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關於《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精選四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86W

學好一段歷史,認清現在,展望將來!這是細讀《萬曆十五年》給我帶來的啟迪。那麼關於《萬曆十五年》的讀後感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2022年關於《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精選四篇,以供參考。

2022年關於《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精選四篇

2022年關於《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

《萬曆十五年》、《中國近代史》是兩本歷史書,前者講明朝萬曆年間歷史,後者講清末歷史。

《萬曆十五年》這本書在前一陣熱播劇《人民的名義》裏被提到兩次,高育良為什麼成功?可能就是從這本書裏得到了啟發,本書着重説了六個歷史人物,萬曆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贄。但將當時社會存在的問題表露無疑,維護皇權統治的“利器”竟然是道德,是禮,靠的是四書五經。於是催生出只講道德不律的文官集團。

其實當時的問題就是制度問題,兩萬文官抱團取暖,內部又分派系,皇帝很多事情是左右不了的,比如問題,當時一個二品大臣一個月俸祿只有一百五十兩銀子,更不要提其他的小官了,所以地方官收取“常例”,京城大官收受地方官賄賂,想要勵精圖治,大刀闊斧的改革。

禮雖然可以規範人們的行為,卻也是社會進步的巨大阻礙。正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所以道德亦有陰陽。

海瑞就是很好的例子,我們都知道,他是個大清官,抄家只有十兩銀子,但他斷案的標準如下,令人不敢苟同。

“凡訟之可疑者,與其屈兄,寧屈其弟;與其屈叔伯,寧屈其侄。與其屈貧民,寧屈富民;與其屈愚直,寧屈刁頑。事在爭產業;與其屈小民,寧屈鄉宦,以救弊也。事在爭言貌,與其屈鄉宦,寧屈小民,以存體也。”可以想象,以“禮”斷案可能得到真正公正嗎?百家筆記網文人也有陰陽,張居正在我的印象裏本來同他的名字一樣,的確張居正有嚴厲,為國盡忠的陽的一面,但同時他也有任人唯親,排擠對手,個人生活奢侈,放縱部下貪污的陰的一面。

更可笑的一點是萬曆皇帝和文官集團關於立儲一事的爭執,文官堅持立長子,因為長幼有序,萬曆皇帝一心想立自己心愛的鄭妃的兒子為太子,最終還是抵不過數萬名文官,也因此在萬曆十五年開始不理朝政,以老子的“無為而治”為藉口,不上早朝。説到底還是社會制度問題。

後來滿人入關,建立大清帝國,他們實行的重農抑商的保守統治。所以近代的屈辱是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統一。近代史那本書就不再寫了,這段歷史都比較熟悉。

2022年關於《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

《萬曆十五年》共七章其中就有專門一章描寫海瑞,標題是《海瑞—古怪的模範官僚》。這既是該章的標題,更是黃仁宇先生對海瑞的真實評價。一方面認為海瑞行為處事古怪,與時代發展不符;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認他是明朝的模範官僚。雖然海瑞從政二十多年的生活,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糾紛,但他的一生體現了一個有教養的讀書人服務於公眾並犧牲自我的精神,並且自己也用實際行動踐行着傳統倫理道德。

在我看來,在海瑞的身上體現出了以下的特質:

一是對傳統倫理道德的信仰和敬畏。作為一個在聖經賢傳培養下成長的文官,海瑞保持着對傳統倫理道德的極大信仰。始終用儒家倫理道德的核心忠孝要求自己,時刻審視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要求。也正是這種強烈地信仰,讓他內心對傳統倫理道德保有敬畏之心,認為傳統倫理道德是神聖的,必須得到不折不扣的執行。

二是言行如一,説到做到。可以説海瑞是傳統倫理道德的實踐者和踐行者,海瑞不能相信治國的根本大計是在上層懸掛一個抽象的、至善至美的道德標準,而責成下面的人在可能範圍內照辦,行不通就打折扣。明朝官員的俸祿極低,甚至連基本的生活水準有時都難以維持,但海瑞欣然接受,

他官至二品,死的時候僅僅留下白銀二十兩,甚至不夠殮葬之資。

三是原則性極強,執行規定不打折扣,不論人情事故。回顧海瑞從政二十多年,對成文規定執行地不折不扣。任浙江淳安知縣時,嚴格執行欽差大臣的儉樸規定,致使欽差大臣不入淳安;任南直隸巡撫時,嚴格執行官方限制大户過多佔有土地的規定,強迫自己的救命恩人徐階退田十幾萬畝。

四是精細入微的人文關懷和生活閲歷。文章中提到海瑞審理一起因殺人案件。該案案情是妻子的哥哥前來索取欠款,之後與丈夫發生扭打,進而失手將丈夫推入水塘淹死。為掩蓋真相,丈夫的屍體被哥哥沉入水底。恰巧案發前有一朋友極其僕從在他們家住宿,知道這件事後不敢聲張。後經鄰居報官,至此案發。經初審認定,此案是因奸而致謀殺。例如是死者的妻子與這位朋友必有情,不然,何以偏偏在這位客人到達的那天,丈夫突然喪命等等。後經海瑞審查後發現多處疑點,認為此説法從情理上講不通:一則妻子與她的丈夫生有二子一女,決不會如此忍心;二則這位朋友家境一般,且早已娶妻,最多成為此人的小妾;三則若真有此事,那也應當是參與密謀的人越少越好,為何要牽扯上這位朋友的僕從。正是由於海瑞細緻入微,注重情理,促使一件冤案得以昭雪,無辜的人免受凌遲之苦,也還了多人以清白,避免了司法體制蒙受冤屈。

自己從檢7年,從事過公訴、監所檢察業務工作,接觸過律師、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服刑人員及其家屬等形形色色的人,也從法學生轉變為執法者。自己也在不斷的思考,應具有怎樣的素養才是合格的檢察官。至少從海瑞身上,找到了部分答案。

一名合格的檢察官,要有高度的自信。這種高度自信源於對自己能力的認可,但更重要的是來源於對自己所從事職業的認可。只有對自己從事工作的高度自信,對自我價值的充分認可,才會激發我們從事工作的熱情與信心。海瑞作為一個孤獨的鬥士,一個人在踐行着那些紙面上而實際上大家都不再相信的倫理道德,試想如果沒有強烈的自信,他能堅持下去嗎?或許我們的待遇比不上別人,但並不由此就否定我們工作的崇高性;或許我們日常瑣碎,但並不由此就低估工作的重要性。

一名合格的檢察官,要時刻保持對法律的信仰和敬畏。檢察官作為法律人,作為執法者,應當對法律有着崇高的信仰和敬畏,也只有這樣我們的法治才有前途。這也要求我們要加強對實體法的理解和把握,對程序法的程序自覺和程序自信。當前存在許多執法不規範的問題,法律也存在不足和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我們應當有着堅定的法律信仰,保持着一顆積極向上的心,做到嚴格執法、規範執法。

一名合格的檢察官,要具備人性執法,以人為本的思維。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我們與犯罪分子不是敵我矛盾,在辦案過程中不能簡單地粗暴辦案,應當更多的進行換位思考,用我們的真心去體會犯罪分子,讓犯罪分子感受到法律的温情。

一名合格的檢察官,要有良好的職業素能。當今時代,處於信息爆炸的時代,法律也在不斷變化和修改,作為一名執法者必須具備良好的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職業素能,確保執法過程實現社會效果、政治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機統一。

2022年關於《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

我是個喜歡歷史的人,但是《萬曆十五年》這本書一直沒有去看過,以為它寫的是萬曆年間十五個年頭的事。看過書後才知道只是寫萬曆十五年那一年,即1587年。我不得不對黃仁宇先生感到由衷的敬佩,能將一年中發生的小事與大明帝國或者説整個中華封建制度走向崩潰聯繫起來。這種歷史研究角度確實是令人耳目一新,比起一讀就“中華上下五千年”來得更有意思。

“中國二千年來,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至其極,這就是一切問題的癥結。寫作本書的目的,也重在説明這一看法。”黃仁宇先生明確的指出了這本書的主要觀點。從萬曆皇帝、張居正、海瑞、戚繼光、李贄、申時行等人各自悲劇的人生來展現以儒家道德為基礎的文官封建體制腐朽,來充分説明以道德來代替法制是行不通的。這是個神奇的體制,就算是一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也是為之感到無奈的。萬曆皇帝本來具有遠大抱負,準備好好乾一番事業,然而卻在繁重的禮節與所謂道德中消磨了自己的意志,最終消極待命。不是沒有絕對的權威,而是在這個體制中很多事你是沒法做的,只能無奈歎息,無論你是皇帝。

作為臣子的張居正、海瑞他們更是無奈了。在儒家的道德里,什麼都提倡“高尚”,表面上什麼都可以做得很好,做官可以做得很清廉、做皇帝可以做得很愛民、做人可以做得“忠、義、孝、悌、信?”但是在這的背後卻是貪污腐敗、背信棄義。張居正的命運與王安石驚人的相似,他們都想改變現狀,但是無奈既得利益者根基太深,無法撼動。海瑞更是剛正不阿,為官清廉,但他所做的與這個體制格格不入,最終不免悲劇命運。

在這樣一個以偽道德維繫的體制中,很多人不知不覺的被捲入潛規則中去。因為這種體制所要求得道德近乎完美,但是這隻有聖人所能做到,大部分人都是凡人。是凡人必有人類所固有的那種本性:利己。當“高尚”的道德要求與自己所能做的相差甚遠時,那麼大多數人只能選擇放棄“道德”,或者明裏做一套,暗裏做一套,這是道德便成了偽道德。但在,文官封建體制中,以道德代替法制的情況下,道德被高高掛起,那麼人們的行為便變的更為“兩面派”。

中國封建社會的那種循環怪圈也是由此而來的,一個朝代開始時,每個人都嚴守儒家的道德,君主愛民,官員也不敢太過放肆,於是出現一時的所謂“盛世”,而然,當他繼續延續下去時,道德變得越來越虛假,於是這個朝代倒下了,另一個又吸取所謂經驗,再次崛起。如此循環往復,走不出去。當西方列強用大炮打開古老中國大門時,我們才慢慢意識到,用所謂儒家道德來代替法制是不行的,人的行為必須要有制度的約束,即使一個人再高尚。

在424年後的今天我們發現,當初發生的事在今天的中國仍舊能找到影子,我們現在的體制也似乎近似神奇,我們國家總理的關於政治體制改革的發言也曾被媒體“和諧”。當“小悦悦”事件發生後,在深刻反思道德的缺失,當然道德的缺失是一方面的原因,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人們會那麼不信任彼此?“彭宇案”給了我們答案,是法制的不完善,導致了不公正的判決,從加深了人們彼此的不信任。

我們的政府在反腐敗的工作中反覆提倡官員要提高道德,固然提高道德很重要,但是權力必須要有制度的制約,這是硬性的要求,不然,道德就變成了偽道德,那麼這個神奇的體制就會不斷的循環下去,中華民族就無法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所以,我們不妨吸取歷史教訓,建立以法律為基礎,同時強調道德的制度,打破這個神奇的體制,讓權力有制約、道德變成真道德,那就再好不過了。

2022年關於《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

不一樣於斷代史或大事記的傳統歷史寫作手法,黃仁宇先生所著的《萬曆十五年》(1587,AYearofNoSignificance)選取了明朝萬曆年間一個普通的年份進行了社會和人文層面的分析,誠如開篇所言:“公元1587年,在中國為萬曆十五年……當日四海昇平,全年並無大事可敍”,然而隱藏在平靜的社會生活後面,潛伏着明朝由盛轉衰的必然趨勢。

有鑑於唐朝藩鎮製造成的動亂和宋朝管理的鬆懈,明朝實行嚴格的中央集權,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加強皇權甚至取消了丞相設置轉而依靠原先僅為文學侍從的“大學士”作為統治中樞,組織機構的失衡日漸構成。文官的地位在明朝到達了歷史的頂點,武將們出生入死、屢建奇功,但其社會影響,卻未必抵得上一篇精彩的文章。明朝任用文官作為總督巡撫來指揮各級武官,在總督巡撫之下還有“兵備使”或“海防道”,名為監察,實際擁有調度攻防的權力,在軍政方面,人事的任免以及補給、交通各項也統統由文官主持。這種軍事組織,一方面打擊了武官的進取性,更造成決策和軍事行動的遲緩。在經濟上明朝的財政、税收政策打擊新興的工商業,維持單一的農業經濟;在文化上僵化科舉制度,採用“八股取士”;而對外貿易上實行“海禁”,重回閉國鎖關的政策。明朝擁有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200萬的軍隊,卻根本組織不起有效的軍事供給和作戰本事,“土木之役”中一國之君竟被瓦刺俘虜,而之後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景山,然後是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的努爾哈赤率領清兵入關取而代之,留下了歷史的遺憾。

中國封建社會在唐宋到達頂峯,明朝的皇帝從太祖朱元璋起未嘗不是雄心壯志,延續一個強盛的帝國夢想。從家教和制度約束的角度來講,明朝的皇帝也有可圈可點之處,如萬曆皇帝年青時一次與後宮歌女把酒言歡,慈聖太后得知後竟在宗廟祖先牌前痛哭流涕,自責未盡教導之職,並罰皇帝長跪,與朝臣商議差一點廢了萬曆皇帝,雖貴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帝,但小日子也不好過。與其政治抱負不相稱的是明朝單一、低效的國家管理機制。明朝強化封建的倫理道德和政治思想,萬曆年間的歷史舞台上出現了一位封建社會模範官僚:海瑞,他的一席治國話語很有代表性:“兩漢力田孝弟併科之意,隆禮相愛,惟上意向,唯民趨之,一歸本業,力返真純”,期望領導社會回覆到歷史上和夢想中的單純。然而,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歷史發展的潮流,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滾滾向前,生產技術和經濟文化在明朝快速發展,複雜的社會發展挑戰着政治管理層的智慧,然而明朝的統治者未與時俱進,死守着封建傳統的治國理念,單一、低效的官僚管理制度與經濟發展的要求構成強烈的反差,雖然明朝經濟發達,但當大敵當前竟無法組織有效的軍事供給制度和作戰戰略。明朝的政治家們也未嘗不在反思“土木之役”、正規軍打可是倭寇此類現象的

制度根源,張居正、戚繼光等有識之士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終因觸動既得利益者而遇到強大阻力而無力迴天。傳統史學家將明朝的滅亡與宋朝一樣歸於外族入侵這樣的外部因素,然而《萬曆十五年》揭示的制度性缺陷説明明朝的衰敗已是歷史的必然,而這種衰敗,也代表着封建社會由盛轉衰的中國大歷史的轉折點,而其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深遠。

最終,黃仁宇先生《萬曆十五年》一書所思考和研究問題的方法也值得我們學習,一個朝代的興衰,在一個“四海昇平”的年份裏找到了體制根源,從平凡的事件中看出事物發展的機理,從風平浪靜中洞察湧動的暗流,這不是一種睿智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