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記》教案集錦4篇 《核舟記》教學精粹:助力學生閲讀與思考

來源:巧巧簡歷站 1.07W

《核舟記》教案集錦是一份針對該書教學的資源包,包含多個教學設計和案例,旨在幫助教師更好地傳授該作品的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生的閲讀水平和文學素養。

《核舟記》教案集錦4篇 《核舟記》教學精粹:助力學生閲讀與思考

第1篇

一、學習本文從總到分、從分到總,按照事物各部分的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點,作具體細緻的描述的方法。

二、瞭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巨大成就和勞動人民的卓越才智。

三、領會和掌握本文一些實詞的意思,比較少數語句在詞序上與現代漢語的異同。

二、為了逐步培養學生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教師可以在講完《石壕吏》以後佈置預習,要求學生能參看註釋。

查閲工具書,試作書面翻釋;上課時,抽查上、中、下三類學生的預習筆記,瞭解預習情況,確定難點。

三、描述介紹核舟的順序和詳略是教學重點,古今詞義的異同、詞序和少數幾個句子是教學的難點。

(三)本文重點在哪裏?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安排重點?

(四)正音和正形(戌、戍;鈎、釣;椎、推;楫、緝、揖)。

解題:核舟記,即用文字記敍用桃核雕刻成的一隻小船。標題醒目,它概括了全文所寫的內容,是一篇描寫具體物象的文章。

作者魏學(約公元1596—1625年),字子敬,明末嘉善(現浙江省嘉興縣)人。小時候就刻苦學習,好寫文章,著有《茅檐集》。

本文通過對古代一件工藝美術品──核舟的介紹和説明,熱情讚揚了我國明代民間藝人王叔遠高超的雕刻技巧和才能。

王叔遠,名毅,明代虞山(現在是江蘇省省熟縣)人。

正音:軒()、糝()、詘()、屬()、罔()、黍()、袒()、髯()、為()、髻()、虞()、篆()、嘯()、褶()、壬()、彌()。

(二)教師巡迴檢查學生預習筆記,瞭解預習情況,確定難點;對預習情況加以簡要講評,表揚好的,幫助差的,並且再次強調預習的作用。

明確:本文是從整體到部分,又從部分到整體,按照核舟各部分的位置和人、物的主次,依次加以描述的。文章以概述起頭,用歸納作結,中間主體部分的描述,按船倉、船頭、船尾、船背的順序加以描述。

(三)提問:本文重點在哪裏?作者為什麼要以這個作為重點?明確:重點在第二段的第二層(第3節),這一層中,又以蘇東坡為中心,因為這是核舟雕刻的主題所在,這説明,寫文章一定要緊扣題目,圍繞中心,突出重點。

(四)提問:本文篇幅較長,怎樣才能較快地背誦出來?

明確:理解記憶比機械記憶的效果更好。就本文來説,應當先抓整體,即首尾兩段為總説,中間四段為分説。至於每一節,也有背誦的規律可循,掌握了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快地背誦出來。這一點,放到講每一節時再來提示。

(五)指名學生翻釋第1節(要求分三步完成:先朗讀一句,然後逐字解譯,最後將該句直譯成現代漢語。下同)

教師補充:明:明朝。“有”:後面可以加上數詞“一”。奇巧:(手藝)奇妙精巧。曰:在這裏是活用,釋成“名叫”、“叫做”,不能釋成“説”。以:介詞,用。徑寸:直徑一寸。之:結構助詞,的。為:,動詞,做,在這裏是“雕刻”的意思。罔:否定副詞,沒有;罔不:沒有不,無不。因:動詞,順着、按照。勢(木頭的);樣子。象:動詞,模仿。形:名詞,(雕刻物體的)形狀。具:動詞,備、有。“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譯成現代漢語是:沒有不順着木料原來的樣子,模仿所雕物象的形狀來雕刻,使雕刻出來的藝術品各有各的神情姿態,嘗:時間副詞,曾經。餘;人稱代詞第一人稱單數,我。核舟一:一隻核舟,數詞放在名詞之後,表數量。蓋:句首發語詞。表示肯定語氣,譯成“原來是”。雲:句末語氣助詞,表示陳述語氣,不必譯出。這一節是總敍,先介紹王叔遠是一位精於雕刻的手藝人,接着引出他送給作者的核舟,最後點明核舟的主題,注意這一節小層次的安排,有助於背誦。

開頭一句總寫核舟的概貌。有:同“又”,讀。奇:零數。黍:古代制尺以一個黍粒的縱長作一分的長度。這一句給人以整體感,並與上節“徑寸之木”相照應。接着分四層描述核舟的各部分。

第一層(第2節)先寫船倉。者:代詞,與形容詞“軒敞”組成名詞性詞組。為:,是。之:代詞,指倉。這裏先寫船倉中部的外觀。然後隨着觀察視線的移動,依次分寫船窗、船欄、對聯。“旁開小窗……共八扇”點明窗的位置和數目。以上都寫舟外。

“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啟:開。用一“啟”字又引導讀者從舟外到舟內。觀:集中目力看。

“閉之……石青糝之”。“閉”與上文的“啟”相應。用一“閉”字又從舟內回到舟外,上面寫窗,只概括點明它的位置和數目,這裏寫窗,卻細緻地介紹了窗上的文字。

明確:不相同。前一個“之”代小窗,後一個“之”代窗上刻的字。

提問:窗上的對聯為什麼要刻這十六個字,而不刻別的字?

明確:這十六個字是前、後《赤壁賦》中的名句:摘錄下來組成對聯,刻在小窗上,不僅與上節“大蘇泛赤壁”相應,非常切題,而且也可以啟發讀者聯想到核舟外的赤壁景色。同時,作者真切地將它們描述出來,足以見他對核舟觀察的精細。

歸納:第2節主要寫船倉。作者是按觀察順序依次來寫。以寫船倉為主。其次序是先寫倉,次寫篛篷、小窗,再寫欄杆,後寫對聯,其中又以寫窗和對聯為主。同學們按上述順序加以理解記憶,有助於背誦(這點也可視具體情況,啟發提問,讓學生思考回答)。

(七)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引導學生回憶第1.2節的層次(不看書),然後教師念一句譯文,學生朗讀一句原文(反覆兩到三次),再要學生合上課本,教師譯一句譯文,學生背誦一句原文。

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以、曰、嘗、貽、蓋、雲、有、許、覆之、閉之、糝之。教師巡迴檢查以後加以補充糾正,要求學生課後謄正到《文言詞語積累本》上。

《核舟記》教案集錦4篇 《核舟記》教學精粹:助力學生閲讀與思考 第2張

第2篇

本文是一篇介紹一件精美工藝品的小品文,具有濃厚的文學色彩。全文僅400餘字,卻描述了整個核舟的全部景物。語言見解生動嚴密。在教學時應採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掌握重點詞句,領悟文章內容,培養文言語感。同時,要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間順序有條不紊地介紹事物特徵的方法,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高超技藝和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

本文教學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掃除閲讀障礙,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第二課時體會文章的主要特色。兩課時都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做好引導、點撥工作。

以令人歎為觀止的微雕藝術導入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遠在幾百年前我國民間藝術中精湛絕倫的微雕技藝的精彩展示。(板書課題)

2.,給文章的生字詞注音並釋義,用鉛筆標出疑難句。

示例:①罔(wǎng)、貽(yí)、軒敞(xuānchǎng)、箬蓬(ruòpéng)、黍(shǔ)、糝(sǎn)、髯(rán)、褶(zhě)、髻(jì)、篆(zhuàn)等

(2)在這樣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三、巡視課堂,掌握學生自學情況,以便為下面的課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據。

每位同學朗讀兩段。朗讀後,各由其餘同學對該位同學的朗讀情況作評價,或指明其讀音的錯誤,或糾正其斷句不當,或稱讚其成功之處。

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以,用;木,木頭,木材;為,制,這裏指雕刻。

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罔 ,沒有;因,根據;具,具有。

嘗貽餘核舟一:本句謂語“貽”(yi,贈)後的賓語是“餘核舟一”,是個雙賓諾。

蓋大蘇泛赤壁雲:蓋,承上文作解説,可譯為“是”;泛,泛舟;雲,語氣詞,無義。

明確:這段的主要內容是概略介紹明代雕刻匠師王叔遠技藝的精湛超凡,並交代核舟的來歷。

②在概略介紹中,從幾個方面説明醫師技藝的精湛超凡?

明確:從兩個方面説明匠師技藝精湛超凡:一是匠師擅長微型雕刻,能夠在“徑寸之木”上,雕刻出宮室、器皿、人物等許多各種各樣的形狀;二是匠師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麼像什麼,無不“各具情態”。

①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有,you,用於整數與零數之間;奇,零數,餘數。

③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啟,打開;而,連接狀語與謂語;比,這裏的意思是正對着。

明確: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説明這個小小核舟的船艙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東西。船舶的艙頂有着竹葉做的船篷覆蓋,艙兩旁各有四扇小窗户,這八扇小窗户能打開能關上,打開了便可看見雕花欄杆左右相對,關上後就能看見右邊窗户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窗户刻有“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這16個字是用石青色。長僅八分多一點,高僅兩粒黃米的核舟,它的船艙部分就雕刻了工頂船篷(能看 出是用什麼東西做的)、8扇窗户(能開能關)、左右欄杆(上有花紋)、16個字(字字清晰可見)。

明確:這段主要採用數字説明方法。核舟體積有多大,長多少,高多少,船艙部分雕刻了多少種東西,各有其數,明白清楚,兩相對比,其意曉然。

3.思考討論:這一段是介紹船頭部分;主要説明了什麼?

4.分別由學生朗讀描述蘇武、魯直(黃庭堅)和佛印神態的句子,説説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們此時此地的什麼樣的心態?

明確:從“蘇、黃共閲一手卷”、東坡“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右手指卷,若有所培”和佛印的“矯首昂視”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要表現他們豁達、放曠的胸襟,説明他們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記了現實的煩惱,而陶醉在眼前畫卷的美好意境裏。

5.作者在説明船頭三人時,着墨較多的是誰?為什麼?

明確:這當然是“東坡”。三人中,蘇武居中,作者起筆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因為刻得用心刻得仔細,作者也就説得真切細膩。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説明者當然不能違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題是“蓋大蘇泛赤壁”,這樣説明,才能與其主題吻合。否則,鬆散割裂,不知所云。

6.你從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藝的奇巧、精湛、無微不至呢?

明確:表現這一點的地方較多,如對東坡外貌的刻畫,對東坡、魯直‘依格”的介紹,對怫印左臂所掛念珠的説明“珠可歷歷數也”。

1.考察古漢語中數詞使用與現代漢語的差異。先聯繫前面部分看一些實例:

(1)長約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頭坐三人。(4)共閲一手卷。

(5)橫卧一揖。(6)倚一衡木。(7)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見,古漢語中一般情況下,數詞可以直接修飾名詞,這與現代漢語中較嚴格的“數詞十量詞十名詞”的格局不同。

明確:主要運用了總分結構。先説“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後分説,從“居右者”説 到“居左者”。

4.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動作渲染了一種什麼氛圍?

明確:兩“舟子”雖神情各異,一個“若嘯呼狀”,彷彿是在那裏呼喚清風,顯得悠閒自在;一個“視端容寂”,彷彿在專注聽“茶聲”。但表現了一個共同的氛圍,這就是愉悦。

輕鬆、活潑自樂。再加上船揖的“橫卧”,更加暗示出有輯同於無揖,有舟子等於沒有舟子的一種放任自流的境界。

①則題名其上:則,就;題,書寫,這裏解為刻上;名,宇。

②文曰“天啟壬成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啟王戌秋日,即明嘉宗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蘇武《前赤壁賦》作於“壬戌之秋”,即來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見,王叔遠在核舟頂端刻上這個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蘇武作《前赤壁賦》後540年的“秋日”有感而為之以作紀念的;甫,指男子的字。

⑥ 嘻,技亦靈怪矣哉:嘻,xi,讚歎聲;靈,善,好;怪,奇異,罕見。

明確:第五段的主要內容是説明核舟船頂部位的雕制。第六段的主要內容是小給總計核舟上都刻了些什麼,最後作者直抒對王叔遠雕刻技藝之“奇巧”的讚歎以結束全文。

(3)文章的全部內容安排實際上緊扣了怎樣一個核心?

第3篇

文言文教學有兩個目標:第一個目標是“語言學習”,目的是培養學生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具體內容是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第二個目標是“傳承文化”,目的是讓學生了解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感受中國古代文化的魅力。例如,教《鄒忌諷齊王納諫》肯定要教中國的“諫”文化,教《出師表》肯定要教中國的“臣”文化,教《陳情表》肯定要教中國的“孝”文化。

一般來説,語言教學遇到的困難是學生沒有“興趣”,文化教學遇到的困難是學生沒有“感覺”。能否找到一種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的興趣又可以增強學生對古代文化的切近理解的教學方式,是搞好文言文教學的關鍵。

?核舟記》從語言教學來講,主要涉及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定語後置、詞類活用、倒裝句、省略句、雙重否定句等內容。這些內容,只能隨文教學,但很容易陷於串講的泥坑,使學生學得枯燥。從文化教學來講,主要內容是讓學生理解我國古代工藝品的精巧,以及這種精巧中的民間審美意趣。這一內容涉及審美,學生缺乏具體可感的審美對象作參照,很容易流於一般化。

根據《核舟記》的寫作特點和學生學習這樣的`課文時遇到的困難,我以“體驗中國古代工藝品的精巧”為教學主線,將語言教學融入到“體驗中國古代工藝品的精巧”的學習活動中。

上課伊始,我先把一個“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的橄欖核放在一張紙上,展示給學生看。學生看到這麼小的一個橄欖核,非常震撼。這樣,學生的印象就非常深,“體驗”了這個核舟的“小”——這個東西這麼小,上面還刻那麼多東西,而且還刻得那麼好,由此可見中國古代工藝品的“精巧”。

然後,進入重點教學環節。我在課外讓學生每人用一張紙折了一隻船。上課的時候,我説:“今天我們學習《核舟記》,主要讓同學們完成一件事,就是把課文中寫到的人和物,按照課文中寫的位置,畫到你們折的紙船上。我們這堂課就是要比一比,看誰畫的最符合課文描寫的狀況。”學生一聽,頓時興趣大增,紛紛提筆準備畫。沒想到,他們立刻就遇到了問題:課文是怎麼寫的呀?課文中的這些句子是什麼意思呀?於是,學生紛紛埋頭認真閲讀課文,遇到不懂的字句,就連忙看註釋,或相互之間討論起來。

平時我講文言字句,大家都不願意聽,現在我變成最受歡迎的人了,都追着我問這一句是什麼意思,那一句是什麼意思。這個過程花了近20分鐘,實際的學習內容其實就是文言字詞句。這一教學內容對學生來説也許確實是枯燥的,但現在卻將它隱含在畫畫的過程中了:要畫好畫,就必須讀懂課文,因為畫的東西要“符合課文”。

等學生基本都畫好後,我先讓他們相互欣賞一下自己的作品,評價一下畫得怎麼樣,以及跟課文裏描述的有沒有不一樣,跟課文比誰更生動,然後再請同學展示自己的作品,對照課文説説哪裏比不上課文所寫的核舟。這個活動,教學意圖其實就是“借自己的作品,或者説以自己的作品為參照,體驗課文裏寫到的核舟的精巧”。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把重點放在課文中的一些具體描寫上,先理解課文中的描寫體現出來的神奇精妙,再比較自己畫得準確、生動與否。其實,“比較自己畫得準確、生動與否”只是一個“幌子”,目的是引着學生去體驗課文,體驗核舟的精巧。

從教學形態來看,這堂課的主體就是在“搞活動”,教學目標完全指向學生對文言知識和作品文化內涵的“體驗”。過去,我們講到文言教學,似乎體驗教學用得不多。大家似乎有一個看法,覺得文言文教學中,語言教學的內容必須講,講知識要領,講文言詞句的含義和規律。其實,在文言文教學中,語言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閲讀文言文的能力,並不是要掌握多少文言的知識。

也就是説,不是看學生能不能説出這些文言文中所包含的“語言知識”,而是看學生能不能讀懂文言文的意思,體會到其中的韻味。這兩個方面靠的都是“文言語感”。“文言語感”的養成,是靠多讀,但現代學校教育中,我們可以提供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時間極其有限,所以靠“多讀”(即閲讀量)已經不可能,只能靠“熟讀”,就是讀文言文要讀得細和深。

用體驗法來教文言文,就是要在“細讀”“深讀”上下功夫,達到深入學生內心,體會領悟文言詞句的韻味的目的。閲讀教學中,所謂“體驗”,就是要讓外在的語言進入學生的內心深處。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在很多情況下,恐怕非用體驗法不可。

再説文言文教學中的文化教學。我們看到很多文言文教學,講到文化的內涵,很容易出現一種傾向,就是脱離課文去空講文化。要麼是把課文放在一邊,去講“孝文化”“忠文化”“臣文化”,要麼是先講課文,再講“文化”,反正是“就文化講文化”。

這樣的文化教學一是違背語文學科的“獨當之任”,即“從語言的角度學文化、文學、文章”的根本任務,二是教學結果大多是對中國古代文化的“認知”,學生的理解停留在一般性的條條框框上,或幾點乾巴巴的結論上,沒有沉澱到內心。學生學習這些內容的時候重在“記憶”,而不是領悟、沉浸、薰陶、感化。顯然,記憶不是文化學習的主要方式,文化學習離開了領悟、沉浸、薰陶、感化,學到的不會是文化的精髓,只能是表皮。

我的體會是,在文言文教學中,不管是語言教學還是文化教學,體驗法都具有特殊的功效。善於運用體驗法,是搞好文言文教學的重要途徑。

第4篇

1.幫助學生樹立起關於核舟的空間概念,把握文章的説明順序。

2.品味語言,真切感受本文觀察細緻、描寫生動的特點。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是優秀、勤勞、聰明靈巧的。他們創造了光輝燦爛、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矚目的中華文明。其中最令人嘖嘖稱奇、歎為觀止的有那源遠流長、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藝術,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樹根經三撥兩弄可以變成一隻活靈活現、凌空欲飛的雄鷹,這是根雕;一塊似可廢棄的石頭經三琢兩磨也可忽然化為山水木石、鳥魚蟲草,可成為萬里長城的縮影,這是玉雕;一根頭髮上可以雕刻下唐詩三百首的全部詩句,這是髮雕;還有牙雕、竹雕等。今天我們學習的明末浙江魏學洢的《核舟記》就是遠在數百年前我國勞動人民、民間藝人精湛絕倫的雕刻技藝的一次輝煌的展示。

魏學洢(約1596-約1625),字子敬,明朝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核舟記》選自清朝人張潮編輯的《虞初新志》。

5.而:①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表並列,並且、而且。

由此可見,古漢語中一般情況下,數詞可直接修飾名詞,也就是説,數詞+名詞。而現代漢語中則有較嚴格的數詞+量詞+名詞形式。

(2)數詞用在名詞之後,翻譯時應調整到名詞的前面。

1.能概括全文,總括王叔遠技藝高超的詞是:奇巧。

3.找出原料小而表現題材廣的句子:能以徑寸之木……鳥獸、木石。突出王叔遠是“奇巧人”,有不同凡響的雕刻技藝。

4.説明構思巧妙、技藝精湛的句子: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被誣以詩誹謗朝廷,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是一個有名無實的官職。蘇軾到任後,心情鬱悶,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鼻磯遊覽,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等著名作品,寄託他謫居時的思想感情。文章中雕刻家雖取材於這件事,卻不受這件事的拘束。如大蘇泛赤壁是確有其事,但當時並沒有黃魯直和佛印陪同。

1.這是—篇古代的説明文。它的説明對象是什麼?説明對象有何特徵?

[交流點撥]核舟。手巧(體積小、構思巧、雕刻的人物、字數數量多)。

(2)邏輯順序:先整體後局部——先寫舟的尺寸大小,後寫船艙、船頭、船尾。

(3)先主後次——正面是主,背面是次,所以先寫正面,後寫背面;船艙是主,船頭、船尾是次;蘇東坡是主,黃魯直、佛印是次。

列數字:“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核舟體積有多大,長有多少,高多少,船艙部分雕刻了多少東西,都各有其數,讀來一目瞭然。

作比較:“通計一舟……而計其長曾不盈寸”。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與“而計其長曾不盈寸”對比,使人們更強烈地感到這個玲瓏剔透、精美絕倫的藝術品有巧奪天工之妙。以此突出雕刻者精湛的技藝。

1.課文如此細緻地介紹核舟這雕刻品的藝術形象,説明了什麼?

[交流點撥]説明雕刻家構思的巧妙,顯示出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讚美了我國古代勞動者的高超技藝。

2.本文題目有“記”字,是否意味着是記敍文?它與《桃花源記》是不是同一種文體?

[交流點撥]這是一篇介紹事物的説明文。題目中的“記”在這裏是描述、摹寫的意思。文章全面而真實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靈活現,使人能領會神奇的雕刻技巧。

從文體看,《桃花源記》記的是事,是記敍文;而《核舟記》記的是工藝品,是説明文。

從表達方式看,《桃花源記》多用描寫;而《核舟記》則多用説明。

按空間順序介紹一件你喜歡的物品,要求思路清晰,層次分明,重點突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