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幼兒園小班科學活動教案模板集錦2篇 探索科學世界:幼兒園小班精選科學活動教案模板

來源:巧巧簡歷站 8K

本文收集了多個幼兒園小班科學活動的教案模板,包括探究天氣、認識自然、觀察植物等多個主題。這些模板以簡明易懂的語言編寫,旨在幫助教師更好地設計科學課程,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科學探索能力。

有關幼兒園小班科學活動教案模板集錦2篇 探索科學世界:幼兒園小班精選科學活動教案模板

第1篇

匹配是小班幼兒數學學習的重要內容。隨着“小司機”主題活動的進行,我發現幼兒對於各種各樣的車很感興趣,他們經常聚集在一起玩開車、停車的遊戲,但是僅限於給車輛隨意排隊,沒有按照一定的標記匹配停車,比較簡單。因此,我根據小班幼兒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嘗試運用常見的汽車圖片、地墊,來創設直觀生動的遊戲情境作為停車場,讓幼兒根據車子的特徵(大小和顏色)來匹配相應的車位,從而幫助幼兒學習匹配這一數學經驗,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一環節,幼兒觀察不同大小和顏色的車子,感知發現車子的不同特徵,為後面的匹配活動積累感性經驗。

第二環節,幼兒通過碰碰車遊戲來感受一個維度(大小或顏色)的匹配。

第三環節,幼兒瞭解和學習兩個維度(大小和顏色)的匹配。這是本次活動的難點,教師給予幼兒充分思考的時間,讓幼兒在看一看、想一想停車場上的標記和自己車子之間的關係後再停車,接着讓幼兒在討論、分享中反思、檢查自己的車子是否符合停車的要求,引導幼兒自我發現和糾錯。

通過以上三個環節,幼兒在貼近生活的遊戲情景中積極思考,建構關於匹配的經驗,學習用數學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1.觀察感知車子的不同特徵,嘗試根據車子的某個特徵(大小或顏色)來匹配相應的車位。

2.在開車和停車的遊戲情境中體驗和同伴共同遊戲的快樂。

不同大小的黃色、藍色地墊若干,汽車玩具及用汽車圖片做的胸牌若千。

(1)出示兩輛車:大的藍色車和小的藍色車。 師:這兩輛車有什麼不一樣?你怎麼知道它們大小不一樣?

師:看看這輛車子除了顏色不一樣,還有什麼地方和其他車不一樣?

師:這是一輛什麼樣的車? 師(小結):原來汽車的大小和顏色都可以不一樣。

師幼一起戴上汽車胸牌,扮演司機,模擬在馬路上開汽車的遊戲。

師:我們一起來邊念兒歌邊玩開汽車的遊戲,好嗎? 師:我是快樂的小司機,開着汽車做遊戲,找一輛汽車碰一碰,大車碰大車,小車碰小車,黃車碰黃車,藍車碰藍車。(遊戲可反覆進行。)

師(小結):我們都碰到了和自己大小或顏色一樣的汽車,真開心!

師:下班了,各種各樣的車輛都要回家了。小司機們,你們能幫自己的車子找到停車位,把車停好嗎?

師:停車場的車位有什麼不一樣?(引導幼兒發現車位大小、顏色不一樣。)

師:請你們按照自己車子的大小和顏色,找到合適的車位把車停好。

師:請你們檢查一下,大家都停得合適嗎?哪幾輛車停得不合適?為什麼?怎麼停才合適?

師(小結):停車場的車位有大有小,顏色也不一樣,汽車要選擇合適的車位停車。

師:小司機們,現在請你們換一輛車,再來做一次遊戲。(幼兒互換不同的胸牌再次遊戲。)

可在活動區創設更復雜的“停車場”環境,投放更多維度的“車輛”,供幼兒玩匹配遊戲。

有關幼兒園小班科學活動教案模板集錦2篇 探索科學世界:幼兒園小班精選科學活動教案模板 第2張

第2篇

“變了變了”是省編教材小班主題活動“大大小小”中的一個科學活動內容。設計活動時,我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嘗試運用“做中學”的教育理念,從幼兒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幼兒通過自己的探究和發現獲得有關的經驗。同時考慮到趣味性對小班幼兒來説尤其重要,就以遊戲的形式來貫穿始終,持續引發幼兒內在的探究動機和興趣。

1.感知常見的可泡發食品由小變大的有趣現象,願意動手嘗試泡發食品。

2.在探索中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透明玻璃杯兩個,小碗幼兒人手一個;盛有温水的大盆四個,小碟四個,盤子四個;木耳、菊花茶葉若干;音樂磁帶一盤。

一根手指頭,一根手指頭;變變變變,變成毛毛蟲。……

過渡:老師還有一個本領,我會把兩個一樣的東西變得不一樣,你們信不信?

(由於小班幼兒年齡小,開始時注意力不易集中,因此導入部分,我設計了一個圍繞“變”的小環節,旨在引起幼兒的興趣,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師:待會兒老師要把兩塊木耳分別放在兩個杯子裏,一個杯子裏倒上水,另一個杯子裏不放水,一會兒它們就會變得不一樣了。小朋友猜一猜木耳會變成什麼樣?

(大部分幼兒説木耳會變大,理由五花八門。儘管孩子們的想法很誇張很幼稚,但我沒有打斷和干預,而是鼓勵他們大膽想象和表述,因為那是孩子們智慧的火花在閃爍。)

5.幼兒驗證猜想結果,並觀察和比較幹、濕木耳的區別

師:小朋友,老師有件事情想請你們幫忙,食堂的阿姨中午要做“木耳炒肉”,你們能幫阿姨泡一些木耳做菜用嗎?

(以尋求幫助的口吻,更容易使孩子產生積極的行為動機。)

(幼兒在等待驗證結果時,啟發幼兒進行生活經驗聯想:你還知道那些食物泡發後會發生變化,鼓勵幼兒説説自己的發現。)

請幼兒變成會泡發的.食物原地不動做準備,教師隨音樂講述泡發食品由小變大的過程,幼兒隨音樂變化做動作,讓自己越變越大,變到最大。教師用道具隨音樂“攪拌翻炒食品”,幼兒則翩翩起舞。

(科學與音樂活動相融合,引導孩子發揮想象,用肢體語言表現食品由小變大的過程,動靜結合,並能產生愉悦的情感體驗。)

教師以優美形象的語言引導幼兒觀察、欣賞菊花在杯子裏慢慢“開放”的過程,體驗美的感受。

(泡茶一方面是對孩子探索的獎勵,另一方面是加深他們對泡發食物由小變大的感知和理解。)

教師和孩子一起將泡發後的木耳送到食堂,請阿姨炒菜用。

自從參與了省級實驗課題《操作材料對幼兒探究式科學學習的支持》的研究以來,面對進行的科學活動,我更加註重嘗試運用“做中學”的教育理念,多元化、多角度地實施教學活動。“變了變了”主題活動,如果按教材上進行也會上得很順利,對幼兒來説掌握起來也比較容易,能較好地實現教學目標。但我認為,教材只是提供給教師可參考的活動內容和素材,不一定是最適用的。什麼樣的形式更能吸引幼兒呢?除了考慮到讓幼兒親歷探究的全過程外,還要通過遊戲、圖片、音樂、肢體語言等多元化形式,引導幼兒在輕鬆愉悦的環境中感受科學的奧祕。這次活動總的來説效果比較好,幼兒對活動內容非常感興趣,發言積極踴躍,當看到水中的木耳慢慢變大了後,他們都興奮地拍起手來,活動結束時好多幼兒還意猶未盡。我覺得活動效果比較好的原因與以下因素有關:一是活動內容貼近幼兒生活,從幼兒熟悉的一些生活用品(木耳、茶)入手;二是幼兒親手驗證,感受變化,滿足了參與活動的願望;三是活動是在比較輕鬆的氛圍中進行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