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劍》教案7篇 "刻舟求劍"教學指南: 優化學習體驗

來源:巧巧簡歷站 1.47W

《刻舟求劍》是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莊子所著的一篇寓言故事,講述了一個人為了紀念以前的自己,將自己以前所用的劍藏在了船下,但是他忘了河水會流動,當他再次來到河邊尋找時,劍已經不在原來的位置,最後,他意識到只有改變思維方式和方法,才能找到自己的劍。這是一篇具有哲學意義的寓言故事,也是教育學中重要的教材之一。本文將給出一份《刻舟求劍》教案,為教育者和學習者提供有效的學習指導。

《刻舟求劍》教案7篇

第1篇

師:這兩位學讀得很好。我再請同學們讀一遍課文。讀的時候要邊讀邊想,課文裏有哪些問題不懂,用筆畫下來,等會兒提出來我們一塊解決,(全班自由朗讀,教師巡視)

師:好!我們比一比,哪個小朋友最會讀書,能提出最有價值的問題。

生:老師,寶劍掉進江中,那個人為什麼不快撈,而在船舷上刻記號呢?

師:你真了不起,能提出這樣關鍵的問題。大家還有疑問嗎?(生無語)

師:大家提出這麼多問題,好要靠小朋友自己解決。請你們帶着這些問題再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通過看圖,聯繫上下文想想提出來的詞語在文中是什麼意思?自讀課文後,組內討論,找出答案。(自由朗讀,討論後舉手)

師:哪位小朋友當小老師,幫我們解答這些問題呀?我們先來説什麼是“船舷“。

生:船舷就是船兩側的邊,(在掛圖中指出船舷),這就是船舷。

師:有同學提出:“為什麼寶劍掉到江裏,那個人不趕快撈,而是在船舷上刻記號呢?”(討論回答

生:(七嘴八舌)先在船舷上刻記號,等船靠了岸,再從刻記號的`地方跳下去,把寶劍撈上來。

師:對了,這就是他不着急撈寶劍的原因。你明白了嗎?

生:明白了。老師,我想這個人説話的語氣一定是非常慢,而且很自信。我想試讀一下。(有感情地朗讀三四自然段)

師:同學們先把三四自然段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可以同桌分角色朗讀。(學生自由朗讀)

師:我發現這兩名小朋友讀得不錯,請你給大家讀一讀。(分角色朗讀)

師:他能把寶劍撈上來嗎?我們先看錄象。(課件演示船移動)大家先討論一下,(組內討論)談談你的看法吧。

生:我想他不能把寶劍撈上來,因為……(有些緊張,回答不出來)

生:因為船移動,船舷上的記號也跟着移動,所以他不能把寶劍撈上來,(同組人主動補充)

生:我想他也不能把寶劍撈上來。因為這寶劍是在船過江的時候掉的,而這個人卻在上岸後從刻記號的船舷上跳下去,人和船移動了,而寶劍沒有移動,所以他不能把寶劍撈上來。

生:(剛才緊張的同學)我想好了。因為船、船舷上的記號、人都移動了,只有掉在江裏的寶劍沒有移動,所以等上岸後從刻記號處跳下去肯定撈不上來。

師:你們説得太精彩了!有你們這樣聰明而好學的學生,我感到驕傲和自豪!

1、教師充分發揮了學生主體的作用,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的主導作用不是教會學生,而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合作探究,使學生自己會學。

2、關注學生的情感,重視評價效應。教師注意用簡潔、真摯的話語給學生以評價和鼓勵,使學生體驗到了創造的成功感,培養了學生自信新、樂於創造的心理品質。

《刻舟求劍》教案7篇

第2篇

3、瞭解寓言的特點,能體會寓意,並説説自己的見解。

我們讀過,聽過很多寓言故事,請你選擇一則你認為最有意思的説給同學們聽一聽。

學生活動:學生説説寓言故事,教師引導,你為什麼推薦這個故事?評價學生的口頭敍述能力。

a、故事短小精煉,情節完整,藴含着一個深刻的道理。

b、內容大多虛構,主角可以是動物,也可是人物,多用比喻,擬人誇張的修辭,情節生動。

c、寓言大多帶有勸諭和諷刺的作用,懲惡揚善,充滿智慧。

1、今天學習的《鄭人買履》和《刻舟求劍》也是寓言故事,不同的是用文言文來敍述的。結合書下注釋,瞭解文章出處。

?鄭人買履》要讀出“鄭人”忘持度的懊惱之情和回答別人時的執迷不悟的神氣,另外別人問話應表現出疑惑之情。

?刻舟求劍》要讀出同船人催他時着急懷疑的語氣和那個掉劍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語氣。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正式的書面語,它典雅,簡潔,但是因為距離我們的年代較遠,我們的理解有了一些難度,這需要我們在通讀的基礎上把握重點詞的意思,學會翻譯。

2、在熟讀的基礎上,由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合作學習,讀懂課文大意,學習文中常用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創設情境,共同探討寓言所藴含的道理。

學生提出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小組討論解決,教師指導。

文言文的內容學生並不陌生,現在以文言形式出現,實現了國小與國中學習的過渡。在教學時重點應在學習興趣的激發與學習方法的指導上。

2、正確流暢地朗讀課文,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3、瞭解課文中寓言所藴含的道理,能説出自己的理解。

1、《鄭人買履》和《刻舟求劍》分別説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刻畫了一個怎樣的人?告訴了我們一個怎樣的道理?

?鄭人買履》這篇寓言以簡潔生動的語言敍述了古代有個鄭國人去集市買鞋,因只相信量好的尺寸卻不相信自己的腳,結果沒有買到鞋的故事。刻畫了一個呆板、迂腐、固執的鄭人,諷刺世界上很多人只相信死板教條的東西,不能靈活變通。

?刻舟求劍》講的.是戰國時,楚國有個人乘船渡江,他佩戴的劍掉到了江裏,他馬上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船靠岸後,他立即從刻記號的地方跳進水裏去找自己的劍,結果沒有找到。這是一個愚蠢,固執己見,不懂根據客觀實際採取靈活對策的人。

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之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2、學會用單變雙的辦法,利用增刪調補的原則翻譯文章。

3、學會分析人物(角色)的描寫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得到啟示,領會寓意。

4、能口頭複述《狐假虎威》的故事大意,可以發揮想象和聯想,力求説得生動流暢。

課堂節奏稍微鬆了些,學生自學能力一定要重視,怎樣讀文言文要和學生一起概括

第3篇

1.能正確理解“一不小心、船舷、催、不慌不忙、刻舟求劍”等詞語意思。

2.能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刻舟求不到劍的道理,明白必須根據情況的變化去處理事情。

師總結:比賽進行得非常激烈,同學們不僅把學過的成語記

2.揭題: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個成語——“刻舟求劍”。師邊書

寫課題邊強調:看清“求”的第三、四筆,“劍”’的第七筆。

4.師範讀課文。請同學們邊聽邊想:課文講的是什麼時候,什麼

地方,誰的什麼事?(這個放事發生在江上。貼圖:先貼“大江”,江水滔滔,遠處是河岸。再在江中貼一“小船”,船上立一佩劍之人。)

5.看圖,再自讀課文,弄懂“刻舟求劍”’字面上的意思。(在船舷上刻記號撈寶劍。)

6.默讀課文,在不理解的地方標上記號,四人小組互助解答,仍不理解的向老師提問。

7.師總結:通過剛才的小組學習,同學們不僅弄懂了一些問題還提出了學不懂的問題,讓我們在後面的學習中一起弄懂它們。

②學習“寶劍”一詞:結合“劍”字的“u”旁理解詞意。

③用換詞法理解“一不小心”(一不留神、一不注意)。看圖想象這個人是怎麼“一不小心”把寶劍掉進江裏的。(移動“寶劍”,演示掉進江裏的情景〕説説你想象到的情景。

①寶劍掉進水裏,讓人多着急啊,那個人會怎樣做呢?聽老師讀課文,注意老師讀的哪些地方跟課文不一樣,用筆劃下來,然後説一説。

(不能。“一點兒”強調那個人很不着急的樣子。“船舷”指船兩側的邊(結合貼圖理解),講清了那個人拿小刀刻記號的具體位置,用詞很準確。)

③指導朗讀:語速稍慢,拖長音,強調出那人一點也不着急的樣子。

①別人看到了,是怎麼説的?自讀課文,然後用“別人認為:____”的句式説一説。

(別人認為:寶劍掉進江中,就得馬上停船打撈,不去撈劍,光顧着在船舷上刻記號,是沒有用的。)

②別人説這話時心情怎樣?(十分着急)。從課文哪些地方看出來?為什麼?分四人小組討論、補充,並請代表彙報發言。

(“催”説明他心裏很急,説話又快又大聲。“趕快”強調要快,不然就來不及了,撈不着了。句末的“!”強調刻記號是沒有用的,要馬上撈。)

③指導朗讀。用大聲急促的語調,配合着急的表情讀好句子。

①別人那麼着急,那個人仍然一點兒也本着急,課文用哪個詞來形容?學習“不慌不忙”。(結合“慌”和“忙”的左旁來理解詞意)

a.“寶劍從這兒掉下去”一句中的“這兒”指哪兒?(板書:江中)

“我從這兒跳下去撈”句中的“這兒”指哪兒?(板書:岸邊)

(雖然記號還在,但船在動,撈劍的地方已經不是掉劍的地方

了!師歸納出:情況變了,方法卻不變,就辦不好事情。)

5.那麼怎麼做才能撈着寶劍呢?誰能將黑板上的畫面重新移動一下,然後説一説。

(只有立即停船,馬上從掉寶劍的地方跳入水中打撈,才能撈着寶劍。)

(船靠岸後,那個人會怎樣做?結果如何?他的心情樣?……)

是啊,他這樣撈永遠也撈不着寶劍。可他卻不明白。(貼頭像特寫圖:畫面上掉劍之人一臉困惑、失望之意。)誰願意幫助他,給他説説道理?(模擬情境表演説話。)

4.這個成語故事,説的是生活中的哪種人?你能舉個例子説説嗎?

第4篇

?刻舟求劍》是寓言兩則的第一則,課文講的是有個人照船上刻的記號去尋找落入江中的寶劍,批評他不按照情況的變化去處理問題。內容上講比較簡單,本人想利用這節課繼續傳授學習方法之“提問閲讀法”,因此設計了這節課。提問閲讀法是本人第一次引入課堂,為了讓他們儘快地學習這種學習方法,因而所設計的問題偏簡單。

1、指導學生讀懂課文,認真體會語言故事中含着的道理,懂得做事一定要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

2、引導學生學習“提問閲讀法”這種新的學習方法,並學會運用。

3、利用錄音磁帶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

1、通過理解詞句,懂得“刻舟求劍”的意思和含義。

學生:課前熟讀課文,於本節課前已經掃清生字障礙。

同學們,請大家回憶下上學期大家學習的寓言故事是什麼呢?(狐假虎威、鷸蚌相爭)提出思考引入課文:大家坐船過江,一不小心,身上有東西掉進江裏去了,你該怎麼辦?(學生討論)請同學們跟着老師一起看看古時候的一個人如何做的。請翻開課本p41頁

(1)、板書課題,引入學習方法“提問閲讀法”今天老師要教大家一種學習方法,名字叫提問閲讀法。現在先聽錄音,然後我們一起邊學習課文,邊學習這種方法。

(1)、解釋課題刻:用小刀挖。舟:小船。求劍:找劍。

(2)、從課題中提出問題①找得到劍嗎?(明確:找不到。)②如何找劍?用簡潔的話概括回答。(明確:掏出小刀——繼續坐船——靠岸沿着刻痕找劍)

(3)、分析第一自然段①學生先朗讀,後在教師的幫助下提出相關問題。②這一段寫了什麼?(明確:寫了時間、地點、發生的事。)③船的狀態如何?(明確:船向前航行。)④掉進江的原因是什麼?(明確:“一不小心”就把寶劍掉進了江裏去了。)

②這一段又寫了什麼內容呢?(明確:寫的是丟劍人的表現。)

③丟劍人的表現如何呢?(明確:一點也不着急,掏出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一個記號。)

②這一段主要的內容是什麼?(明確:主要寫的是同船人的表現。)

③同船人的表現如何?(明確:催他快撈,對他的做法不理解。)

②這一段寫了什麼內容?(明確:寫的是丟劍人解釋刻舟的原因。提示學生注意:“不慌不忙”一詞。)

③放手學生猜測結果(明確:跳入水裏去尋找寶劍,但他永遠也求不到寶劍。)

明確:a、找不到劍的基本道理:寶劍掉進江後,他的位置已經固定,而船是行進着的,人和船舷上的記號都在隨着移動。等船靠了岸,記號所指的位置已經變化了,再按照記號下水撈取,是無法找到寶劍的.。b、丟劍人的基本錯誤:他不注意根據變化的情況解決問題,還不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

這個寓言諷刺了那些不用變化的眼光處理問題的人,告訴我們做事情一定要注意具體的實際情況,不要犯“刻舟求劍”這樣的錯誤。

刻舟求劍的近義詞和反義詞近義詞:守株待兔、墨守成規反義詞:看風使舵、見機行事

第5篇

1.積累成語“刻舟求劍”,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介紹學過的或知道的寓言故事,並説説明白了一些什麼樣的道理。

師小結:不少許多富有啟示的寓言故事來自我國古代文集著作。今天學習的這篇文言文寓言就出自《呂氏春秋》。

揭題(ppt)在船上做記號來尋寶劍。“求劍”是目的,“刻舟”是採取的方法。

1.師範讀,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體會文言文的朗讀方式,在重點字下打記號。

2.學生用一句話回答。小聲自讀,指名讀,評價,正字正音。

(先示範讀句子,講意思,然後提示易讀錯和詞義重要的字,並出示ppt,要求同學補充批註)

1.文言文言簡意賅,短短几句就告訴我們這麼多內容,我們再來好好讀一讀。(齊讀)

2.這個文言文寓言故事我們不僅要會讀,還要讀懂,試想當船靠岸後,楚人怎麼去撈劍的?他能撈到嗎?那他會有什麼神情?會説些什麼?那些岸上的人看到他的.舉動會有什麼議論?

大家思考一下:求劍的楚人為什麼求不到劍呢?(ppt)在書中找出來勾畫

出示:舟已行矣,而劍不行(齊讀)指名用自己的話説一説。

作者是如何評論這個楚人的?求劍若此,不亦惑乎!(齊讀)

3.確實他太糊塗了,那麼你認為這個楚人是什麼樣的人?(不會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辦法,不懂變通)這個故事就諷刺了這類人,它的近義詞是什麼?

4.今天我們積累了一個成語:刻舟求劍。它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通過這個寓言,你明白了什麼道理?(生答)那我們應該怎麼做呢?(見機行事、隨機應變)

第6篇

本課選編了兩則古代寓言,這兩則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諷刺了生活中的某些荒唐可笑的現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刻舟求劍》講的是一個坐船過江的人,不慎把寶劍掉入江中,他一點兒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準備船靠岸以後,從刻記號的地方跳下去撈寶劍。《鄭人買履》則借一個寧可相信自己腳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的人,諷刺墨守成規、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兩則寓言故事生動有趣,言簡意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從反面給人啟迪,耐人尋味。

經過幾年的語文學習和實踐,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學習語文的方法,具備了一定的獨立學習語文的能力,這兩則寓言雖然是文言文,但是有譯文可供藉助,學生學起來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現代文的教學一樣,仍堅持以自讀為主,重在感悟、積累的策略。教學中,儘量讓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讓他們自己質疑、釋疑,教師適當點撥、扶助,必要時精當講解,但是不講語法。

引導學生學習、總結學習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讀故事—明道理—受教育

1.學習本課生字,和譯文對照(或查字典驗證)弄懂字義。

2.讓學生初步接觸文言文,為以後的學習打一點基礎,同時,引導學生從這兩則寓言中領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3.繼續瞭解古今漢語詞義和表達上的不同,弄懂每則寓言的寓意,並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

我們生活中常常會發生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比如自己手裏拿着笤帚卻去放笤帚的地方找笤帚;正在玩電腦時突然停電了,心想既然玩不成電腦就看電視吧等等。今天,我們來讀兩個故事,其中的人所做的事更荒唐。(板書:刻舟求劍)

(這個教學環節是為了讓學生明白文言文的讀法與現代文不同,因為學生不是初次接觸文言文,所以在讀法上需要糾正的地方不多。如朗讀這課中的“遽契其舟”時,其中的“遽”和“契”是兩個詞,朗讀時要當作兩個詞語來讀。)

3.師再次朗讀,要求學生畫出課文中停頓分隔符號“/”。

(這個教學環節是為了讓學生通過正確的朗讀整體感知這則故事的意思,文言文的理解必須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進行。)

生:有個楚國人過江把劍掉入江裏了,他在船邊做了個記號,等到船停了,他去撈劍,沒有撈上。

生:我認為他沒有把做記號的地方講清楚。(教師立即表揚他聽地認真並鼓勵他講一講。)

生:有個楚國人過江的時候把劍掉入江裏了,他就在掉劍的船邊做了個記號,等船停了,他去撈劍,沒有撈上。

生:我再補充一點:他這樣做是撈不到劍的,因為船走了但是劍沒有動。

師:同學們講的很好,看來下面的譯文對我們學習這則寓言故事幫助很大。如果沒有譯文怎麼辦?我們先來看看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理解了主要字的意思,理解句子、理解全文就容易了。

6.對照譯文説説你如何理解下列字的意思:涉、自、墜、遽、契、止、求、行、若此、惑。(這個教學環節是為了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只有理解了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也就能通順地理解整個故事的意思了。)

8.根據對句子中重點字的理解説説寓言中每句話的意思。

9.每一位同學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則寓言故事,然後講給同桌聽。

10.討論問題:求劍的`人為什麼求不到劍?(鼓勵學生積極發言,用文言文中的話説或者是用自己的話説都行。)

生:這則寓言中的那個人做事不動腦子,他就不想想劍是在哪裏掉的?他卻在另一個地方撈,肯定是撈不到的。説明我們平時做事要多動動腦筋。

生:我認為這則寓言是告訴我們做事要看到事情的變化,然後根據事情的變化來選擇做事的方法。

師小結:這則寓言故事諷刺了那種辦事愚蠢、不知事物會變化的人。假如你的劍掉入江裏你怎麼辦?

生:我會在掉劍的地方插一根長杆子,然後再下去撈。

生:如果是一把寶劍,我就想辦法去撈,如果是一般的劍,我又不會游泳,我就不撈了。

三、拓展思考: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有沒有做過類似的事情?

1、過度:楚認刻州求不到劍,而這位鄭人上市卻買不到履,讓我們來看看這到底是什麼。

2.學生根據譯文試讀文言文,看看讀寓言時哪裏應該停頓。(教師糾正個別停頓不對的地方。)

3.再次朗讀寓言故事,並説説這則寓言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生:我覺得那個人太死板了,他不會用他的腳去試,用自己的腳去試買到的鞋不是更合適嗎?這個故事説明我們做事要靈活一些。

生:我認為這則寓言是想讓我們明白做事情不一定只用一種方法。

生:我補充:我們做事時要根據事情的變化選擇方法。

(這個寓言故事諷刺了那種墨守成規、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

四.拓展思考: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有沒有做過類似的事情?

生:有一次媽媽讓我去買一斤辣子,給了我兩元錢。我來到菜攤一問一斤辣子要兩元六角,我只好回去問媽媽再要六角錢。回到家媽媽聽後説:你不 會 先買 來回來,還要再跑一趟。

1.教學中要突出以讀代講的特點。文言文的教學和現代文一樣,仍然要堅以讀為主,重在感悟,尤其是課本中提供了譯文,對照譯文學生學習起來並不困

難。但是,文言文的讀法與現代文略有不同,如果讀句過程中停頓的地方有錯誤,

會給理解句子的意思帶來困難。因此,教學中我在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之前,首先帶領學生解決朗讀問題。

2.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教學中我先讓學生結合譯文理解重點字的

意思,再嘗試着理解句子的意思,直到將整個故事連成一段通順的話。特別是在

教學第二則寓言時,我基本上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的。

3.我認為教學寓言時,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當學生能用自己的話講出寓

言故事的內容,講故事中揭示的道理,教師會以為他們已經理解的很好了,可是,

結合生活實際舉例、談感受時,卻常常説的那麼牽強。這是因為他們不理解故事的寓意呢?還是因為他們的生活經歷太少呢?而難以恰當地表述相對應的實例呢這需要教師們進一步思考。

這兩個故事都諷刺了不講究方法的人,諷刺他們愚蠢。不只事物會變化的人,從而給人啟迪,耐人尋味。

第7篇

1.能正確理解“一不小心、船舷、催、不慌不忙、刻舟求劍”等詞語意思。

2.能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刻舟求不到劍的道理,明白必須根據情況的變化去處理事情。

師總結:比賽進行得非常激烈,同學們不僅把學過的成語記

2.揭題: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個成語——“刻舟求劍”。師邊書

寫課題邊強調:看清“求”的第三、四筆,“劍”’的第七筆。

4.師範讀課文。請同學們邊聽邊想:課文講的是什麼時候,什麼

地方,誰的什麼事?(這個放事發生在江上。貼圖:先貼“大江”,江水滔滔,遠處是河岸。再在江中貼一“小船”,船上立一佩劍之人。)

5.看圖,再自讀課文,弄懂“刻舟求劍”’字面上的意思。(在船舷上刻記號撈寶劍。)

6.默讀課文,在不理解的地方標上記號,四人小組互助解答,仍不理解的向老師提問。

7.師總結:通過剛才的小組學習,同學們不僅弄懂了一些問題還提出了學不懂的問題,讓我們在後面的學習中一起弄懂它們。

②學習“寶劍”一詞:結合“劍”字的“u”旁理解詞意。

③用換詞法理解“一不小心”(一不留神、一不注意)。看圖想象這個人是怎麼“一不小心”把寶劍掉進江裏的。(移動“寶劍”,演示掉進江裏的`情景〕説説你想象到的情景。

①寶劍掉進水裏,讓人多着急啊,那個人會怎樣做呢?聽老師讀課文,注意老師讀的哪些地方跟課文不一樣,用筆劃下來,然後説一説。

(不能。“一點兒”強調那個人很不着急的樣子。“船舷”指船兩側的邊(結合貼圖理解),講清了那個人拿小刀刻記號的具體位置,用詞很準確。)

③指導朗讀:語速稍慢,拖長音,強調出那人一點也不着急的樣子。

①別人看到了,是怎麼説的?自讀課文,然後用“別人認為:____”的句式説一説。

(別人認為:寶劍掉進江中,就得馬上停船打撈,不去撈劍,光顧着在船舷上刻記號,是沒有用的。)

②別人説這話時心情怎樣?(十分着急)。從課文哪些地方看出來?為什麼?分四人小組討論、補充,並請代表彙報發言。

(“催”説明他心裏很急,説話又快又大聲。“趕快”強調要快,不然就來不及了,撈不着了。句末的“!”強調刻記號是沒有用的,要馬上撈。)

③指導朗讀。用大聲急促的語調,配合着急的表情讀好句子。

①別人那麼着急,那個人仍然一點兒也本着急,課文用哪個詞來形容?學習“不慌不忙”。(結合“慌”和“忙”的左旁來理解詞意)

a.“寶劍從這兒掉下去”一句中的“這兒”指哪兒?(板書:江中)

“我從這兒跳下去撈”句中的“這兒”指哪兒?(板書:岸邊)

(雖然記號還在,但船在動,撈劍的地方已經不是掉劍的地方

了!師歸納出:情況變了,方法卻不變,就辦不好事情。)

5.那麼怎麼做才能撈着寶劍呢?誰能將黑板上的畫面重新移動一下,然後説一説。

(只有立即停船,馬上從掉寶劍的地方跳入水中打撈,才能撈着寶劍。)

(船靠岸後,那個人會怎樣做?結果如何?他的心情樣?……)

是啊,他這樣撈永遠也撈不着寶劍。可他卻不明白。(貼頭像特寫圖:畫面上掉劍之人一臉困惑、失望之意。)誰願意幫助他,給他説説道理?(模擬情境表演説話。)

4.這個成語故事,説的是生活中的哪種人?你能舉個例子説説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