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階教學反思7篇 從讓人崩潰到讓人啟迪:我的台階教學反思

來源:巧巧簡歷站 9.93K

本文主要探討如何在教學中運用台階式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並對教學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進行反思與總結,為改進教學方式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參考。

台階教學反思7篇 從讓人崩潰到讓人啟迪:我的台階教學反思

第1篇

我發現在教學中,學生思維活躍,感情投入,對父親的人物形象有了較深的體驗。但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感悟力顯然還遠遠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對作品的賞析很多都是膚淺的、片面的。

課後,我總有意猶未盡之感,所以又選了一篇較為感人的短文《父愛是條魚》與學生一起研讀。這個單元裏《背影》是寫父愛的,與本文在寫作上有所不同,但同為寫父親的文章,各有側重點。在上《背影》時,我已經引導學生説過感動自己的父親母親。

所以,課後,我佈置學生以父親或母親為素材寫作一篇真實感人的文章。並隨後小組交流、互評,推薦上台全班交流,評出“最為感動人的父親或母親”。學生寫出了比較好的

台階教學反思7篇 從讓人崩潰到讓人啟迪:我的台階教學反思 第2張

第2篇

面對課堂中這樣的場景,我感到了精神的震撼和情感的衝擊,也感受到了為人師的幸福,是《台階》打開了一扇窗,讓我們看到一直想看卻沒看到的東西,這不是一份精神快餐,它帶給人的感悟會在每個人的.生活里長久的瀰漫,是對孩子們一次靈魂的震撼。

第3篇

?台階》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文章以極其自然的口語化語言,展示了一個農民家庭的經濟狀況、奮鬥歷程,塑造了一個自尊自強、渴望得到尊重的農民形象,常見的事物、簡單的敍述、不經意的舉動流露出對父親濃濃的深情。

對於文章的學習,我始終將情放在第一位,將學生的感悟品味作為課堂的主旋律,對於課堂環節,適當的時候示範一下,必要的時候追問一下,關鍵的.地方提升一下。用我的熱情來感染學生,讓他們感受到父親的艱辛和他要承載的重擔。

開始,我讓學生自讀,談自己的感受。學生由於缺少必要的生活體會,説得較為膚淺,品味也不到家。此時,我適時地舉例,引導他們深入領悟:

“他那張古銅色的臉很像一塊青石板”這個比喻極其生活化,卻寫出了雙重的內涵,父親閃腰了,疼得他臉色發青;兒子搶扁擔這一動作大大刺傷了父親的自尊心。這樣看似信手拈來的一個喻體卻寫出了身體和心理上的雙重變化,多麼具有表現力。學生因此對生活中的人和事產生了頓悟,增進了對長輩的理解。

小説的情節並不複雜,文章從外在的語言美、音韻美到內在的情感美、意境美,從不飾雕琢的樸實美,存在於語文課本的每一個角落。那麼,品味文章的語言、感悟作者的情感便成了語文教學的主旋律。在字裏行間我們隨處都能感受到文章積攢的情感,有一種要宣泄的力量。感受到作者對父親要表達的情感,那是一種同情,那是一種理解,那是一種希望,對幾億中國農民的希望。願他們能夠擺脱貧困,能從容的面對每天的朝陽,快樂的生活。

現在的孩子,因為生活的舒適與優越,感悟平凡生活的能力有些遲鈍,我們做教師的必須善於抓住契機,創造條件,營造氛圍,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使他們自覺地將文字與情感融為一體,文章與生活合二為一。這就要求我們作為語文教師,自身方面,必須深入挖掘,使真美再現;更要學會刺激學生情感的興奮點,使他們願意接過老師拋來的接力棒,一棒接一棒,樂此不疲。

第4篇

前幾天給學生講了《台階》這一課後,我對照《新課程標準》認真反思,有成功之處,也有點遺憾。

?台階》是一篇小説,但也是敍事類作品,主要是用敍述、描寫的表達方式。通過作者的描寫,我們清楚認識到“父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他具有農民的樸實、淳樸、無私,而且敢於拼搏的精神。全文中有個文眼:“台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引導學生抓住這個文眼,就抓住了理解整個故事關鍵,就容易理解父親的思想性格。

在導入部分,我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回憶《背影》中父親的'形象,同時知道《台階》中的人物也是一位父親,他們之間有沒有相同之處?從而引起學生的興趣。

在個性化閲讀環節的設計上,我讓學生自由閲讀,抓住自己感受深刻的談,使學生有內容可説,有利於學生能力的培養,更好地發揮他們的潛能。學生們都能感受父親的形象,談自己的看法,做到暢所欲言。創造機會讓學生進行合作探究,有利於學生探討解題的方法,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掌握知識。

由於時間的問題,在課堂上沒有安排時間讓學生及時質疑,對他們在學習上存在的問題沒有及時瞭解並加以解答。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多讓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能力,更好地發揮他們的潛能。

第5篇

?台階》是一篇底藴十足的關於農民父親的文章。本文敍述了父親建造高台階的過程,表現了父親為實現理想而不懈追求、堅韌不拔、不知疲倦的精神。父親對台階的要求,就是對尊重的要求。父親畢生的奮鬥就是要贏得尊重。

有人認為父親一心想築高自家的台階,是為了抬升自家在村人心目中的地位。難道這僅僅是為了自己的面子,為了自己的尊嚴?顯然不是,對本文的理解僅此是不夠的,而要把思想提升到是中國勞動人民人性的覺醒,價值的追求。一個老實厚道、淳樸善良的農民,不僅要求温飽能夠得到解決,不僅要求一個温暖的家能夠遮風擋雨,而且還要求地位的提升人們的尊重,這是較高層次上的人性要求。為了實現這個願望,作為一個面朝黃土背朝天、老實厚道低眉順眼的普通農民,他所依靠的只能是自己的力氣與韌勁。儘管其中父親所付出的代價是沉重的,但《台階》中的父親還是有其積極意義的,是一個覺醒、有長遠生活目標的中國農民。也許我們認為父親造屋的理想過於簡單,抑或微不足道,不值得父親付出一生的血汗。其實作者就是通過文章的過程與結局讓我們看到中國農民堅忍不拔的毅力與艱苦創業的精神。讓我們看到父親為了自己的理想與追求,拼命苦幹,無怨無悔,任勞任怨。

本文的結構是圍繞着“台階”進行的,所以本文的線索就是“台階”。“台階”的描寫由過去到現在、從舊到新、從低到高的過程就是父親一生的濃縮,從台階上集中反映了父親的各種品質。

本文是一篇結構完整的短篇小説,小説首先是寫父親覺得自己家的台階低,要造高台階的新屋。然後講到父親開始了漫長的準備,最終造起了有九級台階的新屋,這是整部小説的高潮部分。最後是故事的結局,新屋落成了,父親人也老了,身體也垮了。按時間的先後順序,樸實的敍述父親的形象清晰而鮮明。開頭寫父親經常坐在三級的舊台階上舒服的休息,父親那裂開許多幹溝的腳板,只有過年才能洗出腳的`本色,卻也是黃几几的,是泥土的本色,其實,這正反映了父親的本色──一個勤勞、淳樸的農民的形象。接着,側面描寫,展現了一幅幅父親辛勤勞動的畫面:“一年中的七個月種田,四個月去山裏砍柴,半個月在溪灘上撿屋基卵石,剩下的半個月用來過年、編草鞋”。那大熱天不停歇的忙碌,冬天的早出晚歸……在“我”的印象中,父親為了自己的追求而拼命勞作,似乎不曾休息。在造新屋的日子裏,是父親最興奮,臉上笑容最多的時候,這可是一個農民一輩子的追求!在深秋的晨霧中踏黃泥、放鞭炮時尷尬的舉止、託青石板時的將就情態都濃縮在這收穫的一刻裏。但父親老了,“我”為他擔心,可父親太倔,沒法幫他,因為父親始終覺得自己是有勁的、能勞動的,直到父親挑水閃了腰那一刻,他才沉默了,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樣,也許他這時才清楚自己怎麼了。父親一輩子忙碌,同樣也是愛孩子的:幼時的“我”跳台階摔了一大跤,父親拍拍我後腦勺説,這樣會吃苦頭的;長大了,父親能做的,從不讓孩子做。父愛是沉默的。

李森祥在接受《嘉興日報》記者採訪時曾説:“有人也問我作品裏面的父親是不是我的父親,其實這是我理想當中的父親,不是我生活當中的一個真實的父親。”作者以一個農民的兒子作為敍述者,懷着崇敬和憐憫的雙重感情色彩敍述父親為贏得地位、贏得尊重而堅忍不拔、拼命苦幹的一生。但文章的魅力決不僅僅在於讚美父親的美好品質,其感人之處更在於文章深藴的那種淡淡的'悽美和辛酸。

文中“我”的父親秉承了中國農民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特質,為建新屋和新台階,耗費了自己的大半輩子,而在新屋建成之後,父親坐在台階上和人招呼時,卻沒有了該有的幸福,而是一種難言的自卑和失落。

父親骨子裏的“卑怯”與生活的尷尬決不是一個九級台階所能撫平的。人與人之間,某些外在的東西可以效仿,但心理的落差永遠無法跨越,父親雖圓“台階”夢,但與生俱來的人性弱點又使父親夢斷“台階”!

在新台階落成以前,父親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使自己近一生的過程充滿了情趣、活力、力度等等,但是,當父親的理想實現之後,他的生命尖活力、意義也就消失了:作者在文章的結尾,將父親的“老”相作了生動的描繪,這既是生命生理的“老”更是生命意義的“老”──消失。父親的“失落”意味着什麼?“生活的意義和樂趣只能在這種永不停歇的準備之中,在這種追求──滿足──再追求以至無窮的前進過程之中得之。”當父親的台階造成時,即意味着他“理想日子”的到來,而他的失落,正是因為在滿足之後,他沒有“創造一種新的人的需要”。

此外,語言簡樸自然,通篇採用白描手法,使文章具有自然美、質樸美。擬聲詞、疊詞的大量運用使文章的生活氣息更加濃厚,如“唿嗒唿嗒”“刷拉刷拉”“嘎嘰”“青幽幽”“黃几几”等,讓讀者似乎走進了充滿濃郁鄉土氣息的農村生活,直面那個勤勞、執着、倔強的老人。

第6篇

台階是一篇關於父親的文章,文中的父親是一個農民,一輩子和土地打交道。他家的台階很低,所以感覺地位也低人一等,是一個卑微的角色,但卑微者未必脆弱,在你跌倒時,他會教你怎樣站立;在你面對困難時,他會教你勇敢面對挫折和困難;在人生的風雨面前,父親的堅忍可能使你無法想象的強大,他用行動教育孩子,什麼是人生,什麼是生活。

教授這篇課文時,我先讓學生找出行文線索,然後圍繞這條線索寫了那些事?從中感悟父親的農民本色,老實厚道,勤勞善良,謙卑的心理。接着作者對父親的敬仰和讚歎。最後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父親。

這堂課學生比較積極,回答問題比較踴躍。但是出現了又一個問題,文章主旨把握不準確。文章以台階為題目,是因為文中的父親為了自己的地位和得到別人的尊重而砌了更高的'九級台階。在砌台階的過程也是父親完成理想和追求的一個過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我們的父親也一樣,父親的奔波,忙碌都是在砌自己的台階,為自己,為家人,更為了下一代的我們,我們也在砌台階,砌屬於我們自己的台階,我們的求學夢。

課堂上學生是在思考,但是沒帶多少感情,只是為了問題而在思考,沒把自己放在文章裏。原因在於,我自己不能置身其中。我還停留在應試教育階段,沒把教學目標的情感目標融入教學中。所以説,我應該從自身先融進去,然後帶着學生走進去。

第7篇

?台階》一課是一篇新教材,自己讀到它時,當時的觸動遠遠比《背影》要大。細膩的文筆,質樸的敍述,近乎悲壯的人物刻畫,辛酸、悽婉的氛圍營造,深深地折服了我,當時就有一種要把這篇文章上好的強烈衝動。如何教好呢?

1、一讀課文,概述文章的主要內容,説説你對父親形象的感知。

2、二讀課文,找出文中最讓你感動的細節談談自己的鑑賞。

3、三讀課文,思考如何理解父親完成了自己一生的心願卻悵然若失?你對本文的主題如何理解?

教學的主體是讓學生自己去體驗,自己在課堂上只是充當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一讀採用默讀,因為新課標要求學生能每分鐘讀五○○個字以上,在這給他們記了時間,大都在七分鐘左右,速度還能達到要求。但雖然文章敍述的事情簡單而清晰,但很多學生被作者細膩的描寫所矇蔽,繞不開細節,所以大都概括得很繁瑣。我不得不提示他們:文章以什麼為線索?──台階。要求抓住文眼概括。所以在這裏消耗了一些時間。在完成一讀的第二個任務時倒有意外的收穫。請到第一個學生,他的答案是:父親是一個不甘人後、希望受人尊重、老實厚道、堅忍不拔、有志氣、但自卑的人。基本已概括了父親的所有特點。我以為答案過於完美,顯然不善誘發討論,正躊躇如何引導,有很多學生質疑:父親沒有自卑這一特點。我就趁勢把這問題拋回給那學生,他以十九自然段父親老實厚道低眉順眼了一輩子,沒人説過他有地位,父親也沒覺得他有地位。為理由。同學們還不是很折服,我再把問題拋給大家,同學們再深入教材,越找越多,特別是二十一、二十七自然段,父親的無所適從大家越品越有味,我們一起把自卑上升為謙卑。經過這一過程,大家對父親的形象把握一下子深入了許多。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二讀中,要求學生先跳讀,再細讀,找到自己最感興趣的或最有觸動的細節談談自己的鑑賞。學生直感較好,找到了第五和第二十七自然段,都是較典型的片段。第五段多角度的描寫,二十七自然段反覆的渲染都很有可讀性,我於是指導他們反覆閲讀,效果較好。但在一學生提到十九自然段時,我當時一震,但又有點茫然。與學生直言,這一細節描寫的確頗有深意,但老師也有隻能意會不能言傳之感(引用了剛才一學生的説法,所以大家都笑了),你能談談自己的高見嗎?學生的回答是:霧寫出了時間早,體現了父親的辛苦。我問大家對這樣的賞析是否滿意,同學們基本上都搖了搖頭。於是我們又繼續討論,學生的回答還是較表層,如:寫出了父親因理想快要實現的興奮之情。這個答案本已牽強附會,有的還別出心裁:文中父親頭上的小水珠凝結成大露珠的過程象徵着父親勞動的積累過程。這些答案是隻能肯定其思維活躍的。在學生的反覆商榷中,我也不禁頻頻插話。後來我們較一致地認定:霧的環境描寫在文中起到了烘托父親形象──艱辛而又執着的作用。這在文中艱難地挑着這幾個詞中有所體現。當時我也提出另一種想法:霧是虛幻的,在這裏也是否暗示父親的興奮會轉瞬即逝呢?不過,沒有時間詳研就已經下課了。有時,教學準備是怎麼也不會充分的。

三讀,學生對前一個問題基本能理解,但主題的把握就較難,本不應該講,似違背了新課改的'初衷,但終又忍不住,心想:學生鑑賞能力的提高也是一個從認知到感悟的過程,只有讓他們多接觸一些更高一級的鑑賞,才能拔高他們的視野。到此完全背離了原先的教學設想,教師自身不僅是教學的組織者更融入了學生之中,與他們共同探討,成為他們學習的合作者和引領者。不知是老的教學思想作祟,還是本身的思想保守,我對新教改後的一種常見現象──教師對學生的所有回答一概讚賞有加一向不大以為然。知識性的不説,主觀題的答案雖説大可不必拘泥於一種,但即便在看一些特級教師的教學實錄時,也看到教師對學生一些毫無道理的回答不僅不於指出,更不於否定。一般教師上課的應變能力本身有限,更可打着新教改的旗號對學生唯唯諾諾。固然,這似乎維護了學生的積極性,也遵循了文學鑑賞獨創性特點。但文章賞析又豈是空穴來風,可以牽強附會。且賞析也有高下之分,教師恰中肯罄的評價,高瞻遠矚的觀點對他們無疑更有指導和借鑑意義。當然並不是都講,只是我們沒有必要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在四讀後要求學生談感受,我預想將會水到渠成,學生一定都會有話可説,但實際情況卻不如預想的好,有些學生甚至説他們的父母都挺享福的,可能一則現在的生活條件愈來愈好,二則他們對父母肩上的責任感受不深。對父母的艱辛體會到的不多,有一個學生講起父母為自己的升學苦苦掙扎、四處奔波,真實動人;還有一學生父親是菜農,早出晚歸,辛苦耕耘勞作,她的感受也是深切的。之中,我也談起自己的一些情感體驗,營造更為平等、融洽的暢談氣氛。可惜時間有限,有些剛被激發的靈感與激情在鈴聲中告斷了。

回顧《台階》一文的教學應該説基本上完成了我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我也發現,雖然學生思維活躍,感情投入,對父親的人物形象有了較深的體驗。但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感悟力顯然還遠遠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對作品的賞析很多都是膚淺的、片面的。課後,我總有意猶未盡之感,所以又選了一篇較為感人的短文《與父同寢》與學生一起研讀。課後,佈置作業,以父親或母親為素材寫作一篇真實感人的文章。並隨後小組交流、互評,推薦上台全班交流,評出最為感動人的父親或母親。我希望藉此吧我的第三個教學目標更加落實到位。

到此,我自感在這一週營造了一個感悟親情的高潮。真希望能與他們的父母溝通一下:孩子是否比以前體貼、懂事了?如能這樣,這段時間的教學就不僅是教學上的收穫,也算是對父母們的一種告慰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