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通用《守望教育》讀後感最新範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7.15K

書籍是是我們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只讀不寫是不會有很大的收穫的,因此就要隨筆記錄,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通用《守望教育》讀後感最新範文,以供參考。

關於通用《守望教育》讀後感最新範文
關於通用《守望教育》讀後感最新範文

《守望教育》這是一本關於教育理想的真情守望的著作。捧起劉鐵芳教授的教育隨筆《守望教育》,心中不由得湧起一種恍然的感動,在一個喧囂的時代裏,還有人以一份難得的執著守望着心中的教育理想。書中這樣寫道:“我們今天的世界確實需 要雷厲風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氣風發的行動開拓者,他們站在時代的潮頭,引領着現實教育的走向。但這個世界同樣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們把目光停駐在喧囂的背後,尋思現實和歷史中那被熱鬧、浮華所遮蔽、遺忘的問題之域,在無言中追索他們心中的樸素和靜謐的思想之路。 他們可能常常被名之為實際的脱離者,時代的落伍者,但他們依然在寂寞中執著地思索。

他們同樣是可敬的!” 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被故事浸潤着的。閲讀故事可以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夠擁有的情感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地從中獲取人生的啟蒙,教化的薰陶。一個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學愛好者,沒有讀過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會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爾德……一代代兒童通過閲讀童話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長,而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們的閲讀中成了經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恆。

所以,鼓勵學生讀一些著名的兒童作品,聽一些兒童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這對於改善我們日漸貧瘠的道德生活,對於家庭的幸福,對於學校生活的充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看了劉鐵芳先生寫的深有感觸。這本書劉鐵芳先生為教育改革所寫的一本隨筆,記載着劉先生對於教育和教育改革的一些看法和見解,非常值得深思。

他提出,我們不能簡單地設定“什麼是教育”、“教育該如何行動”、“教育非 如此不可”的標準答案和機械化的行動模式,而是把對教育生活提問的權利交還 給實踐者,讓每個教育人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之中不斷地去追問:究竟什麼是教育?什麼是好教育?正是在對現成教育實踐的不斷質疑、追問過程中,催生一線教育人的教育實踐智慧,改善、提升每個教育人的教育生活和質量。教育需要理論與時間相結合,而且應是在承認整體現實格局合理性的前提下展開的具 體的、局部的研究,理論研究是進一步貫徹顯示行動格局的合理性,而不是單純 為了論證現實合理性而存在的工具。的確是的,沒有理論的支持,實踐會走很多彎路,所以,我們要研究理論;但是,單純為了研究理論而研究,肯定不能跟現 實很好地結合,甚至是背道而馳,所以,我們研究理論應該是以檢驗現實格局的合理性而存在的。

關於通用《守望教育》讀後感最新範文

這是一本關於教育理想的真情守望的著作。捧起劉鐵芳教授的教育隨筆《守望教育》,心中不由得湧起一種恍然的感動,在一個喧囂的時代裏,還有人以一份難得的執著守望着心中的教育理想。

書中這樣寫道:“我們今天的世界確實需要雷厲風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氣風發的行動開拓者,他們站在時代的潮頭,引領着現實教育的走向。但這個世界同樣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們把目光停駐在喧囂的背後,尋思現實和歷史中那被熱鬧、浮華所遮蔽、遺忘的問題之域,在無言中追索他們心中的樸素和靜謐的思想之路。他們可能常常被名之為實際的脱離者,時代的落伍者,但他們依然在寂寞中執著地思索。他們同樣是可敬的!” 無疑,劉鐵芳教授是屬於後一類型。

在教育學日益成為顯學,教育問題逐步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問題之時,他始終堅持着個人獨到的問題關注,關注當代教育被遮蔽的人文情懷,比如鄉村教育、社會弱勢羣體,比如遠離故事的教育等。林林總總的教育學話語,往往研究者自身被排除在話語之外,話語中間看不出研究內容與個人的實際性關涉。社會底層出身的劉鐵芳教授習慣於一種低調的言説姿態,總是從個人的切身經歷或感受入手,他始終都是以一種局內人——而非把自己排除在言説對象之外,“隔岸觀火”——的姿態來面對複雜的教育世界,面對我們的教育賴以生長的社會,把“自己也燒在這裏面”,真情實感油然而出。

在劉鐵芳的《守望教育》中有一篇《時刻守護做人的尊嚴》,主要介紹了作者在他家附近遇到一位吹笛子的藝人,和藝人之間的一番對話,在對話中知道這位藝人因生活窘迫出來謀生,現在是要籌滿回家的路費才不得不出來賣藝,藝人的話中特別強調自己“不是要飯”的。

這是一個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對尊嚴的渴望。“儘管現實的個人總是存在着各種各樣的差異,特別是生存樣式的差異,但每個人生存的底線,就是一個人作為人的生命的尊嚴,這是沒有身份之別的。我們在小心地守護自身存在的尊嚴的同時,也要小心地守護他人,守護我們身邊地每一個人,哪怕是流浪乞討者的守住他們做人地那條底線。”

説到乞討者,現在不管大城市還是小城市,甚至是全國的每個角落,都有不計其數的人以此為生。他們當然也有做人的尊嚴,可我就是看不到他們的尊嚴何在?

記得小時候,每到冬天,要過年了,那些老的、少的、男的、女的乞討者,也有吹拉談唱的乞討者,一個一個地從村前到村後,有時一天要來好幾撥人。每次他們來,母親都會抓一小把米給他們,而父親卻總是舀一小碗,我也會學着母親給他們抓一把米。後來聽説有的討飯人要打人、搶東西,所以看到他們來,小孩子們都會乒乒乓乓地關門,在裏面看着他們走過。有些人會很識相地走開,可有些人就是在你門口死賴着不走,鬧得你非得給他才罷休。再後來,那些乞討者對米已經不感興趣了,他們來要錢,給少了還會嫌少。

要知道你們不勞而獲已經不對了,鄉下農民辛辛苦苦一年能收多少糧食?能賺多少錢?你們還嫌這嫌那,真不識好歹。有的乞討者乘人不備還順手牽羊拿點東西,有的手裏拿着棒,你不給他還要拿棒打你,你説他們是在討?還是在盜?在搶?他們的尊嚴又何在?

現在城市裏的乞討者,又有多少是真正的乞討者?像文中的這位藝人在我們這座城市好像沒有吧?天橋上,肯德基門口,飯店門前……有多少人在乞討,他們真的是無路可走,不能自食其力養活自己嗎?有好多還都是孩子,這些孩子現在就乞討,以後怎麼辦?對那些生活的無奈者,“我們可以憑藉我們內心的尊重,而給他人、給這個社會多付出一點善良,一點希望。雖然我們個人的力量極其有限,但我們在給他人以希望和尊嚴的同時,我們也是在給自己的生命敞開一道人性的光澤。”可對另外那些人,我們又能怎麼辦?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尊嚴,對於那些不尊重老師的家長,又把老師的尊嚴放在哪裏?而我要維護自己的尊嚴,我又應該怎麼做?所以説真的很難……

“人類文明發展,一個重要的成就,就是人的尊嚴的確立。其經典意藴就是康德所説:人是目的。”小心地守護每個人做人的尊嚴吧!

關於通用《守望教育》讀後感最新範文

《守望教育》是把對教育生活提問的權利交還於實踐者,讓每個教育人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中不斷地去追問:究竟什麼是教育?什麼是好的教育?正是在對現成教育實踐的不斷質疑、追問的過程中,催生一線教育人的教育實踐智慧,改善、提升每個教育人的教育生活質量。當我們拒絕理論的、或者權力的威權簡單地凌駕於教育實踐之上時,並不意味着實踐中的教育怎麼都行,怎麼都好。

書中對道德教育的闡述,用的標題雖然是“教化的困惑”,體現了作者對道德教育沉重的憂思和對教育問題複雜性思考的審慎,但實實在在是以一個學者的思想為我們解了惑。在“關注我們時代的倫理覺悟”、“走向人對人的理解”、“道德教育:從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開始”等篇目中,我們看到了作者想要闡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教育目標要下移、內容要貼近實際、採取的方式要適合孩子。特別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喚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鑑。

置身於多元時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樣走出現實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斷前行,是目前急待解決的問題。而其中的關鍵,應該是讓德育從神壇走向下界,回到人間,走進孩子們的心靈世界。美麗温情的美德故事,應該是這路途中的一把鑰匙。因為,任何一個人,或許會反感以講道理為主的規範德育,但卻無法拒絕美德故事對心靈的關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愛,愛就是教育。愛心是人類的一種高級情感,但是又和人類的理智、道德、審美、人格相互關聯。“愛心育人”不僅是一般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義的體現。教育是培養生命的事業,世界上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嗎?作為教師,最可貴的是能夠保持高尚的人道主義情懷。讓我們把對孩子發自肺腑的愛寄託在故事中,讓孩子去觸摸、感受這個世界的美麗、快樂與芬芳,從而成長得更健康、更茁壯吧!

所謂“做一個純粹一些的問學之人”,依筆者之見,就是對教育的複雜性保持一種敬畏,同時對教育的應然狀態懷有一種詩意的期待和浪漫懷想;所謂“不忘記自己作為普通個體的良知與社會一員的責任”,就是以敬畏和詩意的心境去守望教育,並憑着自己的教育良知和道德、憑着理性的批判和必要的反思去表態。

如果下次再遇到坐而論道、對教育侃侃而談者,在接受或批判他的觀點之前,我們可以先仔細品味一下劉鐵芳教授這段話:“凡把自己的教育理論、方案、謀略説得天花亂墜者,皆不可信;凡動輒稱“學習的革命”“教育的革命”“……的革命”者,皆不可信;凡動輒宣稱教育的真理在握,非如此不可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奧義説得伸手可及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改革發展説得易如反掌者,皆不可信。

於是,在《魏書生:一個聽話者的教育技術》中,他在肯定魏書生“能在那個時期就有着還算獨到、豐富的教育思考”的同時,敢於説出“他的教育改革大都是那種不越雷池半步的技術性改革,而不是整體教育理念的改革與探索”,從而提出“讓魏書生從神話中走出”;生在農村,在鄉村學校教過書,成為大學教授後,他依然心繫農村教育,在《建立農村支教體系的一點設想》中,他提出“在投入硬件的同時,以合宜的方式投入優秀的人力資源,也許是更關鍵之所在”;面對“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這個老掉牙的問題,他“把不便説的也説出來”了,在《我看教育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中,他提出“理論研究與實際密切結合的同時還應保持適當的距離,有距離才可能有寬廣的視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