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姿勢教案5篇 巔峯藝術:完美收尾指南

來源:巧巧簡歷站 1.99W

本節課我們將帶您探索“最後的姿勢教案”。無論是展示結束時的激情吶喊,還是完美地收尾一天的工作,本教案將教您如何通過正確的姿勢和動作來傳遞力量和自信。無論是應對長時間坐姿的職場人士,還是為學生提供減壓放鬆的方法,這個教案將幫助您達到最佳狀態。讓我們一同探索吧!

最後的姿勢教案5篇 巔峯藝術:完美收尾指南

第1篇

第一時間感應到地震發生的譚千秋老師,沒有選擇隻身逃生。他只喊了一句話,就使全班學生的生命轉危為安。他只做了一個動作,就讓四個學生安然無恙。他的一言喊盡了對學生的真愛。他的一行鑄就了他偉大的師魂。

教學《最後的姿勢》,就是要通過解讀譚老師的一言一行,讓學生感受到他捨己為人、捨生取義的高尚師德。弘揚正氣,接過愛的接力棒,傳遞愛的精神。

讀一言一行,感悟高尚師德;聽沉痛回憶,學習英雄精神;交流救災資料,感受中華魂。

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新課文,題目是《最後的姿勢》。對這個課題,同學們有什麼要問的嗎?

2、檢查學生讀書情況。(指生讀,一生一段,讀後正音)

瀏覽課文,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課文敍述了在汶川大地震到來時,譚千秋老師臨危不懼,組織他的學生迅速撤離,並用自己的身軀護住了難以脱身的四名學生,而他卻因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師:然而,這又是一個刻骨銘心的日子。這一天下午兩點多,一場巨大的災難猝然而至。緊急關頭,正在上課的譚千秋老師是怎樣做的呢?默讀第2至7自然段,圈畫出描寫譚老師言行的語句。

(2)仔細閲讀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在句子旁邊批註。

語言:他意識到情況不妙,來不及多想,就大聲喊道:“大家快跑!什麼也不要拿!快……”

動作: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

師:“他意識到情況不妙。”當時發生了什麼情況?用原文的話説一説。(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棟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

這裏一連用了三個感歎號,説明了什麼?(當時情況非常緊急)

地震是譚老師第一時間作出的反應,求生是人的本能,譚老師逃生了嗎?他怎麼做的?

“快跑”這是譚老師的命令。一個“快”字包含了他怎樣的心情?(生説)他臉上的表情會怎樣?(生説)可能伴隨怎樣的動作?(生説)

指導讀:讀這一段(第4自然段),該怎樣度?(生説:讀出情況的危急,譚老師擔憂、焦急的心情。)生自由讀練、指生讀、評價、再讀。

師:從譚老師的語言,我們想到了他的心情,似乎看到了他的表情,從中你感受到什麼?(譚老師心中只有學生)(捨己為人)(對學生的愛)(強烈的責任感)……

師:情況越來越危急,牆體錯位,樓板斷裂的“吱吱”聲撕扯着每一個人的神經。此時,譚老師怎麼還不快跑呢?(有四個學生沒衝出教室)

請學生用符號標出句中的動詞。(交流)把“護住”換成“擋住”試試,有什麼不同的感覺?生説。

師生共同解讀:“拉”前面用了“立即”兩個字,説明反映的速度之快,當機立斷。“雙手撐”從力度上突出譚老師使出全身的勁頭,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張開一把保護學生的保護傘。“護住”:譚老師的身軀就是學生的避風港。

師:“拉”“撐”“護”這一連串的動作迅速完成,譚老師身體中所有的能量在瞬間爆發,這巨大的能量源於什麼?(對學生的強烈的無私的愛)

災難,是一面鏡子。一瞬間照出了人的靈魂。感情朗讀第6自然段。

師:地動山搖,樓房塌陷了,譚老師永遠離開了他深愛的學生們……他的喊聲還響在學生們的耳邊,他護住學生的動作就發生在剎那……朗讀2至7自然段,再次感悟譚老師高尚的師德。

師:這一段引用了哪些人物的話語?為什麼這樣選擇?(救援人員、學生、老師)(他們的所見最有説服力)

抓住救援人員的語言,抓住“飛身”,抓住“生死攸關”組織有感情地朗讀。

師:千説萬説,在同學和老師心中,譚老師是一位(優秀)的老師。遇難前,譚老師的講課內容是什麼?(人生價值)人生價值是什麼?(是大公無私。是為他人着想,為集體着想,為國家着想……)譚老師實現了他的人生價值了嗎?(生説)當一個人在危難時刻,捨生取義,一心為他人着想,為集體着想,為國家着想,我們就説他是一名“英雄”。你覺得譚老師是英雄嗎?

英雄譚老師用自己的生命講完了他自己人生的最後一課,用鮮血書寫了偉大的師愛。他張開雙臂,護住學生身軀的哪一個動作化為永恆!

現場的人們讚頌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我們讚頌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後代的人們依然會讚頌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齊讀最後一段。理解“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的意思。

倘若請你把題目中的“最後”換成文中另外的詞語,你會換成什麼?

(愛的姿勢/責任的姿勢/英雄的姿勢師德的姿勢/千秋的姿勢/)

課文用“最後的姿勢”作題目,有什麼好處?(生説,師昇華)

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出現了許多像譚千秋老師這樣的英雄行為,課前要求蒐集有關英雄教師的資料。我們交流一下。

總結全文,昇華感情——讓我們永遠記住那個最後的姿勢!

b、繼續蒐集抗震救災中的感人事蹟,自己製作一起專題報告。

最後的姿勢教案5篇 巔峯藝術:完美收尾指南 第2張

第2篇

1、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第六課:最後的姿勢(齊讀課題)。

2、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知道這是誰最後的姿勢?這個姿勢是怎樣的?課文講述的故事給你怎樣的感覺?

3、是呀!這是一個悲壯、令人感動的故事,請你帶着這樣的感情再讀課題。

1、要求:那課文中幾次寫到了譚老師最後的姿勢呢?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用筆把相關的句子劃出來。

1、出示: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

過渡:首先,我們來看第一次描寫譚老師最後姿勢的句子。

請同學們仔細讀一讀,這句話中抓住了譚老師的哪幾個動作,從他的這些動作中,你體會到了什麼?(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譚老師?)

交流、相機提示:拉、撐、護,從這其中我們體會到了譚老師對學生的愛。動作的快。讀好句子。

2、過渡:那譚老師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做出這樣的選擇的呢?請同學們自讀課文4-7自然段,邊讀邊劃出關鍵的詞句,品讀品讀,細細地體會。

3、誰來説説,譚老師是在怎樣的情況下作出這選擇的呢?

4、出示: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棟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

指導朗讀:情況十分危急該怎麼讀?要地震了,多危險呀!讀得這麼慢,對嗎?看,這兒有三個感歎號,讀得時候應該注意什麼?

出示:他意識到情況不妙,來不及多想,他大聲喊道:大家快跑!什麼也不要拿!快……同學們迅速衝出教室,往操場跑去。

要地震了,譚老師的話應該讀出怎樣的感覺?很鎮定的感覺,怎麼來表達呢?

5、你還從哪兒感受到情況十分危急的?(情況越來越危急了!)

你從這句話的哪些詞語中感受到情況很危急的?(提示:刺耳的吱吱聲,塵埃騰空而起説明了什麼?)讀好句子。

出示: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

這短短的幾秒鐘,根本容不得譚老師多作考慮,譚老師立即……,(引讀句子。)

是啊,在危急關頭,他選擇了用自己的雙臂守住孩子們的生命之門,他選擇用張開雙臂、護住學生的姿勢面對死亡。(再讀句子)

6、範讀:地洞山搖。碎裂的磚塊、水泥板重重地砸下來,樓房塌陷了……

一切到這兒似乎已經結束了,但事實上並沒有結束,看,這兒有個省略號,請你想一想,這兒省略了什麼?

(齊讀:請同學們把自己此時的感受融入你的朗讀中。)

(省略了人們的驚慌逃逸,省略了譚老師對四位學生的鼓勵,省略了人們的哀嚎……)

地震了,情況萬分危急,作者通過對危急環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譚老師的光輝形象,讓我們更深刻地感受到譚老師情急下唯一想到的是他的學生。讓我們拿起書,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

1、過渡:課文中第二次出現對譚老師最後姿勢的描述,出現在人們的話語裏

,出示:我們發現他的時候,他雙臂張開趴在課桌上,後腦被樓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護着四個學生。四個學生都還活着!

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第八自然段,找一找,譚老師這最後的姿勢給人怎樣的感受?(震撼)

這句話中哪些詞語讓你感受到震撼的?請你自己讀讀,抓住關鍵詞句品讀體會。

2、死死地。想象:磚塊掉下來了,砸得譚老師鮮血直流,但譚老師仍然: 張開雙臂,死死地護住學生;樓板壓下來了,譚老師後腦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譚老師仍然:張開雙臂,死死地護住學生;鮮血噴湧,疼痛難忍,但譚老師:張開雙臂,死死地護住學生。

你從中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譚老師?請你把你的感情融入你的朗讀之中。

救援人員看到這一幕已是眼含熱淚,他被深深地震撼了,誰再來讀好這句話。

3、被深深震撼的還有誰呢?請同學們自己讀課文9、10自然段,抓住關鍵詞句品讀體會。

出示:地震時,眼看教室要倒,譚老師飛身撲到了我們的 。獲救的學生這樣回憶。

你是從哪些詞語上感受到震撼的?飛身、撲,這兩個詞語讓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譚老師?(奮不顧身……)

譚老師面對危險,將生死置之度外,他飛身一撲,用他的雙臂為學生牢牢地守住了生命之門,怎能不讓人震撼呢?(讀好句子。)

4、出示:一位老師説:如果要快速逃離現場,論條件,老師離門口最近,最有可能離開。但在生死攸關的一刻,譚老師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學生。

你覺得老師説的話有沒有道理?如果他不顧那四位離開教室,他……如果他要留在教室裏,保護四位學生,他……這就叫生死攸關。(讀詞)是呀,他明知道留下來是死,但他還是果敢地留下來了,飛身撲去,怎能不讓人震撼呢?(讀好句子)

5、譚老師為什麼會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挺身而出、捨生取義,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為學生牢牢守護生命之門呢?

導出第三自然段,出示:人生的價值是什麼?是大公無私,是為他人着想,為集體着想,為國家着想……

這就是譚老師的人生格言,你從中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譚老師?是呀,譚老師是這麼説的,也是這麼做的,

6、讓我們一起再來看這句話,出示:我們發現他的時候,他雙臂張開趴在課桌上,後腦被樓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護着四個學生。四個學生都還活着!

再讀這句話的時候,你心中是否有了更深的感受?現在你的眼裏,這是一個怎樣的姿勢?

7、同學們説得都很好,作者通過對救援人員、獲救學生、老師的話得描述,通過側面描寫的方法,讓我們更深刻地瞭解到譚老師對學生的愛,不僅是掛在嘴上的,更多的是表現在行動裏的。他最後的姿勢,讓我們深深地震撼。讓我們帶着這樣的情感,一起讀好第八到第十自然段。

1、引讀十一自然段,譚老師是一位特級教師,在學生眼裏,譚老師講課繪聲繪色,不僅妙語連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教師眼裏,譚老師是最愛孩子的,他在操場上看到一顆小石子都會撿起來,生怕學生玩耍時受傷,然而(音樂起),同學們再也聽不到譚老師的聲音了。講台上再也見不到那個充滿活力的身影了。出示: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後的姿勢!

2、課文學到這兒,你心中是否和老師一樣,湧起了千言萬語,請你用:譚老師,我想對你説……寫寫你此刻的感受。

3、交流、小結:譚老師這最後的姿勢,不僅震撼了獲救的四個學生,不僅震撼了在場所有的人,更深深地震撼了所有的中國人,千言萬語都匯成了一句話。

出示:譚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師,他用自己51歲的寶貴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人們讚頌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這最後的姿勢不僅僅只是對學生的愛,更重要的它表達的是一種精神,一種為人師應有的精神,那就是愛與責任(板書)。

這最後的姿勢將永遠鐫刻在四位學生的心中,讀(最後的姿勢:張開……)。這最後的姿勢像一座豐碑,永遠地矗立在汶川大地震中,讀(……)。這最後的姿勢將永遠矗立在所有中國人的心中,讀(……)

1、其實,在中,在那災難爆發的那一刻,不僅僅是譚千秋老師,還有很多很多的老師,他們都用自己的生命換取了學生的生存,他們都用自己最後的姿勢震撼了所有的人,他們用生命鑄就如天大愛,詮釋了最高尚的師德靈魂,演繹了愛與責任最深刻的含義,讓我們一起瞻仰那一座座不朽的豐碑。(圖片、音樂)

3、此時,你最想説些什麼?讓我們一起滿懷敬意、滿懷感動,再一次讀課題:最後的姿勢。

蒐集汶川地震中,讓你感動的故事,講給你身邊的人聽。

第3篇

?最後的姿勢》這篇課文是根據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里氏級特大地震中的真實事件改寫的。課文以感人的筆觸,記敍了地震來臨的瞬間,譚千秋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守護四名學生的感人事蹟,展現了他恪盡職守,一心為學生的無私大愛。

“學貴有疑,學貴有法”,在教學中,我始終堅持讓學生自讀自悟。面對理解的難點,能及時提供學法的指導。整節課,我與學生共同品讀課文,從文中的語言文字特別是譚老師的語言與動作中體會感受“最後的姿勢”的內在含義,從而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比如:我在教學“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這句中的動詞“撐”時,是這樣組織教學的,先讓學生自己演示這個動作,再讓學生説説從“撐”中體會到了什麼?“雙手撐”從力度上突出譚老師使出全身的勁頭,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張開一把保護學生的保護傘,減輕碎裂的磚塊、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課桌造成的嚴重惡果。這時,學生真正明白了什麼是愛。是老師對學生的愛,這樣的愛是一種大愛,無私的愛。再次,抓住文中的環境與場景描寫對錶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體會與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比如:第二自然段只有一句話:“天氣陰沉沉的”讓學生反覆閲讀,感受環境描寫既當時自然景象的真實再現,也是那特定場景中悲劇即將發生的暗示。

在教學時,我還抓住了“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最後的姿勢!”讓學生理解體會,這句話不僅記錄了他救護學生的那一瞬間的姿勢,同時透過這一姿勢,讓人們看到了生死攸關的時刻,一位捨己救人的老師的形象。有了前面的鋪墊,學生理解得非常深刻,湧動着對談老師的深深敬意。課堂上響起了一陣陣熱烈的掌聲。

這節課的主要不足之處就是學生個性朗讀的機會太少,沒能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感,很是遺憾。其實,一堂課總會有自己的得失,人成長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充實完善的過程。以後的課堂教學中,我會更加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彰顯學生的個性。

第4篇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能夠體會環境及場景的描寫對錶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寫法

通過品讀語言文字,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並學習譚千秋老師恪盡職守、大愛無聲的精神品質。

20xx年5月12日,一場突如其來的8級地震,將川西北一個個美麗的城鎮鄉村瞬間變成廢墟,讓數以萬計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對死亡,我們可能無法做出更多的選擇,可是有個人卻義無返顧地選擇了一個特殊的生命姿勢—————(板書課題)

1、這最後的姿勢是個怎樣的姿勢呢?(用文中的一句話回答

句中的他指的是誰呢?他又是怎樣的一個人?(用文中一段話回答)

出示: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

如果沒有譚老師的“拉”“撐”“護”,情況會怎樣?

資料補充:(“摘下我的翅膀,送給你飛翔。”——張米亞。)男,終年29歲, 映秀鎮國小教師。

當汶川縣映秀鎮的羣眾徒手搬開垮塌的鎮國小教學樓的一角時,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一名男子跪撲在廢墟上,雙臂緊緊摟着兩個孩子,兩個孩子還活着,而他已經氣絕!由於緊抱孩子的手臂已經僵硬,救援人員只得含淚將之鋸掉才把孩子救出。這就是該校29歲的老師張米亞。“摘下我的翅膀,送給你飛翔。”多才多藝、最愛唱歌的張米亞老師用生命詮釋了這句歌詞,用血肉之軀為他的學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門。

(出示)引讀最後一段:是啊,在這千鈞一髮之際,譚千秋,一個。

出示:我們發現他的時候,他雙臂張開趴在課桌上,後腦被樓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護着四個學生。四個學生都還活着!

1、找出文中描寫地震來臨及地震的句子,朗讀借鑑品味。

(2)、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棟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體會三個感歎號的表達效果)

(3)、樓房搖晃得越來越厲害了,並伴隨着刺耳的吱吱聲,外面陣陣塵埃騰空而起。 (情況危急到了極點。)

2、朗讀體會:這幾處環境描寫在文中起到了什麼作用?(烘托人物形象)

出示:下午兩點多,譚老師在教室上課。這堂課上,他給學生們講“人生的價值”。“人生的價值是什麼?是大公無私,是為他人着想,為集體着想,為國家着想……”

2、“人生的價值”,你是怎樣理解的?譚老師又是如何教育學生的?這一段在全文中起到什麼作用?(埋下伏筆,作鋪墊)

過渡:在譚老師眼裏,人生的價值是大公無私,是為他人着想,為集體着想,為國家着想。所以在那千鈞一髮之際,譚老師立即將四位學生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

13日22點12分,當人們從廢墟中搬走壓在譚老師身上的最後一塊水泥板,看到這悲壯感人的一幕時,救援人員這樣説——;獲救的學生這樣回憶——;一位老師説——

2、千説萬説,在人們心中,譚老師是一個( )的老師。

3、這一部分去掉可以嗎?(側面描寫使故事真實可信)為什麼要引用這三位人物的話?(他們的所見最有説服力)

1、在學生眼裏,譚老師講課繪聲繪色,不僅妙語連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從教26年來,譚老師不僅教學成績顯著,被評為特級教師,而且他非常愛學生,在校園裏看到一塊小石頭都要撿起來,生怕學生們在玩耍時受傷,被同事們譽為“最疼愛學生的人”。

3、自由感情讀文。(課文讀到這兒,大家內心一定很不平靜。請大家把自己全部的感情傾注到朗讀中,再一次感受譚老師的無私大愛。)

4、倘若請你把題目中的“最後”換成文中另外的詞語,你會換成什麼?(愛的姿勢;責任的姿勢;英魂的姿勢;千秋的姿勢;師德的姿勢)

結課:譚老師走了,他走的那麼突然而匆忙,來不及跟家人説一句知心話,來不及向學生説一聲再見;譚老師走了,他留下的是一種姿勢,一個永遠張開雙臂,護住學生的姿勢,一個詮釋恪盡職守、大愛無聲的姿勢。這不是一般的姿勢,這是世界上最英勇最悲壯的姿勢,是世界上最偉大最美麗的姿勢!

讓我們記住他恪盡職守,充滿無私大愛的雙臂,記住他令世人永生難忘的——最後的姿勢!

第5篇

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最後的姿勢》(板書),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策略、教學程序和板書設計四個方面對本課進行説明。

?最後的姿勢》是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人間真情為主題單元中的一篇講讀課文,是根據發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80級特大地震中的真實事件改寫的感人故事。課文記敍了地震來臨的瞬間,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守護四名學生的感人事蹟,展現了他恪盡職守,一心為學生的人間大愛,讚頌的是他對學生的情,是他對學生的愛與責任。

課文用環境和場景描寫渲染人物、推進情節的發展;用側面描寫,昇華人物的精神品質,用動作、語言的細節描寫刻畫人物形象是本文的最大寫作特色。

結合單元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2、學會本課9個生字,熟悉2個二類字聯繫課文語境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3、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説出最後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4、能夠體會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對錶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由於本課運用了環境和場景描寫、側面描寫以及人物的語言和動作描寫,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確定為:

1、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説出最後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2、能夠體會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對錶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1、學生收集汶川512大地震的概況,瞭解當時的地震信息和參與抗震救災的活動

科學公道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同一。基於此,我預備採用的教法是講授法,點撥法。講授法教師可以系統的傳授知識,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朗讀法和勾畫圈點法,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閲讀習慣。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預備用兩課時展開教學。

1師:同學們,還記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嗎?(四川汶川里氏8級地震)

2看圖片(書上的兩幅),感受大地震給人們帶來的巨大災難

3請學生交流預習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兩個)

(設計意圖:背景導進,看課文中的插圖,讓學生感受地震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更有利於學生儘快地走進文本,促進學生學習動機,同時進步了他們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能力。)

1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最後的姿勢》,也是發生在地震中的一個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譚千秋

(設計意圖:揭示課題,走近人物。課堂上,學生收集的圖片、文字資料地展示,大大地豐富了課程資源,增強了教材的可視性,調動了學生濃濃的學習情趣。)

1通過預習,你能來模仿一下,譚老師最後的姿勢是怎樣的嗎?(請生模仿)

2初讀課文,讀完後思考:譚老師最後的姿勢是什麼樣子的?用------在文中畫出相應的語句(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文中還有兩處也可。

(設計意圖:扣題讀書,帶着題目學生自己往讀書,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語文學習的規律。由於學生最有效的感悟辦法就是讀,琢磨地讀,反覆地讀,充分地讀,讀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

2瀏覽課文,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在教學樓即將坍塌的時候,譚千秋老師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設計意圖:學生結合語境把這幾個詞語連在一起,概述課文的主要內容這正是適應了新課標要求學生具有獨立閲讀的能力,有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終極進步語文素養的要求。)

第二段(2--7)在地震來臨時,譚千秋老師用自己的身體保護四個學生的經過

第三段(8--10)地震後,救援職員、獲救學生和老師的感受

2體會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細節描寫,環境烘托等寫作方法

至此,第一課時教學內容結束,接下來再説第二課時的教學。

1回憶課文的主要內容,關注寫人的文章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

2通過上一課的學習,説説譚老師給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根據找到的信息板書:(橫着寫)普通、愛與責任(上下寫)張開雙臂護住學生!

自由讀課文,你覺得他是個怎樣的老師?從哪些詞語中讀出來的?

(關愛家人、工作積極)關鍵詞:給小女兒、早早、平常

1、朗讀課文,先在小組內分讀課文,再在全班展示讀

2、説説段意,比較這段的段意和文章主要內容的關係,體會捉住重點內容,刪除次要內容來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

(2)仔細閲讀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在旁邊寫上你的批註

(4)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人物的語言和動作

(設計意圖:自主圈畫批註式學習譚老師的語言和動作,體會危急的氣氛和譚老師的臨危不懼,捉住五個!,通過譚老師簡潔有力的語言和正確有力的動作,感受譚老師對學生無私的大愛。)

(2)忽然,課桌搖擺起來!整個樓房都搖擺起來!地震!體會連用3個感歎號的表達效果

(3)樓房搖擺得……騰空而起樓房馬上要坍塌,情況危急到了極點,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動山搖……樓房塌陷了……這樣的環境描寫預示着譚老師遇難了,他的姿勢成為永恆的瞬間

(5)讓學生讀這些句子並體會環境描寫在寫作中的烘托作用

(設計意圖:朗讀鑑賞式學習四處環境描寫,尊重學生對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學的難點,從學生的元認知出發,讓學生體會四處環境描寫的好處。從而明確課文所採用的寫作方法:環境和場景描寫以及側面烘托的方法)

四、學習第三段(8―10),體會這一段側面描寫的作用

1、默讀課文,思考:假如往掉這段,你覺得行嗎?(顯然不可以,這段側面描寫使故事變得真實可信)

2、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話語?為什麼這樣選擇?(救援職員、學生、老師)(他們的所見最後説服力)

3、朗讀課文,捉住救援職員的語言,捉住飛身,捉住生死攸關組織有感情地朗讀

1、朗讀第11小節(在學生眼裏,譚老師講課繪聲繪色,不僅妙語連珠,而且很有幽默感。然而,同學們再也聽不到譚老師的聲音了,講台上再也見不到那個佈滿活力的身影了。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後姿勢。),體會文本表達的情緒線索:親切―痛苦―讚頌

2、課後第3題的處理。(為什麼説: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後的姿勢?這一題目的探究,可以讓學生結合課文中三處提到的這一姿勢,這一姿勢是譚老師逝世時的自然姿勢,正是這一自然姿勢拯救了四個學生的生命,體現了他在危難之際把生死置之度外,以學生的安危為重,恪盡職守,佈滿無私大愛的高尚品質,這一姿勢已銘刻在人們心中,成為人們對他永恆的記憶,所以説是他生命中的最後姿勢。)

3、知識延伸。倘若請你把題目中的最後換成文中另外的詞語,你會換成什麼?

學生稍加思考就會説出:(愛的姿勢/責任的姿勢/英雄的姿勢師德的姿勢/千秋的姿勢/)

到這裏,學生對人物的精神品質(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板書)完全理解,整篇課文的教學任務也就完成了。

(設計意圖:重視朗讀的練習,以讀為本,以讀代講,引導學生沿着感情變化的線索――親切、痛苦、讚頌,深情朗讀,感受人們對譚老師的一篇真情,讀出學生自己對譚老師由衷地敬仰和懷念)

有人把板書比作一份微型教案。由於它清楚直觀,不僅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課文內容,理清文章脈絡,而且在學生把握文章所表達的情感上起到引領作用。根據本課教學內容我設計了這樣的板書:

以上是我從教材分析、教學策略、教學程序和板書設計四個方面對本課進行的説明,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