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宅讀後感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5W

讀後感是對文學作品中情感表現形式的審美評價,通過讀後感,我們可以學習到作者的寫作技巧和創作思路,有助於我們的寫作水平的提高,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文人宅讀後感5篇,感謝您的參閲。

文人宅讀後感5篇

文人宅讀後感篇1

一葉小舟,在江湖上靜靜地漂,殘留破碎的書卷,順着一縷微風打着璇兒,留在水中,而在暗處的一對雙眸,昔日的笑紋,化為愁苦的魚尾紋。可是被淚日日洗刷的眼睛,是一度的明亮,洗去硃砂,青黛的臉,在餘光下自然的紅着,一雙蒼白顫抖的手,靜靜地寫下“尋尋覓覓,悽悽慘慘”——李清照。

從昔日那在夕陽中在荷塘裏迷路、微醉的少女,她始終洋溢着對美景的嚮往,到在新婚屋檐下與丈夫分享詩文,口口讚揚的才女。最後,最後,面對家破人亡,四處流落,面對“女子無才便是德”,她寫下了“尋尋覓覓,悽悽慘慘”尋,尋什麼?慘,為何慘?

在老式電燈下,一雙修長的手在草圖上飛舞着,緊抿的雙脣,有些疲憊的雙目,蓋不住的的美。一絲不染的絲絲烏髮,整齊地盤着,合身的旗袍上無一絲褶皺,臉上粧容典雅清秀、毫不誇張。只有那一雙因拿筆而有雙繭的手,那又似年輕可那麼成熟,可以説成古老的眼睛,流露出智慧。——林徽因

她是民國與新中國的女學生的榜樣,挺直的腰背,一雙緊緊放在旗袍上的雙手,這是賢妻、閨秀與好母親的標誌。這幾點她做到了,可是你看不出,永遠看不出她外表下一顆嚮往文學的“野心”。對“野心”,在那個女性文人鮮為人知的時代,想有文化就是野心。可是她絲毫不比她丈夫差,在為他的成功一點點成功一點點努力。她自己也沒有一點退縮,她的丈夫不會如此成功,而在如此重男輕女的時代,她無愧於“才女”的稱呼。

蒙古的特有的面龐,一個嚮往着大草原的心,總有着獨特的味道。可是她的文章有着漢族婦女特有的細膩,薰衣草的香、清新,無雜味,可是那一筆一畫細膩婉轉的心,那一淡淡思情下的震撼,體現出女文人的細緻入微,也有柔中帶剛,絲綢下的劍。現代女文人的獨特韻味——席慕蓉。

坐在桌前的我,笑了,笑中有淚。從古至今,女文人的生活也由苦到樂,那我也因為是最幸福的,走上由她們血淚築起的橋。

文人宅讀後感篇2

不久前,我讀了劉曉川的《品中國文人》一書。讀罷不禁感慨萬千。有感於劉曉川對文字拿捏,他的文字,融詩情、史識、哲思於一爐,以娓娓道來的筆觸探究歷史的奧祕,表現出對古人文化風度的追懷;有感於作者對中國曆代文人靜心地品味,這需要何等的痴心和情懷。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這是《紅樓夢》開篇作家曹雪芹的自嘲,文章的開頭一般起引出下文、設置懸念的作用,而這五言絕句又設置了何樣懸念呢?我想,其最想介紹的,還是“其中味“這三個字。 那麼“其中味“是指什麼呢?讓我們舉起茶杯,跟隨作家劉曉川的筆觸,體會作家曹雪芹的滋味吧——“一位清代作家寫小説,名和利都談不上。“小説者流,蓋出於街談巷議?”曹雪芹這三代豪門子弟,忍飢受寒還遭人白眼,“披閲十載,增刪五次。”他每天在破窗下不停地寫,他究竟是為了什麼呢?為了在紙上過日子。”曹雪芹撰寫《紅樓夢》時以已家境衰落,他從鐘鳴鼎食到一貧如洗,從闊少爺到窮公子,面對食不果腹的窘迫生活,曹雪芹並沒有臣服,他只過好“紙上日子 ”便滿足,

可堅強也是有“底線”的,曹公口中不説,心中難道也不為生計發愁嗎?或是説社會的腐敗已令他失望不已,沒有心思再去理會紛繁俗世?而面對世人的白眼,他卻也真正做到了“難得糊塗”啊!曹雪芹是可憐的,是堅強的,即使是“舉家食粥酒常賒。”他都挺了過去,並堅持不懈的寫下了《紅樓夢》這部著作。我對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第一口茶,酸酸澀澀的,就敬曹雪芹的堅強與給他創作靈感的生活經歷

“脂硯齋,則是曹雪芹的紅顏知己。這是一個美麗的、大寫的名字,是偉人身邊的奇花異草。”作家劉曉川是這樣描述脂硯齋這位奇女子的,當時,其貌不揚且家境落魄的曹雪芹為什麼能獲得“氣質美女”的芳心呢?自然是因為他的出眾才華與堅貞品格。脂硯齋為了曹雪芹的創作,還寫下了將她驚人才華融注的《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曹雪芹為千紅一哭,嘔心瀝血油盡燈枯。脂硯齋為曹雪芹淚灑相思地??”,患難時刻,曹雪芹仍能得到紅袖添香的待遇,着實是幸運的。抿下第二口茶,有一種回甘的味道,就敬曹雪芹的一段甜蜜時光與給予他鼓勵的紅顏知己脂硯齋。

文人宅讀後感篇3

這個暑假 ,我讀了劉小川先生寫的《品中國文人》,感觸很深,劉小川先生寫的這部書,並不是像其他的文人傳記一樣只是平白的語言介紹人物生平,而是走進他們,通過文獻和作品瞭解他們的生平,再將它們彙集在一起,娓娓道來,讀起來並不會使人覺得平乏無味,反而像是與書中的人物聯繫在了一起,隨着他們命運的顛沛自己的心也跌宕起伏着,讓我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其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屈原,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生活在戰國時期,歷史中我最喜歡的時期。

屈原的一生十分跌宕,服侍着一位昏庸的軟蛋君主,幾次被貶,又幾次恢復原職,還要面對張儀這個強大的對手,是出色的政治家,變法試圖讓楚國富強成為霸主;也是出色的詩人,《離騷》在詩歌的歷史上起到了無可替代的地位。 屈原的出身是王室貴族,可謂今天的“官二代”,可是看看古代的“官二代”們,就會發現一個問題,他們與今天的“官二代”截然不同,他們也熟讀經書,能詩能畫,有修養有學問,而現在的“官二代”們卻截然相反。看來,有的時候,我們不光要像外國學習,古人們的修養,古人們的品行,也是很值得我們去好好學習的,我像這就是我們現在學習文言文的意義所在吧。

屈原變法失敗,被貶到夷陵,在夷陵的數年間,屈原寫下了《離騷》,後來秦國想要進攻楚國,屈原被複職,屈原連齊抗秦,並取得了成效,本以為屈原可以繼續為楚國變法圖強,秦國的張儀卻對懷王一番花言巧語,屈原被囚禁在了齊國,在囚禁的過程中,屈原寫下了《抽思》。後來屈原又被流放,去了漢北蠻荒地,後來屈原又被召回,而這次懷王卻被秦國拘禁。懷王死,楚頃襄王即位,屈原被流放到南楚洞庭,寫下了後人不復望其項背的《天問》,最後,抱石投入汨羅江中自盡……

縱觀屈原一生,文學上成就極大的作品都是在屈原被流放活着國家毀滅時寫就的,説明困境並不可怕,我們要勇敢去面對,在困境中或許也能取得輝煌的成就。

屈原的忠誠,才智,鍥而不捨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品質。《品中國文人》這部書我還沒有看完,我會繼續我的閲讀,並將感悟記錄下來,學習古人的高尚品質,以提升自己。

文人宅讀後感篇4

春節,作為中華民族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歷來是文人墨客們津津樂道的文學主題。那麼,文人作家們筆下的春節,又是怎樣一番景象呢?

一代文學大師曹雪芹,運用神來之筆,細膩地描繪了舊時王公貴族過年的熱鬧情景,場景描寫極其盛大:大觀園正門上也挑着大明角燈,兩溜高照,各處皆有路燈。上下人等,皆打扮得花團錦簇,一夜人聲嘈雜,語笑喧闐,爆竹起火,絡繹不絕。也寫了清朝時節的過年習俗:除夕晚上,先是由賈母率領全家老小,拈香下拜,祭家祠、敬祖先;再就是向上輩行禮,給晚輩壓歲錢;最後全家吃合歡宴。正月七年級開始走親訪友,看戲賞燈……

魯迅筆下的春節,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舊曆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村鎮上不必説,就在天空中也顯出將到新年的氣象來。”在他的小説《祝福》裏,魯鎮的新年洋溢着喜慶,晚雲中間時時發出閃光的爆竹,散發着幽微的火藥香。“祝福”亦稱“祚福”,據説始於元朝,千年習俗一直延續至今,成為紹興人特有的過年方式。而在《過年》一文中,魯迅對人們過舊曆年表現出的“格外的慶賀”,“去年還熱鬧”,“比新曆年還起勁”,表示了他的讚賞。他自己則是:“我不過舊曆年已經二十三年了,這回卻連放了三夜的花爆,使隔壁的外國人也“噓”了起來:這卻和花爆都成了我一年中僅有的高興。”

作家馮驥才(《年意》)描寫了大年將臨時候的逼迫感,“如果此時你還缺幾樣年貨尚未備齊,不免會心急不安,跑到街上轉來轉去”,再看“你生怕誤車而錯過大年夜的團圓,也許會不顧捱罵、撅着屁股硬爬進車窗”這句,是表現過年回家那種着魔發瘋的情緒,描寫的場景和今天出門在外、回家過年所造成的春運緊張場面,不謀而合。當然,也不乏描寫過年的熱鬧與光鮮:年貨,無論是吃的、玩的、看的、用的,全都火紅碧綠,豔紫鮮黃、亮亮堂堂,生活好像一下子點滿了燈。

梁實秋的《過年》,則大力宣揚了過年的乏味與繁瑣:我小時候並不特別喜歡過年,除夕要守歲,不過十二點不能睡覺,這對習慣於早睡的孩子來説是一種煎熬……“登堂入室,至少要朝上磕三個頭,才算禮成。這個差事我當過好幾次,從心坎兒覺得窩囊”。

名作家莫言在文章《過去的年》中寫道:那時候我的飯量大得實在驚人,能吃多少個餃子就不説出來嚇人了。表現了過去物質生活的貧乏,所以,他小時候特別盼望過年,因為“可以吃好飯、穿新衣,有許多的熱鬧和神祕”,他更寫了“裝財神”這一年節時的討飯習俗:往往是你一家人剛剛圍桌子吃餃子時,大門外就響起了響亮的歌唱聲“財神到,財神到,過新年,放鞭炮。快答覆,快答覆,你家年年蓋瓦屋。快點拿,金子銀子往家爬。”讓人在笑出眼淚的同時,稍感難過。

透過作家筆下絢麗多彩的春節,我們看到,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年的文化都在傳承和發揚,濃濃年味雖讓人羨慕,而那過年時節的無奈苦澀,更讓人感歎不已。

文人宅讀後感篇5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中國歷史漫長而豐富,其中中華文化更是具有感染力和豐富感。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核心,它不僅體現了人類追求完美的本能,還藴含了更多的不可思議的能量。

在《品中國文人1》中,我們通過本書看到了屈原漫步江邊;司馬遷埋頭著書;司馬相如操琴作賦。曠達篤定的嵇康、舉目,悠遠的陶淵明、豪氣浪蕩的李白,憂思純美的杜甫,豐贍細膩的白居易、柔腸旗旋的李煌……他們在天幕上永遠閃爍,照耀着後世文人的心志與情懷。

在這些大文人中,我最想談的是一位樸素、勞作,不與世同流合污的田園詩人——陶淵明。

陶淵明是東晉詩人,他的曾祖父是東晉大將軍陶佩。陶淵明出生在江山如畫的尋陽郡柴桑縣一個叫上京裏的地方,字元亮,一名潛,世稱靖節先生。陶淵明的著名詩篇大多是他四十歲以後寫的,他四十一發時仕彭澤令,因不願為“五斗米折腰”,辭職歸隱躬耕田園,過上了安逸,悠閒的生活。427年十一月,寒冷的冬天,陶洲明死於貧病交加。

中國曆代辭官者,數以千萬計,只有陶淵明將質樸生活的欣悦,通過樸素的語言表達得淋漓盡致。在他的詩篇中,我們可以欣賞到田園風光:“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我們可以看到躬耕田園的樂趣:“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我們還可以體會到田園生活的悠閒:“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陶淵明的詩樸素,通俗易懂,但在當時以及後來很一段時間並未受青睞。鐘山榮的《詩品》將詩歌列為上中下三品,陶淵明居中品。但這並不能否認陶淵明的文采,蕭統評價他的詩:語時事則指而想,論懷抱則曠而且真。”蘇東坡提到他,永遠以學生的口吻:“淵明吾師”、“欲以晚節師範其萬一”。陶淵明是中國歷史第一位田園詩人,是他,確立了人性的價值,審美的價值,開創了詩詞中一種淡雅清新的境界。他是中國的頭號鄉村歌手:房前屋後皆風景,一草一木亦關情!

“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那個手提一籃金菊花,慢悠悠向東籬走去的詩人向我們説。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