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心得體會3篇 "智慧歲月:人生醍醐,心境共勉"

來源:巧巧簡歷站 1.36W

生命是一段寶貴的旅程,每個人都在不斷經歷着成長、挑戰和悲喜交織的經歷。本文將帶您走進生命的奧祕,分享個人的心得體會。通過深入剖析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我們希望能夠給予讀者啟發和思考,引導他們更好地理解和珍惜生命的每一刻。

生命心得體會3篇

第1篇

這部作品無疑是米蘭·昆德拉的代表作之一,語言簡潔又不失絢麗,形式單純又富有條理,主題卻含混、多義又極為尖鋭。正如文藝批評家弗朗索瓦·裏卡爾在《撒坦的視角》中所寫:“讀他的作品,對於我們的精神來説是一種萬劫不復的挑戰。它的顛覆是簡單、柔和隱伏、卻又徹底、毫無餘地。”對於這一作品,只好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輕與重一向是一組神祕而模糊的對立,巴門尼德認為輕者為正,重者為負。拋開這一認識的正誤不説,輕與重的確值得我們探討。沙子附着在大地上,它是土壤,漂浮在空中就是塵埃。人之所以能夠在地球上繁衍,重力功不可沒。我們離大地越近,越能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如果完全沒有負擔,我們是否就如同作者所想,只是半真的飄着,毫無意義?主人公托馬斯周旋於情人與愛人之間,他既想要愛情,又不想要責任。他試圖完全自由地飄蕩,又最終不得不接受現實,墜落地面與愛人特蕾莎了此餘生。人不可能沒有任何負擔,想要達到莊子那般無所恃的境界,豈非痴人説夢?為功名,為善念,為情義,為信仰。入世忍得了負擔,出世方了無遺憾。

然而這部作品的核心並不止於此,作者通過論證輕與重,進一步反思人性。二戰的背景下,蘇聯入侵捷克,托馬斯、薩比娜等人竭力抵抗着其影響。他們反對的不是社會主義,而是社會主義帶來的“媚俗”。這也體現了作者的態度,他無意反對哪種政治,他反作文對的是政治中對人性的捆綁,反對有政治帶來的在大眾中的高度符號化、模式化的情感反應。疾苦不是覺得痛苦,而是覺得應該哭;笑不是因為覺得幸福,而是覺得應該笑。這種遮蔽扭曲了人的真實情感,壓抑了人性。而托馬斯最終返回鄉下,他的情人薩比娜迷茫離開,都與反對媚俗有一定關聯,都對大眾忽視人性產生深深的懷疑與失望。

在全書的最後一節《卡列寧的微笑》中,托馬斯與愛人特蕾莎來到鄉下生活,從表面看這是一種牧歌生活,即田園生活,建立在和諧基礎上的生活。但我覺得這種生活背後卻隱含着毀滅。看似矛盾,實則不然。就如媚俗,儘管作者蔑視它,但作者同樣承認媚俗總是人類社會境況中的組成部分。特蕾莎雖然追求着牧歌式的生活,但作為愛情中弱勢的一方,她往往無能為力,只能一步步地對托馬斯誘導,使他變弱,方式便是自我墮落,通過自我毀滅來控制托馬斯。在鄉下的幸福生活中,憂慮卻揮之不去,而他們的狗卡列寧的死亡使最後一張節籠罩上一層愁霧。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托馬斯與特蕾莎的退隱與卡列寧的死去,便是毀滅降臨的開始。

這部作品的晦澀與深奧,令人難以捉摸清楚。絢麗與死寂並存,徹底的諷刺貫穿全文。弗蘭索瓦·裏卡爾曾評價昆德拉“是毀滅的作者也是牧歌的作者”。而我想説,這位偉大的捷克作家,是生活詩人也是儈子手。他以槍炮與玫瑰,這部不朽的作品,巡邏於文學世界。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米蘭昆德拉的代表作,它以生命輕重二元論來觀察世界,審視靈魂,詮釋生命真諦,它也是一部意象繁複的書,裝載了多種涵義:被政治化了的社會內涵的揭示、人性考察以及個人命運在特定歷史與政治語境下的呈現等。最沉重的負擔壓迫着我們,讓我們屈服於它,把我們壓到地上。於是,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相反,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

讀完此書,感覺它就像一株枝繁葉茂的大樹,從樹根到枝幹,層層剝離後,才逐漸體會到作者在竭力想告訴我們,生命中所謂沒有重量的輕鬆和自由,有時是讓人無發忍受或無法承受的,甚至是毫無意義的。當我們的生命中無人打擾沒有責任的重壓和生活中的各種煩惱,甚至沒有與親朋好友之間的摩擦爭吵時,那份輕,反而是我們任何一個人都無法承受的。因為那些讓我們時時煩惱和痛苦的事情實際上組成了我們許多時候尋找不到意義的生命。是它們填補了我們的人生,也正是它們,賦予我們最基本的生活意義。

在生命的長河裏,每個人都離不開“輕”。“輕”是人留戀的終極原因,比如:親情,愛情,友情,音樂,欣賞大自然,藝術創作等這些對生命本身的享受。太輕的重量,我們反而覺得它沉重的像巨石,壓在我們渴望輕鬆、嚮往自由的靈魂上。倘若,我們的生命中沒有了這些瑣碎的“輕”,那麼,我們就不會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生命的意義,活着的意義。有時候,那些看似很輕的東西,也會是生命中承受不住的情。正因如此,我們的生命才會那麼的多姿多彩。

每個人亦離不開“重”。“重”能給人帶來充實,在“重”的圈子裏,人們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能從其中感到心靈充實的幸福,人們在人的本質力量化過程中發現自己,肯定自己,為自己自豪。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過這樣深刻的體驗,比如:當我們站在領獎台上,我們心中洋溢着喜悦之情,我們會通過“獎牌”看到我們的本質力量,體會到被眾人肯定後那種精神上無限的幸福。所以“重”在我們人生中是不可缺少的。

人生除了“輕”與“重”外,還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也可稱為“沉重的輕”。所謂“沉重的輕”,是指人在無所事事的情況下,感到無聊、空虛、寂寞、孤獨等難以承受的感緒和糾纏在精神之中解不開的死結而引起的否定性的痛苦的感受。生命中的“重”與“輕”是一種辯證統一的關係,時時刻刻都存在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

那麼我們究竟選擇什麼?是重還是輕?這值得每個人思考。

人生應一邊趕路,一邊觀花。在這快節奏的社會裏,我們應該一邊學習,一邊工作,一邊娛樂。學會有選擇性的得失,學會如何把握自己、釋放自己。我們的人生需要在同一生活段,完美地把學習工作娛樂結合起來。同時要學會“輕”與“重”的取捨,懂得如何平衡二者的關係。要用強大的內心與自由的靈魂去面對生活中的“輕”與“重”,感悟生命過程中的真諦,追求人生的幸福。

讀它時心情很壓抑,米蘭昆德拉就像張愛玲,筆鋒直指人類最原始的慾望,直接、犀利。可人們卻不得不承認,這些慾望的真實和無德。我想米蘭要説的是:無德為輕,輕讓人們無法負載在生命的軌道上。

人們總是常説生命如此的美好,但是我總是覺得這其實只是人們的一種對於生命的一種渴望,是啊誰又能構説生命是如此的美好呢,我覺得不管什麼都是這樣的,生命也將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對於生命的思考是我們人類永遠不會改變的主體,所以怎麼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不知道,在現實中我們需要承載着太多的東西,作為男人就必須承擔更多的責任這就是命,我相信命運是註定的,但是我不會相信只要在枕頭下面放上一張紙符就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我相信佛的存在,但是我不相信那些在佛祖面前磕兩個響頭佛祖就會保佑你升官發財的,所以説生命實在是有太多的東西需要我們去努力,只有在激流中拼命掙扎才能夠活命,所以説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就是責任,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責任,每個人都必須面對自己的責任,逃避只會使自己變得更加的卻懦,膽怯的自己是沒有辦法在今天這樣的世界中生存下去的,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我們來承擔,需要我們用畢生的精力來完成,最後只有在陽光中才能得到温暖。

生命是用來感受的和體驗的,我們每個人都在這個紛繁的世界中掙扎,在無數的困難中學會了堅強,同時我們學會了包容在這樣的心態中我們得到了最大的快樂,或許逆境中也是一種美麗,在這當中我們得到了洗禮。不管是怎樣的問題還是怎樣的困境我們將勇敢的面對,直視這些問題,在每個人的心中總有那麼一塊淨土,它是那麼的純真與善良,它是人性中最寶貴的東西在這裏沒有欺騙沒有痛苦沒有一切一切的傷害,只有那美麗的海灘蔚藍的天空,我們翱翔於自由的天空中讓風輕揉得掠過臉龐,在這裏無論是什麼都是這樣的美好他是人們的一個夢,為什麼説是夢呢我想往往夢總能讓人看到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或者可以這麼説夢就是我們內心的感應,

承載着生命的重量我們開始了旅程,我們不經要問生命到底有多重,是啊,生命有多重這個問題或許可以用深刻來形容,生命的重量我想不應該用重量來衡量,所以説生命是十分的輕的但正是這種輕卻可以把人壓倒了,為什麼會這樣呢,我想就是應為有太多不必要的東西被我們一起搬上了我們的旅程,有太多的事情在等待着我們去完成不管怎麼説我想在今天這樣的社會中我們要活得有自己的滋味。

生命是什麼呢,我説其實生命就是出生死亡,當我們降臨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是父母賜予我們最初的生命,生命就這樣開始了旅程,從孩童的天真到少年的青澀,從青年的莽撞到中年的穩重,最終我們學會了包容與寬恕。在這個旅程中我們走過平坦的大道也走過崎嶇的山路,在困難面前我們學會了面對,在一個接一個的窘境面前我們漸漸成熟,在責任面前我們能夠從容面對。

這本書開頭就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在全篇中尋找答案,在最終還是把注意力放在了這本書的名字上——“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既然“輕”是生命所不能承受的,那是要選擇“重”麼?真是這樣的麼?

個人理解,小説的主人公特蕾莎是一個生命之重的人物。對愛情的專注和責任、對丈夫的寬容和忍受、對事業的認真和執着、對善惡的愛憎和明斷……,在重壓之下艱難地活着,活得實在。以至在這個沒有美和真愛的人間,最後只能在一條狗的身上找到人間的牧歌、找到真愛。既使在這種情況下,特蕾莎還在懷着內疚的心情檢討自己是否對托馬斯太苛刻?這就是她人生的境界。始終恪守人生的戒尺!與之相反,托馬斯、弗蘭茨、薩比娜則是生命之輕的一類人物。是一些飄浮在半空的人物,沒有任何責任和約束的規範。托馬斯的情人有兩百多,還為此託詞説性與愛毫不相干,其亂性到無以復加的地步,甚至連自己的兒子也不想認;薩比娜也是一個我行我素、隨心所欲的人物,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但“你可以背叛親人、配偶、愛情及祖國,然而當親人、丈夫、愛情和祖國一樣也不剩,還有什麼好背叛的?薩比娜感覺自己周圍一片空虛。這空虛是否就是一切背叛的終級?”“可説到底,薩比娜身上發生過什麼事?什麼也沒發生。……她的悲劇不是因為重,而是在於輕。壓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沉重,是每個人都想擺脱的,然而當失去那份沉重的時候,那生命中的輕,還是我們所能承受的嗎?在生活中,許多時候,我們都是被這些不能承受的輕打敗的。它就像是某種空氣中微弱的粉塵,卻讓我們不經意的吸入到靈魂深處,從而讓我們一生都受到它的影響。

最沉重的負擔壓迫着我們……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相反,當負擔完全缺失,人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

其實,“輕”和“重”在某種環境下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關鍵看我們怎樣選擇。我認為,選擇一個有實質的人生就應該是我們所追求的。每個人的追求不盡相同,所選擇的道路也不盡相同,但只要選擇了你的初衷並付諸了努力,在這個過程中發現自己,提高自己,肯定自己,那麼你的人生就是有實質且精彩無限的。不必要去抱怨你的人生被什麼所累,只需要朝着自己認定的方向,堅定信念的走下去,享受生命的過程,也許當你突然回首時,就會發現,原來我的人生同樣積累了某個領域的很多東西,我的人生色彩同樣斑斕!那麼“輕”與“重”永遠不會成為你的阻礙,也不會出現“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現在讓我們設想一下,如果我們生命的每一秒都無限重複,一切都將以我們經歷過的方式再現,且這種反覆,還將無限重複下去,那麼我們的生活會怎麼樣呢?也許,我這樣描述,過於抽象,那麼把這種“永恆輪迴”放在一個具體的情境中呢?如果14世紀兩個非洲部落之間的戰爭一直被重複?如果法國大革命一直被重複?如果法西斯戰爭被一直重複?那麼現在我們所學的歷史給予我們的感受會不會不同呢?又或者説我們可能不會有歷史,我們一直都是“重複的現在”。永恆輪迴中的歷史,一舉一動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責任重負,這就是尼采説永恆輪迴的想法是最沉重的負擔。而我們現在所瞭解的那些歷史,少了那些血腥的沉重,歷史變成了文字、研討。在輪迴不存在的世界中,一切都被卑鄙的許可與諒解了!

人生恰恰是不存在輪迴的!每個人都走在偶然的道路上,沒有彩排,沒有比對。昆德拉將人生比作一張成不了畫的草圖。如同書中提到的那句德國諺語:一次不算數。一次就是從來沒有。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沒有活過一樣。人們肆意的生活,變得比空氣還輕,隨意的漂浮在空中,脱離了土地與人羣。那麼問題來了,重就真的殘酷,輕就真的美麗嗎?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托馬斯顯然就是這個問題的詢問者。托馬斯是一個外科醫生,他有過一次失敗的婚姻,內心既渴望女人又畏懼女人,所以他為自己制定了一套外遇法則,與不同的情婦做愛卻不同牀共枕,他是一個靈與肉的分離者。昆德拉親切的稱呼他對女性的迷戀為“放蕩型的迷戀”,事實確實如此,托馬斯只是一個獵奇者,在不同的女人之間遊離,他幻想通過性能夠揭示每個女性身上真正到的自我,或者可以説他想用自己的手術刀剖開身體的外衣,追求女性身上難以想象的部分。他認為每個女性身上都有一個有別於其他女人的百萬之一的“我”。只有在性上,才能征服女性身上那百萬分之一的不同。可以説促使托馬斯追逐女性的不是感官享樂,而是征服世界的這一慾念。

但凡事總有例外,歌德曾説:“世界就是一個隱喻”,那麼愛恰由隱喻開始。一個叫特蕾莎的年輕女侍者以一個“隱喻”出現在他的世界裏,隨即佔據了他的“詩化記憶”。他選擇了讓這個“順流而下飄至他牀榻之岸的塗了樹脂的孩子”佔據他牀榻的另一側。但他追求生命之輕的靈肉分離觀,讓特蕾莎經常活在嫉妒之中。

“因為一個人往往從懷疑一個最小的細節開始,最終會懷疑生活本身。”

這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生活之中不乏這樣的例子。

失戀了,或生意失敗了,或失業了……人生陷入灰暗——灰暗的不只是事件本身,而是影響到了整個人生,整個人生陷入的灰暗!彷彿生活忽然間再也沒有任何意義了!

其實,人生有很多面的,這一方面的不如意,不代表你其它方面也不如意。人生是無常的,此刻的不如意,並不代表你之前都是不如意的,你以後也都不如意。

人有時會因一時的失敗,而徹底地否定自己。我也曾在某一個失落的時刻,徹底地懷疑自己的人生,覺得自己的人生相當失敗、徹底失敗!我會想起許多能證明我失敗的例子與狀況,然後去對比別人的成功,對比自己的理想,發現自己一無是處!(我也會寫在日記裏,然後去反省,只是這樣的文字不免帶着許多消極情緒,故不想讓人看到,不會公開上傳,我希望我所傳播的思想都是積極樂觀的。有些問題過於沉重,還是不適宜公開討論的,故還是自己去思考吧。)

反之亦然,你可以因為一時的幸福感,而延伸地感覺到你這一生都是幸福的。當我被生活中的一些人,一些事情所感動的時候,靜下心來,我總是想起許多美好的時光,覺得自己不只是在那一刻是幸福的,我的整個人生都是幸福的!因此,也就有了我之前的那篇《我,幸福無以復加!——感謝在我生命中遇到的每一個人,在我身上發生的每一件事!》,及後面的幾篇有關於幸福的文章。

人,不免有時會誇大自己的痛苦或快樂,我只是希望大家把快樂誇大,把痛苦縮小。誇大痛苦的時候少一些,誇得小一些,最好是能把痛苦縮小或消除,就像瑜珈中提到的,忘卻痛苦,痛苦就不存在;而誇大快樂的時候多一些,誇得大一些。

人與人之間,也常因為一點小矛盾而引發爭吵,然後引出許多事情來,不斷升級,到了最後不歡而散,甚至反目成仇互相攻擊。

當你因為某件事而懷疑人生的時候,跳出來,認真想想,其實你所懷疑的只是一件小事而已,一個暫時的狀態而已!

當你因為某件事而懷疑別人對你的看法及情感時,跳出來,認真想想,其實你所懷疑的只是一個小誤會,一點小矛盾而已!

有時我們要利用“無限擴大的思想”,讓快樂幸福灑滿整個人生,整個世界;有時則要去限制,讓痛苦只是此痛苦,矛盾只是此矛盾,而不要再延伸!

生命心得體會3篇

第2篇

在哲學裏面,輕與重是辯證統一的,缺一不可,也就是説沒有重便沒有輕。同樣的,把輕與重的問題放到生命之中,也必然是輕重相連。

在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他將人們輕鬆、美好的一面稱為“輕”,將困難、煎熬稱為“重”,所有的人都在追逐所謂的輕,逃避重。他作了一個假設,如果永恆輪迴是最沉重的負擔,那麼,生命的沉重卻可以在生命的全部燦爛輕盈之中得以展現;但是,難道沉重就是殘酷,輕鬆就是美麗嗎?

如果一個人完全沒有負擔,比大氣還輕,他將會變得似真非真、完全自由卻毫無意義。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我們是選擇沉重還是輕鬆呢?這是米蘭·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作出的思考。

?叩問存在》是一本解讀米蘭·昆德拉的書,而“叩問存在”便是其中解讀《生命中不能是承受之輕》的標題,但看過整本書,會感覺到一種對生命、對存在最深層次的敬意,這四個字也同樣是米蘭·昆德拉在小説中不斷追尋的真理所在。

他通過對人性的分析,對生命的思考,一直在與“神”對話。這其中最直接的一個問題,為什麼要寫小説?他引用了猶太人的一句諺語“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這笑容裏包含的是對人類智慧的肯定。於是,這思考的內容便是小説中的深沉意義。

思考是人類最重要的技能,這思考的結果,用昆德拉的話説,“小説藝術就是上帝笑聲的迴響。”《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就是一本叩問存在的書。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到底是為了什麼呢?很多人根本來不及思考這個問題,就離開了人世。而有的人,明明有大把的時間,卻在為了那些不存在的“輕”,消耗了自己珍貴的光陰。於是我們回過頭來想想,我們在追逐的到底是什麼,追逐這些到底有沒有意義。

可是,所謂的“意義”又是一個太過於抽象的詞語,什麼樣的人生才能被稱之為有意義呢?在昆德拉的眼裏,人類所有的行為,都不過是一個追逐“輕”,逃避“重”的過程,甚至有的人為了“輕”不擇手段,但到頭來發現,其實“輕”不過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而“重”卻一直在身邊;而另一邊,有些人不去逃避現實的苦難,而是笑着迎接它,反而苦難變得不再那麼沉重。

正如昆德拉在他的另一部小説《不朽》中寫的,人生所不能承受的,不是存在,而是作為自我偶的存在。存在這個概念太大了,作為個人,我們沒辦法去感知這個世間的一切,我們能做到的,僅僅是感知自我。

但就算是這樣,這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生活,就是在這個塵世中帶着痛苦的自我。”或許很多人都不會同意這句話,我也不能完全認可,這觀點太悲觀了。

如果直接就肯定了這世間沒有所謂的幸福,那我們所有追求幸福的行為就變得毫無意義了,誇大一點説,我們活着就沒有意義了。

但可悲的是,我們不能選擇是否來到這個世界上,而且不能選擇的還有,我們一出生就必然帶着希望。每一個剛出生的孩子都是應該得到祝福的,生活或許是痛苦的,但存在就是幸福。

我們也經常會去思考,既然我認可幸福僅僅是內心的一種感覺的話,難道這種感覺跟外界毫無關係嗎?這與阿q精神是不是類似呢?

我們窮盡一生都在追求幸福,一生都在試着擺脱沉重。如果沒有了幸福,毫無疑問,這對我們人類來説,一定是個毀滅性的打擊。

“在那永劫迴歸的世界裏,無法承認的責任重荷,沉沉壓着我們的每一個行動……如果永劫迴歸是最沉重的負擔,那麼我們的生活就能以其全部輝煌的輕鬆,來與之抗衡。”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一書的開篇,作者就將我們引入了一個“輕”的世界,一個沒有存在感的痛苦的空間。在一次沒有任何意義的人生旅行中,我們不斷妄圖證明自己的存在,不斷希望得到肯定,不斷追求着身心的釋放,故事便在這種徘徊掙扎中拉開序幕。

曾經也寫過關於生命重量的文章,但從未有過讀完此書後如此深刻的感受。靈與肉,媚俗與反媚俗,現實與反抗,這是昆德拉筆下的輕重世界。眾多現實的無奈掩蓋了華麗的辭藻,行文流淌間流露出生命的抉擇。正是這樣一種文筆,才在我的心中湧起了波瀾,久久不能平靜。不同於其他作品,昆德拉筆下的輕重世界直指現代社會人類生存的困境——以怎樣的方式存在?通覽整本小説,都找不到一個明確地答案來解答這個問題,只能用個人的一生來回答。托馬斯,特蕾莎,薩賓娜以及弗蘭茨都只是以不同方式存在的個體,在無法重演的過去和無法預定的未來,只能在黑暗中摸索着前進,去尋找屬於自己的價值光亮。

在這個故事中,四個人物各自的媚俗與反媚俗遊戲貫穿始終。主人翁托馬斯拒絕媚俗,然而他卻生活在媚俗之中,無法也不能逃脱。在六個偶然事件的推動下,他選擇了“非如此不可”,也找到了那個可以與他睡覺生活的女人。婚後的他不能剋制自己去欣賞別的女人,他在愛情上是忠貞的,在行為上卻是放蕩的。打着性與愛是可以分開的旗號掩飾自己生活在媚俗之中的事實。他因為特蕾莎而變得沉重,在經歷了愛人離開後短暫的輕浮後,卻又因思念而變得更加沉痛。特蕾莎,一個具有獨特而又温柔的女子,一向追求靈與肉的合一,但也被迫相信二者的雙重性,最後她的肉體也背叛了她的靈魂。弗蘭茲愛薩賓娜愛到瘋狂,但他們確實不同的兩類人,太多的不一樣註定他們不能在一起。他追求刺激,最終也死於刺激。如果是背叛和追求刺激就是反媚俗,那麼薩賓娜就是個脱離媚俗而獨特的存在。從某種層面上來説她才是故事的主角,當特蕾莎,托馬斯,弗蘭茨,瑪麗克洛德,政治家,革命者,都在不斷追求着生命之“重”的過程中時,她卻用背叛,朝着相反的方向走去。在背叛中,她不斷拋棄自我,變換角色,將生命之“重”的意義拋在腦後。在不斷的背叛後,最終發現她得到的只是一場虛空,是“一切背叛的終極”。她一直朝着相反的方向走着,最終在一片寂寞和恐懼中走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這個世界存在的基礎恰恰是輪迴的不存在,生活無法預演,我們既不能把它與我們以前的生活相比較,也無法使他完美之後再來度過,生命之流只能在偶然性的大地上氾濫,人們肆意的生活,獲得了漂浮在半空中的快感,可是,“重”就真的悲慘,“輕”就真的美麗嗎?

每個人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當人們厭惡自己身上的種種負擔、責任,而深感沉重時,總是嚮往着如果沒有這些重負,生活該是多麼輕鬆快樂、逍遙自在。可是當這些真正消失的瞬間,卻又往往無所是從,不知如何是好。感覺自己輕如鴻毛,沒有約束,但也沒有歸宿。人生為何如此無奈,想擺脱種種生活之“重”的困擾,但又不能承受擺脱困擾後的失重之“輕”,在這個永劫迴歸的生命中重複,再重複。

回望自身,我們也可以看到自己生命中那輕重交織的印痕。有時候會會被瑣碎的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來,就會一味地想要逃脱,什麼都不做。但當我真正放下手中的一切得到了“輕”時,卻又沉痛不已。滿腦子都是忙不完的工作,和做不完的功課。這種感覺就像是一個貪玩的孩子,作業還沒有做完就去玩耍了,其實他的內心比坐在那裏完成作業還要痛苦,揹着揹包玩耍,怎麼會放輕鬆呢?所以,當我意識到自己的頹廢時,我選擇了繼續回到繁忙而又緊張的生活中,雖然這種日子過得有些累、略帶疲倦,但是也特別充實。這也許就是痛並快樂着的道理吧。我們的“向上精神”本源於愚昧,我們的“進取心”來自無知,而盲目的進取心又至少給了人生一個“重量”的感覺,使人生似乎有了叫做“意義”和“滿足”的東西。而人生也正是因為有了這兩樣很難得到的東西而變得有價值與趣味。

也曾問過自己,如果時光倒流到某一刻,我會不會重新選擇?會不會重新考慮是否要忍受着生命之“重”而不是追尋一時的“輕”。也許在那一刻我會做出了另一種選擇。如同主人翁托馬斯所説,如果人又兩條生命,那麼他可以選擇一條生命去愛特蕾莎,而另一條不去愛特蕾莎,然後確定哪樣的生活才能讓他更快樂。然而人生註定是一條一往無前的道路,當我踏上征程時,就沒有後悔的餘地了,無論走什麼路都是一種抉擇、一種考驗。在選擇了a之後,就無法選擇b,這是人生遊戲的規則,一個誰也不能擺脱的規則。就像朱德庸説過“幸福分成兩種,一種是看的見的幸福,一種是看不見的幸福,前者是物質的感觀,後者是精神的感受。你選擇了何種幸福,就決定了哪一種人生。”

初讀該書是在高三,在人人自危,奔赴大學聯考無暇旁顧的高三,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觸動。不是因為異國情味,不是因為大量的性描寫,而是當時的我,16歲青年,揹負着父母的期望,朋友間的承諾,跨過大學聯考這座橋就有無限可能,儘管會迷茫但依舊信心滿滿的我,無法理解這份“生命之輕”究竟是什麼。生命是多麼沉重啊,即使只有16歲,我也滿心疲憊得感慨。

生命本身毫無意義,不值得憐憫,可被強權被集體被一切非生命名義以任何形式被碾壓,然後消失無跡。而個體,在存在的每個時刻都在竭力擺脱這種加害生命的形式,揹負各種以便自己不至於輕的無蹤無跡。

時隔三四年後,又重讀這本書,遠沒有當初的震撼,反而能退一步審視它。

弗洛伊德的學説中認為“性”是一切慾望的根源。誠然,你對任何事物的追求都可以説是在體驗着高潮的快感。而這種快感只是大腦裏的一種化學物質,它形成、消失,留給你的不是退潮後的温柔沙灘,而是你的滿心失望。

托馬斯他惶恐於婚姻,惶恐於那個“不慎之夜”的產物—他的兒子,惶恐於自己必須扮演父親、丈夫、兒子的角色。於是他一併擺脱,成為一個沒有倫理束縛的地位較高的成年男性,他隨心所欲的享受着自己的“性友誼”。他熱愛自己的工作,享受手術刀劃過皮膚的快感,就如同他熱衷與各種女人上牀。揭示她們最隱祕的地方來滿足自己無限探索的好奇心。

但是因為他的六次偶然,偶然的遇到特蕾莎,愛上她。因特蕾莎,他在祖國受外強凌辱時逃離它,又重返它,失去醫生這份職業,成為一個擦窗工。所有的這一切是他做出考慮,是他生命中的“esmuss sein”非如此不可。但這不是一系列的偶然嗎?

他最終聽從特蕾莎的請求,躲到鄉下,沒有女人,沒有無休無止的偷情。在特蕾莎終於意識到他的衰老時,她表達了歉意。從讀者的角度,甚至托馬斯自己也認為是特蕾莎改變、甚至可以説是摧毀了他的生活。但他表示他很快樂,很喜歡現在的生活。

我可以想象他的滿足,當與命運做無數次抵抗極盡智力接受挑戰後,他放下了這些,沒有什麼必須不可的“使命”,他安心於生活,安心於生活本身,老婆、狗、生活、自由。而在他難受、失望、胃疼的時候,他是如何評價自己的一生,他也許不會評價。因為他始終有特蕾莎。

特蕾莎的忠誠是維繫他們愛情的不平等支柱,尤其是托馬斯是如此的濫交。所以似乎本書中最該同情的角色就是這個可憐的女人。她竭盡全力的想擺脱自己往日的生活,脱離由母親、小酒吧所代表的骯髒、低下、無恥、不加掩飾的生活。她抓住命運的契機,以為可以擺脱。

但她卻悲哀得發現,她依舊與別人一樣,托馬斯的濫交使得她的身體毫無獨特之處。於是她埋頭工作,她嘗試與陌生人做愛,她勸説托馬斯到鄉下。當她終於獨享托馬斯的時候,她卻意識到自己愛卡列寧(狗)超過托馬斯。

最終托馬斯與特蕾莎一起摔下山崖,不管結局如何,他們始終在一起。即使作者在對這兩人的愛情保衞戰中始終扮演着冷酷法官的角色,冷酷近於殘忍得揭露他們的虛偽,世上男女以愛之名掩飾其懦弱。

而整本書最勇敢的人或許就是薩比娜。如果説托馬斯與特蕾莎的結局尚有安慰之處,那麼薩比娜則依舊毫無歸屬可言,她依舊遊蕩在自己的背叛之路上,而令她想念的男人——弗蘭茨,則懷着對她的精神之愛死在了越南。

3年前慕名買這本書,但讀了兩章,味同嚼蠟,找不到讀下去的樂趣,然後就擱一邊,再沒有拾起來。

3年後的今天,因是讀書會必讀書目,然後又重新拾起,沒有想到一氣讀下去,居然不過癮。然後,又粗翻二遍,三遍,每翻閲一次,都能發現新的東西,已然至今,依然感覺書中表面看似風輕雲淡幽默詼諧的詞句背後,仍藏着作者沒有彰顯出來的價值指向。所以,這本書的閲讀總結遲遲不敢寫,因為擔心自己的解讀在昆德拉深邃且多義的思想面前成為一個膚淺幼稚的笑話。

“句有盡,而意無窮”的詩性寫作方式是讓我着迷於這本小説的主要原因,而其對“輕與重,靈與肉”的哲學思辨更是有着啟人心智醍醐灌頂的醒神作用。

書中第一章第二小節作者引用公元前6世紀希臘哲學家巴門尼德的哲學觀點:宇宙是被分割成一個個對立的二元,明與暗,厚與薄.....他把對立的一元視為正極,另一極為負極。並説,輕者為正,重者為負。

老子在《道德經》裏也有關於“輕與重”的哲學表達,他説:重為輕根,靜為噪君,是以君子終日行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以萬乘之主,而身輕天下?輕則失臣,重則失君。

老子認為重在下,是輕的根本,所以他傾向君子行事以“重”為準則。

而書中,從昆德拉引述的巴門尼德的哲學觀點來看,東西方兩位老牌哲學家的觀點似乎是對立的。但我從網上看到關於巴門尼德的學術介紹,説他最核心的哲學思想是“思想和存在是同一的”,我們傾向地認為思想為輕,存在為重,這説明,在巴門尼德的哲學體系中,“輕”與“重”合二為一才是世界的本源。如果這樣的話,昆德拉會不會對巴門尼德的觀點存在誤讀?還是,只是為了寫這部小説,才故意“曲解”巴門尼德的觀點?

這個不得而知。不過我們可以在下面對小説的解讀中,一窺昆德拉對於“輕”與“重”的哲學本意。

不過説起巴門尼德,我們知道,他在晚年時,蘇格拉底曾向他當面請教過學問,想起此,讓人不由地會想到同時代孔子向老子問學時的場景,而孔子在東方的地位同蘇格拉底一樣,影響不可謂不深不廣。巴門尼德的哲學思想對後世的蘇格拉底、柏拉圖,甚至黑格爾都有着重要的影響,而老子區區五千言的《道德經》在中國的哲學史上,傳承2000多年,依然歷久不衰,且熠熠生輝,也是值得肯定的。我們看到,兩人對於各自身後時代的影響,雖然不盡相同,但在東西方的哲學史上,二者的思想默默地彼此映照,“可謂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這種幾乎可以比肩的態勢,不由地讓人在心中暗暗稱奇。

記得當初讀這本書時,一直斷斷續續,感覺一些橋段既晦澀難懂又拖沓重複,心情煩躁,感覺自己直到將整本書看完還是有點懵懵懂懂,但是對生命的思考卻不少。

在作者的筆下,托馬斯是一個生命之輕人物,對女人具有強烈的獵奇心理。對性的過分追逐,不斷給特蕾莎帶來巨大傷痛。其實,托馬斯內心深處是深深地愛着特蕾莎的,但是在肉體與靈魂兩重性之間,矛盾凸現出來。因為其性格,托馬斯失去醫生這份工作,最後遠離塵囂、逃避現實,與特蕾莎居住於清淨、安寧的鄉村。

薩比娜是具有強烈的背叛現實、爭強好勝、富有激情的生命之輕人物,薩比娜人生的主題在反覆出現、重演、修正,她走的是一條漫長的背叛之路,每一次新的背叛,像一樁罪狀又像一場勝利,時刻在誘惑着她。最初背叛父親,後來共產主義藝術,之後丈夫,最後是愛情。當她背叛了一切之後,生命出現了極度空虛。

弗蘭茨是個聰明、正直、善良卻軟弱的人,對富有激情的薩比娜充滿好奇,猶如劉姥姥踏進大觀園,越陷越深,通過薩比娜獲得了新生和自由,滿足了塵世間做情人的願望,他追逐夢想,他糊裏胡塗地參與遊行、示威、呼喊,令人難堪的是,一切努力像堂吉訶德愚蠢地與風車搏鬥一樣,結局徒勞無益,令人啼笑皆非。到柬埔寨邊境,死於搶劫的毛賊,死得輕於鴻毛。

這幾位年輕人“追求”與反“追求”的矛盾,道出了人生本身的荒謬與悖論:每個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個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虛,追求愛情時怨恨多於歡樂,追求名譽像水中月鏡中花一樣遙不可及,追求錢財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透過種種幻覺,米蘭·昆德拉感到,也許這種“追求”本身,就是一種錯誤。

其實,生命中的重與輕到底是什麼?就像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其實有很多理解。我覺得,從願而行應該就是輕吧,不要在乎別人的眼光,做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追求自己的愛情,執着自己的夢想。但是,作者筆下那不能承受的輕,那幾個年輕人的故事,那是對生命的漫無目的的探求,沒有迴歸,只沿着直線運行,這種輕只是表面上的輕,它實際是一種重,將人壓得喘不過氣。沒有歸宿的生命,就像沒有靈魂的軀殼,只是行屍走肉。我深知那種在大海上航行卻沒有方向的船的悲哀,因為自己也曾經對生活很迷茫。我一度在思考,生命是什麼呢,生命不就是從出生到死亡麼?當我們降臨到這個世界上時,它是父母賜予我們最初的生命,然後就開始了這段漫長的旅程,從孩童的天真到少年的青澀,從青年的莽撞到中年的穩重,最終我們學會了包容與寬恕。在這個旅程中我們走過平坦的大道也走過崎嶇的山路,在困難面前我們學會了面對,在一個接一個的困境面前我們漸漸成熟,在責任面前我們能夠從容面對。但是,我們身邊有太多太多人,包括我們自己,為着庸俗的目的而掙扎,為了“功名”,為了“金錢”,為了“嬌妻”,為了“兒孫”,終生忙碌,義無返顧,到頭來,才發現一切都是虛無,一切都是空幻,一切都是一場“空”!

我想我還是沒有看懂這本書,生命中輕與重以及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這樣富有哲理性的命題,又豈是這樣的凡夫俗子讀個一遍兩遍就能參透的。

作家米蘭-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提出:“輕”與“重”。他説:“最沉重的負擔壓得我們崩潰了,沉沒了,將我們釘在地上。可是在每一個時代的愛情詩篇裏,女人總渴望壓在男人的身軀之下,也許最沉重的負擔也是一種生活最為充實的象徵。負擔越沉,我們的生活就越貼近大地,越趨近真切和實在。相反,完全沒有負擔,人變的比大氣還輕,會高高的飛起,離開大地即離開生活。他變的似真非真,運動自由而無意義。那麼輕為積極,還是重為積極呢?這是個疑問。唯一可以確定是:輕與重對立最為神祕,也最模稜兩可。

人生離不開“輕”,“輕”是人留戀的終極原因,比如:愛情,友誼,音樂,欣賞大自然,藝術創作等這些對生命本身的享受。在這方面做的最好的是徐志摩和三毛。他們喜歡自由,追求友誼,愛情和童真。他是懂的享受生命本身的人。

人生離不開“重”,“重”給人能帶來充實,在“重”的圈子裏,人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能從其中感到心靈充實的幸福,人會在人的本質力量化過程中發現自己,肯定自己,為自己自豪。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過這樣深刻的體驗,比如:當我們站在領獎台上,我們心中洋溢着喜悦之情,我們會通過“獎牌”看到我們的本質力量,我們會體會到被眾人肯定後那種精神上無限的幸福。所以“重”在我們人生中是不可缺少的。

人生除了“輕”與“重”外,還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也可稱為“沉重的輕”。所謂“沉重的輕”,是指人在無所事事的情況下,感到無聊、空虛、寂寞、孤獨等難以承受的感緒和糾纏在精神之中解不開的死結而引起的否定性的痛苦的感受。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那本書中,提到托馬斯在開始離開他的妻子特麗莎的幾天裏,托馬斯確實獲得了自由。他又迴歸到了單身漢的生活,整天可以呼吸令人心醉的自由氣息。但是不久,失去責任的“輕”就讓托馬斯難以承受,他發現自己原來更需要承擔家庭責任的這份“重”。沉重的輕”是人生的一個困惑,君不見大多數無所事事的富人經受着難以言表的煩惱,君不見傑出影星翁美玲因不堪忍受愛情中的“沉重的輕”而自殺身外亡。君不見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病來源於想不開的“沉重的輕”。

探討完“輕”、“重”、“沉重的輕”使我們明白了人應該這樣的活着:一邊瘋狂的賺錢,一邊瘋狂的花錢,掙多少,花多少,只要開心幸福就好。因為這樣的人生觀可以恰倒好處的把“輕”與“重”結合起來,使人既享受了生命本身,又實現了人的本質力量。讓人感到充實平靜。它是一種非常切合實際的哲學生活觀,試想一下,人世間一切事物都在變,沒有一件東西能真正佔有。得到一切的人,死時又交出了一切。不如在一生中不斷地得而復失,習以為常,也許能更為從容的面對死亡。所以我喜歡詩人蘭坡的詩:人生一邊趕路,一邊觀花。因此,在這快節奏的社會裏,我們就應該一邊學習,一邊工作,一邊娛樂。我們的人生需要在同一生活段完美地把學習工作娛樂結合起來。在生命的過程中來體驗幸福,追求幸福。

第3篇

有時,我們僅僅因為害怕孤獨而安於庸俗,有時也會因為不夠強大而放棄與他人的不同。回顧思想者們走過的道路,才發現成長中逐一經歷的問題,當七年級樣困擾着那些偉大的靈魂。我們彷彿忽然尋回了人世最初的記憶,有底氣做回自我,然後,平靜地去面對生活。

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是我的大學老師極力推薦給我們的,讀大學的時候只是寥寥翻過幾頁,直到讀書節的活動讓我重新翻開了它。一個捷克發生的故事中藴藏着許多深奧的哲學思考,覺得這小説似乎算不得小説,只能冥冥地感知作品中的哲學分量之重——批判,以及最終的完美。小説更能感受的該是理性的一面,而非中國小説中情感的直觀表訴。昆德拉的小説字裏行間總是充滿這種極具震懾力的語言的。

我最喜歡的一句話就是昆德拉書中對生命,對人性的闡述。“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筆者認為,生命的價值是通過一生去體現的,生命之輕在於虛度,生命之重在於充實。

米蘭昆德拉的作品意義就在於“輕與重的選擇”,主人公托馬斯的選擇是與當時的社會政治緊密的聯繫在一起的,因而,作者的思考由個人到社會,也就具有了普遍的意義。托馬斯的人生選擇也是當時人們對社會政治選擇的一種反省。當時的捷克斯洛伐克因為二戰的緣故,在前蘇聯的影響下,由執政的捷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的道路,捷克人民都以為這是一條通往天堂的幸福之路,人民曾經為之激動奮鬥,但當時的社會制度並沒有給捷克人民帶來幸福,而是痛苦和災難。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這種制度帶來的諸多弊端,就把矛頭指向了捷克的執政黨,要他們為多災多難的祖國負責。被指責的人卻説,我們不知道呀,我們也都被欺騙了啊。

作者對“輕與重”的思考實際是直接抨擊當時的社會制度。捷克人民對社會制度也面臨着輕與重的選擇。當時捷克的社會制度究竟是怎樣一種選擇,人民該何去何從?對於社會生活方式和核心價值的選擇,什麼是輕,什麼是重?不慎選擇的社會制度可能會給祖國和人民帶來不堪承受的苦痛,祖國和人民還能承受多久的苦難?這些都是作者在作品中深入思考的哲學命題。

生命應該是用來感受和體驗的,我們都在這個紛繁的世界中掙扎,在無數的困難中學會了堅強,同時我們學會了包容在這樣的心態中我們得到了最大的快樂,或許逆境中也是一種美麗,在這當中我們得到了洗禮。不管是怎樣的問題還是怎樣的困境我們將勇敢的面對,直視這些問題,在每個人的心中總有那麼一塊淨土,它是那麼的純真與善良,它是人性中最寶貴的東西在這裏沒有欺騙沒有痛苦沒有一切一切的傷害,只有那美麗的海灘蔚藍的天空,我們翱翔於自由的天空中讓風輕揉得掠過臉龐,在這裏無論是什麼都是這樣的美好他是人們的一個夢,為什麼説是夢呢我想往往夢總能讓人看到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或者可以這麼説夢就是我們內心的感應,

回到米蘭昆德拉在全篇開篇時的命題:“永恆的輪迴是一種神祕的想法,尼采曾用它讓不少哲學家陷入窘境,想想吧,有朝一日,一切都將以我們經歷過的方式再現,而這種反覆還將無限重複下去,這一譫妄之説,到底意味着什麼?”

“最沉重的負擔壓迫着我們,讓我們屈服於它,把我們壓倒地上。”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説,什麼是最沉重的負擔?而什麼是輕?什麼是重呢?

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描述了男主人公托馬斯因為婚姻失敗,既渴望女人又畏懼女人,因此發展出一套外遇守則來應付他眾多的情婦。可當他愛上一個餐廳的女侍-特蕾莎時,他對她的愛違反了他制定的原則,甚至娶她為妻,但是托馬斯靈肉分離的想法卻絲毫沒有改變,依然遊移在情婦之間,這促使特蕾莎極度痛苦與不安,最後決定離開托馬斯。分離後經歷了磨難,命運與抉擇讓托馬斯回去找特蕾莎,此後兩人沒有再分離。他們意識到在一起是快樂的,是折磨與悲涼裏的快樂,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負擔。而托馬斯的情婦之一,薩比娜則不但逃避家庭,逃避婚姻,逃避情人,也逃避祖國,逃避革命,是個典型的背叛者。

米蘭·昆德拉在這部小説中,圍繞着托馬斯,特蕾莎等幾個人物的不同經歷,經他們對生命的選擇將小説引入哲學層面,對諸如迴歸、媚俗、遺忘、時間偶然性與必然性等多個範疇進行了思考。

整本小説主要寫“輕與重”,“靈與肉”,對托馬斯來説,輕是“偶然一次不算數”,是“別樣亦可”,而重則是“非如此不可”。在遇到特蕾莎之前的托馬斯,會更偏重於選擇“輕”,因此屢次外遇,在他的字典裏沒有背叛這個名詞,但當他遇到心愛的女人時,托馬斯在靈魂和肉體間劃分着明顯的界限,他內心確實是深深的愛着特蕾莎,但卻不停的一次次的傷害她,而特雷莎潛意識裏認定靈魂離不開肉體,因而最終選擇離開。到最後托馬斯回去找到了特雷莎,並選擇了“重”,做到了“非如此不可”。

重,是有序,是必然,是非如此不可,它意味着責任,很少有人願意主動承擔責任。輕,是無序,是自由,是偶然,是別樣亦可。對於何者為“輕”?何者為“重”?什麼時候該選擇“輕”?什麼時候該選擇“重”?“靈與肉”能否分開?這些問題,我們往往難以認清且正確地做出選擇。

就我自己來説,我難以認同男主人公托馬斯“靈與肉”分離,選“輕”棄“重”的做法,我認為這是不負責任的行為,愛一個人就應該一心一意,就應該盡力甚至犧牲自己去保護她,不讓她受傷害。而至於薩比娜,因怕責任,選擇逃避與背叛,這也使她難以快樂地生活。我覺得選擇“重”,並在“沉重的負擔”下生活,“靈與肉”相合,跟着心中的感覺走有時也是一種幸福,因為這才是自己心裏真正想要的,誠實的面對自己的內心,勇敢地肩負起應負的責任,在艱難和壓力下不斷前進,人生才能過得更快樂,更有意義,更精彩。隨着心靈生活在“重”中,有時那種踏實與幸福也會使自己忘卻沉重的負擔下的艱辛,從而感覺到“重”中的“輕”,感覺一切負擔都是“輕”的,沒有負荷的。

在最沉重的負擔下,我們要勇於承擔負擔,讓靈魂與肉體結合,真實地面對自己的內心,不畏困難,不向命運低頭。因為只有這樣的非如此不可,我們才能不斷前進,才能感受到“重”中有“輕”,“輕”中有“重”,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我讀小説向來品位不高,只圖好玩、痛快,不願費腦筋。所以昆德拉的這部小説我反反覆覆拿起過多次,都只能翻到開頭幾頁。然而在那個寂靜的午夜,我獨自坐在客廳再次捧起它時,居然像讀《知音》和《故事會》一樣毫無滯礙地讀了下去。書中的內容吸引並打動了我,因為我在書中看到了身邊的人和事,也看到了自己,從我過去從未意識到的角度。

一部成功的文藝作品總會揭示現實與人性,而昆德拉的段位太高,不用什麼驚天動地的現實描摹,不用什麼千錘百煉的人物對白,看似隨意揮舞兩下,就已經挖得太深,掘出太多讓人意想不到的東西,以至天資愚鈍不學無術的我痛恨自己閲讀的快感與沉靜的思考不能兼得,其中的妙處沒能細細品味,也不可能悟透。所以我不敢評價和分析,只能從幾個容易下手的角度説説自己的感受。

與某些小説家不同,昆德拉不強調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反而直白地告訴你,這是我虛構出來的人物。然而這些人物都有着自己獨特的成長經歷、性格特點和價值取向,更重要的是有着自己獨特的困惑與障礙、選擇與行動,能讓讀者產生極強的同理心。或許昆德拉對講故事本就不感興趣,他感興趣的是如何將人物的經歷、內心活動和夢境作為隱喻,來表達對現實和人性的思考。另外,就像魯迅先生經常在小説和散文中不經意地隨口罵人一樣,在主題之外,昆德拉也能隨時寫出大量類似“人是不能和比喻開玩笑的,一個比喻,就可以產生愛情”這種文青們最喜歡藉以裝逼的金句。

他寫了大背景,卻寫了小人物;他寫的小人物,卻用了大手筆。人物在困境下的反應、特殊時代背景下的政治、以及愛情和性,這些都是小説中常用的素材,用來歌頌、批判、反思或者諷刺某些特定的人或事,會讓主題顯得比較深刻。而跟昆德拉一比,這些就膚淺了。他寫人物不會只寫到某某真勇敢值得我們學習,某某真小氣大家一起鄙視他的層面;他寫政治不侷限於揭露某個政府真無恥,某段歷史真黑暗的層面;他寫愛情和性,也不滿足於只讓你感動或者虐心。他有更深刻的、形而上的東西要表達。他寫到“存在之輕”的沉重,寫到“非如此不可”的決心,寫到“靈與肉”的衝突,寫到反對政治的“媚俗”以及無所不在的“媚俗”。這些都是大部分小説家未能觸及的地方,而昆德拉寫到了,還寫得那麼有道理,還寫得那麼巧妙,這就是他的厲害之處。

這部小説的敍事結構從整體看來是完整的,可在讀的過程中視角不斷變換,各個章節互相打斷,甚至在中間就已經交待了男女主人公的死,後來兩人的經歷又重新成為敍事的主旋律。很多人評論這是昆德拉在小説寫作中借用了音樂手法,他們稱之為“復調小説”,而四位主要人物則對應着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四個樂器,小説像樂曲一樣富有節奏和速度的變化,形成了迴旋與變奏。

昆德拉曾引用“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這句諺語,他認為“小説藝術就是上帝笑聲的迴響”,所有傑出的小説作品都是由此而來。無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就是其中之一。

生命教育強調以人為本,關注人的整體健康發展,而生物課堂恰恰是生命教育的沃土。《標準》中明確指出“生物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生物學_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_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_方式”。這正是把學生作為學_的主體,生命的主體,發展的主體。

那麼,對於我們老師來説,這就意味着我們要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水平,什麼樣的課堂是充滿生命意味的?

首先要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人才都應以心理健康為前提條件。積極的心理學認為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自我心理的調適者,人人都有積極的心理潛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長能力。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具體實踐,必須全面滲透在學校整個的教育過程中,因為教師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他人,對於學生的身心發展會產生重大影響。在個體人格發展方面,教師的影響僅次於父母。教師要引導他們關愛生命,關注自身的價值;它不能以成敗功利來評價。事實上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過程需要不斷摸索實踐,需要具體措施的有力保證。

其次要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水平。什麼樣的課堂是充滿生命意味的?我挺看重“樂趣”二字。只有是有樂趣的,才是充滿生命情懷的,才是對學生的學_最有幫助和提高的。如果我們老師只是一味地去教去講,這種填鴨式的教育又如何能符合當下新課程的精神呢?只有是充滿童真童趣的,符合孩子心理特點的,有人文關懷的,才能被孩子最大限度的接受,我們的教育也才會更具有意義。做老師的太過一廂情願,太過霸道,而忽略了那小小生命自己的體驗和思考。做老師的總是要求全體統一,按一個步調去學_去生活,久而久之,必然會抹殺了學生自己的思考和創造力,沒有獨立思考和創造力的學_,歸根結底也只能算是被動的,無效的學_。真的希望,我們教師能成為一個更具有人文關懷,更有人情味的老師,成為一個因為觀察而更敏鋭地捕捉快樂和陽光的人。

再個是家庭的影響。家庭折射出來的社會各種因素,正以極強的力量影響着孩子。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比學校更有份量。家長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責任人,是孩子永遠的老師,家庭留給孩子的烙印是終身的。學校教育再盡職盡責,也難與家庭的影響相抗衡。所以,如何在家庭這個層面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值得我們認真探討。因此,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必須高度重視。教人育人的問題,我們教師自身難以完全擔當,必須依靠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總之,生命教育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作為教師的我,要在這種新理念的引領下,關注每一個學生,為學生構建起一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_平台,把他們看做生命發展的主體,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發展的潛能。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人格,珍視學生的獨特性。每一個學生都是正在成長的人,難免會犯錯誤,我要允許學生犯錯誤,重要的是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改正錯誤,從而促進學生的進步和發展。

我願意盡己微薄之力,努力做好這項工作,為學生送去安慰,送去陽光,讓他們輕鬆健康地成長。

這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米蘭昆德拉最廣為人知的作品,讀完之後令人陷入深思,久久不能自拔。有許多值得人思考的地方,上升到了哲學的角度,不斷在腦海中盤旋。

看完這本書,讓我想到曾有一個老師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農夫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老實本分,長大後娶妻生子,繼承了農夫的農場,晚年兒孫繞膝,頤養天年;而二兒子天性活潑好動,喜好冒險,長大後便離開了農場,遊歷了一番,到得老年孤身一人,只有酒和故事,了此殘生。老師最後讓我們想一想,我們想要怎樣的人生?這本書似乎就在不斷地思考這個問題。

這是一本夾雜着愛情和政治的書。前半部分愛情是主旋律,而後半部分,政治變成了主戰場。

書中主要講了4個人物和一條狗,分別是一對夫妻和養的狗,還有丈夫的情人和情人的情人。書裏描寫都是穿插着進行的,有時交代了結果再描述事件,有時直接按照順序來進行描寫,也有時突然作者出來説了幾段話,而這些穿插並沒有讓你感到無序的突兀,反而讓你覺得十分自然,讀起來欲罷不能。

引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是丈夫托馬斯的情人名叫薩比娜,她從小就渴望背叛,不能接受與任何人有那種一生一世的關係,最後她作為一名畫家流浪在美國。

她的生命中似乎什麼也沒有,輕得讓她感覺到沒有抓手。沒有父母,沒有愛情,因為情人要跟她結婚,她便選擇了逃離,或許不想被任何人所束縛,渴望而又害怕,但最終害怕和背叛的快感佔據了上風。薩比娜是唯一四個人中在小説最後依然活着的,可是背井離鄉孤身一人的她,就像風箏斷了線,哪天風停了便就飄飄欲墜了。

書中的生命之重就是愛情。可以説那對夫妻的愛情讀起來,能把我們讀者壓得喘不過氣來。托馬斯和特蕾莎可以説是一見鍾情,生性風流的托馬斯在遇到特蕾莎之後就結了婚,但是依然和他多位情人保持關係。這讓特蕾莎痛苦不堪,也是從一開始到最後,特蕾莎都保持着對托馬斯高度的懷疑,讓他們的愛情變得深刻、敏感而又掙扎。

書中寫得最出彩的莫過於對特蕾莎內心世界和夢境的描寫。在夢境中,特蕾莎和托馬斯的眾多情人一樣聽任托馬斯的差遣,慢慢走向死亡,甚至還多次夢到托馬斯要送她去死。那種不堪忍受的痛苦,幾乎要讓她變成神經質。唯有自己養的狗才是唯一屬於她的。

因為知道托馬斯和情人薩比娜在日內瓦還有關係,便獨自一人回到了布拉格,試探和逼迫托馬斯追隨,最後導致托馬斯受到當局的迫害,變成一個擦窗的工人。在這一點上,似乎全世界的女人都一樣。

接近尾聲,托馬斯心中想,“他覺得自己再沒有力量來承擔對她的愛了。”特蕾莎的愛太承重,以自己的生命壓在托馬斯身上。特蕾莎追求的忠誠,似乎只有在她養的狗——卡列寧身上才能尋找到。

書中對於夢境和內心的描寫非常細緻,有時讓人分不清什麼是現實什麼是虛幻。不過夢境是現實的寫照,在夢境中沒有限制,一切都可以重來,什麼話都可以説,什麼事都可以做,後悔了就重來。可現實畢竟只有一次,沒有了就沒有了。夢境和現實,高度統一卻又截然不同。當分不清現實和夢境的時候,可能也就是走向毀滅的時候了。

書中的背景是俄羅斯佔領了捷克,想要通過知識分子的投誠來達到馴服大眾的目的,自然有人順從,有人反對。俄羅斯代表了共產主義,美國代表了資本主義,薩比娜親歷了在兩種體制下的政治家們對她展現出了相同的嘴臉。政治,或許沒有國界、體制之分。政治就是政治。而組成國家的一個個人,關心的只有安居樂業。那種遊戲,對她們來説,太過奢侈了。

書中人物的故事並沒有幫助我們尋找到選擇哪一種人生更好的答案,因為無論是輕或重,人物都沒有太美好的結局。人生該怎樣選擇,還是由我們決定。輕或重,或許並不那麼重要。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米蘭·昆德拉最負盛名的作品。小説描寫了托馬斯與特麗莎、薩麗娜之間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個男人和兩個女人的三角性愛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説,小説從“永恆輪迴”的討論開始,把讀者帶入了對一系列問題的思考中,比如輕與重、靈與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一部意象繁複的書,其中裝載了多種涵義:被政治化了的社會內涵的揭示、人性考察、個人命運在特定歷史與政治語境下的呈現,以及對兩性關係本質上的探索等。昆德拉將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寫成一部非同凡響的小説——其中既有隱喻式的哲學思考,也有人的悲歡離合的生命歷程的展現。

einmal ist keynmal,意思是偶然一次不算數。兩者是昆德拉對重和輕做出的形而上學的闡述。

es muss sein是生命之重的象徵,代表了我們必須順從的世俗道德和必須遵循的命運,人的偉大在於扛起命運,這代表了一種必然性。

而einmal istkeynmal是生命之輕的象徵,一次不算數,永恆輪迴是最沉重的負擔,然而我們每個人的一生只有一次,不能重來,不能用來比較,是偶然性的代表。如果必然是重的那麼偶然便是輕的。

那麼,到底選擇什麼,生命之重抑或生命之輕。這就是米蘭昆德拉在這一書中提出的問題。

托馬斯選擇了生命之輕,他不拘泥於世俗道德,對內心十分誠實。他在和千百個情人的交換中領略了每個人身上百萬分之一的獨特性,他討厭俄軍也不欣賞反對派,在書的最後他沒了工作沒了朋友;特蕾莎是生命之重的踐行者,她認為靈與肉不可分割,在書的最後她完成了道生命之輕的轉化,但他們二人的愛情毋庸置疑。或許沒有那6次偶然,托馬斯不會遇到特蕾莎。但這6次偶然也是由托馬斯自己一次次的選擇所引起的,這就是僅一次生命的可承受之輕。但若是永恆輪迴,則100次的生命,都會由這6次偶然而和特蕾莎走到一起。所以這便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人存在的本身沒有意義,但在這存在的基礎上自我造就,就是我們生命的理由。所以如何在這僅有一次的生命中去選擇,去決定自己的道路,去對自己的存在負責,是我們這一次生命中所不能承受之輕。

而生命之輕的另一踐行者薩比娜背叛了所有,並不在乎自己將去往何處,最後她的世界變成了一片虛空,又或許她所做的決定本身就無意義,在我看來這就是所謂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

弗蘭茨遵從生命之重,固守內心政治理想,結識薩比娜後他背叛自己原來的生活弗蘭茨的重是對歷史的崇尚,可惜他看重的歷史並不是十分有意義最終他在一次去柬埔寨的遊行途中,被當地的惡人殺死。

書中的每一個人都不是單純地選擇了輕或者重,他們都是在輕或重中游離、徘徊、改變着,輕與重的界限也不是那麼地清晰。

太宰治曾説:“人間不值得”。很多人都將其理解為人間不值得我來這一趟。而這句話本身的意思是積極的:人間本就是這樣,它不值得你難過,活得灑脱一點。

世界不是永恆輪迴,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倒不如放掉那些自認為無意義的,盡情享受生活,體驗人生,釋放自己有趣的靈魂,活得更加肆意精彩。王小波曾説:“似水流年才是一個人的一切,其餘的全是片刻的歡愉和小確幸。”生活明朗,萬物可愛,聽從自己的內心,保持因生活細碎而滿足的能力,而不是讓雞毛蒜皮的小事磨碎我的熱情。

同時記住不要放棄所有,我們無法活在虛空中,因為這種輕是我們生命無法承受的,輕讓我們無法負載在生命的軌道上。世界也需要一點點重,重在法律,重在道德,重在對我們的約束,我們需要在“重”中不斷前行,忍受世俗給予我們的責任和使命,去努力,去抗爭。

我們每一個人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時,都有義務負重前行。前段時間大火的電視劇《破冰行動》的原型正是廣東警方海陸空聯合出動的“雷霆掃毒”行動,最終大獲成功,許多人為此付出了時間、精力甚至是生命,但他們卻換來了更多人的美好生活。

在承重中去奮鬥,有時或許很世俗,但這也是在為“輕”奮鬥。輕的同時可能意味着重,重的另一面則是輕。選擇“輕”,看似不受約束,其實是不能承受;選擇“重”,看似不能承受,其實是真實。

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就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存在。

中學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心得體會精選5篇1000字

話説,讀書會的組長居然把最後一章《卡列寧的微笑》咔嚓掉了,説太悲傷了,大家回家自己讀吧。超無語,我本來就是想讀這一章的。

這一章正好迴應了開頭的尼采的永恆迴歸的部分。關於啥是牧歌似的生活。

這一章還深刻的闡述了幸福愛情的不可能性。因為人愛人不像人愛狗。

要我説,這都是沒有統一答案的。對書中的人物尚且如此,對生活中的人亦然。

比如我,如果只有70斤,我一定覺得太輕了,如果150斤,肯定太重了,且生命中之不能承受了。不過,沒準要是真的150斤了,時間長了,適應了,我可能也就不覺得重了,能承受了。

這本書再看的時候才發現裏面居然寫了那麼多夢。吃驚~~估計在以前看的時候,我都是略過的。且女主角借用夢來表達自己在情感中的折磨,而男主角深深的理解了。真是讓人感佩啊!!!

昆德拉這樣寫小説好討巧。章節都是碎碎的。又是故事,又是評論。自己還跳進去説幾句。相比長篇鉅著型的小説,要考慮各種場景切換和人物對話,情節衝突。這種寫法,其實挺省心的。

我覺得托馬斯、薩賓娜、特蕾莎都是屬於不那麼普通的人。倒是在書中有點滑稽可笑的弗蘭茨才是生活中俯拾可見的普通人。

在愛情這個詞被髮明前,甚至沒有人會陷入情網。(這句是引用的。但我忘了是誰説的了。)

愛情或其他的什麼東東(比如美)都在於各人的對於現象(主要是內心感受)的一個回答。

書中,男主角見到女主角前來,猶如搖籃中順流而下的棄嬰,睡夢中還拉着他的手。他因此結論,這是愛。女主角反覆的痛苦的夢,男主角聽了感同身受。他同樣結論,這是愛。

昆德拉沒有把特蕾莎的那次婚外情公開出來,不然,可能是關係的破裂。可能(誰知道呢)托馬斯仍然結論,這是愛。

弗蘭茨的太太在20年前對他説:如果拋棄我,我就去死。弗蘭茨因此結論,這是愛。後來發現,才不是這樣呢。他們的愛情就是典型的以誤解開始,以瞭解告終。最後,這倒黴男人死的時候。閉上眼希望他太太走開。他太太還覺得他在乞求她的原諒,而她,原諒他了。

薩賓娜知道他們之間存在誤解。同樣的詞語,對於他們具有不同的意義。本來他們可以不斷磨合來理解對方的語言(之於個人的意義)。但薩賓娜離開了。流產的愛情。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法籍捷裔小説家米蘭?昆德拉的代表作,寫關於布拉格風雲變幻中普通人民的生活,書中的兩對男女——托馬斯與特麗莎、薩賓娜與弗蘭茨——貫穿了全書,而“愛情,自由與真理”的人生哲學在全書中起起浮浮,此隱彼現,刻畫出了一個虛擬而又真實,逝去而又尚存的“輕與重”的世界。而我,把視線駐留在了愛情之上。愛情的背後,折射出的亦是一個人對生命中自由與真理的選擇。

生命孰重孰輕,在布拉格的短暫的春天后顯露無遺,托馬斯卻在這過程中開始了他的愛情,與特麗莎—像個孩子,被人放在樹脂塗覆的草筐裏順水漂來,而他在牀榻之岸順手撈起了的女人,開始他前所未有地投入的愛情。戰爭僅隨其後,然而托馬斯夫婦是幸運的。蘇聯軍隊入侵之後,托馬斯以自己的名聲,被西方醫學界同行安排出國,在瑞士獲得一個不錯的職位。但特麗莎忍受不了國外生活的輕鬆悠閒,她返回布拉格。托馬斯在輕與重之間有好一陣掙扎:

他不斷警告自己不要向同情屈服,同情心則俯首恭聽,似乎自覺罪過。但同情心知道這只是他的自以為是,還是默默地固守自己的陣地,終於,在特麗莎離別後的第五天,托馬斯告訴院長,他得馬上回去。院長是幫助托馬斯逃離災難的人,他不理解,他生氣了。他質問道:“非如此不可嗎?”托馬斯答:“非如此不可。”

托馬斯選擇了對妻子守候,如此堅決,而他的情人薩賓娜卻選擇了對弗蘭茨的背叛,義無反顧。

薩賓娜是昆德拉筆下最有才華,最能洞穿世事人物,她的行為與愛情似乎是參透“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謎樣的“輕”的箴言。薩賓娜是背叛的象徵和符號。背叛使她能夠直麪人生,沉重的人生,在她這裏也變得輕盈。而弗蘭茨,卻成為相反的另一面,成為被薩賓娜背叛得最厲害的人物,而且得不到同情。弗蘭茨,一個就讀於巴黎的很有天資的英俊青年,20歲時就成為學者,在以後的事業上將一片光明。而且他不滿足於學院式的成功,認為書本生活不真實,他渴望與人們並肩遊行,同聲呼喊,他要為真理和正義戰鬥。弗蘭茨的愛慕,除了情與性,還帶着觀念色彩。當然,很難説這種觀念的成份,應該受到尊重還是輕視。如此,儘管弗蘭茨傾注心血來追求薩賓娜,薩賓娜的心中卻沒有他的位置。當弗蘭茨既出於愛情,又出於正義衝動好不容易背叛家庭時,薩賓娜卻背叛了他,不留一句話,悄然而去。薩賓娜的背叛是輕的勝利,在某種意義上説,這勝利是巨大的苦難代價之後的報償:它將無家可歸、亡命天涯的人對好心腸的施恩者在精神上的優越感暴露無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