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5篇 激盪心靈的《離騷》:古詩新解

來源:巧巧簡歷站 4.15K

“《離騷》”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一部傑作,它是屈原在離開楚國後寫下的一篇長詩,通過對自我境遇和社會現實的抒發,表達了作者對於命運波折的感慨和追求自由的渴望。其優美的詩句和深刻的哲理,深受讀者喜愛和推崇。

《離騷》5篇 激盪心靈的《離騷》:古詩新解

第1篇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瞭解是《詩經》以後的一次詩體大解放,是“楚辭”體的代表作品。2.通過學習,瞭解文學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詩中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懷。3.學會吟誦古詩詞,注意節拍、重音。4.瞭解以屈原作品為代表的積極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豐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能力目標1.培養通過把握詩文形象,深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2.掌握文言實詞、虛詞、培養學生閲讀古詩文的能力。德育目標通過學習,理解詩人熱愛祖國、憂國憂民的情懷,培養學生愛國憂民的思想感情,並學習詩人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污,執著追求理想的高尚節操。●教學重點1.通過鑑賞的優美詩句,學習屈原追求美政、憂國憂民的高尚品德。2.品味、鑑賞詩歌的比興藝術手法,藝術價值。●教學難點1.引導學生對詩作中疑難的字、詞及表達含蓄的句子的理解。2.有感情、有節奏地誦讀並背誦課文。●教學方法1.運用講讀法、逐節讀讀、講講、背背,指點難字讀音、難詞詞義。2.運用討論法,讓學生理解詩中作者的愛國憂民的感情。3.通過比較閲讀法、探究閲讀法,延展課堂內容,開闊學生的視野,充實對作品的理解。●教具準備多媒體、投影儀、錄音機、教學磁帶●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步驟第一課時[教學要點]1.瞭解屈原的及他的政治理想。2.瞭解在詩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辭”體。3.學習詩歌的1~5節,解決其中的疑難字、詞,能夠熟讀並基本背誦下來。[教學過程]一、導語設計使用多媒體,讓學生觀看電視劇《屈原》的幾組鏡頭:被楚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澤畔、抱石沉江,並配以主題歌曲。提問:同學們,你們可知道屏幕上的這位歷經坎坷,依然忠君、愛國、憂民的詩人是誰嗎?他有哪些不朽的作品?明確:屈原,他的作品有《九歌》《天問》等。教師:詩人把自己的一片赤子之情寓於文章之中,我們今天就來學習他的作品:。板書:二、解題1.簡介“楚辭”“楚辭”這一名稱最早見於西漢前期,是戰國時期興起於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它淵源於中國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謠,汲取民間文學,特別是楚聲歌曲的新形式,把《詩經》三百篇特別是“雅”“頌”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塊詩改為參差不齊、長短不拘的騷體詩,建立一種新的詩歌體裁,標誌着我國文學史上詩歌的新發展,是《詩經》以後的一次詩體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作品有屈原的《九歌》《天問》,宋玉的《九辨》等。2.屈原及屈原,名平,字原。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上個世紀曾被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偉大詩人屈原,生活在時代大動盪、社會大變革的戰國中期。當時,新興地主階級與奴隸主貴族集團的殘餘勢力,在宗國內部和宗國之間進行着內外交錯的複雜鬥爭。據《史記·屈原列傳》記載,屈原“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付諸侯。王甚任之。”還曾“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舉賢授能,除殘去穢,勵精圖治。這就突破了貴族階級的侷限,而適應了新興階級的政治要求。楚國貴族集團中的頑固派不斷打擊和排擠屈原,使他一生為之奮鬥呼號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實現。他就用詩歌傾吐自己的憂愁幽思、纏綿悱惻的情緒。是屈原一生尋求愛國真理併為之奮鬥不息的一個縮影,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一首政治抒情詩,是“可與日月爭光”的一篇浪漫主義傑作,是詩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辭”體的重要代表作品,人們往往以此來統稱屈原的全部詩作,它在我國文學史上具有極重要的地位。人們常將“風”“騷”並稱,用“風”來概括《詩經》,用“騷”來概括《楚辭》。的主題表現了詩人為實現祖國富強的崇高目標所作的熱烈追求和不屈的鬥爭。“離”——遭遇,“騷”——憂愁,即作者遭遇憂愁而寫成的詩句。全詩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結晶,是他政治失敗後用血和淚寫成的一篇扣人心絃的抒發憂國之思的作品,本課便是節選了其首的12節。三、誦讀課文1.放錄音:第一遍,要求學生注意聽準字音及句子的節奏。第二遍,讓學生輕聲跟讀。第三遍,讓學生大聲朗讀。2.指一名學生朗讀,指正生字的讀音及句子的節奏。出示投影:(1)讀準下列加點的字。苗裔(yì) 孟陬(zōu) 揆(kuí)又重之以修能(chóng) 肇(zhào)汨餘若將不及兮(gǔ) 搴阰(qiān pí)棄穢(huì) 蕙茝(chǎi) 昌被(pī)窘步(jiǒng) 輿車(yú) 踵武(zhǒng)憚(dàn) 荃(quán) 謇(jiǎn)(2)騷體詩與《詩經》相比有所不同。《詩經》以四字句為典型句式,句中節奏為“二二”;騷體詩的典型句式則有六字與五字兩種(語氣詞“兮”除外),一般是三四個節拍,隨文切分。3.請同學們集體讀一遍課文,要讀出語氣。提示:詩中的“兮”字是一個語氣助詞。它不僅加強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詩歌的調子迴盪頓挫,婉轉動人,讀的時候應該拉長語氣。(解説:讓學生誦讀中感知文章所表現的思想感情)四、整體感知課文1.要求學生藉助課下的註解,疏通課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詞及常用字、詞的特殊用法。出示投影:準確解釋詩句中加點的詞語。(1) 攝提貞於孟陬兮(2) 肇錫餘以嘉名(3) 汨餘若將不及兮(4) 不撫壯而棄穢兮(5) 固眾芳之所在(6) 夫惟捷徑以窘步(7) 惟夫黨人之偷樂兮參考答案:(1) 貞:正當。(2) 肇:開始。(3) 汨:水流迅急的樣子。這裏形容時光過得快。及:趕得上。(4) 穢:指惡穢的行為,文中指穢政。(5) 固:本業,原來。(6) 窘步:難以舉步,行走艱難。(7) 黨人:指結黨營私的小人。偷樂:苟且偷安。偷,苟且。2.要求學生以四人為一小組,討論課文內容,梳理課文思路。明確:1~5節詩人略述自己的身世、品質和自修。6~12節寫詩人的政治理想和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解説:本課雖有詳細的註解,但對學生來説仍有閲讀障礙,因此學習之前讓學生自讀是非常必要的,尤其要反覆誦讀)五、具體研習1~5節1.教師示範背誦。2.學生集體朗讀。3.學生朗讀1、2節(“帝高陽之苗裔兮”至“字餘曰靈均”)後,教師提問:這兩節寫了怎樣的內容?明確:1、2節,詩人自述身世和名字的來歷。追述世系,説明他與楚國血肉相連;敍寫名字,點出他不凡的風度、儀態。4.指定一名學生朗讀3、4節(“紛吾既有此內美兮”至“夕攬洲之宿莽”)。提問1:詩人有着怎樣的品質?是怎樣形象地描繪的?明確:詩人既有“內美”(內在美德)又有“修能”(優良的才能),可見他品性高潔、才華出眾。詩人展開想象,想象自己披上江離與幽香的白芷,又聯綴起秋蘭作為佩飾。借香草(“江離”“辟芷”“秋蘭”)象徵自己的美質和才能。提問2:詩人感到流年似水後又是怎樣做的呢?明確:時光如逝水,歲月不待人。詩人深感努力向前,還怕追趕不上,於是就勤奮不懈:清晨去摘山坡上的木蘭啊,黃昏去拔經冬不凋的草。即抓緊時間,修養自己。提問3:如何概括3、4節的內容?明確:3、4兩節自述早年就懷有遠大的理想與美好的志趣,積極努力,勤奮不懈。5.學生集體朗讀第5節。提問1:本節內容有何深刻含義?明確:本節四句從天時運轉,春生秋殺,草木零落,年歲將盡,擔心君王如不能及時建立道德,舉賢用能,則將年華老大,無所成就。提問2:“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在行文上有何作用?明確:起過渡作用,詩歌“至此方入題”。它引出了楚王不舉賢能則將滅亡的道理,並開啟下文,抒發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6.學生自由背誦前5節。六、課堂練習讓學生説出一些屈原的名句:明確:如有以下閃光的詩句。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飲露餐英,只愛高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剛正不阿,一身正氣)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為常。(潔身自好,自我完善)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堅持真理,獻身理想)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憂國憂民,熱愛祖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堅定信念,奮鬥不懈)七、佈置作業1.熟練背誦1—5節。2.蒐集有關屈原的評論和詩歌,説説你對屈原的評價。

《離騷》5篇 激盪心靈的《離騷》:古詩新解 第2張

第2篇

大綱指出:要通過高中語文教學,使學生具有初步的文學鑑賞能力和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著名語文特級教師錢夢龍説:“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詞語的任意堆砌。”高中文言文教學首先使讓學生將文言文讀懂讀透,在理解上下一番功夫然後才是鑑賞與品讀。而語文特級教師洪鎮濤也説:“學習語言要把讀作為開啟語言寶庫的鑰匙,讀出思想,讀出情感,讀出形象,讀出韻味,讀是語文課第一教法。對於抒情性極強且語言優美的文言文,更是如此。

?離騷》是一個自言其憂而又苦不得志的人生故事,是一番志行高潔而又憂國憂民的心靈追問,是一曲超脱世俗而又高奏自我的華麗樂章。針對這樣的文章,我本課教學以讀為主,合作解決疏通文意,共同探究文章內涵,引導學生感悟《離騷》的魅力,理解屈原的人生追求的五彩之夢,在朗讀與探究中完成教學任務。

2.瞭解“騷體詩”的形式特點,體會節奏感、韻律美。

4.初步感受並理解屈原所表達的愛國憂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誦讀全詩,感受“騷體詩”的語言特點;理解作品所表達的愛國憂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生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他出身於楚國貴族,與懷王同祖。屈原學識淵博,對天文、地理、禮樂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亂興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辭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認為只有聖君賢相才能把國家治理好 ,有強烈的憂國憂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輔佐懷王,

參與議論國事及應對賓客,起草憲令及變法,對外參加合縱派與秦鬥爭,兩度出使齊國。因受小人陷害,他兩次被流放,最後投汨羅江而死,以明忠貞愛國之懷。

師 非常好,他介紹的非常全面,屈原的代表作是什麼呢?

師 離通“罹”,遭遇;騷:憂愁。“離騷”即作者遭遇憂愁而寫成的詩句。

全詩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結晶,是他政治失敗後用血和淚寫成的一篇扣人心絃的抒發憂國之思的作品。

?離騷》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本文選自《楚辭》。(投影)

“楚辭”是戰國時期興起於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為主體的詩歌總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本文《離騷》, 因此後人又把“楚辭”的體裁稱為“騷體”。

?離騷》與《詩經》在文學史上並稱“風騷”,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兩大源頭,對後世有着深遠的影響。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下面讓我們走進《離騷》,走近屈原的內心世界。請同學們默讀速讀全文,總體瞭解文章內容。

師 對文章,大家有了初步的瞭解,文章比較晦澀難懂。下面請按照我們的學習小組結合課下的註釋疏通文意,不明白的可在組內討論解決,最後再有難點可有小組長提出。

1.“民生”在本文是個疑點,應該説既是屈原的人生之義,又是人民生活之義。既哀歎自己人生的艱難,又深深同情更廣大的人民。

2.鷙鳥之不羣中的“之”的用法是取消句子的獨立性,是助詞。

3.集芙蓉以為裳中的應讀chang二聲。古代此字指下衣。

師 這樣的文章需要反覆地讀要找出規律才能品出其中的韻味。下面大家

生 大量用“兮”字。使詩歌的調子迴盪頓挫,婉轉動人。

師 “兮”是有濃厚的楚國地方色彩的語氣詞,它在詩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盡一樣。用在句中,表語音的延長;用在句間,表語意未竟,待下句補充;用在句尾,表感歎意味。,

師 《離騷》是隔句用韻的,如:“固時俗之工巧兮,佰規矩而改錯;背繩

此外,還有節拍的使用上,每句基本上都是三個節拍,如:民生--各有--??

樂兮,餘獨--好修--以為常 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投影文字)

師 好,同學們自由大聲讀文章,體會一下離騷的韻律美與音樂美。

(而後男女分開再讀兩遍,最後再讓個別普通話較好的同學讀)

師 好,大家都應該這樣讀。今天我們通過誦讀初步感受了離騷韻律美音樂

美,疏通了文意。下節課我們將走進離騷走近屈原的內心世界,感受離騷的內在意藴。

(先檢查個別學生背誦,而後全班七個小組各推出一名同學進行比賽,看誰背得最準確最流暢。同學們都很積極踴躍。基礎較好的同學能流利的背下來。

師 大部分同學背的很好,沒有背過的要繼續努力,下面我們一同探究屈原的內心世界,看課文首句“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這句話表達了屈原什麼養的思想感情呢?

師 為什麼被貶黜(投影兩字)?因佩戴和採集香草嗎?

生 眾女嫉餘之蛾眉,謠諑謂餘以善淫。(投影眾女嫉餘)

師 君王荒淫。小人進讒言,世俗投機取巧,還有“餘不忍為此態也,鷙鳥之不羣”正如屈原所説“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他不願苟且不願和小人同流合污。面對此種處境,屈原表達出了什麼樣的情感呢?

師 很好 屈原在這幾句話中都談到了死,不管是九死,還是體解。我們都

知道屈原是投江而死,屈原是不是因為這些而自殺呢?

生 不是,屈原是因為楚國國都被秦攻破而萬念俱灰才以身殉國的。

師 此時的屈原雖然很痛苦憂傷但是還是恨之深愛之切。面對這樣的政治環境,屈原怎麼做的呢?

生 將要回去,“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

生 “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趁着迷路不遠迴歸家園。

生 “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修養自我

師 這些思想和晉代的陶淵明迴歸田園的精神一樣嗎?大家討論一下

生 不一樣,陶淵明是徹底的厭倦了污濁的官場而回歸田園的,他是毅然決然的,而屈原則對楚王還抱有幻想,依戀着楚國,熱愛着楚國,希望有一天楚王能夠悔悟。

師 都有道理,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為了表明自己的高潔屈原還怎麼做的呢?

師 這些打扮可謂特立獨行,與眾不同。屈原正是通過這種方式表明自的

高潔與永不向小人屈服的決心。是知識分子堅守自我的第一生吶喊。

師 縱觀全文,一個越來越清晰的藝術形象向我們走來,一個越來越鮮明

的藝術形象呈現在我們的腦海裏,本文塑造了一個什麼樣的抒情主人公呢?

生 他英俊瀟灑,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徵。很多屈原的畫像即使不

他 是一位進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張法治,主張舉賢授能。

師 這個形象,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兩千多年來給了無數仁人志

師 文章塑造了一個如此生動鮮明感人的藝術形象,運用了什麼藝術手法

1.大量運用了比喻手法。如以採摘香草喻加強自身修養,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潔等。

2.運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稱來象徵性地表現政治的、思想意識方面的

比較抽象的概念,不僅使作品含蓄,長於韻味,而且從直覺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

3.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而且形式多姿多彩,在錯落中見整齊,在整齊

中又富於變化。如“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忽反顧以遊目兮,將往觀乎四荒”等,將“兮”字去掉,對偶之工與唐宋律詩對仗無異。上兩例屬於在一個完整詩句裏,上下句構成對偶。“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這一例是兩個完整詩句的上、下句構成對偶。“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這一例是上、下句內部各自構成對偶,上、下句之間也構成對偶。

“楚辭體”語言華麗豐富多彩靈活多變,通過學習《離騷》,我們領略了此文體的巨大魅力,豐富了我們的五彩人生,感受到了屈原的九死未悔的問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最後我們再次感受一下《離騷》的魅力。

(佈置作業)學習了《離騷》,認識了屈原,你一定有很多感慨,對屈原遭遇與投江有很多看法,有許多話想對屈原説。請以“屈原,我想對你説”為話題寫一篇五百字的小作文表達你的觀點。

?離騷》是高中語文的經典篇目,是一首優美且充滿藝術魅力的詩歌。本課教學主要以誦讀和探究為主的教學方式。力圖改變以往的以考試為目的,以串講為方式,以強化知識點為目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我遵循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和要求,努力強化學生的自主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引導樹立積極地人生觀和世界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過誦讀,學生充分感受到了文本的藝術魅力,用心聆聽屈原的心聲。在自主合作中解決了文言知識,在探究中,理解了屈原九死未悔的精神。潛移默化中同學們也增強了愛國意識。整堂課同學們的熱情較高,思維活躍,討論激烈。課堂效果較好。

不足之處是第二課時時間較緊張,重點沒有很好的突出出來,對陶淵明和屈原的比較討論因時間關係,也太膚淺,欠深入。

第3篇

1.學習掌握有關屈原和楚辭的文學知識,並朗讀和串講課文;

我們剛剛學習了《詩經》三首,從中感受到了我國古代詩歌的一些特點,例如,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生活現狀;在形式上四言一句,琅琅上口,又廣泛運用賦、比、興的藝術手法,等等。而今,我們將要學習的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代表詩作《離騷》,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與《詩經》相比,都發生了一些變化,有的變化還是很大的。另外,屈原有兩句膾炙人口的名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也恰恰是出自《離騷》之中。下面就讓我們在閲讀這首詩的過程中,去發現和歸納這些變化、體會詩人的那種“上下求索”的精神吧!

(一)引導學生閲讀課前、課下、課後的提示、註釋、資料等文字。

2.《離騷》的基本內容是什麼?它與詩人的經歷有什麼關係?

3.被後世稱為“楚辭體”或“騷體”的詩歌有那些特點?

1.屈原是一位愛國主義詩人。作為當時楚國的左徒和三閭大夫是負有內政、外交重任的。所謂“聯齊抗秦”的主張恰恰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使祖國獨立富強,以至統一長期分裂的中國,達到所謂唐虞三代之治。其具體主張就是舉賢授能和修明法度。上述思想便是所説的“美政”的具體含義。

2.參見教材第33頁資料的結尾那句話(從“詩中通過這樣的抒寫”到完),而“離騷”這個詞的解釋就是“遭遇憂患”。此詩的寫作時間又正是在詩人因受到讒言第一次被放逐,詩人是被迫遠離故土的,因此,其憂國憂民的思想隨處可感亦在情理之中。

3.楚辭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學樣式,是屈原、宋玉等詩人創造出的一種詩歌形式。尤其應注意到詩中所大量使用的虛詞“兮”,可視為一種重要的標誌。

1.屈原一生中曾遭到兩次罷官以及隨之而來的兩次被流放。第一次是在楚懷王時期,被放逐於漢北;第二次是在頃襄王時期,被放逐於江南。原高中教材中所選的出自《九章》篇的《涉江》一詩,就是在這次流放中寫的。也正是在這次流放中,詩人自投汨羅江而亡的。

2.與《詩經》所體現的現實主義創作風格相比,《離騷》則是一篇具有積極浪漫主義風格的作品,被視為我國文學浪漫主義的直接源頭。而所謂浪漫主義的含義則是“它在反映現實上,善於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的想象和誇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摘自《辭海·文學分冊》)。我們應在鑑賞《離騷》的過程中,好好體會一下這種創作風格的特點。

(一)教師先結合課文提示介紹一下《離騷》節選文字的基本內容。從提示文字中看,前七節,即從首句到“固前聖所厚”重在敍述,而後六節則重於抒情。

2.體會朗讀的技巧,如讀出分句的節拍,上分句末字“兮”讀音要稍長,壓韻的字要重讀等。

四、學生自讀全詩,重在掌握文字的讀音並搞懂其含義(可按“教材提示”分層情況,將全詩分為兩步自讀)。

1.第一層那些詩句表明作者受屈遭貶的原因以及不願同流合污的思想。

2.第二層那些詩句表現作者追求“美政”、九死無悔的高尚情操和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精神?

五、結合上述思考題,組織學生討論,教師簡單串講、歸納、小結。

①受屈遭貶的原因:“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既替餘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

②不願同流合污的思想:“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以及整個第六節內容。

③追求“美政”、九死無悔的高尚情操:“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④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精神:“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難”;(注:此乃第一層中的文字)“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

分析詩歌的思想內容及其藝術特點,並組織學生翻譯原詩。

2.檢查一下學生對所謂浪漫主義的理解是否正確(通過了解他們找出的詩句)。

①思想內容可以用“導語”中提到那兩句名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加以概括:“路漫漫其修遠兮”恰恰表明詩人在政治上的坎坷經歷;“吾將上下而求索”又恰恰證明詩人不屈不撓獻身理想的愛國主義精神。

②藝術特點我們重點分析詩中所體現的浪漫主義風格。首先讓我們重温一下有關浪漫主義的含義:“它在反映現實上,善於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的想象和誇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根據這一標準再來檢測我們在作業中所找出的詩句是否正確。(教師提出自己找到的詩句)如“既替餘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蕙:即蘭蕙,草本植物,開淡綠色花,氣味很香;茝:古書上説是一種香草,即白芷。在此均是用來比喻一種高尚的品德。從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其中的那種聯想力和想象力)再如:“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亦是如此;而“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和“忽反顧以遊目兮,將往觀乎四荒”則體現出了誇張的手法和熱情奔放的語言。這與《詩經》中的“氓之蚩蚩,抱布貿絲”;“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等詩句相比,在風格上的不同點是顯而易見的。

學習此詩,主要使學生了解詩人在詩中所表現出的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愛國主義的情懷,體會詩中運用的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的特點;另外,在翻譯古詩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學生文言文閲讀的能力。為此,將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介紹與本詩相關的內容,並基本搞懂全詩的內容;第二課時分析詩歌的思想內容及其藝術特點,並組織學生翻譯原詩。

將《詩經》與《離騷》中的(或者使用課外讀本中《涉江》一課作例更好)詩句進行對比,組織和啟發學生探究文學創作中的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兩大流派的同異處,以便使學生在今後的閲讀和寫作中,能夠有意識地去體味和體驗它們各自的藝術魅力。

第4篇

屈原(約公元前339――約前278),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20世紀中,曾被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廣泛紀念。

屈原出身楚國貴族,任楚國三閭大夫,位尊貴顯。在矛盾的旋渦中,屈原如果要保住自己的權力和地位,他只要不説話或是少説話就行了。他在遭受楚懷王猜忌的情況下,仍然忠心耿耿,他是愛國者,他的眼睛中只有“國”之命運,不一定有“君”的權威;他實在是因為看到了楚國人民的苦難(“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而並不在意楚王愛不愛他。這些是“民為貴,社稷次,君為輕”的思想在他行為原則中的體現。以楚王為代表的“國”不愛他,並不妨礙他的愛民和愛國……

三、《離騷》簡介:是屈原的代表作,全詩共三百七十三句,兩千四百多字。《離騷》用第一人稱和浪漫主義的象徵手法,塑造了一個高大的神話式的藝術形象“吾”――“靈均”。《離騷》是屈原生平思想最深刻的寫照……對“離騷”二字的解釋歷來眾説紛紜。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裏説:“離騷者,猶離憂也。”東漢班固的《離騷贊序》説:“離,猶遭也;騷,愁也。”東漢王逸的《離騷經序》説:“離,別也;騷,愁也。”教科書節選的是第一部分。作品表現了詩人崇仰真理,矢志報國的高尚品格,同時表現出他憂國民憂民的思想同楚國黑暗政治之間的矛盾。

我本是古帝高陽氏的後裔,號叫伯庸的是我已故的父親。|寅年正當寅月,庚寅的那一天,我降生人間|先父觀察測度我初生的時節,一開始就賜給我美好的名字|替我取下的大名叫着正則,替我取下的別號叫着靈均|我既有眾多的內在美質,又加上美好的才能|我把江離芷草披在身上,把秋蘭聯成飾物掛在身邊|我自念光陰如流水逝去,憂心歲月不會等待我|早起拔取阰山上的木蘭,晚入洲澤採摘宿莽|時光飛逝不停留,春天和秋天遞相替代|想到草和木都時刻地在凋零,怕的是理想的君主也要早衰|為什麼不把握年歲壯盛的時機,丟棄穢惡的行徑,為什麼不改變這不善的法度|我駕着駿馬正要打算去奔馳,你隨我來吧,我當為君在前面帶路。

是説明自己與楚王是同宗,對楚國的興亡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意在標明降生在這一時刻,“生的偉大”,像是負有上蒼的使命來到人世,天降大任於斯人。

*小結:高貴的出身,降生的瑞奇和美好的名字,這都是上天與先人賜予,而具有美好的品格和才能則是因為自己注重修養。

寫自己強調自己才能修養不同於一般人,只要是美好的品格,他都學習。

7、從介紹出身的高貴到宣揚自己的“內美”和“修能”體現了什麼?

:對一心報國的屈原而言,最擔心的是時光如流水逝去,而沒有機會把美好的品德和超凡的才能獻給楚國。|詩人擔心雖懷有一腔熱忱,無奈“美人”不識。

寫詩人善意的勸告和昂揚的呼喊。他勸告“棄穢兮”、“改此度”,他呼喊“道夫先路”。

前兩句表明身處逆境仍心存祖國,有拯救國家的赤子之心。|後兩句表明他當仁不讓地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不是君主的奴僕,而是堂堂正正的人,頂天立地的人。這種強烈的自我意識,意味着人的覺醒。

* 小結:在漫長的專制時代,如果沒有屈原這類人物,中國的歷史將更加黑暗。

*大結:從節選的這部分詩中,我們即可以看出屈原時代是怎樣的一個世界。雖然當時的世界黑暗籠罩,詩人卻總是掏出燃燒的心舉過頭頂,拆下肋骨當火把,照亮前行的路;即使遭遇厄運,詩人也總是堅持真理,崇尚高潔,高擎愛國主義之纛,甘做時代的引領人。從這種意義上講,詩人永遠是中華民族的光輝榜樣。

以屈原的顯赫出身和他的才幹,他在那樣的壓迫和圍攻下可以另有所圖,就如現代社會常説的“人才流動”,況且在他的時代,蘇秦、張儀、吳起、韓非等等,都是在離開故土之後有所作為的,成為“名人”的,屈原為什麼那樣的執着?請就此問題展開討論。

注意:積極發動學生進行討論,學生能自圓其説即可。

第5篇

3.學習理解本詩以比喻、象徵為主的表現手法及所與作者理想的關係;

屈原(約前339~約前278),中國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鋭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羣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及頃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 、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計有《離騷》、《天問》、《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 ,凡23篇。其中,《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屈原的作品是他堅持“美政”理想,與腐朽的楚國貴族

集團進行鬥爭的實錄。他的“美政”理想表現在作品中,就是“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離騷》)。與此相關,屈原的作品還深刻揭露了楚國政治的黑暗、楚國貴族集團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現了他堅持“美政”理想、堅持節操,“雖九死而猶未悔”的鬥爭精神;同時表現了他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矢志獻身於祖國的決心。 屈原的作品充滿了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其主要表現是他將對理想的熱烈追求融入了藝術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還以一系列比興手法來表情達意。如他以鮮花、香草來比喻品行高潔的君子;以臭物、蕭艾比喻奸佞或變節的小人;以佩帶香草來象徵詩人的品德修養 。這種“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使現實中的忠奸、美醜、善惡形成鮮明對照,產生了言簡意賅、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參差錯落、靈活多變;語言上採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極富於鄉土氣息;其方言土語大都經過提煉,辭藻華美,傳神狀貌,極富於表現力。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浪漫主義詩人的傑出代表。作為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志士,屈原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着無數中華兒女,尤其是當國家民族處於危難之際,這種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顯。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誌着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闢了一片新天地。後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並稱為“風、騷” 。“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熱愛的詩人。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騷體詩:亦稱“楚辭體”,古代詩歌體裁之一。起於戰國時楚國,因為這種形式的詩歌以屈原所作的《離騷》為代表,到了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與蕭統的《文選》等作品中,就用“騷’來指稱具有楚辭特點的詩歌,後人便稱之為騷體詩。騷體詩在形式上打破了《詩經》那種以四言為主的體制,在民歌的基礎上又繼承了散文的筆法,句式長短參差,形式比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語勢,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騷體詩的形成,是詩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對後世文學影響深遠。

本文是《離騷》的節選,而《離騷》的閲讀向來難度較大且某些語句的理解歷來有分岐,因而學習本文應結合有關資料多花功夫。先可查閲一些相關的資料,如《史記•屈原列傳》《屈原精神與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天津師大學報》1992年第3期)等,瞭解屈原其人、其文、其時代、其影響等,然後結合課文提示和註解熟讀課文,特別要能深入理解詩中作者的處境、心情、理想的表達和花草禽鳥的比喻、象徵含義。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深入領會屈原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節操和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感情及縱橫馳騁的想象和幻想的浪漫風格。

屈原《離騷》一詩博大精深,主題是表達憂國憂民的愛國熱情和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課文節選部分共13節、52句,通過比喻、象徵和比較、對照的手法及夾敍夾議的運用表現了屈原志潔行高,執着追求的精神。先從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遭遇寫起,然後再否決自己退隱獨善的閃念,表明自己決不變心的愛國熱情。結構圖:

•《離騷》一詩塑造了一個什麼樣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離騷》為我們塑造了屈原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徵。“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很多屈原的畫像即使不寫上“屈原”二字,人們也可以一眼認出是屈原,就是因為都依據了詩中這種具有特徵性的描寫。其次,他具有鮮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進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張法治(“規矩”“繩墨”),主張舉賢授能。第二,他主張美政,重視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艱” “怨靈脩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反對統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堅強不屈(“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這個形象,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兩千多年來給了無數仁人志士以品格與行為的示範,也給了他們以力量。

••《離騷》的語言有什麼特色?《離騷》的語言是相當美的。首先,大量運用了比喻象徵的手法。如以採摘香草喻加強自身修養,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潔等。但詩人的表現手段卻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餘情其信芳。”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來,是照應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來形容“情”的。所以雖然沒有用“如”、“似”、“若”之類字眼,也未加説明,卻喻意自明。其次,運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稱來象徵性地表現政治的、思想意識方面的比較抽象的概念,不僅使作品含蓄,長於韻味,而且從直覺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再次,全詩以四句為一節,每節中又由兩個用“兮”字連接的若連若斷的上下句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韻,使全詩一直在迴環往復的旋律中進行,具有很強的節奏感。最後,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等,將“兮”字去掉,對偶之工與唐宋律詩對仗無異。

1. 怨靈脩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眾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諑謂以善淫。

評析:這幾句詩使抒情主人公除了作為政治家和詩人的自我形象出現外,又常幻化為,一個美麗而遭逢不幸的女子。她有愛美的天性,喜歡用芳潔的東西修飾自己,還親手栽培了許多芬芳的草木。起初與丈夫(“靈脩”有時也可理解為丈夫)締結了婚約,後來卻受到眾女的嫉妒和讒毀,終於被拋棄。這一條“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伏線和詩人的政治抒情疊合在一起,造成《離騷》全詩特有的寫實與虛擬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離惝恍的藝術效果,給全詩增添了綽約的風姿和芳菲的情韻。

運用:(翻譯)怨恨君心荒唐啊,始終不能理解我的心思。那些女人也嫉妒我的嫵媚,誹謗我好放蕩淫亂。

評析: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堅貞不屈。真可説是一條鐵骨錚錚的漢子。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羣無恥小人對他的惡毒誣衊,一會説他穿着奇裝異服,一會又説他面容姣好,肯定是個善淫之輩。這羣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競相諂媚,把朝廷弄得烏煙瘴氣。屈原下決心絕對不和他們合流,他自比不合羣的鷙鳥,孤傲、矯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變,也無法改變,這就像方圓不能周,異道不相安一樣。在這裏,屈原清楚地預感到了自己的結局,但他並不後悔自己的選擇。句中“雖九死其猶未悔”和同出自於《離騷》的“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詩句是後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運用:(翻譯)只要是我心中所向往喜歡的,即使死去九次也不會後悔。

3. 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

評析:這幾句詩所表現出的詩人自知之明、自謀之熟、自勉之嚴、自決之勇,令人感慨萬分。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他不僅又回到了“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堅定。通過這一段情感的抒發,詩人將構成自己心靈世界悲劇性衝突的兩個方面——理想與現實的對立、進取與退隱的對立,初步展現出來了.繼之又更加堅定地作出了選擇。

運用:(翻譯)我生各有各的喜好,我獨愛美,並且習以為常。即使肢體分解也不會改變,難道我的心志是可以挫敗的嗎?

1. 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1998年全國大學聯考試題第12題)

a.“騷體”又稱“楚辭體”,得名於屈原的《離騷》,特點之一是多用“兮”字。

b.散曲包括套曲和雜劇,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曲子形式,體式比較自由。

c.《白洋澱紀事》是孫犁最負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創作風格的一部作品集。

d.惠特曼是美國偉大的詩人,他的詩對我國“五四”以來的新詩影響很大。

講析:本題考文學常識。關於“騷體”和“楚辭體”的知識,是本課所應掌握的,學《離騷》一課即應學到這些知識,a項是對的。該題錯項為b項,元曲的屬種關係應是: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曲。這些知識在以後的課文中亦會學到。象這一類重要的文學知識,要注意在平常課文的學習中積累掌握。

2.“餘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被明月兮珮寶璐”(屈原《涉江》)詩中的奇服是指什麼説的?他描寫這樣的“奇服”有什麼作用?

答:詩中奇服喻指作者高潔的品質和遠大的志向。作者描寫這樣的奇服主要為刻劃人物起到了比喻、象徵和襯托的作用。

講析:本題原為高中老教材第五冊《涉江》一課的練習題。學習了屈原的有關作品,瞭解了其慣用的比喻、象徵等騷體手法和潔白清忠的人格個性後,解答此題就比較容易了。這些知識是應在《離騷》一文的學習中積累掌握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