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彌兒》讀後感精選優秀範文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4.62K

《愛彌兒》這本書是盧梭的教學思想,對教師的發展、孩子的成長都起到推動的作用,你知道相關的讀後感怎麼寫才更吸引人的眼球嗎?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愛彌兒》讀後感精選優秀範文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愛彌兒》讀後感精選優秀範文三篇
《愛彌兒》讀書筆記1

《愛彌兒》是法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盧梭所著的一部關於教育的名著,主要記敍了一名虛構的貴族子弟——愛彌兒的人生經歷,把他從出生到成年各個時期的生理、心理特徵,成長過程,教育經歷等從客觀的角度記錄下來,是一部值得珍藏在心中的教育理論著作,是值得每一位教師和家長閲讀的經典。

“當一個孩子希望得到他所看見的東西的和別人準備拿給他的東西時,最好還是把他抱到他想得到的東西那裏,而不要把東西拿過來給他。”這是整本書中讓我觸動的第一句話。教育應該是讓一個孩子成長為一個可以獨立生活的人,不管是家庭教育或是學校教育,教育都應該是長遠的、可持續的,孩子將來必定要獨立面對生活,因此,孩子從小不能過於嬌慣,良好習慣和行為的養成是他們將來耐以生存的根本。孩子雖然還不理解什麼是依靠,什麼是獨立自主,但是孩子可以從潛意識裏形成良好的習慣。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嬌生慣養,什麼事情都由父母幫忙解決,那麼他成長的過程中必然會受到“長遠”的影響,長大後遇到困難也沒有勇敢面對的勇氣。

反之,如果父母從小讓孩子自己解決自己的事情,孩子長大後遇到事情不會第一個想到求助,而是獨立面對,這樣的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有更加迷人的魅力,他們善於運用自己的能力去解決問題,善於巧妙的將生活安排妥當,即使是在生活中遇到了巨大的挫折,也不容易被擊倒。書中,另一句話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不論一個孩子受了什麼樣的創痛,當他獨自一個人的時候,除非他希望別人聽見他在哭,他是很少哭的。”孩子喜歡用“哭”向他人傳遞自己“委屈”的心情,希望得到他人的關注和同情,對於某些輕微的情況,孩子是要獨立面對的,作為教師和家長對於孩子的的“信號”,要用恰當的方式迴應,善於鼓勵孩子獨自面對一些能夠面對的情況。

這一篇讀後感僅僅是閲讀一部經典的最初體驗,書中還有很多值得回味的語言,足以讓人受益匪淺。

“當我們受傷的時候,使我們感到痛苦的,並不是所受的傷,而是恐懼的心情。”

“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條既適合於孩子,而且對各年齡的人來説都最為重要,那就是:絕不損害別人。”

“無論做任何遊戲,只要我們使他們相信那不過是一場遊戲,他們就會毫無怨言,甚至還會笑嘻嘻地忍受其中的痛苦的。”

《愛彌兒》讀書筆記2

從果果一出生,我們就開始想要考取一張身為父母的資格證——當然,這個世界上是沒有這樣的一張證書的。

仔細想一想,這個世界上做什麼職業沒有證書呢?記者、醫生、教師……駕駛、導購、烹調……似乎有了這樣一張證書,就有了做這個行業的“敲門磚”。

但是為人父母沒有,於是在迎接新生命到來的時刻,在獲取巨大幸福感的同時,我們作為新手爸媽,內心不免有絲誠惶誠恐——我們能夠養育好自己的孩子嗎?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有着不同的性格特點,每一對父母身上都有着來自不同原生家庭的刻印,正因為深刻認識到這一點,我們一直對自己説,不懂就學,不要間斷補課,因為這一張“資格證”,不是等到孩子成年就能“頒發”的,它負責的是:終生。

最近在讀的是《愛彌兒》,裏面有一個很重要的思想:要讓孩子像一棵樹一樣自然、健康生長,父母的作用是在他能夠抵禦風雨之前保護他;讓他及時地享受陽光、雨露和肥料;為他除蟲,並剪掉多餘的枝丫。

原文是這樣的:慈愛而有先見之明的母親,因為你擅於避開災難,保護這株正在成長的幼苗,使它不受人類的各種輿論的衝擊。你要培育這幼樹,給它澆水,使它的生命得以延續。他的果實總有一天會使你感到喜悦。趁早給你的孩子的靈魂周圍築起一道圍牆,別人可以畫出這道圍牆的範圍,但是你應當給它安裝上柵欄。

作為父母的我們,身上有很多缺點,經常缺乏耐心,然而被苛責的孩子是多麼無辜,“孩子沒有錯,有錯的永遠是父母”,然而,我們明明知道這一點,卻還是時刻犯錯。讀《愛彌兒》,讓我再次明確,作為父母,擁有的權利是有範圍或者説是有界線的,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你的責任是保護與教育,不是傷害和獨裁,更不是讓孩子長成你想要的或者你希望的模樣。

所以,我們應該做到高質量的陪伴及保護。“孩子生來是軟弱的,所以需要力量;生來是一無所有的,所以需要幫助;生來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斷的能力”,這些在孩子出生時沒有的東西,都要靠教育給予。

作為手機依賴的重症患者,我和果爸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一直和這個毛病作鬥爭。因為除卻上班時間,我們剩餘的時間其實是有限的。於是,怎樣放下手機,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讓他獲取到滿滿的愛,是我們一直努力的一個過程。這也間接影響到對孩子的保護,孩子越小,你在孩子的身邊的時間越長,關注度越高,孩子的安全係數越高。在孩子沒有好壞的識別能力的時候,及時地利用經驗杜絕危險,是身為父母的我們必須具有的技能。

我們應該培養孩子的“內動力”,讓孩子在身體健康的同時心理健康。華人著名心理學家周正説,其實家長自己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學校主要負責傳授孩子知識,而最終決定成才的“內動力”則源於家庭教育。“內動力”被激活的孩子,不用催,不用盯,生活積極、學習主動,他會朋友很多,自信樂觀,他會着迷於數學的奧妙、陶醉於語文的美好,遇到難題不畏懼,反而兩眼放光、躍躍欲試,即使原來成績平平,也會自覺奮發,後來居上。

某種程度而言,心理健康比身體健康更重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孩子心裏充滿陽光,有較強的抗壓能力,這也是孩子健康、茁壯成長不可或缺的條件。我們要培養孩子在失敗時不會垂頭喪氣、一蹶不振;在取得優異成績時不會沾沾自喜、忘乎所以;熱愛學習,對未知世界充滿濃厚的興趣;熱愛讀書,把讀書作為生活常態。

我心中理想的教育,應該如作者約翰·紐曼(John Henry Newman)所説: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知識,而是習得一種思維方式——在繁瑣無聊的生活中,時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不是“我”被雜亂、無意識的生活拖着走,而是生活由“我”掌控。

這樣的教育,“使一個人對自己的觀點和判斷有清醒和自覺的認識,令他闡明觀點時有道理,表達時有説服力,鼓動時有力量。令他看世界的本來面目,切中要害,解開思緒的亂麻,識破似是而非的詭辯,撇開無關的細節。讓他信服地勝任任何職位,駕輕就熟地精通任何學科。”同時,具備甄別和迴避傷害的能力。

我們要讓自己幸福,讓孩子也擁有找尋幸福的能力。如果父母作為自身毫無幸福感可言的話,怎麼讓孩子擁有幸福的力量。

三十而立的我們,其實一直在完善自己的道路上,這種完善身心同行——“一個成年人的生活需要早早起牀,趕赴辦公室,應付8-10個小時充滿挑戰的工作,然後去超市、做飯,放鬆一會就得早早上牀。因為,第二天又得周而復始,再來一遍。人,很容易在這樣的生活裏,形成無意識的慣性:無意識地翻手機、給生活加速、陷入瑣碎的柴米油鹽、忽略身邊的人和事、冷漠、憤怒、抱怨……而不自知。”在學會做父母的同時,其實還有一樣東西非常重要,那就是我們要讓孩子看到、感知到,他的父母是在不停學會思考、選擇,從而擁有信念和自由,這是每一個人獲得幸福的能力,言傳身教,這也是孩子應該從父母身上學到的最重要的能力。

《愛彌兒》中説道:在我們中間,誰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憂患,我認為是受到最好教育的人。

於是,時刻告誡自己,做對自己誠實,對孩子更誠實的父母,讓自己習得,並且也通過自己的行為告訴孩子:相信自己,通過每一次解決問題、接受挑戰,告訴自己一定做得到,也相信他人;學會接受失敗,否則你永遠不會成長;允許自己有人的正常情感,包括積極和消極的情感;積極思考遇到的一切問題,學會感激。感激能帶給人類最單純的快樂;充分休息和運動,規律作息;愛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這樣你才擁有愛他人的能力……

我想,讓孩子像一棵樹一樣自然、健康生長。

《愛彌兒》讀書筆記3

“正確的教育是我們的幸福,而錯誤的教育是我們的痛苦和淚水,也是我們對社會和民族犯下的罪過!“罪過””,很沉重的一個詞,久久浮現在我的腦海。在本書中,盧梭通過其虛構的小説主人公愛彌爾從出生到成人的教育歷程,系統地闡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論”。他的教育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礎上的。開篇他便講到,“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人們破壞自然之態,隨意改變、扭曲其天性,顛倒一切,但是,盧梭又指出,“在目前的情況下,如果沒有這樣的裁剪,人類的處境可能會更糟一些。 ”我們可以把他説的裁剪看作是教育,即使人生下來便是善的,但並不代表他天生就是一個有用的社會人,一個幸福的人。因此,教育是必要的,一直到現在,教育仍然是人類社會不可忽視的。但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盧梭分了五捲來描述愛彌兒不同時期的教育。

在第一卷中,他着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給孩子多些真正的自由。在本卷中,盧梭提出了教育的意義,“生活,這就是我要教給他的技能。從我的門下出去,我承認,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侶,他首先是一個人:一個人應該怎樣做人,他就知道怎樣做人,他在緊急關頭,而且不論對誰,都能做到做人的本分。”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育人,讓學生學會做人,做一個大寫的人。但這只是教育對於社會的意義,教

育的另一個意義應該使其成為一個幸福的人。是的,教育是需要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但假如生活在社會的人都不會感到幸福,那這樣的社會又有什麼意義呢!

盧梭這樣的一句話更堅定了我的信念“熱情可以彌補才能的不足”,我很願意相信這句話,才能多不多沒關係,重要的是有熱情,有能力使其獲得更多的才能,幫助其成為幸福的人。

在此,他也為老師提出了一些要求,“一個好老師最為根本的品質就是,他絕不是一個可以被僱傭的人,有些職業是如何的高尚,以致一個人如果是為了金錢而從事這些職業的話,那麼表明他們不配從事這些職業。教師就是這樣的職業。”教師這個職業與其他的職業不同,選擇了教師這一行,就選擇了奉獻,選擇了付出!

在第二卷中,他認為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處於理性的睡眠期,不應當對他們的心靈有所教化,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應該把成人當作成人,孩子看作孩子,按人的天性處理人的慾念。反對為了不確定的將來而犧牲現在,使孩子遭受各種各樣的束縛。但是,隨着社會的競爭越來越大,一句“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害了多少的中國孩子?一些家長甚至在孩子還未落地時便考慮其教育問題,這是沒錯的。但是許多家長是盲目的,你家孩子會跳舞,我家孩子不但要學舞蹈,還要學彈琴。我家孩子的成績一定要好,於是,小小的年紀便背上重重的書包,穿梭在什麼英語班,奧數班,特長班中。這其實跟中國人特別愛面子有關,你家孩子這樣好,我家孩子必須比你還好。就這樣一種畸形的心態,佈置磨滅了多少孩子的天性。我還發現現在的家長似乎把學習成績認為是與孩子唯一有聯繫的事情,“其它的事你就別擔心、別操心”,但孩子們真正應該得到的是什麼?盧梭對此提出,在他們的心靈還不具備各種能力以前,最初幾年的教育應

當純粹是消極性的,不要教學生道德和知識。個人認為,這樣太過於極端,而且要想這樣也不太現實。所以,這階段可以教一些簡單的基礎知識。

第三卷論述對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的智育教育。這裏盧梭主要講了三點,

(一)“要做到:他所知道的一切,不是由於你的告知而是由於他的理解,不要教他科學知識,要讓他自己發現。”這也就是中國常説的“授人魚不如授人漁”,與其教給他知識,不如教給他學習的能力,探索的精神。但是,個人還是覺得“授人漁不如受人慾”,一個人只要有了學習的慾望,便會貪婪的吮吸着知識,遇到困難,也會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最終達到學習的目的。我們要相信人的潛力是無限的,只要他想!

(二)“他到了工作、教育和學習的時期,問題不在於他學的的是什麼樣的知識,而在於他所學的知識要有用處”我相信,這也是教育一直最求的理想,讓學生學到有用的知識。那何謂對其有用的知識,這其實是不好評價的。有的知識對其現在有用,有些又是對其長遠發展有用。特別是一些抽象的知識,思維的活動,潛移默化的影響着學生,我們卻無法評價。

(三)“應該使一個人的教育適應他這個人本身”,對於愛彌兒來講,這很容易實現,因為老師就只教他一個人,但這對於現在的教育確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現在的班級制教育,一個老師往往要面對多個學生,在一些教育資源不足的地區,一個老師所帶學生的數量更為龐大。那麼,我們如何在這樣一種情況下使教育適應每個人的發展呢?我覺得這需要學校,家長與社會多方面的配合。應該控制班級的規模,人數最好不超過40,畢竟教師的精力是有限的。老師要經常與家長保持聯繫。其實這對教師的要求是特別高的,教師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嘗試。

第四卷側重十五至二十歲青年的德育教育。18歲是博愛的年齡,20歲是愛的年齡,指導和教育成年人,所採取單獨的方法和教育兒童的方法完全相反,你應該毫不猶豫的把你精心隱瞞了如此之久的危險的神祕事情告訴他。

第五卷則是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其實剛開始的時候,覺得盧梭的性別歧視特別嚴重,很重男輕女,什麼“一個女人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品質就是温順,因為她生來就要服從不太完美甚至有許多缺點和惡習的男人。因此,她們從小就要學會忍受不公正對待,毫無怨言地忍耐她們丈夫的錯誤行為。”雖然男女有別,教育也應該有別。但也應該是教育方式而不是地位不平等。但是,閲讀到後面越覺得有趣,覺得盧梭如果作為女人,一定會是很有智慧的女人,將會有一個很幸福的家庭。他指出“女人要機敏,她才能保持她的平等地位,才能對男人表面服從而實際上是管理它”。再者,覺得盧梭的愛情教育是很好的。特別是對於現在的社會,我覺得我們的學校缺少愛情教育這一方面,或是是對這一方面做得不夠好。特別現在的孩子又很早熟,教師應積極引導其對愛情,對戀愛的觀念,而不是一味的逃避或禁止。包括對現在的大學生,雖然戀愛是自由的。但是,許多人並不理解什麼是真正的愛,更不知道以什麼樣的方法去愛對方,也無法處理戀愛中的小摩擦。這其實很大一部分有我們教育的責任。所以,希望學校老師及家長能加強這方面的教育!

讀完本書,我對教育對教師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儘管有些地方會比較片面,但還是很享受這樣的一個過程。其實,像盧梭,杜威等教育家的思想一直到現在都是很有道理的。但是,理論轉化為現實總是不那麼一番風順的,但是我會努力學習那些大家的教育思想,希望有一天懷揣着自己的教育理想走上講台,做一名幸福的教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