點”,家鄉的“綠水青山”成了鄉親們的“金山銀山”。

以創新科學技術幫助家鄉“百姓富”。故事《天上掉下個ufo》中,熱愛發明的黃大寶通過視頻直播帶來紅包收益。阿福村驚現神祕ufo,爆炸性新聞驚動《再進科學》節目組的記者來調查。後來雖然沒有真的ufo,但是由於家鄉科技的發展,村裏搞起了天上運輸,村裏富了,日子越過越紅火。我的家鄉雖然沒有ufo經濟,但有帶領農民致富的“百香果”。百香果是農民的“致富果、幸福果”,更是脱貧攻堅的“拳頭”產業。百香果易管易種,行情好、見效快,家鄉百香果種植面積2萬餘畝,將其作為推動產業扶貧的主要項目,貧困户認領種植片區,由農業公司提供技能培訓、技術指導、產品回收等幫扶,並對貧困户的日常生產進行量化考核,助力脱貧致富。為進一步擴大銷路,百香果宣傳片登陸《國家品牌計劃――廣告精準扶貧》,在央視8個頻道滾動播出。同時通過公眾號、今日頭條等網絡新媒體開展宣傳,提升百香果的網絡話題熱度。還啟動“互聯網百香果”行動計劃,通過電商平台讓家鄉百香果走出“家門”,暢銷全國各地,讓鄉親們的“荷包”鼓起來,日子好起來。

以為民服務宗旨保障家鄉“羣眾安”。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決定了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在《北京好人》的故事中為節省醫藥費,張北京將自己的醫保卡借給表舅看病,在一番波折後,沒有成功,張北京拿出準備買車的資金替表舅交了手術費,回村以後發現表舅媽給表舅交了醫保,兩人趕緊去找村委會報銷去了。影片將社會醫療保險展現在大屏幕上,國家積極推行新農合保險制度,保障羣眾“看得起病”,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站位。隨着家鄉人口老齡化的發展,為了讓羣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推行“醫養結合”一體化服務,統籌醫療衞生和養老服務資源,

推進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促進醫療衞生和養老服務融合發展,讓鄉親“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

不論是《回鄉之路》裏種果樹治沙的小企業家喬樹林,還是《最後一課》中十年如一日守住清貧、教書育人的範老師,他們讓我看到了一羣普通人耗費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堅持一件小事,也能帶來不凡。作為一名黨員幹部,要將深植於心的家鄉情轉化為源源不斷的成長動力,一步一腳印,從平凡小事着手,為建設新時代鄉村添磚加瓦,書寫屬於自己的《我和我的家鄉》故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