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讀後感優質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24W

為了及時記錄我們讀書後的感悟,可以將讀後感寫好,撰寫一篇讀後感能夠強化小夥伴們對書上所寫的領會,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看中國讀後感優質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看中國讀後感優質7篇

看中國讀後感篇1

這學期,學校發了一本《建設幸福中國》的書,我認認真真地讀了裏面的故事。其中有一篇《農家樂趣味運動會》讓我看到了社會主義新農村裏健康向上和輕鬆快樂的氛圍。故事主要講的是:天下着雨,但是新豐鎮竹林村的文化運動廣場上卻十分熱鬧。全村100多位村民在這裏參加農家樂趣味運動會,南瓜、毛豆、杜瓜等都成了他們的比賽工具。不但是他們村,還有其他的一些村和社區,還舉辦了各種各樣的活動,更有舞龍隊、扇子舞隊、腰鼓隊的表演賽,吸引了無數羣眾,村民們都紛紛稱讚這是“老百姓自己的節日”。

讀着這個故事,讓我想到了我外婆的家。我最喜歡到外婆家去,因為那裏有遊樂場,裏面許多的健身器材,好多我都叫不上名來,我喜歡那裏的盪鞦韆了。每當我去玩的時候,總是看見很多老年人在玩踏步機、轉轉盤,有的青少年在玩單雙槓,還有很多小朋友在爭着玩盪鞦韆。不管天晴還是下雨,遊樂場都很熱鬧。村民位除了利用器材鍛鍊身體,婦女們更喜歡在空曠的場地上跳排舞。在輕快的樂曲中,她們擺動着身子。雖然動作不如舞蹈家那們優美,但是他們跳得很認真,而且個個臉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想着這些,讓我感覺到我們的祖國真的變了,一步一步地走到人們心裏去了。不但關心人們温飽,現在更關心人們的身心健康,在這樣的祖國大家庭中生活,也讓我感覺到無比幸福。

看中國讀後感篇2

首次出版於1947年《鄉土中國》,是根據費孝通先生當年在西南聯大和雲南大學講授“鄉土社會學”的內容輯錄而成,一共有14篇文章,是一部著述研究當時中國基層傳統社會農村的作品。

該書作為我們離退處“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活動的當月推薦讀物,我雖通讀了兩遍,但按照讀書活動“學思踐悟”的要求,有些找不到“北”的感覺,總感到費老這個泰斗級社會學家所講的東西不是我們所能完全理解的,後來又在網上看了幾篇別人的讀後感,還是不能適從。下面,謹從我閲讀本書後所回憶起我童年在鄉下生活的點滴鄉土記憶,來與大家一起分享。

費老書中“無論出於什麼原因,中國鄉土社區的單位是村落,從三家村起可以到幾千户的大村”的描述,雖説的是40年代中國農村,但我以為,上世紀60年代的農村恐怕和40年代應該變化不是太大。我兒時因為父親受了迫害,隨父親在周至老家農村生活了五年多,直到上國小二年級時才轉學到西安,我對這五年多的農村生活記憶尤為深刻。每到夏天,在大片的蘆葦叢中,傳出布穀鳥的叫聲,總想摸到鳥蛋或小鳥,鑽到裏面卻怎麼也找不着。清澈的河水中游蕩着五彩斑斕的小魚,用籃子稍一劃拉就有幾尾在藍中躥蹦。蘆葦根兒下,時不時就能摘到菱角。河中稍大點兒的石頭下,也能抓住幾隻螃蟹。娃娃夥兒們光着屁股在河裏戲水,都忘記了時間,直到聽見遠遠的村裏大人們隱隱地呼叫聲,才提了鞋,抱起衣服,一鬨子各回各家。秋天,揹着小揹簍打柴,折下一根長長的竹掃帚棍兒,在尾端綁定一根長長的細繩,作為工具,扦拾白楊樹落下的葉,我們叫扦嘎嘎葉,裝滿了揹簍,背不動了還要大點兒的孩子幫忙。房檐底下掛着一串串金黃的包穀,晚上有野鴿子把包穀之間的縫隙當窩,打着手電筒一照,好像不會飛似得,當你搭着梯子快要夠着它時,卻撲稜稜的飛了。冬天裏,在熱炕上賴着不想起牀,烎炕的麥糠有着淡淡的嗆味兒,鍋頭炭灰裏埋着烤出來的紅苕乾麪香甜。提着蛋籠走進青油油的麥地,挖燕麥、撿拾大雁的糞用來餵豬,凍得手背通紅,腫的像個麪包。那時天上總有一行行大雁排着人字形或是一字形向南飛,麥田裏也是一羣羣的吃着麥苗,糞便都能撿上一籠底兒。冬天最深的記憶莫過於過年了。過年,能吃上水果糖、柿餅、瓜子兒、花生、核桃,還有麻花、麻葉兒等。在大年三十的晚上,一羣孩子聚起來一起挨門挨户給各家各户“拜先人”,拜完等着人家大人給每人捏一顆糖或是一把花生瓜子兒,有的人家也會給一分錢。在我們這麼個大村子,走完兩三個街道,就已經很晚了,回到家,衣服的幾個小口袋就已經鼓鼓囊囊再也裝不下了。春天總是個比較難過的時節,天氣乍暖還寒,進入二三月也就到了青黃不接的時候了。記憶中幾乎每天都吃漿水攪團,漿水菜是用各種野菜醃製的,有時還有馬刺筋(大刺兒菜),吃起來有些扎嘴,那時把攪團吃的很厭煩,直到現在還是。

現在,村邊兒的小河早已經乾涸了,河岸上已經沒有了灌木野草,河岸邊、蘆葦叢也都變成了莊稼地。平時回去是見不到那麼多人的,只有過年還有些人氣。農村裏的年輕人都到城裏去打工,只留下些老人在鄉下看着門户。過去低矮的瓦房已經很少見了,家家户户都蓋了二層小樓,空蕩蕩的。

記憶中的老家鄉村,撿拾起我們一代人的集體記憶。提起親切,放下動容,繁華落寞,與有榮焉。費老的“我想我們很可以説,鄉土社會的生活是富於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們活動範圍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區域間接觸少,生活隔離,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會圈子”的描述,在現在的中國已經比較少見了。我老家村子裏如今到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甚至到新加坡抑或是非洲打工的都有。村裏人活動範圍已經沒有了限制,他們的社會圈子也就不再孤立了。況且,按照“美麗鄉村”建設標準,老家的村子也同其他鄉村一樣,除了重視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也在鼓勵發展特色經濟,重視公共服務,重視環境質量等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

寫到這裏,我又想起先生在1985年該書再版時的那段話:“這裏講的鄉土中國,並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描述,而是包括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裏一種特具的體系,支配着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搞清楚我所謂鄉土社會這個概念,就可以幫助我們去理解具體的中國社會”。通覽全書,可以感受的一股濃濃的鄉土氣息。沿着作者的思路,可以一窺中國的基層社會。雖然時過境遷,但作者透視社會的眼光,觀察社會的方法,仍然充滿活力,值得借鑑。

由於我學疏才淺,但願不會對費老的著述有斷章取義和不敬。

看中國讀後感篇3

前些時間突然發現不是太瞭解我們這片土地。在網上尋找了好久,説讀讀《鄉土中國》大概可能更能深刻理解我們的文化。

就我的成長,説來也是奇怪,也並不是在現代社會中長成,而是確實在鄉土世界中長大。但是大概是因為是家裏唯一的男孩子,父親也並不是要求、強求我接收某些觀點,造成了一種放養的態度。而我,似乎從小時候開始就有一些可以拒絕的權利;長大以後,就只接受自己喜歡的東西,所以感覺舊時環境似乎並沒對我有太嚴格的塑造。

開始讀鄉土,開始理解鄉土。

從最開始的差序格局開始,大概説,中國的鄉土社會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波紋,而每個人都會被影響,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圈子的中心。而西方社會來説,每個人都是很清楚的,幾根稻草一束,幾捆束成一挑。每個人在團體中都很清楚。文章舉例子,如果帶家人去旅行,西方指的是他和他的妻子以及未成年的孩子,中國就沒這麼明顯。

男女有別。現在年輕人來説,男女一致和平等性得到了很大的接受;包括西方一政治正確就是女性地位的提升。但是在鄉土社會,男女是有差別的。因為鄉土社會是一個安穩的社會,或者追求的是一個安穩。而在安穩的社會中,大家更多的是熟悉和習慣,不希望有着衝突的發生。所以男女的交流和婚姻更像是被各司其責的生活習慣所支配,比如説男主外,女主內。而現代社會是變化的,男女有着求同的需求,但是求同的阻力很大。正是這個阻力,會產生情感和社會不穩定因素。

長老統治。孩子的成長是被文化定型了的。鄉土社會中,我們沒有成年的界限,年長者經歷過年幼者經歷過的事情,長者也是“師”了。每一個年長者都握着教化年輕人的權利。但是在一個不以經驗為導向的社會中,年幼者可能比年長者懂得更多。

無訟。鄉土社會中,訴訟是違背了本土的倫理道德了,是羞人的。所以,大家主張無訟。但是現代法律中,無賴反而利用這個獲得權益。

從慾望到需要。鄉土社會中,大多數的需求不是被計劃的。吃飯,喝酒都是自發的,但是和需求結合得很緊密。但是現代社會中,我們利用計劃,理性的規劃者自己的人生。

看中國讀後感篇4

中國通史共有十本,是從史前一直到清代的一些故事和文物。

第一本先概括了中國古人類化石,又説了想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神農嘗百草和堯舜禪讓等史前神話故事。接下來是夏、商和西周中的一些事,我感觸最深的是殘暴的商紂王和烽火戲諸侯。商紂王為了一個愛妃不理國家大事,還心胸狹窄,連別人為自己歎口氣都要坐牢。還有烽火戲諸侯,周幽王為了讓褒姒(愛妃)笑一笑,就戲弄各個諸侯,讓諸侯不相信他,最後還是百姓遭殃。

第二本和第一本很相似,講了春秋、戰國和秦國。春秋時期的宋襄公自稱是個仁義之師,根本就不知道兵不厭詐,還屢次丟掉勝利的機會,説自己不能用卑鄙的手段取勝。在春秋時期還出了不少名作,比如孫武的《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老子的《道德經》。春秋後是戰國,秦魏楚燕趙齊韓七國展開了一場和長達254年的大戰,其中也有不少有趣的小故事。商鞅變法講了商鞅在南門豎一根三長高的木頭,説誰能把它抬到南門,就賞金10兩,過了一會兒,又改成了賞金50兩,有個漢子抬到了,真的得到了五十兩,後來人們都相信官府,秦國就變強了。

第三本也差不多,不過是漢代很三國。漢高祖劉邦能大敗西楚霸王項羽,正如他所説的一樣:要比運籌帷幄,我不如張良;要比治理國家我不如蕭何;要比領兵打仗,我不如韓信。而我只是善用這些人。劉邦寬容守信,可他的妻子呂雉卻卑鄙狡詐,在劉邦死後擅自纂權,殺了劉邦的四個兒子,還立最無能的劉盈為太子。還有三國時代的董卓專制、曹操起兵、桃園結義、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等。

後面還有七本,講的分別是隋、南北、晉、唐、宋、五代、遼、金、西夏、元、明和清的故事、我就不一一給大家講了。

看中國讀後感篇5

?紅星照耀中國》是美國的埃德加·斯諾在中國考察、採訪、記錄紅軍生活方式和日常習慣、勇氣、毅力的一本書。在記錄長征的過程中,讓我感受到紅軍在長征路上的艱險。在這過程中,有不少人餓死,有不少人因為大草地而失去生命,也有不少牲口也在也起不來了。儘管過程艱難,6000多裏的路程。紅軍依然堅持了下去。成功了,為了中國;成功啦,為了紅軍;成功了,為了和平;成功了,為了好日子到來。

毛主席的《七律·長征》詩是這樣寫的——“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我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毛主席帶領紅軍頑強不息,與蔣介石抗爭到底,才換來現在的中國的和平,需要那麼多人的犧牲才換來現在的中國,我們應該珍惜現在的生活,毛主席作為領導人,無處不關心同志們,對待老百姓們也是沒有身份,沒有架子,有親和力,待人友善。紅軍們經常幫助老百姓,因此獲得了許多民眾的愛戴。在路上,老百姓們也總會幫助紅軍,就算僅剩一口米,也會拿出來幫助紅軍。軍民團結的力量帶來了中國的和平。

和平鴿代表着和平,但也有許多地方仍在繼續開戰,所以我希望和平鴿不僅嚮往着中國和平,也向往着世界的和平!(楊玉虹)

看中國讀後感篇6

近幾周,我讀了一本書,它叫《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者》。讀了這本書後,我深有感觸。

近幾十年,世界的生態平衡嚴重失衡從大沙島到太湖,從渡渡鳥到白鰭豚,每一個故事都透露着人類的貪婪,妄想以人治天。這些連古人都知道的“常識”!如《呂氏春秋》的《十二紀》:“孟春之月,要祭祀山林川澤之神,祭品不得用雌性禽獸,不得砍樹,不得毀壞鳥巢,不得取動物的……”隨着時間的變化,人們卻越來越貪婪。

人類也為自己付出了代價,1930年的比利時馬斯河谷煙霧事件,1948年的美國多諾拉煙霧事件,1959年的墨西哥波薩里卡事件,1954年的日本水俁病,1984年的墨西哥——美國放射物泄露事件。都讓人談之色變。其中令我最有感觸的是“太湖藍藻事件”。

面積達2400平方千米的太湖,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它是滬蘇錫杭嘉湖七城市的“心臟”。

1987年左右,太湖流域每年排入污水36,000,000,000噸,致使到1993年的太湖全部富營養化。

富營養化伴隨而來的就是藍藻大爆發,最嚴重的一次是2007年6月藍藻大爆發,藍藻厚度達到了30釐米厚,全市兩百萬市民的生活飲用水受污染。國家共投資200多億,也沒有顯著地效果。

盼望着未來會天更藍,水更清。

看中國讀後感篇7

媽媽不久前給我買了一本書,名叫《中國神話故事》,這本書有二十幾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精彩無比,內容豐富多彩,文字簡單易懂,並且具有極深的教育意義,讓人讀後受益匪淺,同時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這裏面有許多個為我們所熟知的神話故事,如盤古開天闢地、夸父追日、精衞填海、女媧補天等等,從故事中,我讀懂了,要想做好並做成一件事,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是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要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精神,更要有不怕困難險阻的決心,才能戰勝一切困難,從而獲得最後的成功,對我們來説,努力了,奮鬥了,有付出就會有收穫,現在我們只有好好學習,不怕辛苦,勤學、多問、多練,這樣才能學有所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