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瓦爾登湖》讀後心得四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3.08W
《瓦爾登湖》這本書,梭羅為了逃離現實的生活,一個人搬進了瓦爾登湖湖畔,在那裏一共生活了丙年多一點,也正是在這兩年多一點裏,他寫下這部聞名全世界的名著,成為了一代一代孤獨的人心中的至寶。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關於《瓦爾登湖》讀後心得四篇,以供參考。
  
關於《瓦爾登湖》讀後心得四篇

  瓦爾登湖》讀後心得1
  
  每一個早晨都是一個愉快的邀請,使得我的生活跟大自然自我同樣地簡單,也許我能夠説,同樣地純潔無暇。
  
  ——梭羅
  
  《瓦爾登湖》曾被譽為“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美國國會圖書館評選出的“塑造讀者的25本書”之一。買這本書許久了,因缺少安逸的心境,總擔心一時很難進入那個潔若琉璃的心靈聖地。
  
  正如該書的譯者徐遲先生所説:“《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曾幾何時,正是這本歸屬於心靈的書,讓我終日渴望那份恰到好處的孤寂,並且在擁有孤寂時體會到了不知身為何物的微妙感受。每次深夜捧起它,就像是開始了一次單獨放飛心靈的旅程。“我並不比湖中高聲大笑的潛水鳥更孤獨,我並不比瓦爾登湖更寂寞。”心靈安逸,歲月靜美。而對於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我們彷彿又在尋找一個有關原始命題的答案,如果找到了答案,也許就能深悟生命的本義……
  
  應對瓦爾登澄淨的湖水,梭羅好像懂得孤寂的所有好處,像失明的盲人一下子見到了陽光,貪婪而又不知所措。他用那些素描般的字句搭建了一所橡木小屋,風從縫隙灌進來,坐在門後,卻又像似根本不存在門的阻隔。鼻尖有泥土和花香的糾纏,嘴角含着青草與樹根的苦澀。而僅有心靈,越發清澈。
  
  蒼蒼羣山,葱葱草木,曲曲幽徑,騰騰紫霧,或許一種幸福正來自一次心不在焉的眺望。結束了喧囂而忙碌的一天,簡單吃過晚飯,夜色中會有一絲寂寞湧上心頭,適可而止的惆悵裏,心境轉至平和與寧靜,這便是讀書的最佳時機。夜讀《瓦爾登湖》,那些温潤的字句散發着對大自然真情描述,娓娓道來,語句驚人,字字閃光,沁人心脾,誘人深思。字裏行間絲毫看不到作為哲學家的梭羅的晦澀與難懂,反而感到的是清澄見底和優美細緻,吟誦之下,讓人不禁神往,直到夜深人靜,萬籟無聲。
  
  深夜,當拋棄了一切繁瑣與雜念之後,時間就流淌成了我們用來垂釣生活的的那汪湖水。《瓦爾登湖》讓我明白,在這個世界上除了追求物質外,還有另外一種讓人無比歡樂的簡樸生活,這就是內心的超越。梭羅在書中這樣表述:“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大自然帶給了我們無盡的純潔和恩惠,也給了我們熱愛自然、創造生活的勇氣與智慧。儘管生活得像螞蟻一樣簡單卑微,我們都必須勇於堅強地應對生活,不要逃避誰,不要謾罵誰,因為沒有貧富貴賤之分,陽光會同時落在大家的窗子上,同樣燦爛,所有人面前的積雪,也都一樣會在春天融化。
  
  世事喧囂,人生寂寞。《瓦爾登湖》好似一泓秋水,不染纖塵,與其説是在呈現工業禮貌背後的“世外桃源,倒不如認為梭羅是在講述一種實現簡單生活的可能。雖然通篇流露着作者個人的謙卑、節制與理性,但無論如何,生活的本質都應當是簡單的。儘管人在很隨意的情景下就能夠變成瘋狂生長的藤蔓和放肆綻放的野花,可我對《瓦爾登湖》還是堅信的:我們的慾望越簡單,我們才能更容易感受並得到更多的幸福。更進一步講,哪怕獲得幸福的環境再惡劣,我們也要“在圍繞着我們的黑暗、無知的深淵上”,建造一座通向自然救贖的圓拱橋。
  
  《瓦爾登湖》離世而不棄世,孤獨卻不悲憤,它充滿了詩意的恬靜、生命的智慧以及恰到好處的寂寥。“在下一個夏季裏,我不需要那麼多的苦力來播種豆子和玉米,我要勻出精力,用來播種——如真誠、真理、樸實、信心、純真等等,假如這樣的種子還沒有喪失的話。”開荒種地,迴歸人類的“粗野”本性,生活在一種經過省察的生活裏,作者應對的是人生最本質的問題。
  
  正如金錢不能換取健康一樣,優裕的物質始終替代不了心靈的貧乏。簡單、純淨永遠是一種人生智慧。我們匆促的腳步所追逐的終極目的無非是內心的安頓,靈魂的解脱,而這些彷彿距離我們並不遙遠。在懺悔的勇氣和鍾愛的情懷裏,那些看似簡單的澄靜、平和與安詳,卻能夠使人生脱俗,使生活更具有方向。這些在梭羅崇尚實踐的精神內核裏,永遠閃爍着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光輝。
  
  或許《瓦爾登湖》才是我們反觀自身的鏡鑑。在盲目改造自然環境之前,如果我們少一些貪婪和欲求,少一些索取,又怎會遭受沙塵暴和禽流感們戲劇性的嘲弄與懲罰呢?在越來越考究的工業禮貌生活中,我們心靈的羅盤依然固執地指向了最初的簡單和質樸。可我們應當以何種路徑成為大自然中與生靈萬物和諧共生的一部分,究竟該怎樣應對這個不再簡單的世界,以及凌亂的生活和醜陋的習俗呢?經歷了一次次“內心的探險”,我們就有了一種武裝精神的渴望——那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一個屬於自我的清澈的瓦爾登湖。
  
  《瓦爾登湖》讀後心得2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梭羅獨居瓦爾登湖畔的記錄,描繪了他兩年多時間裏的所見、所聞和所思。該書崇尚簡樸生活,熱愛大自然的'風光,資料豐厚,意義深遠,語言生動。
  
  1845年,亨利·戴維·梭羅拿了一柄斧頭,一個人走到瓦爾登湖畔,砍樹伐木,蓋起了一間小木屋。在自我親手建造的小天地重,他默默地聆聽、感受、思索着一切,以自然為師而又非遺世獨立,現實、向上的人生烈焰也時時在他心頭交織升騰。兩年的獨居時光給了他很多,付諸文字,便有了我案頭的這本靜靜的書——《瓦爾登湖》。
  
  瑞士的阿米爾説:“一片自然風景是一個心靈的境界。”《瓦爾登湖》正是一個纖塵不染的心靈境界。它靜,太靜了。僅有在紅日斜墜的黃昏以後,平靜躁動,心清神澈。
  
  看着這本綠色封皮的《瓦爾登湖》,眼晴似乎透過這層綠的書皮,已經看到了湖畔翠綠的森林和那碧波盪漾的湖水。湖邊有一間精緻的小屋。一切都安靜極了。心靈似乎被那清澈的湖洗滌了一遍,也變得安靜,恬淡了。而到萬賴俱靜之時,心便為之神往了。正如徐遲先所説:在繁忙的白晝他有時會將信將疑,覺得它並沒有什麼好處,直到黃昏,心境漸漸寂寞和恬靜下來才覺得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泌人肺腑。動我衷腸而到夜深萬賴俱靜之時,我更為之神往了。的確,在讀這本書時心靈會逐漸寂靜不來,在慢慢的嚼讀中,你逐漸找回了生命最本真的意義。
  
  《瓦爾登湖》讀後心得3
  
  這本書是我高二寒假買的,還有一本是《邊城》,因為看《瓦爾登湖》的封面比較缺乏趣味,所以當時讀了邊城。然而最近因為教師推薦才看《瓦爾登湖》。
  
  如徐遲先生説,在繁忙的白晝他有時會將信將疑,覺得它並沒有什麼好處,直到黃昏,心境漸漸寂寞和恬靜下來,才覺得"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肺腑,動我衷腸",而到夜深萬籟俱寂之時,就更為之神往了。我雖沒有他這種感覺,初讀覺得作者有隱士風範,再深入思考一會兒竟頗有感觸。
  
  首先,雖是散文,但卻與我之前所看的散文有所不一樣。作者在文中引用眾多神話故事,詩歌以及典籍,典故等等。這確實令我比較驚奇,較之國內的部分散文作品,這是比較奇特的。在這部作品中引用較多《聖經》的資料和希臘神話。例如他在諷刺人們被命運支配時,引用《馬太福音》:"不要為自我積攢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鏽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不僅僅如此,他還引用許多名人的話來論述自我的觀點。我覺得這也是我們寫作文時應當學習的。他引用的作品作者來自世界各地,例如有中國的孔子,英國的查普曼,美國的愛德華-約翰遜等。另外,不僅僅是文學,他的生活本事也十分好,換句話説就是他很會過日子。例如在蓋房子時他計算了所有的花費,生活了一年以後他又算了一年內的花銷,生怕自我多用了一分錢。雖然生活很簡單,可是他覺得很滿足,並沒有因為這樣的生活並且抱怨(因為他就是來瓦爾登湖體驗這種生活的)。
  
  可是他為什麼會放棄城市裏的生活而來到這樣一個人煙稀少的湖邊生活呢?他想明白人們生活為什麼變難。可是他用親身經歷證明維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並不難,於是他又探究人們生活中存在的問題。這僅僅是其中一個原因,還有就是他熱愛自然,山川草木都是他的朋友。他就像是惠特曼口中所説的橡樹——沒有一個同類,獨自生長着。可是梭羅還有同類,不僅僅如此,他還和自然聯繫着。而他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因為他的獨特性。再看看我們此刻的這些人,學生,工人,農民,教師,司機,我認為這並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人",而是具有不一樣功能的機器罷了,缺乏作為人的獨特性。
  
  然後對於他的生活,確實是令人嚮往,與陶淵明頗有幾分相似。他先為自我蓋好一棟小屋,解決了住所問題,接下來就是滿足肚子的需要了,他在屋旁犁幾分地種糧食,同時還在外面撿枯木頭作為燃料,就這樣,他解決了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然後就是精神需求了。他熱愛讀書,即使是幾張紙片他都不會放過,除了讀書,他也會獨自一人坐在林中思考,而正是他所思考的這些資料確實令我頗有感觸。這些問題即使是放在當下也是十分值得討論和發人深思的。因為這些問題是極其普遍又容易被人忽略。
  
  第一,梭羅認為許多人"被生活的重擔壓垮,悶死,爬行在人生之路上".就拿此刻的人來説,許多人都為了買房買車,不惜向別人借錢或者是貸款,幾年,幾十年都在還錢,就為了一棟房子或者是一輛車。而有許多人扛不起重擔,或者是因為一時的失意而放棄,或者是因為挫折而頹廢。梭羅認為房屋只是為了起到遮蔽的作用,抵抗寒冷和雨雪,這是最基本的功能,人們需要也正是這基本的功能。而一個木箱也有類似的作用。再者,小棚屋可比箱子好多了,可是許多人卻追求城市裏豪華的房子,這豪華的房子不知能換多少小棚屋,但人們卻為了能夠擁有一套豪華的房子,使自我處在貧困與艱辛中。這主要在於人們的虛榮心,梭羅稱之為"貧窮的禮貌",然而這些貧窮的禮貌人卻嘲笑起那些沒有豪華的房屋,但很富足的"野蠻人".然而雖説這很諷刺,放在此刻卻是現實的,因為城市裏的生活條件比較好,生活也舒適些,以及工作的需要,才會迫使人們寧願扛着重擔。畢竟像梭羅和陶淵明這種人又有多少呢。作者也在書中寫道:"更為高貴的植物的價值在於它們能夠在遠離地面的空氣和陽光中結出果實,它們不會受到像比較低級的食用植物的對待".我們此刻在做的只是為了爭奪陽光和空氣罷了。
  
  然而,我們的時代還處於梭羅的時代,這世界上幾乎所有人都被世事牽絆着,無法從中脱身,更甚者則越陷越深,無法自拔。但依然存在少數哲人和智者以及部分原始人沒有陷入其中。梭羅在瓦爾登湖旁的小屋裏,體驗着這自然:春日萬物復甦,夏天與動物同樂,秋季湛藍的湖面以及隆冬的湖天一色,白雪紛飛。梭羅這人,從令人窒息的社會中跳出來,向世人證明遠離塵世也能滿足生活的需求。或許他的書,寂寞的人看完以後能夠獲益,不再寂寞。但我們這些人可能無法理解作者真正的想法,只會在看後驚歎作者描述的景物與生活,並對這種生活產生豔羨。甚至會在腦海中閃過一絲想法——這生活比陶淵明還要閒適!如果把這本書比作一罈陳年老酒,我們這些人只能聞一口酒香,而那些與作者類似的人品完一口後定會覺得回味無窮。或許是因為我們此刻還處在塵世當中,對世事的牴觸沒作者強烈,所以無法真正理解這本書真正的含義。
  
  莊子得到了一個酒葫蘆,憑着它遊於江河山川,毫無牽掛。而梭羅則在自我建造的小屋之中,自給自足,融入自然。而我們此刻的許多人呢,有太多的羈絆,失去自由,失去自我,遠離自然,成為了塵世中的一台機器。
  
  正如梭羅研究專家沃爾特哈丁給這本書的物種讀法,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先把它當作一部自然與人的心靈探索之書,再把它作為一本神聖的書。讀《瓦爾登湖》就是品一杯美酒,越品越覺得它美味與珍貴。
  
  《瓦爾登湖》讀後心得4
  
  當一本書清新的空氣滲透腦海,恰如月光下的倒影寂寞環繞,那又是一種戰鬥,戰鬥在塵世中的寂寞自然裏。
  
  迴歸自然的純潔,迴歸淡泊的境界。寂寞的書有寂寞的讀法,僅有心真的靜下來的時候,才能真正的領悟。細品《瓦爾登湖》除去那躁動的灰塵,披上那自然的清新。
  
  “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能心虛即我師。”這恰似這坐落在康科德的小木屋,梭羅就是在那裏進行了兩年兩個月又兩天的獨居生活。他記錄從春到冬的這一輪的風景,他的超驗主義實踐建立了一種與現代物質生活日益豐富對立的簡樸方式,還原生活的原始狀態。他將自我放在一個杳無人煙的地方,他擁有的僅有一個簡陋的小木屋,一張小小的牀,一張普通的書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紙,僅僅僅有簡單的陳設,僅僅只是他執着的信念,僅僅憑藉着人對自然的慾望和熱愛,他,完成了這偉大的實踐,完成了這對自然的追求,完成了這本傑作,這不得不讓後人稱他為“自然隨筆的創始者”。
  
  在對世事的牴觸中,在對大自然的滿心歡喜時,作者筆下的每個物體,都被賦於了生命的脈膊,就如《詩經》中的“靄靄停雲,濛濛時雨”一樣,即使雲雨也有了各自的喜怒哀樂,作者自然沉醉其中。
  
  淡泊是一種至高的境界,古往今來多少人去追求,但又有幾人能成功梭羅就是一個偉大的實踐者。
  
  上帝沒有賦予任何人任何權力,自然自有它的公道。你,生來未帶一草一木,死後又不帶走一縷一線。奴隸的生涯終究是由失望壘成的城堡,有的甚至是由絕望築成的荒墓,與其這樣,為何不摒棄這些浮躁,還靈魂一份通透,迴歸自然的寧靜呢設想一下,當你應對這博大的自然,它給予你的是新鮮的空氣,甜美的果實,突然間,你是否感覺自我成為了天真浪漫的孩童,不知疲憊地奔逐在它的懷抱裏。
  
  梭羅用自我的一生去詮釋什麼是淡泊。他的思想如一個個亮麗的水晶,感召着世人的心,讓人沉浸,心靈正被一點一點洗滌,靈魂正被一點一點安靜。
  
  那裏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那裏是最寧靜的地方。以前有那麼美麗的湖畔,那麼完美的生活,而此刻,這些都已化作一葉扁舟,飄在人們的心河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