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月亮讀後感參考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09W

讀後感是我們與作品之間的對話和交流,讀後感的寫作可以提高我們的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培養我們的文學素養,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養月亮讀後感參考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養月亮讀後感參考7篇

養月亮讀後感篇1

讀這本書是因一位繪畫老師的介紹,也是因這本書的名字看起來很有趣,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講述了主人公恩特里克蘭德是個在倫敦做事的證券經紀人,他有一個富裕和美滿的家庭:妻子漂亮,喜愛虛榮,兩個孩子健康快樂。按理説,他應該滿足於這種人世的快樂才對,儘管這種生活未免太過平淡。但是,就在他們婚後的第17個年頭,他突然離家出去去了巴黎,拋棄了令外人羨慕的事業和生活。就在人們以為他的出走是因為有外遇的原因時,人們發現的事實是:他原來只是為了畫畫。這時的恩特里克蘭德沒有任何的繪畫基礎,也沒有任何人教過他這些,他也不打算向任何人學習什麼。在外人看來,他簡直瘋了,他開始變得生活窘迫,幾次險些因飢餓和疾病而死。他畫的畫也完全不像個樣子,總是在原有的事物上進行破壞,除了有個蹩腳的畫家把他當成上帝外任何人都不會買他的畫,事實上他也從不輕易賣畫。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拒絕了愛情和家庭,拒絕物質和慾望,一心追求個人精神的自由和藝術上的美,孤獨地生活在他自己的精神世界裏,艱難地跋涉着。他不需要錢,但有時金錢會束縛他,他不停地流浪,最後來到了塔西提島上與土著人生活在了一起。這時的他看起來似乎很知足,他有了一個土著人作妻子,他們生活在與世隔絕的地方,他每天都在那裏作畫。在他因麻風病病逝的前一年,他成了瞎子,但卻在他的住所的地方畫的壁畫前整整面壁坐了一年,直到死去。他的妻子依照他的遺言焚燬了這一切,甚至沒有留下一根木頭。

這本書看着可能會讓人覺得糾結,與以前看到的東西完全不同,習慣於用自己是常人的標準去衡量那些有個性的人,覺得他們對世界的理解和自身夢想的追求有些傻,但那些精神層面的東西本就不能用任何物質來衡量。我們並不必非要去理解那些為了夢想而放棄一切,甚至生命的人,但至少我們要學會尊重他們,必竟每個人都有追求自己夢想的權力。

作者始終對超出自己認知範圍的人事抱有了解的慾望,並千方百計地接近他們,研究他們,最終有所體悟。

主人公在已不年輕的時候,放棄了體面的工作和温馨舒適的家庭生活,踏上艱辛的學畫作畫之路。

從此衣冠楚楚的證券經紀人開始流浪,而當現在的生活越背離原來安逸的生活環境他離自己的理想就越近,靈感也不斷湧現,當他徹底拋棄自己的肉身的時候,他精神中最具有藝術氣質的一面終於通過他留在塔希提小島上的畫凸現出來。主人公在塔希提島上貧病交加悲慘死去的一幕令人震驚,這和其留下的驚世名作被毀一樣讓人惋惜卻又無耐。主人公的行為真的是讓人不知道該怎樣評價,從來沒想到有人會為了自己的理想進而做到這種程度,不管對誰來説應該都是不容易的,但他做到了。

藝術家貧病交加的死去的故事很多,這本書的作都通過主人公的悲劇探討了該如何對待天才、個性這個嚴肅的話題,在常人眼中,天才,藝術家總是特立獨行、行為怪異,讓人們覺得不管是生活上還是精神上都無法達成共識,進而難以讓人接近。但正是因為有各種不同的生活方式,世界才會如此多彩有趣。

養月亮讀後感篇2

第一次讀一本小説希望自己能夠再早一點遇見它。

那句“滿地都是六便士,它卻抬頭看見了月亮。”和王爾德的“我們都身在井隅,但有人卻能看見星星。”不謀而合。雖從不以獨樹一幟自詡,但是天生對那些追求本我的人沒有抵抗力,也會不自知地被吸引,就暗自竊喜着自己也許也會看到月亮星星吧。這一層面的理解不想再贅述,很多人都寫了長篇大論的感悟,我只從另外兩個角度去思考。

除了書中對精神渴望這一層面的直接描寫令人嚮往外,其實其中對男女關係的側面描寫也一樣動容。如果不是對情愛的冷漠,怎麼能更好地襯托對創作激情的渴望呢?要不然看見月亮的怎麼會是他,怎麼會是那個什麼都不要了的醫生呢?但是反過來,這也的確在男女關係上又一次的啟發。

另一方面,故鄉。我第一次明確意識到有些人生錯了地方是去到敦煌的時候,站在鳴沙山上的我執意地認為自己上輩子屬於粗曠的大西北。第二次是今年在佛羅倫薩,不知道怎麼了,從提着行李踏出火車站的一刻起,我覺得空氣的味道都對了。於是那晚和朋友在老橋的沿岸一邊啃着三明治一邊欣賞着夕陽,我就知道有些人就是在另一個地方才更舒服的,因為城市也都是有生命的,你要去一座跟你脾氣相投的城市才會覺得即使生活瑣碎都毫無怨言。

很多人覺得這本書不好讀,但是可能由於我對歐洲特別是英國法國的地形有了大概的瞭解,讀起來倒覺得一氣呵成,是不費力了。另外,雖然毛姆本人也受到了很多爭議,但是這是本值得一讀的書,大概是它認可了我認可的生活態度吧。

嗯,年輕的時候能在巴黎和倫敦小住過一段時光,可真是三生有幸。

養月亮讀後感篇3

這本書我花了整整三個月的時間去看完,不過我在前兩個月加三星期都在划水,在最後一個星期的時候才靜下心把這書看完。不得不承認自己在閲讀前期有一種朦朦朧朧的感覺,也許是因為自己真的不懂什麼英國幽默又或者自己思維層次還不夠深,無法將書裏面兩種甚至多種的價值觀有很好的區分,導致前期後期出現了一種雲裏霧裏的感覺。不過在知乎裏面也有看很多人對於這本書的分析,勉勉強強也能梳理一點東西。

一、 愛情

關於愛情,我就不提斯特克里蘭這個無情的人了,即使他在我下面文字中會有些許描述,但是在語言鏡頭中,下面的主角不是他。斯特克利蘭一生大概有三位女子,三段情,而在我看來前兩位愛的並不是斯特克里蘭這一個人,她們愛的更多是自己。特別是第一任,愛的就是她的幻想,一旦軌道偏移,就想着去改變真人,這是一件特別可笑的事情。愛一個人更多的是包容,不僅能包容好的也能包容壞的,像是愛塔一樣,不去過多打擾,給足了彼此空間,讓愛的那個人活得更像他自己。在看知乎的時候看到了這樣一句話,覺得特別有道理:

感情易在日久生情,難在小心經營。

有感覺無感情,最終不過是,開始時,適逢其會,分開時,天各一方。(第一任)

有感情無感覺,最終不過是,在一起時心意難平,分開時又決議難定。(第二任)

這也是為什麼斯特克里蘭在面對愛塔懇求——留下在他身邊照顧,他會心軟。文中這樣描述:

“如果別人選擇離開,讓他們走好了,可是我不會離開你的,你是我的男人,我是你的女人,如果你離開了我,我會弔死在屋後的那棵大樹上,我對上帝發誓,我説到做到。”

她説這話的時候,語氣中有種不屈不饒的倔強勁。她已經不是那個馴服、軟弱的土著小姑娘,而是一個意志堅定的女人,已經發生了脱胎換骨的變化……

“你是我的男人,我是你的女人,無論你去哪,我都跟着你。”

片刻之間,斯特克里蘭的鐵石心腸被動搖和軟化,眼睛裏含着淚,慢慢地順着臉頰流下……

二、 夢想無高低貴賤

有的人想一生順順遂遂,偏安一隅而知足常樂;有的人想突破自我,渴望直面生活的崎嶇。兩種生活,兩種不同的價值觀,是兩種不同的選擇,無好無壞。做自己想做的人,過自己想過的生活,無人能去評判是非。

生活有許許多多的意難平,如果自己能在20歲前、(30歲40歲都沒有問題)明白自己想要什麼,想要過怎麼樣的生活,想要成為怎麼樣的人,能像斯特克里蘭那樣灑脱其實真的就夠了。與其碌碌終身,不如活着像他一樣明明白白。當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他,這也是他的偉大之處。

他的勇氣,“包含着對自己一直道德體系的拋棄,包含對他們責任的否定,包含對別人傷害的不屑(這是我不喜歡他的一點),這種內心的糾結,遠遠大於了物質的貧瘠。”

三、 對於夢想的態度

之前在打辯論賽的時候,因為沒有對夢想進行深入解刨而輸掉了比賽。師兄説的很對,夢想是可以讓自己捨棄生命去追求的一個渴望,窮極一生都要去弄懂的,去實現的東西。像斯特克里蘭在畫畫這個“魔鬼”的驅動下,捨棄手中的六便士,逃離英國,去巴黎追尋他的白月光。沒錯在追尋的過程中,是痛苦的,因為我們的努力無法可視化,我們無法得知我們已經走到了哪一步,所以我們才會説要放棄。但是我們忽視了一點,我們是因為熱愛所以才要追逐它,當我們投入這件事的時候,已經得到了最大的報酬,能否被認可,收入是否同努力成正比都已經不重要了。

這讀書筆記還真是草草收筆,只能説自己真的很弱,無法將心裏面想要表達的説出來。其實這本書是我打完辯論後看完的,最後一場我是替別人上的,只有兩天時間準備,關於夢想的。現在就挺後悔當初沒有提早看完這本書吧,始終意難平,不過現在也挺好繼續加油吧。

養月亮讀後感篇4

今天,我讀了一個故事,名叫《鼴鼠的月亮河》,這個故事的作者是王一梅,她寫過好多作品,她是一位著名的作家,我很喜歡看她寫的故事,特別是這個故事裏的主人公:米加。他讓我印象深刻。

這本書講的是鼴鼠米加發明洗衣機的故事:米先生一家住在月亮河一帶,米先生的第1-8個兒子都會挖複雜的地洞,只有老九米加只會挖簡單的地洞。米加愛發明稀奇古怪的東西。一天晚上,他遇到了鄰居生病的尼裏在洗衣服,所以他要發明洗衣機,他去城裏買零件,但是他沒有錢,所以他決定跟魔法師咕哩咕拜師學藝,他讓咕哩咕用樹枝變零件,但是有時間限制的,他跟咕哩咕用表演的錢買了真正的零件,完成了洗衣機,送給了尼裏。

通過這個故事,我明白了兩個道理。一,人要有目標,要為了目標而奮鬥,遇到困難不退縮。二,要有一顆善良的心。就像米加,雖然不如哥哥挖地洞挖的好,但是他發明了好多有用的東西,並且為了幫助他的好朋友尼裏,所以他發明了洗衣機,雖然他遇到了重重困難,但他沒有放棄過。米加還是一個善良的孩子,他去城裏的路上幫助了田鼠搭房子,幫助了犯困的狗司機,還幫助了烏鴉打敗了老鷹,他還幫助了許多其他人,收穫了滿滿的友誼。

我平時在學習上拖拖拉拉,把複雜的放在最後,遇到困難的時候會退縮,跟米加比差很多,以後遇到困難,想想米加,就有了堅持下去的信心。

養月亮讀後感篇5

一個英國證券交易所的經紀人,本已有牢靠的職業和地位、美滿的家庭,但卻迷戀上繪畫,像“被魔鬼附了體”,突然棄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繪畫的理想。他的行徑沒有人能夠理解。在異國不僅肉體受着貧窮和飢餓煎熬,而且為了尋找表現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經過一番離奇的遭遇後,主人公最後離開文明世界,遠遁到與世隔絕的塔希提島上。最終找到了靈魂的寧靜和適合自己藝術氣質的氛圍。

他同一個土著女子結婚同居,創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後世震驚的傑作。在他染上病雙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畫了一幅表現伊甸園的偉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卻命令妻子在他死後把這幅畫作付之一炬。通過這樣一個一心追求藝術、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藝術的產生與本質、個性與天才的關係、藝術家與社會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問題。同時這本書也引發了人們對擺脱世俗束縛逃離世俗社會尋找心靈家園這一話題的思考,而關於南太平洋小島的自然民風的描寫也引人嚮往。

?月亮和六便士》問世後,就以情節入勝、文字深刻在文壇轟動一時,人們爭相傳看。在小説中,毛姆用第一人稱的敍述手法,借“我”之口,敍述整個故事。這篇小説的原型是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paul gauguin, 1848—1903),這更增加了它的傳奇色彩,受到了全世界讀者的關注。

何為美,我覺得小説對思特里克蘭德在塔希提島上的茅棚裏完成的那副畫作的描述就是終極的美。講述者對畫作以及思特里克蘭德精神狀態的細緻描述,讓我激動的渾身顫抖,我彷彿和作者、主角一樣,觸摸到了美的終極奧義一般。這種激動甚至在讀完全書後依然存在,揮之不去。當然,一如最完美的美永遠是不完美,這種觸摸到美之終極奧義的畫作被了無遺憾的思特里克蘭德一把火燒掉了。直到這個時候,我才明白書名——《月亮和六便士》的含義。毛姆用月亮和六便士兩種象徵詮釋了主角——思特里克蘭德的一生。便士是英國價值最低的銀幣,代表現實與卑微,象徵着思特里克蘭德之前平淡無奇的人生。而月亮代表着崇高,象徵着他拋棄自己之前的一切跑到原始的塔希提島上只為追求終極之美的短暫後半生。一正一反兩個意象,充滿現實的張力,卻凸顯了思特里克蘭德的偉大——他用一生巨大的代價完成了夢想,用畫作解構了“美”這個極其抽象的概念。

現在看來,思特里克蘭德的`故事在現實的語境下更多了勵志的意義。現實中,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樣為了追求心中的夢想可以徹底放棄之前的一切。他用極端的敢想敢做詮釋了夢想在他心目中的重量。毛姆塑造的這個人,平凡的外表下永遠燃燒着一顆赤子之心,時刻準備着為了追逐終極之美而放棄一切。所以,他走的那麼突然卻又徹底,因為夢想在他心中比什麼都重要。當然,最後看來,他的夢想實現了,是偉大的,雖然代價是那麼大。他甚至為了他的夢想耗盡了一生,如燃盡的蠟燭一樣,在夢想實現之後迅速地黯淡,熄滅。或許,他可以像一個普通人一樣過着平平淡淡的人生,安享晚年的天倫之樂。可他卻選擇了夢想,也就選擇了悲壯。

當然,很多人都知道的是,思特里克蘭德這個虛構的名字背後是一位現實中著名的畫家——高更,而他的名作《我們從哪裏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裏去?》正是這段逐夢之旅的最好註腳。

養月亮讀後感篇6

文章前幾章跟普遍的歐洲文學作品類似…無聊卻又不可少缺,讓讀者一邊吐槽一邊堅持讀下去……毛姆回憶“斯朱蘭”並後來到大溪地去追尋這位天才的足跡…寫下了這本書;作者寫了這位大畫家怎樣脱離世俗的牽絆拋家棄子去追尋自己內心的理想,寫了斯朱蘭的才華,也寫了他的人性;總的來説還是讓人心底肅然起敬,不過感性的讀者恐怕要小心,因為文章中段對斯朱蘭性格的描寫實在是讓人窩火,我讀的時候也是暗想怎會有如此“忘恩負義”“狼心狗肺”的東西,可是越往後讀,我越否定了自己最初的對斯朱蘭的看法,一開始作者説他沒有人性的弱點,所以我覺得他我行我素,可是有的時候我又偏偏看到了他的弱點,從道德的層面來説對於斯朱蘭的行為我認為的確應該被批評,可是…後面我又覺得那是我們賦予人性該有的特徵,而人性本沒有特點,就像動物界強肉弱食,沒有人去評論一隻老虎吃了一隻兔子到底對或者不對……好在他在大溪地找到了自我,完成了內心深處才華表現慾望,所以到最後連自己也不察覺的原諒了他。都説這位斯朱蘭先生其實就是大畫家高更先生,於是我去網上搜了關於高更先生的作品(雖然我不懂畫也不懂藝術),希望能找到他的些許痕跡,找到跨時代感情的共性…最後竟莫名的懂了關於繪畫上的浪漫主義,古典主義,現實主義,印象主義後和後印象主義的皮毛,倒也是個意外的收穫;最後,我當然佩服這位天才作家,可是彷彿我更喜歡毛姆先生。

養月亮讀後感篇7

什麼是孤獨?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説,布恩迪亞家族和馬孔多鎮是孤獨的,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恰如彼時的南美洲,各個國家、民族之間滲入了狹隘思想,成為阻礙民族向上、國家進步的一大包袱;古龍的《天涯·明月·刀》説,孤獨就是傅紅雪直到某一天,武功盡失,再也無法揮刀,他仍會拖着殘廢的身軀緩緩邁進,追逐自己內心的那一束光芒。無疑,他們都是孤獨的,而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中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的原型—高更,也許是孤獨的一個典型代表了。孤獨於他而言,就是在生活的殘酷和對藝術不懈的追求中產生的必然產物。

思特里克蘭德沒有任何的繪畫基礎,他只是愛好畫畫而已。他的生活變得窘迫,他畫的畫也完全不像個樣子,除了有個蹩腳的畫家伯朗士—施特略夫把他當成上帝外,任何人都不會買他的畫,事實上他也從不輕易賣畫。他不停地流浪,最後來到了塔西提島,與一個土著姑娘愛塔結了婚。他們生活在與世隔絕的地方,他每天都在那裏作畫。但不幸的是,不久他就感染了麻風病,在他病逝的前一年,他成了xx。愛塔一直照顧着他,直到他完成了自己的巨型壁畫,身體潰爛而死。他的妻子依照他的遺言焚燬了掛滿壁畫的屋子,甚至沒有留下一根木頭。

那麼,為什麼思特里克蘭德毅然放棄了原本錦衣玉食的生活,選擇了常人所不能理解的孤獨呢?正式因為他有着一顆騷動而不安的心,他天生為藝術而生,所以,他註定在“神諭”的召喚下,在驅之不散的念頭的驅使下衝出世俗的樊籬,走向了藝術的至境。他正是在孤獨中仿徨,在孤獨中衝突,在孤獨中生成,在生命的最後一瞬間,在孤獨中實現了靈魂的自由。

我認為,思特里克蘭德只是披着孤獨的外衣,他內心是完全不孤獨的。不僅如此,我相信思特里克蘭德的內心絕對是非常充實和滿足的,因為,心安處,便是吾家。孔子説,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對思特里克蘭德來説,不能為了自己的藝術追求而放棄一切,再富足的生活,同樣也是浮雲罷了。唯有在追求藝術的偉大征程中,方可心安,方可生存。《霸王別姬》裏説,不瘋魔不成活,就是對思特里克蘭德這種生活方式的完美詮釋。

反觀自己,怎樣的我才是心安,何處才是吾家呢?我希望能把自己完全沉浸在教學工作中去,用自己的責任心和使命感,讓孩子們可以去追求自己嚮往的生活。在孩子們的人生大路上為他們點起一盞指路的啟明燈,在孩子們要爬坡過坎的時候給他們勇攀高峯的勇氣和能力,在孩子們需要選擇的時候幫助他們作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我覺得,當我看到我們孩子們,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在人生道路上直掛雲帆濟滄海的時候,我一定會無比心安的。

心安處,便是吾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