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教案6篇 "迎春接福,覽山水詩——《春望》教學設計"

來源:巧巧簡歷站 5.97K

這是一份精彩的《春望》教案。《春望》是唐代文學家杜甫創作的一首詩歌,描述了春天的美好與人情的冷漠,展現了作者對時代的深刻思考與自省。這份教案以《春望》為核心,將從多個角度進行解讀和分析,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這首經典詩歌,同時提高語文素養和文化素養。

《春望》教案6篇

第1篇

1、領會詩歌的豐富內涵和精美語言,積累一些文言詞語和詩歌的修辭方式。

體會藴含在詩作中的思想感情以及詩作的“詩史”特點。

杜甫,字 ,是我國 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大膽地揭露了當時統治集團的腐朽,廣泛而尖鋭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難和社會矛盾,內容深刻。他的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朝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此,被稱為“ ”。

杜甫在25歲的時候,他父親杜閒在山東兗州任司馬,他曾借省親之機去山東各處遊歷,這首詩就是那個時期寫的。我們讀杜甫“安史之亂”後的'詩作,往往會覺得他是個沉鬱寡歡的老人;可是,讀這一首感覺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氣都將使你感奮不已。

a、播放錄音《望嶽》,學生朗讀。注意詩歌的韻律、節奏感。

b、指名讀課文,學生互相評議,教師從節奏、語調、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導。

c、師生同讀,同時多媒體顯示朗讀節奏、重音,要求學生讀出感情。

a、這首詩歌描寫了泰山怎樣的特點?從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來?

b、全詩中最讓你感到心胸激盪的兩句?説説偏愛這兩句的理由。

c、作者當時為什麼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呢?

d、合作探究:詩題叫《望嶽》,可見作者並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為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

a、播放錄音《春望》,學生朗讀。注意詩歌的韻律、節奏感。

b、指名讀課文,學生互相評議,教師從節奏、語調、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導。

c、師生同讀,同時多媒體顯示朗讀節奏、重音,要求學生讀出感情。

2)、 學生分組討論與交流:這首詩與《望嶽》在內容上有哪些不同?詩歌風格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3)、分別以這兩首詩的題目為上、下聯的開頭,試寫一組對偶句。

4)、 有人將“國破山河在”一句中的兩個字調換了一下位置,便成了一條保護環境的警示語,你能寫出這個句子嗎?

(1)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2)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春望》教案6篇

第2篇

1、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2、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1、藉助教材註釋,結合課外資料,通過獨立自主地學習,正確理解兩首古詩的大概意思。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古詩。

2、咀嚼和體悟重點詩句的情味,在反覆誦讀與融情想象中,感受詩歌的情緒和意象,受到心靈的薰陶和滋養。

3、通過兩首古詩的對比參讀,欣賞不同形態的雨,激發學生對祖國詩歌、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1、自由讀這兩首古詩,要求讀正確,讀通順。讀後藉助註釋,試着理解兩首古詩的大概意思。(同桌可以互相交流)

3、指名朗讀古詩,一人讀一首。聽聽是否讀得字正腔圓。

4、默讀兩首古詩,邊讀邊想:兩首古詩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讀後交流:相同的地方:都是寫雨的。不同的地方:①作者、朝代不同(簡要介紹作者)

②字數、句數不一樣(簡要介紹五言律詩、七言絕句)

1、詩人杜甫為什麼喜歡這場春雨?從哪裏可以看出他的喜歡?

①知時節:説明雨下得及時。簡介詩人當時情況。(指導讀出欣喜之情)

a.出示朱自清《春》的片斷,教師配樂讀,體會潤字。

b.同樣是表現春雨的輕輕,悄悄,杜甫只用了幾個字?(10個)如果讓你圈出兩個字,你圈哪兩個字?(潛、潤)(指導用換字的方法體會潛的精妙)

找出描寫花的句子。這句裏哪個字給你留下深刻印象?(重、濕、紅等)你彷彿看到了(出示圖片)體會濕和重。

五、走進《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體會蘇軾的醉雨

1、這是一場什麼樣的雨?(大雨、急雨)從哪兒體會到的?

(2)你能想象得出水如天是怎樣的畫面嗎?(生説,讀)

3、此時此刻,詩人僅僅是因酒而醉嗎?(雨、景)回讀全詩。

4、簡介詩人此時處境。歷史上無數詩人在失意或悲傷的時候,總會借酒消愁,吟詩抒懷。(出示其他不同情懷的雨的詩句)指導讀。

5、經歷瞭如此大的挫折,而詩中卻不見愁情,這是怎樣的陶醉啊!齊讀全詩。

第3篇

既然是是通過詩歌這種體裁來表現愛國情懷這這一主題,那麼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就應該抓住“詩歌”和“愛國”者兩個重點來確定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體會古詩的韻律,領略古詩的音韻美,凝練美,意境美和含蓄美。

理解詩歌內涵,準確把握詩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説他們在詩歌的學習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礎積澱,所以在這堂課中我覺得應充分的貫徹老師作為輔導者,學生才是主體,將課堂還給學生的理念。在教法上,老師主要還是要通過講授的方法來行課引導學生的學習,而學生在的學法上主要是通過誦讀和討論來學習這首詩歌,來體會詩歌中的愛國情感。

杜甫是學生已經接觸過的詩人,所以我覺得在導入這個環節選擇介紹作者來導進課文。一方面,先讓學生説出現在他們對杜甫的一些瞭解,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相互學習和積累文學常識,而且還可以讓老師瞭解到學生對知識的積累和掌握情況,再者課堂一開始的師生互動,能夠使得課堂能夠融洽些,學生也能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在學生回答完後,老師再對學生的回答的內容作總結和補充,提出學生要掌握的文學常識,並且抓住其中的一個要點來引入正課,而這個要點自然是要抓住愛國情感這個點來過渡到正課。

詩歌的講解評析是課堂的主題部分,在這個部分我想不僅要講解詩歌也要教會學生怎樣的分析詩歌和記憶詩歌。在講解的過程中我們要抓住個線索來分析這首詩歌,而在這裏我想抓住情感這個線索來分析,在瞭解學習完字詞後先讓學生嘗試朗誦一下這首詩歌,當然這時學生還沒能很好的把握這首詩歌的情感,所以就需要進一步的分析這首詩歌了,由此正式進入詩歌。所在這一部分我想有以下的幾個部分。

(1)瞭解字詞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等解決生字詞:抵:值渾:簡直勝:承受簪:zān

(2)初讀詩歌及介紹詩歌的寫作背景,引出把握詩歌情感這個線索。

a、學生先結合課下的註解以及小組的討論嘗試翻譯下詩歌。

c、講解詩歌的首聯和頷聯,確定首聯和頷聯的聯繫,首聯:一幅國破後的衰敗淒涼的畫面

頷聯:以“花”“鳥”作為主體的觀畫傷情。有言: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所以在分析詩歌的詩歌可將這一思想貫徹在分析中,首聯是勾勒出了一幅衰敗的景象,通過和學生一起的分析出這幅畫面,而緊接的頷聯我們可看到“花”“鳥”

兩個物象説到“花濺淚”“鳥驚心”那麼就可由此提出問題:花為何濺淚,鳥又是為何驚心?這樣兩聯的聯繫也就確立了。

d、分析完兩聯之後可讓學生朗誦首聯,朗誦時可在腦海中勾勒出剛才的分析出的畫面,然後再由勾勒的畫面嘗試背誦這兩聯。

f、講解頸聯和頷聯,確定這兩句的聯繫。頸聯:國家戰亂,思念家人尾聯:一個頻頻搔頭的.白髮老人的形象,頸聯的結果。“白頭搔更短”這是為什麼呢?那是因為對家鄉的思念以及對戰爭的殘酷的痛恨。所以以此作為連接點建立兩聯之間的聯繫。

g、學生根據兩聯之間的聯繫朗誦頸聯和尾聯,腦海中浮現一個頻頻搔首的老人形象,然後再由這個老人形象老嘗試背誦這兩聯。

a、分析理解“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講解互文修辭手法。

互文: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兩個部分,看似説兩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説的是一件事情。

詩句理解:由於為國事擔憂,為離別感到遺憾,花兒也不禁落淚,鳥兒也為此驚魂。

b、分析尾聯“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中的典型的愛國人物形象。

藝術形象:詩人滿頭白髮如雪,因焦慮憂愁而頻頻搔首。這一細節含蓄而又深刻的表達詩人的內心世界。

這是一首抒發(愛國情感)的詩歌,他刻畫了怎樣的一個人物形象,他充滿了怎樣的情感,那麼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思想感情來誦讀這首詩歌?

再搜索一首杜甫表現愛國情感的詩歌,並對其進行分析,體會是怎樣表現愛國情感的。

板書設計要求簡介扼要,要能清晰明確的反映教學的重點,所以在板書設計的方面,我選擇板書各聯描述的主要內容,並使這些內容能夠建立起聯繫,使得學生對詩歌的理解能夠渾然一體,而且通過這個板書能夠在腦海中勾勒出一幅

畫面,而由這幅畫面能夠背誦出這首詩歌,做到所謂“詩中有畫,花中有詩”。

第4篇

師:今天學習《律詩二首》。這課咱們沒上過,把兩首詩放在一起上,會有另外一種韻味在裏面。詩歌最重要的學習方法是朗讀。

下面請兩位同學將《春望》和《過零丁洋》分別讀給老師聽一下。

吟讀,是按照詩的個性來讀,按照自己的體會來讀。要讀得比較慢,有時候有拖音。吟讀和朗讀的味道可不同啦。你們聽老師把《春望》吟讀一遍。(老師示範吟讀《春望》)

師:你們看,吟詩和朗讀,吟讀的味道就是足一點。下面請同學們學着吟讀《春望》。

師:評價吟讀的效果,對重點的句子作好指導,然後: 再次吟讀《春望》

師:同學們帶着這種體會,揣摩揣摩,自己吟讀《過零丁洋》。

學生自由吟讀——老師請一女生吟讀《過零丁洋》——老師評價指點吟讀——齊聲吟讀

師:大家不要以為“譯”很容易,老師給你們出個難題,什麼叫譯讀呢?[以詩譯詩,譯出來的現代文也要有點韻腳,也要像一首詩]。下面請同學們做一下“預備動作”,將兩首詩的註釋好好讀一下,然後根據註釋口頭翻譯課文。

師:現在咱們再做一個“預備動作”,老師先以《春望》為例進行示範。大家讀,老師譯,注意聽老師對“押韻”的處理。

師:國都已破,山河依舊,那春天的京城呀,滿目荒涼,雜草叢深。

師:感傷時事,鮮花流淚,那清脆的鳥鳴聲呀,如泣如訴,聞而驚心。

師:漫天烽火,陽春三月,那漫漫的長道呀,一封家書,片紙萬金。

師:縷縷白髮,越搔越短,那稀疏的白髮呀,簡直要插不上頭簪。

師:下面你們來譯《過零丁洋》。我來讀詩,你們譯。先來試一下,看看它應該押什麼韻。

師:建議你們翻譯的時候,將“星”、“萍”、“丁”、“青”用來押韻,但不一定用這幾個字,那麼怎樣翻譯仍保證押韻呢?想一想,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就可以以詩譯詩了。

師:以詩譯詩可以培養同學們的情味。大家完成的很好!

師:老師把這兩首律詩放在一起教學,肯定有原因。原因是什麼呢?這兩首律詩有很多相同和相似的地方,同學們想一想,同桌商量一下。然後大家説一説。

師:你們看,根據這樣的思路,我們背誦這兩首詩不是很容易了嗎?

老師板書:説讀(説讀是對詩人説話,就是把詩意擴展開來,在原詩句的基礎上增加很多自己描寫的內容,然後對詩人説。)

師:你看“國破山河在”只五個字,我們可以把它説成一個長句子——……這就要有豐富的

師:我現在做一個示範,我將“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進行這樣的`“説讀”——

你看現在正是流光溢彩的陽春三月,鮮豔的花朵吐露芬芳,清脆的鳥鳴婉轉悠長,但如

今你國破家亡,美麗的花兒,令你不禁落淚,無心欣賞;悦耳的鳥鳴,讓你心驚,更添

師:同學們準備分小組説讀《過零丁洋》,每一個小組就只説讀一聯。

師:同學們,我們這一節課實際上是一節學法課。老師給它取了個名字:一詩四讀。(板書:一詩四讀)以後你們也可以用這種方法來讀古詩。這是文言詩詞的一種學法。(板書)

組長組織,同組同學之間説讀《春望》,對詩人説話。

第5篇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自《詩經》起,經兩漢、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現在,將這些詩堆疊排列起來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長城,讀這些詩就像長城那樣綿延不絕。詩歌是情感的產物,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時間……都會產生不同的心情,創造出不同的詩篇。今天就讓我們來踏尋古人的足跡,推測名人心情,欣賞名作之境界。

4、由學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師生共同解答並翻譯全詩。

國都殘破,山河依舊,長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傷國事,見花而濺淚;悵恨離別,聞鳥而驚心。戰亂烽火已持續三個月,一封家書可抵萬兩黃金。憂而搔頭,白髮一天天短少,簡直掛不住束長的簪針。

⑴本詩是在什麼背景下寫的?抒發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春望》寫於安史之亂之後。當時,唐朝首都長安已被叛軍安祿山佔領,唐玄宗帶着楊貴妃逃往四川。詩人目睹破碎衰敗的祖國,黯然神傷,抒發了國破家亡、憂國思親的沉痛悲苦之情。

明確:詩的首聯寫望中所見。長安城被叛軍攻破後,遭到了驚人的破壞。叛軍焚燒軍宮室,殺戮無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國破山河在”,山河依舊,世事全非,失陷後的長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戰亂中的長安城卻是草木叢生,一片悽風苦雨。詩意形象生動,情感極其沉痛。

詩的頷聯是分寫,通過花和鳥兩種事物寫春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詩人睹物傷情,見到開放的鮮花,也禁不住悲愴濺淚;聽到鳥兒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驚。

“烽火連三月”,烽火連天,殺伐不斷,詩人遠離家眷,由於戰事緊張,音信隔絕,更覺“家書抵萬金”,在那種兵荒馬亂的歲月,一封普通的家書是多麼難得、多麼珍貴啊!

詩的尾聯總寫憂國思家的感情,刻畫了一個典型的藝術形象。詩人滿頭白髮如雪,因焦慮憂愁而頻頻搔首。這一細節描寫,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現了詩人的內心世界。

明確:全詩觸景傷懷,將憂國思親的情懷藴含在形象的描寫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杜甫在25歲的時候,他父親杜閒在山東兗州任司馬,他曾借省親之機去山東各處遊歷,這首詩就是那個時期寫的。我們讀杜甫“安史之亂”後的詩作,往往會覺得他是個沉鬱寡歡的老人;可是,讀這一首感覺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氣都將使你感奮不已。

分兩步:先通過解題使學生達到整體感知;後逐句詮釋。

整體感知。問:詩題叫《望嶽》,可見作者並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為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岱宗”兩句是遠望;“造化”兩句是近望;“蕩胸”兩句是細望;“會當”兩句是極望。)按:這是仇兆鰲的説法,“極望”一語,學生不易理解,無妨改為“俯視”。

逐句詮釋(按:此詩非律詩,不可使用“頷聯”“頸聯”等名稱)

“岱宗”兩句。問:“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麼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麼不同?(加“夫”則驚奇、讚歎之情更明明,也更強烈。)泰山之北為故齊地,之南為故魯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無論從北或是從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詩人這樣寫有什麼用意?(形容泰山極高極遠。)

“造化”兩句。問:“神秀”,指英靈之氣,這是古人的説法。試聯繫前面一句説説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遠,是天地間英靈之氣聚集的結果。)“陰陽”一句又是什麼意思呢?(據註釋作答,再補充説明:山前為陽,日光先臨,故易曉;山後為陰,日光不到,故易昏。)這是形容泰山高與天齊。

“蕩胸”兩句。大意已見註釋。問:這兩句寫詩人望嶽所見,試作具體描述(泰山中天門以上時有云團浮現,或高或低,故謂之“層雲”;鳥亦時常出沒于山谷間,須睜大眼細望才能見。)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嚮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兩句。

“會當”兩句。絕頂,極頂,指玉皇頂。問:詩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卻能“一覽(全都看到)眾山小”,這説明了什麼?(這是詩人神遊玉皇頂之所見,故謂之虛景。)

杜甫一生極為坎坷,特別是在安史之亂髮生以後,他四方飄泊,居無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後三年裏竟至以舟為家,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寫於這動盪不安的生活之中。讀過這首詩後,你對杜甫有怎樣的認識?能找到他取得如此偉大成就的原因麼?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途中叛軍俘獲,帶到長安。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春望》寫於次年三月。

詩的前四句寫都城敗象,飽含感歎;後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沉着藴藉,真摯自然。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悽然。司馬光説“‘山河在’,明無餘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温公續詩話》)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抒感,寄情於物,託感於景。為全詩創造了氣氛。此聯對仗工巧,圓熟自然,詩意翻跌。“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國破”的頹垣殘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對舉,對照強烈。“國破”之下繼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後綴以“草木深”則敍荒蕪之狀,先後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極贊此聯説:“對偶未嘗不精,而縱橫變幻,盡越陳規,濃濃淡淡,動奪天巧。”《唐音癸籤》卷九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一般解釋是,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墮淚驚心。另一種解釋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也驚心。兩説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於物,正見好詩含藴之豐富。

詩的前四句,都統在“望”字中。詩人俯仰瞻視,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視野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在景與情的變化中,彷彿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後半部分——想望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安史叛亂以來,“烽火苦教多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仍連續不斷。多麼盼望家中親人的消息,這時的一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啊!“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急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慼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於極無聊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髮,幾不勝簪。“白髮”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歎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遊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鏗鏘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餘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而不衰。

2、有人認為老婦的話不是一口氣説出來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問出來的。試據此想象吏與婦對話的情景。

1、學習通過敍述故事、刻畫人物反映社會現實、表達思想感情的寫作方法。

3、認識戰亂給人民帶來的嚴重災難,體會自然風光、名勝佳處各具獨特美景。

?石壕吏》這首敍事詩,敍述官吏夤夜捉人,老婦啼訴語言和她的被捉,表現出老婦一家的悲慘遭遇,反映了安史之亂給人民造成的嚴重災難,體現了詩人對苦難人民的深刻同情

差吏夤夜捉人的兇殘,老婦形象的悽苦,她家遭遇的悲慘,詩篇社會意義的深刻,詩人對苦難人民的同情。

1、由教學過的讚美古代巾幗英雄的《木蘭詩》,引出將教學的反映戰亂中人民苦難的《石壕吏》(板書詩題)。

這首詩創作於唐肅宗乾元年(759)。當時唐軍60萬在鄴城被叛軍打敗,127;唐王朝為了補充兵力,便在四處大肆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亂爆發以後,曾被叛軍俘虜,夾在難民當中奔走,和人民一起負荷着時代的痛苦,思想感情和人民貼得更緊。這一年,他從華州往洛陽探視,在返回華州途中親見差吏將老人、少年、結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統統抓去當兵,心情沉痛激憤,就創作出了《三吏》、《三別》。這組詩篇鏡子般地反映了當時的戰亂社會現實,《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3、要求學生參看註釋,理解詞義、句意、全詩大意。

“暮投石壕村”,由詩人投宿地點,點明故事發生的地點,表明詩人目擊耳聞了故事的始末(板書:目擊耳聞)。

“有吏夜捉人”是詩篇的關鍵句。是“捉人”,而不是“徵兵”、“招兵”,已經表明差吏強抓老百姓當兵;前面又加上一個“夜”字,更表明差吏時常抓人,以致白天難以抓到,就趁夜深人睡來搞突然襲擊,兇狠殘酷。這一句揭開了故事的序幕,故事也循此而展開(板書:兇殘夜捉揭開故事序幕)。

“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表明差吏夜間抓人,連老翁也一樣抓走,已經屢見不鮮;所以老翁夜間一聞捶門聲音,就顧不得年邁體衰、腿腳不靈,趕緊爬牆逃走,而由老婦出門應付。這深刻地揭示出戰禍連綿、差吏殘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寧的.情景,揭示了老婦一家悲慘遭遇的社會環境。

①第2段兩句詩的用詞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體現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127;在這兩段中起着什麼作用?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一“怒”,一“苦”,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兩個“一何”,加強了感情色彩:既表現出“吏呼”咆哮如雷,“婦啼”悲傷悽苦,又體現了詩人強烈憎惡差吏、深刻同情老婦的感情。這兩句詩統領着第3127;段老婦苦啼申訴的記敍(板書:苦啼申訴)。課本編者把這兩句詩獨立成段,也是意在強調吏之怒、婦啼之苦和統領後文的作用。

②第3段只是敍述了老婦的苦啼申訴。127;差吏是在一直靜聽老婦的苦啼申訴而沒有怒呼咆哮嗎?這是一種什麼寫法

差吏決不是一直靜聽老婦的苦啼申訴而沒有怒呼咆哮。這裏是實寫老婦的苦啼申訴,虛寫差吏的怒呼咆哮,以實現虛,在老婦苦啼申訴的幾層意思之間暗含着差吏的怒呼咆哮。

③老婦的苦啼申訴包含幾層意思?從中體現着什麼樣的進程?

老婦的苦啼申訴包含三層意思,從中體現着老婦不斷苦啼申訴,差吏不斷怒呼咆哮的進程。

“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表明老婦的三個兒子都上了戰場,兩個兒子已經戰死,她家已為那場戰爭作出巨大犧牲,論理論情都不應再到她家捉人了。“且偷生”,表明“存者”也生命毫無保障,更無生趣;“長已矣”,表露了對死去親人的無限哀思。老婦沉痛地申訴這些,意在喚起差吏的惻隱之心,高抬貴手。但是差吏不為所動,繼續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婦進一步的苦啼申訴。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表明老婦家中只有個吃奶的小孫子一個孤兒,和因乳孫而未去的衣服破爛的一個寡媳,家庭情況倍極悽慘(板書:家庭悽慘)。老婦申訴這些,意在喚起差吏的憐憫之情,網開一面。但是兇狠差吏仍然不為所動,繼續怒呼,逼着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婦説出下面的話。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表現出老婦為了避免年邁丈夫、乳孫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而出,自請應役了(板書:被逼自請應役)。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從寡媳低微悲苦的哭泣聲,暗示出老婦已被捉走(板書:老婦被捉)。“夜久”,反映出差吏不滿足於捉走老婦,百般威逼,老婦再三啼請自己應役的漫長過程,“如聞”,表現出詩人一直在關切傾聽幕慘劇的發展,徹夜未能入睡。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呼應開篇的“暮投”,一個“獨”字,表明昨暮投宿,老翁老婦雙雙接待,今晨登程,只有老翁一個相送,老婦已被去承擔那根本不應由她承擔的徭役了。相送者、被送者的悽慘心情都無法表述。言簡意深,悽情綿綿無盡(板書:慘別老翁悽情綿綿無盡)。

詩人怎親以目擊耳聞者的身份寫出這首詩?產生着什麼樣的藝術效果?

開篇句“暮投石壕村”,為以目擊耳聞者身份敍述故事作好了鋪墊;結尾段“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表明一直在關切傾聽故事的發展:表明了詩人確是故事的目擊耳聞者。除中間主體部分用兩個“一何”表達憎惡差吏、同情老婦的強烈感情以外,通篇都只是平實地敍述故事情節、人物語言,再沒有什麼議論抒情的詩句。通過故事情節、人物語言,展現出老婦一家的悲慘遭遇,塑造出老婦的悽苦形象,控訴了官府捉人的兇狠殘酷,反映了黑暗滲淡的戰亂現實,表現了對苦難人民的深刻同情(板書:反映戰亂現實同情苦難人民)。

杜甫在25歲的時候,他父親杜閒在山東兗州任司馬,他曾借省親之機去山東各處遊歷,這首詩就是那個時期寫的。我們讀杜甫“安史之亂”後的詩作,往往會覺得他是個沉鬱寡歡的老人;可是,讀這一首感覺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氣都將使你感奮不已。

分兩步:先通過解題使學生達到整體感知;後逐句詮釋。

整體感知。問:詩題叫《望嶽》,可見作者並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為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岱宗”兩句是遠望;“造化”兩句是近望;“蕩胸”兩句是細望;“會當”兩句是極望。)按:這是仇兆鰲的説法,“極望”一語,學生不易理解,無妨改為“俯視”。

逐句詮釋(按:此詩非律詩,不可使用“頷聯”“頸聯”等名稱)

“岱宗”兩句。問:“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麼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麼不同?(加“夫”則驚奇、讚歎之情更明明,也更強烈。)泰山之北為故齊地,之南為故魯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無論從北或是從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詩人這樣寫有什麼用意?(形容泰山極高極遠。)

“造化”兩句。問:“神秀”,指英靈之氣,這是古人的説法。試聯繫前面一句説説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遠,是天地間英靈之氣聚集的結果。)“陰陽”一句又是什麼意思呢?(據註釋作答,再補充説明:山前為陽,日光先臨,故易曉;山後為陰,日光不到,故易昏。)這是形容泰山高與天齊。

“蕩胸”兩句。大意已見註釋。問:這兩句寫詩人望嶽所見,試作具體描述(泰山中天門以上時有云團浮現,或高或低,故謂之“層雲”;鳥亦時常出沒于山谷間,須睜大眼細望才能見。)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嚮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兩句。

“會當”兩句。絕頂,極頂,指玉皇頂。問:詩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卻能“一覽(全都看到)眾山小”,這説明了什麼?(這是詩人神遊玉皇頂之所見,故謂之虛景。)

杜甫一生極為坎坷,特別是在安史之亂髮生以後,他四方飄泊,居無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後三年裏竟至以舟為家,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寫於這動盪不安的生活之中。讀過這首詩後,你對杜甫有怎樣的認識?能找到他取得如此偉大成就的原因麼?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途中叛軍俘獲,帶到長安。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春望》寫於次年三月。

詩的前四句寫都城敗象,飽含感歎;後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沉着藴藉,真摯自然。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悽然。司馬光説“‘山河在’,明無餘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温公續詩話》)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抒感,寄情於物,託感於景。為全詩創造了氣氛。此聯對仗工巧,圓熟自然,詩意翻跌。“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國破”的頹垣殘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對舉,對照強烈。“國破”之下繼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後綴以“草木深”則敍荒蕪之狀,先後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極贊此聯説:“對偶未嘗不精,而縱橫變幻,盡越陳規,濃濃淡淡,動奪天巧。”《唐音癸籤》卷九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一般解釋是,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墮淚驚心。另一種解釋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也驚心。兩説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於物,正見好詩含藴之豐富。

詩的前四句,都統在“望”字中。詩人俯仰瞻視,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視野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在景與情的變化中,彷彿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後半部分——想望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安史叛亂以來,“烽火苦教多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仍連續不斷。多麼盼望家中親人的消息,這時的一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啊!“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急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慼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於極無聊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髮,幾不勝簪。“白髮”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歎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遊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鏗鏘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餘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而不衰。

2、有人認為老婦的話不是一口氣説出來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問出來的。試據此想象吏與婦對話的情景。

教學後記:學生對詩人生平的瞭解,對融情於景的表現手法理解較好。能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

第6篇

詩歌教學重在引導學生體味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和韻律美。在緩歌慢唱、密詠恬吟中感悟作者通過外在的客觀物象所表達出來的內在的思想情感,欣賞他們為創設美好意境、抒發內心哀樂所運用的高度凝鍊的語言,把握詩的用韻、節拍、停頓,聲調的輕重緩急,字音的響沉強弱,語流的疾徐曲折,從而濡染心靈,陶冶性情,培養文學趣味。誦讀是教學詩歌的一種很好的方法。那種善於傾注強烈感情的誦讀既能讓我們體會“無地-沙鷗”的淒涼落魄;又能使我們回味蘇軾李白的豪放不羈……

八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維的能力,他們的知識儲備,生活閲歷都較以前大大改變。因此,在教學這四首詩時,本着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發揮他們的主體能動作用和創新精神的原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過各種形式的誦讀,體會詩中的愛國深情,培養他們品味語言鑑賞詩歌的能力,以期達到提高語文素養的目的。

2.深入理解名句,培養學生品味語言鑑賞詩歌的能力。

3.加強合作學習,養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習慣。

1.理解詩歌內涵,準確把握詩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養學生品味語言鑑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方法和手段:討論交流為主,多媒體教學,配以幻燈片,背景音樂等。

1.反覆誦讀四首詩,結合對詩人身世、寫作背景的'瞭解,準確理解詩中深沉的愛國情感。

舉手發言,列舉中國愛國名人名言或他們的愛國事蹟1例。

3.切入本課,明確目標:學會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深入理解詩歌的思想主題,並學會對名句進行賞析。[幻燈片出示本堂課學習目標]

二、 配樂朗誦,總體感受並進一步理解四首古詩所表達的愛國情懷。

2)學生活動:靜靜地欣賞,並正音正字,正確把握詩句的朗讀節奏,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1)四首詩分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你是怎麼知道的?[投影]

2)學生活動:4人一組,各抒己見,並努力使對方接受。如對方不接受,則應竭力反駁。

提示:可查閲資料瞭解寫作背景、詩人身世,探究詩中意境,體味真情實感。[明確:《春望》抒發詩人觸景傷懷、憂國思家的痛苦心情;《泊秦淮》抒發詩人心中對世風和時局的憂憤;《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表達自己為收復失地、統一祖國而獻身的強烈願望;《過零丁洋》慨歎抗元事業的失敗,表達了寧死不屈的堅強決心。]

2) 教師適時點評,加以引導。[在交流中穿插幻燈投影,介紹背景材料,幫助學生了解寫作背景、詩人身世,正確理解詩歌內涵。]

1) 如果你是詩人,此情此景,此時此刻,你會帶着怎樣的情感分別吟誦這四首詩呢?

①走進那個時代,把自己當作詩人,用詩的語言抒發心聲。

③小組之間開展朗誦比賽,比哪一組朗讀得最有感情,最為流暢。[播放背景音樂]

3) 同學互評,教師點撥,適當進行比較鑑賞。[明確:《春望》(憂傷)、《泊秦淮》(憂憤)、《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悲愴豪壯)、《過零丁洋》(慷慨悲壯、正氣凜然)]

2) 教師小結:詩歌是激情的產物,不是帶着強烈感情的人是朗讀不好詩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讀好詩歌,我們必須做到以下兩點:正確理解詩歌主題,深入體會詩人情感;採取多種朗讀手段,充分調動自身激情。

2.交流、點評。[鼓勵學生大膽説出自己的想法,有創新者,只要合理,都給予肯定。]

本節課通過討論交流我們理解了四首詩的思想內容,學習了有感情地朗讀這四首詩。希望同學們今後多加練習,養成良好的朗讀詩歌的習慣。

2.品味詩歌字裏行間的愛國深情,提高鑑賞古詩的能力。

3.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引發熱愛家園、報效祖國的熱情。

[課前播放張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國心》,營造課堂學習的良好氛圍。]

[音樂停]上節課,同學們飽含深情地朗讀了四首古詩,理解了詩歌的思想主題,並在朗讀中學會了審美,提高了文學欣賞的水平。不知道同學們還能不能背誦這四首古詩?

1.這四首詩都寫於國家危難之時,詩中都藴含了詩人深深的愛國情懷。你認為四首詩最能體現愛國深情的詞或句子分別是什麼?為什麼?

2.自由朗讀,邊讀邊思,並結合有關資料,在書旁寫下自己的想法。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個“深”字寫盡山河破碎,人民離散。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因為感時傷懷,加之久別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對鳥語花香的春景,

不但無心賞玩,反而落淚心驚。“濺”“驚”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動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淚水飛濺,鳥使我的心靈驚悸。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連三月”見戰禍之長。“抵萬金”極言家書難得。足見思家之苦。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苦痛無法排解,搔頭更增哀歎。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個“寒”字,不但讓人想到時值深秋,更在心頭掠過一絲寒意。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詩人指責商女,其實是一種曲筆,真正該汗顏的是座中那些點歌的人。足見詩人對世風和時局的憂憤。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僵卧孤村”四字,寫出了詩人當時的處境:年老久病,無所作為。但“不自哀”則引出詩人對收復失地的強烈願望。

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現實轉入夢境,自然而巧妙,滿腔愛國熱忱化為豪壯的詩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與遺憾!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形象的比喻描寫國家與個人的命運。

惶恐灘頭説惶恐,零丁洋裏歎零丁。----兩個帶有感情色彩的地名來抒寫詩人的憂慮不安,孤苦伶仃。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激勵人心的議論表現出詩人高尚的情操和捨生取義的生死觀。

[鼓勵學生大膽説出自己的見解,有創新者,只要合理,都給予肯定。]

①發揮想象,感受意境。②聯繫實際,體會真情。③品味語言,學會鑑賞。

運用已學知識朗誦並賞析自己課外收集到的愛國詩歌一首。

1.在小組裏有感情地朗讀自己課外收集的愛國詩歌,並請別的同學點評。

2.小組推薦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學推薦課外收集的愛國詩歌,並説出推薦理由。

思考:吟動人詩篇,品詩中深情。古人觸景傷懷,為國憂思,這給了你哪些啟發?

同學們,如今我們的祖國,經濟迅速發展,國家日益強盛,人民團結奮進。在這樣和平安定的年代裏,我們更愛我們的祖國。從現在起,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應該樹立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的遠大理想,勤奮刻苦,踏實進取,努力學習,為振興中華打好堅實的文化基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