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師讀書筆記範文精選

來源:巧巧簡歷站 1.12W

思念老師您用生命的火炬閃耀了我前進的道路,老師從青春洋溢到雙鬢染霜,那麼關於相關的讀書筆記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師讀書筆記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師讀書筆記範文精選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師讀書筆記1

讀書節,學校給每位老師發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文集》,讀罷這本書,我受益匪淺。他是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以“以教人者教已”的方法來對待“教育”和“生活教育”;他以睿智的目光、哲學的視野、博大的胸懷,用温情、智慧和愛詮釋教育的真諦。對於我們這些教書匠來説,無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燈。

一、教育要用情,這種情是來自與對學生的大愛,來自於做教師的責任。

作為一名教師,沒有對學生的愛、沒有對教育事業的愛是無法教育好學生的。對學生的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温存慈祥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按規範導之以行,或示範,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讓學生每天進步一點,每天都有成功的喜悦。但是,若教師只愛一部分學生,就意味着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這種愛是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師應當具有的真正的愛。所以,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愛。教師愛學生,才有教育,學生愛教師,才能教育產生效果。

二、教育要講信,要教育孩子做誠實的人。

教育本身就必須是誠實的、追求真理的。陶行知先生曾説過:千教萬教人學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化學老師為促使學生仔細觀察,用手指頭蘸了(其實沒蘸)了蓖麻油嚐了嚐,之後讓學生跟着做------本書中美國的教師也做了類似的事:花一節課的時間考試教師叫給學生的錯誤的東西,然後再在試卷上畫上0分,讓學生明白老師講的也不一定是對的,要用自己的頭腦思索,思索之後對的才值得去堅持,不要人云亦云。教育和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假,要教會學生探究。

三、要做一個自信的教師。

近年來很多老師“信課件”、“信教學時尚”、“信課改新潮概念”、“信評價標準”、“信應試指揮棒”,惟獨缺失了自信力。適當的使用課件、課改理念、評價標準等等也都是教學所必要的,但教師斷不可忘卻自信力的培育與發掘。

(一)要努力。路遙説:“人處在一種默默奮鬥的狀態時,思想就會從生活的瑣碎中得到昇華。”的確如此,人歸根結底是精神的存在物。當夜深人靜,萬賴俱寂時,我們會在心底響起清脆的聲音,直扣心靈,追問每個當下的日子究竟有何意義。雖然,我們似乎難以握住生命的真理,但當我們努力於一份自覺有意義的事物時,我們的心就多了份安定,少了份浮躁與空洞。要激勵學生多讀多寫,語文教師就得多讀多寫,讀好,寫好,在讀書做文中享受語文。如此才能將這份興趣、熱情與方法與學生分享,讓學生受其感染,親其師,信其道,走上熱愛語文的路途,終身受益。王尚文先生在《走進語文教學之門》中説:“教師所能教給學生的只有自我。”我明白先生的意思是教師要比學生更可教才行,唯教師學好、學實,才能將所學之得與學生分享,否則只能是“水中撈月”一場空而已。錢夢龍在其新著《教師的價值》)中也説:“老師自己愛讀書、會讀書,才能教出愛讀書、會讀書的學生。”因而,做教師,首先自己要努力。

(二)要是思考。蘇格拉底説:“未經省察的人生是沒有價值的。”作為語文教師,僅有閲讀與寫作本身還不夠,需有理性的反思,在反思中沉澱,在反思中燭見理性之光。諸如語文教學的性質之爭(工具論、人文論,亦或兩者兼顧),語文教學的目標(是否統一為正確理解並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都是值得每個語文教師思考的問題;再如語文教學的實效性等問題,都是語文教學中不可迴避的問題。

(三)要境界。特別欣賞羅曼·羅蘭的一句話:“真正令人滿意的幸福是人伴隨自己最大潛能地改變世界”。在羅曼·羅蘭的表述中,我清晰地發現幸福的本質在於個體實現改變、影響世界的價值,這種價值的層次即為境界。身為人師,我想呼喚我的學生,走進田野,去感受一草一木的蓬髮,激發他們閲讀優秀的作品,喚醒內在沉睡的生命……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師讀書筆記2

作為一名教師,多讀些教育著作,多瞭解些教育理論是不可獲缺的。寒假期間,我閲讀了名著《陶行知文集》,從中受益非淺。 “從做中學”是美國現代著名的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的全部教學理論的基本原則。杜威認為,“所有的學習都是行動的副產品,所以教師要通過?做?,促使學生思考,從而學得知識。”杜威把“從做中學”貫穿到教學領域的各個主要方面中去,諸如教學過程、課程、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等,都以“從做中學”的要求為基礎。形成了“不僅塑造了現代的美國教育,而且影響了全世界”的活動課程和活動教學。

“教學做合一”是被毛澤東譽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創建的“生活教育”理論體系中最富有建設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論。“教學做合一”含義是“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學是學生。”在陶行知先生意中,“教學做合一”實際包括三層意思:一是指方法,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二是指關係,對事説是做,對已説是學,對人説是教;三是指目標,教育不是教人學,而是教人學做事。他同時強調,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改造舊教育、創造新教

育的鋭利武器。在長期實踐中摸索出了“教學做合一”從義到特質到具體方法一整套教學理論,建立和逐步完善了包括“教學做合一”在內的“生活教育”,並使其達到最高水平。由此而產生的豐碩的教育理論著述,被今人編入《陶行知文集》。

“教學做合一”並不是“從做中學”的翻版,陶行知對杜威的繼承,也是批判的、改造的、創新的,有的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其表現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實踐出真知。杜威的“從做中學”是以本能論心理學思想為基礎的,具有明顯的主觀唯心主義的性質。“從做中學”雖然強調“做”,但把“做”看作是人們的生物本能活動。杜威指出人有四種基本的本能:製造本能、交際本能、表現本能和探索本能。而所謂本能,依他的理解,是與生俱來、無需經過學習、自然會知、自然會能的一種“人性與行為”。由這四種本能的需要產生了人的四種興趣,即製作、語言與交際、藝術表現和探究發現的興趣。這些本能與興趣提供學習活動的心理基礎和動力。於是,他把“每天的時光分為四期,叫兒童做下面四件事體:就是遊戲、説故事、觀察及手工。”他認為這正是兒童的自然本能生長的要素所決定的最好的教學內容。可見,這裏的“做”只是一種基於生物本能要求、拋開一切社會基礎的“活動”。

“教學做合一”中的“做”卻不是這樣。陶行知給“做”下的定義:“做”是在勞力上勞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種特徵:行動、思想、新價值之產生。這就是説,這個“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

求知,強調了“行”是獲得知識的源泉,認為“親知是一切知識之根本”,這是具有唯物主義因素的。從“曉莊”實驗初期開設的“農事教學做”、“家事教學做”、“改造社會環境教學做”等課程,也可以看出“教學做合一”的“做”已經與生活結合,與勞動結合了。這一“做”已廣泛包含征服自然和改造社會的豐富的社會生活實踐內容了。“教書育人”是完整的統一體。教師的責任是育人,“教書”只是手段。教師不能以為完成了課時計劃,教學內容和進度就完成了任務。“育人”就是培養髮展學生智力因素和開發他們的非智力因素,讓他們越學越想學,越學越愛學,越學越會學。獨立思考,獨力探究,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觀察判斷能力越來越強。

二、“以教人者教已”。

“從做中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員與課本不復成為學生唯一的導師;手、眼睛、耳朵以及身體的全部,都是知識的淵藪。而教員變成發起人,課本變成試驗品。”這樣,教師在教學中不再是主導,而只是起一種從旁協助學生活動的參謀作用了。這是一個重大變革。但並未從本質上闡明師生關係,闡明教師該怎麼做。“教學做合一”第三大特質是“以教人者教已”,説的是:若想在做上教者,先必得親自演練一番,即首先在做上學。陶行知先生在《以教人者教已》一文中曾這樣表述過這種思想:“?為學而學?不如為教而學之親切。為教而學必須設身處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 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這是對教師素質的具體要求,與“教學相長”的思想也是類通的。“教學做合一”的具體方法中,“連環教學法”之“我教你,你教他,他又教他”,“藝友制”之“要想做好教師,最好是和好教師做朋友”,“傳遞先生制”之“即知即傳人”,“小先生制”之“運動式地發動國小生來做小先生”等等,文章都充分體現了這一思想。

由“從做中學”到“教學做合一”,我們不難看到陶行知先生改造舊教育、創造新教育所走過的艱難歷程,不難受到陶行知先生敢探新理敢闖新道的開拓精神、勇於實踐求真務實的研究作風的教育和感染。雖然“教學做合一”及其“生活教育”理論還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在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裏已經達到了它所能達到的高度,十分難能可貴!就是對我們今天“科教興國”、“科研興教”、“科研興校”的羣眾運動以及活動課程與活動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課堂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研究也有許多重要的啟迪和指導作用。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師讀書筆記3

還在上學的時候老師就對我説:是陶行知老先生讓中國教育事業向前邁了一大步,是我們學習的楷模。他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辦中國人民所需要的教育。這本《陶行知教育文集》彙集了陶行知先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文章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從“多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經過八十多年的考驗,不僅仍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對今天的中國教育改革具有很強的借鑑價值和指導意義。

通過閲讀《陶行知教育文集》,讓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學理論是那麼的貧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斷的學習和積累。讀後,感覺如沐春風,勝於自己苦思數載所得,現就讀書的一點認識,談談自己閲讀後的幾點感受。

一、對學生要有愛心

教師要成為學生的楷模 ,首先體現在熱愛學生上,這是養成學生健全人格的教育的情感基礎。每個教師都必須懂得:今天的學生對於國家來説是未來,對於家庭來説是希望,對於學校來説是財富。每個教師都應意識到:“為愛所支配的知識是教育者所必須的,也是他的學生所獲得的”。“愛”也是一種教育,用師愛與學生建立起感情,它不僅能提高眼前的教育質量,也會促進學生成人和成才,對學生的身心的發展,品德的形成都會產生重要影響。教師愛學生,不僅要關心瞭解學生,尊重信任學生,嚴格要求學生,公平對待學生,而且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現代教育思想,真正成為學生的嚴師益友。而要做到這一點,教師應該滿腔熱情地熱愛教育工作崗位,全身心的撲在教育工作崗位上,不計個人得失,滿腔熱情地從事教育工作事業,把自己的青春和全部精力無私奉獻給教育事業,從中實現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教師要領悟到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有些教師在工作幾年之後,會產生職業倦怠,認為教育工作年復一年地重複,漸漸失去了工作的激情。但陶行知告訴我們,教師雖只教一二十個學生,或一二百個學生,但這學校小而言之“關係全村之興衰”,大而言之“全民族的命運都操縱在教師的手裏”,並且説“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讀到此處,我不禁精神一振,檢查起自己的思想深處有無倦怠。我感到這些話語足以喚起我們的工作熱情。那就是把自己教育的幾十個或幾百個孩子擴展成幾十個或幾百個家庭的希望,這些家庭的未來及這些孩子的一生都操縱在你的手中,看你如何去引導他們成材,那麼這工作不重要嗎?不需要你殫智竭力地去教學嗎?

三、教師要堅持學習 教師在具備了一片真心進行教學之後,還要有繼續學習的意識和行動,方能在教的過程中產生新鮮感,不至於產生倦意,也才能滿足學生日漸增長的求知慾望。所以陶先生説:“先生既沒有進步,學生也就難有進步了。”這也是教學分離的流弊。好的先生就不是這樣,他必定是一方面指導學生,一方面研究學問。”陶行知認為“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的確如此,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模仿目標,待到學生上學後,教師則成為學生的第二任模仿目標,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無不映在學生眼中,刻於學生心上,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的言行。好學的教師會在無形中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甚至於影響學生的一生。

四、教師要培養學生創造能力

陶先生認為“中國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腦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腦,所以一無所能。”的確,自古中國就有士農工商所謂四民之分。《淮南子·齊俗訓》中説:“士農工商,鄉別州異,是故農與農言力,士與士言行,工與工言巧, 商與商言數。”農民往往不識字,讀書人又手無縛雞之力。因此陶先生提出“手腦並用”的觀點,要解放兒童的創造力,提出著名的“五大解放”即頭腦、雙手、嘴、空間和時間的解放,我們現在的課程改革也正是在往這個方向進行,這種方式符合學生的天性,給他們充分的空間、充足的時間,讓他們多動腦、動手、動眼、動口,在課堂和大自然中鍛練自己的頭腦和體魄,從而令學生的創造能力得到了釋放和發揮。

五、教師要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

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寬容對待學生,課堂上也知道不能以“教師自居,不能搞一言堂”要與學生共同探討知識,共同進步,面對調皮的學生往往缺少耐心,當他們太調皮時想以教師的權威壓制學生,讓學生乖乖聽從不再惹事生非,但總是事與願違,特別是望着個別學生毫不在乎的眼神,不屑一顧的神情真讓我一籌莫展,《陶行知教育文集》裏要求教師:“放下架子,教師要有豁達的心胸,真誠的態度熾熱的情感,公正的對待每一位學生,不因學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異而有所不同.”這句話讓我真正知道如何去對待調皮的學生。我在讀此書時候,感到處處真理洋溢,處處值得細思細品,如人行於百花園中,所過之處皆是芳草蛺蝶、鮮花爭豔。我的思想境界得到了昇華,感到精神十分愉悦。我想這也是讀書、讀好書給人帶來的好處吧!

古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那麼我以陶行知先生為鏡,意在以此自律,使自己成為學習型、反思型的教師。把愛的清泉灌輸到學生心田,用愛喚醒學生,教育學生,做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