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讀後感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77W

書寫一篇讀後感能夠強化人們對書上思想的分析,很多人寫讀後感都是一味複述書籍的情節和內容,有美篇範文網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成功》讀後感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成功》讀後感6篇

《成功》讀後感篇1

?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學習問題專家托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對那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孩子,所謂天生的“學業殘疾人”進行了15年深入的調查研究寫成的經典教育專著,該書的出版震驚了西方的教育界,因為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實際上根本沒有天生的所謂學習上不行的孩子,名著《每個孩子都能成功》—讀後感。

即使是那些有特定學習殘疾、閲讀困難症、好動症、功能紊亂性讀書困難症、數學滯塞症等學習有障礙的孩子,絕大部分也是世人帶着有色眼鏡看待的結果。

托馬斯先生髮現:孩子學習有困難,本質上是他的學習方法壓根兒跟你不一樣。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説,我們所有的人都有七種不同類型的智力。托馬斯先生在書中具體分析了很多孩子學習不好的原因,最後歸結到是現今的學校教育很難適應孩子們多種天賦類型和學習方式的多樣性,老師們僅僅重視孩子在很有限的幾個能力方面的培養,使得很多孩子的天生的才能和潛能被打壓了,從而產生了很多不適應學校教育的“差生”,“學習上的殘疾人”,當這些標籤被無情地貼到孩子的身上時,孩子們就真正地成為了學業殘疾人了。

在今天我們當前的學校教育中幾乎天天都在製造着大量的“學習殘疾人”,只是我們中國人給他們貼上的標籤不太一樣----“差生”。他們帶着這個標籤在學習生涯中艱難跋涉,永遠走不出失敗的陰影。

本書中談到一個叫比利的孩子,總是喜歡發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兒,例如讓水沿着水槽流下,帶着乒乓球滾入洞槽,輪番撞擊數只鈴鐺鳴叫,使一頭玩具小豬旋轉起來,最後進入玩具鱷魚嘴裏。這樣,一個鱷魚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啟動了,你可以在裏面削鉛筆。他發明的一些其他機械,也是既富創造性又有實用性。然而,比利還是被勒令退學了,他似乎不會按學校的規定的方式辦事,他甚至不會計算房間的面積。還有一個活潑好學的六歲小姑娘,當她第一天入校時是何等地激動。她已習慣於把時間花在小池邊與朋友們畫畫、戲水、堆磚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這麼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裏,她充滿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動走動,她期待能瞭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學校能隨處歌唱、玩耍,她還期待着能與其他夥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她發現自己生活在一個不得不長時間坐在座位上的世界裏,在那兒,她必須去解析老師宂長複雜的説辭,眼睛必須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異的書本上那些細小而又彎彎曲曲的數字與字母,讀後感《名著《每個孩子都能成功》—讀後感》。當她在老師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與迷惑時,老師就建議她去專家那兒做個檢查。於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檢查後,又被人認為是徹頭徹尾的“痴呆生”。

實際上像《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中的描述的這些外國孩子,在我們中國的現實生活中又何嘗少呢?我們所著的報告文學《每個父母都能成功----李聖珍老師的教育勝經》一書中介紹的北京的一位叫李聖珍的老師,好幾年來,她已經將來自全國的50多個家長和老師認為在學業上無可救藥的差生轉變成了人見人愛的好孩子,來李老師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學校考試幾乎門門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國小四年級,數數還超不過20,有的孩子一見到書本就想撕……在李老師的教育下,這些孩子在學業上全部脱胎換骨,全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有的一躍成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當上了三好學生,還有的已經考上國內重點大學,有的還赴世界一流大學留學深造。

同托馬斯先生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李聖珍,這位被中國教育界譽為“拯救差生的聖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談到她的教育經驗時,她語出驚人:世界上不願意學習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學業差只是教育不當的結果。

托馬斯先生認為“學業殘疾”這一概念應該換成“學習差異”,成千上萬的被認為有“學業殘疾”的小孩,並不是真正的殘疾,而是他們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而老師和家長並沒有認識清楚。而且,數以百萬計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學習未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患有學校恐懼症或厭倦教室,是因為沒有誰認識以及開發他們應該在學校表現出來的東西,也就是説他們特有的天賦與才華被教師和家長的傲慢與偏見徹底泯滅和忽視了。

李聖珍常説:教育是一門神祕科學,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細心地分析。《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正是認真探析了學習這一重要的教育現象,它揭示了許多十分有學習天賦的孩子卻被送進學業殘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劇根源,尤其是介紹了家長如何去發現你的孩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以及介紹了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的七種不同的方法。

這樣的匠心獨到的指導,無論是對孩子正在接受厭學煎熬的孩子的家長,還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學習成績優秀的小孩的家長,都有開闊思路、糾正偏差的效果。

歌德嘗言:一句話可改變一個孩子的命運,一本書可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一位教育家則可改變一個民族的命運。

近二十年來,美國展開了一場最有生命力的教育運動——“多智力類型教育”。本書作者托馬斯?阿姆斯特朗就是這場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我們認為,這是一本必讀書,不僅家長、教師應該讀一讀,那些決定教育政策的人,也應該讀一讀。

《成功》讀後感篇2

每個學生都渴望自己成功,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材,每個老師都期盼自己教出的學生取得喜人的成績。但是,成長的道路並非是一帆風順的。《成長比成功更重要》這本書談了一批最優秀的中國人成長的過程。從王堅到許峯雄,從張宏江到張亞勤,書中每一個真實的故事,每一段生動的點評,每一句誠懇的話語都可以成為成長之路上的堅實階梯,可以讓學生、家長和老師知道自己該怎樣做才能不斷成功。

這本書沒有辜負我的期望,從書中體會到不僅作為教師應該如何教育學生,而且對自身也是一種思想與心靈的提升,在閲讀過程中,我總會情不自禁用自身與之對比,不經意間,便成就了一次心靈的洗禮與一次很好的自我反省。

在堅硬的應試教育面前,在千軍萬馬依然熱衷擠“獨木橋”的今天,在更多的父母被應試的指揮棒搞得暈頭轉向的時候,凌志軍以高度負責的使命感為我們奉獻了這本書,何其難能可貴!也許他會面對很多、很大的壓力,也許他會遭到質疑,甚至是否定,但字裏行間,我能讀出凌志軍的執著與堅定,因為很明確“我們既然無法改變教育,那就改變對教育的看法”,説的也很實際。

通過讀書,我明白了自己以後的路該怎樣走:我要更清楚地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不斷審視自己、規劃自己,才能不留遺憾,樂觀面對人生。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工作,努力做到言行如一,言出必踐,不辜負別人的期望和信任。從實際出發,有明確的高尚的理想,展示一個獨特而又有內涵的自己。對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精益求精,從點滴做起,腳踏實地的一步一個腳印,走好自己的每一步。成功不見得就必須有什麼轟轟烈烈的成就,成為眾人仰慕的對象,而是要立足本職工作,愛崗精業,不懈地努力。

由於時間短,我只是粗略的把書讀完了一遍,但我想我會一直思考下去,在今後的人生中,我會越活越精彩,因為我知道了,我不需要成為“最好的”,但我會成為“最好的我自己”。

最後,在和大家一塊分享本書重要觀點:

1、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2、你不需要成為“最好的”,只要成為“最好的你自己”。

3、人的最大差別不在於聰明不聰明,而在於怎樣使用自己的聰明。

《成功》讀後感篇3

第56號教室,已經是美國學生家長熟悉的名詞;而雷夫老師,也已經成為美國教師的楷模。為什麼一個普通叢林學校的普通老師,可以有如此大的能力,能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第56號教室的奇蹟?他的魅力到底在哪裏?帶着這樣的好奇,我走進了雷夫的這本書《成功無捷徑——第56號教室的奇蹟》一書。

通過閲讀《成功無捷徑》一書,我看到了一個積極向上,開朗樂觀的雷夫老師。他有內涵:他喜愛文學,會和孩子們一起去欣賞莎士比亞的歌劇;他熱愛音樂,彈得一手好吉他,所以孩子們才會在休息時間和他一起學吉他;他擅長數學,才能幫助孩子們解決一個又一個難題,讓她們從中得到成功的快樂……因為雷夫老師有“一桶水”,他才能為不同孩子的杯子裏注入不同的水,才能得到孩子們的認可和喜歡,才能讓56號教室的奇蹟成為可能。

雷夫老師是一個善於學習和反思的老師。誰都年輕過,年輕的時候,也許會由於種種原因犯下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在雷夫老師看來,那是“愚蠢的”。我們也都年輕過,都有類似的經歷。所不同的是,雷夫老師認真地反思了,總結了,改變了,進步了;而我們也許只會那些小小的錯誤當做一種“年輕時的回憶”或者“年輕的代價”吧?

雷夫老師是一個有犧牲精神的老師。多他從事叢林國小五年級的教育工作開始,他就沒有節假日。每天六點半之前要到教室和孩子們一起做習題;晚上六點以後,才會下班。這樣的作息時間對於我們來説,一天兩天行,一個月兩個月也行,可是如果二十幾年如一日,那就太難太難了。正如雷夫老師所説:老師是要有一點兒犧牲精神的!

雷夫老師是一個以身作則的老師。“教育學生要勤勞用功,自己就要做一個勤勞用功的人!做給他們看!”雷夫老師能夠發現每一個學生的不同,從每一個學生身上發現他們的閃光點。“我們學習不是為了考試,我們學習是因為他好玩兒,可以幫助我們成長!”所以雷夫老師班裏的學生都是愛學習的天使。

中國有句古語:“梅花香自苦寒來”。沒有辛勤汗水的付出,怎能收穫金秋的累累碩果呢?從雷夫和他的學生身上,我更深刻地領悟到成功的真諦:成為優秀的教師無捷徑!成為優秀的學生也無捷徑!

冰心説過:“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豔,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教師要獲得成功,就得“養氣”,就得“潛沉”下來,埋頭學習和反思。教師的魅力,緣自“三更有夢書當枕”的痴迷;教師的魅力,更是“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才情。

品讀此書,是心靈的一次滌盪;感悟作者,是煥發激情的動力。賞析此書,我受益匪淺。“教育是件苦差事,但成果卻是甜美的,因為你豐富了孩子的一生。”為了豐富孩子的一生,讓我們走近雷夫老師,爭做一名有魅力的人民教師。

《成功》讀後感篇4

每讀一本好書,心靈就受到一次震撼,好像一位高人指點了迷津。前幾天讀了一本教育名著《每個孩子都能成功》讓我受益很深。

?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學習問題專家托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進行了十五年深入的調查研究寫成的經典教育專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實際上根本沒有天生的所謂的學習上不行的孩子。絕大部分也是世人戴着有色眼鏡看待的結果。

?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本書中談到一個活潑好學的六歲小姑娘,當她第一天入校時是何等地激動。她已習慣於把時間花在小池邊與朋友們畫畫、戲水、堆磚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這麼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裏,她充滿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動走動,她期待能瞭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學校能隨處歌唱、玩耍,她還期待着能與其他夥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她發現自己生活在一個不得不長時間坐在座位上的世界裏,在那兒,她必須去解析老師複雜的説辭,眼睛必須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異的書本上那些細小而又彎彎曲曲的數字與字母。當她在老師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與迷惑時,老師就建議她去專家那兒做個檢查。於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檢查後,又被人認為是徹頭徹尾的“痴呆生”。一個多麼可愛的孩子,經過這樣的折騰,不知道孩子內心會受到什麼樣的傷害,她及今後的路又如何?

還有一個叫比利的孩子,總是喜歡發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兒,例如讓水沿着水槽流下,帶着乒乓球滾入槽,最後進人玩具鱷魚嘴裏。這樣,一個鱷魚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啟動了,你可以在裏面削鉛筆。他發明的一些其他機械,也是既富有創造性又富有實用性。然而,比利還是被勒令退學了,他似乎不會按學校規定的方式辦事,他甚至不會計算房間的面積。

這本書中描述的這些外國孩子,在我們中國的現實生活中是到處可見。北京的一位叫李聖珍的老師,好幾年來,她已經將來自全國的50多個家長和老師認為在學業上無可救藥的差生轉變成了人見人愛的好孩子,來李老師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學校考試幾乎門門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國小四年級,數數還超不過20,有的孩子一見到書本就想撕……在李老師的教育下,這些孩子在學業上全部脱胎換骨,全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有的一躍成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當上了三好學生,還有的已經考上國內重點大學,有的還赴世界一流大學留學深造。同托馬斯先生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李聖珍,這位被中國教育界譽為“拯救差生的聖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談到她的教育經驗時,她語出驚人:世界上不願意學習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學業差只是教育不當的結果。

教育,自其誕生之始,就註定是一門關於喚醒的藝術。然而,喚醒,離不開對話。對話,不止是語言的勾通,更多的是心靈的交流。或許可以提及“牧師”這一職業。從某種意義上講,牧師與教師的工作一樣,都以淨化他人心靈為己任,只不過前者以上帝的名義,後者以知識及技能的名義。在牧師的字典裏沒有“命令”,只有“對話”。因為在其眼中,教徒、教友或求助者與自己一樣,都是上帝的子民——倘若對話,雙方永遠平等。而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勾通與交流,不也正是民主的、平等的對話嗎?因為,他們都是真理的子民。教師在課堂內外,不妨以詩歌般温暖的話語、一個眼神、一絲微笑,使學生天性中最美好的東西發揮到極致。

同時,喚醒需設置情境。數以百萬計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學習未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患有學校恐懼症或厭倦教室,是因為沒有誰認識以及開發他們應該在學校表現出來的東西,也就是説他們特有的天賦與才華被教師和家長的傲慢與偏見徹底泯滅和忽視了。所以,教師要創造對話雙方共同探討的平台,要樂於傾聽,善於傾聽,在傾聽中提出懷疑與批判,但決不居高臨下,要讓孩子有選擇的餘地,即使有錯,也以各種方式來維護和諧的對話情境,以求對話得以持續。這並非敷衍,而是一種寬鬆。這樣才讓對話雙方有足夠的空間互動,在互動中,學生的主體意識得以喚醒,心靈潛能得以發掘。

?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正是認真探析了這一重要的教育現象,它揭示了許多十分有學習天賦的孩子卻被送進學業殘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劇根源,尤其是介紹了家長如何去發現你的孩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以及介紹了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的七種不同的方法。這樣的匠心獨到的指導,無論是對正在接受厭學煎熬的孩子的家長,還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學習成績優秀的小孩的家長,都有開闊思路、糾正偏差的效果。

《成功》讀後感篇5

靠自己去成功。這是一位父親寫給自己長大的女兒的書,這是他給她人生路上的祝福。千言萬語化為一句——靠自己去成功。

現在的我們,學不會磨難。身邊有太多的東西可以給我們去依賴。家長們都明白,適時的要放放手,但是又有多少次恨不得將孩子拴在自己的身邊。然而,當女兒終究要離家之際,劉墉他卻真誠地告訴他的女兒,要靠自己。這一句話背後,是包含着多少的父愛,多少鼓勵,多少心疼。

“成功要自己去成功,如同成長要自己去成長”。這是劉墉告誡女兒,告誡自己,告誡我們,告誡家長的。

青春期的我們,陡然之間有了想要當家作主的感覺。但是父母要做主,孩子不聽,這是否能稱之為反叛。現在的反叛,是為小事。那長大以後的我們,想要反叛的是未來要走的終生之路,那時,我們是該乖乖聽話,還是“靠自己去反叛”?父母是該在後面推我們一把,還是拉着孩子的手不放?

所有人都渴望着成功。也許有時的反叛,是我們開始學會靠自己了。那父母是不是也應該引導我們,而不是壓制。我們開始有了自己的主見了,這説不定會成為我們長大後的關鍵。難道,家長不應該很高興嗎。這時,就應該引導孩子,讓這主見也能夠更接近正確的道路。

現在的家長,有多少是支持孩子搞電影,或是放棄平穩的工作去搞藝術,更或者為了夢想輟學跑去冒險?我相信很少很少。

大人總是問我們,長大後想幹什麼?但是,誰又真正知道未來的路該如何走,我們為何要把自己早早地框架在一個固定的東西里,更何況,我們還不知道這東西是否是我們想要的。

這不是一個去快速決定的時候,這是一個去犯錯的時候。不斷的犯錯之後,改變自己的想法,因為沒有什麼是永恆的。犯錯往往比做對更容易得到經驗,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找到什麼是我們想要的。而那時,便是人生的成功之時。

《成功》讀後感篇6

一、做一個自信的人很重要

書裏提到自信十分重要,我覺得也是這樣,可是我想自信能夠轉換成另外一個詞,就是用愛來做事(一個人不相信自我,那就是因為他對自我不夠滿意,更深層次的就説明他不愛自我。其次,愛和自信的本質都是正面能量)。那些微軟小子他們做事的動機是“愛”,所以他們能把事給做好,他們覺得自我必須能行,結果吸引力法則,他們就真的能行。

而我是什麼都怕,看我表面上很開朗,可是心裏很怕,比如:連帶行禮也怕,帶操的時候數節拍也怕。根本原因就是我不自信。那以後在做什麼事之前就給自我一個暗示,説我能夠做到的,其實也沒那麼可怕。這樣就能給自我傳遞正面能量。

二、做自我,不要關注別人對自我的想法

在成長的過程中,微軟小子們都不管別人是如何看自我,可能自我做出一些別人認為的蠢事,可是他們還是有自我的原則。這證明他們是在做自我,自我認為對的就要去做。

我覺得我並沒有做自我,爸爸媽媽教師覺得什麼重要我按照他們説的去做,並沒有自我的想法。那此刻就要想清楚我到底要什麼。想清楚之後,要為了自我的成長去做,不要在意別人的看法。

三、學會獨立

“你不需要無微不至的呵護,獨自去尋找奶奶家”——獨立。我這一點做得不太好的體此刻與,在我一個人的時候,不會控制自我,對自我的要求不高,認為沒有人明白,就能夠偷一下懶。這説明我此刻還需要別人的要求和提醒,不夠獨立。

為了讓自我學會獨立,首先不要害怕,越怕做得越不好。其次,學會思考,先把計劃想好再開始實行。最終,對自我要求嚴格,這樣就能避免出現偷懶和放棄的現象。

四、不要羨慕別人,因為每個人的起點都是一樣的

“無論你出生在寒舍還是豪門,起點都是一樣的”“不要羨慕別人家的‘超常兒童’,你不比他少什麼”“即使你發育不良,也能跑得很遠”——所有人的起點都是一樣的,而我總是覺得那些晚來的新生都比我厲害,是因為他們天生就比較好,但事實是因為自我不努力。以後不要總羨慕別人,不要以自我的缺陷來障礙自我,給自我一些信心,經過自我的努力做的自我。

五、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成功只是一個結果,而成長是一個過程。所有事都重在過程中學到了什麼,而結果是不可把握的,能把握的就是此刻做事和學習的機會,在學習做事中獲得“成長”。只要過程中儘自我的努力,結果就不重要了。

我怕結果,所以我失去了很多做事學習的機會,結果成長的就很慢。不要再去想無法預知的結果,要珍惜和創造做事和學習的機會,還要抱着享受學習、而不是完成學習的心態,堅持做到,這樣就能獲得成長。

看完《窮人缺什麼》和《成長比成功更重要》這兩本書後,我發現這兩本書是有關聯的,窮人都很想追求成功,可是比成功更重要的是成長,這就是一條思維線。

熱門標籤