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2022《中國文脈》讀後感範文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92W

喜歡的讀書的人的心智和閲讀能力都是很棒的,為了提升我們的思想層次,我們需要在讀完書後寫讀後感,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關於2022《中國文脈》讀後感範文三篇,以供參考。

關於2022《中國文脈》讀後感範文三篇
《中國文脈》讀後感1

《中國文脈》是餘秋雨先生的著作,在這本書中,他遵循着中國歷史的脈絡,探尋幾千年來中國文脈的走向,書友會這裏先記其有關中國文脈總論的第一篇,作為《中國文脈》一書讀書筆記的開始。

第一篇的名字即為《中國文脈》,然此篇文章共分十六節,可謂是統領全書的總論之作。在這篇文章中,餘秋雨先生從《詩經》談起,問候老莊孔孟,遇見楚辭、秦碑、漢賦;又訪司馬遷之《史記》、曹操父子之古詩,看蘭亭,尋桃源;在北朝的佛窟前遙望大唐盛世、嗟歎南朝綺靡,然後,在第九、十節中,縱橫大唐詩文,説南唐李煜,贊宋代慷慨正氣。在十二、十三節中,餘秋雨先生再次用大篇幅寫了宋代的詞人和文學家們,隨後,他論元雜劇、明清小説,最後來到近現代,回望了王國維、陳寅恪等學者。

在開篇的《中國文脈》第一節中,作者釋名、辨偽、詬今,告訴讀者:中國文學幾千年發展中最高等級的生命潛流和審美潛流即是中國的文脈,它“就像那一條倔犟的山脊所連成的天際線。”這一節中作者辨析了很多“理論岔道”,將那些打着“文化”幌子做商業經營或是沽名釣譽勾當的人劃在了討論圈的外圍。餘秋雨先生非常深刻地感歎,在充斥着低級文化、浮躁氣焰、附庸風雅風甚至“嗜痂成癖”之病的當代社會,中國文脈,已經是“文脈既隱,小丘稱峯;健翅已遠,殘羽充鵬”了。

於是,他以一位文人的一貫責任,和一位學者的嚴謹專注,在物慾橫流的世風中,高高地舉起了中國文脈的大纛。他斥責道:“溢美古人,無可厚非,但是這種事情不斷重複也就顛覆了文化的基本等級。就像一座十層高塔,本來輪廓清晰,突然底下幾層要自成天台,那麼上面的幾層只能坍塌……一個驚人的天價投向一份中等水準的筆墨,就像一堆黃金把中國書法史的天平壓垮了。”

這種“逆襲”的行為,對文化和文脈的傷害是深重的,尤其當我們被混淆了美與醜的概念時,會極速地退化到原始和野蠻的狀態,變得富有攻擊性,急躁、飢渴,而不再恬靜優雅,聆聽自然或心靈之聲。正如,現在我們熱衷於看“充滿人生哲理”的暢銷書,卻從不會安靜地捧起一本《道德經》或是《中阿含經》,發掘其中博大精深的千年哲思。

餘秋雨先生説:“每個試圖把中國文脈接通到自己身上的年輕人,首先要從當代文化圈的吵嚷和裝扮中逃出,濾淨心胸,騰空而起,靜靜地遨遊於從神話到《詩經》、屈原、司馬遷……然後,你就有可能成為這些星座的守光者、寄託者、企盼者。”

中國的文脈,需要等待吵嚷的疲憊一刻,需要等待物慾散去,性靈迴歸的一刻,“中國文脈在今天,只有等待。”

《中國文脈》讀後感2

有人的地方就有社會,有社會的地方就有文化,而文化,則是依靠文字為載體,傳遞獨立人格的思想內涵,觀念主張,它在一代又一代歲月的風化中日臻完善,嬗變為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

先秦的諸子百家,大眾的儒家思想,端午清明的節日風俗……是我們的精神文化;琴棋書畫,筆墨紙硯,文學作品……是我們的物質文化,二者都是我們這個民族萬千人民的智慧結晶。

五四新文化運動中,思想的巨人以文字點燃文化的火炬,即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以科學民主思想代替封建迷信,但並不止步於此,正如餘秋雨所説:這種轉化更有一種接近本源性的物質基礎,即“鋼筆文化”代替“毛筆文化”。五四鬥士們自己也使用毛筆,但他們是用毛筆在呼喚着鋼筆文化。毛筆與鋼筆之所以可以稱之為文化,是因為它們各自都牽連着一個完整的世界。

展望建國xx週年的今天,各種文化思潮此起彼伏,我們接納優秀的外國文化,理解不同的文化差異,包容各自民族的個性,但不管怎麼説,我們都離不開傳統文化,因為只有她,才賜予我們第二重血與肉,才讓我們在濃濃歷史迷霧裏找到屬於自己的心靈歸屬。

在歷史的觀照下,我們尋找現實生活的脈絡和意義,如同久旱逢甘霖,我們遇見文字,如飢似渴寫下內心孤獨與沉思的獨白,大膽而羞怯的表達我們的愛情與希望,耳邊廝磨迷茫與猶豫不決。似野草,春風吹又生,似煙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似,卻又不是,然而記錄文字,就是塑造我們自己。

希望你的文字裏,有餘光中“聽聽那冷雨”的鮮活匠氣,有魯迅“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冷峻深邃的思想,更有春秋《詩經》“愛而不見,搔首踟躕”的熱烈敦厚……

站在歷史的雄偉長城上,看國破家亡,兵荒馬亂之中,中華文化霎時可能隕滅,但在一批批忠貞文化志士的保護下,一息尚存。因為堅定,因為執着,他們使傳統文化歷久彌新,而現在,處於新世紀,新未來的我們,作為千千萬萬大學生的我們,難道不應該在心底保存對傳統文化的虔誠信念,為她,更好的雕琢自己,為她,更好的取精去粕,為她,更是為我們泱泱大國——中國。

文化相傳的過程,是我們民族精神靈魂的解閃耀與解放。行走在文化絲綢之路,願每一個文字,每一篇文章,每一個世界都能使你心靈更加豐滿充盈,擁有自己的理解與感悟,開啟心智,湧現你獨一無二的魅力,展現當代大學生的丰神俊貌!

《中國文脈》讀後感3

近期,好友推薦我有空看一下,餘秋雨先生系列書籍。其正在閲讀《中國文脈》一書,故亦從此書讀開去,以窺端倪。自上週從淘寶天貓購得《中國文脈》一書,即閲之。

深深被餘先生文筆吸引,第一次看到有人以人為脈,以史為鑑,融會貫通將史上孤立的人物,孤立的事件,通過文化的啟承轉接發展串聯在一起。使每一個歷史人物,宛如昨天,就在眼前,是那麼有血有肉活靈活現,個性實足,彷彿隔空在與歷史人物對話,彷彿餘先生穿越到4000年前的古國,一步一步沿着每個朝代,一路一風景,詳細記下了沿途所見所思。真實所見的就如實記敍,道聽途説的,難以見證的,多方求證,力求真實。史上沒有結果的,想象無窮而符邏輯。

其將文人、政治家等,置身於當時當刻來分析,顯其質,傳其神。將歷史人物以史學家般的研究並給予文學家的獨到見解,讓枯燥的歷史人物生動而易讀易懂。

復原人物情感,凸顯歷史地位,摘其一二感受如下:禹傳位於子,結束了禪讓選賢,開創了世襲制,實是無奈防爭鬥;老子之學乃吾友,道法自然,沁人心脾。孔子之學乃吾師,深深教誨,發自肺腑。兩者秋水共長天一色,相映趣;一身俠氣,四海為家,充滿理想,自視過高而缺乏判斷力和執行力的李白,時時想報效朝廷,卻輸得一敗塗地;南山腳下,悠然採菊,怡然自得的陶淵明,數百年後才被人記起;聊發少年狂,欲要射天狼的蘇東坡,多次被貶謫,等不到馮唐持節雲中;當年萬里覓封侯,卻身老滄州的陸游,至死也未見九州同;本想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辛棄疾,可憐白髮生;八千里征途,三十年征戰,而怒髮衝冠,欲雪靖康恥的岳飛,終究不抵流言,空悲切;不畏漢武,嚴謹記實,受奇恥大辱後仍不停筆寫《史記》的司馬遷,人情失恰,不知所蹤;死而後已,鞠躬盡瘁的諸葛亮,終究敵不過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曹操。前者忠心耿耿,留下《出師表》受人敬仰,後者雄才偉略,成就一代文豪;墨子兼愛非攻過於理想而不宜推行,孔子仁愛人本現實而易行;持《離騷》,問九天的屈原,一路在問卻無人回答,曲高和寡,鬱鬱寡歡,投江而去!

綜觀餘秋雨先生在本書所寫的文人志士,大多壯志未酬,空留遺憾!但是正是這幫豪情高漲,充滿鬥志卻顯無奈,似是不懂風情的文人志士,傳承發展了中華文化,是真正的民族脊樑!他們那種國家民族利益高於一切,置生死與度外,不失氣節大義的氣概,是我等學習的楷模!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