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師讀書筆記範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2W

是老師您給了我斑斕的顏色,我是小草,你是太陽,照亮我長大的路,那麼關於相關的讀書筆記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師讀書筆記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精選《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師讀書筆記範文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師讀書筆記1

假期,讀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一書,我覺得本書彙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行文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平民教育”、“學校觀”、“創造的兒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經過八十多年的考驗,不僅仍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對今天的中國教育改革具有很強的借鑑價值和指導意義。讀完本書,回想自己短短几年的教學生涯,我心潮起伏,難於平靜。簡要談談讀後感。

一、和學生共同學習

“在共同生活中,教師必須力求長進。好的學生在學問和修養上,每每歡喜和教師賽跑。後生可畏,正是此意。教師非常願意我們的學生能有一天跑在我們前頭,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是教師對於學生的希望。當今的社會日心月異,信息量瞬息萬變,不斷地在更新。我們在教學中不能懈怠,不能放鬆,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學生前頭引導學生,不能固步自封,守着老教材、老教法貽誤學生,這是我們應有的責任。師道之可敬在此。有教師經常説: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可是桶再大也不可能取之不盡,要不斷的往桶裏注入新的水才行!

記住這點,我平時就注意積累,遇到需要時更要不怕麻煩地尋找答案,不斷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學生前頭引導學生,盡到自己的責任。因此我利用一切時間,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只有具備了真才實學,才能對得起教師的職業稱號,對得起自己的學生,才能在新教改後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改進,教學相長,從容正視學生求知若渴、躍躍欲試的目光?並在教學中思考,怎樣才能做到以身作則,培養學生的實事求是的科學品格與開拓創新的意識,培養學生以天下為己任的人文胸懷與奉獻精神……通過實踐,我發現只有經常閲讀報刊,閲讀網絡,才能夠讓我對世界保持一種新鮮感。經常閲讀經典,能促使我學會思考,能夠使我的觀點不落後於學生,讓我找到與學生交流的話題,從而增加彼此的交融性,從而適時地進行點撥、引導,在無形中提升我的品位,強化教師的人格魅力,從而影響我的學生敢於求實創新。

二、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

從開學以來我發現我班的學生有個毛病都不喜歡做眼操,只要眼操音樂一響,很多學生為了逃避做眼操而在操場上呆一會,音樂一完再氣喘吁吁的跑到教室。我總是對孩子説做好眼操的重要性,但是學生明白了又能怎樣,還是不喜歡做。很多方法都用了,但是效果並不大。前幾天讓班長記下誰不做眼操,就讓他中午到我辦公室做十遍,明明知道是在懲罰學生,但是沒有別的辦法了,只能試試。嘿!

還真管用,除了2個學生不聽話,受到懲罰,其他學生還不錯,大多數能坐在教室裏認真的做,心裏為自己的高招偷着樂。

這節不是我的課,但是得先做眼操,我告訴科任老師等一會上教室。因為我想上樓試探一下學生做眼操的情況,還沒走到教室,就聽到了教室裏亂哄哄的,只有幾個孩子在做。這時我氣得火冒三丈,讓學生坐好了聽音樂,等音樂一完,讓班長喊着全班做,做完一遍,我讓班長再喊一遍,就這樣連續做了4遍,剛要做第五遍,“啊!還要做呀,累死了!”一個個很抱怨的樣子,我很嚴厲的説:“怎麼,閒累了,早知道一遍做好,何必需要做這麼多遍,你們明白老師的用意嗎?”一個孩子説:“老師這樣做是為了讓我們有一雙明亮的眼睛,今後不至於戴眼鏡。”“同學們能明白就好,希望以後為了自己的眼睛好好做眼操,好嗎?”“老師,谷沛成沒了”一個孩子的話把我的視線引到了他的座位上,是呀,大半節課過去了,我竟然沒發現少了一個人,心裏為自己的粗心感到慚愧。

“是不是到語文老師辦公室了”課代表説:“沒有呀,我剛從辦公室上來。”“那到哪去了!”一種不詳的預感使我快步跑到辦公室,問了語文老師,她説:“孩子作業沒完成,應該不能回家拿吧?”我想也是,他家離學校很遠,他還能不去上課跑回家?越想越害怕,很快到了下課,還沒有看到他,下一節課是英語,一打鈴,我又跑到教室,看到了這個孩子坐在那裏,説實話,當時又是氣又是高興。我一臉的嚴肅對他喊:“谷沛成,你給我出來。”可能他也知道了事情的嚴重性,所以很膽怯的低着頭出來。“你到哪去了,嚇死我了。為什麼不上課,快説呀!”任憑我怎麼問,他就是不説話。我氣的大聲喊:“你怎麼回事,再不説話我就打電話叫你爸爸來。”這時他小聲的説了一句:“出去玩了。”我一聽,“你沒搞錯吧,不上課出去玩,到哪玩了。”他説:“在水爐旁邊”我氣的要命:“你説你這孩子語文作業不完成,不快點補上,還有時間玩。先上課,下了課再説。”看着他的背影,我不免自責起來,可能我的聲調太高嚇着孩子了。但是一想他回來就放心了,如果真有個閃失,我如何向他家長交代。

下了班回家,我給他家長打了個電話,反映他孩子最近的學習情況以及今天發生的事情,(我和他家長經常通話)家長説可能最近忙忽視了孩子,表示一定配合老師把孩子的學習成績提上去。放下電話我輕鬆了很多,一會我又接到了谷沛成媽媽的電話,她説:“孩子今天的事情很是生氣,我問了他為什麼不上課,他説因為蹲廁所時間長了,等出來已經上課了,他怕老師説他,所以一直等到下課才敢回教室,你説這孩子就是不敢説話。”我聽了他媽媽的解釋,心裏説不出什麼滋味,真的感覺冤枉了孩子,如果當時的我能冷靜下來和孩子説話,不對他大聲吆喝,説不定孩子會告訴我事情的經過,真的是好後悔。

第二天一到教室,我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谷沛成叫了過來,他還是那樣膽怯的看着我,我笑着對他説:“谷沛成,你昨天的事情老師都知道了,都是老師不好,冤枉你了,你怎麼不告訴老師真相呢?”“我怕你説我”“真是的,以後呀男子漢不要這麼膽小,有什麼話就對老師説,你不説出來老師怎麼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對不對。”“恩”“好了,今後學習上要好好表現,不會的問題一定來問老師,老師會幫你的,知道嗎?”“知道了!”高興的一溜煙跑到座位上,能看的出孩子心裏的疙瘩解開了。希望他今後敢於大聲“説話”。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師讀書筆記2

讀《陶行知文集》之《新教育》心得體會 陶行知先生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改革的實踐家,在民族危亡之際,投身國家的教育事業,以教育改變國民性,激發民族的生命力。近日,閲讀先生文章,頓覺其思想的實驗性、科學性,前瞻性對於當下的教育仍有重要的啟發,言辭中展示出的平易與智慧,讓我如沐春風,獲益良多。

教育是什麼?一直是老生常談的問題,在陶行知先生的文章中我們可以找到他對教育的定義,“教育是什麼?教人變!教人變好的是好教育,教人變壞的是壞教育。活教育教人變活,死教育教人變死。不教人變、教人不變的不是教育。”那麼新教育呢?先生對新教育之“新”進行了深層次的剖析:一是“自新”,不能客來則新,客去則舊,要堅守自身的品格,不同於西歐教育的民族模式;二是“常新”, 時代、社會、人類都在不斷的變化,教育就要緊跟時代脈搏、社會需要、人類的特性進行更新;三是“全新”,不僅是教育的形式技巧、方法手段的新變,也要有教育思想、教育內涵的提升。

陶行知先生的新教育可以説是當時的新教育運動的理論支撐,但經過一個世紀的洗禮,新教育理論仍能反映出當下深化教育改革所包含的問題。新教育要培養學生面對天然界的能力,即是“求真”,“ 逃避現實的教育不是真教育,真教育必與現實格鬥。”好教育應當給學生一種技能,讓學生可以直面生活與社會,獨立的思考、判斷、解決問題,可以以社會個體的身份承擔自己的責任與義務,這正與我們津

津樂道的素質教育不謀而合。同時,陶行知還強調羣體的共和主意,在技能的習得過程中,鍛鍊團體生活能力,以便“可以貢獻社會”,我理解為“向善”,文中指出三方面“自主”、“自動”、“自立”,如此看來,教育是習慣的培養,是以公民為對象的教育。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十分佩服先生的擔當與眼光,我們治教理教要立足我市全體人民,我們培養的是我們的市民,我們的公民。學生的精神,恰恰國民的精神的凝結,影響學生的一生,構成社會的整體風氣,關係到國家與民族的精神風貌。一旦,我們的學生進入社會,必會在社會生產的環節中履行職責,在國家的轉型中明確方向,正如先生在《學生的精神》中總結的,學生要有“科學的精神”,“委婉的精神”,“堅強的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不僅是掌握科學知識,還要具備尊重科學,遵循規律,實踐驗證,終生學習的原則與理念,要有恆心、有耐心,形成認清自身、不斷反思的態度與追求,懂得自治,學會自治。

新教育的內涵與對象,決定新教育的方法。陶行知先生在文中提出了符合目的、依據經驗、共同生活、積極設施、注重啟發、鼓勵自治、全部發育、喚起興味,責成效率等方法。其中,既有對傳統教育的繼承如興趣理論,又有西方經驗主義的借鑑。他將新教育濃縮於新學校之中,將學校定位為小社會,以小見大,頗具現代意識。但是,先生對於“新教員”的闡述更加兼收幷蓄,中西融合。教師要有信仰心,有責任心,也就是既要堅守教師的神聖使命又要承擔教師的沉重

責任;要有共和精神、開闢精神和試驗精神,就是要尊重學生,以學生為中心,以創新精神開發新的方法與理論,努力拼接自身的試驗得出新的真理,如此一來,傳授予學生的便不止是結論,還有深刻嚴謹的思維,厚重堅定的意志。 陶行知先生的著作頗豐,《新教育》一篇也只是冰山一角,而這一篇文章就使我瞭解了公民的內涵、學生的精神和老師的職責,加深了認識,提高了修養。縱觀先生一生,他的著作、理論,每每讀之都如醍醐灌頂。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十二個字正是先生的一生的寫照,也讓我肅然起敬。陶行知先生的成就與貢獻,皆是從這樣一顆赤誠之心而發,在迴歸心靈,“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裏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先生的理論積澱與素養難以企及,但我也可以不求功利,身先士卒,憑藉赤誠之心,奉獻於教育事業,致力建設“新”、“活”、“好”的教育。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師讀書筆記3

教師沒有愛就不能教育學生。對學生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温存慈詳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為一的過程中,教師按真人的規範導之以行,或示範,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施教又無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沒有對學生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只愛一部分學生,意味着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別反對“純以面貌美醜為取捨”的選拔法,他辦育才學校施愛於所有難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難童,他做到了如諺語所説的那樣:“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只有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教師有“不偏愛學生的義務”由此我想到,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師愛是包含教育目的愛,而且通過這愛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稱學生為“愛人”,説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愛和教育視作天生的結緣。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於是教育產生效果。

陶行知先生在書中這樣説過“在我的教育裏,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麼偉人還大。”學生。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而好惡之而褒貶之,絕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視為“朽木”。有的教師口誅之餘,施以體罰,更是辱人之舉。任何一種體罰都是使學生肉體痛苦,它不僅於事無補,反教學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們會摔破罐,撐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對體罰,他準確地説明了體罰的危害:“體罰是權威制度的殘餘,在時代的意義上説它已成為死去的東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兒童改善行為,相反地,它是將兒童擠下黑暗的深淵。”罰非愛,害也。作為現代學校的教師,我們要記住陶行知的話:“我們奮鬥的工具是愛力不是武力。”動武,意味着教師自身的失職。其次,陶行知先生對學生的愛還應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即父母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師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們現代教師做學生“親人、朋友和導師”三個角色,這是新課程教育理念的體現,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實踐,我們必須認真加以貫徹。

教師愛學生,不能沒有自我剋制,“怒”是必須要“制”的,否則既無補於事又傷神傷身,久之反倒説明自身無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點,“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裏”,樂其所樂,憂其所憂,用師愛引導他們走向光明、走向未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