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通用《罪與罰》讀後感範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5.48K

我們需要有正確的信仰,這樣才不會做錯事,大家都有看過《罪與罰》嗎?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通用《罪與罰》讀後感範文,以供參考。

關於通用《罪與罰》讀後感範文
關於通用《罪與罰》讀後感範文

《罪與罰》是一部卓越的社會心理小説,它的發表標誌着陀思妥耶夫斯基藝術風格的成熟。

小説以主人公拉斯柯爾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後受到良心和道德懲罰為主線,廣泛地描寫了俄國城市貧民走投無路的悲慘境遇和日趨尖鋭的社會矛盾。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京城彼得堡是一派暗無天日的景象:草市場上聚集着眼睛被打得發青的妓女,污濁的河水中掙扎着投河自盡的女工,窮困潦倒的小公務員被馬車撞倒在街頭,發瘋的女人帶着孩子沿街乞討……與此同時,高利貸老太婆瞪大着兇狠的眼睛,要榨乾窮人的最後一滴血汗,滿身銅臭的市儈不惜用誘騙、誣陷的手段殘害“小人物”,以達到利己的目的,而荒淫無度的貴族地主為滿足自己的獸慾,不斷幹出令人髮指的勾當……作者懷着真切的同情和滿腔的激憤,將19世紀60年代沙俄京城的黑暗、赤貧、絕望和污濁一起無情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拉斯柯爾尼科夫是小説中的中心人物,這是一個典型的具有雙重人格的形象:他是一個心地善良、樂於助人的窮大學生,一個有天賦、有正義感的青年,但同時他的性格陰鬱、孤僻,“有時甚至冷漠無情、麻木不仁到了毫無人性的地步”,為了證明自己是個“不平凡的人”,竟然去行兇殺人,“在他身上似乎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性格在交替變化”。正是這雙重人格之間的激烈衝突,使主人公不斷地動搖在對自己的“理論(即關於”“平凡的人”與“不平凡的人”的觀點)的肯定與否定之間。對於拉斯柯爾尼科夫來説,如果甘願做逆來順受的“平凡的人”,那麼等待他的是馬爾美拉陀夫的悲慘結局,如果去做一個不顧一切道德準則的“人類主宰者”,那就會與為非作歹的卑鄙之徒盧仁和斯維德里加伊洛夫同流合污。他的人格中的主導面終於在白熱化的搏鬥中佔了優勢,並推動他最後否定自己的“理論”,向索尼婭靠攏。小説通過這一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資產階級的“弱肉強食”原則對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毒害,有力地批判了這一原則的反人道主義的實質,並且從客觀上否定了建立在“超人”哲學基礎上的無政府主義式的反抗,因為這種反抗決不可能給被壓迫者帶來新生活的轉機。 然而,作者作出的上述揭露和批判僅僅是從倫理道德觀念和宗教思想出發的。

小説比較全面地顯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關於“刻畫人的心靈深處的奧祕”的特點。作者始終讓人物處在無法解脱的矛盾之中,通過人物悲劇性的內心衝突揭示人物性格,同時作者對幻覺、夢魘和變態心理的刻畫也極為出色。儘管作品中馬爾美拉陀夫一家的遭遇令人同情,兇殺事件扣人心絃,但它們都只是“一份犯罪的心理報告”的組成部分。正因為這樣,主人公的內心世界才以前所未有的幅度和深度展現在讀者面前。此外,這部小説場面轉換快,場景推移迅速,主要情節過程只用了幾天時間,在濃縮的時空中容納了豐富的思想內容,小説的時代色彩和政論色彩十分鮮明。

關於通用《罪與罰》讀後感範文

拉斯科尼科夫,大學生,因着貧困中途退學,依靠母親的撫卹金生活。租了一間像衣櫃的斗室,衣着寒酸,窮困潦倒。虛榮心極強,驕傲,不甘心平凡,自命不凡!有野心,尤其崇拜拿破崙。好高騖遠,對於教書賺兩個小錢根本看不上,所以寧可在陋室裏空想,也不願意教書賺兩個小錢。同時又富有正義感和同情心,有時候也很冷酷無情。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人物,但這就是最真實的人。

作者用一整章的內容都在寫他殺人之前內心非常激烈的掙扎。殺人的念頭在他心裏一次次的燃起又一次次的放棄。否定他去殺人的理由是因着他良心的不安,那是卑鄙的。而支持他去殺人的理由是他自己的一套理論,根據這套理論殺人可以説不是犯罪,甚至是正義的。殺人不是最可怕的,你殺了人,然後在用一套理論證明你殺人是對的,這才是最可怕的。

根據這套理論,人被分為兩類人,平凡的人和不平凡的人,平凡的人是平民老百姓,他們沒什麼權利,他們的義務就是俯首帖耳。不平凡的人是統治者或新社會的建立者,是立法者,他們甚至不受法律的約束,可以為所欲為。這些不平凡的人都是呼風喚雨的人物,都是開國立業的大人物。這些不平凡的人無一例外都是手上沾滿鮮血的劊子手。但他們非但沒有受到法律的懲罰,反而受到人民的崇拜,名流千古。所以你看,根據這個理論,殺人沒有什麼啊,你看那些最被人們尊敬最偉大的人物,哪一個不是殺人如麻,只要為着好的目的,為人民謀福祉,殺人是正義的。為了好的目的,可以做錯的事情。當然這些好的目的只是犯罪的藉口,是我們心裏的詭辯和自欺而已。

這就是拉斯科尼科夫的理論,乍一看很有道理。因為整個人類歷史就是這樣過來的,確實整個人類歷史都在踐行這套理論。只有強者才有權利,弱者是沒有權利的,誰是統治者,誰強大,誰就是法!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只有最後的贏家才配擁有一切的權利。沒有絕對的善惡,只有強弱。

始祖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裏犯罪墮落的本質就是要自己獨立做主,分別善惡。換言之,就是不再以上帝為王為主,拒絕上帝的統治,而想自己當家做主,自己定立善惡的法則。就是説,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我自己説了算。當人離開了上帝,不在尊上帝為王,人自己定立善惡的標準的時候,就會給這個世界帶來災難。當人拒絕上帝的統治時,人就想要攛掇上帝的寶座,自己封神,為了那一個寶座,爭戰殺伐。人脱離上帝的善惡標準而自己定立標準的時候,殺人卻變成了正當的。拿破崙,希特勒,秦始皇,以及歷代所謂偉大的君王等等,所有這些為着追逐權利,為着登上寶座而所造成的災難,都是因着不尊上帝為王的緣故。只有無所不知,完全公義的上帝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當人妄圖代替上帝決定善惡的時候,結局註定悲慘,也是對上帝的僭越。

我們知道這個世界沒有完全的公義,法律也是為着普通人所設立的。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只是騙人的把戲,你見過皇帝受法律制裁的嗎?要是統治者犯法怎麼辦呢?就沒有更高的法來制裁他嗎?我們相信有,那就是上帝完全的律法。有很多不信神的人也會説:正義會遲到,但從來不會缺席。也有人説,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我想,若沒有一位完全公義的上帝主持正義,你的這些正義的盼望又如何實現呢?

關於通用《罪與罰》讀後感範文

讀這部小説,有點像在讀偵探小説。我想,這也是它吸引人之處吧。在小説中,我主要看到的是主人公的“罪與罰”。大學生拉斯柯爾尼科夫,他本來是一個聰明敏感、正直善良、樂於助人的青年,但在貧窮生活的折磨下,他變得陰鬱、孤僻,甚至冷漠無情、麻木不仁了。

他孑然一身,蝸居在像棺材般的斗室裏,整天躺在破舊不堪的沙發塌上,苦思冥想着如何擺脱困境。他耳聞目睹的同樣是孤苦無助的窮人們任人欺凌,在苦難中掙扎、呻吟,而那些有錢有勢的地主資產階級卻作威作福,橫行霸道。善惡對立、貧富懸殊的殘酷現實,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引起他的深思,使他逐漸形成一種“理論”。他把所有的人分為“平凡的人”和“不平凡的人”兩類,認為“平凡的人”活在世上必須俯首貼耳,唯命是從,任人宰割;而“不平凡的人”則可以為所欲為,有權做各種犯法的事,為實現自己的目的,甚至可以踏過屍體和血泊,隨意屠殺別人。我覺得他的這個理論反映出了當時資本主義社會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而為了實驗一下自己的理論,為了檢驗自己是否能成為一個“不平凡的人”,他竟殺死了放高利貸的老太婆,搶走她的錢,慌亂中又殺死了一個無辜的人。殺人,這是他的“罪”。但是殺人後他卻在孤獨和恐怖中受到良心的折磨,最後在索尼婭的勸説下投案自首。他的“罰”,不只是法律的,肉體的制裁,更是道德良心的,精神上的懲罰。作者在書中大部分生動刻畫了拉斯柯爾尼科夫犯罪前後的心理活動,可見作者強調的是後者。

故事發生的背景是60年代的彼得堡,當時俄國農奴制廢除後,資本主義迅猛發展起來,在資本主義的衝擊下,市民階級發生兩極分化:一小部分人發財致富,成為資產階級暴發户;大部分人則淪為資本主義的犧牲品,貧窮、破產,被拋入社會底層。作者在小説中以震撼人心的筆力向我們展現了城市底層人民的黑暗生活。我想作者是將主人公拉斯柯爾尼科夫作為這類被壓迫小市民階層的代表,通過對其掙扎,反抗,絕望,幻想等複雜的思想和心理來反映當時尖鋭的社會矛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