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七年級語文《木蘭詩》優選教學教案6篇 木蘭才女傳奇-七年級語文《木蘭詩》優選教學教案

來源:巧巧簡歷站 1.64W

本文是針對國中七年級語文教學的優選教案,內容為《木蘭詩》。通過本教案的學習,學生將能夠深入瞭解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女性形象,並通過分析詩歌結構、語言表達等方面提升自己的語文水平。同時,本教案注重師生互動,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國中七年級語文《木蘭詩》優選教學教案6篇 木蘭才女傳奇-七年級語文《木蘭詩》優選教學教案

第1篇

基於學生對木蘭替父從軍的瞭解,可對詩歌內容處理上簡潔明快些,用小標題的形式概括詩歌內容。賞析詩歌的語言藝術,明確多種藝術寫作手法。理解木蘭替父從軍的詩歌主旨。

導言:同學們都知道“巾幗不讓鬚眉”這句古語吧,在中國古代歷就有這麼一位好女子,她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立下赫赫戰功。她的事蹟被老百姓編成民歌廣為傳唱。她的名字叫花木蘭。現在我們就從這首流傳於世的北朝民歌《木蘭詩》中,來感受一下“巾幗不讓鬚眉”的氣魄吧!

木蘭詩,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是一首北朝民歌。它與南朝民歌《孔雀東南飛》合稱文學的“樂府雙璧”。

5.用小標題的形式概括每段詩歌內容,力求文字簡潔、工整,符合文意。

6.木蘭替父從軍這篇詩歌,它所描寫刻畫的重點在哪裏?為什麼要這樣安排?

這首詩通過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故事,表現了木蘭勤勞、智慧、勇敢、堅強和不貪圖利祿的高貴品質,以及她愛國愛家的崇高精神。

鋪排手法: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牀,脱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

小作文:英雄花木蘭,戰場殺敵寇。(仿民歌形式,可適當運用多種藝術手法,續寫木蘭在戰場上是如何英勇殺敵、保家衞國的。)

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設計他們喜聞樂見的寫作內容,激勵學生大膽設計勇於開拓。

國中七年級語文《木蘭詩》優選教學教案6篇 木蘭才女傳奇-七年級語文《木蘭詩》優選教學教案 第2張

第2篇

教學目的:1理解木蘭這個古代巾幗英雄的形象,學習古代勞動人民的愛國精神。

2體會恰當詳略敍述和成功運用排比、對偶、誇張等修的表現力量, 教學要點:1故事情節和木蘭形象。

教學設想:1.這首詩以木蘭代父從軍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節發展當中運用排比、對偶、誇張等修辭方法描寫人物,刻畫出了木蘭這個古代巾幗英雄形象。課本就詩中的排比句、對偶句組織了課後練習。引導學生扣住故事情節的發展,分析詩篇對人物所作諸多描寫的表現力量,把此種練習統一於人物形象分析當中,深刻理解木蘭這個人物形象。

2.這首詩敍述評略得當。對此單獨進行分析,以免影響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這首詩的語言富有民歌特色,剛健明快,引導學生注意朗讀和背誦。 教學課時:2

教學重點:字詞、字義、朗讀、故事情節。 教學過程: 一簡介木蘭其人及《樂府詩集》

——花木蘭是古代時河南省虞城縣營廓人。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屢立戰功。凱歸,帝封官嘉獎,木蘭不受,欲納宮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為孝烈將軍。人們為紀念她,於唐代修建花木蘭祠,祠內現存元代立《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和清立《孝烈將軍祠辨誤正名記》石碑,詳細記載了花木蘭的身世、籍貫、業績及歷代修祠情況。近年來,又修復了木蘭祠大殿等一大批景點。花木蘭祠已收入《中國名勝詞典》。

——《木蘭詩》是南北朝時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選自南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樂府雙璧另一:《孔雀東南飛》),屬於敍事詩,敍述了古代女英雄木蘭代父從軍、建功立業的傳奇故事,刻畫出木蘭這個古代巾幗英雄形象。木蘭成了家喻户曉的人物。

機抒zhù(織布梭子)可汗kèhán鞍韉ānjiān(馬鞍下的墊子)轡頭pèi(韁繩)燕山:yān

胡騎jì(戰馬)戎機róng(軍事)朔氣shuò(北方)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紅粧zhuāng(裝飾,打扮)著我舊時裳zhuó(穿)傍地走bàng(臨近,此處引申為貼着)

三.要求學生參看註釋,閲讀詩篇,理解詞義、句意、詩篇大意

當户惟可汗市但朔氣金柝鐵衣明堂策勛強不用郭著帖花黃撲朔迷離安能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不遠萬里,奔赴戰場,過關越山,飛速而行。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北方寒氣傳送着打更的聲音,白色的月光與雪光交織着,映照着明晃晃的鎧甲。

將軍百戰死,壯士二年歸:(互文)“將軍壯士百戰死,將軍壯士十年歸”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當窗對鏡理雲鬢,當窗對鏡帖花黃。”四朗讀全詩。

五.引導學生劃分這首詩的結構層次:依據故事的發生、發展和結束,這首詩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各寫出了什麼?概括本詩情節並複述故事。

——第一部分(1、2、3段)寫出木蘭代父從軍、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寫出木蘭經過長期激烈戰鬥勝利凱旋。

第三部分(5、6段),寫出木蘭,還朝辭官,功成身退,返回家鄉,家人團聚。 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詩歌的人用比喻讚美木蘭。

六分析第一部分(先出示圖片,引導學生答出相關詩句,再分析人物形象、修辭手法)。

1詩篇怎樣寫出故事的開始?這樣寫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詩篇由“唧唧復唧唧”引出“木蘭當户織”,表明了木蘭織布姑娘的身份。“不聞機杼聲,惟聞女歎息”,這組對偶句表現出木蘭停機不織,只是連聲歎息,自然地引出母親的發問,木蘭的回答。富有生活實感,寫出了故事的開始。表現了木蘭的勤勞孝順。

2木蘭的答話表明了什麼情況?表現了她的什麼特點?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軍帖”的夜傳,“十二卷”(虛數)的誇張,表明了軍情緊急,顯示出戰爭氣氛。“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鋭的矛盾,表明了木蘭代父從軍的緣由。“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表現出木蘭基於家庭情況,經過停織歎息的考慮,毅然決定代父從軍。表現了木蘭的勇敢堅毅、忠孝兩全。

3第三段運用什麼修辭方法寫出了什麼內容?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路,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虛指),運用排比修辭方法,鋪陳地寫出木蘭連赴東西南北四市,匆忙購置戰馬鞍具的情景,表現了木蘭準備出征的急切操辦而又井然有序。

4這一部分還運用什麼修辭方法寫出了什麼內容?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旦辭黃河去……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但,只。前後四句之間構成對偶並運用了間隔反覆修辭方法。“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和“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這兩組對偶句之間,間隔反覆,層嬗遞進,表現出木蘭出征的路線,征程的遙遠,行軍的神速,點明瞭宿營的荒涼地點;“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和“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之間,間隔反覆,緊相呼應,在荒涼夜間環境烘托中,揭示出木蘭乍離家鄉,思念親人,離鄉愈遠,思親愈切的心情,從而細膩地透露出木蘭少女思親的情懷,活生生地刻畫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寫出木蘭奔馳遙遠征途的豪邁氣概。

七小結,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二的1,三的1、3,四的3。 2預習後文,準備下節課進行分析。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人物形象,詳略敍述的恰當。 一複習第一部分。

二(課前重書上節課的板書)由上節課分析的木蘭代父從軍,奔馳征途,引導繼續分析後文。 (一)分析第二部分

1這一部分前兩句在詩篇前後段落上起着什麼作用?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是對上段描寫的奔馳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馳騁戰場,引到描寫戰場上的生活和戰鬥,在詩篇前後段落上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這兩句詩,寫出征途之遙,誇張地表現出木蘭身跨飛馳戰馬,萬里奔赴戰場,穿過關隘、飛越層巒的矯健雄姿。

2後四句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兩句對偶:凜冽的北風傳送着打更的聲音,將士們在軍中宿營;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鎧甲,哨兵們在深夜值勤;在艱苦環境的烘托中,表現出木蘭在戰場上的艱苦生活,從而烘托出木蘭的勇敢堅強。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兩句對偶,又是互文,互相滲透:將士們出征十年,經歷過上百次激烈戰鬥,有的戰死沙場,有的凱旋歸來;寫出戰鬥之多,時間之長,戰況之烈,表明了木蘭身經長期激戰,英勇善戰,凱旋歸來。

(二)分析第三部分 1這一部分運用什麼修辭方法描寫木蘭朝見天子的情景?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誇張,對偶,互相補充,表明天子為木蘭記多次功、賞賜甚豐,並且還“問所欲”,意將封任高官;這就有力地襯托了“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表現出木蘭功成身退、眷戀家鄉耕織生活、不慕榮華富貴的純真性格、高貴品質。

2這一部分運用什麼修辭方法描寫木蘭回到家園的情景?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户理紅粧;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運用排比修辭方法,鋪陳地寫出一家親人因木蘭歸來而各自產生的符合年齡、身份、性別特徵的行動,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親切意味。表現出木蘭勝利歸來給全家親人帶來了一片歡樂。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牀,脱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運用排比修辭方法,鋪陳地寫出木蘭一連串富有年輕女性特徵的換裝梳粧動作,表現出木蘭久徵勝利歸來,恢復女粧,欣喜興奮的感情。

——“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表現出夥伴看到“木蘭是女郎”時的驚詫和讚歎,襯托了木蘭在長期從軍當中的謹慎和機警。木蘭從軍的故事也就在喜劇高潮中結束。

3分析第四部分。這一部分是吟唱詩歌的人在詩篇故事結束以後的吟唱。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體現了什麼樣的感情?

——這一部分以雙兔為喻,很有風趣;“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蘭説話的意味,體現了對木蘭十分親切和非常喜愛的感情,讚美了木蘭在從軍十二年中未被發現是女郎的謹慎和機警。

(如有學生把這四句詩歸入上一部分,理解為木蘭自己的話,認為木蘭在這以兔自喻當中閃耀着風趣、智慧的光芒,體現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應予以肯定。)

——木蘭既是一個女孩子,更是一個金戈鐵馬的英雄。她勤勞善良,純樸孝順,在國家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馳騁沙場,為國家盡忠效勞,表現出深明大義、勇敢堅毅,果斷的效國忠心和英雄氣概。從軍十二年,她憑着自己的堅強毅力和機智謹慎,女兒身份一直沒被揭穿。在凱旋歸來後,她不貪圖富貴,甘願過回簡單安定的農家生活。她是我國古代北方優秀勞動婦女的象徵。

5分析這首詩詳略敍述的恰當。這首詩詳寫什麼?略寫什麼?詩人為什麼這樣處理題材?

——這首詩詳寫木蘭的從軍緣由、行前準備、征途思親、凱旋辭官、返回家園,略寫戰場生活、百戰情況。所以這樣詳略地處理題材,原因在於這首詩不是重在表現木蘭怎樣作戰勝,而是重在表現木蘭這個年輕女郎深明大義、代父從軍、性格純真、品質高貴。所以詩中扣住從軍故事的始末,着重寫她的內心世界,表現她的思想感情,刻畫出了這個血肉豐滿的年輕女郎英雄形象。在內容上,突出木蘭的兒女情態,豐富了木蘭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實感人。在結構上,詳略得當,使全詩顯得簡潔緊湊。這樣根據人物特點、詩篇主題來詳略地處理題材,非常恰當。

征途之遙,生活之苦,戰鬥之多,時間之長,戰況之烈。 (3)此外還有比喻、頂針、誇張等。 7本詩主題

——歌頌了木蘭的英雄形象,讚美了我國北方勞動婦女的英雄氣概,表達了古代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生活的願望。

8學生朗讀全詩。要求緩急得當,讀出氣勢感情。 三課外延伸:學生列舉我國曆史上還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並作比較。

——例:梁紅玉擊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門陣,紅娘子,顧大嫂、孫二孃,扈三娘等。 四佈置作業:背誦並進一步品味這首詩。完成課後練習。

故事情節:一代父從軍、踏上征途。(詳寫) 二奔赴前線,十年征戰。(略寫)三還朝辭官,家人團聚。(詳寫)

四吟唱比喻,讚美木蘭(略寫) 木蘭形象:勤勞、善良、淳樸、謹慎(女兒情懷)(詳寫)

機智、勇敢、剛毅、忠孝兩全(英雄氣概)(略寫) 木蘭詩 教學目的

體會恰當詳略敍述和成功運用排比、對偶、誇張等修的表現力量,培養處理題材和運用修辭方法的能力。

理解木蘭這個古代巾幗英雄的形象,學習古代勞動人民的愛國精神。 教學設想。

1.這首詩以木蘭代父從軍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節發展當中運用排比、對偶、誇張等修辭方法描寫人物,刻畫出了木蘭這個古代巾幗英雄形象。課本就詩中的排比句、對偶句組織了課後練習。引導學生扣住故事情節的發展,分析詩篇對人物所作諸多描寫的表現力量,把此種練習統一於人物形象分析當中,深刻理解木蘭這個人物形象。

2.這首詩敍述評略得當。對此單獨進行分析,以免影響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這首詩的語言富有民歌特色,剛健明快,引導學生注意朗育和背誦。 這首詩安排兩個課時進行教學。

教學重點 木蘭代父從軍的緣由,準備出征的急切,奔馳征途的思親。 教學過程

1.由教學過的現代詩歌,引到將要教學的古代詩歌,引出《木蘭詩》(板書詩題)。

2.教師指出:《木蘭詩》是南北朝時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它敍述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刻畫出木蘭這個古代巾幗英雄形象。木蘭成了家喻户曉的人物(板書:木蘭)。

3.要求學生參看註釋,閲讀詩篇,理解詞義、句意、詩篇大意

4.出示小黑板,引導學生讀準上面加點字的音,辨析一些字的形、義。

機抒:zhù,織布梭子。不能念zhū,左旁偏旁從“木”不能與“抒情”的“抒”相混。

鞍韉:,馬鞍下的墊子,不能念助n。 轡頭:pèi,僵繩。

燕山:yān,山名,不能念yàn。 胡騎:jì,戰馬,不能念qí。

戎機:rǒng,軍事。與“戍”的念shù,當防守講,形音都不相同。

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與“析”的念xī。當劈開講,音義都不相同。

著我舊時裳:zhuó,穿。與“著作”中的“著”,念zhù,

依據故事的發生、發展和結束,這首詩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各寫出了什麼?

可以分為五個部分。1、2段為第一部分,寫出木蘭代父從軍的緣由。第3段為第二部分,寫出木蘭經過長期激烈戰鬥勝利凱旋。5、6段為第四部分,寫出木蘭功成身退,返回家鄉。第7段為第五部分,吟唱詩歌的人讚美木蘭。

如果有學生把前三段合為一個部分,或把第7段與前兩段合為一個部分,也都有道理,應予肯定。

7.指定學生朗讀第一部分後,引導學生分析這一部分。

(1)詩篇怎樣寫出故事的開始?這樣寫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詩篇由“唧唧復唧唧”引出“木蘭當户絹”,表明了木蘭織布姑娘的身份。“不聞機杼聲,惟聞女歎息”,這組對偶句表現出木蘭停機不織,只是連聲歎息,自然地引出母親的發問,木蘭的回答(板書:母問女答),富有生活實感,寫出了故事的開始。

(2)木蘭的答話表明了什麼情況?表現了她的什麼特點?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軍帖”的夜傳,“十二卷”的誇張,表明了軍情緊急,顯示出戰爭氣氛。“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鋭的矛盾,表明了木蘭代父從軍的緣由(板書:表明緣由)。“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表現出木蘭基於家庭情況,經過停織歎息的考慮,毅然決定代父從軍(板書:毅然代父從軍)。

8指定學生朗讀第二部分後,引導學生分析這一部分。

(1)這一部分先運用什麼修辭方法寫出了什麼內容?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路,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運用排比修辭方法,鋪陳地寫出木蘭連赴東西南北四市,匆忙購置戰馬鞍具的情景,表現了木蘭準備出征的急切心情(板書:排比鋪陳匆忙購置急切準備出征)。

(2)這一部分還運用什麼修辭方法寫出了什麼內容?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旦辭黃河去……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但,只。前後四句之間構成對偶並運用了間隔反覆修辭方法。“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和“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這兩組對偶句之間,間隔反覆,層嬗遞進(板書:反覆),表現出木蘭出征的路線,征程的遙遠,行軍的神速,點明瞭宿營的荒涼地點;“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和“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之間,間隔反覆,緊相呼應,在荒涼夜間環境烘托中(板書:烘托),揭示出木蘭乍離家鄉,思念親人,離鄉愈遠,思親愈切的心情(板書:思親情切);從而細膩地透露出木蘭少女思親的情懷,活生生地刻畫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寫出木蘭奔馳遙遠征途的豪邁氣概(板書:奔馳遙遠征途)。

1.(課前重書上節課的板書)由上節課分析的木蘭代父從軍,奔馳征途,引到繼續分析後文。

(1)這一部分前兩句在詩篇前後段落上起着什麼作用?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是對上段描寫的奔馳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馳抵戰場,引到描寫戰場上的生活和戰鬥,在詩篇前後段落上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這兩句詩,誇張地表現出木蘭身跨飛馳戰馬,萬里奔赴戰場,穿過關隘、飛越層巒的矯健雄姿(板書:誇張)。

(2)後四句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兩句對偶(板書:對偶):凜冽的北風傳送着打更的聲音,將士們在軍中宿營;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鎧甲,哨兵們在深夜值勤;在艱苦環境的烘托中(板書:烘托),表現出木蘭在戰場上的艱苦生活。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兩句對偶,又是互文,互相滲透(板書;互滲):將士們出征十年,經歷過上百次激烈戰鬥,有的戰死沙場,有的凱旋歸來;表明了木蘭身經長期激戰,英勇善戰,凱旋歸來(板書:長期激戰凱旋)。

3,指定學生朗讀第四部分後,引導學生分析這一部分。

(1)這一部分運用什麼修辭方法描寫木蘭朝見天子的情景?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誇張,對偶,互相補充,表明天子為木蘭記多次功、賞賜甚豐,並且還“問所欲”,意將封任高官;這就有力地襯托了“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板書:誇張襯托),表現出木蘭功成身退、眷戀家鄉耕織生活、不慕榮華富貴的純真性格、高貴品質(板書:功成身退不慕榮華富貴)。

(2)這一部分運用什麼修辭方法描寫木蘭回到家園的情景?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户理紅粧;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運用排比修辭方法,鋪陳地寫出一家親人因木蘭歸來而各自產生的符合年齡、身份、性別特徵的行動,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親切意味。表現出木蘭勝利歸來給全家親人帶來了一片歡樂(板書:排比鋪陳親歡)。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牀,脱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運用排比修辭方法,鋪陳地寫出木蘭一連串富有年輕女性特徵的換裝梳粧動作,表現出木蘭久徵勝利歸來,恢復女粧,欣喜興奮的感情。

“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表現出夥伴看到“木蘭是女郎”時的驚詫和讚歎(板書:伴驚),襯托了木蘭在長期從軍當中的謹慎和機警。木蘭從軍的故事也就在喜劇高潮中結束(板書:喜劇高潮結束)。

4.指定學生朗讀第五部分後,引導學生分析這一部分。

這一部分是吟唱詩歌的人在詩篇故事結束以後的吟唱。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體現了什麼樣的感情?

這一部分以雙兔為喻,很有風趣;“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蘭説話的意味,體現了對木蘭十分親切和非常喜愛的感情(板書:雙兔為喻風趣親切),讚美了木蘭在從軍十二年中未被發現是女郎的謹慎和機警(板書:讚美謹慎機警)。

如有學生把這四句詩歸入上一部分,理解為木蘭自己的話,認為木蘭在這以兔自喻當中閃耀着風趣、智慧的光芒,體現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應予以肯定。

這首詩詳寫什麼?略寫什麼?詩人為什麼這樣處理題材?

這首詩詳寫木蘭的從軍緣由、行前準備、征途思親、凱旋辭官、返回家園,略寫戰場生活、百戰情況。所以這樣詳

地處理題材,原因在於這首詩不是重在表現木蘭怎樣作戰勝,而是重在表現木蘭這個年輕女郎深明大義、代父從軍、性格純真、品質高貴。所以詩中扣住從軍故事的始末,着重寫她的內心世界,表現她的思想感情,刻畫出了這個血肉豐滿的年輕女郎英雄形象。這樣根據人物特點、詩篇主題來

詳略地處理題材,非常恰當。 6指定學生一人朗讀全詩。

背誦並進一步品味這首詩。完成課後練習。 板書設計

第3篇

基於學生對木蘭替父從軍的瞭解,可對詩歌內容處理上簡潔明快些,用小標題的形式概括詩歌內容。賞析詩歌的語言藝術,明確多種藝術寫作手法。理解木蘭替父從軍的詩歌主旨。

導言:同學們都知道“巾幗不讓鬚眉”這句古語吧,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就有這麼一位好女子,她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立下赫赫戰功。她的事蹟被老百姓編成民歌廣為傳唱。她的名字叫花木蘭。現在我們就從這首流傳於世的北朝民歌《木蘭詩》中,來感受一下“巾幗不讓鬚眉”的氣魄吧!

木蘭詩,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是一首北朝民歌。它與南朝民歌《孔雀東南飛》合稱文學史上的“樂府雙璧”。

5.用小標題的形式概括每段詩歌內容,力求文字簡潔、工整,符合文意。

6.木蘭替父從軍這篇詩歌,它所描寫刻畫的重點在哪裏?為什麼要這樣安排?

重點戰前木蘭備戰、戰後親人相逢,而戰爭的過程、場面沒有重點描寫。萬里征程和十年苦戰則一筆帶過,給讀者留下極大的想象空間。此外,作者的興趣並不在於表現戰爭,也不在於謳歌木蘭馳騁沙場、克敵建功的英雄行為,而在於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這一戲劇性事件上。

這首詩通過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故事,表現了木蘭勤勞、智慧、勇敢、堅強和不貪圖利祿的高貴品質,以及她愛國愛家的崇高精神。

鋪排手法: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牀,脱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

小作文:英雄花木蘭,戰場殺敵寇。(仿民歌形式,可適當運用多種藝術手法,續寫木蘭在戰場上是如何英勇殺敵、保家衞國的。)

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設計他們喜聞樂見的寫作內容,激勵學生大膽設計勇於開拓。

用小標題這種簡潔、概括性很強的形式,總結歸納詩歌內容,可鍛鍊學生的概括思維能力。尤其是字數上的由多到少,要求就更高了。

1.學習古代勞動人民勇敢樂觀的愛國精神和對和平生活的嚮往。

2.學習本文詳細得當的敍事方法,領會故事情節曲折,富於戲劇性,充滿傳奇色彩的特點。

機杼可汗鞍韉轡頭燕山胡騎戎機朔氣金柝紅粧著我舊時裳傍地走阿姊

同學們有沒有聽説過古代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故事?千百年來,這位花木蘭已成為家喻户曉的巾幗英雄的形象,成為中國婦女學習的榜樣。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北朝民歌《木蘭詩》。《木蘭詩》又叫《木蘭辭》,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這是南北朝時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樂府詩集》所載“樑鼓角橫吹曲”為主,是當時北方民歌一種在馬上演奏的軍樂,因為樂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橫吹曲”。《木蘭詩》則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1.學生自己疏通字詞含義,有不明白的問老師,準備複述這首詩的故事情節。

注:複述故事指導:複述故事情節不必像翻譯那樣,要求字字落實,複述可以用自己的語言來敍述,必要時還可以增加一些細節描寫。人稱上可用第三人稱。

1.提問;文章開頭寫木蘭的停機歎息已木蘭為什麼要停機歎息,她想到什麼?表現了木蘭的什麼性格?

(木蘭看到皇上徵兵的文告,上面每卷都有父親的名字。木蘭既考慮到父老弟幼,無人從軍的困難,又考慮到天子徵兵是為保家衞國的大計,於是毅然女扮男裝替父從軍,表現她深明大義、勇敢、堅強的性格。)

2.提問:這首詩在敍事的詳略上有什麼特點?為什麼這樣安排?

(詳寫從軍緣由、出征想家、辭官還鄉、會見親人;略寫十年戰鬥生涯和出征前的準備。因為詩歌緊扣“木蘭是女郎”的性格特徵安排詳略,對能表現中心思想的材料詳寫。)

3.提問:第5自然段寫木蘭辭官還家,運用哪些修辭手法,表現木蘭的什麼情操?(運用誇張,寫木蘭功勞之大,天子賞賜之多,木蘭辭官不就,表現她不圖功名利祿,嚮往和平的勞動生活的高尚情操。)

(這首詩通過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故事,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樂觀勇敢的愛國精神,以及對和平勞動生活的嚮往。)

?木蘭詩》這首敍事詩塑造了花木蘭這個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個雲鬢花黃的少女,又是一個金戈鐵馬的戰士。在國家需要的時候,她挺身而出,馳騁沙場,立下汗馬功勞。得勝歸來之後,她又謝絕高官,返回家園,重新從事和平勞動。她愛親人也愛國家,把對國家對親人的責任感融合在一起。木蘭的形象,集中體現出中華民族的勤勞、善良機智、勇敢、剛毅、敦樸的優秀品質。這首詩在敍事上有詳有略,對木蘭從軍緣由、戀別、辭官和還家寫得比較詳細,淋漓盡致地寫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對出征前的準備和軍旅生活則寫得比較簡略,前者只有四句,後者也僅有六句,詳略得當,是這首詩寫作上的一個顯著特點。

a.1.課後練習一至四題。2.預習《賣油翁》翻譯在作業本上

本文主要在熟讀基本成誦的基礎上理解寫作方法和思想內容.

第4篇

2.學習古代勞動人民勇敢樂觀的愛國精神和對和平生活的嚮往。

1、賞析木蘭這一古代巾幗英雄形象,並領會課文所表現的思想感情。

1、這是一首北朝民歌,讀起來朗朗上口,要反覆誦讀,感受民歌的語言特點,找出背誦的規律,教師課前可作有表情的示範背誦。

2、本文材料安排有詳有略,為什麼這樣安排,要組織學生通過討論本文中心來解決,這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3、本文內容分析力求精當,簡煉,字詞句主要由學生自己翻譯,教師適當點撥。

4、運用多媒體,放映動畫片《花木蘭》片段,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出花木蘭這一巾幗形象的意義。

1、千百年來,花木蘭已成為了家喻户曉的巾幗英雄形象,美國迪斯尼公司將她的藝術形象搬上了銀幕。可見,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可謂流芳百世,流傳海外。播放動畫片《花木蘭》片段,學生欣賞。

這個故事最早卻來源於一首詩——《木蘭詩》(板書課題)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深入學習北朝民歌《木蘭詩》。

2、介紹作品。《木蘭詩》又叫《木蘭辭》,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這是南北朝時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樂府詩”——繼《詩經》《楚詞》之後,在漢魏六朝文學史上出現一種能夠配樂歌唱的新詩體。

“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負責制譜度曲,訓練樂工,採輯詩歌民謠,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時演唱,並可以觀察風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蘭詩》與《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東南飛》,被稱為樂府民歌中的“雙璧”。

1.範讀課文(配樂朗讀),學生在聽中提出應注意的字音。

2.小組疏通文意,説説情節:學生用自己語言簡要複述故事情節。

3、要求以“木蘭_________”句式概括每節內容,橫線上限填四個字。

(木蘭停機歎息、代父從軍、奔赴戰場、征戰沙場、還朝辭官、會見親人、謳歌英雄)

1、學生再讀課文,四人一組討論:要求以“我從課文_____讀到木蘭是一個_____的人”句式來説。板書:

教師小結:木蘭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為她既有女兒情懷,更具英雄氣慨的古代傑出巾幗英雄形象,在代父從軍中看到了她強烈的愛國情懷和渴望和平的心願。

2.學生舉例我國曆史上的 巾幗英雄(如穆桂英、梁紅玉、紅娘子、花木蘭),

3、其實在地方戲曲中也有歌頌巾幗英雄的作品,學生欣賞豫劇《誰説女子不如男》。

木蘭代父從軍是一種孝,在戰場上拼殺是愛國。那麼我們現在的生活中,又是怎麼樣來體現自己對家人的愛,對國家的愛呢?

2、欣賞動畫片《花木蘭》,比較中西方人物形象異同。

2、進行片斷寫作訓練,提高想象和聯想能力,進一步理解木蘭形象。

(惟、願、市、旦、度、策、強、將、著、貼、火、走、安)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東西南北市都寫到了。為什麼不在一個地方買齊東西?這樣寫繁瑣嗎? 並找出其它互文的句子。

(明確:a渲染戰前緊張的氣氛。b戰事緊迫。c家人對木蘭從軍的重視。d樂府詩常用的一種寫法——互文。)

②.“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介紹對偶、誇張、互文)

——(僅僅三十個字就寫出了征途之遙,生活之苦,戰鬥之多,時間之長,戰況之烈,從而表現了木蘭十年艱苦的戰鬥生涯,可見語言精煉,字字千金。)

③.第5自然段寫木蘭辭官還家,運用哪些修辭手法,表現木蘭的什麼情操?

(運用誇張,寫出木蘭功勞之大,天子賞賜之多,木蘭辭官不就,表現她不圖功名利祿,嚮往和平的勞動生活的高尚情操。)

④.第6段寫木蘭回家與親人團聚,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表現了她怎樣的心情?

(排比、表現她那種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團聚、歡樂的氣氛。)

假如你是木蘭的親人,十幾年沒見面了,見到木蘭會做些什麼?會説些什麼呢?

1、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除了老師講的理解,你在與《木蘭詩》進行心靈的碰撞時,你有什麼創造性發現嗎?(困惑處或者不同見解處)

如:①第一段中“唧唧復唧唧”聲與“不聞機杼聲”的矛盾。

(“唧唧”聲有三種説法:織機聲、歎息聲、蟲鳴聲。)

②從《木蘭詩》中“爺”的稱呼看中國古代的稱呼與地位。

(現在在西南地區還有這樣稱呼父親的。“爺”也作“耶”)

③木蘭去時是應“可汗”之徵,而歸來卻受“天子”之賞,那不是前後矛盾了嗎?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對君主的稱呼,“天子”是封建社會漢族對君主的稱呼。可是在這首詩中“可汗”卻成了“天子”的同義詞,不能再按照《廣韻》中所謂“蕃王稱”的本義了。這隻能看做在《木蘭詩》時代漢語裏已有了外來語的成分。——是北魏漢化的結果)

(木蘭的還鄉,決非什麼不慕功名富貴的問題,也不是什麼熱愛勞動的問題,而是封建社會壓迫、歧視婦女的必然結局。)

(可以與“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 法國的女英雄貞德的故事等進行比較)

(無論是花木蘭、梁紅玉、穆桂英,還是“奧爾良姑娘”貞德,她們“幸運”地躍出歷史地平線的機遇,無論是在歷史的記錄裏,還是在傳奇的虛構中,其背景都是烽煙四起、強敵犯境的父權衰微之秋。換言之,除卻作為妲己一類的亡國妖女,女人以英雄的身份出演於歷史的唯一可能,仍是是父權、男權衰亡、崩塌之即。)

(“帖花黃”是北魏婦女的面飾。有兩説:一説“元魏時禁民間婦女不得施粉黛;自非宮人,皆黃眉黑粧。故《木蘭詩》中有‘對鏡帖花黃’之句。”(《谷山筆塵》)另一説,將金黃色的紙,剪成星、月、花、鳥等形狀,貼在額上。)

第5篇

通過教師有表情的示範背誦,感染、啟發、引導學生背誦全詩,也可請已背會的學生在課堂上做背誦表演,以活躍課堂氣氛。引導學生採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決生字詞句、理清故事情節、理解木蘭形象。

同學們,你們知道花木蘭的故事嗎?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流傳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來,花木蘭這個形象深受人們喜愛。她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女性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木蘭詩》(板書),來尋找其中的答案。

1.教師帶表情範背。讓學生邊聽邊畫出不認識的字,並注意教師背誦時節奏的變化。

2.解決生字詞,重點注意幾個問題。十二轉的轉就讀zhuàn。古代指勛級,每升一級叫一轉,十二轉為最高的勛級。舊時裳的裳讀cháng,古代指少女穿的裙子。要注意理解在這首詩裏出現的互文修辭句。如: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牀。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

第1段是對情景的描述,讀開頭兩句語調要柔緩,第3、4句則要帶疑慮和關切的語氣,聲音可以略微提高,讀到歎息再輕緩下來。

第2段開頭兩句是問句的形式。讀何所思、何所憶要讀出詢問的語氣。答句中的兩個無字應重讀表強調,語氣要與後面的句子銜接。見軍帖、大點兵、十二卷、卷卷都要重讀,以説明戰爭的規模和緊迫,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寫木蘭所思所慮,該怎麼辦呢?這裏可以略作停頓,然後用堅定的語氣讀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在從此之後又可以有稍微的頓息,此字拖長一點,把替爺徵三個字讀得沉着有力,以表現木蘭替父從軍的決心。

第3段前四句節奏要讀得比較緊湊,以渲染木蘭在匆促地準備行裝,駿馬、鞍韉、轡頭、長鞭應突出強調,使聽者能想像出木蘭整裝待發的英姿。以下八句寫木蘭奔赴前線、穿山越水的情景。前四句要讀得委婉,放輕音量,以表現木蘭對親人的思念;後四句寫木蘭已經到了能聽到敵人戰馬嘶鳴的地方了,因此要讀得剛毅,音量適當放大,以表現她的戰鬥豪情。

第4段概寫木蘭十年征戰生活,語言凝練而誇張,朗讀時抑揚頓挫要鮮明,節奏要慢。赴、度、飛要讀得富有動態,語調要昂揚。讀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語詞要相對壓抑,節奏放慢,以表現木蘭經歷了戰場艱苦環境的磨鍊。讀將軍百戰死語詞略抑,壯士十年歸,讀時語調要揚起來,以渲染出軍隊勝利凱旋的氣氛。

讀第5段前四句要強調天子給予木蘭很高的獎賞和榮耀。十二轉、百千強要重讀。從木蘭不用尚書郎到段末木蘭對天子問所欲的回答,讀時語調要平穩。還故鄉三字中間要頓開,音調要放在同一高度上,以便把木蘭不卑不亢,不慕富貴榮華的品質和思念家鄉的心情表現出來。

讀第6段父母相互攙扶着出城迎接女兒這一句,語氣中要流露出急切的情緒,讀時節奏要與老人顫顫悠悠的節奏相符。讀阿姊們忙着梳粧小弟忙着殺豬宰羊兩句,音調要提高些,節奏要加快,以生動表現全家歡迎木蘭歸來的情景。木蘭開、坐、脱、著、理、帖時,心情是無比激動的,會有許多往事湧上心頭。讀的時候節奏不宜太快,要用柔順的口吻、嬌羞的語氣來再現一個健康、美麗、端莊的女子形象。在用意外的語氣讀火伴皆驚忙之後要有一個停頓,以示夥伴們反覆打量已換女粧的木蘭,然後用驚異的語氣讀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十二年、女郎要重讀。

讀最後一段,語調要略緩,雄、撲朔、雌、迷離點出了雄雌的特徵,要重讀,最後一句要慢讀,語尾要向上揚,讀成反問,給聽者以思考與回味。

2.填空:情節,木蘭停機( )——決心( )——從軍( )——奔赴( )——十年( )——拒賞( )——與親人( )。

第6篇

①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眾的口頭集體創作,經過文人潤色後用文字記錄下來。民歌是可以歌唱的,這首詩最後四句是歌唱者對詩中主人公木蘭的頌讚之辭。

②這首詩一般都認為產生在北朝北魏的統治期間(386—557)。北魏(又稱“後魏”)曾跟當時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戰,詩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戰的地點,在魏太武帝期間戰爭尤為慘酷,至449年才徹底擊敗柔然。

③木蘭可能實無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蘭之説均系猜測或捕風捉影,我們用不着追究。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蘭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據此創造出來的

步驟是:(1)教師範讀後提出問題:這首詩在語言風格上跟前一個單元裏的文人詩歌有什麼不同?

(3)根據學生答問情況再提問,再齊讀全詩,進一步認識民歌的敍事手法。

①詩中大部分都是口頭語,特別是人物的語言如“阿爺無大兒”兩句、“可汗問所欲”四句、“同行十二年”兩句,跟平時説話並無二致,可見民歌是人民大眾的口頭集體創作。也有個別書面語句如“萬里赴戎機”四句,這是詩在流傳過程中經文人修改、潤色的結果。

排比:如“爺孃聞女來”六句、“東市買駿馬”四句。

復沓:如:“問女”二句、“女亦”二句、“旦辭”八句(復沓跟疊句的區別是:疊句不換字,而復沓可以更換個別詞語。)

頂真(又稱“聯珠”):如“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

③民歌的基本形式是四句一節,偶爾也有六句一節的。本詩共14節(可讓學生自行劃分,除第8、11、12三節各6句而外,其餘都是四句一節)。

④民歌中有三種基本手法:敍述,稱“賦”;比喻,稱“比”;由一事物(往往有具體的形象)引出本題,稱“興”。(可讓學生先分析開頭兩句和結尾四句,提出“興”和“比”;再説中間——這就是“賦”。)

步驟是:(1)歸納各段大意,再合併為四大段,分段進行背誦練習;(2)每段先齊讀,再以點撥方式作誦讀指導,然後自由練習背誦;(3)檢查背誦。下面只寫出誦讀指導的要點。

①前兩句寫木蘭平日在家勞動的情形,應讀得緩慢些,讀後作稍長停頓。為什麼?(要讓讀者想象她不僅勤勞,而且技巧嫻熟。)

②“不聞”——誰“不聞”呢?(父親)這是木蘭見到“軍帖”之後,出現了不尋常的情況:停機而歎。父親感到奇怪——這正是情節的開端,當輕聲徐徐而讀。讀完,徑直接讀“問女”二句。

③木蘭答父問的基調是深沉的,但其間又有變化。木蘭本有所思,為什麼偏要説“無所思”、“無所憶”?(寬慰老父)“昨夜”一節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憂國憂家)如此低沉的詩句該怎麼讀呢?(低而緩)到段末,感情有變化嗎?(轉為堅定)“願為”兩句應當讀得懇切些。

至此,木蘭已説出自己的打算,可是父親(還有母親、阿姊)同意嗎?(同意)但詩中不提,這是一次“跳躍”。為製造懸念,讀後可作稍長停頓。

要設想青年人紛紛置辦戰具的熱烈圖景和北方廣闊原野的畫面,但最重要的是,要在自己頭腦裏出現木蘭策馬飛奔的英雄形象。

①“東市”一句是承上文“市鞍馬”而來,但中間又有“跳躍”,該怎麼讀呢?(要突然振起)下面三句呢?(要加快節奏)為什麼?(軍情緊急,刻不容緩。)

②第6、7兩節既有敍事,又有抒情,詩中是怎樣敍述萬里征途的?(辭爺一宿黃河;辭黃河一宿黑山,兩天就走完了,概括得多好。)抒發了怎樣的感情?(思親;嚮往戰鬥)“黃河流水鳴濺濺”給人怎樣的感受?(悲壯)“胡騎鳴啾啾”呢?(戰鬥的激情。)

敍述和抒情二者哪一件為主?(抒情)思親和嚮往戰鬥二者哪一種為主?(嚮往戰鬥)可見,這段當用抒情的調來讀,既剛強又柔婉。

1、第三段(第8至10節):十年戰鬥生活,入朝受賀,辭宮不就。

這三節課本原作兩段,有兩個場面。讀第8節,要設想出“平沙列萬幕,部伍各見招;中天懸明月,令嚴夜寂寥”(杜甫《後出塞·其二》)的圖景;讀第9、10節,要設想出朝廷慶功盛典的情況。(李白詩句“隱隱五風樓,峨峨橫三川。王侯象星月,賓客如雲煙”可資參考。)

朗讀前還要解決一個問題:詩中寫十年戰鬥生活,為什麼只寫戰場夜景而不寫木蘭作戰中的表現?目的是通過兩處側面描寫(“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可以看出,無論是最高統治者還是普通戰士,都把木蘭視為出類拔萃的戰鬥英雄。這樣,木蘭的英雄形象在學生心中就變得更加鮮明瞭。

①“萬里”兩句寫木蘭到戰場後回憶此番行軍歷程(上文“聞燕山胡騎鳴”表明已到戰場),讀時須有蒼涼慷慨之感,中速。

②“朔氣”兩句概括了木蘭十年戰鬥生涯,宜用悲壯聲調讀,引發聽者的想象,用慢速;然後急轉直下,讀“將軍”兩句,可加快速度。

④“可汗”之問要讀得親切,木蘭答語要讀得樸實無華、自然平易,才能再現女英雄的本色——她只是代父為國效力,毫無居功之心。

2、第四段(第11至13節):家人親切歡迎,木蘭恢復女兒粧。

要設想出家人迎接的具體圖景:理紅粧、殺豬宰羊,當在“出郭”之前;出郭相迎的豈止爺孃?姊、弟、鄉鄰必當一同前往。還要設想木蘭家中居室的分佈狀況。誦讀的基調是熱烈、歡快,但其間亦略有變化。

②木蘭一到家,就是一副天真的女兒情態,節奏稍稍放慢,宜輕聲讀,以表現木蘭對故居的親切感和對女兒粧的喜愛。讀到“貼花黃”,應作一頓,為高潮蓄勢。

③“見夥伴”一節是全詩高潮,首句説木蘭,宜讀得平緩,至“驚忙”要突然振起;夥伴語的重音在“十二年”“不知”上,“十二年”後應作一頓。

前三句都是鋪墊,最後一句才是正意所在,語調當由平緩發展高昂。“安能”句本可寫作“安能辨雄雌”,但這樣寫語意就平淡無奇了,加上“我是”二字,才能表達出歌者對木蘭的崇敬感情;此句當讀得字字清晰,擲地有聲,切莫“吃掉”其中任何一字。

1.讓學生想象木蘭形象前後的變化。擬將課文分三個部分讓學生口頭描述,凡合理的想象都應加以肯定。以下要點僅供參考:

(1)參軍前的木蘭(第1至4節):是一個勤勞勇敢的少女,.平日除織布而外,也練習騎馬射箭,“褰裳逐馬如卷蓬”;她關心國家大事,體恤父母的艱難;她代父從軍,是經過反覆深思的。

(2)參軍後的木蘭(第5至10節):木蘭穿上戎裝,橫刀躍馬,英姿颯爽,與男兒無異。在行軍途中,她走馬如飛,“捷下萬仞岡,俯身試搴旗”;夜晚宿營,她既思親又渴望參加戰鬥,心潮澎湃如黃河流水。在戰場上,她左右馳突,劍動而敵奔,“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在朝廷的慶功會上,她顏色平易,毫無居功之心,深得天子喜愛,她只向天子陳述自己惟一的願望:要回到父母身邊。

(3)到家以後的木蘭(第11至13節):她生活在一個充滿親情的家庭裏,她換上了女兒粧,依舊是父母膝下活潑可愛的女兒。

要點有二:①木蘭是人民大眾理想中的英雄,她在祖國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時挺身而出,替父從軍,這種勇毅的精神受到世世代代人們的敬重;尤其重要的是,她勇敢作戰,戰功赫赫,不是為了貪圖官爵,而是視為自己對祖國,對人民應盡的責任,她是真正的人民英雄。②木蘭又是個感情極其豐富的人,在徵兵令下達後,她為父親年老又無大兒而停機歎息;在行軍途中的夜晚,她回憶起爺孃呼喚自己的親切聲音;在慶功會上;她卻急於回到故鄉的土地上,跟家人團聚,跟故鄉人民一同過和平勞動的生活,如此美好的感情在世世代代人們的心中也能引起強烈的反響。

意思是一聯中的兩句互相補充,須合解,正式名稱叫“互文足義”,例如“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説的是,有些將軍和壯士戰死沙場,另一些將軍和戰士勝利歸來。此類“互文”甚多,須用心發現。二是詩中的數字如十、十二、百、千等,無非是言其多,不能看作確數。這兩種情況,不只是在本詩中有,在其他古代詩篇中也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