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微教案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5.38K

教案是在上課之前老師們需要認真準備的,教案是教師衡量自己的一個標準,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國小數學微教案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國小數學微教案7篇

國小數學微教案篇1

設計思想:本課教學設計依據利用音像教材培養學生數學素質的課題研究目標,以現代教育思想、理論為指導,以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以培養智能型、創造型人才為目的,試圖通過對教學的科學設計,實現音像教材在教學過程中的有機滲透,充分挖掘音像教材在幫助學生正確理解相遇問題的數量關係,探究解答方法,培養學生知識與能力素質、身體心理素質等方面發揮的作用,全課採用啟發式電化教學,本教學設計力求體現以下特點:

1。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挖掘學生的認知潛力。運用現代教育媒體首先設計一道準備題,通過微機演示讓學生感知相通問題的結構特點,然後通過列表、討論、分析,讓學生理解相遇問題的數量關係,充分發揮電教媒體的功能優勢,為學生提供多種信息與表象,在教師適時啟發點拔下,通過自己動腦、動手、動口,積極思維,探索和發現相遇問題的解答方法,在鞏固練習過程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與相遇問題類似的實際問題,實現知識、技能和方法的遷移,充分體現了知識與能力素質的培養過程。

2。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相遇問題的學習及解決問題思維訓練,培養學生勤學善思、主動進取的良好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利用現代教育媒體創設情境,使學生在樂中學習,在提高學習效率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身體心理素質。

教學目的:

1。理解相遇問題中速度、時間、路程這三個數量間的相依關係,以及相向而行、相遇等術語的含義。

2。能根據相遇問題的題意用線段圖分析數量關係,並説出解題步驟。

3。能正確解答相遇問題中求路程的應用題。

4。在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自我探究和創造精神。

教學重點:相遇問題中數量關係的理解和解題思路的分析。

電教媒體:微機及配套大屏幕、投影儀、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展示設疑

(一)前提診測(投影片)

1。張華每分鐘走65米,走了4分鐘,一共走了多少米? (654=260米)

提問:為什麼這樣列式?誰會用一個數量關係式表示? (板書:速度時間=路程)

2。李誠每分鐘走70米,走了4分鐘, ? (由學生補充問題再列式計算)

[評析:舊知的再現,針對性強,抓住與新知密切相關的速度、時間、路程的數量關係,為學習新知識作了適

當的鋪墊。]

(二)引人課題

我們以前學習的都是一個人或一個物體運動的情況,如果是兩個人或兩個物體同時相對運動將會出現什麼情況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應用題。(板書課題:應用題)

二、引導思疑

1。創設動態情境,準確理解題意。。

微機屏幕顯示準備題:張華家距李誠家390米,兩人同時從家裏出發,向對方走去。張華每分走60米,李誠每分走70米。

師:請同學們看屏幕,張華、李誠是怎樣走的?結果會怎樣?

(微機演示)屏幕顯示張華、李誠兩家用太陽表示並不斷閃爍,當發出一聲悦耳的響聲後,張華、李誠分別從兩家同時出發,相對而行,經過3分鐘後兩人相遇,這時又發出一聲悦耳的響聲,張華走的路程用藍色表示,李誠走過程的路程用紅色表示,屏幕底色是淺黃色,色彩清晰豔麗。

學生觀察後提問:有幾個人在運動?出發時間怎樣?從哪裏出發?出發後方向怎樣?結果怎樣?

板書:人:兩個 時間:同時 地點:兩地

方向:相向(相對) 結果:相遇

[評析:運用微機所具有的聲、光、色、形的特點,創設動態情境,抓住相遇問題的關鍵,加深學生對

兩地、同時、相遇關鍵詞的分析和領會,形象深刻地提示了事物的發展、變化與結果,使學生準確理相遇應用題的結構特點,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功能優勢,為後面的例題教學掃除了障礙。]

2. 觀察、思考、分析、填表。

教師利用微機逐分逐分地演示兩人走的時間與路程變化情況,讓學生一邊觀察一邊思考,完成下準備題中的表格。。

根據以上微機的演示讓學生填寫下面他們兩人走的時間和路程的變化情況表。

走的時間 張華走的路程 李誠走的路程 兩人所走的路程的和 現在兩人的距離

填完上表後讓學生討論:

①出發3分鐘後,兩人之間的距離變成了多少?

②兩人所走的路程的和與兩家的距離有什麼關係?

[評析:素質教育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挖掘學生的認知潛力,準備題的設計正是考慮了這一要求。通過微機演示讓學生感知相遇問題的.結構特點,然後通過列表、討論、分析每經過1分、2分、3分兩人之間的距離變化,從而準確理解到:相遇時兩人所走的路程的和就是兩家的距離這一重要的數量關係。這裏充分運用電教媒體的優勢,適時啟發、點拔,給予學生方法上的指導,引導學生思維活動上路,從而為下面的例題提供豐富的信息與表象。]

三、引思解疑

l。出示例5:小強和小麗同時從自己家裏走向學校。小強每分走65米,小麗每分走70米,經過4分,兩人在校門口相遇。他們兩家相距多少米?

2.理解題意,畫出線段圖。

①讓學生説説小強和小麗是怎樣運動的?題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分別是什麼?

②根據學生的回答,微機屏幕顯示線段圖(標出運動方向、有關數據及問題)。

③讓學生根據線段圖複述題意,同時想象兩人同時從家裏走向學校的過程。

(3)分析數量關係及解題方法。

問:怎樣求兩家的距離?

啟發學生説出兩種解法:

① 求兩人各自的路程,再加起來。

644+704

②求每分兩人所走的路程和,再求4分兩人所走路程的和。

(65+70)4

4。比較兩種算法。

讓學生説説兩種解法分別先求什麼,再求什麼?再引導學生觀察兩種解法的算式之間有什麼聯繫?(為什麼兩種解法算式不同卻結果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

[評析:前面準備題已通過微機向學生提供了直觀、多彩、形象、生動的表象,又通過填表、分析,學生已準確理解了相遇問題的數量關係,例5的解答已經是水到渠成。然而教師並不急於呈現答案,而是注重知識的獲取過程。先啟迪學生複述題意、想象兩人同時相向而行的情景,再畫出線段圖,進一步激發學生解題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最後通過學生自身努力找到答案,化解難點,真正體現了啟發式電化教學解決難點的媒體策略思想。整個例題的解答都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運用前面提供的表象自我探究、自我發現,這樣,有效地促進了學生把外部感知活動內化為內部的思維活動,從而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使學生的認知水平發展到意義建構的較高層次。]

5。做一做(投影)①甲乙兩人同時從兩地面對面走來,經過6分鐘兩人相遇(如圖),求兩地間的路程。

每分60米 每分75米

a。相遇時甲行了多少米?()()=()米

b。756表示( )

c。兩地間的路程:()()+()()=()米

另一種解法:

a。兩人每分所走的路程的和是:()+()=()米

b。兩地間的路程是[()+()]()=()米

②兩車同時從兩地相對開出,4小時相遇,一輛汽車每小時行48千米,另一輛汽車每小時行52千米,求兩地之間相距多少千米?(兩種方法解答)

四、拓思創新

1。甲乙兩個工程隊同時修築一條公路,14天修完,甲隊每天修280米,乙隊每天修300米,這條路全長多少米?

2。甲乙兩車同時從兩地相對出發,甲車每小時行45千米,乙車每小時行50千米,6小時後兩車還相距30千米,求兩地之間相距多少千米?

[評析:練習的設計由淺入深,有坡度多層次,先表述相遇問題的解題思路,強化學生口頭表達能力,促使知識內化,然後解決與相遇問題類似的應用題,實現知識、技能和方法的遷移,最後解決已知條件有變化的相遇問題,突破固定的思維框架,形成自己的認知結構。]

國小數學微教案篇2

教材類型:蘇教版所屬學科:數學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初步認識負數,瞭解負數的作用,感受運用負數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學生知道正數和負數的讀法和寫法,知道0既不是正數,又不是負數。正數都大於0,負數都小於0。

3.使學生體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4.增長學生的自然知識,產生熱愛自然,享受自然的情感。

教學重點:初步認識正數和負數以及讀法和寫法。

教學難點:理解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教學具準備:

温度計、練習紙、卡片等。

教學過程:

(一)遊戲導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現象。(放在課前)

1.遊戲:我們來玩個遊戲輕鬆一下,遊戲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遊戲規則:老師説一句話,請你説出與它相反意思的話。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後走200米)③電梯上升15層(下降15層)。

下面我們來難度大些的,看誰反應最快。

①我在銀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識競賽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學校小賣部賺了500元。(虧了500元)。

④零上10攝式度(零下10攝式度)。

2.談話:李老師的一位朋友喜歡旅遊,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幾個旅遊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幫他留意了一下這幾個地方在未來某天的最低氣温,以便做好出門前衣物的準備。下面就請大家一起和我走進天氣預報。(天氣預報片頭)

(二)教學例1

1.認識温度計,理解用正負數來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⑴(課件出示地圖:點擊南京出示温度計和南京的圖片)首先來看一下南京的氣温。這裏有個温度計。

那我們先來認識温度計,請大家仔細觀察:這樣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攝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問:好,現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攝式度嗎?

學生交流:是0℃。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那裏有個0,表示0攝式度)。

沒錯。(結合圖説)這是零刻度線,表示0℃。(教師板書0)。

誰來温度計上表示出0℃。

⑵我們再來看上海的氣温。(課件:點擊上海出現温度計和上海的圖片)

上海的最低氣温是多少攝式度呢?(學生回答4攝式度後,教師板書4)在温度計上撥一撥。問:撥的時候是怎樣想的呢?(在零刻度線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氣温比0℃要高,是零上4攝式度。(教師結合圖,突出上海的氣温在零刻度線以上)。

⑶接着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氣温。(課件點擊北京的圖片和温度計)

北京又是多少攝式度呢?

與南京的0℃比起來,又怎樣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

你能用一個手勢來表示它和0℃的關係嗎?(對,北京的氣温比0度低,是零下4攝式度)

你能在温度計上撥出來嗎?

⑷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這三個地方的最低氣温。仔細觀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氣温,它們一樣嗎?(不一樣,一個在0℃以上,一個在0℃以下)。

對,上海的氣温比0℃高,是零上4攝式度,我們可以記作+4℃,讀作正四攝式度,寫的時候先寫一個正號(指出是正號不是加號,意義和讀法都不同了)再寫一個4(板書),大家跟我一起來比劃一下。+4也可以直接寫成4,把正號省略了。所以同學們所説的4℃也就是+4℃。(板書)

北京的氣温比0℃低,是零下4攝式度。我們可以用-4℃來表示零下4攝式度(板書-4)。跟老師一起來讀一下。寫的時候可以先寫一個負號(指出是負號不是減號)再寫一個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劃一下。

⑸小結:通過剛才對三個城市的温度的瞭解,我們知道,記錄温度時,以0℃為界線,用象+4或4這些數可以來表示零上温度,用-4這樣的數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試一試:學生看温度計,寫出各地的温度。並讀一讀。(寫在卡片上)

師:我們再來了解一下其他幾個城市的最低氣温,注意觀察温度計,把這些温度記錄在卡片上,並讀一讀。準備好了嗎?

香港:(19℃或+19℃)。寫好了請舉起你們的卡片。提問:你是怎麼想到用+19℃來表示的?這位同學是用19℃來表示的?行嗎?為什麼?(對,正號可以省略不寫)。

哈爾濱:(-10℃)。老師寫了10℃後舉起來:“和老師的記錄一樣的請舉牌。為什麼沒人和我的一樣啊?(對,零下10攝式度,我們用-10℃來表示,10攝式度是表示零上10攝式度的)。

西寧:你們記錄好了,同桌互相校對一下再來交流。問:為什麼這樣用這個數來表示?

⒊我們再來聽一段中央台的天氣預報,將你聽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記錄下來。

播放中央台播音員播報的天氣預報(天津 呼和浩特烏魯木齊銀川)

指名一位學生上前交流。師:你們覺得他記錄怎樣?這位同學的前面的正號沒寫,可以嗎?老師把-1的負號去掉,你們同意嗎?

誰能在温度計上撥出11℃?誰來撥-1℃?

小結: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得出:以零攝式度為界線,零上温度用正幾或直接用幾來表示,零下温度用負幾來表示。

(三)自主學習珠峯、吐魯番盆地的海拔表達方法,進一步認識正數和負數。

國小數學微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用“湊十法”計算20以內的進位加法,能正確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

2、在探索9加幾的進位加法的過程中,通過學生的操作和教師的演示,理解並掌握“湊十法”在計算中的方便與快捷,達到準確計算的程度。

3、使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初步滲透轉化思想。

教學重點:掌握“湊十法”,正確計算9加幾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使學生形成“湊十法”的思考過程。

教學關鍵

把9加幾轉化成10加幾。

教學準備

教具:課件、小棒、遊戲用品。

學具:小棒20根、圓片20個。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

師:今天,老師想帶一(2)班的小朋友去參觀運動會,但在出發之前,柯老師想先來考考你們,表現好的柯老師才帶他去,你願意接受這個挑戰嗎?

1.10加幾的加法。

10+110+210+310+4

10+610+7lo+810+9

師:計算這些題,你為什麼能算得這麼快又這麼準呢?

生:因為裏面有10,都是10加幾的。十加幾得十幾。

師:哦,原來是有10這個好朋友,10加幾得十幾,10的加法簡單吧。

2、連加

9+1+49+1+29+1+4

師:這裏沒有10.你們為什麼也能算得又快又準呢?

生:都是先算9+1等於10,十再加後面幾就等於十幾

師:哦,原來是在這些算式裏找到了10,把這些算式換成了10加幾.看來10真是我們的好朋友,找到了它,計算就變得又快又準。

恭喜你,挑戰成功,讓我們一起出發吧。

二、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1.觀察主題圖。

師:你看,運動場上多熱鬧,請你仔細觀察,説一説,你看到了什麼?(指名回答)

小結:有的在跳繩,有的在跑步,有的在跳舞(啦啦隊)

還有服務隊的隊員給運動員送來了飲料。

2.試着説説想法。

師:請你再仔細觀察,這些飲料是怎樣擺放的?(紙箱裏裝了幾盒?外面放着的有幾盒?)柯老師想知道一共有多少盒?怎樣列式?為什麼用加法?(指名回答,板書算式)

師:(紙箱裏有9盒,外面4盒,怎樣算一共有幾盒?)你是怎樣算一共有幾盒的?(指幾名學生髮表看法)

學生中有可能出現的幾種情況:

(1)1、2、3……12、13依次數。(上台演示)

(2)從9數到13。

(3)從9數到13。

(4)9和4合起來是13。

(5)13可以分成9和4。

(6)先拿一盒放進箱子裏,與裏面的9盒湊成10盒,再想“10+3=13”(怎麼拿,你能上來演示一下嗎?)(為什麼拿1盒,拿2盒可以嗎?)

3.得出最佳方法。

師:小朋友,你們可真會動腦筋,想了這麼多的好方法,那你喜歡哪一種方法呢?(誰的方法是怎麼樣的?你能説説嗎?)

師:看來有些人喜歡數的,有些人喜歡算的。數的我們前面已經學會了,今天我們再來研究研究算的,下面和老師一起來用小棒擺一擺。

師:(跟着老師一起來)左邊擺9跟代替紙箱裏的9盒牛奶,右邊擺4根代替外面的4盒牛奶。(想一想。9盒再加上幾盒就湊成了10盒,這1盒從哪裏來?)9+4應該怎麼擺,自己擺一擺,試一試。

生:把右邊的1根移到左邊

師:是這樣嗎?也就是説從4根當中拿出1根與9湊成10,4盒拿走1盒,還剩幾盒?那在算式中就是把4分成1和3,拿出的1根與9根湊成10,在算式中就是9+1=10,

你看,紙箱裏的10盒加上外面還剩下的3盒,一共是多少盒。13在算式裏,就是再算10+3=13,也就是9+4=13.

你能看着這個圖,再説一説我們怎樣計算9+4的嗎?(指名説,全班説)

師:把9湊成10的這種方法,我們就叫做湊十法。

4、計算9+5

先擺小棒,再説説思路,教師板演思路圖。

三、歸納算法特點,尋找規律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都會算9加幾了嗎?你能説一個嗎?

問:算式有什麼特點?都有數字幾?都是9加幾,所以今天我們學習的內容是9加幾。

師:我們是怎樣算9加幾的呢?都是把9加幾變成10加幾來算的。(用箭頭將算式和10加幾連起來)

引導學生觀察得數的特點:

9+1=109+2=119+3=12

9+4=139+5=149+6=15

9+7=169+8=179+9=18

小結:(1)結果都十幾。(2)得數十幾中的幾比第二個加數少1。

問:這個“1”哪兒去了?掌握這個特點,我們就能又準又快地計算9加幾的加法了。

四、全課小結,完善新知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

計算方法,運動會,小朋友,數學,價值

國小數學微教案篇4

目 標:

1、理解和掌握圓錐體體積的計算方法,並能運用公式求圓錐體的體積,並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求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推理能力和創新意識,發展空間觀念。

3、激發學生熱愛生活,勇於探索、樂於與人合作的情趣。

重 點:掌握圓錐體積的方法

難 點:公式的推導

準 備:沙,圓柱教具若干個,圓錐一個,其中要有一組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

教 程:

一、準備

同學們,我們以前研究過一些立體圖形,如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它們的體積各是怎樣計算的呢?

二、誘發

課件演示稻穀豐收的景象。師述:稻穀豐收了,農民伯伯忙着收割稻穀,他們把收好的稻穀堆成一個這樣的圖形(圓錐形谷堆),同學們你們認識嗎?你能算出這堆稻穀的體積嗎?它和圓柱的體積有什麼聯繫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

三、探究釋疑

1、初次猜想

⑴根據我們所學過的內容,請同學們猜一猜,圓錐的體積應該怎樣計算?

⑵圓錐的體積是否能用“底面積×高”來計算呢

⑶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底面積×高”不是圓錐的體積,而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

2、再次猜想

⑴通過模型演示,

⑵根據學生回答,從而得到如下結論:

圓錐的體積 = ×圓柱的體積(等底等高)

3、分組實驗進行驗證

⑴讓學生用三個不同的圓柱體和一個圓錐(其中必有一組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來進行實驗。

⑵分組討論,分組彙報

圓錐的體積 = ×圓柱的體積(等底等高)

用字母表示:v=1/3sh

4、聯繫實際,進行運用

⑴出示例1,學生嘗試練習,集體訂正。

⑵教學例2、課件出示:

麥收季節,張小紅把她家收的小麥堆成一個近似圓錐的麥堆,又給出測量的數據,讓學生看圖編一道求小麥重量的應用題。

編好後,分組討論計算

學生自己列式計算,集體訂正

四、轉化

1、基礎題

⑴下面有四組圖形,你能根據每組圖形中左圖的體積,求出右圖的體積嗎?為什麼?

24立方米 9立方米 12立方米

⑵一個圓錐的底面直徑是4釐米,高5釐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2、提高題

有一塊正方體的木材,它的稜長是9分米,把這塊木料加工成一個最大的圓柱體,被削去的體積是多少?

3、思考題

把一個稜長6釐米的正方體鐵塊和底面直徑、高都是6釐米的圓柱形鐵塊,熔鑄成一個直圓錐體,如果這個直圓錐體和圓柱的底面大小一樣,這個直圓錐體的高是多少釐米?(得數保留整數)

五、應用

1、 基礎題:p44-t3、4

2、 提高題:p45-t10

3、 思考題:p45-t11、12

國小數學微教案篇5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12~113頁上的例1~例5,練習二十七的第1~5題。

教學目的:使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會寫幾分之一,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教具、學具準備:教師和學生都準備長方形紙條若干張,圓形紙片1張。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分梨。

提問:把12個梨平均放在4個盤子裏,每盤放幾個?可用幾表示?(板書3)

2.分繩子。

提問:把6米長的繩子平均分成2段,每段多長?可用幾表示?(板書2)

3.分鉛筆。

提問:把 3枝鉛筆平均分給 3個同學,每個同學得幾枝?可用幾表示?(板書1)

二、新課

1.教學例1。

(1)教師提問:把一個餅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可用幾表示?教師演示:把一個餅(實物圖)平均分成兩塊,把分後的兩塊重合起來,讓學生看到它們的大小完全一樣。告訴學生這樣就把餅平均分成了兩塊。

(2)把一個餅(實物圖)分成大小不等的兩塊。提問:可不可以説是平均分成了兩塊?為什麼?

平均分的這半個餅可不可以用我們以前學過的數表示?

教師講解:過去我們學過的0、1、2、3都是整數。遇到不夠1個的情況,就不能用整數表示,比如這半個餅。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種新的數分數。

把一個餅平均分成2塊,我們就説每塊是這個餅的二分之一,用分數表示就是(板書)。

(3)指導學生讀。

(4)指導學生寫。

先畫一條橫線表示平均分,把一個餅平均分成2塊,在橫線下面寫

2,表示其中的1塊,在橫線上面寫1,寫作。(教師在兩塊半個餅上分別寫上。)

(5)塗色練習。

讓學生拿出一張圓形紙片,試折出它的,塗上顏色,並在塗色的一半上寫上。

讓學生拿出一張長方形紙條,試折出它的,塗上顏色,並標出。

(6)指導練習。

教師拿出畫有下面幾個圖形的掛圖,讓學生判斷圖中哪些陰影部分是原圖的二分之一,哪些不是,並説明理由。

2.教學例2。

(1)先出示一個整圓,再把它平均分成三份。

提問:這個圓被平均分成了幾份?

每份是這個圓的幾分之幾?

想一想:是不是隻要把一個圓分成三份,每份都是它的三分之一?

(2)指導學生寫出。

(3)讓學生用準備好的長方形紙折出它的,並標上。

3.教學例3。

學生自己拿一張長方形紙,對摺再對摺。

提問:把這張紙平均分成了幾份?

每一份是這張紙的幾分之幾?

把這個分數寫出來。(一人板書,全班齊練。)

數一數這張長方形紙上有幾個。

4.教學例4。

先讓學生看教科書上的圖: ,再填空:

把一張長方形紙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 ),寫作。

5.教學例5。

(1)指導學生畫出1分米長的線段,再對着尺子上的刻度,把線段平均分成10份。

提問:把一分米平均分成了幾份?

每份是1分米的幾分之幾?

(2)讓學生在自己畫的圖上標出。

(3)數一數這條線段一上有幾個。

6.教學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1)教師指出上面我們學習的、、、、這樣的數都是分數。

(2)結合介紹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讓學生回答:

分母表示什麼?(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

分子表示什麼?(其中的1份。)

三、課堂練習

1.做一做中的第1題。

教師要給予一定的指導,可以讓一些先折出來的同學示範怎麼折。分數的折法很多,只要學生能折出最常見的幾種折法就行了。

2.做一做中的第2題。

這道題是判斷題,學生判斷後要説一説為什麼。

3.做練習二十七的第1~5題。(第1題、第2題、第3題、第4題、第5題)

四、課外作業

用正方形紙片分別折出它的、。

國小數學微教案篇6

一、教材分析:

這一冊教材內容包括:位置,分數乘法,分數除法,圓,百分數,統計,數學廣角和數學實踐活動等。分數乘法和除法,圓,百分數等是本冊教材的重點教學內容。

在數與代數方面,教材安排了分數乘法、分數除法、百分數三個單元。分數乘法和除法的教學是在前面學習整數、小數有關計算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分數四則運算能力以及解決有關分數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會解決簡單的有關百分數的實際問題,是國小生應具備的基本數學能力。

在空間與圖形方面,教材安排了位置、圓兩個單元。通過豐富的現實的數學活動,讓學生經歷初步的數學化的過程,理解並學會用數對錶示位置;初步認識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基本方法,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進一步發展。

在統計方面教材是安排扇形統計圖。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生活和解決問題中的作用,發展統計觀念。

在數學解決問題方面,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假設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體會用代數方法解決問題的優越性,感受數學的魅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材安排了兩個數學綜合應用的實踐活動,體會探索的樂趣和數學的實際應用,感受數學的愉悦,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方面:

1.理解分數乘除法的意義,掌握分數乘、除法的計算方法,比較熟練地計算簡單的分數乘、除法,會進行簡單的分數四則混合運算。

2.理解倒數的意義,掌握求倒數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義和性質,會求比值和化簡比,會解決有關比的簡單實際問題

4、掌握圓的特徵,會用圓規畫圓;理解圓周率的意義,探索並掌握圓的周長與面積公式,能正確地計算圓的周長與面積。

(二)、過程與方法方面:

5、知道圓是軸對稱圖形,進一步認識軸對稱圖形;能運用平移、軸對稱和旋轉設計簡單的圖案。

6、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錶示位置,初步體會座標思想。

7、使學生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比較熟練地進行有關百分數的計算,能夠解決有關百分數的簡單實際問題。

8、認識扇形統計圖,能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統計圖表示數據。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9、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0、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假設的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感受數學的魅力。形成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12、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三、教學中需要準備的教具和學具:

在前面幾冊的教師教學用書中,已經介紹了許多教具和學具,其中的一些仍可繼續使用,如小棒、方木塊、量角器、三角板、直尺、計算器等。結合本冊的教學需要,介紹幾種使用效果較好的教具和學具,以供參考。

1.圓形紙板作為演示分數計算以及認識圓的教具。可以用硬紙板做成大小相同的圓若干個。拿其中的兩個圓形紙板做成如五年級下冊教師教學用書第14頁介紹的教具,用來演示不同的分數。作為教師演示用的教具要大一些,作為學生操作用的學具可小一些。

2.圓規教學圓的認識時用。教師要準備可以在黑板上畫圓的圓規。每個學生也要準備一套自己用的.圓規。

3.説明圓面積計算公式用的教具可以仿照教材第68頁的圖用紙板製作,供教師演示用。另外在本冊教材的附錄中印有同樣的圖,學生可以剪下來貼在紙板上,作為操作用的學具。

4.方格作圖紙學習位置時用。在本冊教材的附錄中印有幾幅10×10的方格紙,可以讓學生剪下來用。

5.其他教具教師還可以根據各部分教學內容的需要自己準備或設計製作一些教具和學具。如教學位置時在本地區的簡易路線圖上畫上方格子作為教具;教學百分數時,可蒐集一些含有百分數表示含量或性能的商品標籤作為教具或學具等。教師還可以根據需要自己製作其他適用的教具。

四、教學措施:

1、創設愉悦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提倡學法的多樣性,關注學生的個人體驗。

3、課堂訓練形式的多樣化,重視一題多解,從不同角度解決問題。

4、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使學生切實掌握好這些基礎知識。

國小數學微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溝通分數與平均分的關係,加深對分數含義的理解,能解決有關分數的簡單實際問題。

2、在圖形、語言與算式表徵不斷轉化的過程中提升思維的邏輯性。

教學類型

實物操作型、小組討論型、講授型

教學資源與環境

ppt、camtasia studio軟件、教室

設計理念

學生對新事物的認識得有個過程,同時有他的侷限性和規律性。在教學過程中,我根據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識規律,先複習舊知,然後從生活實際入手, 引出問題,接着提供操作提綱,引導學生思考與討論。然後通過學生分小組的討論交流與ppt的演示,使學生掌握“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問題” 的思路、算理、以及方法。最後利用兩題不同層次的練習題的講解,讓學生把新學的知識和生活實際需要解決的問題聯繫起來,使得新知識得以深化和鞏固。這樣逐步推進的過程,既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及特點,也有助於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

設計思路與特色

本節微課圍繞“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問題”內容來進行,它是在學生充分理解分數含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根據分數的含義,用整數乘除法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微課的教學設計在編排上分三步來展開。首先是“閲讀和理解”,引導學生從問題題收集、提取和解讀信息;接着是“分析與解答”,藉助孩子們的討論形式,把直觀圖分析、動手操作分析數量關係的策略展現出來,並結合孩子們之間的對話説明解決問題的兩個步驟;最後是“回顧和反思”,對解答的步驟和結果進行檢驗與小結,並結合練習題的講解進行實際運用。這樣的設計,使得整節微課層次清晰,自然流暢,易於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

教學過程

環節,內容,時間:

一、複習回顧,提出問題。利用ppt把上一節課的知識點展示出來,既是對上一節課知識點的回顧,也順勢提出本節課要研究的問題。 0-55秒

二、閲讀與理解,提操作要求。結合ppt的演示逐步分析問題,把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展現,並提出接下來的動手操作的要求。 56秒-2分05秒

三、學生操作,小組討論。學生根據老師提出來的操作要求進行實踐,並嘗試列式解答。然後進行小組內的討論與交流。 2分06秒-5分05秒

四、回顧與反思。利用ppt的演示把孩子們的思路整理並展現出來,再次小結解題的思路、算理、以及方法。 5分06秒-6分00秒

五、實際運用。利用ppt講解兩道比較經典的習題。第一題是基礎題,通過講解,鞏固孩子對“分數的簡單應用”知識點的掌握;第二題是提高題,通過對比與分析,讓孩子進一步把握本節微課的知識點。 6分01秒-9分46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