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輸》教學反思4篇 反思課堂中的“公輸”教學:優化教學策略

來源:巧巧簡歷站 1.8W

《公輸》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技術文獻,涵蓋了各種各樣的機械與工程知識。然而,由於其語言複雜難懂,一直以來都是教學中的難點之一。本文將對《公輸》的教學進行反思,探索如何更好地傳授這一重要文獻。

《公輸》教學反思4篇 反思課堂中的“公輸”教學:優化教學策略

第1篇

昨天上了一節“公輸”,可以説很有收穫。 《公輸》是篇文言文,講述的是春秋時期,楚國憑藉公輸盤製造的器械,已經接連攻克了好幾個國家,這次,楚國準備攻打弱小的宋國。在這個情況下,墨子連夜兼程趕到郢,準備説服公輸。

因為是文言文,學生理解起來有一點難度,所以我先把事件背景介紹一下,讓學生能有大概的瞭解,引起學習興趣。

文言文的教學一般都是讀課文、然後翻譯,再理解,學生學習一般都很被動。為了讓他們有更多興趣,我改變了方法。在初讀了課文之後,我讓學生用課文裏面的話回答:“事件的起因是什麼?”“哪裏可以看出事件刻不容緩,墨子不辭辛勞?”“墨子和公輸爭辯的結果是什麼?”簡單的三個問題,把這篇文章的起因和結果一筆帶過,然後重點關注中間辯論的過程。我讓學生分四人小組討論學習,分析這兩個人説話的語氣、神態,以及這樣説話的背景。這樣可以讓在自主合作中,把文言文翻譯的問題解決了,同時還在討論的過程中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徵以及故事背景,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學生學得也很開心。

在這節課中,也出現一些小問題。學生在討論的時候,關注更多的是讀,一遍又一遍的排練,很少有去仔細鑽研的習慣。對於關鍵問題的把握也稍顯薄弱。這應該是平時沒有做過這方面訓練的原因,所以以後還要再加強。

《公輸》教學反思4篇 反思課堂中的“公輸”教學:優化教學策略 第2張

第2篇

教學《公輸》這一課時,我出了很多錯,除了課堂上的意外生成,這和我備課不充分有很大關係。

一、我自己覺得對這篇課文很熟悉,所以備課時沒有再通讀一遍,只是注重創設一些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的題目。這樣導致自己範讀課文時,錯了好幾個字:把“侮臣者”的“侮”讀成了一聲,雖然我知道讀三聲,但由於以前的習慣,又沒在課本上注音;把“糠糟”讀成了“糟糠”;把“宋無長(zhàng)木”讀成了“宋無長(cháng)木”,因為在我印象中,“長木”的解釋為高大的樹木。看着學生一個個給我指出這些錯誤,我估計我的臉都羞紅了。學生們肯定會得意地説,還給我們範讀?還不如我們讀的好呢。

二、在導入新課之初,我就給學生們介紹了諸子百家,介紹了墨子的“兼愛”“非攻”思想及寫作背景,但我發現學生聽的不專注,估計是對這些知識很陌生。雖然在七年級的歷史課上學過,但恐怕早忘了,尤其是一些差生。疏通完課文大意後,學生對人物形象也有了大致瞭解,所以我覺得這個時候再介紹背景及人物思想,比開始學生頭腦中還沒有印象的時候要好。

三、疏通文意階段,有個學生給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就是墨子説服楚王這一部分,運用了對比和比喻,初見楚王時的順序是:文軒與敝輿,錦繡與短褐,樑肉與糠糟。再次回答時的順序卻變成了文軒與敝輿,粱肉與糠糟,錦繡與短褐。為什麼不按一一對應的順序呢?

這一問把我也問住了,我還從來沒考慮過這個問題。我想了想説,墨子再次回答是按照由大到小的順序,因為要涉及到國土面積、湖泊、樹木,這三類中,車子最大,湖泊的水產品對應食物,所以要按這個順序寫。而初見楚王時可能沒考慮那麼多吧,古人寫文章也不一定那麼講究。

説真的,這樣回答我自己也不太滿意,可我也不明白墨子為什麼不按一一對應的順序。

想想這節課真是的,出了不少錯不説,連問題也回答不好。不過也有一點收穫,那就是學生表現的很興奮,活躍,回答問題特別積極,大概是看老師出錯感到高興吧。可找到自信了。看來以後在教學中適當露些破綻也不失為調動學生積極性的一種方法。

第3篇

1、興趣在合作中提高,能力在合作中成長:蘇霍姆林斯説過:“孩子的素質和天資只有當他們每天都有時間從事自己喜歡的勞動時才能得到發揮。”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積極互動,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情感態度、培養能力的關係,也是在強調“喜歡”“興趣”的作用。《公輸》教學活動中,教師幾次都較好地抓住了“一閃即逝”的機會,洞察到學生的興趣,適時點拔,推波助瀾,掀起了學生的精神潮湧。而這一連串的活動的根本動力,在於對“合作”環節的藝術把握;學生的思想火花因合作而產生,綜合實踐活動又因合作而展開,因合作而發展。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強合作,加深體會,語文素養得到綜合提高。

2、資源在學生中發現,自主在活動中昇華:學生也是教育資源,而且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學生的認識基礎、情感體驗,都是重要資源,極為珍貴。從一定意義上講,離開學生資源教育教學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公輸》教學實踐活動中,學生要求表演讀的心願,要求用現代漢語表演的感歎,正是把教學活動推向深入的因素。而學生在合作活動中互相爭論、互相幫助、取長補短的過程,又正是互相學習,共同提高的過程。這時,老師的角色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者而是“媒人”,是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材聯繫的橋樑。對學生的“天真”的'想法,“幼稚”的舉止,老師所能做到的最重要的就是不去傷害他們,並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去,這才是學生的完全意義上的“自立”。《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應儘可能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而需求。”充分利用好學生這一富有朝氣的資源是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的重要保證。

合作,意味着一種開放的心態,進取的意識、成長的渴望。合作學習是一項人際互動過程,是基於學生需要展開的。教師最需要的即是發現這種需要,點燃希望之火,並用合作的方法,使之向更高的需要發展

第4篇

?公輸》選自《墨子·非攻》,是《墨子》中最有文采和文學趣味的一篇。課文記述了墨子制止楚國攻宋的故事,詳細敍述了墨子同公輸盤、楚王作鬥爭的經過。墨子不僅以“非攻”的主張説服了對方,而且以實際的守禦力量制服了對方,終於迫使楚王取消了這次侵略行動。我讓學生説一説戰國時期的局面,並聯繫上個單元中的《唐雎不辱使命》導入這樣可以實現新舊知識的聯繫,同時也作了兩單元之間的過渡。我把讀課文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學生至少讀了三遍。前兩遍着重讀得字音正確,後一遍着重於理解。另外,我還進行了範讀和領讀。通過這些朗讀,為學習理解課文打下了基礎。

引導學生翻譯了課文開頭到“公輸班不説。”一段話。我沒有直接翻譯,而是讓學生充分準備的情況下在小組內自主翻譯。讀一句話,我指名學生翻譯,然後我再作補充。課堂上儘量想辦法讓生互動起來,實現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心靈對話。如果做不到這樣,也要取其次:多提問,多引導,讓學生唱主角。這樣就會避免教師在台上辛苦地聽,學生在下面心不在焉地聽的尷尬局面,同時也可以打破沉悶的課堂氣氛。

教學本文,重在引導學生品味墨子的勸説技巧,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張,認識非正義戰爭的罪惡,儘自己所能為和平作貢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