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中國精神的讀後感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34W

讀後感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圖,深入挖掘作品的內涵,通過寫讀後感,我們可以記錄下對書中人物的情感共鳴和對故事情節的思考,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談中國精神的讀後感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談中國精神的讀後感6篇

談中國精神的讀後感篇1

作為當代中國青年,我們應該以一種什麼樣的精神和態度去面對生活、面對社會呢。青年是社會的希望和未來,對國家和民族應該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最近,我閲讀了有近代中國文化怪傑之稱的辜鴻銘先生所著的《中國人的精神》。這本書從真正的中國人,中國禮儀,中國語言 —— 以此來解釋中國文明的精神並揭示其價值。寫於上個世紀初的一戰期間,正當歐洲文明陷於危機,辜鴻銘的目的很明顯,為陷於危機的歐洲,甚至整個世界文明指出一條出路。目的,是去嘗試解釋中國文明的精神並揭示其價值。即儒教傳統下的中國文明。

?中國人的精神》原載 1914 年的《中國評論》, 1915 年更名《春秋大義》在京出版,並很快被譯成德文,一時轟動西方。全書闡述了中國傳統文化對西方文明的價值,在當時中國文化面臨歧視、中華民族遭受欺凌的情況下,其影響尤為特殊。

理解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你必須具備的三個特徵:博大、精深、淳樸在這部著作中辜鴻銘把中國人的精神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中國人的精神第一個就是紳士性。是沒有強硬、苛刻、粗魯和暴力。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醜陋、庸俗、愚昧、狡黠的,但卻並不可怕沒有侵略性,沒有荒唐,沒有邪惡。中國人確實有很多缺點,但這些缺點中卻又透露出幾分可愛。第二種精神就是強烈的同情心。真正的中國人過着一種感情的受人類影響的生活,可能有時會被人説成忽視了應該做的事情但是確是自由的過着一種真實的、感覺的生活。書中還談到了中國的語言和無法繞開的中國的文明。

作者認為漢語是一種心靈的語言,所以真正的中國人是具有“孩子般的心靈和成人的頭腦的人”。 而書中揭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就必要宣傳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

不可否認,辜鴻銘所強調的那種 “ 中國人的精神 ” ,確實是令人嚮往和懷念的。 老先生對中國人和西方人及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比較中,推崇中華文化、儒家文化,認為中國人是深沉的、博大的、純樸的和靈敏的。在文中,辜先生揭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宣傳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鼓吹儒家文明,救助西方文明等論調裏在當時的西方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在他看來,西方人懼怕上帝和法律,所以需要外在的強制力去進行約束。耗費了大量的財物去供養 “ 閒人階層 ” ,更是對人本身造成了強大的約束,這種約束進而促使人走向極端,這也是對 20 世紀初的列強覬覦中國的一大主因。 如今的中國,儘管有一批傳統文化的捍衞者,卻在日益西化的大眾面前顯得那麼蒼白無力。所以會有人總是 覺得“西方月亮比中國圓”,從而忘掉根本。 以我們當代人的眼光來看,我們對自己民族的優秀文化須繼承和發揚,也要學習和借鑑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科技,絕不能有那種民族自大的心態,從而能讓我們民族的文化在與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融會貫通中繼續發揚光大,造福於我們的中華民族。

辜鴻銘是一個天才。學貫中西、精通九種語言、獲得 13 個博士學位。倒讀英文報紙嘲笑英國人,説美國人沒有文化,第一個將中國的《論語》、《中庸》用英文和德語翻譯到西方。曾為六國使節當翻譯。憑三寸不爛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講孔學,與文學大師列夫 · 托爾斯泰書信來往,討論世界文化和政壇局勢,被印度聖雄甘地稱為“最尊貴的中國人” …… 辜鴻銘,是應該被歷史記下的。 探索中國人的精神,沒有也永遠不會結束。

談中國精神的讀後感篇2

精神是一種抽象化的概念,但精神也會成為具體形態的表現,就如鄧亞萍那種堅強不屈的精神,使她在地球上留下了“傳奇人物”的稱號!

鄧亞萍五歲就開始了她艱苦漫長的乒乓球生涯。由於她小時候顯露出打乒乓球的天賦,被熱愛乒乓球事業、曾經奪得中南5省乒乓球賽男單冠軍的父親鄧大鬆送進河南省隊參加集訓。但一個晴天霹靂的打擊,在不滿10歲的鄧亞萍幼小的心靈上刻下了一道深刻的創傷—個子矮、手臂短,這些被認為是打乒乓球運動員致命的缺陷,但鄧亞萍毫不灰心,人小志氣高,立志走上國際乒乓球比賽的輝煌舞台,她每天比別人練球早去晚歸。她打得球一招一式都閃現出必勝的精神。

13歲時,她戰勝了世界冠軍戴麗麗,又相繼戰勝了許多老將新秀,被選入國家青年隊。勝利的鮮花使她陶醉,她陷入了鬆垮的深淵,結果她失去了前八名的機會。這些刻骨銘心的挫折,使她明白了“身體上沒有優勢並不可怕,如果一個人沒有精神優勢,就不可能有推動事業成功的動力,那樣即使勉強支撐着走上賽場,也會敗下陣來”的人生哲理。此後,鄧亞萍每天十幾個小時泡在訓練場上。而腿綁數公斤重的沙袋,身穿沙背心長跑5000米以上,每天揮拍上萬次卻是她的家常便飯。因此教練評價她是隊裏最刻苦、最認真的運動員。

在第11屆亞運會上鄧亞萍帶着韌勁和自信,風風火火地為中國女隊立下汗馬功勞,打出了中國威風,捍衞了國球的尊嚴。從亞運會到奧運會、世界盃、世錦賽,她不斷獲得金牌,臉上也時時浮現燦爛的微笑。

鄧亞萍成為中國精神的化身,這種精神時時激勵我們要不服輸、頑強拼搏,面對挫折不低頭、勇敢面對現實,做新時期勇敢的好少年!為此,我將“如果一個人沒有精神優勢,就不可能有推動事業成功的動力”作為我終生的座右銘。

有一本書記錄了汶川大地震的種種感人故事,有一本書記錄了汶川大地震的處處真情,有一本書體現了中國人民萬眾一心、不屈不饒、勇敢頑強的精神。這本書就是——《中國精神》。

這本書譜寫了汶川大地震中的許多傳奇人物,他們平凡而又偉大的事蹟深深地震撼了我。

其中,最令我佩服的便是那位最堅強的警花——蔣敏阿姨,她是一位温柔的母親,她是一位個孝順的女兒,她更是一名敬業的民警。山崩地裂的那一刻過後,蔣敏阿姨失去了近十位親人。可是,她強忍住自己內心的傷痛,仍然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投入到艱鉅的抗震救災中去。

蔣敏阿姨把巨大的悲傷留給了自己,不忘崗位職責與神會責任,她用自己柔弱的肩膀分擔了太多人的苦難,可是她的悲痛卻沒地方傾瀉。有一種力量叫堅強,蔣敏阿姨的堅強感動了全中國。我無法想象一個平凡的民警是怎樣承受住如此巨大的打擊,她那種堅強不屈的精神難道不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嗎?

令我難以忘懷的人物還有她——湯鴻老師。她是一位年輕漂亮的老師,地震發生的瞬間,她用自己柔弱的雙臂護住了三個學生,其中兩個安全獲救,可是她卻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是什麼讓湯鴻老師能夠勇敢地面對死亡,把生的希望留給學生?答案只有一個,那便是“愛”!湯鴻老師心裏充滿了愛,這種愛是無私的,這種愛是偉大的,這種愛是永恆的!她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學生的獲救。雖然她離去了,但是她偉大的犧牲精神,將會感天動地!

讀完這本書,我突然覺得自己醒悟了許多。

以前,只要遇到一點小困難,我就會灰心、放棄。可是,看看地震中的人們,他們遇到的困難是如此巨大,那難以承受的痛苦,不是常人能體會的,但是,他們仍然堅強的面對。我的苦難在他們的苦難面前顯得那麼渺小。他們從未灰心,也從未放棄。他們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正是我所需要的。

沒錯,地震的確可怕,但我們只要不屈不撓、勇敢頑強,一切都會克服的。地震可以摧毀我們的家園,但它卻無法摧毀我們的信念和毅力。所以,我們要堅強,不能在困難面前低頭,要向着明天的美好生活奮進。是的,地震給人們帶來了太多難以承受的傷痛與無助。一個人的力量在災難面前顯得那麼渺小,但是當渺小的力量聚集在一起,它們就會變得強大。因此,我堅信,只要我們萬眾一心,就不會有度不過的困難!

談中國精神的讀後感篇3

中國傳統的藝術精神主要體現在音樂,書畫詩歌之中。其實音樂或者書畫只是古人用於實現人生價值的一種工具或手段,從而他們的藝術精神就隱藏在裏面。古代的音樂,也就是禮樂,在孔子的改良傳承後,最終起了一種教化的作用。孔子的藝術精神是做到“美”與“善”的統一;而孟子的藝術精神是做到“仁”與“樂”的統一。總結起來説,儒家的藝術精神就是由一人之修養而通於天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應該是中國最早的從藝術精神裏抽出來的精髓。

根據《樂記》記載,構成音樂的三要素是“詩”,“歌”,“舞”。這三個基本要素,是不借助於自身之外的客觀事物就可以成立的。有了這三種要素,就能借樂器以文之。同時,樂的三種基本要素是直接從心發出的,是從人的.生命根源流出來的,且具有明確的節奏。但樂器是通過配合這種節奏而發生作用的,從而激發或者引導處藏於人生命中的藝術精神。

人人都有藝術精神,但有的人只是“表出”,有的人是“表現”。這就是個人的藝術精神層次不同,有的人只是享受這種精神,有的人是在創造自己的這種藝術精神。

藝術精神,其實也就是美學,美的精神。這是一條走不完的路,你需要在美的這條路上一邊欣賞,一邊開發你的藝術精神。這條路有兩個站,心齋和坐忘,達到這兩者的歷程,就是達到美的終點站的歷程。心齋,就是內心純粹,無慾無求,我們需要有着這麼一顆空靈的心去探索我們的藝術精神。坐忘,就是摒棄周圍環境的一切無關事務,做到只有用純粹的意識去思考事物。兩者要求做到虛,靜,明。心齋是指內在的要求,坐忘是外在的條件,兩者組合完成藝術精神的要求。其中,心齋之心是藝術精神的主體。

説到最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精神的是書法繪畫。而書畫從魏晉時期開始出現藝術精神的氣息。書畫講究的是氣韻,在古人看來,光是氣韻生動一詞,就能窮中國藝術精神的極誼了。簡單點説,氣韻是評判一副作品好壞的標準之一,氣韻生動可體現這幅作品有藝術精神;而缺乏氣韻則會馬上使人覺得這作品水平不到位,體現不出藝術精神。

當今我們要做的是,讀懂古人的作品,分析其中作者的藝術精神進行批判創新,通過心齋坐忘等方法探索自己的藝術精神。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味,結合當今信息技術,對我們目前所掌握的藝術精神進行傳播。這不僅是對一些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同時也是對中國藝術精神的一種不斷的探索。

談中國精神的讀後感篇4

剛讀完《中國精神》這本書,最初,選擇閲讀這本書是圖書管理員推薦,看到首頁寫着“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中國女排”,心裏悠然的想去探索“女排姑娘”的奮鬥史。

説到中國女排,那麼我們就聯想到了“女排精神”,説短也短,它只有四個字;説長也長,它凝結在一代代女排隊員的故事中,體現在一場場不畏強手的比賽裏。中國女排歷經20餘年的歲月,有高潮也有低谷,但是堅持奮鬥的心是永恆不變的。這其間,有奪冠時的歡笑,也有失敗後的淚水,但更多的是“祖國至上、團結協作、頑強拼搏、永不言敗”的精神風貌。“女排精神”是為國爭光的精神、為國拼搏的精神,現在她們的隊長才24歲,就擔起了重任,想想自己是慚愧的,是需要奮起直追的。20年來,她們以一場場酣暢淋漓的勝利,提振了億萬國人的信心,為國家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動力,許許多多的人,通過女排精神,真實地體會到一種油然而生的自豪感。

同時,從“女排姑娘”身上我學到的不僅是排球,還有對待人生的態度。從成功到低谷,再到成功,經歷的是堅守、堅守,更多的是團結,體質本身不具備優勢,再沒有團結和技能的堆積,怎能崛起,“女排姑娘”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來自於為國爭光的信念和永不放棄、團結協作的精神。

談中國精神的讀後感篇5

哲學是什麼?小時候,我完全沒接觸過,感覺它就像是人們經常談論的那些很厲害的東西。現在,我依然不懂哲學是什麼,總以為它太難,太深奧了。幾周前,老師讓我們讀《中國哲學簡史》,我想從中找到我想要的答案。

我花了三個星期讀完了這本書。剛讀時,覺得挺乏味的,完全不理解其中的大道理,但當老師推薦我們“啃”讀之後,我才發現這本書的奧妙所在:它所説的許多觀點和理論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是相吻合的,非常神奇,細細閲讀之後,感覺這本書還很有韻味。

這本書道理太多且很有深度,我只來談談對最為典型的“儒道互補”思想的粗淺看法。儒家,是一個主張“仁”“愛人”的學派,主要講述如何與人相處,如何更好的融入社會,彰顯人的善良本性。而道家卻恰恰相反,它主張“無為而治”,認為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善惡因果,人們只需除去不應該做的事就可以了,以至“無為“。儒家提倡“入世”,融入社會,以人為本。而道家提倡“出世”,清心寡慾,以自然為本。這兩家看起來是對立的,毫不相干的,卻又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就拿“出世”和“入世”來説吧,儒家提倡的“入世”,其實就是融入社會之中,把握好人際關係。儒家自身也已經做到了“入世”,因為儒家行事高調。漢武帝時期還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潮流,使儒家變得家喻户曉,成為當時的百家之首。相比儒家,道家就顯得低調多了,因為道家屬於那種歸隱派,它追求的是心靈上的滿足感和靈魂的超脱感,“超凡脱俗“似乎已經成為了道家的專屬名詞。況且道家崇尚人與自然,心靈的高尚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一種出世的象徵吧。

所謂“儒道互補”,就是做到既出世又入世。人類一生下來就會融入社會這個集體,在現代這個華燈璀璨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總要比人與自然間的相處多得多,所以處理人際關係就顯得尤其重要。在我看來入世雖然膚淺,卻實用,出世雖然會獲得所謂的最高成就,但那是虛無縹緲的。但也不是説出世就毫無意義,畢竟人和其他動物一樣都會有生老病死,喜怒哀樂。我們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需要自己安慰,支持和鼓勵。這些都是心靈上的,是儒家思想所做不到的。我們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就好比我們現在努力學習,為的是以後能在這個社會生存下去。但學習的同時我們也要堅守本心,不卑不亢不驕傲。當你不過於追求功名利祿,每天過得充實滿足的時候,你就成功了。

這本書中還有許多哲學道理,等待我們去理解,同樣,這個世界也還有許多的哲學,等待我們去思考,去探索。

談中國精神的讀後感篇6

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一個國家何嘗不是如此。而《中國人的精神》講述的就是那民族命運墮落的時代裏中國的傲骨!

我們中國人平常所説的所寫的都是要用到中國的語言的。在説的過程中,我們説話的語氣我們説話的神情説話的動作,都會影響到所説的話要表達的情感。在寫的過程中,我們要學會掌握修辭手法文段格式表現形式,都會影響到所寫的文章要表達的情感。中文是一種心靈的語言,一種詩的語言。中文並不難,與其説它難,那是因為中文最重要的是它的深奧,它不像其他語言一樣簡單,它還要我們賦予給它一種新的活力用來表達我們的深刻感情。中國人可能對自己本國的語言並不太瞭解,他們會説會寫,可是他們可能不會表達。中文是中國的精髓,他可以將深沉的思想和真摯的感情融匯在極其簡單的語言中。我看到書裏有那些將古詩翻譯為英文的例子,我覺得翻譯的很厲害,可是看完翻譯後,我覺得有些東西還是原來好,翻譯完才發現譯文失去了原來語言所藴含的精華與深奧。一首古詩那麼得令人百思不得其解,這樣的中文可以讓人耐人尋味細心琢磨。可是英文出來了,那麼明白直接,卻與原來的文章衝突了,不是嗎。中國的語言可以表達很多想要的表達,你可以讓它深奧,可以讓它古典,可以讓它高雅,可以讓它清新脱俗……當你學習完中國的語言,你可以凌駕於中文來學會表達。

中國的歷史或許在你的眼裏很恥辱,很愚鈍,但是請你原諒過去,每個人都有最愚笨的時候,更何況是領導者呢,感謝他們在歷史所犯過的錯誤,可以用來警醒我們。歷史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捱打,中國人就此開始拼命地努力。中國人的精神是那些研究過中國的外國學者所不能體會的,他們沒有試過中國那些慘敗的歷史與過去,過去的硝煙,過去的槍炮,過去的灰色,深深地紮根在每一箇中國人的心中。為了拼搏,為了目標,為了自己,好好地活着。中國的歷史中國的恥辱中國的榮耀,都是中國人所能領悟的。就算國外有再多優秀的外國學者,就算是偉大的漢學家,能夠與中國人談論漢語,那也許是一種諷刺。沒有其他國家的人能夠體會那種驚心動魄的場面那種在生命最後時刻的逼迫從不低頭的毅力,中國人是應該為自己是中國人而驕傲。不要總是羨慕別人,別忘了自己的光芒。

作者有段話讓我記憶猶新:“真正的中國人也許粗糙,但粗糙中沒有粗劣。真正的中國人也許醜陋,但醜陋中沒有醜惡。真正的中國人也許粗俗,但粗俗中並無好鬥和囂張。真正的中國人也許狡猾,但狡猾中並無陰險。”就算中國人外貌性格心靈等方面有缺陷,也許你會討厭會嫌棄他們,甚至嘲笑諷刺他們。請你們知道,中國人有一顆比任何國家都要善良都要美好的心靈。中國人的精神是所有的嘲笑所有的厭惡所有的冷漠後涅槃重生的,它們帶着它們新的希望,用一種高尚的品質闡述給那些想要了解他們的人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