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成長讀後感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27W

為了寫出優秀的讀後感,我們應該從哪些角度來思考呢,讀後感就是指讀完一本書後把內心的感覺利用文字完成出來的文字材料,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説成長讀後感7篇,供大家參考。

説成長讀後感7篇

説成長讀後感篇1

1、關於固化思維與成長思維

説到固化思維與成長思維,想到了之前學習到的一個點。有兩種人,一種人把自己的成功歸結於運氣,一種人把自己的成功歸結於自己的努力。

把自己的成功歸結於努力的人會在之後越來越努力,因為他知道想要成功,實現自己的目標就需要自己的努力,沒有什麼是可以不用經過自己努力就能得到,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還有即使是很難的事情努力了才有希望成功,沒有成功只能是説明自己還不夠努力、方向錯了或者自己現在還沒有達到那個點。

而把自己的成功歸結於偶然或運氣的人在之後的行為處事上就不會有過多的努力,因為他認為所有的都是註定的,自己的成功只是運氣好,卻從來沒想過經過自己的努力使自己獲得成功。這種人所擁有的思維就是固化思維。而在擁有成長思維的人眼裏,一切都是可變的,一切都可以經過自己的努力而使之向自己所希望的方向發展。

2、關於努力與方向

努力與方向,兩者在向上走的路上是缺一不可的。有方向不努力,只是一個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侏儒。無論你想的有多好,方向多麼明確又正確,若你不努力,不把它行動起來落地生根,那它也只是一個想法如無根之浮萍,沒有根系提供養分遲早會飄散消失於世間。而若只是有努力沒有方向,就像在海上沒有方向航行的船隻,雖然一直在行駛到岸的機率卻微乎其微,或原地打轉卻不自知。

説到這個又想到了自己,在大學的時候知道自己與別人相比沒有多少競爭力也意識到自己需要做些改變,每次都做計劃卻往往沒堅持幾天又半途而廢。典型的有方向不努力貪圖一時的享樂,延遲滿足的獎勵物對我的強化不夠戰線又拉的太長也難怪會放棄。現在想想也是認知不足,若是能認識到長時努力所帶來的好處就不會這麼動力不足了。後來大三時是努力卻沒有方向,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看到別人各種考證自己也去跟風,現在想想考的證都沒什麼用畢竟不是專業的。考的三級人力資源管理師現在又不做人事工作。現在是有一點方向了——學好英語達到流利説的程度,多看書多思考提高自己的認知(提高認知真的可以少踩很多坑,這一點在生活中深有體會,想開了就知道自己很多事都是庸人自擾。)雖然方向還不是很明確,對自己的未來發展也不是很清晰,但我現在最缺的就是行動力,行動起來方向就會越來越清晰,之後慢慢修正就可以了。

説成長讀後感篇2

認知決定眼界,眼界決定格局,格局決定選擇,選擇影響命運。

隨着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感受到思維方式的重要性。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下,在“聰明,尖子生,三好學生”這種基於考試成績的評價下,我想我們這一代人的很多個“我”都養成了很明顯的“固定型思維模式”,我們會努力學習,但是為了獲得成績和認可,而並不是真正去研究去感受“學會”帶來的樂趣;我們會死摳自己,不願意和周圍人探討,擔心會暴露自己的無知;我們頭腦裏會天馬行空,有很多想法但遲遲沒有勇氣採取行動,因為有聲音告訴你:哪有那麼簡單,不可能成功的……

現在的我正在養成“成長型思維模式”的過程中,處於一個既有成長也有固定模式的混合期。這種變化更多的源自於工作為我們創造了一個“指數型成長”的氛圍,源自於潛移默化的影響,以及總會有人去發現你的變化提點你的成長。所以思維模式是需要以身作則示範而非要求的。

在成長型思維模式裏,如果認知到“人的能力是可以通過努力和學習提升的”僅僅是第一步,止步於此便是“虛假的成長型思維模式”,真正挑戰的且真正有效果的在於“制定目標和階段性的具體的行動計劃並且去踐行,直至養成循環的習慣”,以及“用俯瞰視角跳出來擁抱並觀察現在的你,瞭解思考固定型思維模式的誘因並教育它”。

終身,唯成長不可辜負!

説成長讀後感篇3

成長,近年來一直關心的話題,尤其是有了小孩兒以後,更希望自己快速成長,做好小朋友的榜樣。《終身成長》,在看到書名的時候,就比較認可,確實,成長是一輩子的事情。於是想了解書中講述的是怎樣的終身成長。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發現了思維模式的力量。她的觀點是獲得成功並不是能力和天賦決定的,更受到我們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展現的思維模式的影響。她介紹了兩種思維模式:固定型與成長型,它們體現了應對成功與失敗,成績與挑戰時的兩種基本心態。

她認為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相信努力可以改變才智,會帶領人們積極探索新知,以及成長路上的抗壓力。

那什麼樣的思維才是固定型思維,什麼又是成長型思維?它是否真的有如此神奇的力量?結合我的體會談一談我的認知。

在我的學生時代,父親在我心中一直是個令同學羨慕的家長,不打不罵,特別能理解我,對我不會有過高的要求。但我也總能回憶出在我考不到理想的分數時,他跟別人交流時會很平靜地説:跟我一樣,記憶力不好,沒關係,能有這樣的成績我們也滿足了。父親認定了,我的智力水平就是這樣的,不會拔尖,也不會很差,記憶力和他一樣的不好。這樣的否定型標籤確實一直影響着我。我也會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再努力也不會改變什麼。這就是書中説的固定型思維。

在這次公司組織的賦能學習營中,老師分享了關於記憶力的知識,讓我對此有了不一樣的瞭解,原來記憶力是有周期的,是需要長期不斷重複地練習,過目不忘只是用來混淆真相,讓固定型思維的人認定“我背書為什麼就前背後忘呢”。

近年來也是從工作生活中不斷地總結,發現自己很多的認知發生了改變,就像書中説的成長型思維的人遇到類似的問題他們是會這樣想:我還不夠努力,我要分析自己失敗的原因,而不是歸咎於我的智力與記憶力;我必須為我喜歡的事情付出最大的努力;能力並不是一層不變的,而是與長時間的學習有關,直面挑戰,取得進步。

現在為人母,也希望自己做一個成長型的家長。但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兒,總是會有很多接踵而來的焦慮。就像書中提到固定型思維總是與成長型思維並存的。

例如小朋友每次告訴我在學校不愉快地事情時,我都想盡力地幫他去解決,擔心他的心靈是否受到傷害,但內心又會有個聲音在説,讓他去經歷去承受,事情沒有我想象的複雜,反而焦慮的情緒會有更壞的影響。其實孩子們需要誠實而有建設性的反饋,如果孩子們被保護起來了,他們將無法從失敗中很好地學習,他們會認為建議、指導和反饋是消極而具有破壞性的。

我們也一樣,成長的道路並不一路平坦,固化的思維模式已經深深紮根於我們的成長過程,成為內化的心理機制,我們很難跳出思維的框架。也正因為如此,我們也更需要一種健康、積極、不斷進取的思維模式,將關注點投放在持續不斷的努力、不畏挫折的態度上。在遇到挫折、問題時用成長型思維去思考、實踐。我認為它不是萬能的,但一定比固定型思維讓我們更樂觀。

人生的故事還很長,為了你所熱愛的一切,積極健康地成長!

説成長讀後感篇4

讀凌志軍先生所著作的《成長比成功更重要》這本書,我深深感受到中國教育和美國教育的差異。教育和成長牽動每個家庭成員的心,我們一直提倡素質教育,但現實教育有着明顯的弊端,就像書中所説:我們的教育就像一條製造工業品的流水線,大家都遵循同樣的程序同樣的標準,進來的孩子形形色色,出來的孩子卻一模一樣,否則就得不到社會認同。

實際上,教育學生和產品製造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因為這樣許多家庭陷入深深苦惱,讀了這本書的有些家長會説:書中講的都很有道理,也令人嚮往,可是現在社會就是這樣,我們沒有辦法做出任何改變……

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成功,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孩子成才,每個老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取得優異的成績,都是勞有所得的想法,但是有的時候做事就像剝一顆洋葱,你可以一層一層往裏面剝而一直看不到最核心。成功不等同於成長,成功是最終目標,成長的過程卻是條條大路通羅馬。我們常常舉例的都是一個又一個普通孩子憑藉智慧加勤奮成為旁人眼中天才的真實案例,這樣在孩子和家長之間一直達不到一個認同。

但是從辯證的角度來看:一件事情有它的弊端,必然也會有它好的一面,在學校現有教育訓練學習體制下,我們仍有大批的學生、主動學習的學生不斷超越自己,挑戰極限,我們不能以偏蓋全否認這一事實。

考慮和看待事情不能過分放大消極面,縮小它的積極面,同樣在現有教育體制下,這些學生並不擁有比我們更聰明的大腦,所經歷的教育制度也和我們沒有不同,但是他們仍有很多的人走向成功,所以我們需要轉換觀念:我們既然無法改變教育,那就改變我們對教育的看法.用積極的態度去迎接學習,做回一個主動的人。

我們身邊是國小階段的學生談論起學習和作業,即使成績優秀但還是不快樂,這就需要我們家長做正確引導和陪伴,好的學習不是把別人pk掉,而是我每天一點的進度是提升自己,努力使自己變得優秀,學習好比走在登山的路上,不要只看最後的目標,而失去了享受一路登山風景的過程,讓家長和孩子在《成長比成功更重要》的幫助鼓勵下,把我們現教育訓練方式當作一種歷練和錘鍊,百鍊成鋼,成就最好的自己!

在成長中體會,體會成長中蜕變的痛苦,體會成長中淬鍊的忍耐,成功在遠方,成長在腳下。

説成長讀後感篇5

我們的思維模式——固定模式還是成長型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做事的態度。固定模式保持原樣,自我否定,而成長型模式促進我們積極思考:怎麼樣才能達到我們的目標。

有一句話説沒有你做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的。這其實也是要打破固有的想法,尋找到新的突破點。思維方式的不同,帶來的人生體驗和結果是不同的,有時候甚至是天壤之別。

面對任何的困難,我們要積極想辦法去做,去行動,在行動中一點一點地糾正自己前進的方向,向着目標奔進。有時候我們對未來沒有設立目標,不知道想做什麼,這可能是我們沒有遇到好的老師、朋友,而父母在此方面也不懂,也不可能對我們提供大的幫助。但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可以多讀書,與書交朋友,從書中看到並學習別人是如何思考改變自己人生的。

別人能做到的,我們也可以做到。設立目標,制定可行的計劃,按計劃去做,把注意力集中在這上面,你的專注力會引發你的大腦思考這個問題,冥冥之中,有力量會聯通你的目標與行動之間的距離,而你所遇到的人和事都會促進你實現自己的目標。你要有這樣的信念——你一定會達成自己的目標與願望,只要你認真去做,因為所有的事情都敵不過認真二字。

?終身成長》——願我們都活到老,學到老!

説成長讀後感篇6

這是一本記載着亮亮的童年的故事書,煩惱是我們最討厭的東西。是我們心中深處的黑暗。

可是對於亮亮來説,卻是完全不一樣,他靠自己的樂觀、積極成功的攻破了他的煩惱。這一本書主要講了亮亮的父母因為疾病而卧牀不起,亮亮是家唯一的頂樑柱,每天看見別人能上學,他也非常渴望一樣能上學。可是因為父母的病需要錢,他沒錢上學。靠洗碗掙錢。這些給他帶來了非常大的壓力、煩惱,最後在別人的幫助之下他能上學了,可惜的是他父母卻去世了。他父母去世也給他帶來了很大的煩惱,最後他靠自己的學習,最終在學習中有了很大的成就,也找到了快樂和忘記了煩惱。

這一本書給我很大的啟示:讓我明白了,“煩惱”只是一個名詞,最終我們也能在快樂中忘記它,説起來,誰沒有煩惱呢?我的煩惱呢?很簡單就是自己的學業,人在社會上,如果沒有學問,就相當被社會淘汰、出局。在這個社會上沒有學問就沒有立足之地。所以,我一直想認真學習,可是有時候自己卻控制不住自己,玩心太大。我自己一直在改中。可是這些煩惱在我的心中慢慢的忘記了,在我的成長中,煩惱是我的人生中的絆腳石,最後我還是打敗了“煩惱”。

商曉娜給我們寫的這本書給我帶來了許多的啟發。希望大家都能克服困難。

説成長讀後感篇7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活到老,學到老;學不可以已……這些話耳熟能詳,説的都是自身所知有限,要不斷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的信念,《終身成長》這本書恰恰也是對上述思想的論證。本書作者是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書中主要介紹了兩種思維模式,即成長型思維模式和固定型思維模式,並在教育、婚姻、體育、工作等多個方面舉例介紹了兩種思維模式的差異,論證了成長型思維模式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形成成長型思維模式等。

兩種思維模式有什麼特點呢?固定型思維模式者認為,人的能力是先天的、與生俱來的,不需要通過努力奮鬥就可以獲得成功,失敗則是自身能力有限。他們關注事情的結果,在意他人的評價。而成長型思維的人則認為,能力是可以通過後天訓練來提高的,只要不斷努力,方法得當,沒有什麼不能學會,失敗則是成功路上的墊腳石。他們關注學習的過程,喜歡做有挑戰的事情,迎難而上,堅信方法總比困難多。

讀完這本書,我開始回想自身存在哪種思維模式。記得在上國小的時候,在班裏成績總是名列前茅,於是總能聽到來自老師、親人的誇獎,哪個小孩子不愛聽稱讚呢?慢慢的,虛榮心逐漸增加,在每次考試時會很緊張,害怕考不好,公佈成績時更是心跳加速,擔心成績不理想……這就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維模式,過於在意別人的評價,將別人的評價視為衡量自身價值的尺子,做事就是在證明自身能力或天賦。然而,我並沒有認為自己本身能力有多強,為了能取得好成績、聽到表揚,還是會努力學習,即使遇到困難仍然積極主動去應對,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不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這樣來看,成長型思維模式又在起作用。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現實生活中,可能很少有絕對的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而是普遍存在於每個人頭腦中的兩種狀態,在某些情況下,固定型思維佔主導,另一些情況,成長型思維佔主導。固定型思維的人意味着固步自封、停滯不前,把輸贏成敗看得太重,要麼不做,要做就做得突出,但是人的精力有限,世界如此豐富多彩,怎能在各方面都做好呢。成長型思維的人意味着積極樂觀、開拓進取,喜歡嘗試新鮮事物,敢於挑戰自己不擅長的事情。顯然我們希望自己身上積極成分多一些,消極成分少一些,那這些消極成分是怎麼來的呢?

其實,在每個人小的時候,對走路、説話等基本技能,都是通過不斷訓練、堅持不懈的努力才學會的,這期間摔過多少跟頭、鬧過多少笑話。但是那個時候還不懂什麼是自尊,更沒有什麼虛榮心。然而,隨着年齡增長,無論家庭還是學校教育,家長或者老師給予各種各樣的評價,比如考試成績優異,會誇獎“你真聰明”,而成績不理想,可能會被評價,“你就是個笨蛋”……負面評價可能會給孩子太大打擊、失去信心,但是正面的不恰當的.評價可能也會給孩子帶來很大負擔,因此評價需謹慎,要適度,多些鼓勵,少些責備。

現在,我有了自己的孩子,看着他一點一點長大,俯卧抬頭、翻身、坐、爬、站、走、學習説話,解鎖一個又一個新技能,但是在學習過程中,比如走路,不知道摔過多少次,作為父母,不禁為他的進步感到欣喜,更被那種鍥而不捨的精神感動。難怪老子對嬰兒格外喜愛,他們至柔、至和、至純、至真的品質,的確讓人有“復歸於嬰兒”的想法。讓我們“活到老,學到老”,將“終身成長”進行到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