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讀後感模板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6.36K

書籍是我們前進中的階梯,可以指導着我們不斷往前發展,發揮出自己身上最大的潛力,你知道相關的讀後感怎麼寫才更吸引人的眼球嗎?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明朝那些事》讀後感模板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模板三篇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

最近,班裏《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特別火,聽同學説好看的不得了,我經不住誘惑,也買了一套看。

這本書語言風趣幽默,時不時蹦出來點《三國殺》之類的小插曲也讓人覺得十分親切,這才促使我再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裏看完了整整7本。

《明朝那些事兒》講述了明朝從太祖皇帝朱元璋38年登基到年清軍入關,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興衰,在這條長河中有于謙、楊漣這些忠臣,有死太監王振、魏忠賢這些奸臣,有浙黨和宦黨、東林黨和庵黨的明爭暗鬥,有嚴嵩和徐階、高拱和張居正的首輔之爭。

在忠臣裏,我最喜歡于謙,一年級的時候我就會背“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小的時候就很聰明,可當他站在城樓上決定與也先決一死戰的時候他還是沒帶兵打仗過得一個小小的兵部侍郎。我想敵眾我寡,于謙絕對不會贏的。可是當他報出自己的作戰計劃時所有人都團結一心,最終大獲全勝,也先不知道,這叫決心和信念。

在皇帝裏我最喜歡朱元璋,從一個幾乎一無所有的貧農到建立了27年的王朝的明太祖。把元朝的領地一點點的收入囊中,最後建立了明朝,表現出了他過人的能力。

在奸臣裏,我最討厭魏忠賢,沒有他,明朝可能就不會滅亡。這都是因為不管事的木工皇帝朱由校,如果我是朱由校,早就把他拉出去凌遲滅九族了。

當然了,歷史是不能改變的,歷史就是是用來借古喻今,告誡後人的。總之,《明朝那些事兒》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大家可以去多看看哦!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2

一個雪花輕揚的夜晚,我終於讀完當年明月的整部《明朝那些事兒》,看着窗外的雪舞如絮,憧憬着明晨的朝陽東昇,我不禁陷入沉思。

這套書,以《明史》為藍本,文風嚴謹又不乏幽默,作者不時穿插的評論尤為一針見血、恰到好處。掩卷之餘,除了佩服作者豐富的史學知識,更是讚歎於其無與倫比的社會洞察力。他用那充滿智慧的語言,講述了自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起,直到末帝崇禎悲涼自縊於景山這長達276年的歷史皓月。

書中眾多人物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常遇春、徐達的將才獨具,用兵如神;于謙、王守仁的力挽狂瀾,高風亮節;戚繼光、俞大遒的奮力拼殺,平定倭寇;徐階、嚴嵩的勾心鬥角,爭權奪利;袁崇煥、孫承宗的老謀深算,巧用兵法;李自成、皇太極的背水一戰,最終進攻。

但最讓我敬佩的,卻是楊繼盛。他上疏力劾嚴嵩“五奸十大罪”,卻遭誣陷下獄,不惑之年就屈辱故去。但是,他真的就這樣死去了嗎?沒有,他的精神活了下來,名震天下,永垂青史,因為他的堅忍、頑強、正直。他也堅信:嚴嵩之患終有一日能予以肅清。

是的,正義與公道,或許會遲到,卻絕不會曠課。

回望古今,歷史向我們宣告:正義必將戰勝邪惡。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對於我們新時代的中學生來説,讀史使人明智。我們是祖國的明天,也是世界的未來。我們更要學習歷史、總結歷史、借鑑歷史、感悟歷史。

我國古人都深知“明鏡高懸”,我們新時代中學生更要明志用功,在將來的人生道路上,不斷修正航向,使正義引領時代,努力奮鬥,為全國,乃至全人類的福祉做出自己的貢獻。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3

大概是高一上學期,同學們都瘋狂喜歡上了這本書。上課、自習、食堂、教室,不知道到底有什麼吸引力在吸引着他們。於是我在他們的耳濡目染下喜歡上了這樣的一套書。

在當時那個金戈鐵馬的世界裏,好像只有兩種選擇,第一種:將對方殺死,腳下踩着敵人冰冷的屍體前進,並擦乾濺在臉上的血。第二種:屈服在別人腳下,當鋒利無比的斧頭向你砍來時,你也只有在這時做個深呼吸的份啦。或許我們真的沒有權力去評論那些已經逝去的人,既然他們已經逝去,那就讓他們安靜的走吧。我客觀的認為朱元璋不能算是一位最好的皇帝,但是一位較偉大的皇帝。

一生並無大過,有人會説他只因四樁案子就殺了那麼多人,但我認為雖説有些過分但還是有情可原,他只不過是十分痛恨貪污,腐敗並且做事過激了一點。但有一點不可否認的是,他消滅了一路上的眾多障礙建立了大明王朝,為中國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啊~~!”帶着一點疲憊,帶着一點回想,帶着一點期待,帶着一點遺憾,我進入了夢鄉,在我的夢中,我看見兒時的朱重八正坐在草地上數天上的星星,感到身後有人,轉身對我吃吃一笑,那笑中有一絲生活的悽苦,還有兒時的純真。

場景突然又從野地中閃到了金碧輝煌的宮殿中,李善長腳步堅毅地走出大殿,皇帝朱元璋的眼中閃過了一絲不忍和無奈,但隨之而來的是冰冷無情的眼神,令我不寒而慄,“我忘了!我忘了!你已不再是那個天真的朱重八了,而是一個看慣了身首異處,血濺七步的帝國統治者了。”大殿隨之離我遠去,一切歸於黑暗,突然在黑暗之中出現了方孝孺,一臉正氣盎然。

不管從如今歷史講述者的自述,還是公眾對歷史的追捧,都不難看出,公眾喜歡並需要歷史,只是痛恨“教科書”式的表達。

有人説,歷史不可以幽默不可以白話,因為歷史是嚴肅的,這話沒錯,但我認為必須要加個前提,那就是你寫的是給專業人士看的學術論文,而不是給老百姓們看的歷史書。

給老百姓們看的歷史書,它就應該是幽默有趣的,精彩的説着大白話的歷史書。因為現如今的老百姓們雖然大都有文化有文憑,可他們畢竟不全是歷史專業出來的,沒有那麼多關於歷史的基礎專業知識,如果你給他們看的書,要先讓大傢伙都去預習一回歷史基礎課,看完通史或通鑑才可以看,這玩笑就不免開大了。

我喜歡這種方式,可能是和我自己水平有限有關吧,從小讀書就不認真的我,平時一看到文言文的東西就頭痛,現在好了,讀歷史居然可以這樣輕鬆。

我想,那些認為歷史書不可以幽默、白話,必須要嚴肅的先生們,顯然是不屑於做這事的。既然他們不願意做,那還有誰願意用老百姓能聽明白的語言,給我們這些草根們説説歷史上的那些事兒,説説漢朝、唐朝、宋朝、明朝那些事兒呢?

暑假還在繼續,然而書早就已經看完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