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讀中國的讀後感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9W

通過讀後感的寫作,我們可以體驗到文學作品的魅力,深刻地感受到文字的力量,通過寫讀後感,我們可以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問題和哲理,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關於讀中國的讀後感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關於讀中國的讀後感6篇

關於讀中國的讀後感篇1

在家,我饒有興趣地讀了《中國國家地理》雜誌。這是一本是關於中國的地理的地理、科學雜誌。我被這本書中的自然景觀和許多的地理知識所吸引,其中,有寫梯田、冰川、千島湖、雪山、各種顏色的湖、新疆的紅土、各個民族的文化等。

其中,讓我印象很深的就是2011.9(第611期)的“特別策劃世界下水道,埋藏在地下的城市實力”。

這個篇章,從巴黎講起。在完備的下水道系統建立之前,巴黎野參飽受內澇、骯髒與惡臭的困擾。直到一場瘟疫後,拿破崙三世才注意到了下水道的建設。此外全世界罕見的“城市下水道博物館”也橫空出世。中國的直徑1米左右的下水道與之相比,實在是小巫見大巫啊!

霧都倫敦曾有着一段可怕的歷史——瘟疫肆虐,污水橫流,整個城市被包圍在惡臭和恐慌之中。不過,這一切在倫敦的下水道“大革命”後成為了往事。這項工程也由此被譽為“工業革命七大奇蹟之一”。

接下來,便是日本的巨大的下水道工程:江户川工程。儘管東京的颱風、暴雨平凡,地勢低窪,可是城市就像一塊巨大的海綿,街上的一層薄薄的水,河水的流位也不温不火。書上寫“這哪裏是下水道!實際上,我正身處於一座巨大的殿堂中,面積有一個半主球場那麼大,高度則有幾十層樓那麼高,即使根巨大的混凝土立柱如通天巨塔巍然聳立……”

而中國的下水道,落後於城市的發展。中國的下水道,遠遠落後於城市的發展。夏季,在一場場暴雨的洗禮下,武漢、杭州、北京相繼變成了“水城”。其實,消失的湖泊才是真正的原因——沒有地方去,水依然會氾濫。為了城市的建設,人們往往會填湖:現在的武漢的主城區的水面面積與上世紀50年代的武漢主城區的水面面積相比,縮減了一般多。

我認為,應該多挖出一些湖,收集雨水,合理利用雨水資源;合理設計,借鑑古人及其他的國家的方法;保護環境,人一定要與自然相協調,才能使自然災害對人們的損失,降到最低。

通過閲讀《中國國家地理》,我懂得了許多地理的知識,學到了徐霞客和各位探險者不斷探索的精神。保護環境,與自然相協調。

關於讀中國的讀後感篇2

昨晚我百無聊賴地來到了學校讀書館的期刊室,隨手拿起來兩本書:《旅遊學刊》和《中國國家地理》。隨便看了一下其中一本書的目錄,感覺那本《旅遊學刊》好像沒有什麼好看的。《中國國家地理》還不錯,裏面有説到格聶的“第十三女神”——格聶山,新疆的紅色作物、還有鹽路……不過最吸引我的是《難以相信中國發現大量的棄老洞》!

我們中國不是以敬老愛幼為傳統美德麼?怎麼會有棄老洞的存在……我帶着一大堆的問號往下看。

在我國的湖北等地大量的棄老洞,它們的存在與當地廣為流傳的棄老傳説,對中華民族的敬老傳統提出了質疑和挑戰。很多人都認為這是一些遊牧民族或者是一些野蠻人所為。可是在以前的中原也就是現在的山西也有類似棄老洞的生藏存在啊,把一個活生生的老人放裏面,想着就讓我覺得難過。

但是更讓我心寒的是:居然會有自殺型的棄老洞!!設計這個自殺裝置的設計者,要麼是一位徹底無情的嗜血殺手,要麼是一位完全絕望的温情孝子。這個自殺孔的設計,究竟是對生命極度的冷漠,還是對親情的最後眷顧?是對無奈命運的屈服,還是對生命尊嚴的捍衞?

但是潘世東教授卻認為棄老洞昭示的是最自然、最理性的道教死之觀。

我對他的這種説法不甚贊同,既然是順其自然為什麼還要做

一個洞規定人家要在裏面死?為什麼要做什麼自殺型的孔,不讓其不順其自然的死呢?

“公説公有理,婆説婆有理。”這就在於我們個人的想法了。但是我還是認為孝敬老人是我們應該做的事,他們為我們辛苦了一輩子,我們該回報他們!

關於讀中國的讀後感篇3

師徒四人中,最忠厚的是沙僧,他為人忠厚老實,一心隨唐僧去西天取經,他的決心實在讓我讚歎不已。

豬八戒,大家都知道,他有三大惡習:好吃、好色、好睡,而且他非常貪婪,並且做事沒有決心,一遇到困難就想退縮,他想取真經時,還求佛祖讓他下凡來玩呢!

孫悟空的優點是非常勇敢,他從不向困難低頭,一直勇往直前,一路幫師傅降妖除魔,師傅被妖怪抓走了,他或者靠自己、或者尋求外援,總之想方設法營救師傅。他堅忍不拔、不屈不撓的意志是我學習的好榜樣。

唐僧有時會很固執,但他的優點是非常善良,雖然有時會顯得有些懦弱,但柔弱的外表下,卻有一顆堅持目標、永不懈怠的心。憑藉着這種堅忍不拔的精神,取得了真經。

?西遊記》讓我領悟到:想做成一件偉大的事情,往往不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挫折和困難,因此我們要學着勇敢,要有一顆執着的心,不斷努力奮鬥,只有這樣最終才能取得成功。

在這篇小説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齊天大聖――孫悟空。他三打白骨精,保護師傅,為民除害,卻被師傅誤會成亂殺無辜,我很為他不平;他偷吃人蔘果固然不對,但他當他得知人蔘果樹的稀有和珍貴的時候,不遠萬里去尋求醫樹的藥方時所表現出的知錯就改、誠心悔過的精神,還有他做人的誠實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他不貪圖富貴,不愛美女,在師傅要趕他走的時候,看得我眼淚都流了下來。明知道一路上危難重重,但他卻忠心耿耿,不願離去。在天庭上他對玉帝的錯誤敢直言不諱,他的堅強、勇敢、樂觀,在妖魔面前毫無懼色,在具有強大勢力的天庭,他不畏強權,超出凡人的形象,深深吸引着我,讓我佩服和欣賞。在書中還有一位貪吃、性格單純、勇敢戰鬥,可見到困難卻退縮的豬八戒,看得我哈哈大笑;沙和尚心地善良、不愛惹事、老實保護師傅。唐僧一心成佛,待人友善,但他分不清善惡,我並不喜歡他。

我愛看《西遊記》迷人的細節,多姿的神話色彩,它為我們的課餘生活增添了無限的樂趣。

暑假裏,我看了《西遊記》這本書,我非常佩服唐僧四人,因為他們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

唐僧四人在《西遊記》裏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後來終於去到西天,取得真經,趕回大唐。

唐僧師徒在去西天取經的路上,遭到了妖魔鬼怪的追殺。例如:三打白骨精,首先白骨精變成一個送飯的女孩子,想接近唐僧,被孫悟空看到一捧打死。接着他又變成一個老頭,被孫悟空識破又一棒打死;第三次它變成一個老太太還是被孫悟空打死。可唐僧錯怪悟空打死了人,非把他趕走不可,孫悟空只好回到了花果山。後來唐僧被抓走,孫悟空又及時趕來救援。還有金魚精、黃袍精、黑熊怪……等,孫悟空都一一把它們降服了。孫悟空一路保護唐僧,可多次被唐僧誤責,有時還唸了“緊箍咒”,但孫悟空都沒有放棄保護唐僧去西天取經的決心。正是因為他們有了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才能克服九九八十一難去到西天取回真經。

西遊記這本書説明了:只要堅持,就會勝利,也正是應了那句老話“堅持就是勝利”。

在我們的學習中,無論遇到怎樣的困難,只要堅持不懈,成功一定會屬於我們的。

在我的成長路上,《西遊記》始終陪伴着我,不論是電視劇還是動畫片,雖然看了一遍又一遍,但是仍不過癮。當看到唐僧師徒四人歷盡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取得真經時,不禁對唐僧的執着、孫悟空的勇敢機智、豬八戒的幽默和沙和尚的任勞任怨感悟頗深。但感動的還是唐僧對徒弟的諄諄教誨。如今再次細細品味這家喻户曉的名著,不變的是故事情節,變的是我的感觸。

小時候看《西遊記》總會有個疑問:孫悟空一個筋斗就可以翻十萬八千里,那為什麼不直接帶着唐僧坐筋斗雲去取經呢?隨着年齡和閲歷的增長,這個問題的答案也迎刃而解了,這只是在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沒有不費吹灰之力就能獲得的東西,一切事物都要靠自己的努力爭取。“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就像這句歌詞所説的,想要成功不能只依賴捷徑,成功的祕訣就是踏踏實實地沿着腳下的路走下去,不管路的兩旁是荊棘還是鮮花,不管路的上方是豔陽還是陰雲。

孫悟空求學七年才學到真本領。七年間,他從未説過放棄,因為他知道總有一天師傅會將真本領傳授給他,他所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

這也告訴我們做事不能急於求成,取得成功的快慢不在於我們消耗的時間,而在於我們為獲得成功所受的磨練。一個真正想取得成功的人是不會在意自己為這個目標耗費了多少時光和精力,他們在意的只有自己是否為這個目標真的在拼搏。他們知道:接受的磨練越多,獲得的經驗也就越多,離成功的大門也就越近。

關於讀中國的讀後感篇4

一、鄉土本色

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我説中國社會的基層是鄉土性的,那是因為我考慮到從這基層上曾長出一層比較上和鄉土基層不完全相同的社會,而且在近百年來更在東西方接觸邊緣上發生了一種很特殊的社會。這些社會的特性我們暫時不提,將來再説,我們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稱為土頭土腦的的鄉下人。他們才是中國社會的基層。這是費孝通先生在本文中的第一段,間斷的一句話,就將對鄉土社會的研究上升到了對於研究整個中國社會極其重要的層面。

緊接着,費老便開始大讚人們在藐視鄉下人土氣時用的土字用得精妙,因為中國傳統社會的小農經濟依靠的正是土地。我們説鄉下人土氣,雖則似乎帶着幾分藐視的意味,但這個土字卻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義是指泥土,鄉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在鄉下住,中的是最普遍的謀生方法……中華民族確實與土有着深厚的感情,從半坡、河姆渡開始粟稻種植,中國社會就一直沉浸在與世無爭的小農經濟之中。農業成為維繫社會的經濟支柱。在農業為主的社會中,squo;土squo;成為與文化緊密聯繫的東西。也正是因為有了土的滋養,才有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業,才有了聚村而居、與世無爭的傳統生活,才有了中國人生生不息的傳統文化根源。

通過費孝通先生的描述,展現在我們面前的農民生活是一幅春耕秋收面土背天、日出而作日暮而息的循環式圖卷,一個老農所面臨的問題是四季的轉換,而不是時代的變更。他做着和父親爺爺一樣的工作,和子孫後代也一樣的工作,這種工作只需要通過面對面的言傳、手把手的身教即可繼承,而且非常穩定。為了這種穩定可預期的生活保證,農民只需要氣候正常,不需要技術革命;只需要按部就班,不需要別出心裁;只需要求是,不需要創新。鄉土社會的本質不是別的,而正是這種土氣。不得不佩服費老對這一點的精闢解釋,我想如果沒有大量的研究以及本着對基層社會的瞭解與關懷是很難有這樣獨到見解的。費孝通:鄉土中國

二、文字下鄉、再論文字下鄉

鄉下人在城裏人眼睛裏是squo;愚squo;的。對於這個愚字,作者認為,多數人都陷入了認知的誤區。許多人都把愚當作是鄉下人智力缺陷的代名詞,而事實上,鄉下人之愚只不過是一種對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識缺乏而已。費老在文中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鄉下人在面對汽車到來時不知如何是好,還有一個是城裏的孩子故作聰明地將包穀喊成是小麥。這兩個例子很輕而易見地就説明了那個所謂的愚只是見識問題,與智力有何干呢?繼而費老很自然地過渡到了文字對鄉土社會必要性的問題。作者概述了文字的產生和發展及其功能和作用,再就鄉土社會生活的特性特徵對該問題進行的深刻的論述。在文字下鄉一文中,作者指出鄉土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鄉民們生活在一個狹小的範圍裏,人與人之間的活動和聯繫都是很頻繁的,並且時常處於面對面的直接性的.溝通交流中,這就使得作為人類交流溝通媒介的間接載體----文字在鄉土社會處於一種非必要狀態,從空間上對該問題進行了説明。

而在再論文字下鄉一文中,作者指出文字作為一種經驗和知識的傳承媒介,在鄉土社會語言是足夠傳遞世代間的經驗的特質下,也不能發揮其積極有效的作用。通過對記憶的強調和代代相傳模式的闡述,從時間上,説明了鄉土社會絕非必要文字。總結兩章,我們可以看到,文字的發生和使用也有其特殊的背景。在鄉土社會這一基層上,語言似乎就可以代替文字的所有功能了。無論是在空間還是時間的格局上,熟人社會的面對面親密接觸和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的生活,都使得人們沒有用文字來幫助他們在社會生活的需要。最後作者指出:只有中國社會的鄉土性的基層發生了變化,也只有發生了變化之後,文字才能下鄉。

到了今天,文字的普及工作似乎已經比較圓滿的完成了,那中國的基層是否已經發生了變化了呢?答案是肯定的。隨着科技在農業中的普及和應用,鄉村和城市間溝通的加強和頻繁,城鄉一體化建設格局的規劃,使得中國的基層已經遠不同於費老先生《鄉土中國》中的基層了。只是現在的所謂鄉下人看到汽車就像看到自行車一樣頻繁,根本不存在不知如何是好的問題,到時還有些所謂城裏人至今還不知道包穀和小麥有何區別,不過,這自然是題外話了。

三、差序格局、維繫着私人的道德

以squo;已squo;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繫成的社會關係,不象團體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個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紋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在這裏我們遇到了中國社會結構的基本特性了。這就是費老在文中解釋得差序格局的經典形象,為了更好的顯現出差序格局的特點,作者又引入了西方團體格局的概念,並深入到中西方文化背景和根源的差異中去解釋。他將西洋社會的類型稱為團體格局,若干人組成一個個團體,就像一捆捆紮起來的木柴;將中國鄉土社會的類型稱為差序格局,每個人都以自己為中心,按親疏遠近向外擴開一圈圈的社會圈子,就像石頭投入水中蕩起的一圈圈波紋。這種差序格局中的個人與他人之間的社會關係,不像團體中的分子那樣大家立在一個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紋一樣,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愈推愈薄。作者把社會關係的這種一輪輪波紋之間的差序稱為人倫。中國人講究人倫——君臣、父子、夫婦、長幼……講的是一種差等關係,這種.種差等關係各自有它們應該遵守的規則。在這種差序格局裏,個人與他人的交往便是以人倫為基礎的。當個人以自己為中心,推己及人,形成一圈圈的社會圈子時,這圈子是可大可小具有伸展性的。人們往往根據其實際需要而相應擴大或縮小其圈子的範圍。正因如此,在中國的鄉土社會中,家的概念是模糊的,小的時候父母子女是一個家,大的時候可以囊括伯叔等,甚至大至整個家族。

關於讀中國的讀後感篇5

?西遊記》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它是吳承恩老先生的著作,講述了一隻神通廣大的潑猴,一位慈悲為懷的大師,一頭留戀紅塵的神豕,以及一名深藏不露的將軍去西天取經的故事, 它色彩斑斕,卻又暗藏玄機。

?西遊記》寫西行求法,象徵着一項了不起的事業。一遇重大困難,豬八戒就想回高老莊,“回爐做女婿”。孫悟空也不是沒有回花果山“稱王道寡,耍子兒去”的念頭,只因頭上戴着緊箍咒,“恐本洞小妖見笑”未走罷了。唐僧雖無半途而廢之念,但也常作鄉關之思。心不旁騖,篤而行之,寧靜淡泊,一直堅定着去西行求法者唯沙僧一人而已。孫悟空一路煉魔降怪,圖名不圖利。豬八戒一路所作所為,圖利不圖名。縱然是聖僧唐三藏,其所以矢志西行,亦“大抵是受王恩寵,不得不盡忠以報國耳。既不為名,又不為利,心無二念,但求正果者唯沙僧一人而已。”沙僧還有個突出特點就是默默奉獻。在取經途中,大多數情況下他都在默默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兒,像八戒動輒在行者已打死的妖怪身上還築上一鈀,嘴裏大叫:“此是老豬之功!”這種事兒沙僧是不會幹的。面對孫悟空的天馬行空,沙和尚雖然也曾有“嫉妒之意”,卻能迅即自我克服,因而不僅始終沒有去幹擾孫悟空的建功立業,反倒在全力助成。沙僧一般在兩個師兄都去降妖時,默默擔負起保護師父的重任。當妖怪來襲,自己明知本領低微,也要挺身而上。這就使他不失為一個正派的人、高尚的人、有益於取經羣體的人。

但是沙僧僅僅只有美德,還談不上一個成功的形象。《西遊記》的可貴,在真實地展示人物性格中的缺點,那就是“奴性”意識。“和事佬”的身份,使他不能像孫悟空一樣,敢説敢幹,充分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苦行僧”意識,使他不能同豬八戒一樣,無所顧忌地追求世俗的七情六慾。總之,是贖罪意識與奴僕身份決定了他的性格缺陷。沙僧本來是在天宮穩做捲簾大將的,只因失手打碎玻璃盞這個偶然性的失誤,便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因此,觀音勸他跟取經人當個徒弟,他當即表示“願皈正果”。他一心一意西天取經,希望以此贖清自己打碎玻璃盞的罪過。第40回,紅孩兒捉去了唐僧,八戒和悟空提出散夥的話,沙僧一聽,便“打了一個失驚,渾身麻木”,説道:“師兄,你都説的是那裏話。我等因為前生有罪,感蒙觀世音菩薩勸化,與我們摩頂受戒,改換法名,皈依佛果,情願保護唐僧上西方拜佛求經,將功折罪。今日到此,一旦俱休,説出這等各尋頭路的話來,可不違了菩薩的善果,壞了自己的德行,惹人恥笑,説我們有始無終也!”。可見,贖罪意識已經深入到了沙僧的骨髓,也導致他依順隨和,忍辱負重。悟空説他是“好人”,八戒背後譏他“面弱”,實際上都是説他太少“自我”,太少“個性”。

沙僧的馴順服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奴僕身份。《西遊記》中的沙僧名為“捲簾大將”,但那隻不過是皇家為了顯示自己的威風。他雖然也曾自我誇耀説:“南天門裏我為尊,靈霄殿前吾稱上”,“往來護駕我當先,出入隨朝予在上”,但身份卻相當低微,實際上只是奴僕。比起悟空的大鬧天宮和八戒的調戲嫦娥,沙僧失手打碎玻璃盞並不算什麼罪過,可他受的苦難卻最多。但他卻連一點抗爭的念頭也沒有,只是默默忍受。在《西遊記》中描寫悟空,最常用的字眼是“毛臉雷公嘴”;描寫八戒,最常用的字眼是“長嘴大耳朵”,都準確地揭示了人物的外貌特徵。唯有描寫沙僧,最常用的字眼卻是“晦氣色臉的和尚”。當我們明白了沙僧的奴僕身份,我們就會明白作者的這種描寫,是多麼準確地把握了這個人物的身份、地位所帶來的最獨特的外貌特徵。晦氣者,倒黴也。沙僧既是奴僕身份,平時當然飽受窩囊之氣。特別是他的職責就是侍奉玉皇大帝,常言説“伴君如伴虎”,他敢有一絲一毫的鬆懈嗎?長此以往,他那張臉便不能不變成“青不青,黑不黑,晦氣色臉”。他的馴順服從個性也就在這樣的生活過程中被體現,成為一個奴性人格的形象。

總而言之,沙僧形象既體現了奴隸文化的本質特徵,又代表了農耕文明背景下普通民眾的基本性格特徵。他的善良老實、埋頭苦幹、任勞任怨、默默奉獻,都表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進行任何一項偉大的事業,這些美德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沙僧身上這些“美德”,又都和他循規蹈矩、馴順服從、明哲保身的奴性不可分割,渾然一體,而奴性又是妨礙我們民族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根本大敵,是我們事業成功的大敵。因此,表現在沙僧身上的“美德”,只有與強健的個性和富於抗爭與進取的精神緊密結合在一起,只有“訴之自身意志”,才有可能煥發出真正炫目的光輝 。

關於讀中國的讀後感篇6

初次聽到費孝通這個名字是在大一的《文化學概論》課堂上,記得老師説費孝通寫的作品有幾本是相當出名的,比如《生育制度》《鄉土中國》等,是我們社工專業學生都應該好好看讀一下的課外書。於是,抱着對費孝通先生無比崇拜的敬意,我借來他寫作的《鄉土中國》一書,準備仔細閲讀一下。

費孝通先生在書的開篇,就為我們講解什麼是鄉土本色。從書中我們可以找到費孝通先生的見解是: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鄉下人離不開泥土,城裏人説鄉下人很土,其實是可以理解的。平時,一般聽到城裏人説鄉下人很土時,我們作為鄉下來的人總是會感覺城裏人在藐視嘲笑鄉下人,心裏很不是滋味。但經費孝通先生一説,這土字用得好啊,我們鄉下人離不開泥土,説我們很土或土氣都是很正常的。因為我們鄉下人和城裏人本身就所處的地方和接受的教育程度不一樣。之間有些城裏人認識知道的東西我們鄉下人卻一點都不懂,也是不足為奇的。這不,在鄉下不是有很多東西城裏人也不認識知道嗎?呵呵,大家在此扯平了,平等一致。

在文字下鄉這一篇章裏,費孝通先生一開始就説鄉下人在城裏人眼睛裏是squo;愚squo;的。但往下,費孝通先生就舉例説明這並不是鄉下人就愚了,只是他們對對城裏的新事物感到新奇,所以在馬路上聽到背後汽車連續的按喇叭,慌了手腳,東避不是,西躲也不是;而城裏人在鄉下也有愚的地方,比如有人冒充內行把田裏的包穀錯叫為麥子,也是相當滑稽可笑的。説到這,我認為從中有個禮貌的問題得講。當鄉下人不知道如何躲閃背後連續響喇叭的汽車時,司機探出半個腦袋大罵squo;笨蛋squo;,而當城裏人來鄉下的人中有人冒充內行把田裏的包穀錯叫為麥子時,費孝通先生的鄉下朋友卻沒有唾他/她一口笨蛋,而是微微一笑。從中可以看出,鄉下人在禮貌方面比城裏人好多了,至少他們懂得在嘲笑或責備城裏人時能用含蓄的語言表達出來,不像城裏人那樣鋒芒畢露,容易直接傷人。接下來,費孝通先生就文字的功能和文字下鄉的重要性作了詳細説明。在此,我還得説上一句,我很贊同費孝通先生識字不識字並非愚的標準這種觀點。在課程上這些孩子(指城裏孩子)樣樣比鄉下孩子學得快,成績好。 費孝通先生這是機會和環境的問題,城裏孩子大多數課餘時間都是用來學習,一般不能隨便穿鞋襪下足;而鄉下的孩子則不同,他們放學後可以在田野裏隨便跑來跑去抓蚱蜢。所以在抓蚱蜢時,城裏孩子遠遠比不上鄉下孩子,這也不足為奇了。文字的功能是傳情達意,費孝通先生卻指出文字所能傳的情,達的意是不完全的這要在適合的環境下文字才能充分行使它傳情達意的功能,所以在利用文字時,我們要講究文法,講究藝術。(心得體會 )為了實現這個目的,文字下鄉相當重要。

在再論文字下鄉這一篇章裏,費孝通先生接着説明文字在時間阻隔的情況下有説明不同,對於這一篇章,我理解得不是很好,我在此也多説不了。模模糊糊只知道在這個篇章所講的文字下鄉跟文化、詞、語言、記憶等有關聯,我説不清。

在差序格局這一篇章中,我初看到這一題目時,感到很迷惑不解,到底什麼是差序格局呢?得仔細在下文找找才行。但是,我往下看來好久,都找不到差序格局的詳細解釋。在鄉村工作者看來,中國鄉下佬最大的毛病是squo;私squo;。呵呵,在這可有話説了,其實不止鄉下人私,城裏人也私啊,甚至有些可能比鄉下人更私。這不,在文人筆裏是中國威尼斯是蘇州,作者卻認為天下沒有比比蘇州城裏的水道更髒的了。在接下來是內容中,費孝通先生討論了私和公家的關係,以及這個社會和西洋社會的不同。費孝通先生認為,西洋社會的社會結構是團體格局,而中國社會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紮清楚的柴,而是好像爸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繫。由此,我們的社會可以或説很大也很小了,概念很模糊。而到底什麼是差序格局費孝通先生只作出或多或少的比喻,沒有詳細概念。我是一名見識淺薄的學生,在這裏也概括不出個什麼所以然來,就在此打住算了。

在維繫着私人的道德着一篇章中,費孝通先生説到,由於社會結構的差異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觀點,西洋社會裏個人的聯繫靠着一個共同的架子道德的基本觀念建築在團體和個人的關係上,團體是個超於個人的squo;實在squo;,不是有形的東西。我們如果要了解西洋的團體格局社會中的道德體系,決不能離開他們的宗教觀念的來源,而且是支持行為規範的力量,是團體的象徵。而在中國,社會結構是從己向外推構成的,個人對別人的看法要由他和別人關係如何,比如別人貪污時他會大罵那人的行為是怎麼怎麼的惡劣如何如何的不檢舉,但當自己的父親甚至自己去貪污時卻認為這是能幹的表現。孔子所提出的仁,意思相當複雜,但有側重於克己復禮為仁。不同的道德觀念由於不同的社會結構產生了不同的形式。

在家族這一篇章裏,費孝通先生先由家庭説起,他認為家庭的大小不是在這社羣所包括的人數上,而是在結構上。接着,他説到了家族,啊認為小家族和大家族在結構原則上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在數量上、在大小上。還有,他説到,氏族是一個事業組織,再擴大就可以成為一個部落。氏族和部落賦有政治、經濟、宗教等複雜的功能。我們的家也正是這樣。在西洋家庭團體中夫婦是主軸,但我們家庭的主軸是在父子之間,在婆媳之間,夫婦成了配軸。女子有squo;三從四德squo;的標準,親子間講究負責和服從。

在男女有別這一篇章裏,費孝通先生説到男女有別產生於各自不同的生理結構和心理。感情定向 一詞是費孝通先生用來指一個人發展感情的方向。穩定社會關係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理解。他還認為鄉土社會是亞普羅式的,而現代社會是浮士德式的。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為了生育,生育卻規定了男女的結合。因此,鄉土社會是男女有別的,也是穩定的社會。

在禮治秩序這一篇章中,費孝通先生主要講了禮治和人治法治的區別,他説法治其實也離不開人,人治和法治的區別不在人和法這兩個字上,而是在維持秩序時所用的力量,所根據的規範的性質。鄉土社會是禮治的社會,禮不一定就文明、慈善、也可能很殘酷。比如在印度丈夫死後妻子得在葬禮裏被別人用火燒死;在緬甸有些地方完成成年禮要殺幾個人回來等等。鄉土社會安於重遷的特點,決定了傳統經驗是相當有用的。禮治在鄉土社會中具有很大的特點。

在無訟這一篇章中,我很迷惑,費孝通先生為什麼要以這個題目為名。我讀完全篇,倒是老看到費孝通先生在説鄉間不同時期的訴訟形式,由鄉里訴訟到打官司,無疑是在講以前的訴訟形式和現在打官司有何不同嘛,怎麼可以説無訟呢?我真是不解了。以前鄉里的訴訟用道德即可解決問題,審判結果都符合鄉里規矩,但現在有些人憑藉着對法律的.瞭解卻在官司法庭上玩起了把戲,確實可悲啊。我希望我國的法律越來越完善。

在無為政治這一篇章裏,費孝通先生主要論述了兩種不同權力:橫暴權力和同意權力。它們產生的緣由和表現。所謂橫暴權力就是上級利用自己的權力以他們的意志去驅使被支配者的行動。而所謂的同意權力就是個人得服從大眾的安排做事。由於一方的某種權力過剩引誘了另一方來爭取就產生了橫暴權力。如廣西瑤山常見漢人侵佔瑤人的土地,卻並不征服瑤人來做奴隸,是由於漢人人口多土地少的原因造成的。而在天高皇帝遠的鄉下,大多事情都是通過同意權力解決的。

在長老統治這一篇章裏,費孝通先生主要講解了教化在鄉土社會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通過教化的手段,年輕一輩懂得尊重年長一輩,同時年長一輩也在向年輕一輩學習,橫暴權力和同意權力在此都有了更進一步的解説,正是一代傳一代的教化延續,鄉土社會得以穩定發展。

在血緣和地緣這一篇章裏,費孝通先生重點解説了什麼是血緣和地,血緣和地緣的關係、表現、功能。他用自己作為例子,説明血緣性的地緣更是顯著,如果一個人沒有直接的地緣關係,不管他走到哪裏,並在那住上了多少年,人家都會用新客客邊外村人等來稱呼他。從文字可以知道,在鄉土社會裏,血緣和地緣有着無法分割的關係,二者相輔相成、相互制約。

在實名的分離這一篇章裏,費孝通先生鄉土社會和現代社會相比較時是靜止的,但是事實上完全靜止的社會是不存在的,鄉土社會不過比現代社會變動得慢而已。然後他説到正是社會的變動,或快或慢,在不同的社會變動中,如果社會的變動速度變得快,長老權力也隨着縮小。不同國家社會結構的變化,相互之間進行溝通交流就要採用不同的工具、方式和手段。在環境變動的過程中,文化英雄隨之產生,只有這樣才能夠引領國家更好的進步,而這些領導們使用的就是時勢權力。這些能使用時勢權力的領導的階層如果能追的上社會變遷的速率,這社會也可以避免因社會變遷而發生的混亂。否則,該社會就會混亂不堪。但是社會如果加速的變動,註釋式的變動方式就可以引起實名之間發生極大的分離。這就是該篇章所要講的實名的分離了。

在從慾望到需要這一篇章裏,費孝通先生説到在鄉土社會人可以靠慾望去行事,而在現代社會中慾望並不能作為人們的行為的指導了,發生squo;需要squo;,因之有squo;計劃squo;。他認為人的計劃是不自覺的,慾望產生了要,為了滿足要,人的行為就由慾望控制了,當人的行為變成自覺的,那就是需要了,這也是社會進步的標誌。費孝通先生説:從慾望到需要是社會變遷中一個很重要的里程碑。這句話很經典,在此我想表達的意思也正是如此。

到此,我已經把費孝通先生寫的這本《鄉土中國》大概的看了一遍,並從每個篇章中摘抄了一些費孝通先生的原話,加上我的個人觀點和想法。通觀全書,我認為費孝通先生是一個搞文學很謙遜的人,這從他在後記裏説自己寫作 這本《鄉土中國》算不得是定稿,也不能説是完稿,只是一段嘗試的記錄罷了可以看出。還有,我認為他不愧是一位很好的良師益友,他寫作的文章多用熟語,時常把自己和農村聯繫在一起,意思通俗易懂,清晰明瞭。也作為農村孩子的我,讀起他的書來感覺相當親切,作為一個著名的文人,他沒有絲毫抬高自己的身份架子去教育他人,我認為這一點是相當可貴的,也是讓我感到相當佩服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