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名篇》學習心得四篇範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89W

教育在於按其所未行而行,教育是一束温暖的陽光,能驅散積聚在人們心頭的陰雲,那麼關於心得感悟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陶行知教育名篇》學習心得範文四篇,供大家參考。

《陶行知教育名篇》學習心得四篇範文

《陶行知教育名篇》學習心得1

這次,我有幸拿到了《陶行知教育名篇》。原先想自己工作了將近20年,教育理論已經學了不少。這本《陶行知教育名篇》又會和以往的有什麼不同呢?帶着這種想法,我閲讀了此書。通過閲讀《陶行知教育名篇》,讓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學理論是那麼的貧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斷的學習和積累。所謂學無止境啊!

這本《陶行知教育名篇》彙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平民教育”、“學校觀”、“創造的兒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經過八十多年的考驗,不僅仍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對今天的中國教育改革具有很強的借鑑價值和指導意義。

其中感觸較深的是:

1、生活教育思想是貫穿在陶行知所有的教育思想之中的。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看來,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內容,給生活以教育,對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係上説,是生活決定教育。他的生活教育內容博大無比,是動態的,因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因而也是全面的,由此而開展的教育是有利於受教育者的終身的。我覺得學習陶行知思想時,重要的是把陶行知思想當前教育改革結合起來,更好的掌握教育規律,更貼近生活,以便更好地為教育發展服務,為學生服務,作為一個普通教師,能夠有敏鋭的洞察力,瞭解學生現在與今後需要什麼,給予每個學生他需要的教學與教育,兢兢業業的做好自己的每項本職工作,服務於自己所教的每個學生,讓每個學生能學有所得,這就是我在讀了這本書以後對教師工作進一步的理解。

2、根據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理論,“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了,事怎麼做,就怎麼學,就怎麼教,”:而教學的中心是“做”,即實際生活。必須瞭解生活,瞭解學生生活現狀、瞭解生活發展的趨勢、生活對人的要求的變化。教學的重心要為學生今後的現實生活做準備中,現實生活需要的是全面發展、品學兼優、視野開闊、生理心理健康的人。這就要求我們普通教師在自己的教育教學中,以此為標準,以此為準則,實施自己的教學工作。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沒有讓“教”、“學”圍繞着“做“這個中心。因此往往事倍功半。讀了此書後,我真正明確了,為了學生今後更好的生活,我們要儘可能給予他今後需要的知識,做人的道理,讓他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生活。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給了我很大的啟發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論,也讓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學中讓學生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教學並非簡單的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教養學生的能力。如果説教學內容已體現了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採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的話,就無所謂能力的培養了。總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豐富多彩的,同時我們所學習所要做的也是豐富多彩的。

《陶行知教育名篇》學習心得2

説實在話,在讀《陶行知教育名篇》之前我對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的教學研究可以説是不很瞭解,對陶行知先生本人的故事和教育思想的精髓更是模糊的,片面的,在認真地讀了這本書以後,其中《生活即教育》對我啟發最大。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他指出: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生活與教育是同一過程,教育不能脱離生活,生活也不能脱離教育。有什麼樣的生活就應有什麼樣的教育,教育的內容應根據生活的需要。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把生活與教育緊緊聯繫起來的思想,給了我無限的啟發和思索。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往往忽略了對學生的生活教育,讓他們從生活這樣一個大的環境中去學習。而在陶行知先生看來,文字、書本只是生活的工具,不是生活的本身,教育即來源於生活,由生活產生,文字、書本不能喧賓奪主,作為教育的中心內容。“生活即教育”則主張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而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也,還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也就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也是我們現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只有在生活中,我們的教育才具有鮮明性,脱離了實際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説教。

正如新課程所倡導的學生學習的背景是生活化的。學生最終要走向社會、走向生活,新課程惟有反映社會及生活的需要,幫助學生了解社會生活,使學校成為社會生活的一部分,才能真正體現新課程的本質功能。作為教師,我們要善於從學生的生活細節中捕捉可以利用的教育資源,利用鮮活的人物和事例讓學生走進真實的生活,無論是光明的一面還是陰暗的一面,讓孩子在老師正確的引導下用心去觸摸、去感悟生活,這樣學生才能形成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學會如何有效地解決問題,才能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做為一名新教師,我將永遠牢記陶先生的教誨,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為指導思想,引導學生手腦並用,學會過硬的技能,使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成為具有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陶行知教育名篇》學習心得3

陶行知先生是人民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教育的改革家。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論和豐富的辦學實踐啟發和激勵着一代又一代“陶子”,為中國教育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高尚品德,是我們廣大教師的指路明燈,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應認真地向這位偉大的教育家學習。翻閲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書,知道陶先生在深刻了解了中國的文化和社會現實的基礎上,提出的教育學説,既強調了教育的現實功能,又關注了教育的終極目的。讀了陶先生的文章,深有體會:

陶先生提出“教學合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認為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教學一方面要老師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於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把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並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如果教師只會用“舊瓶裝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鮮的事物,教師應不斷研究,才能時常找到新理,只有學而不厭,然後才能誨人不倦。 陶先生倡導“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麼,我們就教什麼。“社會即教育”,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大自然裏,使它們任意飛翔。把學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裏,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這樣的學校才是學校,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張遠離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離實踐的知識是虛的,不實用的。今天我們的教育教學脱離生活已越來越遠。孩子們成天埋於書堆裏,以高分遮面。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從陶先生的作品中隨處可見他對好教師的殷切期望。他對自身成長提出了四個問題,叫做“每天四問”:“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陶先生認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建築人格長城的基礎,就是道德。一個集體的成員,若人人以集體利益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個行動都為集體着想,則這個集體會越來越壯大,這個集體定是有希望的集體。否則,多數人只顧個人私利,不顧集體利益,則集體的根本必然動搖。如此,每個一線教師應該弘揚“校興我榮,校衰我恥”的敬業精神。陶先生的“每天四問”為人們提供了進德修業的參考,當作一面鏡子,時刻對照自己。“必然可以見出每一個人身體健康上有着大的進步,學問上有着大的進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進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進步,顯出水到渠成的進步”。

所以作為我們教師,應該積極響應首先把修師德放在首位的號召。一個好的師德可以淨化教師自己的心靈,每天充滿快樂;一個好的師德可以讓學生們心存温暖,這份温暖激勵他們朝更好、更強去發展。我們又何樂而不為之呢?

《陶行知教育名篇》學習心得4

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我有了很大的感觸。陶行知先生是我國的大教育家,而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師,不過,我和他也有相似之處,那就是我們都是鄉村教師。都見識過農村孩子的厭學,也都見識過城市學生的繁華浮躁。

之前我一直在苦苦思索,為什麼農村和城市的孩子性格差別會那麼大?為什麼城市中國小三年級的孩子,課堂上只能坐十分鐘?一般的老師上十分鐘課,那國小三年級的孩子就會躁動不安、左扭右轉、小聲説話,甚至於讓老師上不成課。為什麼最純真的孩子卻沒有對課堂紀律的尊重,對老師的尊敬呢?沒有一絲集體觀念,那麼我行我素,一點都不願受到約束。一説吃喝玩樂特開心,但是死活都不願意學習一點兒苦都不能吃。這樣的孩子長大後,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嗎?他能成長為一個獨立的的人嗎?

而山村裏的一些學生呢,成績很好,但是説話畏畏縮縮;見到老師,就不敢打招呼,視若無睹地走過去。學習上呢,沒有一點主動性,需要老師和家長死管。遇到難題,卷子上大片空白,都不願意嘗試,就等着老師去講。九年級每班的週末作業,居然有一半多的同學是胡寫亂畫應付老師的。這能成才嗎?

這時我想起了假期讀的陶先生的話:千教萬教教求真,千學萬學學做人。陶先生曾説,他寧可培養一個獨立、健全開朗的人,過着平凡普通的生活,也不願培養一個考上重點大學,但卻需要母親洗衣陪伴的人。他的“生活教育説”提醒我們,教育的初心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單純知識教育的教育。人生需要什麼,我們就要教什麼。這樣的學校才是學校,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離開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現在有一種人叫“宅男宅女”,工作能力出眾,但是就是不願意跟人溝通,害怕跟人合作,恐懼社交。離開團隊的力量,一個人又能走多遠呢!這不是我們教育人想看到的吧!

而這一切想改變,首先要改變我們的教育理念。陶行知先生説,教師不僅要學“教”,更要學“學”。怎麼做事兒的,怎麼學的就怎麼教。也就是以事的“做”為中心,以生活為中心。而實際上在會考大學聯考的指揮棒下,教師的全副精力都在備課上,在學“教”上,生怕教得有漏洞、講得不透徹。現在學習科目多,時間不足,各科老師都在瘋狂趕課、趕進度。大家都忘了像學生一樣“學”,學生是否學得有趣,是否樂意參與。一味的填鴨式教育,學生只剩下了“學性”,哪裏還能有“人性”呢?陶先生説過,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人的生活更加美好。脱離生活實際的教育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這不能不令我們覺醒呀!

我們教師要培養自己的各種專業能力。也要注意解放了學生,比如他們的眼睛,讓學生學會觀察,並在觀察過程中進行指導。包括觀察方法,結果,分析,總結等,要養成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解放兒童的嘴巴,讓他們想説就説,能發表獨立見解。允許有問題就問,培養質疑能力。解放兒童的空間,不要把兒童關在家中,怕他們危險。應該讓他們到大自然的社會中去擴大視野、積累閲歷。解放孩子的時間,不要用功課填滿他的時間表,給孩子一些空閒時間消化學問,並想一些他們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做一點他們喜歡的事兒。

通過《陶行知教育名篇》的學習。我終於找回了丟失的教育初心。也就是我們的教育目的和教育的意義。

我今後要把陶行知先生的思想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力求每天進步一點點。工作、做人做事,身體健康方面都要越來越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