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長數學説課稿三年級數學什麼是周長説課稿6篇 深入淺出:探究周長的神祕世界——三年級數學周長説課稿

來源:巧巧簡歷站 9.42K

本文將提供關於周長的數學説課稿,旨在幫助三年級的學生更好地理解周長和如何計算周長。通過生動有趣的示例和實際操作,本文將為讀者提供一個清晰的概念框架,讓大家能夠更好地掌握周長的相關知識。

周長數學説課稿三年級數學什麼是周長説課稿6篇 深入淺出:探究周長的神祕世界——三年級數學周長説課稿

第1篇

?圓的周長》選自湘教版版國小數學六年級上冊“圓”的第三節。本課教學是以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知識為認知基礎的,是對前面所學“圓的認識”的深化,也是後面學習圓的面積等知識的基礎。本課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是國小几何初步知識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編寫意圖,確立本節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知道什麼是圓的周長;理解圓周率的意義;理解掌握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

2.能力目標:會初步運用公式解決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思想目標:通過祖沖之與圓周率故事的介紹,激發學生作為中華兒女的自豪感。

教學難點:運用圓的周長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識規律,我首先採取課件演示的方法幫助學生認識圓的周長,滲透轉化思想;然後利用實驗法引導學生認識、理解圓周率,並推導出圓周長的計算公式,培養學生操作技能,提高學生分析、比較、推理、概括的能力;最後運用自學輔導法,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測量、計算,最終發現圓的周長與它的直徑和半徑的關係,從而學生提高自學水平。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及小組交流,交互運用各種學習形式,達到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教學目標。

⒉每個學生都準備三個大小不同的、直徑為整數的圓片,一根線條,一把直尺。

課件出示阿凡提的小黑驢與國王的小花驢賽跑的故事。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要求小花驢所走路程,實際是求圓的什麼?讓學生揭示課題:圓的周長。

(應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

(學生獨立實驗,用繞線法、滾動法量出圓的周長,教師指導操作要點,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a.量一量、記一記:學生測量圓的周長、圓的直徑,然後記下數據,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學生繼續實驗並算出每個圓周長除以它的直徑的商,把商記錄下來。通過計算學生髮現:這三個圓中,每個圓的周長,都是它的直徑長度的3倍多一些。得出結論:所測量的其他圓的周長也是它的直徑的3倍多一些。

(在實驗操作過程中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技能、技巧,提高學生分析、比較、推理、概括的能力。)

①先介紹表示這個3倍多一些的數,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數,我們稱它為圓周率。用式子表示:圓的周長÷直徑=圓周率(π)

③最後結合畫像介紹古代數學家祖沖之與圓周率的故事,激發學生作為中華兒女的自豪感。同時指出:圓周率是一個無限小數,國小階段取它的近似值為3.14。

課件顯示直徑50米的圓形跑道和它的外接正方形跑道示意圖。請學生觀察思考圓的直徑和正方形的邊長是多少,然後利用公式快速算一算,這兩個跑道的周長是多少?看看國王和阿凡提的比賽到底是不是公平。

4.課件出示:已知圓形草地的半徑25米,計算圓形草地的周長。引發學生思考,得出用半徑求周長的公式:c=2πr。

(應用多媒體課件教學能使課堂信息量加大,使學生易於接受所學知識,並主動參與教學,在愉快的氣氛、交互討論中掌握了教學的重點、難點,教學效果非常好。)

阿凡提看到自家的圓形驢欄有點鬆動了,就決定用些粗鐵絲把驢柵欄圍上3圈加固一下。阿凡提想請你們幫忙,計算這個半徑是4米的柵欄需用多長的鐵絲?

學生快速計算並交流:先求出圓的周長,也就是圍一週需多少鐵絲,然後再乘以3,就求出圍3圈共需用多少鐵絲。

(通過柵欄圍鐵絲的實例體現進行圓周長計算公式的實踐應用價值。)

c.大圓的周長除以直徑的商( )小圓的周長除以直徑的商。

(1)汽車車輪的半徑為0.3米,它滾動1圈前進多少米?滾動1000圈前進多少米?

(2)花壇的周長是62.8米,你能求出這個圓形花壇的直徑嗎?

從一張邊長為6釐米的正方形紙上剪下一個最大的圓,這個圓的周長是多少釐米?

(課件出示必做題、選做題、拓展題,針對性強,效果好:必做題有利於學困生消化所學知識,使之學有所得;選做題有利於學困生和中等生的提高:拓展題有利於優等生思維的拓展,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和提高。)

學生彙報本節課的收穫。(引導學生回顧、總結本節所學知識、學習方法及獲得的情感體驗。)

這節課,教師通過數學教學與多媒體課件的有效整合,使課堂信息量加大,教學過程圖文並茂、生動活潑。在教學中,教師起組織、引導作用,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並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了教學效率。

周長數學説課稿三年級數學什麼是周長説課稿6篇 深入淺出:探究周長的神祕世界——三年級數學周長説課稿 第2張

第2篇

?圓的周長》選自人教版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十一冊“圓”的第二節,圓的周長概念教學,是以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知識為認知基礎的,是前面學習圓的認識的深化,是後面學習圓的面積的基礎,因此,它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是國小几何初步知識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

(1)讓學生知道圓的周長和圓周率的含義,掌握圓周率的近似值。理解掌握圓周長的計算公式,並能應用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通過對圓周長的測量和計算公式的探討,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綜合和主動探索解決問題方法的能力。

教學重點:讓學生利用實驗的手段,通過測量、計算、猜測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關係、驗證猜測等過程理解並掌握圓周長的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理解圓周率的意義,探索圓周長的計算公式。

多媒體課件,模型圓,幾個直徑不同的圓形,線、直尺等。

由學生熟悉的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入手,學生知道正方形的周長與它的邊長有關(正方形的周長是它邊長的4倍),長方形的周長與它的長於寬有關(長方形的周長是長於寬和的2倍)。觀察這些圓,讓學生猜一猜,圓的周長與它的什麼有關呢?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拿出圓形物體看一看,摸一摸圓的周長指的是那部分?並通過大小不同的圓感受圓的周長大小估計與直徑有直接的關係。

探討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關係。我讓學生分組做實驗,拿出自己準備的學具圓,分別量出它們的周長、直徑,並把數據填入書中表格中。通過測量,彙報。學生觀察數據,通過對比發現:每個圓的周長都是它的直徑長度的3倍多一些。為了進一步驗證圓的周長是直徑的3倍多一點,這三個圓的周長都是它的直徑的3倍多一些。那麼是不是其他圓的周長也是它直徑長度的3倍多一些呢?學生自己找身邊的一些圓形,分別測量圓的周長和直徑,並算圓和周長與它直徑長度的商,向全班同學彙報。在彙報過程中難免有些同學因為測量方法或測量誤差等原因,計算結果出現不到3倍或已接近4倍的現象,對以上得出的結論產生“負作用”。這時通過直觀、形象、精確的多媒體演示糾正學生認識上的偏差。讓學生進一步明確,圓的周長應是它直徑長度的3倍多一些。最後,師生共概括:任何一個圓的周長總是它的直徑長度的3倍多一些。從而得出圓周長與直徑的關係。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接着介紹表示這個3倍多一些的數,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數,我們稱它為圓周率。用式子表示:圓的周長÷直徑=圓周率(π)板書。再介紹π的讀寫法。最後結合畫像介紹古代數學家祖沖之與圓周率的故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開闊學生的認識視野,增強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同時指出:圓周率是一個無限小數,國小階段取它的近似值為3.14。

最後引導討論:由圓周長與直徑的比值等於π,求圓的周長必須知道哪些條件?推導圓周長公式c=πd、c=2πr。

第3篇

本單元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開始學習的。是學生以後學習各種圖形周長計算的基礎,在整個幾何知識教學體系中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教材在編寫上注重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聯繫生活,強調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經歷抽象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和應用的過程,讓學生具體感知什麼是周長,從而真正理解周長的概念。

學生在學習本節內容時已經認識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並且已經掌握了這些平面圖形的基本特徵。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分米﹑釐米﹑毫米及各單位之間的簡單換算,知道如何測量物體的長度。由於周長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因此在教學時我通過“描一描”﹑“摸一摸”圖形或通過物體的邊線來具體感知什麼是周長,從而真正理解周長的概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周長意義裏“長度”含義的理解可能會有困難。但低年級學生對身邊的、有趣的學習內容特別感興趣。

因此,我在本課教學中注重創設有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演示、動手操作等生動的學習過程中建構新知。

根據課標中的要求,結合教材特點以及三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認知規律,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事物或圖形,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能測 1

(2)過程與方法:在“描一描”“摸一摸”等學習活動中培養獨立思考,動手操作的能力;在估腰圍、測腰圍的過程中培養估測的能力,同時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結合具體情境,感知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享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

(1)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周長的含義;

(2)教學難點是能測量並計算三角形、長方形、梯形等圖形的周長。

根據教學內容以及本班學生實際,我在教學中注意創設情境,用觀察演示和動手操作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描一描、摸一摸”等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充分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逐步建立周長的空間觀念。

教學準備: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我在課前準備了各種平面圖形的圖片,多媒體課件 測繩等教具,同時讓學生採集樹葉,準備軟尺,彩筆、直尺。

根據《課標》指出的“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理念,我安排了以下五個環節:

三年級學生對童話故事非常感興趣,因此我創設了森林裏舉行“森林運動會”馬上要舉行的是小螞蟻短跑比賽的情境,用三隻小螞蟻賽跑的故事作為開頭,投學生之所好,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給整節課起了一個好頭。通過觀看三隻小螞蟻爬樹葉的過程,學生清晰的辨析出什麼才是完整的一週,為後面理解周長作了有利的鋪墊。通過這個環節:學生學到的陳述性知識有:圖形的一週是指圖形邊線的起點與終點的重合。程序性知識是:看螞蟻爬的路線,用手指螞蟻爬的路線。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而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為體現這一新理念,我設計了

讓學生用彩筆描出手中樹葉的邊線,並説出打算用什麼方法畫。學生描好後選一幅貼黑板上。課件出示小螞蟻説的話,然後問學生:它的話中哪個關鍵詞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學生回答後教師板書周長。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初步建立周長的概念。這時候再讓學生能從我們身邊找些例子説一説什麼是周長。

這一環節中,我讓學生從已知的圖形或物體上去找、摸一週,讓學生充分體驗“邊緣”“一週”,豐富了學生的表象,幫助學生建立“周長”這一數學模型,體現了從具體到抽象的設計思路,也使學生初步體會到“周長在圖形上”,使學生在操作中積累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對周長的認識由事物上升到了半抽象,再讓學生去摸一摸,學生對一週這個概念就有了一定的認識。

根據小螞蟻的話:(樹葉)一週的長度就是(樹葉)的周長,學生很容易説出課桌面一週的長度就是可桌面的周長,而可桌面的形狀就是長方形,進而推導出長方形一週的長度就是長方形的周長,學生經歷了從具體的物體抽象出我們學習過的平面圖像,在這樣的基礎上師生小結板書周長的概念:圖形一週的長度就是這個圖形的周長。

這裏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陳述“周長”,對“什麼是周長”的理解有兩次飛躍。第一次是大量感性直觀的知識,結合具體事物陳述什麼是樹葉(數學書封面,課桌面,黑板面,長方形,三角形,梯形)的周長。第二次是由具體到抽象,什麼是周長——圖形一週的長度。從具體事物中抽象出來,揭示周長的定義,建構新知識。新課程倡導小組合作這一重要的學習方式,這個環節教師組織學習同桌,小組交流,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過程,從而建立數學模型,形成陳述性知識——圖形一週的長度就是圖形的周長。

為了及時鞏固內化新知,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因此,我注重問題的層次性,開放性和生活化。這個環節我採用一個智力大比拼的活動,充分利用學生積極性強的心理,強化所學習的知識,我設計了三個闖關的練習

第一關:辯一辯,下面哪些圖形有周長?哪些沒有?為什麼?

引導學生根據周長的含義進行討論。最後師生共同總結出封閉圖形才有周長。強化學生對周長的概念的理解。

讓學生判斷兩個圖形周長是否一樣,強調平移方法,講解測量計算圖形的周長,這是為了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周長的含義,就是一週的長度;讓學生説説自己是怎麼來解決這個問題的,讓學生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促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第三關:量一量,算一算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的周長

學生獨立完成,然後説説你是怎麼算的,目的是使學生感受學習數學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使學生了解學習數學的價值。

通過交流本節課的收穫,激發學生進一步研究周長問題的興趣。使學生獲取的不僅僅是數學知識,而更多的是對數學的好奇心以及探索數學世界的熱情。引導學生對本節課學習的內容進行回顧總結,幫助學生將零碎的,分散的知識整理成條理的,系統的知識過程,更是學生將所學的新知識內化,與原有知識融合形成新的知識的過程。同時師生,生生間的積極評價,使學生產生獲取知識的喜悦,充滿後續學習的信心。

1.回家量一量爸爸媽媽的胸圍,腰圍和臀圍。 2.量一量一片樹葉的周長。

好的板書就是一個微型教案,我的板書力求重點突出,簡潔明瞭,使學生感受到了數學的簡潔美和邏輯美。

第4篇

本節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實驗教材國小數學第五冊的教學內容,它包括周長的含義,長方形的周長計算。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四邊形,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圖形的特徵,知道長方形有4條邊、4個直角,對邊相等等知識,為學生研究長方形的周長做好了知識遷移基礎。學好這部分內容,不僅可以從形的方面加深對周圍事物的理解,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可以在動手操作、探索實驗和聯繫生活應用數學方面拓展學生的知識面,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也為學習其他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積累知識經驗。

教材一開始就呈現了一些規則和不規則的實物和圖形:樹葉、國旗、課本、鐘面等實物和五角星、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圖形,提出:“你有辦法知道這些圖形的周長嗎?”讓學生實際動手解決這一問題,從而感悟周長的實際含義。在進一步的動手實踐,探究規律中,得出長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最後對所學習的知識進行簡單運用。

新課標指出,通過數學學習,學生能夠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的數學知識,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結合教材特點及三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及心理特點,認知規律,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比較、操作和慨括能力,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提高學生的探索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經歷數學學習的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觀察和獨立思

本課的重點是:理解周長的含義,探索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教學難點是:理解周長的含義,能正確計算長方形的周長。而充分運用直觀手段,特別是加強教具演示及學具操作,讓學生手動、腦想、眼看,使學生在多種感觀的協調活動中積累感性認識,發展空間觀念,從而更好地理解、掌握長方形有關的幾何初步知識則是本節課的關鍵。

教法設計:杜威先生説過這樣一句話:“你可以將一匹馬牽到河邊,但是你絕不可能按着馬頭讓它飲水。”針對幾何知識教學的特點、以及國小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空間觀念薄弱的特點,我打算採用創設情境法、實驗法,以及分組討論、合作學習的形式,並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輔助教學,讓學生在觀察、感知的基礎上,動手操作,圍一圍,量一量,摸一摸,畫一畫,分組討論、合作學習,老師恰當點撥,適時引導,多媒體課件及時驗證結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以學生髮展為本,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目的。

學法安排:蘇霍姆林斯基説:“喚醒人實行自我教育,按照我的深刻信念,乃是一種真正的教育。”在學法指導上,我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精神,創設時間和空間激發他們主動探索。借鑑杜威“做中學”的思想,在設計課程方案時,將學生分成4人學習小組,同組異質:讓學生動起來,活起來,讓學生在觀察、測量、實踐操作、問題解決等過程中,經歷想一想,圍一圍,畫一畫,量一量等活動,努力營造協作互動、自主探究、議論紛紛的課堂教學氛圍,將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活動中得以發展。

杜威“做中學”理論中有這麼一句話:“經驗和自然相互聯繫”,從而可知“做中學”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要求創設生活情景,使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以喚起學生已有的經驗積澱,產生對數學的親切感,從而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這也就是我這堂課的引入——情境激趣問題引路。

為了讓學生掌握周長含義中的幾個要素:“一週”“一週的長度”“封閉圖形”,我設計兒童喜愛的童話例題,並依題中情境的展開、交換提出三個層次的數學問題:分頁標題#e#

我利用動態課件創設3只卡通小動物繞着規則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和不規則圖形(樹葉)行走一週的情境,通過讓學生觀察3只小動物行走的路徑,感受“一週”“一圈”的含義

通過提出“走了一週(或一圈)走了多少路”的問題,理解“一週的長度就是周長。”把“一週”和“一週的長度即周長”這兩個易混淆的概念區分清楚。

通過觀察一組圖形的特徵,直觀地理解“封閉圖形”的含義。

二、 在測量、計算的過程中尋求圖形周長的一般解法

當學生對周長的意義有了清晰的理解之後,尋求圖形周長的一般解法便成了本節課要達到的第二個認知目標,我根據活動既是獲取知識的源泉,又是思維發展的基礎的理念,準備放手讓每個學生進行自主測量不同圖形周長的活動,學生通過測量、計算樹葉、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得出求圖形周長的一般方法是:直接量出圖形各邊的長,求出各邊的長度和即為圖形的周長,在這個過程中測量不規則圖形使用的工具和方法與測量規則圖形有所不同,如量樹葉的周長要用繩子圍出一週,然後拉直量出其長度,經歷這個過程後使學生明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應針對不同情境採用不同的對策。

掌握長方形周長的解法是本節課要達到的第三個認知目標,根據長方形的特徵,用簡便方法求其周長,其意義不光是在計算的技巧上,重要的是突出學生對圖形特徵的把握上,使學生形成正確的空間觀念。因此,我準備在學生測量並計算出一張卡片的周長之後,讓不同的算法都上台展示,再引導學生比較求長方形周長的3種不同解法,

通過交流與研討,使學生認清每一種解法的意義和依據,認識自己的那種解法與其他同學的不同,促使不同思維程度的學生進行反思,從而實現對原有知識的深化、突破和超越。

數學規律的形成與深化,不僅靠感知,還要輔以靈活、有趣、有層次的訓練,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把知識的鞏固提高建立在解決現實問題的情境中,進一步激發學生用好數學的積極性,我設計的練習題是:

1、一個長方形花壇的長5米,寬3米這個花壇的周長是多少米?分頁標題#e#

2、這是我班李尚儒同學的一幅畫,你能想辦法算出這個長方形的周長嗎?

3、李伯伯有一塊一面靠牆的長方形菜地,長6米,寬3米,如果要圍上籬笆,他至少需要多少米?

新課標提出,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應成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包括學生在課堂上的師生互動,自主學習,同伴合作中的行為表現,參與熱情,情感體驗和探究,思考的過程等等,在最後我讓學生給自己本節課的表現進行合理的評價。

第5篇

1.知識目標:結合具體情境,探索並掌握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

2.能力目標:能正確計算正方形的周長。能運用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3.情感目標:採用身邊的實物來探究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並啟發學生用多種方法計算。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能運用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1.出示一些精美的圖案,如:裝飾圖案,裝飾後的地板等。

2.在這些圖案上,都有正方形。同學們,你們還在什麼地方見過正方形嗎?

3.我們教室的地面就是由一塊塊正方形地磚拼成的。我們今天就一起來研究地磚的周長。提示課題:地磚的周長

教室裏有很多的地磚,我們可以隨便選取一塊。如果想知道它的周長,怎樣才能算出來呢?必須先測量它的邊長。要測量幾條邊呢?

説一説你是怎樣測量的。注意如果學生手中的尺子不夠長,可以多測量幾次。

我們已經測量出我們需要的數據。你能算出這塊地磚的周長嗎?和你的同伴交流一下,看看你能不能完成這個任務。

方法1:把四條邊的長度加起來。60+60+60+60=240(釐米)

1.獨立完成教材第48頁做一做。要求獨立完成,再與同伴交流方法。

2.討論計算正方形的周長的方法有幾種?哪一種最簡單?你能用一句話來説一説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嗎?

3.用你剛才選擇的最簡單方法完成教材第48頁做一做。

2.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會用上你學會的知識?舉例説一説。

第6篇

今天上午有幸聽了王老師的講課,講了一節三年級數學上冊關於“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的課程,從聽課中可以總結出一下幾點:

一、温顧複習,查漏補缺,為本節課學習新知做好鋪墊。

課堂開始王老師以複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質和特點作為鋪墊,讓學生回顧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有四個直角,正方形的四條邊相等這些知識,還有就是知道周長的定義,為後面計算周長買下伏筆。

設計了一個十字繡的圖,長方形和正方形,讓學生計算給十字繡裝邊框需要多長邊框,從而引出問題,開始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三、探究新知,方法多樣,學生為主,總結概況得出結論。

探究新知時候,給出了長方形的長和寬以及正方形的邊長,讓學生根據剛開始的知識計算出長方形的周長,並小組合作用擺小棒的方法解釋方法,讓學生明白每種方法的原理,尤其是在推出長方形的周長公式時,通過擺小棒重複解釋了公式的含義,學生一目瞭然。後面用同樣的方法推出正方形的周長公式。整個過程教師一直在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最後總結概況周長公式。

四、教師的鼓勵性語言和提示性語言非常豐富,發人深省。

課堂一開始教師就給學生提出了兩條課堂的建議,鼓勵學生上課積極回答問題。課堂也不是的鼓勵和反饋學生的回答,聆聽別人的建議等等。提示長方形周長公式中的小括號時,也沒有直接説明,而是間接引起學生的關注,印象深刻。

1、長方形周長公式中還有一種2個長和2個寬的計算方法也需要給學生滲透一下,為後面的學習提供幫助。

2、練習題的設計跳躍性較大,最後一個題難度較大,建議可以拆分成幾個題逐步滲透思想和方法,層層遞進,讓學生更容易掌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