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國小數學教案5篇 國小數學教案優化:讓孩子輕鬆擁有數學思維!

來源:巧巧簡歷站 1.08W

本文主要介紹國小數學教案的相關內容,包括教案編寫的重要性、教學內容的設計、教學目標的確定等方面的內容。希望能夠幫助廣大教師更好地進行國小數學教學,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有關國小數學教案5篇 國小數學教案優化:讓孩子輕鬆擁有數學思維!

第1篇

1、複習有關簡單的路線圖,進一步感知平移、旋轉、軸對稱現象,並能在方格紙上畫出軸對稱圖形和沿水平或豎直方向平移後的圖形。

掌握有關簡單的路線圖,會辨認運動方式,並能根據要求畫出相關圖形。

(1)簡單地讓學生回顧一下有關方位的知識。(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2)然後讓學生説一説在教室裏同學間的相互之間的位置情況。

(1)教材示範:郵局在(華光路)和(柳泉路)的交叉路口的(西南)角。

引導學生找到育英國小和電影院,然後根據它們的位置來判斷。

(3)問題2:公園在()和()的交叉路口的()角。

同樣引導學生先找到公園,再找到與公園相鄰的兩條路,再判斷其方位。

(4)問題3:張麗去上學,她可能沿着()向()走,到華光路再向()走,在馬路的'()側就是育英國小。

讓學生找到張麗家和國小,然後根據張麗所走的路線來完成此題。

1、回顧。讓學生回憶一下,像哪些物體的運動我們認為是平移,哪些物體的運動是旋轉,它們各自有什麼特點?

逐一出示四幅圖,讓學生説一説分別是哪種運動方式?

1、出示幾幅圖,讓學生判斷是不是軸對稱圖形,如果是請你們畫出對稱軸。

2、在方格紙上出示幾幅比較簡單的圖形,讓學生根據對稱軸畫出另一半圖形,並説一説是什麼圖形。

這幅圖形相對來説難度比較大,如果有困難的學生可以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也可以借用鏡子來完成。

4、平移圖形。出示三幅圖形,讓學生根據要求進行平移,在平移前讓學生説一説在平移的過程要注意的問題。獨立完成後,集體交流。

有關國小數學教案5篇 國小數學教案優化:讓孩子輕鬆擁有數學思維! 第2張

第2篇

本課教學上下、前後的位置關係,教材提供學生熟悉的教室場景,讓學生通過觀察,領會上下、前後的含義,認識上下、前後的方位,再組織學生領會物體之間的位置關係是相對的。想想做做通過看一看、擺一擺、説一説等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觀察、描述上下、前後位置關係的習慣和應用意識,同時使學生具有初步的空間觀念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物體之間上下、前後的位置關係

1 在具體場景裏體會上下、前後的位置關係,能比較準確地確定物體上下、前後的方位

2 能按上下、前後的方位要求,解決日常生活裏的簡單問題,初步學會用上下、前後等詞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發展初步的位置觀念

1 觀察:小朋友觀察自己寬敞、漂亮的教室,説一説你看到了什麼 (黑板、講台、課桌椅、小朋友)

3 揭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認一認它們之間的位置。(板書:認位置)

提問:觀察主題圖,圖上畫的是什麼地方 (教室)教室裏有些什麼 (各小組推薦一名同學説一説) 告訴學生圖中四個小朋友的姓名

(1)組內討論:國旗在黑板的什麼位置 小明在小軍的`什麼位置

(2)小組彙報。板書:國旗在黑板的上面,小明在小軍前面

(3)討論:國旗在黑板的上面,還可以怎麼説 小明在小軍的前面,又可以怎樣説

提問:你還能找出圖中哪些物體有上下、前後的位置關係

小組學生相互説一説、指一指,教室裏的人或物的上下、前後的位置關係

如果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上面,那麼另一個物體就在這個物體的下面。

如果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前面,那麼另一個物體就在這個物體的後面

先讓學生指一指、説一説,坐在你前面的小朋友是,坐在後面的小朋友是

再讓學生轉換位置後説一説,坐在你前面的小朋友是,坐在你後面的小朋友是。

(3)小組採取互幫活動,把小朋友擺得不對的地方糾正過來

情境1:有幾隻小動物,看到小朋友能互相幫助、互相學習,也高興地趕來了。(投影演示動物圖)

情境2:小動物們為了答謝小朋友説出它們之間的位置關係,想邀請一些小朋友到它們家做客,想去的小朋友上來排排隊

上來排隊的小朋友分別説一説,我前面有幾個同學,後面有幾個同學

小朋友,你能根據冰箱裏物品擺放的位置,用上和下説一句話嗎

情境4:最後,小動物們還邀請小朋友去看電視呢!(投影演示組合家庭影院)

2 回家以後,把家裏各種物品間的位置關係説給你的爸爸、媽媽聽

認位置這節課主要是引導學生在具體場景裏體會上下、前後的位置關係,能按上下、前後的方位要求,解決日常生活裏的簡單問題。具體地講,這節課的設計有以下幾個特點:

1 緊密聯繫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感悟上下、前後的位置 關係

2 引導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描述物體所在位置,不但培 養了學生用上下、前後等詞描述物體所在位置的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初步空間觀念

3 選用了觀察、討論、遊戲等生動活潑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喜聞樂見中主動探索位置關係的變化過程,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4 重視學生學習過程的自我評價能力培養。如小組同學相互檢查擺得對不對;小組成員間開展互幫活動,把擺得不對的地方糾正過來等等

第3篇

1、使學生通過操作、思考,主動理解並獲得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能正確口算得數;能根據實際問題的需要,應用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估計有關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得數。

2、使學生在探索算法的過程中,能應用已有知識和直觀操作説明想法、交流算法,發展簡單的分析、推理等思維能力,積累計算經驗;能應用計算經驗估算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進一步發展數感。

3、使學生進一步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發展探索問題的意識,通過探索算法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口算方法和估算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

3、填一填:5個十是()。7個百是()。10個十是()。

課件出示例1獨立閲讀、觀察。指名説説題中的條件和問題。

提問:要求一共有多少根黑玉米就是求什麼?可以怎樣想,怎樣列式?

指名交流想法,口答算式。(可能有:20+20+20xx×3或3×20)

(根據學生回答,進一步指出:20+20+20寫成乘法算式就是20×3或3×20。)

提出要求:20×3等於多少呢?先用小棒擺一擺,再想一想可以怎樣計算。

指出:把20×3看作2個十乘3,這裏2個十乘3,其實也是按2乘3來推算出6個十。所以只要按2乘3等於6,推算出20乘3等於60。這樣的算法既方便又容易記住。

提出要求:請你把算式的得數和下面的答句填寫完整。

出示“試一試”,學生先算一算,再和同桌交流想法。

提問:你覺得第一組題40×2、400×2可以先按幾乘幾來口算?第二、三組的幾十乘幾、幾百乘幾呢?

小結:剛才我們學習的是幾十、幾百乘幾,都可以先按幾乘幾來推算得數,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板書課題: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

下面,我們就用這種方法一起來算一算:出示口算條,指名依次口算。

引導:要知道“張大叔帶200元,買4箱西瓜夠不夠”,你覺得應該先算什麼?

學生討論後明確:要知道200元買4箱西瓜夠不夠,應該先算出4箱西瓜一共多少元,再把算出得結果與200元進行比較。

提問:要求4箱西瓜一共多少元可以怎樣列式?(板書:4×48)

提示:如果不計算4×48,還有其它辦法解決教材提出的問題嗎?

指出:也可以通過估算解決問題。(補充課題板書:和估算)

提出要求:你打算怎樣進行估算?先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組裏交流。

全班討論,明確:因為48接近50,把48看作50來思考。又因為4×50=200,所以4×48一定小於200,説明買4箱西瓜的錢一定少於200元。因此,200元買4箱西瓜夠了。

再次提出要求:同桌互相説説上面的估算過程和方法。

出示“試一試”,提出要求:你能通過估算回答這個問題嗎?

追問:要知道300元夠不夠買5箱哈密瓜,應該先算什麼?你是怎樣算的?你是怎樣想到把62元看作60元來算的?

小結:要知道300元夠不夠買5箱哈密瓜,應該先算5箱哈密瓜一共要多少元;因為62接近60,所以把62看作60來算;由60×5=300,可以知道62×5一定大於300,因此買5箱哈密瓜的錢一定多於300元,也就是説用300元不夠買5箱哈密瓜。

組織比較:用估算方法解答上面的兩個問題的思考過程有什麼不同?

指出:把48看作50,算出得結果一定比原來的大,也就是説結果估大了,原來的積一定小於估算結果;而把62看作60,算出的結果一定比原來小,也就是所結果估小了,原來的積一定大於估算結果。

小結:計算2×50時,可以先算2×5得10,再在10的末尾添上1個0,得100;計算8×800時,可以先算8×8得64,然後再在64的末尾添上2個0,得6400。

提問:你是怎樣想到2時等於120分的?你又是怎樣想到8分等於480秒的?

明確:因為1時=60分,2時就是2個60分,2個60分是120分,可以用算式2×60=120來計算。因為1分=60秒,8分就是8個60秒,8個60秒是480秒,可以用算式8×60=480來計算。

説明:要付1000元,就是3張火車票的錢一定在900元以上,不超過1000元。我們來看每種火車票各接近幾百元:普通列車票接近200元,3張不滿200元;特快列車票接近300元,3張比900元多一些;動車組列車票接近400元,3張超過1200元。所以買的應該是每張312元的特快列車票。

引導:今天我們學習了哪些內容?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怎樣口算?兩、三位數乘一位數怎樣估算?

第4篇

1.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3.通過合作,學生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長度的物體,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1.問: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們都學會了什麼知識?( 1.上節課我們認識了長度單位釐米.2.釐米是個長度單位,它可以用來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3.我們還學會了以釐米做單位畫線段的方法.)

導入談話:看來,大家釐米的知識掌握的都不錯,老師這有一道小難題.誰願意到黑板前面來解決這個問題?

拋出問題(老師事先給學生準備好一把量程為12釐米的刻度尺)

a.請你用老師提供的尺子來測量黑板的長度。並把測量結果告訴大家。

b.在測量時,你有什麼問題,或有什麼想不通的地方,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

(3)學生提問題.(如a:這把尺子也太短了,量這麼長的黑板太費勁.b:有沒有比釐米長一些的單位.)

(5) 師:量比較長的物體或者距離,如操場的兩邊相距多遠,通常用米作單位.(板書課題)今天我們學習認識米、用米量.補充:米可以用字母m來表示.

(6)出示米尺,觀察米尺有什麼特點.(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釐米為單位的)

(7)讓學生拿着自己帶來的1米長的捲尺到講台前來和教師的1米直尺比一比,體驗不同的尺子上1米的長度是相同的(在這裏誤差可以忽略不計).

(1)實際體驗.請同學們互相用自己帶來的捲尺量一量,把兩臂伸開,看一看到什麼地方是1米;

(2)再次體驗.兩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從地面到身體的什麼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釐米的認識,同學們用兩個手指比一下,1釐米有多長呢?教師在黑板上1米長的線段的上面畫出1釐米.

(2)教師出示一把木製米尺,這是一把米尺,它的`長度正好是1米.我們一起來數一數,這把尺上有多少釐米.10釐米、20釐米、30釐米、、100釐米.

(3)請同學們看看自己的捲尺,1米里面是不是也有100釐米呢?

(4)教師在黑板1米長的線段上,以10釐米為單位,分成10份,再次問:誰來説説,1 米等於多少釐米?(板書:1米=100釐米)

(5)教師出示捲尺.説:量比較長的距離,一般用捲尺.用捲尺量物體的長度時,一定要從物體的一頭開始,尺子要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麼刻度上,這樣才能量出準確的長度.

(2)分小組合作測量,4個人用1米長的捲尺,合作量教室裏感興趣的較長物體的長度,測量後進行彙報,交流.(如:教室前後黑板的長;教室地面的長、寬,四周牆壁的長等.)

第5篇

教師對學生的愛是學生對學習數學知識產生興趣的基礎,如果每個教師都把自己全部的愛給了學生,用自己的真情趣感染學生,我認為這比任何一種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都有效,因為它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深深的吸引。老師處處為學生着想,照顧到每個學生不同的個性,要用真情去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每天以親切的面孔面對每個孩子,要認可每個學生,不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的好壞喜優厭差,對學困生要多些關愛,教學中注意多為他們創造成功的機會,課堂提問、作業、檢測都要根據他們的實際制定評價標準,做對了,及時表揚,樹立他們的自信心。做錯了,也不指責,耐心講解,不讓他們產生氣餒情緒,鼓勵他們奮發向上。只有我們老師真正做到:瞭解每一位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關心每一位學生並努力地將他貫徹到自己每一天的教學實踐中,建立起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讓他們喜歡上數學課。

從兒童已有的經驗和興趣出發,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豐富的與兒童生活背景有關的學習活動,使之趣味化,可以使學生始終處於興奮狀態,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新教材很多內容的呈現都注意體現兒童已有的經驗和興趣,提供豐富的與兒童生活背景有關的素材。如一年級下冊找規律這節課中,一位教師先用切合實際的語言引起學生的興趣:同學們,每年的‘六一’兒童節和元旦慶祝會,各班都會把教室佈置得很漂亮舉行大聯歡。大家看,這是一(5)班的教室,這個教室佈置得有什麼規律呢?老師邊説邊把教學立體圖掛在黑板上,經過短暫時間的觀察,一雙雙小手舉了起來,這個説:燈籠是按藍、紫的順序排列的。那個説:花是紅、綠順序排列的。小旗是黃、紅順序排列的。片刻,教室佈置的規律找了個清清楚楚。課本上的練習一般是圓形片、三角形片、方形片交替出現,而有位老師在設計練習時很有創意,結合兒童的特點讓學生拍手、擺頭來找規律。又設計了學兩聲貓叫、學一聲狗叫,讓學生在活動中找規律。這樣的活動很實在也很有趣味,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感知知識,體驗到趣味數學的魅力。

三、提倡合作交流,讓學生在討論中學習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好的數學教學應該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給學生提供充分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從某種意義上説,學生怎樣投入與數學學習,甚至比學習何種數學知識更重要。小組合作學習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作為教學評價的最終目標,把個人之間的競爭變為小組之間的競爭,形成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格局。教學實踐證明,合作學習能增強課堂互動的有效性。通過同學間的相互交流,不僅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對自己的想法進行表述和反省,而且也可以使學生學會如何去聆聽別人的意見並作出適當的評價。合作學習還有利於教學的多邊互助,使每個學生都獲得平等參與的機會,也有利於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使每個學生獲得成功的經驗。

四、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繫,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數學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對國小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識,經驗是他們學習數學的基礎。在教學中,教師要始終拓展學生認識數學、發現數學的空間,重視學生對數學經驗的積累,可以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道之前儘早感受,這種做法在課堂教學中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一位教師在教學數數前,由於學生剛入學,互相之間還比較陌生,就設計了自我介紹的活動,介紹內容必須包括家裏有幾口人這樣,就把學習的數數的知識孕伏在其中了。又如,教學高矮時,前一天,這位教師對學生説:明天數學課上,同學們要告訴全班同學,是爸爸高些,還是媽媽高些?學生回家後就認真觀察比較,無形中就把高矮的知識滲透在生活實際中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