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讀後感3篇 才子佳人,情殤詩意

來源:巧巧簡歷站 2.34W

李清照,北宋著名女詞人,被譽為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才女”,以其獨特的情感表達和才華橫溢的作品聞名於世。她的詞作《如夢令》、《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等以其深情細膩、婉約動人的風格,牽動着無數讀者的心絃。在閲讀李清照的作品之後,我們深刻體會到她對人生、愛情、自然的獨特理解,為我們帶來了深深的震撼和思考。

李清照讀後感3篇 才子佳人,情殤詩意

第1篇

回首中華千年的古代文學史,仿若一部男性作家專史,女性作家屈指可數,大多隻以一篇或幾篇作品一露崢嶸,題材也僅限於閨閣之中,難成大家。而李清照的出現,無疑為女性文學史上失衡的天平增添了一個分量極重的砝碼。

沐浴着齊魯文化的光華,感受着家族書香氣息的薰陶,李清照早年生活在風姿綽約的女郎山和包孕靈秀的百脈泉,跟隨着父親與當世第一流的文學大家吟詠詩文,談古論今,自小就能寫出庸常文人難以望其項背的文章,且受到了父輩們的青睞。

京都是無數天子腳下的一方寶地,懷揣着對汴京的無限嚮往,清照與母親隨後奔赴汴京與父親一同生活。待清照成年時,她與當時的太學生趙明誠結為連理。夫婦兩人情投意合,志趣相投,情感甚篤,也一同搜求金石字畫,撰寫古書,琴瑟諧美,其樂融融!如清照初婚後的習作《減字木蘭花》中“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簪,徒叫郎比並看。”嬌嗔中把初婚女子的心事和盤托出,可見郎君如意,兩情相悦,樂在其中矣!而趙因官職在身,不免常要小別美妻,此時從清照的習作中不難看出新婚女子對夫君的深深思戀之情。如《怨王孫》裏“樓上遠信誰傳?恨綿綿。”可見清照的望夫心切!

怎奈好景不長,父親李格非在官場屢遭迫害,不久便撒手人間。母親更是於這個多事時節病逝。明誠感疾,駕鶴西去,相見直要待來生!此時的清照就像被遺棄的孤雁,前路漫漫,等候着她的是顛沛流離與世間險惡。

傷之切,悲之痛,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諸如“吹蕭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這類的悼詞,任誰目觸都不禁催下數行淚。景同人非,物在人亡,焉得不悲?

因此,古代文學史上,清照絕可佔據一個席位。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鬚眉,或許仍不足以闡述清照在文學史上的功不可沒。

李清照讀後感3篇 才子佳人,情殤詩意 第2張

第2篇

讀《李清照傳》,品宋詞滋味,不禁被作者那細膩的.筆觸、豐富的情感世界所折服,頓覺耳目一新,流連忘返。從平時的“不感興趣”,到一連幾天,腦海裏不時縈繞的,都是宋詞的精彩片段,以至於想靜下心來讀下一本書,都變得有點困難。沒辦法,只有停下來理理這紛亂的思緒,寫點讀後感之類的文字。

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南宋傑出女文學家,章丘明水(今屬濟南)人,是婉約派詞人代表。生於名宦之家,幼時過目不忘,出語驚人,博覽羣書。齊魯壯麗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創作靈性,少女時代即名噪一時,嶄露崢嶸。婚後,清照與丈夫情投意合,如膠似漆,過着幸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變後,她與趙明誠避亂江南,喪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後來趙明誠病死,她獨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華一帶,在悽苦孤寂中度過了晚年。

一代才女李清照,從容一生李清照是一位才華出眾,成績卓越的女作家,就“詞”這一文學體式來説,她已經達到了登峯造極的地步。像《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歸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寥寥數筆,一幅美麗的少女夜遊圖已躍然而出:一位活潑多情、熱愛生活的少女出外遊玩,被大自然秀麗的風光所吸引,為了看落日而忘了回家的時間。興盡而歸,泛舟河上,路過一片蓮池,想要快點回家而奮力划船的聲響,驚擾了池塘邊的一灘鷗鷺,撲啦啦展翅而飛;除了詞,李清照在詩文上同樣有很高的造詣。比如“詩情如夜鵲,三繞未能安”:除反映出她的創作心態外,比喻的新鮮貼切,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鳥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的奇巧妙思,不能不令人擊節稱道。像《烏江》裏的“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更是千古傳頌的名句:詩中項羽那雖死猶榮、傲然孑立的身影,黃鐘大呂般慷慨激昂的音響,那感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主義,無疑對國難當頭的人們具有精神感召的力量,同時對於苟且偷安、昏庸無能的南宋朝堂也是一種諷刺。還有《感懷》、《春殘》、《分得知字》、《偶成》等詩,或感懷言志、或睹物抒情,也非同一般手筆;李清照流傳下來的文章,當首推《金石錄後序》,這是清照散文中的代表作。文章介紹了《金石錄》的內容與成書過程,回憶了婚後至夫死亂離34年間的憂患得失,有敍有議,文情並茂。全文敍述線索清晰、敍述順序井然、細節描述生動形象,尤其是貫穿全文的今昔迥異、聚散無常的情感,跌宕起伏,感人至深。《金石錄後序》之外,她的《詞論》一文,更是彪炳千古,開創文學評論之先河,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論詞的理論文章。對於詞的品評標準與創作原則,建樹了一套完整的理論框架,為詞學理論的完善與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李清照以一女性而躋身於男性的世襲領地,並以其創作的總體成就及多方面的才華傲視羣雄,在中國文學史乃至中國封建社會史中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第3篇

“尋尋覓覓”的動作;“冷冷清清”的環境;“悽悽慘慘慼戚”的心情;“乍暖還寒”的氣候;“舊時相識”的感覺;“守着窗兒”的哀歎;“點點滴滴”的聲響——隨着李清照的勾勒,我的心,似乎被系在了她的筆尖上,與她一同感受。

我第一次與李清照相識,是在公元20__年的夏天。因為,那年我來到了李清照的故居——趵突泉。我見到了她在漱玉泉旁邊梳頭的倩影:修長的纖纖細手在捋着長長的秀髮,連她身旁的豔美花鈿都失去了幾分光彩。那時,我就聽老爸説:李清照最著名的詞就是這首《聲聲慢》。同時,我也愛上了這位鐵骨柔腸的女子。

?聲聲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可以稱作是《漱玉詞》中的壓卷之作。全文是在猝然喪夫、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艱苦背景下寫成的。尤其是字裏行間裏流露出那哀婉的悽苦情,不知有多少人曾經潸然淚下。

金兵南下,侵略中原,大宋皇帝的軟弱無能,致使老百姓在水深火熱之中。可偏偏李清照這位曠世才女就遇到了這樣一個危急時刻。其實,只有艱苦與困難才能開發出人的最高成就。李清照就是在這個時期創造了,不,應該是奠定了自己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崇高的地位。《聲聲慢》這首詞,無疑是最好的代表。

全詞一開頭十四個疊字就緊緊抓住了讀者的心——“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將晚年喪夫、沒有兒女、孤苦寂寞、心酸艱難的生活體驗表達的大膽、細膩、貼切、震撼人心。

本來心情就差,再趕上乍暖還寒的暮秋時節,只能“借酒消愁”。酒烈,愁亦烈,酒是壓不過心頭濃愁的。從“濃睡不消殘酒”(李清照《如夢令》)到“三杯兩盞淡酒”,事隔幾十年,竟有如此之大變啊!當初無憂無慮的少女情懷哪去了?卻換到比酒還弄的愁,把烈酒都變成淡酒了!風再急,酒再烈,真是“此情無計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啊!

抬眼望去,亦真亦幻的大雁,在空中飛蕩,看到他們,李清照便泛起了疑問:是為我和明誠之間捎過“錦書”的大雁嗎?哎,現如今,已沒了“怕郞猜到,奴面不如花面好”(李清照《減字木蘭花》)的閒情逸致,也沒了“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李清照《醉花陰》)那還有寄託的深情相思。人約黃昏了,人倍憔悴了,人去樓空了——只有那已經無人理睬、滿地堆積的飄零花瓣……

獨守窗兒,聽簾下細雨聲,到黃昏時分,陰雨還在啪啪不停地拍打着心扉,使李清照簡直不能自抑。李清照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國之痛、孤獨之病等等,僅用一個“愁”字又如何概括得盡?她給我們留下的,就是這麼玄妙。

在不眠之夜,心中的一切掛戀,都在“點滴霖霪”(李清照《添字醜奴兒》)中大起大落。愁,何時才能消失?恐怕,這已經深深的刻在了李清照的心中,無法磨滅。

這首詞似乎都是非常的普通,並不難懂。但如果您在仔細去品味,您會發現這詞中藴涵着李清照的含蓄與豪邁,透露出她不凡的心境。這首詞,字字珠璣,對於我們來説,這是千錘百煉才造就出來的文字,對於才女李清照而言,這叫信手拈來。這便是李清照的高才在於:第一時間感覺到被撥動的心絃並在第一時間行雲流水般地記在紙上。

一直很喜歡李清照的詞,卻從來沒有將她的詞連貫起來看。藉助《李清照詞傳》,才發現她的詞,彷彿今人流行的公眾號一般,忠實地記錄着她不同年代的點點滴滴,讀來很是有趣。有趣之餘,難免傷感,因為人情終究抵不過光陰薄涼。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宋代傑出女詞人,被後人譽為婉約詞的“一代詞宗”,與丈夫趙明誠相愛、相敬、情深意濃、志趣相投,創造了令人稱羨的愛情佳話。

少女時代的李清照,彷彿是條歡悦的小溪,充滿着粉嫩光陰裏的不可思議。估計有一次是瘋玩到天黑才往回划船,不知不覺划進了荷花蕩裏。看着被驚起的滿灘水鳥,她充滿了好奇、興奮。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那時候的李清照,心裏清澈通透,未經世事,一塵不染。

貪玩之餘,少女的身體和心智在慢慢發生變化。陽春三月,臨水照花,花亂了,心也亂了。再看另一首《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侍女不懂李清照的心思,只説“海棠依舊”,沒什麼變化。李清照發了點小脾氣,“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終於等到了她的夢中人趙明誠,有《點絳脣》作證: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李清照獨自一人在院子裏盪鞦韆,恍惚之間聽見有人來,匆忙迴避,又忍不住回頭偷看那少年的風采。他不一定是最早出現的那一個,但一定是恰好出現的那一個。

結婚之後,趙明誠尚在太學,只有每月的七年級、十五才能回家探望,聚少離多,繾綣感傷,於是便有了這首《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思念是一種病,兩地分居,根本治不好。這首詞裏最經典的就是“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獨守空房,顧影自憐,再作《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據説,趙明誠收到這首詞後反覆歎賞,閉門謝客,用盡心力作詞回贈。經過幾日努力,他將李清照的《醉花陰》一詞混入他創作的50首詞裏,邀請友人陸德夫品賞。豈料陸德夫賞玩再三,認為“眾詞作裏,唯有三句驚人,就是‘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生活顛沛流離,夫妻又長期分居,李清照多年沒有生育,趙明誠無奈之下只能蓄養歌姬,再納侍妾。李清照對愛情始終是苛刻的,對這份感情有了不滿,並且猛烈洶湧,因為她不願看到這一幕。且看她的《漁家傲》: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彷彿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在優柔與決然之間,脆弱與堅硬之間,她只能真誠地重新憧憬。這估計是她唯一能做的。

北宋亡國,南渡之初,李清照寫下了氣壯山河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但歷史的車輪,還是無情地碾碎了她的豪情。這再次説明:光有雄心是不行的`,更何況一個女流之輩?

南宋疲軟,丈夫趙明誠也去世了,獨處陋室的李清照,若有所失地東尋西覓。所有經歷過的事情都是沉默的,等待着她一一數落,然後再次銷聲匿跡。

?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無需多言,她心中那無限的痛楚和抑鬱之情,在詞中噴薄而出……

被譽為古代“第一才女”的李清照,一生都是用瀕臨爆裂的力量在綻放。縱然人情抵不過光陰薄涼,縱然生命難免有曲折、有跌宕,依然綻放得毫不遲疑。

讀完《李清照詞傳》,我才知道李清照的一生是那麼的艱苦,困難。再回想我們現在的安逸生活,我們又有什麼可以抱怨的呢?

李清照,青州人,字易安,號易安居士。少女時期的她,寫出來的作品都帶有靈性,就像《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一般。這些詞被一個叫趙明誠的男人看見了,很是驚訝。從此,他的心中就住下了她。

很快,趙明誠便娶了她,但安逸的日子保持不了多久。皇帝駕崩,新帝繼位,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在朝廷做官,屬於新黨派的,而李清照的父親確是舊黨的。新帝更寵愛新黨,打壓舊黨。還禁止聯姻,於是李清照被迫無奈,離開京城,回到了京城,也回到了無邊的相思。

但不久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因為宰相的迫害,罷官回家,不日去世。趙明誠便也回到青州,兩人相見,一起賭書潑茶,其樂融融。不久,朝廷又用起趙明誠,去萊州當太守。便再也沒回來,李清照又去萊州找他,得到的卻是無盡的寂寞。

趙明誠51歲時因去朝廷上任而感染風寒,不日病死。聽到消息的李清照,悲憤交加,又正值戰亂時期,李清照一路逃亡,後又再嫁張汝舟。卻遭家暴。李清照又是休夫又是上告朝廷,將張汝舟告進監獄。

後來,戰亂平定,舉朝歡慶。唯有李清照悶悶不樂,因為趙明誠死了,誰與她歡慶。

李清照,一個女子都有膽識,我們男人又豈能輸給女生。

初冬涼風吹來,夾雜着微微細雨,索性打開窗,任憑南來北往之清爽遍佈身心。

看窗外黃昏似有風雨要來,又不禁想起李清照“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的詞句。讀李清照的詞似乎看到這位女詞人帶着憂傷的微笑慢慢走來。“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綽約輕倩的詞句裏,女詞人正在簾內低吟。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女詞人天生聰慧,妙解音律,這些用慣了、用舊了的淺而且俗的文字在女詞人的手裏極輕巧地便綴成了清新鮮麗的詞句,以極尋常語創造出了不尋常的意境。

沉浸在李清照的意境中,禁不住哀歎女詞人從早年的幸福生活經歷戰亂、家亡,歷盡生活滄桑,在悽切的`生活旅程中尋尋覓覓吟唱着“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的憂傷絕唱。以獨到的功力創作出了南宋詞史上別具一格的“易安體”,更令人慨歎的是如此嫵媚柔婉的女詞人尚有“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如此詩句藴含着的豪邁之氣。今晚雨疏風驟,也定然是綠肥紅瘦。究竟誰肥誰瘦, 留給我們自己去思考。

讀李清照的《如夢令》,我們要知曉當時的背景: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婦感情篤厚,但是“結縭未久,明誠即負笈遠遊,易安殊不忍別”,並抓住一問一答進行分析,我們就不難領悟到這首詞的感傷情懷,既有愛花惜春的遺憾,又有紅顏易老的傷感,更有惜別懷人的煩悶,幾股愁思扭結,於“短幅中藏有無數折”。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詞作之一。

詞中充分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這是一首小令,內容也很簡單。它寫的是春夜裏大自然經歷了一場風吹雨打,詞人預感到庭園中的花木必然是綠葉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捲簾人”詢問室外的變化,粗心的“捲簾人”卻答之以“海棠依舊”。

對此,詞人禁不住連用兩個“知否”與一個“應是”來糾正其觀察的粗疏與回答的錯誤。“綠肥紅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對春天將逝的惋惜之情。詞的寫法別緻,側重於從聽覺方面來塑造形象並構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鋪直敍地去描寫百花凋殘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後,從“昨夜”寫起,通過“雨疏風驟”,從聽覺上展開聯想,然後轉化為視覺形象:“綠肥紅瘦”。值得指出的是,這“綠肥紅瘦”四字只不過是作者內心虛擬想象之詞,它還有一個向客觀現實轉化的過程。正因為這首詞有一個從聽覺到視覺,有一個從內心到客觀現實的轉化過程,所以才能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便於進行藝術的再創造。這首詞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這裏。其次,通過問答進行感情上的對比烘托。這種寫法,不僅語言精煉生動,結構也由此顯得分外緊湊,使讀者有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養以及感情上的細微差別也都歷歷在目,詞也由此而顯得生動活潑。“卻道”一句,寫出了“捲簾人”觀察上的粗疏與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襯托出作者體察的細膩與情思的深婉。沒有這種細膩的體察與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寫出好作品來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擬人化的手法。詞中把本來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來用以形容綠葉的繁茂與紅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漸消失。這一句不論是在語言的提煉上還是在修辭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極富創造性的。前面説過,這首詞很短,總共不過三十三字,但它卻能通過生活中一個極其普通的細節,反映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用語平白淺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黃了翁在《蓼園詞選》中説:“一問極有情,答以‘依舊’,答得極淡,跌出‘知否’二句來。而‘綠肥紅瘦’無限悽婉,卻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聖於詞者。

昏暗的書房裏透着幾縷斑駁的陽光,悠遊在層層的書架中,指尖掠過一排排或光滑或粗糙的書脊,享受着這樣奇異的觸感。而《李清照詩詞》就如一葉小舟,帶我恰入藕花深去,去享心靈的清涼。

我國古代文學中,詩是用語言文字的美妙結構,使人們吟詠,詞是運用文字與音樂的完美結合,使人們歌唱,皎皎兮如繁花,飄飄兮似浮萍,瑟瑟兮如秋風,那如泉般柔潤的李清照,用細膩的筆觸告訴我少女的多愁善感,與丈夫的相思之苦和失去家園的之恨。

她有着青澀而又美好的青春,“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夏日的傍晚,出遊歸來的少女們,泛舟於清溪之上,觀賞到藕花綻開,鷗鷺驚飛的美好景色,不知是過於留戀周圍的美景,還是相互聊天過於盡興,扁舟慢慢蕩入藕花深處,此時的少女們開始不知所措,飄逸的裙襬划起陣陣歡笑和顆顆水珠。可貪玩,遊興未盡的李清照卻發出了“爭渡,爭渡”的號子,又如見“見客入來,襪劃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去把青梅嗅”,正值花季的李清照,見到生男,臉上飛起了一團紅暈,慌張離開時連金釵順着髮梢滑下都來不及撿。可出於少女的好奇,她倚在柱後,一邊佯裝嗅着青梅,一邊向客人方向張望,好一個清新秀麗,活潑靈動的李清照。

她有着細膩的感傷,是那《一剪梅》中“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似,兩處閒愁,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是李清照為懷念初婚不就離家遠行的丈夫而作的抒情小令,點點文字滲透着思念和信賴,這首詞這所以廣為人知,是因為她用了清新的語言,卻表達令人無法忘懷的愁緒,好像李清照低着頭,眼簾是温良的,好像一個美好的清晨,好像一種幸福的可能。清晨是清淨的,她似乎就從這樣的清晨中輾轉落下,像一朵花的盛開。

又如説: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對春光的留戀和惜別,對自己青春的煩惱與苦悶,沒有直抒胸臆,而是透過一問一答的方式 輕輕表露出來。“肥“痩”用不形容葉子的繁茂和花的嬌態,乍看可能不以為然,可品讀後我就會發現這是個很恰當的比喻,就像一朵從白紙上成型的紅蓮花一樣,肆無忌憚,而海棠在經歷挫折之後卻開得更燦爛,不正如經過大雨洗滌後如鐿的天空嘛?

她有着對朝霞的哀歎和對朝廷的不滿,生命中她失去了很多,丈夫、親人、朋友。。。。。

她揹負着國亡的痛與一些本不該受到的譴責,默默的走着,但她相信,人格精社是永遠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於是有了“失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來譏諷朝廷的不作為。

我就這樣與詞攜手並進,走過歷史的波濤,看穿歷史厚厚的霧靄。就像恰入文學的“藕花深處”。我與李清照一起歡喜,一同憂傷,將一個個清晨描繪得如夢如幻,讓人如在畫中。

她出生於書香家庭,靈秀聰慧,少有才名,並工書畫,通曉金書,尤其擅長詩詞,一支生花妙筆寫盡人生的美麗與哀愁。

她愛花、愛酒,敢飲敢醉,敢愛敢恨,既有巾幗之淑賢,更兼男兒之毫氣。她有過如詩的愛情、賭書潑茶的情緒。經歷了愛人離世、山河破碎、顛沛流離,發常人悲事之感慨,心懷國家與天下。

“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也。'中華文壇幾千年,其中的女詞人寥寥無幾,有才有貌又有兼具人格魅力的女詞人更是鳳毛麟角,千秋才女李清照就是其中的翹楚。僅憑詩詞她就可與蘇軾、陸游、辛棄疾相媲美,與陶淵明、杜甫、韓愈等時代風格的開創者比肩。

李清照的一生,既有真心的歡愉,惹人愛慕,惹人駐足,惹人回望;有徹骨的悲涼,惹人慨歎,惹人憐憫,惹人心疼。千年的風吹雨打,不但沒有消減李清照的魅力,反而讓她的絕妙佳作隨着歲月的流逝大放光彩。世間曾有李易安,時光流轉,她的詞她的人,就如同一罈佳釀,愈陳愈香。

她搖曳生姿地走來,行於汴京,行於青州,行於金華,行於中華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帶來的是璀璨華章,綿瑟流年。她用沾滿詩香的筆墨,描繪出一個美麗、燦爛的人間。

“詞苑千載,羣芳競秀,盛開一隻女兒花。”這支花在宋代萌發,絢爛了中國詩詞的整個花季。飄散淡淡花香的詩箋上,有她聰穎與傲骨,柔情與相恩,堅強與悲威……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兩年前的初次相識,這個時而歡快明麗,時而眉間藏着淡淡愁緒的女子就讓我魂牽夢繞。所以,這個暑假我買來了《李清照傳》,想要了解她,也窺探藏在一首首絕美宋詞背後的祕密。

“枕上詩詞閒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李清照出生於一個“書香家庭”,從小就對詩詞有着異於常人的喜歡和天賦。父親見女兒意志堅定,即使知道女兒身從文的不易,也不忍心阻攔。此後清照一生與詩詞相伴:站亦吟,坐亦吟,酒亦吟,淚亦吟。她的詩詞在宋朝的街頭巷尾被傳唱,也為後世所讚賞。

但,你可別忘了那可是重男輕女的封建時代啊!可想而知,縱使有他人看不起的目光,李清照依然堅定的沉溺於詩詞曲賦之中。在《李清照傳》的結尾還有一個有趣的小故事:清照想收孫綜的女兒為徒,可是那位聰慧的女孩卻説“才藻非女子事也。”即便是當今的現代社會,“女子讀書不如男”的話也時常耳聞。不難想象,李清照小時耳邊也有“女孩子學些什麼詩詞啊”之類的話,結果是,她依舊不改變初衷。她不僅學了,而且成就非凡,絲毫不遜於男兒!這可不是一種不認命、不服輸的勁嗎?

漆黑的夜晚,失望的成績,滿心的愧疚。“你可能就是學不過男生吧。”我自言自語。現在,我多麼希望回到那個夜晚,拍拍那個時候自己的肩膀,説:“幾千年前,那位詞人已為你證明了這個矇騙了許多少女的謊話。不信的話,你也可以試着推翻它。”這個炎熱的暑假過去,我就是一名九年級的學生了,即將迎來人生中的第一次大考——會考。它不僅考知識,考的也是心態。性別是上天決定的,但努力和獲得的成就是我們決定的。如果我都認為自己不能“取勝”,那就一定會“輸的徹底”。所以,接下來這一年我也要鼓足了那種不認命、不服輸的勁,完成最後的衝刺!

一本《李清照傳》讀畢,我亦明白了藏於絕妙詩詞背後的祕密。這不僅是家庭的薰陶,也不只是熱愛,更多的是一種不認命、不服輸的堅韌!“才藻非女子事也。”?不然,“才藻”亦為女子之事也!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留。

聞説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轟隆隆”,隨着一陣陣的雷聲,烏雲頓時遮住了天空,黑壓壓的一片,像一張白紙上永遠抹不去的污點。隨之,雨下。淅淅瀝瀝,不緊不慢,似一首婉約的歌,唱着;若一首淒涼的詩,在訴説着生離死別;又如一首纏綿的曲,牽動着我的心。

整個世界都籠罩在黑暗之中,彷彿就要被吞噬下去了。我坐在書桌旁,看着他留下的詩,想到從前和他一起吟詩作對的日子,是多麼的詩情畫意啊!而如今卻是天人永隔了。祖國的敗亡本是我最大的痛,家鄉淪陷無疑在我的傷口上又撒了把鹽。本想我女流之輩不能為國效力去打仗殺敵,起碼可以和心愛的人相守終老。然而老天卻連這樣微小的願望也不滿足我,奪走了他,又在我的心上添加了更痛的傷。為什麼會這樣?相愛卻不能相守……

“嘀噠”,雨從屋檐上落下。這一聲把我的思緒拉了回來。望着已停的雨,連風似乎也不鬧了。窗外的天空已稍變明朗,樹枝上還殘留着雨水。花朵因雨的擊打,已經落下了不少,零零碎碎,躺在潮濕的地上,已和泥土連在一起。從遠處傳來達達的馬蹄聲,不久便近了。從那些花兒上踏過,不知是出了什麼急事,漸漸只有遠去的背影。站在窗前,回望地上的花朵,此時已和泥土合為一體,分不清哪個是花,哪是土。只是還能夠聞到那幽幽的淡香,沁人心脾。此時太陽已上三竿,可是,仍然無心梳洗打扮。他已不在了,沒有人再關注我了。看着自己微白的髮絲,已不是當年他手中的青絲了,也懶得碰它。想想昨晚與他在夢中相見,他為自己梳頭,恍如今日,又似一場鏡花水月。

屋裏的那盆花可是他最喜愛的,那張椅子是他寫詩時常坐的,他喝茶時,一定要用那隻瓷杯,這些都沒有變。可是唯獨沒有了他,那個心中最牽掛着的人啊。想向人傾訴自己的心情,卻不知為何,淚水先流了下來,沾濕了衣襟。唉,暫且忘了這些吧。前幾天聽人説雙溪那裏的春景還不錯,哪天去玩賞一下,在湖上泛舟,也算放鬆心情。可是,那像舴艋一樣的小舟,是否能載得動我心裏的這份憂愁呢?

賞析:這首詞是李清照五十三歲時所作,此時她已經歷了國家的敗亡、家鄉的淪陷、文物的喪失、丈夫病死等種種不幸遭遇,處境悽慘。“風住塵香“四個字四個字表達了一場小小的災難的後果:狂風摧花,落紅無數,花已沾泥,人踐馬踏,依然化為塵土。所餘痕跡,僅留塵香。“日晚倦梳頭”,日上三竿仍無心梳洗打扮,反映詞人內心的悲慼。“欲雨淚先流”,那奪眶的淚水,是她內心萬重憂愁外在的表現。“聞説雙溪春尚好”,詩人剛剛還在流淚,可是一聽説金華郊外的雙溪正是春光明媚、遊人如織的景象,遂起出遊之心。“也擬泛輕舟”,言辭輕鬆,表現了詞人一剎那的喜悦之情。“輕舟”為下文的濃重愁情做了鋪墊和烘托。“只恐”又一轉,頗有“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之狀。“載不動許多愁”,哀愁本是看不見、摸不着的,詞人卻把它比作可乘載可觸摸的實體,説自己的愁重得連船都載不動。所謂“一葉輕舟難載山重之愁”,化虛為實,真是恰到好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